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LeisureTime版 - 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
相关主题
读维特根斯坦(科学和逻辑)读《西方哲学史》(1)
昼信基督夜信佛,史铁生王朔:我看金庸
读维特根斯坦(说不出的真理)闺中-王安忆 zt
你们放了这么多狠话,如果wh明天撤掉申请你们会吃cheese吗? (转载)
读史有感(斯宾诺莎)论幽默
现代科学十大未解之谜 -- 转载[Z]应试生涯结束后,美国亚裔的那群超优生都过得如何?
zt剑桥的早晨读《西方哲学史》(下)
母亲的故事(一点感叹) (转载)无聊的哲学zt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粒子话题: 这种话题: 物理学话题: 神秘主义话题: 东方
进入LeisureTime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z**n
发帖数: 22303
1
远泊
现代物理学几乎对于人类社会的所有各方面都有深刻的影响,它已成为自然科学的
基础。而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结合使我们地球上的生活条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不管
这种变化是采用有益还是有害的方式。现在很难找到一门工业没有利用原子物理学的成
果。人们也清楚地知道,原于武器的应用,对于世界的政治结构产生了多么大的影响。
但是,现代物理学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技术领域,它扩展到了思想与文化的领域,从而导
致人们对于宇宙及与它有关的观念进行重大的修正。20世纪对原子与亚原于世界的探索
揭示了经典思想意想不到的局限性,这就有必要对我们的许多基本概念进行根本性的修
正。例如,在亚原子物理学中,关于物质的概念与经典物理学中关于物质的传统思想截
然不同。象空间、时间或者因果关系这类概念也是这样。但是这些概念在我们观察周围
的世界时带有根本性的意义。它们的彻底变化就使我们的整个世界观也开始变化。
在过去几十年中,物理学家和哲学家广泛地讨论了由现代物理学所引起的这
些变化,但是人们很难认清这一点。它几乎总是朝着这样一个方向,即趋向一种与东方
神秘主义所持观点非常相似的世界观。现代物理学的概念与东方宗教哲学所表现出来的
思想具有惊人的平行之处。虽然对这种平行性还没有进行深入的讨论,但是我们这一世
纪的一些伟大的物理学家在印度、中国和日本进行巡回讲课时,接触到了东方文化,当
时他们已经注意到了这种平行性。下面三段话就是例子:
在原子物理学的发现中所表现出来的……关于人类认识的一般概念,……就
其本质而言并非我们根本不熟悉、前所未闻或者完全是新的。即使在我们自己的文化中
它们也有一定的历史,而在佛教和印度教的思想中更居有中心的地位。我们所要作的发
现只是古代智慧的一个例证、一种促进和精细化。
J.R.奥本海默
为了与原子理论的教程作一类比……(我必须转向)这样一些方法论的问题
,如来佛与老子这样一些思想家早就遇到了这类问题,就是在存在这幕壮观的戏剧中,
如何使我们既是观众又是演员的身分能够协调起来。
N.玻尔
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日本科学研究对于理论物理的巨大贡献可能是一
种迹象,它表明在东方传统中的哲学思想与量子力学的哲学本质之间有着某种确定的联
系。
W.海森伯
如果说物理学今天把我们引向一种世界观,它在本质上是神秘主义的,那么
这就是以某种方式返回到2500年以前的起点上。有趣的是,西方科学沿着螺旋式轨道进
化。它从早期希腊的神秘主义哲学出发,通过理性思想的显著发展而上升和展开,不断
地离开它那神秘主义的起源,并发展了一种与东方尖锐对立的世界观。而在最近的阶段
里,西方科学义最终克服了这种观念而返回到早扮希腊与东方哲学上来。这并非仅仅依
靠直觉,还依靠高度精确的复杂实验,依靠严格、一致的数学表达方式。
物理学和所有的西方科学一样,可以在公元前6世纪希腊哲学的第一阶段找到
根源,在这种文化里,科学、宗教和哲学还没有分裂。爱奥尼亚的先哲们并不考虑这种
区别。他们的目的是努力去发现事物的本质。
爱奥尼亚学派的一元论和有机观与印度和中国的古代哲学很接近。与东方思
想的这种相似性在赫拉克利特的哲学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变化都源
自对立双方的相互作用及影响,并把对立的双方看成统一的整体。他把这种包含并超越
所有对立力量的统一称为理性。
这种统一性的分裂是从爱利亚学派开始的,他们认为神的原则高于所有的神
和人。这种原则最初被认为是宇宙的统一体,后来则被看成是智慧的,人格化的上帝。
他高踞世界之上并控制着它。于是就开始导致精神与物质分离的二元论,这是西方哲学
的特点。
巴门尼德在这个方向上迈出了重大的一步。他把自己的基本原则称为“有”
,它是唯一的、不变的。这种哲学产生了关于不可毁灭的物质的概念,而这成为西方思
想的基本概念之一。
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哲学家企图克服巴问尼德与赫拉克利特观点的尖锐冲突,
于是就导致了原子的概念,这是物质不可分割的最小微粒。这在留基波和德谟克里特的
哲学中清楚地表现出来。希腊的原子论者在精神与物质之间划出了明显的界限,物质是
“基本的建筑材料”组成的。这些纯属被动的,本质上是没有生命的粒子在真空里运动
。对于它们运动的原因未作解释,但常常把这和外部的作用力联系起来。这些力被看成
具有精神的根源而与物质有根本的不同。在以后的年代里,这种想象便成为西方思想、
精神与物质的二元论的基本要素。
随着精神与物质分离的思想出现,哲学家们就把更大的兴趣转向精神世界,
转向人类的灵魂与伦理问题。这些问题在公元前5~4世纪的希腊科学文化兴盛时期之后
,充塞了西方思想达二千多年。而由亚里士多德对古代科学知识进行系统化所产生的体
系则成为西方宇宙观的基础。亚里士多德的教条在整个中世纪都得到天主教会的支持。
西方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则要等到文艺复兴时期,这时人们开始从亚里士多德
和教会的影响下解放出来并对自然发生了新的兴趣。到了15世纪后期,对于自然的研究
就有了真正的科学精神并用实验来检验思辨的想法。与这种发展相平行的是对于数学的
兴趣增长了,并终于导致以实验为基础,用数学语言表达的科学理论。伽利略首先把实
验知识与数学结合起来,因而被看成是现代科学之父。
在现代科学诞生之前和诞生的过程中,哲学思想的发展导致了精神与物质二
元论极端形式的阐述。这表现在17世纪笛卡儿的哲学中。他关于自然的基本观点是把它
分为独立的两个领域,思维与物质。这种观点使得科学家可以把物质世界看成与自己毫
不相干的一架机器。牛顿采用这种机械的世界观构造了自己的力学体系,并使它成为经
典物理学的基础。从17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牛顿机械论的宇宙模型在所有科学思想中
都占有统治地位。与此同时,非机械的上帝高高在上统治着世界,并把神圣的定律塞给
这个世界。于是科学家们探索的自
然界基本定律就可以看成是上帝的定律,它是永恒不变的,是世界必须服从
的。
笛卡儿的哲学不仅对于经典物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直到今天
的西方思维方式也具有极深刻的影响。笛卡儿的名言“我思故我在”,使得西方人把自
己与思维等同起来而不是与有机体等同起来。这就把存在于身体“内部”的自我分离出
来。而从身体分离出来的思维徒劳无益地想控制它。这就引起了有意识意志与无意识本
能之间的明显冲突。每个人又按照他的活动能力、才能、感情和信仰等进一步分割成大
量的分离部分。这就卷入了无穷的冲突。这些冲突则不断产生形而上学的混乱和挫折。
这种人类内部的分割反映了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观点,即把它看成各个物体和
事件的集合体。把这种观点推广到社会就分割成不同的国家、种族、宗教和政治集团。
认为这些部分可以分割开来的信念可以说是目前一系列社会、生态与文化危机的主要根
源。它导致自然资源极不公正的分配,造成了经济和政治的混乱,越来越严重的暴力,
以及严重被污染的环境。
这种机械观既有益处也有害处。它使经典的物理学和技术获得极为成功的发
展,但是又给我们的文明带来了许多恶果。有趣的是从这种机械观产生出来的20世纪科
学,现在又克服了它的局部性而回到古代希腊和东方哲学所表现出来的统一性。
和机械论的西方观念相反,东方的世界观是“有机”的。在东方神秘主义看
来,可以感知的所有事物与事件都是相互联系的,是同一终极实在的不同方面的表现。
在佛教看来,我们把可感知的世界分成各个部分是“无明”或者说无知:
当思维受干扰时就产生了事物的多样性。
当思维平静时,事物的多样性就消失了。
东方神秘主义的细节虽然有所不同,但主要的特点都是强调宇宙的基本统一
。他们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是认识到所有事物相互联系的统一,是使自己与终极的实在归
于统一。这种认识的出现,即所谓的“悟”不仅是一种智慧的艺术。而且是包括整个人
在内的经验,也是最本质意义上的宗教。
用东方的观点看来,把自然分成不同的对象不是根本性的,任何这样的对象
都具有永远变化的性质。因此东方的世界观在本质上是动态的,包含时间和变化的基本
特征。宇宙则被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实在,它永远在运动,是有生命的有机体,同时
是精神的又是物质的。
按照经典物理学的观点,运动和变化是事物的基本性质,因此引起运动的力
也是物质的内在属性。与此相对应的是,东方关于神的形象并不是高高在上控制世界的
统治者,而是从内部控制一切的原理。
下一章将阐明东方世界观的基本要素和从现代物理学产生的世界观的基本要
素是一样的。它们表明东方思想一更一般地讲是神秘主义思想一为当代科学提供了坚固
、合适的哲学基础。所有的现象都是统一的、相互联系的,而宇宙在本质上具有动态的
性质。我们越是深入微观世界就越体会到现代物理学家与东方神秘主义者多么相似,他
们把世界看成是由不可分割、相互作用、永远运动的各部分构成的系统,而人则是其中
必要的组成部分。
东方哲学的有机的、“生态的”世界观无疑是它们最近在西方,特别是在青
年中间泛滥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们的西方文化中,占统治地位的仍然是机械的,局部
性的世界观。越来越多的人把这看成是我们社会广为扩散的不满的根本原因。有许多人
转向东方式的解放道路。有趣然而并不奇怪的是,被东方神秘主义所吸引的人向《易经
》求教,实践瑜伽术或者其他形式反省的人,一般都具有反科学的观点。他们把科学和
物理学看成是难以理解的狭隘的学科,它要对现代技术的所有邪恶负责。
这本书的宗旨,是要阐明东方智慧的精神与西方科学本质上是协调的。它企
图说明现代物理学远远走在技术的前面,物理学之道可以说是一条具有核心的轨道,是
通向精神知识与自我实现的道路。
2. 知和见
把我从虚幻引向现实!
从黑暗引向光明!
从死亡引向永生!
《奥义书》
在研究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的相似关系之前。我们先要回答这样的问
题,我们怎么能在一门用深奥的现代数学语言表达的精密科学与主要以沉思为基础并且
坚持这种顿悟不可言传的宗教原则之间进行什么比较呢?
