|
|
|
|
|
|
K****n 发帖数: 2485 | 1 摘自《风云历史中的潜伏者》
袁殊,1911年出生于湖北蕲春,又名学艺,化名曾达斋,他有多重身份:军统、中
统、青红帮、日伪,然而他的秘密身份却是货真价实的中共特科。
多面人
袁殊早年留学日本,三十年代初回国参加上海左翼文艺活动,曾主编《文艺新闻》
。作为同路人,袁殊与当时上海左翼文化人冯雪峰、夏衍、楼适夷等都很熟悉,与潘汉
年之间也有一定的交往。不过,袁殊当时与国民党上海市社会局局长、军统特务头子吴
醒亚是同乡,且私交甚笃,在潘汉年进入中央特科之后,袁也被吸收加入了中共情报行
列。1931年10月,袁殊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立即转入了特科的工作。按照地下党负责
人的指示,袁殊利用吴醒亚的关系成为新声通讯社的记者,从而可以出席南京政府的记
者招待会,并由此认识了日本驻沪领事馆的副领事岩井英一。并接受其津贴,成为了中
共与日本方面的双料高级谍报人员了。1933年,潘汉年奉命进入中央苏区前后,袁殊则
奉派参加了共产国际远东情报局工作。
1935年,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遭到了三次大破坏,袁殊也被军统局逮捕,旋即叛变
自首,使著名电影女演员王莹被捕入狱,夏衍也险些落入敌手。顾虑到袁殊与吴醒亚的
特殊关系,同时又害怕得罪日本人,逮捕袁殊的特务机关于翌年春将他释放。此后,袁
东渡日本,继续与岩井保持关系,并接受日本外务省的情报津贴。
1937年春,正当潘汉年奔波于沪宁杭,参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谈判之际,袁殊也回
到了上海。他一面继续和军统吴醒亚保持关系,一面找潘汉年、冯雪峰、夏衍等人联系
,但又不知中共对他抱怎样的态度。一次,他将一份有关日本各重要城市状况的机密资
料交给了潘汉年,希望借此得到中共的谅解,重新给他一个工作的机会。于是,他带着
试探性的口气,对潘汉年说:“我以后的工作该怎么办呢?我现在是一方面和军统吴醒
亚有联系,另一方面和日本驻上海领事馆也有联系的。”
从袁殊的口气中,潘汉年自然清楚他的用意。作为当时国共谈判桌上中共的全权代
表,潘汉年审时度势,认为在中日战争一触即发、国共两党合作大势所趋的形势之下,
用好袁殊这样的情报人员是十分必要的。所以他当即表态欢迎袁殊继续与中共合作,并
指示他:“你可以用抗日的名义继续和军统保持联系,也可以和日本领事馆应付。但你
要准备承受外界对你的误解和抨击。”
袁殊就这样又恢复了与中共的情报关系。后来,潘汉年回延安时,即将袁殊的情况
向中社部作了汇报,康生在中央特科时期也认识袁殊。中社部很快取得共识,认为可以
争取和利用袁殊的特殊关系,在敌人营垒中建立我们的内线。
1937年6月,潘汉年以八路军驻沪办事处主任的身份回到上海。从此,直到1946年
去解放区,在潘汉年的导演下,袁殊成功地演出了一场场出色的情报战。
抗战前夕,袁殊在杜月笙“帮助”下办起了时事刊行社。抗战爆发后,戴笠通过杜
月笙找到了袁殊,希望利用他与日本领事馆副领事岩井英一的关系为军统工作。袁殊感
到事关重大,立即去请示潘汉年。潘汉年沉吟了一会,说:“这是件好事,机会难得,
你千万不可错失良机,答应戴笠的一切要求。”就这样,袁殊又多了一个身份:军统,
加上中统、青红帮、日伪,以及货真价实的中共秘密身份,则是五重身份了。从此,袁
殊通过各种关系,大量获取日本情报,首先是向潘汉年汇报,然后,有选择地给军统汇
报。
1937年的“八一三”淞沪抗战期间,袁殊置生死于度外,化装成日本学生,越过战
线,深入到了日军阵地侦察,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军事情报。
上海沦为孤岛后,袁殊奉命(潘汉年之命,表面则是戴笠之命)留守,以军统少将的
名义成立了秘密行动小组,专门惩办侵略者与臭名昭著的汉奸。其中最为成功的是爆炸
了日本在虹口的海军军火仓库。为此,军统给袁殊记了大功。
