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Literature版 - 曹操的过与非,被黑的水分太多
相关主题
为何常言“老不读《三国》”Re: 谁能帮我贴一下 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论
曹操与强权者的悲哀有趣的曹操书信
关于读书的记忆碎片(五)/见招拆招作为诗人的曹操
开始评论一时失足,千古遗恨--陈宫和田畴的悲喜剧 zz
伪奥登风与非中国性:重估穆旦 ZZ百家讲坛中易中天的经典语录 ZT
汉献帝其实不窝囊古人的小资情调:《世说新语》
梁启超《袁督师传》之一闲话曹丕 (转载)
新年好啊!马忠是代词还是专有名词?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曹操话题: 阿瞒话题: 英雄话题: 兵法话题: 叔父
进入Literature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h******a
发帖数: 129
1
历史上,曹阿瞒被称为奸雄,也就是说相比其他所谓“仁义礼智信”的正统英雄,阿瞒的名声不太好。但实际上,阿瞒的过与非,掺杂太多水分。
老祖宗留下过一句老话,“英雄不问出处。”但实际上,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门第观念一直是无法选择身世的每个婴孩伴随一生的烙印。而身世,一直是阿瞒内心自卑的根源。曹家靠的是自己当年家族狠心送入宫中成为太监的先祖才兴旺起来的,尤其是在宦官专权乱政的东汉末年,曹家即使在当地算上一定的旺族,因为这些历史渊源造成的坏名声,再加上家族父辈政治立场上的诟病,因此,跟刘备这样被认为有王室正统血脉的人物相比,曹操真可谓是名不正言不顺,而这在中国正统的舆论里,注定带有偏见。
另外,曹操与刘备之流不同的是,除了接受传统儒家等圣人教育,阿瞒,更是尚武之辈,他少年时便研习兵法。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兵法是本诡诈之书,用在坏人手里就是兵刃见血,血流成河,民不聊生。比如希特勒用了兵法,那么兵法就是毁灭世界的杀人工具。而在东汉末年那么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即使阿瞒不仗剑行道,也已经是四处烽烟四起,民生凋敝。而很多人都会拿曹操因为多疑杀死吕伯奢一家说事,还有那出处不明的一句“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历史烟尘滚滚,无人可以作证此话出自阿瞒之口。而《三国演义》相比其他史料,作为一本小说,很多描述都是为了铺展情节,塑造人物而不一定忠于史实的。
阿瞒幼年丧母,少年寄居叔父家学习知识文化,本身就很没有安全感,而在那样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动荡造成的不安全感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而战争中,兵将们谁敢保证自己的刀子里没见过血?再崇高并且渴望保家卫国的人,谁敢保证自己在情急之下,没有牺牲过一两条无辜的生命?其实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身上佩着刀剑,始终都见过血,谁又有资格说自己没有罪孽呢?如果细细地扒那些看起来善于包装自己的英雄们,也许你也能发现死于他们刀下无辜如吕伯奢一家者也不乏少数。比如,当年受人敬仰的大英雄韩信,其实做过一件最为伤天害理的事,就是为了应风水,把自己的生母活生生给埋在了风水宝地,虽然韩信的确如愿发迹,但是他的罪行最终也使得他不得善终。而曹操绝非戏文里塑造得阴险狡诈,他不仅一次在战场硝烟弥漫后,一片狼藉荒芜里落下真诚的眼泪,更不止一次,嘱咐士兵不要破坏百姓的庄稼和房屋。
曹操跟随人品周正,颇有才学的叔父学习四书五经,本身就具备胸怀天下苍生,体恤民生的圣人情怀,这在阿瞒年少的时候一些事情就可见一斑。阿瞒的军事才华用在战场上就是会出现牺牲,这是时势的必然。假如别人也都高尚了,如若世界都践行墨子的兼爱非攻,那么仗还打得起来吗?很多人都说曹操是卑鄙的圣人,人生在世谁没有点心眼?对人对事谁不留条后路?人类社会作为动物界的高级演化,哪里没有竞争和尔虞我诈?在那样一个时势里,很多人都是身不由己地卷入到世界纷争的漩涡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恐怕是最大逆不道的,被用来抹黑他的最浓重的一笔,这里纳闷问下,即使曹操不挟持天子,你能保证哪天这汉室式微的末日天子不身首异处?如果皇帝很称职很有能力,那么国家还可能乱么?
其实曹操后来不称帝,除了因为永世不为官颇为道家思想的叔父早年潜移默化的影响外,还因为生为人臣对昏庸君主最后一点的忠诚。当年有人建议曹操称帝,曹操仰天大笑出门去,对多少不懂他心的人一笑而过。假设如果曹操当了皇帝,那么很多过错都可以从历史簿上轻松抹去,又哪来的后人津津乐道。然而曹操为何和其他英雄相比,是非颇多,早年曹操并未有人发现特殊才能,这就是道家“无为”的力量,有所不为。等有所为成为老子口中的参天大树,又容易树大而招风哪,曹操的诗词如果读过,就明白建安风骨里描绘的精神乐土,宽广恣意,随时都可以隐匿自安,并不是那么汲汲于名利。曹操煮酒论英雄,醉翁之意,世间几人能懂矣?