我们所要比较的是由科学家及东方神秘主义者所作的有夫世界的知识的阐述
。为了建立这种比较合适的框架,我们首先要问自己,我们要谈论的究竟是哪一种 “
知识”,来自吴哥窟或京都的佛教徒所说的“知识”与来自牛津或者伯克利大学的物理
学家所说的“知识”是不是一码事?一方面是实验数据、方程式和理论,另一方面则是
宗教经文、古代神话或哲学论文,我们要从中选择什么呢?这一章要澄清两点:有关知
识的性质与表达它们的语言。
纵观历史,公认的人类思想具有两种知识或者两种形态的意识,一般称之为
理性的和直觉的,并分别把它们与科学及宗教联系在一起。在西方往往推崇理性的科学
知识而贬低直觉的宗教型知识,但是传统的东方态度正好相反。下面的两段话就典型地
表现了西方与东方思想家的两种观点。希腊的苏格拉底说过著名的话:“我知道我什么
都不懂”,而中国的老子则说过:“知不知,上”。在东方对两种知识的不同评价从它
们的名称上就可以明显地看出来。例如《奥义书》谈到高级与低级的知识,低级知识是
指各门科学,而高级知识是指宗教知识。佛教则谈到“相对”与“绝对”的知识。另一
方面,中国的哲学家总是强调直觉与理性的互补性质,并用阴和阳来表示,这是中国思
想的基础。与此相适应,在古代中国发展了两种互补的哲学传统来处理这两类知识。
理性知识是来自关于我们日常环境中的事物和事件的经验。它属于智能的范
畴,其功能是进行区别、分类、测量和比较。用这种方式产生了对立面的识别,它们只
能在相互联系中存在,因此,佛教把这种知识称为“相对”的。
这种知识的关键性质是抽象,是对我们周围大量不同的图形、结构和现象进
行比较和归类,我们不能考虑它们的所有性质,而只能从中选择少量有意义的性质。于
是我们就构造了有关现实的理性图画,把它们简化为一般的略图。理性知识于是就成了
抽象的概念和符号的系统,具有线性序列结构的特点,这是我们思维和语言的典型结构
。在大多数语言中,这种线性结构都是用字母明显地表达出来,可以写成一长列的文字
来交流经验和思想。
另一方面,自然界又是具有无限可变性和极其复杂的多维世界,其中并不存
在什么直线或者完全规则的图形,那里的事物并不以序列出现,而是形成一个整体;正
如现代物理学告诉我们的那样,这个世界即使完全真空也是弯曲的。显然,我们概念思
维的抽象系统永远无法完整地描述和理解这个实在的世界。我们在考虑这样的世界时所
面临的问题就象制图员企图用一叠平面图去覆盖弯曲的地球表面一样。我们只能期望以
这种方式对现实世界作出近似的表达,因而所有的理性知识都是有限的。
当然,在理性的范畴即科学的范畴里可以进行测量与定量化,进行分类与分
析。用这种方法获得的知识的局限性在现代科学中已经变得越来越明显了,在现代物理
学中尤其是这样,海森伯这样对我们说:“每个词或概念,不管看起来多么清晰,它的
应用范围都是有限的。”
对于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很难做到时刻意识到概念性知识的有限性和相
对性。因为我们把握实在的表现要比把握实在本身容易得多。因此我们往往会把两者混
淆起来而把概念及符号看成就是实在。东方神秘主义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使我们避免
这种混淆。禅宗说过,在表示月亮时需要手指,但是一旦认出它所指的月亮后就不必再
考虑手指了。西方的语义学家库尔佐布斯基,也表述过同样的观点:“地图决不是领土
。”
东方神秘主义者所考虑的是对实在的直接经验,它不仅超越智力的思维而且
超越感官的知觉。用《奥义书》的话未讲;
这是无声、无党、无形、不朽的,
也是无味、无嗅、永恒的,
_无始无终、高于一切、坚固稳定一
一谁要认识了这一点也就解脱了死亡。
佛教徒把来自这种经验的知识称为“绝对”的知识。因为它不依赖于理智的
区别、抽象和分类。而我们知道这些知识总是相对的、近似的。佛教徒常常把这种不加
区分、不加确定的直接经验称为“真如”。完整地理解这种真如不仅是东方神秘主义的
核心而且是所有神秘主义经验的主要性质。
东方神秘主义一再坚持,终极的实在永远无法成为理性的对象或用显现的知
识来表达。它永远无法用言辞来表达,因为它超出了我们的言辞与概念所能达到的感觉
和智力的范畴。《奥义书》是这样说的:
这里看不到,言不明,也想不到,
我们不知道,也不理解,又怎能教别人。
老子把这称为道,并在《道德经》中说出了同样的意思:“道可道,非常道
”。虽然人类的理性知识有了惊人的增长,但是并没有比两千年前聪明多少,这是从报
纸上任何一篇作品都能明显看出的事实。这是绝对知识无法用言辞交流的极好例证。
因此,绝对知识完全是关于现实的非理性经验,这是在一种不异常的意识状
态产生的经验。可以把这称为“沉思”或者神秘主义的状态。存在这样一种状态不仅得
到东方与西方大量神秘主义者证实,而且也为心理学的研究所证明。用威廉·詹姆斯的
话来讲;
我们正常的、清醒的意识称为理性意识,但这只是一种特殊的意识,除此而
外还有一种截然不同的潜在形式的意识,它是朦胧隐蔽的。
物理学家主要关心理性的知识,而神秘主义者主要关心直觉的知识。这两种
知识分属不同的领域。当我们考察如何获得知识和如何表达它们时,这一点在物理学或
者东方神秘主义中都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了。
在物理学中,获得知识是通过科学研究,它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收集关于要解释的现象的实验证据。第二阶段是把经验性的事实与数学符号联系起来,
并搞出一个数学框架使得这些符号以精确而一致的方式相互关联。这样的框架通常称为
数学模型。然后就可以用这种理论来预言进一步实验的事实,这些实验可以理解为检验
它的所有含义。在这一阶段,如果物理学家找到了一种数学框架,并且懂得如何运用它
来预言实验。那么他们就
应该感到满意了。但是他们显然还想把这些结果告诉给非物理专业的人,因
而就要用普通的语言来表达它们。这就意味着他们要用日常的语言构造一摸型把他们的
数学框架翻译过去。即使对于物理学家来讲,构造这样一个语言的模型也是检验他们自
己理解程度的标准,这是研究的第三阶段。
当然,实际上这三个阶段并非总是以这样的次序截然分开的。例如,由于一
位物理学家抱有某种信念会导致一种特定的模型。即使出现了某些相反的实验证据,他
也许仍然会相信它。然后他会企图改进自己的模型使它能够解释新的实验。这种情形在
实际中是常有的事、但是如果实验证据继续与这种模型不相容,那么他就只好被迫放弃
它了。
这种方法把所有的理论牢牢地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这就是所谓的科学方
法,我们将会看到在东方的神秘主义中也有它的对应物。相反,希腊的哲学在这方面就
根本不同。虽然希腊哲学家具有关于自然的非常夭才的恩想,它与现代科学的模型极为
相近,但是两者之间有天壤之别,现代科学的经验看法对于希腊的哲人是非常陌生的。
希腊人是从某些基本公理或原理经过推理得出他们的模型而不是从他们的观察结果归纳
出来。当然,从另一方面讲,希腊人运用逻辑和推理的技巧,又是科学研究第二阶段不
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即用一致的数学模型来表示,这是科学最重要的一部分。
理性知识和理性活动确实构成了科学研究的主要部分,但是不是所有的一切
。实际上,如果研究的理性部分得不到直觉的补充是没有用的。这种直觉赋于科学家以
新的顿悟使他们有所创造。这种顿悟往往是突如其来的,往往不是坐在写字桌前写方程
式的时候,而是在浴缸里轻松自如的时候,在林地、海边散步的时候。在集中精力的智
力活动之后放松的时候,这种直觉的思维似乎得到了恢复,并能产生一种突然而清晰的
顿悟,从而给科学研究带来巨大的快乐和欣喜。
但是直觉的顿悟如果不能表示成一致的数学形式,用普通语言的解释加以补
充,那么它对于物理学家是没有用的。而抽象在这里是最关键的在前所述,它构成了一
个概念与符号的体系,组成了关于现实的一幅图画。这幅图画只是表达了现实的某些性
质,对此我们并没有确切地理解。因为我们从童年就开始编制这幅图画,而那时还没有
进行批判性的分析。我们语言中的词汇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它们有多重意义,当我们听
到一个词时,有许多含义往往是很模糊地出现在我们的头脑中并且常常是下意识的。
我们语言的不精确和模糊性对于诗人是极为重要的,因为他们常常运用下意
识的层次及其关系。
相反,科学的目的是清晰的定义和不含糊的联系。因此,它按照逻辑的规则
通过限制词的意义及其结构的标准化而作进一步的抽象。抽象的最后一步是数学形式。
这时用符号代替了词,对于符号的运算也作了严格的定义。他们用这种方式把信息浓缩
成方程。就是说,把本来要写成几页的内容变成一行符号。
认为数学只是一种高度抽象和浓缩的语言,这种观点并不是没有异议的。实
际上有许多数学家相信,数学不仅是一种描述自然的语言,而且是自然界所固有的。这
种信念源自毕达哥拉斯,他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万物皆数”,并且创立了一种特殊的数
学神秘主义。于是毕达哥拉斯的哲学就把逻辑推理引进了宗教的领域。按照罗素的观点
,这种发展对于西方宗教哲学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数学与神学的结合起源于毕达哥拉斯,是希腊、中世纪、直至现代的康德的
宗教哲学的特点……在柏拉图、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笛卡儿、斯宾诺莎、和莱
布尼兹的哲学中,宗教与理性,对道德的追求与对逻辑的赞赏都密切地揉合在一起。这
是超越时代的、源自毕达哥拉斯的。正是在这一点上,欧洲的理性化的神学与亚洲更为
直率的神秘主义相互区别开来。
科学的抽象方法是非常有效、极为有力的,但是我们也要为此付出代价。当
我们更加精确地定义我们的概念系统,使它们更加严谨地联系在一起而形成一个整体时
,就离开实在越来越远。因此我们必须用语言的解释来补充数学的模型及理论,并一再
使用能直观理解的概念,它们有模糊及不精确的地方。
重要的是要认识到数学模型及其对应的语言说明之间的区别。前者就其内部
结构而言是严格而一致的,但是它的符号与我们经验并没有直接的联系。相反,语言模
型所使用的概念可以直觉地理解,但总有模糊和不精确的地方。
如果说在科学中有直觉的因素,那么在东方神秘主义中也有理性的因素。但
是不同的学派对于推理与逻辑强调的程度不同。例如印度教的吠檀多与佛教的中观学派
是很理智的学派,而道教对于推理和逻辑总是抱有深刻的怀疑。禅宗深受道教的影响,
几乎完全强调觉悟的经验而对这种经验的解释却没有什么兴趣。
直接的神秘的经验是东方神秘主义学派的核心。这就使东方的传统具有强烈
的经验特色。李约瑟在他的著作《中国的科学和文明》中一再强调道家的经验主义色彩
,并认为这种色彩使得道家哲学成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基础。
东方神秘主义知识的基础是经验,这与科学知识以经验为基础是相似的。这
种相似性由于神秘主义经验的性质而进一步加强了。在东方的传统中把这种经验描述成
直接的洞察,它在理智的范畴之外,是通过观察而不是通过思考而获得的。
在道教中,观察的概念体现在他们庙宇的名称上,“观”的原意就是观察,
这就是说他们把自己的庙宇看成是观察站。在所有的佛教流派中也把观察视为知识的基
础。佛教中的八识中占首位的就是眼识。铃木大拙在论述这一点时写道:
见在佛教的认识论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因为见是知的基础。没有见就不
可能知,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见。这样在佛教的教义中知与见就形成了统一体。因此佛
