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Literature版 - 那个扎马尾辫的诗人去了 (转载)
相关主题
[文海新年征文]牺牲是否救赎的唯一途径 - 《我与地坛》、《风之谷》和《2012》
[第一次]参加相亲会 (转载)
Two short ones
长衫先生李里 (转载)
【那年夏天 征文】雨崩
那个扎马尾辫的诗人去了
那个扎马尾辫的诗人去了
那个扎马尾辫的诗人去了 (转载)
垃圾人定律
跟马骅韩博都打过交道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马骅话题: celia话题: 马尾辫话题: 诗人话题: 远去
进入Literature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wh
发帖数: 141625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FDU 讨论区 】
发信人: wh (wh), 信区: FDU
标 题: 那个扎马尾辫的诗人去了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Oct 14 10:29:05 2010, 美东)
九十年代前期入校的同学,大概会记得校园里一对瞩目的人物:一个扎马尾辫的男生,
一看就是诗人,圆圆的脸也很天真单纯;另一个男生不扎辫子,但五官细腻柔和不亚于
女生,也是一看就诗人。这俩常走一起,那是双重诗人气场,连我这样走路目不斜视的
人都被吸引得回头过好几次。
扎马尾辫的叫马骅,不扎辫子的是韩博。两人都是91国政本科生。国政尽出能说会道之
辈,且不说因新加坡辩论赛而一举成名的蒋昌建,就连我偶然认识的几个国政女子都是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厉害角色,言语亲热,行事世故,善经营、有手段,不愧国政
之称号。马骅和韩博我没打过交道,似乎并不政治,一个是燕园剧社社长,一个是复旦
诗社社长。八九以后的诗社、剧社、大家沙龙,都比以前收敛冷清很多,在学生中的影
响也日渐式微。网上说他们组织过多场大型诗歌朗诵会,表演过多部戏剧,惭愧我不是
没看就是看了也没印象。只记得个表面印象:韩博气质安静,马骅更跳脱活泼。
再次听说马骅是去年复旦制作了一个30年回顾视频,我转寄给一批校友,其中一个也当
过诗社社长的师兄回信说,短片中出现的马骅,前几年在云南藏区援教,遇车祸坠入澜
沧江,与江水永恒。以上海为首的全国媒体曾有大规模报道。
这真是令人震撼。在网上追溯他的事迹,他似乎一直很随心所欲地生活着。他是天津人
,毕业后在上海一家韩国时装公司很快做到总经理助理,却辞职挂冠而云游天下,去自
己想去的地方。先上青岛,再往厦门。因为喜欢,住了下来。后来去北京,与朋友创立
北大在线网络教育学院,策划“藏羚羊”自助旅游书籍,主编《诗生活》月刊,继续写
诗和小剧场戏剧实践。在“北大在线”和“诗生活”网站灌水,ID小马,签名档借用关
汉卿的诗句:“我本是,普天下风流天子,盖世界浪子班头”。百度说2003年,他“突
然摈弃兴趣驳杂、交游甚欢的都市生活,远赴云南省德钦县梅里雪山下的藏区,在明永
村做免费乡村教师。” 他开菜地,建花园,教村民英语,带孩子们学电脑、上网。村
民和学生都极口夸他人好。学生说他每个周末都去他的宝地——是山腰一棵老桃树下的
一块乒乓球桌大小的巨石,他躺在那里看对面的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听轻音乐CD,
用笔记本电脑写诗。他说春天时风一吹就满身桃花,日子过得像神仙一样。2004年在明
永冰川景区公路距澜沧江桥300米处因交通事故坠落江中,至今下落不明。百度称“他
在梅里雪山写下的诗是当代汉语中最明净澄澈的部分之一”。
诗歌我不懂,贴几首在最后供大家赏析。其中一首名为《在变老之前远去》,题目就很
不祥。《南方都市报》评论他既是个烂人(这个词太口语化,不如说浪子),放浪形骸
、花天酒地地生活(他喜欢喝酒);又是个圣徒,一朝之间抛弃都市繁华,到云南去过
清教徒般的生活。我觉得浪子、圣徒的说法似乎不准确,不足以抓住这样的人的精神本
质。我初闻云南援教、落水身亡,立刻想起大学里学过的艾略特的诗剧《鸡尾酒会》(
The Cocktail Party)。其中的年轻姑娘Celia孤独而不快乐,心理医生说这是城市流
行的通病,“unloving and unlovable,the same isolation”,城市人的孤独是因为
既不爱别人,也不能被爱。她幡然醒悟,去非洲参加医疗队,在当地人的一场暴乱中因
保护病人而被土著抓获,绑在十字架上被群蚁咬噬而死。更神奇的是,心理医生(其实
相当于上帝的角色)第一次见到她时,就从她身后看到她死后的鬼影,形状恐怖;只是
不知她将如何走到这一步。这正是Boethius以降的西方知识分子基督徒对上帝、命运的