h******a
发帖数: 129
2
历史上,曹阿瞒被称为奸雄,也就是说相比其他所谓“仁义礼智信”的正统英雄,阿瞒的名声不太好。但实际上,阿瞒的过与非,掺杂太多水分。
老祖宗留下过一句老话,“英雄不问出处。”但实际上,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门第观念一直是无法选择身世的每个婴孩伴随一生的烙印。而身世,一直是阿瞒内心自卑的根源。曹家靠的是自己当年家族狠心送入宫中成为太监的先祖才兴旺起来的,尤其是在宦官专权乱政的东汉末年,曹家即使在当地算上一定的旺族,因为这些历史渊源造成的坏名声,再加上家族父辈政治立场上的诟病,因此,跟刘备这样被认为有王室正统血脉的人物相比,曹操真可谓是名不正言不顺,而这在中国正统的舆论里,注定带有偏见。
另外,曹操与刘备之流不同的是,除了接受传统儒家等圣人教育,阿瞒,更是尚武之辈,他少年时便研习兵法。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兵法是本诡诈之书,用在坏人手里就是兵刃见血,血流成河,民不聊生。比如希特勒用了兵法,那么兵法就是毁灭世界的杀人工具。而在东汉末年那么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即使阿瞒不仗剑行道,也已经是四处烽烟四起,民生凋敝。而很多人都会拿曹操因为多疑杀死吕伯奢一家说事,还有那出处不明的一句“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历史烟尘滚滚,无人可以作证此话出自阿瞒之口。而《三国演义》相比其他史料,作为一本小说,很多描述都是为了铺展情节,塑造人物而不一定忠于史实的。
阿瞒幼年丧母,少年寄居叔父家学习知识文化,本身就很没有安全感,而在那样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动荡造成的不安全感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而战争中,兵将们谁敢保证自己的刀子里没见过血?再崇高并且渴望保家卫国的人,谁敢保证自己在情急之下,没有牺牲过一两条无辜的生命?其实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身上佩着刀剑,始终都见过血,谁又有资格说自己没有罪孽呢?如果细细地扒那些看起来善于包装自己的英雄们,也许你也能发现死于他们刀下无辜如吕伯奢一家者也不乏少数。比如,当年受人敬仰的大英雄韩信,其实做过一件最为伤天害理的事,就是为了应风水,把自己的生母活生生给埋在了风水宝地,虽然韩信的确如愿发迹,但是他的罪行最终也使得他不得善终。而曹操绝非戏文里塑造得阴险狡诈,他不仅一次在战场硝烟弥漫后,一片狼藉荒芜里落下真诚的眼泪,更不止一次,嘱咐士兵不要破坏百姓的庄稼和房屋。
曹操跟随人品周正,颇有才学的叔父学习四书五经,本身就具备胸怀天下苍生,体恤民生的圣人情怀,这在阿瞒年少的时候一些事情就可见一斑。阿瞒的军事才华用在战场上就是会出现牺牲,这是时势的必然。假如别人也都高尚了,如若世界都践行墨子的兼爱非攻,那么仗还打得起来吗?很多人都说曹操是卑鄙的圣人,人生在世谁没有点心眼?对人对事谁不留条后路?人类社会作为动物界的高级演化,哪里没有竞争和尔虞我诈?在那样一个时势里,很多人都是身不由己地卷入到世界纷争的漩涡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恐怕是最大逆不道的,被用来抹黑他的最浓重的一笔,这里纳闷问下,即使曹操不挟持天子,你能保证哪天这汉室式微的末日天子不身首异处?如果皇帝很称职很有能力,那么国家还可能乱么?
其实曹操后来不称帝,除了因为永世不为官颇为道家思想的叔父早年潜移默化的影响外,还因为生为人臣对昏庸君主最后一点的忠诚。当年有人建议曹操称帝,曹操仰天大笑出门去,对多少不懂他心的人一笑而过。假设如果曹操当了皇帝,那么很多过错都可以从历史簿上轻松抹去,又哪来的后人津津乐道。然而曹操为何和其他英雄相比,是非颇多,早年曹操并未有人发现特殊才能,这就是道家“无为”的力量,有所不为。等有所为成为老子口中的参天大树,又容易树大而招风哪,曹操的诗词如果读过,就明白建安风骨里描绘的精神乐土,宽广恣意,随时都可以隐匿自安,并不是那么汲汲于名利。曹操煮酒论英雄,醉翁之意,世间几人能懂矣?
1 (共1页)
进入Literature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马忠是代词还是专有名词?伪奥登风与非中国性:重估穆旦 ZZ
请看曹操版的“猫和老鼠”游戏是怎样的汉献帝其实不窝囊
三国时期最会跳槽的人是谁?梁启超《袁督师传》之一
一则三国幽默小故事新年好啊!
为何常言“老不读《三国》”Re: 谁能帮我贴一下 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论
曹操与强权者的悲哀有趣的曹操书信
关于读书的记忆碎片(五)/见招拆招作为诗人的曹操
开始评论一时失足,千古遗恨--陈宫和田畴的悲喜剧 zz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曹操话题: 阿瞒话题: 英雄话题: 兵法话题: 叔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