教哲学最根本的观点就是按实在本身来认识它。见是觉悟的经验。
需要在这里强调一下。在神秘主义传统中的推崇观察。这不能从字面上去理
解而应该从它隐含的意义上去理解。因为对于现实的神秘主义经验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无
法感觉到的经验。当东方神秘主义谈到见的时候,是指一种感觉的状态。它可以包括视
觉,但常常从本质上超越它而成为关于实在的无法感觉到的经验。但是当他们讲到看、
见、或观察时都是强调他们知识的经验特点。看来科学研究的实验阶段对应于东方神秘
主义的直接洞察。而科学模型及理论对应于以各种方式解释这种洞察。
如果考虑到这两种观察方式根本不同的性质,那么这两种经验的相似性看来
是难以置信的。物理学家做实验需要精心的配合和极为复杂的技术,而神秘主义者只是
通过反省、通过个人的沉思而不需要什么器械。而且科学的实验在任何时候可由任何人
来重复,而神秘主义的经验只局限于个别人在特定的机会中。然而进一步的考察表明,
这两种观察的区别仅仅在于探索的方式不同,它们的可靠性或复杂性都是相同的。
任何人要想重复现代亚原子物理学的试验必须经过多年的训练,然后才能通
过实验向自然提出特定的问题并理解它的答案。同样,深刻的神秘主义经验也需要经过
有经验的宗师的多年训练,还不一定能保证成功。但是如果学生成功了,他就能“重复
那种经验。”
一方面,神秘主义的经验并不比物理学的现代实验更稀罕,另一方面它也不
比这些实验来得简单,只是复杂的性质有所不同。在深刻沉思中的神秘主义意识完全可
以与物理技术装置的复杂性及有效性相比。科学家与神秘主义者所发展的极其复杂的观
察自然的方法,对于外行来讲是无法理解的。
现代实验物理学杂志的一页文献对于未入门的人来讲就和西藏的曼茶罗* 一
样神秘。而它们都是探索宇宙本质的记录。[*
佛教名词。梵文vandala的音译。意译“坛场”,菩萨形象的画像,也称曼茶罗。]
虽然没有长期的准备一般不会产生深刻的神秘主义经验,但是我们在日常生
活中都有直接的直觉顿悟。我们都熟悉这样的情景,当我们记不起某个人名、地名或者
其他的词时,不管我们怎样费劲想也无济于事。但是当我们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后
,突然一闪念,我们会记起那个忘掉的名称来。这个过程中并没有进行思考。
还有一个大家熟悉的例子就是笑话。当你在一刹那间理解了笑话时会体验到
一阵“醒悟”。这一时刻是自发产生的,而不是靠对笑话的“解释”,即理智的分析。
只有当我们突然直觉地领悟到笑话的实质时,才会产生那种放纵的笑。《道德经》上就
有这样一句话:“不笑不足以为道。”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直接的直觉领悟往往是短暂的。但在东方的神秘主义
中就不同了,他们把它延长并最终成为一种持久的意识。为这种直接的、非概念性的对
实在的意识进行准备是所有东方神秘主义学派的主要目标。为了达到这种目标,他们发
展了各种各样的技能、仪式和艺术形式。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可以把它们通称为沉思。
这些方法的基本目的都是使思想平静下来,从理性的意识转移到意识的直觉
状态。沉思有多种形式,可以把一个人的注意力吸引到一个人的呼吸、曼陀罗的声音或
者曼茶罗的视觉形象上去。也有的流派把注意力集中到身体的运动上而避免胡思乱想。
印度的瑜伽术和道家的太极拳就是采用这种方式。这种有节奏的运动能够导致平静和安
宁的感情,有时也会由某些运动引起这种感觉。例如据我
自己的经验,滑雪就是一种很有效的沉思形式。
东方的艺术形式也是沉思的一种形式。它们并不是用来表现艺术家的思想,
而是通过发展直觉的意识状态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学习印度音乐并不是靠乐谱,而
是靠聆听老师的表演。这就象学太极拳,并不是靠语言的指令而是靠一遍又遍地跟着老
师一起做。
对于大多数人,特别是对于理性主义者未说,这种意识的状态完全是一种新
的经验。科学家们从自己的研究过程中熟悉了这种直接的直觉洞察。因为每一个新的发
现都是来自那种不可言状的闪念。
但是在一个充满了信息、概念和思维型式的头脑中,它们是瞬息即逝的。相
反,如果头脑中没有任何思想和概念,那么沉思就可以通过直觉的状态持续很长一段时
间并起作用。
当理性的思维平静时,直觉状态就会产生一种特别的意识,能以一种直接的
方式体会到周围的一切,而不必对概念性的思维进行清理。对于周围环境的那种开放性
体验是沉思的主要特点。在这种意识中,各种局部的形式消退了,而形成浑然的一体。
在很深的沉思状态,头脑是很活跃的。除了那种非感觉的对实在的理解外,
还可以采取声音、视
觉形象或其他形式来表现周围的世界。但是对这些形象并不加以分析或解释。
由于沉思状态与武士的精神状态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武士的形象在东方的
精神与文化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中国和日本的传统文化中,军事艺术是重要的组成
部分。在日本,禅宗对于武士道有着巨大的影响。
东方神秘主义是依据对现实性质的直接洞察,而物理学家是依据在科学实验
中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在每个领域都要对观察到的结果进行解释,而解释往往要通过言
辞来传递。因为语言是关于实在的一幅抽象的、近似的图画,因此用语言来解释科学实
验或者神秘主义的领悟总是不精确、不完全的。现代物理学家与东方神秘主义者都充分
意识到这一点。
在物理学中,对实验的解释称为模型或理论,它们都是近似的。爱因斯坦有
一句名言:“只要数学涉及实在,它就是不确定的;如果它是确定的,那就与实在无关
。”物理学家懂得,用他们的分析方法与逻辑推理,是无法同时解释全部自然现象的,
因此他们挑出一组现象并建立一种模型去描述这一组现象。这时他们就忽略了其他现象
,而这种模型也就无法给出关于实在的完整描述。
为了说明这些观点,我们来看看物理学中最熟悉的例子,即牛顿的“经典”
力学。在这种模型中一般是不考虑空气的阻力。因为这种效应一般来讲是很弱的。尽管
如此,牛顿力学有很长一段时期被认为是描述自然现象的最终理论。一直到电磁现象被
发现后,人们无法把它们包括在牛顿力学之内,这种状态才有所改变。
研究有限的一组现象也意味着只是在有限的范围之内研究它们的物理性质,
这是理论只能近似的另一个理由。现在我们懂得,只有当物体由大量原子组成,物体运
动速度与光速相比很小时,牛顿力学才是正确的。当第一个条件不满足时,量子力学代
替了它;当第二个条件不满足时,就要采用相对论。这并不是说,牛顿力学是“错”的
,而量子理论及相对论是“对”的。所有这些理论都是近似的,只是对于一定范围的现
象才是正确的。而一旦超出了这种范围,那么就不再能对自然给出令人满意的描述,而
要找到一种新的模型来代替它们——更确切地讲,推广它们而得出更好的近似。
要确定一个给定模型的界限往往是最难的,但也是最重要的。它是怎样起作
用的?这个模型的局限性在哪里?它是以什么方式逼近的?这些问题看来是进一步发展
的第一步。
东方神秘主义者也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他们的主要兴趣在于对实在的体验,
而不是对这种经验的描述。因此,他们一般都对这种描述的分析不感兴趣。在东方的思
想中也从未出现过严格定义的概念。因此当他们要交流自己的经验时就遇到了语言的限
制。为此他们发展了一些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印度教用神话的方式来描述,运用了隐喻、象征、诗的想象、类比以及讽喻
等形式。这种神话式的语言不太受逻辑与常识的约束。它们富有魅力,常常模棱两可,
富于想象而不是那么精确,从而可以比一般的日常语言更好地传达对实在的神秘主义经
验。按照阿难·库玛拉斯瓦米的说法,“神话最出色地体现了能够用语言表达的绝对真
理。”
印度人丰富的想象创造了大量的神。这些神话的形象表现了实在的各个侧面
。创造他们不仅是为了使这些故事更加动人,更重要的是为了传递作为神秘主义经验基
础的哲学教义。
道家常常用自相矛盾的语言来披露语言交流中出现的不一致性,并指出它们
的局限性。中国和日本的佛教徒继承了这一点并进一步加以发展,而在禅宗那儿达到了
顶峰。
在日本还有另外一种表述哲学观点的方式,这就是非常精练的诗。禅宗往往
用它来表示实在的“真如”。这种宗教诗在徘句
[日本的一种短诗,以十七宇为一首。] 中达到了高峰。例如有一首徘句是这样的:
树叶落了啊,
一片盖着一片,
雨点打着雨点。
不管东方神秘主义者采用什么方式,只要他们以语言的方式表达他们的知识
,他们都清楚地意识到这种局限性。而现代物理学家对于用语言表达的模型和理论也抱
同样的观点。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说两者有平行之处。例如印度的舞神湿婆和物
理学的量子理论都是思维的创造;是描述他们对现实直觉的模型。
3. 超越语言
一般的思维方式对于这种矛盾感到费解,因为我们必须使用语言来交流我们
的经验,而这种经验就其本质而言是超越语言的。
铃木大拙
语言的问题确实很重要。我们想以某种方式来谈论原子结构……但是我们无
法用一般的语言来谈论原子的结构。
W.海森伯
认为所有的模型和理论都是近似的,语言的解释总是一些不精确不完备的思
想,早在本世纪就被科学家们普遍地接受了,于是科学产生了完全意想不到的进展。对
于原子世界的研究迫使物理学家承认,一我们日常的语言是不精确的,不适宜于描述亚
原子世界的实在。量子论和相对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它们说明了这种实在超越
了经典的逻辑。我们无法用日常的语言来描述它。
从哲学的观点来看,这是现代物理学最有趣的发展。它的基础与东方哲学有
着必然的联系。在西方哲学的流派中,逻辑推理是阐述哲学观念的主要工具。东方神秘
主义则认为实在超越普通的语言,因此他们并不顾忌对逻辑概念的超越。我想这就是为
什么东方哲学关于实在的模型要比西方哲学的模型构成了现代物理学更合适的哲学背景
的主要理由。
在原子物理学中有许多难以理解的情形与光的两重性有关。更一般地讲是电
磁幅射的两重性。一方面,幅射是一种波,因为它具有干涉现象,大家都知道这是波的
性质。另一方面电磁幅射又会产生光电效应。这只能用“光粒子”来解释。在原子理论
的初期,物理学家对此感到困惑。电磁幅射怎么又是波又是粒子呢?无论用语言还是想
象都很难对付这样的实在。
东方的神秘主义发展了不同的方式来对付实在的自相矛盾的方面。印度教是
采用神话式的语言。佛教和道教对于这种自相矛盾的地方并不掩盖而是加以强调。老子
的《道德经》就是以一种令人费解、似乎不合逻辑的风格写成的。它充满了迷人的矛盾
,它那有力而富有诗意的语言捕获了读者的心灵,使他们摆脱了习以为常的逻辑推理的
轨道。
中国和日本的佛教徒采用道教的技术来交流神秘主义的经验,这就是直接披
露那种似是而非的特点。
禅宗有一种特别的技巧可以以语言表达中产生一种自相矛盾的效应。他们用
说公案发展了一种独特的方式,完全不用语言来传授他们的教义。所谓公案是一种精心
设计的荒谬的谜,为了使禅宗的弟子以奇特的方式认识到逻辑推理的局限性。它们要设
计成使学生在停止思维的一刹那正好能不用语言体验到实在。
有一个著名的公案叫做《赵州狗子》,“赵州和尚因僧问。狗子还有佛性。
也无。州云无。”
“无”按字面理解是没有的意思。但是赵州所回答的“无”是表示一种生动的、
起作用的、动态的佛性。
对于一个初入门的弟子,宗师常常会提出这种公案或者下而两个问题中的一
个。“在父母生你之前,你的本来面目是什么?你可以用两只手拍出声来,那么一只手
的声音是什么?”
