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LeisureTime版 - 阿谅:小议东北幽默zt
相关主题
老达:从样板戏谈京剧的出路 —写给不大看京剧的人【东北好声音】征歌活动 (转载)
转载 第一次经历春运的父亲 (转载)正宗东北人来评赵本山 (转载)
样板戏已全部上传到youtube上,计有姚晨贴的福建人和东北人玩成语接龙视频 (转载)
白山黑水:少年游(3)东北哈尔滨女人菲儿长的明显白人的样子 (转载)
开往中秋的客车这个东北话还是蛮难听懂的
为啥这儿没人讨论Breaking BadPhD们,来,周末一笑,赫赫 (转载)
老王的午后时光 (二)一笑拉斯,无亲布鲁赫
这期好声音这么多吉林的?云南的故事(美的让人绝望)(上)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东北话题: 幽默话题: 父亲话题: 外号话题: 锦西
进入LeisureTime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j******n
发帖数: 21641
1
我认为幽默感是一个人的智慧和和乐观向上精神的体现。只要一个人能保持幽默感,不
论是什么处境,这个人都不能被看做失败者。
我多年来一直认为我父亲是个失败者,一个悲剧人物。对于他在葫芦岛的三十年,我一
直为他“不值”,我的感觉他来葫芦岛“就像是来还债的一样”。所以当我最初写纪念
他的文章时,我用的是东北幽默的笔法:“一哭一笑,一笑必有一哭”。本意是凸显他
的悲剧色彩。但结果是读者并不这么看,我的一个朋友,他是上海第二医学院的医学博
士,他写到:“你父亲是逆境中的成功人士,我们知道的一些人,结局是悲惨的。”
东北是满清的发祥之地,清朝早期不许汉人移民到东北,后来由于地广人稀,出于“实
边”(充实边关)的目的,慢慢允许汉族的流民移民东北。这些流民几乎都是贫苦的农
民,主要来自山东和河北。
东北是苦寒之地,汉人在清朝在东北这地方本身也没地位,后来又给老毛子和日本人糟
蹋的够呛,国共内战的重要战场也是在东北。东北人多灾多难,很多事情没地方说理去
,只能靠自己解决,因此当地民风剽悍,匪气重,在东北有很多和关内不一样的风俗习
惯,其中东北幽默是东北白山黑水中长出的一朵奇葩。
由于以前东北人总体的文化素质很低,也没有什么文化底蕴,所以东北的幽默和南方的
幽默有很大不同, 南方幽默比较含蓄,特别是骂人不带脏字,比如在广东,有一个人慌
慌张张赶路撞到了人,被撞的说“你赶着去投胎啊?”。北京位于关外,也是东北人眼
中的南方,北京的幽默往往有点哲理,有回味的空间,有相声的特点,有时要一层层地
打开“包袱”。 比如形容人民公仆:“抽烟靠送,喝酒靠贡,工资完全不用,老婆基
本不碰”,笑点是“老婆基本不碰”。在南方人眼中,东北幽默低俗,是作践自己,作
践别人,其实不是的。东北人太苦,需要有这种以苦作乐的幽默来化解,我想不具备此
种幽默感的东北人大概有以下几个情况:1. 要么精神异常;2. 要么老实巴交,弱智;
3. 要么极端暴力极端残忍。东北幽默对于大多数东北人而言是发自骨髓的。
1. 以苦作乐是东北幽默的最本质的东西。
我父亲的好友-我的陆叔,他是原国民党军医,被共产党俘虏时由于虚荣心作怪,给自
己连升3级报了个少校军医,后来每有政治运动都和我父亲关在一起,两个是情如兄弟
的好友,1982在我们离开锦西之前,有一天医院组织饯行宴会,第二天,陆婶和我妈说
陆叔回家后一句话也不说,回到屋里放声大哭,“他爹死的时候也没这么哭”。这就是
非常典型的东北幽默,用人家的丧父之痛和好友离别之苦作乐,让人笑过以后,更觉心
酸。
我父亲为他的好朋友赵伯伯编造的东北幽默: 赵伯伯是留美的生化博士,在化工部直属
锦西化工研究院工作。大概是1956自投罗网般地回到祖国。他本来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
,57年因为报怨上级安排他去除草,说不如要他去做实验,就被打成右派,被发配到锦
西。后来在锦西受到残酷迫害。父亲对他充满了同情, 困难时期赵伯伯下放农村,当
时饥饿至极,有一次在羊粪里发现了一粒未消化完的玉米,就抠出来,吃掉了,然后说
了句英文“very nice”(味道好极了)。我相信最后一句一定是我父亲胡编的,这样
的东北幽默,先是叫你哈哈大笑,笑完了叫你想哭。
2. 不着调
文革后期,那时电视还很稀罕,来了国宾都是靠广播报道,所以当时动不动路边的喇叭
里就放国歌,在学校以外,一放国歌,小朋友们庄严地唱到:
“都米叟地裤子,露脚尖的袜子,趿拉趿拉鞋。。。。。。”
当年电影《地道战》,有一组镜头,鬼子进村,高老钟一路小跑赶着去敲钟报警,同时
电影上有一段背景音乐,于是有好事者作词为:“老头后面有个鬼子在追你,在追你。