折衷看法:上帝能预见人的命运(比如Celia的恐怖的死亡),但不会去推动它的产生
;中间过程需要人自己去实现。可以选择平庸一生,也可以轰轰烈烈地做一些使自己更
满意的事。Celia选择的是后者。不知道身为燕园剧社社长的马骅是否读过这个戏剧,
是否知道他和Celia做出了相同的选择,走到了相同的结局。也不知道当初是否有人从
马骅的脸上预见到他将来的命运。
这篇《鸡尾酒会》对我的影响,大概不亚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我们上一代人的影
响,每次读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激动和莫名其妙的共鸣。我以前写过一个读后感讨论剧
中的孤独,但总觉得意犹未尽;有关牺牲的意义想不清楚也说不清楚。现在读着马骅,
似乎又明白一些。现代人——其实是古往今来的所有人——在精神上都是孤独的,都有
浪迹天涯、救苦救难、将一己融于天下融于群体的情怀抱负。大部分人迟早会因循守旧
地进入世俗的生活轨道;少数像Celia和马骅那样的人有勇气和契机把理想现实化,更
以圣徒式的献祭方式,给轨道中的世俗人一次震动,促人反省,思考生活的意义。艾略
特正是让Celia震醒她周围的精神荒原中的人,促使离异的人和好,冷漠的人变得温情
。他写的坎特伯雷大主教Thomas Becket面对歹徒,束手就毙,也是为了唤醒教众。同
样自行选择送死的还有苏格拉底、耶稣、谭嗣同。他们不是在说牺牲更高尚;死未必比
生、脱俗未必比世俗更高尚。他们是在说:换一个时间,换一个机会,你也会和我做一
样的事,因为我们都是有相同情怀的一样的人。现在由我来做了;你所该做的,是重新
审视并更好地继续你的生活,完成你的使命。
附马骅的两首诗:
我最喜爱的
我最喜爱的颜色是白上再加上一点白
仿佛积雪的岩石上落着一只纯白的雏鹰
我最喜爱的颜色是绿上再加上一点绿
好比野核桃树林里飞来一只翠绿的鹦鹉
我最喜爱的不是白也不是绿
是山顶上被云脚所掩盖的透明和空无
在变老之前远去
既然觉者如释尊告诉我们生老病死是轮回的巨流,既然饕者如浮士德都不能让美好的时
光停留一刻,既然那个早夭的酒鬼克鲁亚克曾经喊过:‘永远在路上’,那么,我们为
什么不能在变老之前远去呢?
知了在枝上一叫,天就凉下来
寒气涌上树冠,肆意删改
凌乱成本地的秋天 衣襟上的松针越来越多,嫩得尖锐
在温凉的乳内寻找着对应
裙摆却执意扭身
在夜色中驾着剩下的夏天远去
夜莺在梦里一唱,人就老下去
暮色铺满被面,左右翻滚
合拢了起伏的屋顶 幻想中的生活日渐稀薄,淡得没味
把过浓的胆汁冲淡为清水
少年仍用力奔跑
在月光里追着多余的自己远去
日子在街头一掠,手就抖起来
文字漏出指缝,纷纷扬扬
爬满了将倒的旧墙 脚面上的灰尘一直变换,由苦渐咸
让模糊的风景改变了模样
双腿却不知强弱
在变老前踩着剩下的步点远去
c**m
发帖数: 1632
2
生活中的诗人,总是比诗歌本身更有魅力。第一首感觉更好一点。贴一首歌感叹一下生
活中曾经的美好。

【在 wh 的大作中提到】
: 【 以下文字转载自 FDU 讨论区 】
: 发信人: wh (wh), 信区: FDU
: 标 题: 那个扎马尾辫的诗人去了
: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Oct 14 10:29:05 2010, 美东)
: 九十年代前期入校的同学,大概会记得校园里一对瞩目的人物:一个扎马尾辫的男生,
: 一看就是诗人,圆圆的脸也很天真单纯;另一个男生不扎辫子,但五官细腻柔和不亚于
: 女生,也是一看就诗人。这俩常走一起,那是双重诗人气场,连我这样走路目不斜视的
: 人都被吸引得回头过好几次。
: 扎马尾辫的叫马骅,不扎辫子的是韩博。两人都是91国政本科生。国政尽出能说会道之
: 辈,且不说因新加坡辩论赛而一举成名的蒋昌建,就连我偶然认识的几个国政女子都是

y***u
发帖数: 82
3
天妒英才,可惜了。我也喜欢第一手首,第二首看不懂。
1 (共1页)
进入Literature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跟马骅韩博都打过交道
一种名叫孤独的病——读《鸡尾酒会》2 (转载)
梅里雪山不欢迎登山者。 (转载)
[ZGPT]18名游客困云南雪山 仅剩1手机对外联系
徐若瑄晒与外甥合影 时隔15年对方成帅哥她没变
冯小刚说他人生全都有了,可还是缺一样
被网友吐槽喜欢装13 冯小刚怒怼:你不用装你就是
梅里雪山不欢迎登山者。
胡锦涛从埃及接回来的都是先富吧
看来十年内天朝北方都不太适合去旅游了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马骅话题: celia话题: 马尾辫话题: 诗人话题: 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