所有这些公案往往有唯一的答案,而有经验的大师一眼就能看出来。一旦找
到这个答案,它就不再是似是而非的了,而成为一种深刻的有意义的陈述,它是在有助
于醒悟的意识状态中产生的。
我们发现了一种与上述情形非常相似的似是而非的情形,这就是在原子物理
学初期,物理学家所遇到的情形。和禅宗相仿,真理隐藏在佯谬之后,无法用逻辑推理
来解决,只能用新的意识来理解,这就是对原子实在的意识。
要解公案需要弟子全神贯注、费尽心机。公案抓住弟子的心,使他处于极度
紧张的绝境。量子论的奠基者恰恰也体验到了这种处境,对此海森伯有一段生动的描述:
我记得那次与玻尔的讨论持续了好几小时直到很晚的深夜,几乎要以绝望结
束了;讨论结束时我单独到邻近的公园去散步,我一再对自己重复这样的问题:难道自
然有可能象我们从这些原子实验中看起来那样荒唐吗?
只要用理智去分析事物的本质,它就似乎是荒唐和矛盾的。神秘主义者早就
认识到这点,但是这成为科学的问题还为时不久。多少世纪来,科学家们在寻找大量自
然现象后面的“基本自然规律”。
这些现象属于科学家的宏观世界,是他们感官经验的领域。因为语言和理性
概念都是从这种经验中抽象出来的,所以可以用它们来适当地描述这些现象。
牛顿的力学宇宙模型和古希腊的德漠克里特模型在回答事物本质属性的问题
时,所用的方法是非常相似的,都是把所有现象归结于刚性不灭原子的运动及其相互作
用。
到了20世纪,物理学家可以用实验来探索物质终极性质的问题了。他们借助
最复杂的技术越来越深入到物质的内部,去寻找它的最终“建筑材料”
于是证实了原子的存在,然而又发现了组成原子的核和电子,最后是组成核的质
子及中子以及其他亚原子粒子。
现代实验物理学的精巧而复杂的仪器深入到亚原子世界,这离我们的宏观世
界如此遥远使我们的感觉无法到达那儿。我们只能通过一系列的过程,例如听盖革计数
器的响或或者用照像底板上的黑点来到达那儿。我们所看到或者听到的并不是现象的本
身而是它们的结果。原子和亚原子世界本身是超越我们感觉世界的。我们可以借助于现
代设备间接地“观察”到原子及其组成部分的性质,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体验到亚原子世
界。但是这种经验并不是
一般的经验。它与我们的日常环境是无法比较的。关于这个层次上物质的知
识并不是直接从感觉经验中得出的,因而我们的日常语言也不再适合于描述所现察到的
现象。随着我们越来越深入自然的内部,我们就被迫放弃越来越多的日常语言的形象和
概念。
在这走向无限小世界的历程中,用哲学观点来看,最重要的一步也是最初的
一步;这就是走向原子的一步。探索原子的内部并研究其结构使科学超越了我们感觉形
象的局限。原子物理学使科学家们对事物的本质初见端倪。从此物理学家和神秘主义者
一样开始对付实在的非感觉经验。他们也和神秘主义者一样面临着这种经验的似是而非
性。从此以后,现代物理学的模型和想象就和东方哲学的模型及想象非常相似了。
4 新物理学   按照东方神秘主义的观点,关于实在的神秘主义经验是动摇
一个人世界观的重大事件。铃木大拙把这称为“人类意识范围内最引人注目的事件……
推翻了常规经验的任何形式。”他把这种特点说成是漏了底的桶。   本世纪初的物
理学家也有同样的感觉,他们世界观的基础被原子事实的新经验动摇了。海森伯这样写
道:   只有当一个人意识到物理学的基地开始移动时,才能理解现代物理学最新发
展的强烈影响;这种运动引起的感觉是,这块基地将同科学分离。   爱因斯坦最初
接触原子物理学的实在时也体验到同样的冲击。他在自传中写道:   当我竭尽全力
想使物理学的基础与这种知识相适应时,我完全失败了。仿佛这块基地同更深的基础分
离了,似乎哪几也找不到一个可靠的基础可以把它建立起来。   现代的物理的新发
现必然会深刻地改变人们关于空间、时间、物质、因果等概念,因为这些概念对于我们
体验世界的方式来讲是带有根本性的。因此迫使物理学家们感到一种冲击也是不足为奇
的。这些变化产生了一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它仍然通过最新的科学研究在形成的过程
中。   看来东方神秘主义者与西方物理学家有类似的经验。这种经验导致他们以一
种全新的观点去观察世界。玻尔说过:   近年来我们经验的大大扩展显示了我们简
单的机械观概念的不足之处,其结果是动摇了观察的习惯解释所依赖的基础。   而
印度的神秘主义者斯里·奥罗宾多则说过:   事实上所有的东西都开始改变了它们
的性质和外貌,一个人对于世界的整个经验完全不同了……这是一种经验、观察、理解
、接触事物的新的深刻的方式。   这一章就是要以经典物理学的背景作为对照,勾
画一幅关于世界新概念的基本画面,说明在这个世纪初为什么要放弃经典力学的世界观
,而量子论及相对论如何迫使我们接受一种更加微妙的“有机”自然观。   经典物
理学   现代物理学的发现所变革的世界观是以牛顿力学的宇宙模型为基础的。它象
一块巨石一样支撑着整个科学;为自然哲学提供了稳固的基础达三个世纪之久。
在牛顿的宇宙里,所有的物理现象在三维的经典欧几里得空间中发生。这是一种绝对的
、静止的、不能变化的空间。在这个物理世界中发生的一切变化都用另外独立的一维,
即时间的术语来加以描述。它也是绝对的、与空间无关,从过去到现在,再到将来。
在这种绝对的空间和时间里,牛顿世界的元素就是物质的粒子。在数学方程中则把
它们处理成为“质点”。牛顿把所有物质都看成是由这种质密的微小粒子构成。这个模
型与希腊原子论者的模型很相似。两个模型都区别实体与真空、物质与空间,都把这些
粒子看成有不变的质量与形状。因此质量总是正的。重要的区别在于,牛顿原子论者对
于物质粒子之间的作用力作了精确的描述。这种力仅仅取决于质量及相互之间的距离。
这就是万有引力;在牛顿看来,这种力把相互作用的物体牢牢地联结在一起,它的作用
是超距的、瞬时的。虽然这种假设看起来很怪,但无法作进一步的探讨,似乎是上帝创
造了它们。   牛顿力学把所有的物理事件都归结于质点在空间里的运动。为了对此
作出精确的数学描述,牛顿只好发明了全新的概念和数学技巧,即微积分学。爱因斯坦
把这誉为“个人有幸作出的最伟大的进展。”   牛顿运动方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
这是质点运动的规律,一切物理变化都要遵循这些规律。这种机械的自然观是与严格的
决定论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巨大的宇宙机器似乎是因果完全确定的。这个系统的任何一
部分的未来完全可以预测。这种严格决定论的哲学基础就是在我和世界之间可以分割开
来,这是由笛卡儿引进的。由于这种分割就可以对世界作出客观的描述。   牛顿力
学在18和19世纪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牛顿自己利用这种理论解释了行星的运动和太阳系
的基本性质。   伟大的数学家拉普拉斯雄心勃勃,要改进和完善牛顿的计算;为太
阳系所显示的伟大力学问题提供完备的解,并使理论精确地符合观察结果,使得经验方
程在天文学的桌子边没有座位。其结果是浩翰的五卷巨作《天体力学》。它成功地解释
了行星、月亮和慧星的运动,详尽到最小的细节,象潮汛以及与引力有关的其他现象。
牛顿力学在天文学中的辉煌成功鼓励了物理学家把它推广到流体的连续运动及弹
性体的振动,并再次奏效。最后当人们认识到热是由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所产生的一种
能量后,连热学理论也可以归结为力学。   力学模型所获得的巨大成功使得19世纪
初期的物理学家相信,宇宙确实是一个庞大的机械系统。它遵照牛顿力学定律而运行。
这些定律似乎是自然的基本定律,从而可以把牛顿力学视为自然现象的本理论。然而,
过了不到一百年,发现了新的物理实在,显示了牛顿模型的局限性,并证明了这些性质
并不是绝对的真理。   这种认识并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有一定的发展过程,早在
19世纪就开始为我们时代的科学革命开辟道路了。这些发展的第一步就是电磁现象的发
现和研究,它无法用力学模型作出适宜的描述并且包括了一种新型的力。法拉弟和麦克
斯韦迈出了这重要的一步。法拉弟在磁铁附近移动铜线圈产生了电流。他的实验不仅使
电气工程技术得以诞生,而且为麦克斯韦完整的电磁理论提供了基础。他们不仅研究电
磁力的效应而且把这些力本身作为研究的对象。他们还用力场的概念代替了力,从而首
先越出了牛顿物理学的边界。   这是人们关于物理实在概念最深刻的变革。按照牛
顿的观点,力是相互作用物体之间的刚性联结。而现在取而代之的场的概念本身就具有
实在性,可以不涉及物体而进行研究。这种理论的最高峰被称一为电动力学,它把光看
成是交替迅速变换的电磁场,以波的形式在空间传播。我们现在知道,无线电波、光波
和X射线都是电磁波,是电磁场的交替迅速变换,只是振动的频率有所不同而已。而可
见光只是电磁波谱中很窄的一段。   尽管有这些深远的变革,牛顿力学起初仍然保
持着作为所有物理学基础的地位。麦克斯韦本人就力图用牛顿力学的术语来解释场,把
电磁波解释成以太的弹性波。以太是一种假想的能充满空间、非常轻的介质。这是一种
很自然的想法,因为我们通常经验中的波都是某种物质的振动,如水波是水的振动,声
波是空气的振动。但是麦克斯斯韦同时对他的理论作出几种力学的解释,这表明他对哪
一种也不是很认真的。他一定直觉地意识到,尽管他没有明确地说明,他的理论的基本
内容不是力学模型而是场。   于是在20世纪初出现了两种物理学理论,它们成功地
应用了不同的现象。这就使牛顿模型不再成为所有物理学的基础。   现代物理学
我们这一世纪的最初30年根本改变了物理学的面貌。相对论与原子物理学的发展粉碎
了牛顿世界观的基本概念,即绝对空间和时间,基本的质密粒子、物理现象的严格因果
性以及客观描述自然的思想。   相对论几乎完全是由爱因斯坦建立起来的。他坚信
自然界有一种内在的和谐,他用毕生的精力寻求物理学统一的基础。他一开始是为电动
力学及牛顿力学寻找一个共同的框架。这个框架就是狭义相对论。它统一并完善了经典
物理学的结构,同时又使时空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按照相对论,空间不是
三维的,时间也不是独立的。两者密切联系在一起构成了四维的“时——空”连续区。
这样在某个观察者看来是同时发生的事件,在别的观察者看来可能是不同时的。而所有
的测度,包括时间与空间的测度。都失去了绝对的意义。空间与时间成了特定观察者用
来描述现象的语言要素。   因为时间与空间的概念是描述自然现象的基础,因此它
们的改进引起了我们描述自然整个框架的改进。其重要结果之一就是认识到质量不过是
能量的一种形式。即使静止的物体也有储备在质量中的能量,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是著名
的方程式E=MC*C,其中C为光速。   光速这个常数对于相对论是至关重要的。当我
们描述的物理现象接近光速时,就必须考虑到相对论,对于电磁现象尤其是这样。
191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广义相对论。这是狭义相对论的推广并包括了引力。狭义相对
论得到许多实验的肯定,而广义相对论却没有得到决定性实验的肯定。然而这是一种多
么受人欢迎、前后一致、极其优美的理论。它在天体物理和宇宙学中被广泛地接受了,
并用来描述大尺度的宇宙。   按照爱因斯坦的理论,引力具有使时间和空间“弯曲
”的效应。这就意味着欧几里得几何不再适用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完全抛弃了绝
对空间与时间的概念。不仅所有的尺度,包括空间和时间在内都是相对的,而且整个时