。。。。。”。那时中国主要有“老三战”(《地道战》,《地雷战》和《南征北战》
)和几部“样板戏”可以放映,一演到这一段,下面观众齐声合唱,十分有趣。特别是
当时的样板戏,经常有人改词翻唱,如“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唱为“猛搓皴(身
体上的泥垢)讲卫生,减少疾病。。。。”还带动作。
3. 扯王八犊子
我父亲的一个朋友-张大爷,他是原土匪头子,后来是医院的看太平房的,他和我母亲
是来自同一个屯子(村子),论辈分,我母亲算是他的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姑姑。自打
发现这层亲戚关系从那以后,见到我母亲,他一个70来岁的老人家,一本正经地,毕恭
毕敬地叫“姑”。见到我父亲,也一本正经地叫“姑父”,所以只要一见到我父亲,嘻
嘻哈哈就开始了。
还有用电影广播里的套话来逗哏,比如有的人失恋,安慰他可以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悼
词中的句子,一本正经安慰人家“要化悲痛为力量”;起来祝酒,来句“频频举杯”;
鼓励鞭策,整句“以实际行动来怎么怎么样”;讽刺人家自我感觉良好,可用“长着一
张没有爱情的脸”来形容。
4. 土匪文化-用下流话或黑话作形容词 (行文不雅,只举一例)
比如有的人很臭美,可用东北话来骂道:“你看看你什么鸡巴德行”?一句话立马搞得
人灰头土脸;有的人写得一手滥诗,还自鸣得意,如果用东北话来评价,就很简单,“
写的啥鸡巴诗!”
5. 起外号
东北人喜欢给人起外号,大多数是根据身体特征来起,我父亲因为个子矮,所以他的外
号叫“梁小个子”,这个外号是很客气的了。女的有叫“刘大屁股”,还有人叫李大脑
袋,张大舌头。很多外号起得非常形象,比如有的人能“搞破鞋”,于是“大茶壶“这
个外号就被冠到头上。
当年有个样板戏《杜鹃山》,中有一个投机革命的知识分子-“温其久“,结果第二天
我父亲的同事,一个非常白净的有点“道貌岸然”的外科医生就被冠以“温其久”的外
号。这个人很有意思,后来搞婚外恋,自杀未遂。我父亲一次回东北,过去的同事宴请
他,他还拿当面这个医生逗乐子,说: “你一个医生连个自杀都死不了,这医生是咋当
的?”。
6. 恶搞
东北赶大车的,吆呼牲口的指令是,前进-“驾!”,停车-“吁!”, 向后倒车-“操
!”(Cao)。那时我们小孩子,一看见赶大车的要停车了,就喊:“给爹吃啥呀?”
;一看见赶大车的要向后退,我们就喊:“娶媳妇干啥呀?”,车老板还不能不答应,
否则刹不住车或倒不了车后果就很严重。
文革时有一个人挨批斗,对立面搜到了他写给情人的一封情书,于是在批斗会场上当众
朗读,台下观众听得如痴如醉,眼瞅着情书就要读完了,朗读者放慢读速,做出难以启
齿的表情,“唉呀妈呀,这太下流了!唉呀妈呀!我实在是读不出口了!转身而去,留
给听众无限的想象空间。。。。。。。
7. 特有的词
如鼓捣,忽悠, 整,邪乎,忒,憋屈,埋汰。。。。。,有“土的掉渣”的感觉。
我好友的弟弟,从山东来英国读书,在英国见到他,我说你哥生活挺困难,你能不能把
他也鼓捣到英国来?那个小弟当场扑哧一笑。
8. 恶心人
形容某人身体好,有时会说:“那老小子,身体好着呢,走得比狗都快”。有得一比的
如“教授满街走,博士多如狗.”
总之,东北幽默不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写作都非常有用,在生活上可以调整心态,保持乐
观。在写作上则要有对东北幽默的防范意识,一定要避免煽情和做作-“整景”(硬整
出一幅风景的意思),否则就很容易被攻击,如果用东北幽默攻击别人的“假正经”或
“冠冕堂皇”的文章,则效果极好。
1 (共1页)
进入LeisureTime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云南的故事(美的让人绝望)(上)开往中秋的客车
律体古风 春日湖上行 (转载)为啥这儿没人讨论Breaking Bad
【致命诱惑】胡一刀 (转载)老王的午后时光 (二)
周末放个老帅哥给大家养养眼,嘻嘻。这期好声音这么多吉林的?
老达:从样板戏谈京剧的出路 —写给不大看京剧的人【东北好声音】征歌活动 (转载)
转载 第一次经历春运的父亲 (转载)正宗东北人来评赵本山 (转载)
样板戏已全部上传到youtube上,计有姚晨贴的福建人和东北人玩成语接龙视频 (转载)
白山黑水:少年游(3)东北哈尔滨女人菲儿长的明显白人的样子 (转载)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东北话题: 幽默话题: 父亲话题: 外号话题: 锦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