辉煌的战略情报
在香港,袁殊接受了戴笠分派的两项任务:一是暗杀李士群;二是深入日本关系,
交换和平意见。袁殊回到上海,同军统潜伏人员策划爆炸李士群的巢穴76号。没想到军
统上海区区长王天木等人叛变,把他给出卖了。后来,袁殊被作为“外务省情报人员”
,引渡到了岩井那里。
根据潘汉年指令,袁殊向岩井提出成立“兴亚建国运动”的本部,“兴亚建国运动
”本部于1939年11月在岩井公馆成立。潘汉年借岩井之名,建立了这么一个机构,除了
掩护一个电台外,更重要的,则是出于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大局的考虑。
1942年初,由日本外务省安排,陈孚木与袁殊一道,作为“兴建运动”的代表到日
本访问。外务省头子野春吉三郎向陈、袁透露,日军已确定了南进的战略部署。这一消
息,通过袁殊-潘汉年-延安,最终转到了苏联。连同佐尔格的报告,始终担心腹背受敌
的苏联才放心大胆地从远东调出了几十万兵力参加莫斯科保卫战。
自1939年到抗战胜利,袁殊完成的情报工作可谓数不胜数:及时向党中央提供了日
伪内部的人事更迭;苏南日军的兵力部署、清乡行动;建立通往根据地秘密交通路线;
救援被俘的我方人士,这包括袁殊亲自救出的鲁迅夫人许广平,掩护潘汉年、范长江、
邹韬奋等进入根据地;由于情报及时,粟裕部队迅速跳出了日伪合围的“篱笆墙”……
1945年初,袁殊辞去了伪教育厅长等职,仅留下一个上海市参议的名分。抗战胜利后,
袁殊被任命为忠救军新制别动队第五纵队指挥和军统直属第三站站长,授予中将军衔。
直到第二年,即1946年初,国民党方面才知道袁殊去了解放区。“双十”协定后,
袁殊随军北撤。华东组织部长曾山同志亲自找袁殊谈话,考虑到各种关系,让袁殊暂时
改名,从此,“曾达斋”一直用了几十年。后来,他被任命为华东局联络部第一工作委
员会主任。
最后的岁月
1949年,袁殊到了北京,转到了李克农的情报部门,做日美动向的调研工作。
1955年,受潘汉年冤案牵连,袁殊被判刑12年,1967年期满,正是“文革”,又再
度被押8年,1975年期满,仍被解送到另一个劳改农场“就业”。他还不知道,他的妻
子端木 1968年因受恐吓,服用过量安眠药自杀未遂,后离家出走,从此下落不明。
袁殊在狱中通读了《资本论》、马列著作、《毛泽东选集》,翻译了大量日文书籍
,写下史料性传记《大流氓杜月笙》,并且仍然关注着党的情报事业,写了近8万字的
《南窗杂记》,总结敌后情报工作经验。直到1982年平反后,还写了不少文章。他一生
留下的文字近千万字。他还是中国第一个提出“报告文学”这一概念,并最早对报告文
学作出研究的人。同时,在中国新闻学史上留下好些个“第一”的记录。
被誉为“东方佐尔格”的袁殊,直到今天仍以其扑朔迷离的面目,出现在我们的面
前。也许,是他的“道行太深”了,直到今天仍不能辨明他“间谍”的本来面目。 | h*********6 发帖数: 2469 | 2 Sigh...一看开头就知道这哥们下场不会太好。
【在 K****n 的大作中提到】 : 摘自《风云历史中的潜伏者》 : 袁殊,1911年出生于湖北蕲春,又名学艺,化名曾达斋,他有多重身份:军统、中 : 统、青红帮、日伪,然而他的秘密身份却是货真价实的中共特科。 : 多面人 : 袁殊早年留学日本,三十年代初回国参加上海左翼文艺活动,曾主编《文艺新闻》 : 。作为同路人,袁殊与当时上海左翼文化人冯雪峰、夏衍、楼适夷等都很熟悉,与潘汉 : 年之间也有一定的交往。不过,袁殊当时与国民党上海市社会局局长、军统特务头子吴 : 醒亚是同乡,且私交甚笃,在潘汉年进入中央特科之后,袁也被吸收加入了中共情报行 : 列。1931年10月,袁殊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立即转入了特科的工作。按照地下党负责 : 人的指示,袁殊利用吴醒亚的关系成为新声通讯社的记者,从而可以出席南京政府的记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