一主结构依赖于物质在宇宙中的分布。于是“完全真空”的概念也就失去了意义。
在世纪之交,发现了一些与原子有关的现象,这是无法用经典物理来解释的。X射线
的发现说明原子具有某种结构。但是这并不是原子发射的唯一射线。不久人们就发现所
谓的放射性物质具有放射性。它们不仅发射各种射线,而且从一种物质转变成另一种物
质。   人们不仅对于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而且用它作为工具去深入地探测
物质的性质。例如研究晶体中原子的分布和原子的内部结构。   卢瑟福用α粒子轰
击原子核得出了意想不到的结果。自古以来被认为是质密固体粒子的原子内部原来大部
分是空间,只有极小的电子绕着原子核旋转。   虽然与宏观物体相比原子是极小的
,但是与位于它中心的原子核相比却是极大的。而在这种原子的“星系”模型出现后不
久,人们便发现,原子中电子的数目是元素改变化学性质的决定性因素。我们现在知道
如何构造整个元素周期表,即可以逐次添加中子与质子到原子的“壳层”上去。各种化
学过程是由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因此原则上可以根据原子物理学的定律来理解
全部化学。   但是这些规律是很难认识的。发现它们靠了一批各国的物理学家。其
中包括玻尔、德布罗意、薛定锷、泡利、海森伯、狄拉克等人。他们打破国界齐心协力
创造了现代科学最灿烂夺目的时代。当他们首次接触到亚原子世界新奇而出乎意料的实
在时感到兴奋无比。每当物理学家在原子实验中向自然界提出一个问题,自然界的回答
就是一个悖论。他们越是想把它弄清楚,这种似是而非的情形就越严重。很久以后,他
们才接受这样的现实,这种矛盾性属于原子物理的固有结构,并认识到只要用物理学的
传统术语去描述原子事件就会出现这种矛盾。物理学家一旦意识到这一点就开始学会以
正确的方式提出问题,并终于找到了阐述这种理论的精确而一致的数学形式。   即
使在完成量子理论的数学表述之后,理解它仍然是很困难的。它对于物理学家的想象具
有摧毁性的作用。量子理论澄清了原子并非如经典物理学所说的那样是质密的粒子。物
质的亚原子单元是非常抽象的实在,具有两重性。它们有时呈现波动性,有时则呈现粒
子性,这取决于我们如何去看待它们。光也具有两重性,可以采取电磁波或者光粒子的
形式。   这种性质似乎是难以接受的,居然有某种东西可以是一种粒子——有非常
小体积的实体——同时又是一种波——弥散在很大的空间区域之内。这种矛盾引起了许
多佯谬并最终导致量子理论的建立。这种发展是从普朗克开始的,他发现热辐射不是连
续的而是采取“能包”的形式。爱因斯坦把这称为“量子”,并认为它们是自然界的基
本性质。他敢于主张电磁辐射不仅可以以电磁波的形式出现,而且可以采用量子的形式
。而光量子也就可以看成真正的粒子,即光子。但这是一种特殊的粒子。它没有质量,
以光速传播。   粒子与波的图象所呈现的矛盾是以一种出乎意料的方式解决的,即
对机械世界观的基础,关于物质实在性提出了疑问。在亚原子的水平上,物质并不是存
在于确定的地点而是显示出某种“存在的倾向性”。原子事件也不是在确定的时间以确
定的方式发生,而是具有某种“发生的倾向性”。用量子论的表述方法就是说这种倾向
性可以用概率来表示,它与采用波的形式的数学量有关。这就是为什么粒子同时又可以
是波。它们并不是象声波、水波那样“真实”的三维波。这种波是抽象的 “几率波”
,它与在特定位置特定时间找到这和粒子的几率有关。原子物理学的所有定律都可以用
这种几率的术语来表达。我们无法肯定地预言某一原子事件,我们只能说它有可能发生
。   于是量子论推翻了经典物理学关于刚性物体及自然界决定性规律的概念。在亚
原子的水平上,经典物理中的刚性物体解体成类似波那种型式的概率,而这种模式最终
并不是表示事物的可能性,而是表示相互关系的概率。对于原子物理学中的观察过程进
行细致的分析表明,亚原子的粒子并不是指孤立的实体,而是要理解为实验条件与测量
结果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于是量子论揭示了宇宙的一种基本性质。它表明我们无法把
世界分成独立存在的最小单元。当我们深入物质的内部时,自然界并不是呈现为相互分
离的“基本建筑材料”,而是表现为各部分组成整体的各种关系的网络。这种关系中也
包括观察者。它构成了观察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任何原于对象的性质都应该理解为这
种对象与观察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经典的能够客观地描述自然的思想不再是
正确的。在原子世界中无法把我与世界分割开来。在原子物理学中我们无法在谈论自然
的同时也谈论我们自己。   新的原子理论立刻解决了原子结构中的许多难题,这是
卢瑟福的星系模型无法解释的。例如什么使物体呈现固体的性质?为什么原于具有不寻
常的稳定性?量子论用原子中电子的波动性来解释这些性质。物体的固体性质是由于与
物质波粒两重性有关的“量子效应”。粒子是被约束在一个很小的空间区域内,约束的
区域越小,粒子的运动速度就越快。这种高速度就使原子显得和刚性球一样,就象螺旋
桨转起来测圆盘一伴 这样的原子时难以压缩的,因而使物质具有固体的性质。   在
原子轨道上的电子是处于核对它的引力和它抗拒这种束缚的最佳平衡状态。但是它与行
星系的轨道不同,应该把它想象成分布在不同轨道上的几率波。电子波在轨道上的配置
可以理解成是一种驻波。我们可以根据弦的振动来理解驻波的型式。在通常条件下,电
子处于能量最低的轨道上,我们称之为“基态”。如果它获得足够的能量就可以被“激
发”到较高能量的轨道上。然后又可以从那儿回到“基态”。而多余的能量则以电磁辐
射量子或光子的形式释放出去。具有相同数目电子的原子的这些态都是相同的。就是说
它们具有相同的形状。轨道之间的距离也相同。   原子的态还有一个性质,就是可
以用一组称为“量子数”的整数来描述,这些数表明了电子轨道的位置和形状。第一个
量于数表示轨道的号码,并确定了在轨道上的电子所必须具有的能量;其他两个数表示
在这轨道上电于波的具体形状,它和电子旋转的速度及方向有关。这些细节用整数来表
示,说明电于的旋转不能连续地变化,只能从一个值跳到另一个值,即只能从一个轨道
跳到另一个轨道。所谓基态就是所有的电子都在可能的最低的轨道上,旋转变化的可能
性也最小。   存在的趋势、粒子通过运动对限制作出反应、原子突然从某一“量子
态”变换到另一个、所有这些现象都有着本质上的相互联系——这些就是原子世界不寻
常的性质。但是另一方面,引起所有原子现象的基本力又是我们熟悉的并且可以在宏观
世界经验到。这就是在带正电荷的原子核与带负电荷的电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这种力
与电子波的相互作用引起了我们环境中大量的不同结构与现象。它关系到化学反应、分
子的构成。电子与原子核的相互作用也是所有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基础,这也包括所有
的生物以及有关的生物过程。   要理解我们周围的大部分自然现象,我们对于原子
核只要了解它的电荷与质量就可以了。但是要想了解物质的性质,要想知道物质到底是
由什么构成的,那么还需要对原子核作进一步的研究。   在这方面重要的第一步就
是发现中子为核的一种组成部分。这种粒子的质量与质子差不多,大约是电子质量的两
千倍,但不带电荷。物理学家很快认识到,自然界还有一种新的力只是在原予核的内部
才显示出来。这就是核力。   核力很强但作用的距离非常短,只有当核子——质子
与中子——非常接近时,即为它们直径的二、三倍时才起作用。在这样的距离,核力是
强烈吸引的。但是距离更近时,就是强烈的斥为,它使核子不能更加靠近。核力就是以
这种方式使得原子核极为稳定。当然这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不过物质的这种形式
连同它多种多样的形态和结构以及复杂的分子结构只能在非常特殊的条件下才能存在。
当温度升得很高时所有的原子和分子的结构就被破坏了。事实上,在宇宙中存在的大部
分物质并不是采取我们刚才描述过的那种状态。   在人类探索亚原子微观世界的历
史上,在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们认为他们终于发现了物质的“基本建筑材料”。当时
他们已经知道所有的物质都由原于组成,而所有的原于又都由质于、中于和电子组成。
这些所谓的“基本粒子”似乎是物质不可分割的最小单元。   但是现代物理学又作
出了两个进一步的发展,表明这种观念必须抛弃。一个发展是实验方面的,另一个则是
理论上的。用实验发现的粒子数目到现在已经增加到两百多。显然不能把它们都说成是
基本的,而越来越多的物理学家接受了这样的观点:它们中没有一个是名符其实的基本
粒子。   这种信念由于理论上平行的发展而得到了加强。在量子论建立后不久,人
们便清楚地看到,必须用一种完整的理论把量子论与相对论协调起来,因为这些粒子的
运动速度常常接近光速。我们确实已经有了几种“相对量子论”的模型,可以很好地描
述基本粒子世界的某些方面。但是把相对论和量子论融合成有关粒子的完整理论体系仍
然是现代物理学的中心任务和对现代物理学家的巨大挑战.   相对论对于我们认识
世界有深远的影响。它迫使我们修正关于粒子的基本概念。在经典物理中,质量与组成
物质的材料有关。而相对论证明了质量不过是能量的一种形式。能量是与运动及过程有
关的一种动态性质。因此粒子的质量可以看成是一种动态的模式与过程。   狄拉克
最先采用了这种观点并建立了相对论方程来描述电子的行为。狄拉克的理论不但极其成
功地解释了原子的精细结构,而且揭示了物质与反物质之间的基本对称关系。他预言了
正电子的存在,它和电子质量相同,电荷相反。而在这种预见两年之后,确实发现了这
种粒子,对称性意味着每一种粒子都有相应的反粒子,它们质量相同,带相反的电荷。
只要有足够的能量就能产生一对粒子与反粒子.而在相反的湮灭过程中,它们又转化为
纯粹的能量。狄拉克所预言的这种粒子对的产生和湮灭在自然界也发现了,以后则多次
被观察到。   狄拉克的发现使得人们从全新的角度去看待分割物质的问题。当两个
高能量的粒子相撞时一般都要裂成碎片,但是它们并不小于原来的粒子。因此亚原子的
粒子既是可分的,同时又是不可分的。   高能亚原于粒子的碰撞是物理学家研究这
些粒子性质的主要手段。因此粒子物理又叫做“高能物理”。碰撞实验所需要的动能是
通过庞大的粒子加速器获得的。   在这种碰撞中产生的大部分粒子都是极为短命的
,只有不到百万分之一秒,然后它们就蜕变为质子、中子和电于。尽管它们的寿命这样
短,仍然可以对它们进行检测,它们留下的踪迹还能照相!   过去几一十年的高能
散射实验表明,粒子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能够从能量中产生又复归于能量。在这个世界
里“基本粒子”、“材料”或“孤立的物体”这样一些经典概念都失去了意义。它们还
表明了粒子的性质只能从它们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来理解。而不能看成是孤立的实体
。应该把它们看成是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对论不仅影响到我们关于粒子
的概念,而且也影响到我们对于这些粒子间相互作用力的看法。这种力的作用是采取交
换其他粒子的方式。很难形象地表达这一点,因为这是四维时空的性质。不过力和物质
这两个概念具有统一性,它们都源自我们称为粒子的动态模式。   最近已有大量的
证据表明,质子和中子具有复杂的结构。但是把它们结合成整体的力如此之强,用相对
论的观点来看这种力也就是一种粒子。于是粒子与作用力之间的界线消失了,而基本粒
子也就无法分解成更基本的粒子。   在现代物理学中,宇宙在经验中是不可分割的
动力学系统,而观察者也作为基本的因素被包括在内。在这种经验里,关于空间与时问
、孤立物体以及因果关系的传统概念都失去了意义。这种经验与东方的神秘主义很相似
。   10 所有事物的统一   ......   东方世界观的最重要特点,也可以
说是它的本质,就是认识到所有事物和事件的统一性和相互关系,即认识到世界上所有
现象的经验只是基本的统一体的表现而已。所有的事物被看成是宇宙整体中相互依赖、
不可分割的部分;是同一终极实在的不 同表现。东方的传统总是涉及这种最终的、不
可分割的实在、、它表现在所有的事物之中,所有事物都是它的部分。这在印度教中被
称为梵,在佛教中被称为法身,在道教中被称为道。因为它超越所有的概念和范畴,佛
教徒也把它称为真如:   真如的精髓是什么,是所有事物的统一整体,是包罗万象
的总体。   在一般生活中,我们并不意识到所有事物的这种统一性,而是把世界分
成不同的物体和事件。这种分割对于我们处理日常的环境是必要而有用的,但是这并不
是实在的基本性质。这是我们进行理性辨别和分类的一种抽象分割。以为我们关于可分
割的‘事物‘和‘事件‘的抽象概念是自然界的实质,那只是一种错觉。印度教徒和佛
教徒告诉我们,造成这种错觉的根源在于无明、即无知,是头脑在‘谄‘的迷惑下产生
的。因此东方神秘主义传统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沉思、集中注意、平静思想来重新调节
头脑。沉思这个词在梵文中就意味着‘精神的平衡‘是指在平衡、宁静的精神状态中体
验宇宙的基本统一。   宇宙的基本统一性不但是神秘主义体验的主要特征,而且也
是现代物理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这在原子的层次上是明显的,并且越来越深入物质的
内部而进入了亚原子粒子的领域。所有事物和事件的统一性,在我们把现代物理学与东
方哲学进行比较的整个过程中将再度成为中心主题。当我们研究‘亚原子物理学的各种
模型时,我们将会看到,它们一再以各种方式表现为同样的顿悟。事物和基本现象的组
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依赖的;不能把它们理解成孤立的部分,而只能看成是统一
整体的组成部分。   在这一章中,我要讨论关于自然界基本的相互联系的概念,这
是在描述原子现象的量子理论中,通过对观察过程的细致分析而产生的。在讨论之前我
要再次强调一下理论的数学框架与语言解释之间的区别。关于量子理论的数学框架已经
经受了无数次成功的试验,它被普遍接受为一种有关原子现象的一致而精确的描述。可
是语言的解释却与坚实的基础相去甚远。   下面的讨论是根据量子理论的所谓哥本
哈根解释。这是在20世纪20年代由玻尔和海森伯发展起来的,至今仍然是被最广泛接受
的模型。这种解释的出发点是把物理世界分为被观察系统(对象)与进行观察的系统。
被观察系统可以是一个原子,一个亚原子粒子,一个原子过程等等。观察系统则由实验
仪器与观察者组成。严重的困难是由这样的事实引起的,处理这两种系统的方法是不同
的。对于观察系统是用经典物理学的术语来描述的,而这些术语无法描述被观察的‘对
象‘而保持一致。我们知道经典的概念在原子的层次上是不适用的,但是我们必须用它
们来描述我们的实验和陈述结果。因此我们无法摆脱这种两难性。经典物理学的技术性
语言是我们日常语言的细致化,而且这种语言是我们交流实验结果的唯一语言。
在量子理论中是用概率的语言描述被观察系统的。这就意味着我们无法确定地预言一个
亚原于粒子在确定的时间将在哪里出现,或者一个原子过程将如何发生。我们所能预言
的只是一种机会。例如我们现在知道,大部分亚原于粒子都是不稳定的,会在一定的时
间内分解或者蜕衰变成其他粒子。但是我们无法确切地预言这种时间。我们只能预言衰
变在一定时间后的概率,也就是说大量同种粒子的平均寿命。对于衰变的方式来讲也是
这样。一般来说,一个不稳定的粒子可以衰变成其他粒子的不同组合。同样,我们也无
法预言一个特定的粒子将选择哪一种组合。我们只能预言某一种组合的百分比。而这种
统计性的预言需要大量的测量来加以证实。在高能物理的撞击实验中,要记录上万的粒
子碰撞,然后经过分析确定某一特定过程的概率。   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关于原子
和亚原子物理定律的统计描述并不是反映了我们对于物理状况的无知。在量子理论中,
我们逐渐认识到概率是原子实在的基本性质,它控制了所有的过程,甚至包括物质的存
在在内。亚原子粒子并不是确定存在于某个地点,而只是显示出一种‘存在的倾向‘。
原子事件并不表现为在确定的时间采取确定的方式,而是显示出一种‘发生的倾向‘。
例如,我们无法确切地说某一时刻电子在原子中的什么地方,它的位置取决于把
它与原子核结合在一起的吸引力,以及原子中其他电子的影响。这些条件决定了表示电
子在原子中各个区域倾向性的概率型式。在这种型式中,我们只能谈论所在一定区域出
现的倾向,而无法谈论它所处的位置。在量子理论的数学表述中,这种倾向或者几率是
用所谓的几率函数来表达的。它与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现该电子的几率有关。
有两类描述。一类是采用经典的术语,用于实验性的安排。另一类是几率函数,用于
被观察的对象。两者之间的矛盾导致了深刻的问题。但是实际上,可以用操作的术语来
描述观察系统,从而可以把问题绕过去。也就是说,可以把测量仪器与科学家结合成为
一个复杂的系统。这样一来,实验仪器不再被描述成孤立的物理实体。   为了进一
步讨论观察过程,可以采用一个最简单的物理实体,象一个电子。为了进行观察和测量
,我们先把它孤立起来,甚至在一个过程中创造它,我们可以把这称为准备过程。一旦
作好观察的准备,我们就可以对它进行测量。我们可以这样来表示:   [准备A]--
》[测量B]   粒子在区域A作准备,在区域B进行测量。   实际上粒子的准备和
观察组成了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的序列。例如在高能物理中,粒子的准备过程是在加速
器里。加速到所需的能量之后,粒子就离开加速器而进入靶区。在这里它们与其他粒子
碰撞。这些碰撞发生在气泡室里,粒子就产生可见的轨迹而被照相。然后对这些轨迹进
行数学分析。这种分析有可能非常复杂,往往要借助于计算机。所有这些过程和活动就
构成了测量。   在对观察所作的这种分析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粒子构成了一个联
结在区域A和 B的过程的中介系统。它的存在就意味着它不是一个孤立的实体,而是在
准备过程和测量过程之间的联系。粒子的性质是不能离开这些过程来加以定义的。如果
准备和测量的过程改进了,那么粒子的性质也会随之而变化。   另一方面,当我们
谈论‘这个粒子‘或者其他被观察系统时,表明在我们的头脑中有某种独立的物理实体
.先准备它。然后测量它。因此原子物理的基本问题就在于一个被观察的系统在定义时
要把它孤立起米。而要观察时又需要使它与别的相互作用。要在量子理论中用实用的方
法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使被观察系统摆脱由于观察而引起的外部干扰。实际上使准备装置
与测量装置保持相当大的距离就可以实现这种条件。   但是这种距离应该是多大呢
?原则上讲应该是无穷大,但是实际上这是做不到的,也是不必要的。我们不应该忘记
,现代科学的基本立场就是所有的概念和理论都只是近似的。这就是说我们要分离一个
物理实体并不需要完全精确的定义,而可以作近似的定义。要做到这一点可以采取以下
的方式。   被观察的对象表现为准备过程与测量过程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一
般是很复杂的,包括各种影响,有不同的作用距离,也就是说起作用的范围不同。如果
这种相互作用的主要部分距离很长,那么这种长程作用就要传递很长的距离才能显示出
来。于是它就可以被看成是隔离的物理实体。在量子理论的框架里,隔离的物理实体是
一种理想化。只有当相互作用的主要部分距离很长时,它才是有意义的。这在物理学中
就意味着测量装置相隔甚远。主要的相互作用只能通过粒子的交换,或者在更为复杂的
情形是通过粒子网络的交换。虽然还有其他的效应,但是由于距离很长,这些效应就可
以忽视。只有当这些装置放得不够远时,短程效应就占主导地位。这样整个宏观系统就
形成统一的整体,而关于被观察物体的概念也就瓦解了。   量子理论揭示了宇宙中
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它说明了我们不能把世界分解成为独立存在的最小单元。当我们深
入物质内部时,我们发现它是由粒子组成的,但是这并不是德谟克里特和牛顿意义上的
‘基本建筑材料‘。它仅仅是一种理想化,从实用的角度来看是有用的,但并没有根本
性的意义。用玻尔的话来说,‘孤立的物质粒子只是一种抽象,它们的性质只有通过和
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才能定义,才能进行观察。‘   关于量子理论的哥本哈根解释
并没有被普遍地接受。也还有一些反对意见,有关的哲学问题也远没有定论。但是,事
物和事件的普遍性相互作用看来是原子实在的基本性质,它与数学理论的特定解释无关
。哥本哈根解释的主要反对者之一,玻姆就讲过这样一段话:   人们被引向关于整
体不可分割的新观念,它否定了可以把世界分解成隔离的独立存在的部分的经典概念…
…我们把通常的经典观念颠倒过来,那种观念认为世界的独立的‘组成部分‘ 是基本
的实在,而各种系统只是这些部分特定的、偶然的形式和组合。我们应该说,整个宇宙
的不可分割的量子性相互联系是基本的实在,而有相对独立行为的部分仅仅是这个整体
中特定的、偶然的形式。   因此,在原子的层次上,经典物理学中的刚性 物体分解
成几率的概型,而这种概型并不表示事物的几率,而是相互联系的几率。量于力学迫使
我们认识到,宇宙并不是物体的集合,而是统一体中各部分间相互关系的复杂网络。但
这正是东方神秘主义体验世界的方式。他们所描述的经验与原子物理学家所使用的语言
是极为相似的。这里有两个例子:   物体成了…… 某种并非我们所见的东西。不是
在静止自然的背景上或环境里的孤立的物体,而是不可分割的部分,甚至是以一种巧妙
的方式表现了我们所见到的一切的统一性。   奥罗宾多   事物是通过相互依赖而
获得自己的存在和性质的,它们本身一无所有。   龙树   如果说这两段话可以看
成是呈现在原子物理学中自然的描述,那么下面这两段物理学家的话就可以看成是描述
了对自然的神秘主义经验。   一个基本粒子并不是独立存在、不可分解的实体。从
本质上讲,它是一组向外扩展达到其他事物的关系。   斯塔普   因此世界表现为
事件的复杂的交织物,其中不同的连接或者相互交替,或者相互复盖,或者组合在一起
,从而决定了整体的结构。   海森伯   在现代原子物理学中产生了相互连结的宇
宙网络的图景。其实在东方,它早已广泛用于传达关于自然的神秘主义经验。对于印度
教徒来说,梵就是宇宙网络编织成统一整体的丝线,是一切存在的最终基础:   天
、地和空气都由它织成,还有风和所有的生命体,只有它是唯一的灵魂。   《奥义
书》   在佛教中,宇宙网络的形象就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华严经》的核心就是把
世界描绘成相互关系的网络,所有的事物和事件都以一种无限复杂的方式相互作用。
在东方神秘主义中,这种普遍的交织关系也包括观察的人及其意识在内。对于原子
物理学来讲也是这样。在原子水平上,‘物体‘只能理解为准备过程与测量过程的相互
作用。而这个过程链的终端总是在人们的意识之中。测量是一种相互作用。它在我们的
意识中产生了‘感觉‘。例如闪光的视觉或者照相底板上的黑点。原子物理学的定律告
诉我们关于原子对象的概率。只要它和我们相互作用就会引起某种感觉。海森伯说过,
‘自然科学并不是简单地描述自然,解释自然;它也是自然与我们相互作用的一部分。
‘   原子物理学的关键性特点就是观察者不仅需要观察一个物体的性质,而且需要
定义这些性质。在原子物理学中,我们不能就物体的性质而谈论它。只有在物体与观察
者相互作用的关系上讲。它们才是有意义的。用海森伯的活来讲,‘我们所观察到的并
不是自然本身,而是用我们提问方法所揭示的自然。‘观察者决定了如何进行测量,而
这种安排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被观察物体的性质。如果实验的安排得到了改进,那么被
观察的物体的性质也会改变。   这点可以用亚原子粒子的简单例子来说明。在观察
这个粒子时我们选择测量粒子的位置和动量(粒子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我们在下一
章要谈到的海森伯测不准原理告诉我们,这两个量是无法同时精确测定的。我们可以得
到关于粒子位置的精确知识,但对它的动量却一无所知(也就是关于它的速度);或者
正好相反。或者我们对于两个量都只有一种粗略而不精确的知识。重要的是这种限制并
不是因为我们测量的技术不完善。它是原子实在所固有的一种根本性限制。如果我们决
定精确地测定粒子的位置,那么这个粒子就没有合适定义的动量。如果我们决定精确地
测定粒子的动量,那么它就没有合适定义的位置。   因此,在原子物理学中,科学
家无法扮演独立的客观的观察者的角色,而是卷入到他所观察的世界中去,从而影响到
被观察物体的性质。约翰·威勒把这种观察者的介入看成是量子理论最重要的特点,因
此他主张用‘参与者‘来代替‘观察者‘这个词。用威勒自己的话来讲:   关于量
子原理没有比这更加重要了,它推翻了关于世界可以‘座落在外‘ 的概念,而观察者
可以用20厘米厚的玻璃板与它安全地隔离开来。即使要观察电子这样微小的物体,他也
必须粉碎这块玻璃。他必须进去。他必须安置他所选择的测量装置。他要决定究竟是测
量位置还是动量。   要安置仪器来测量某一个量就使他无法安置测量另一个量的仪
器。而且测量会改变电子的状态。而宇宙永远不会再次处于同样的状态。要描述发生了
什么事情就应该抛弃‘观察者‘这个词,而代之以‘参与者‘这个新词。以某种特殊的
意义上讲,宇宙就是自己的参与者。   这种‘以参与代替观察‘的思想在现代物理
学中得到系统阐朋还是最近的事。但是这种思想对于任何神秘主 义的学者来讲都是很
熟悉的。神秘主义的知识永远无法通过观察来得到,而只能靠自己完全参与进去。参与
者的概念是东方世界观的核心所在,而东方神秘主义则把这种观念推向极端。不但观察
者与被观察者,主观与客观是不可分割的。而且是无法区别的。这种神秘主义观念并不
适用于原子物理学中的类似情形。后者的观察者与被观察对象是不可分割的,然而是可
以区分的。前者甚至走得更远,在深刻的沉思中他们达到了观察者与被观察对象之间的
区别完全消失,主体与客体熔为统一的没有差别的整体。《奥义书》是这样说的:
哪里有两元性,那里此可以看见彼,此可以闻到彼,此可以尝到彼,……但是那里每
一样东西都只能成为它本身,既然如此有谁以什么方式可以看见它?有谁以什么方式可
以闻到它?有谁以什么方式可以尝到它?   因此,这是最终地认识到所有事物的统
一。神秘主义者告诉我们这是在一种意识的状态中达到的,这时个人完全溶化到没有差
别的一体中去了,对于世界的这种意识是超验的,把‘事物‘的概念抛弃了。   当
然现代物理学具有完全不同的框架,它无法走得这么远而体验到所有事物的统一性。但
是,原子物理学在走向东方神秘主义的世界观方面已经迈出了一大步。量于理论从根本
上放弃了关于可分物体的概念,引进了用参与者代替观察者的概念,甚至发现了在描述
世界时有必要把人的意识也包括在内。我们可以看到,宇宙作为物质和精神关系的相互
联结的网络,它的部分只能通过它们与整体的联系未定义。用佛教徒阿那加里卡·高宾
达喇嘛(Ana-gadka Govinda)的话来总结原子物理学中所产生的世界观是非常贴切的
:   佛教徒不相信有独立存在的或者孤立存在的外部世界,他本人就是可以介入这
个世界的动力。对于他来说,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只是一块布的两个百,在这块布里所
有的力和事件的线条,所有形式的意识及其对象,都被织进了一个无穷无尽相互有条件
地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的网络。
11 超越对立面的世界   东方神秘主义告诉我们,他们体验到所有的事物和事
件都是基本统一体的表现。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宣称所有的事物都是等同的。他们承认事
物的个性,但同时又认识到所有的差别和对立都是相对存在于包罗万象的统一体中。
对立面是抽象的概念,属于思想的领域,是相对的。当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任何一
个概念上时,我们就创造了它的对立面。老子说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
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种神秘主义观念超越理性概念的领域,而在这种超越的同
时,他认识到所有对立面的相对关系和两极关系。他认识到好和坏,快乐与痛苦,生和
死都不是属于不同类的绝对经验,而是同一实在的两个方面,是同一整体的两个极端。
所有对立面都是两极的、也就是统一的。这种认识是东方宗教传统中人们的最高目标。
铃木大拙写过这样一段话:   佛教的基本思想就是超越对立面的世界,这个世界是
通过理智的区别和感情的渲染而建立起来的;还要认识到没有区别的精神世界,其中包
括采取一种绝对的观念。   整个佛教教义,实际上也是整个东方神秘主义都考虑这
种绝对的观念,这就是达到一个无念的世界,在那里所有对立面的统一就成为一种生动
的经验。   所有的对立面都是两极的,亮和暗、胜和败、好和坏都只是同一现象的
不同方面。这种观念是东方生活方式的基本原理。因为所有的对立面都是相互依赖的,
它们的冲突永远不会以一方的完全胜利而告终,而总是表现为双方的相互作用。因此在
东方,一个有道德的人并不是把追求善、消灭恶这种不可能做到的事作为自己的目标,
而是能够在善和恶之间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   这种动态平衡的概念在对立面统一
中是很重要的,是东方神秘主义者的经验。它永远不是静止的,而是两极之间的动态相
互作用。这一点在中国有关阴阳的说法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强调。   在生活中有一种
很重要的极性就是男性和女性。西方社会里的传统是重男轻女。尽管知道每个男人和女
人都是男女因素之间作用的产物,可是仍然有一种固定的秩序使男人起领导作用并具有
许多特权。这种态度是过分强调人性的阳性或者说男性方面的结果。它代表着能动性和
理性思维、竞争性、进攻性等等。而阴性,即女性则代表直觉、宗教、神秘主义、隐蔽
的或精神方面的东西。它在我们重男的社会里总是受到抑制。   在东方神秘主义中
,女性的方式得到了发展,可以看到人性这两方面的统一。在许多东方的传统中,在意
识的男性和女性方式之间保持动态的平衡是沉思的主要目标,并且常常表现在作品和艺
术中。在象岛印度神庙的宏伟的湿婆雕像就是三面神;右侧是男性的面部,表示刚强和
意志。左侧是女性的面孔,安祥、可爱、富有魅力。而中间则是两者庄严的统一,是大
神湿婆的头像,流露出平静而超脱的冷漠。就在这座庙里,湿婆还表现为半男半女的形
象,他(她)的身体和面部象征着男性和女性动态的统一。   在坦吉克佛教中,男
女的极性往往借助于性的符号来表示。直觉的智慧被看成是被动的女性的人性,爱和同
情则被看成主动的男性的性质。而在领悟过程中两者的统一则表现为男神和女神欣喜若
狂的拥抱。东方神秘主义断言这种男性和女性方式的统一只能在较高的意识层次上才能
体验到,这是超越思维和语言的,在那里所有的对立面都表现为动态的统一。   我
已经说过,在现代物理学中也达到了同样的层次。对亚原子世界的探索揭示了一种实在
,它是超越语言和推理的。迄今为止被认为是对立的、无法相容的概念的统一是这种新
实在最显著的特征。这些似乎不相容的概念并不是东方神秘主义所考虑的。但是它们在
实在的非一般层次上的统一却和东方神秘主义有相似之处。因此可以说现代物理学家能
够洞察东方的某些核心教义,即通过把它们同自己领域的经验联系起来。有一小部分但
数量正在增加的年轻物理学家,他们发现这是最有价值最富有刺激的逼近东方神秘主义
的途径。   在亚原子的层次上可以找到现代物理学对立概念统一的例子。粒子既是
可分的又是不可分的。物质是连续的又是间断的。力和物质不过是同一现象的不同方面
而已。这些例子都要在下一章进一步讨论。它们表明了,我们从日常生活中得出的概念
框架对于亚原子世界来讲是过于狭窄了。相对论对于描述这个世界是必不可少的。在‘
相对论‘的框架中,经典概念通过进入更高的层次,即四维时空的层次而得到超越。空
间和时间这两个概念似乎是截然不同的,但是在相对论物理中却得到了统一。这种根本
的统一是刚才提到的那些对立面统一的基础,就和神秘主义对立的经验的统-一样,它
发生在更高的层次,即更高维的领域。而且和神秘主义的体验一样,这是一种动态的统
一。因为相对论时空的实在本质上是一种动态的实在。这里的物体就是过程。而所有的
形式都是动态的模式。   在相对论物理学的四维世界里,力和物质是统一的,物质
可以是不连续的粒子,或者是连续的场。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无法形象地看到这种
统一。物理学家可以通过他们理论的数学描述到四维的时一空世界的‘经验‘,但是他
们的视觉形象却局限于感觉的三维世界。我们的语言和思维是在这种三维世界中发展起
来的,因此很难处理相对论物理学中的四维实在。   相反,东方的神秘主义似乎能
够直接具体地体验高维的实在。在深刻的沉思状态,。他们可以超越日常生活的三维世
界而体验到完全不同的实在,即所有的对立面都统一为有机的整体。当神秘主义者企图
用言语表达这种经验时,他们就遇到了和物理学家企图解释相对论物理学中多维实体一
样的困难。用高宾达喇嘛的话来讲:   更高维的体验是通过将意识中不同中心、不
同层次的体验一体化而达到的。因此在三维意识的层次上和在逻辑系统中无法描述某些
沉思的经验,这就对思维过程进一步加上了限制从而减少了表达的可能性。   相对
论的四维世界并不是现代物理学中唯一的例子,说明看来完全对立无法相容的概念正是
同一实在的不同方面。这种对立概念统一的最有名的例子大概要数原子物理学中的粒子
与波的概念了。   物质在原子层次上具有两重性,它表现为粒子与波。在有些情况
下,粒子性占主导地位,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则更象是波。这种两重性也可以通过光和其
他任何电磁波显示出来。例如,光是以‘量子‘或者光子的形式发射或被吸收的。但是
当光的粒子在空间里传播时却表现为电场与磁场的振荡,它显示出波行为的所有特点。
通常是把电子看成粒子。但是当一束电子通过狭窄的缝发生衍射时,却象是一束光。也
就是说电子的行为也象是波。这种物质与幅射的两重性确实是非常引人注目的。由此引
起了许多‘量子公案‘,它们导致了量子理论的阐述。波总是在空间里四下传播的,而
粒子却意味着局限于很小的地方。这两幅图景是完全不同的。物理学家花了很长时间才
接受这样的事实;物质是以看来互不相容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粒子是波,波也是粒子
。   看到这两幅图景,一个懒人可能贸然认为这种矛盾可以这样解决:空间里四下
传播的波表示一个粒子以波的方式在运动。然而这种说法是对波的性质的误解。以波的
方式运动的粒于在自然界是不存在的。例如在水波中,在波传递时,水的粒子并不是沿
着波运动,而是沿着圆周运动的。沿着波传递的并不是物质性的粒子,而是引起波现象
的扰动。因此当我们在量子理论中谈到粒子也就是波时并不是在谈论粒子的轨迹。我们
的意思就是波的形式作为一个整体是粒子的表现形式。这种行波的图象根本不同于传递
的粒子。 在物理学中可以碰到许多不同的波动现象,不管哪一种都可以用同样的数学
形式来描述。同样的数学形式可以描述一列光波、吉他弦的振动、声波或者水波。在量
子理论中,也用这种形式来描述与粒于有关的波。但是这种波要抽象得多。它们与量子
理论的统计性质有密切的联系,也就是说与原子现象只能用概率的语言来描述这个事实
有密切的联系。有关一个粒子几率的信息是包含在所谓的几率函数这个量之中,而这个
量的数学形式则是波,也就是说类似于描述其他类型波的形式。但是这种与粒于有关的
波并不是‘真实的‘三维波,而是一种‘几率波‘。这是一种抽象的数学量,它与在不
同位置发现这种粒子的几率有关并具有不同的性质。   引进几率波,从某种意义上
讲解决了粒子同时为波的两难性。但是同时也带来了另外一对对立的概念,甚至是更基
本的概念,这就是存在与不存在。这组对立面也是通过原子的实在而超越的。我们永远
无法说原子的粒子在某处存在还是不存在。粒子作为一种几率模型具有在不同位置存在
的倾向,从而表现为一种特殊的物理实在介于存在与不存在之间。因此我们无法用固定
对立概念的术语来描述粒子的状态。这种粒子在确定的位置既不能说存在也   不能
说不存在。它没有改变自己的位置但也不能说它保持静止。所改变的只是几率模型,也
就是粒子在一定位置存在的倾向性。用罗伯特·奥本海默的话来说:   例如,要是
问我们电子的位置是否保持不变,我们回答‘不‘,要是问我们电子的位置是否随着时
问而改变,我们问答‘不‘,要是问我们电子是否静止,我必须回答‘不‘,要是问我
们电子是否在运动,我们也必须回答‘不‘   原子物理学家的实在也和东方神秘主
义的实在一样超越了对立概念的狭隘框架。奥本海默的话就好象是《奥义书》下面这段
话的回声;   它既动又不动   它既远又近   它完全在这之内,   它完全在
这之外。   力和物质、粒子和波、运动和静止、存在和不存在,这些都是对立的或
矛盾的概念,而在现代物理学中超越了它们。其中最基本的是最后一组概念。这是量子
理论的特点,也是最难以接受的,是关于量子理论解释进一步讨论的核心问题。与此同
时,超越存在与不存在这组概念也是东方神秘主义最迷人的方向之一。就和原于物理学
一样,东方神秘主义也处理超越存在与不存在的实在,并且经常强调这个事实。马鸣认
为,真如既不是存在。也不足不存在,既不是同时存在又不存在,也不是对这种同时存
在又不存在的否定。   面临着这种超越对立概念的实在,物理学家和神秘主义者只
好采取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他们的思想并不是固定在经典逻辑的刚性框架上,而是使
其观点保持着运动和变化。例如在原子物理学中就同时运用粒子和波的概念来描述物质
。我们学会了如何摆弄这两幅图象,从一幅变换到另一幅再返回来,以对付原子的实在
。而这也正是东方神秘主义者在解释他们关于超越对立面的体验时所采用的思想方法。
用高宾达喇嘛的话来讲,‘东方的思维方式是围着沉思的对象绕圈子……一种多方面的
,也就是多维的印象是通过来自不同观察点的简单印象经过超级组合而形成的。‘
为了看看我们如何在原子物理学的粒子图象和波的图象之间来回变换,让我们进一步
考察一番波和粒子的概念。波是在时空中的一种振动方式。我们可以在某一时刻观察它
,就会看到一种周期性的图形。这种图形的特点是有振幅A,即振动的强度,波长L,即
两个相邻波峰之间的距离。然后我们再来看看波上某一点的运动,我们就会看到一种振
动,其特征是有确定的频率。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粒子的图象。按照经典的观念,它
的运动状态可以用   速度和动能来描述,它在任何时候都有确定的位置。而在实际
上是用动量来描述它的运动状态。   量子理论则把几率波的性质与粒子的相应性质
联系起来。在确定位置的波的振幅与在该处找到粒子的几率有关。而关于粒子运动状态
的信息则可以从波的波长和频率来得到。波长与粒子的动量成反比,波的频率则与粒子
的能量成正比。   在我们的例子里,扩散的波无法告诉我们多少关于相应粒子位置
的信息。但是我们通常处理的情形是,粒子的位置在某种程度上是已知的。例如在描述
原子中的电子时,在各处发现粒子的几率仅限于一定的范围之内。可以用一个图形来表
示与局限在区域X之间的粒子相对应的波。我们把这种图形称为波包。这个图形告诉我
们粒子是位于区域X内的某处,但是它并不能进一步告诉我们究竟在哪儿。对于区域内
的每一点我们只知道粒子出现的几率。而波包的长度则表示粒于位置的不确定性。
这种波包的重要性质就是它没有确定的波长,也就是说在相邻波峰之间的距离是不相
等的。波长扩展的量依赖于波包的长度,波包越短波长的扩展越厉害。这与量子理论无
关而只是由波的性质得出来的。只有当我们把波长与粒子的动量联系起来时,量子理论
才起作用。如果波包没有确定的长度,那么粒子也就没有确定的动量。这就是说,不仅
有对应于波包长度的粒子位置的不确定性,而且有因为波长的扩展而引起的粒于动量的
不确定性。这两种不确定性是相互联系的,因为波长的扩展依赖于波包的长度。
在一个粒子的位置与动量不确定性之间关系的精确数学形式,是以海森伯测不准关系或
者测不准原理来表达的。这意味着在亚原子世界里,我们永远无法同时精确地知道一个
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我们对位置知道得越清楚,动量就越模糊,反之亦然。我们可以决
定精确地测定两个量中任何一个量,但是对于另一个量只能一无所知。我们在前一章已
经指出,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这决不是因为测量技术的不完善。   粒子的位置和动
量确定性之间的关系决不是测不准原理的唯一形式。其他量之间也保持着类似的关系,
例如一个原子事件的时间及有关的能量之间,只要我们不把波包的图象看成是在空间里
的图形,而是看成在时间里的振动图形,就很容易说明这一点。当粒子通过特定的观察
点时,在这一点波的图形的振动将从很小的振幅开始,不断增加,然后又减少,最后振
动完全停止。它所需要的时间表示粒子通过我们观察点所需要的时间,我们可以说此过
程是发生在这段时间间隔里,但是我们无法进一步加以确定了。振动图形所持续的时间
,表明了事件时间的不确定性。   既然波包的空间图形没有确定的波长,那么相应
的时间上的振动图形也没有确定的频率。频率的增加依赖于振动图形所持续的时间。因
此量子力学就把波的振动频率和粒子的能量联系起来了,而图形频率的增加就意味着能
量的不确定性。所以事件在时间上的不确定性与能量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就类似于粒子
的位置不确定性与动量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   测不准原理的根本重要性在于,它
说明了我们的经典概念采用精确数学形式的局限性。正如前面说过的那样,亚原子世界
表现为统一整体的各部分之间关系的网络。我们的经典概念是从我们通常的宏观世界得
到的,并不适合于描述亚原子世界。   为了更好地理解每一组经典概念之间的关系
,玻尔引进了互补性的概念。他把粒子图象与波的图象看成是同一实体的互补性描述,
其中每一种都只是部分地正确并有有限的应用范围。要对原子实在作出充分的描述,每
一种图象都是需要的,但是应用范围都受到测不准原理的限制。   这种互补性的概
念已经成了物理学家思索世界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玻尔常常主张,很可能在物理学领
域之外这也是一个有用的概念。实际上,互补性的概念在 2500年以前就已经被证明是
极其有用的。它在中国思想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圣贤用阴和阳来表示对立面的互补
性,并且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看成是所有自然现象和人类情况的本质。   玻尔充
分认识到他的互补性概念与中国思想之间的平行性。当他在1937年访问中国时,他对量
子理论的解释早已精细周到。古代中国关于对立两极的概念使他深受震惊,从此以后他
对东方文化一直保持着兴趣。为了感谢玻尔的科学成就和他对于丹麦文化生活的重要贡
献他被封为爵士,当他必须选择一种盾形纹章的主要花纹时,他就选中了中国的太极图
来表示阴阳的互补关系。同时还加上了‘对立即互补‘的铭文。波尔承认,在古代东方
智慧与现代西方科学之间有着深刻的协调性。   12 空间--时间   现代物理学肯
定了东方神秘主义最引人注目的基本思想之一,这就是我们用来描述自然的所有概念都
是有限的,它们并不是实在的性质,虽然我们倾向于相信这一点。而实际上它们只是我
们头脑的创造。它们是一张地图的一部分而不是领土的一部分。当我们推广自己经验的
领域时,我们理性思维的局限性就变得明显了,我们只好修改或者甚至放弃我们的某些
概念。   关于空间和时间的概念,在我们这张关于实在的地图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它们使我们环境中的事物和事件具有秩序,因而不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当我们
企图通过科学和哲学去理解自然时。都占有突出的地位。可以说没有一条物理学的定律
不需要空间和时间的概念。因此,由相对论所带来的关于这些基本概念的改变,是科学
史上一次最伟大的革命。   经典物理学的基础是绝对的三维空间和独立的一维时间
的概念。空间与其中包含的物体无关并遵循欧氏几何的定律。时间也是绝对的,在均匀
地流动着,与物质世界无关。这种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在西方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头脑
中是根深蒂固的,他们把这看成是自然正确无疑的性质。   相信几何学是自然所固
有的性质,而不是我们用来描述自然框架的一部分,这起源于希腊人的思想。论证几何
学是希腊数学的主要特点,对于希腊哲学具有深刻的影响。这种方法从没有疑问的公理
出发,用演绎推理导出定理,成为希腊哲学思想的特点。因此几何学是所有智力活动的
核心,是哲学训练的基础。希腊人相信,他们的数学定理表达了久恒的严格的真理,几
何图形则是绝对美的表现。几何学被看成是逻辑和美的完美结合,是由神创造的。因此
柏拉图的名言是:‘上帝是几何学家。‘   因为希腊人把几何学看成与上帝有关。
因此在他们看来,天上应该表现出完美的几何图形也是理所当然的。这就意味着天体的
运行轨道应该是圆。为了使这幅图象更富有几何味,还把它们设想成固定在一串共心的
水晶球上作为一个整体而运动,而地球则位于它们的中心。   在以后的世纪里,希
腊的几何学仍然对于西方哲学和科学具有强烈的影响。直到本世纪初,欧几里得的《原
本》仍然是欧洲学校的标准课本。在两千多年里欧几里得几何被当作空间的真实性质。
是爱因斯坦才使科学家和哲学家们认识到,几何学并不是自然所固有的,而是人们头脑
中的产物。   东方哲学和希腊哲学不同,他们坚持空间和时 间是由头脑构造出来的
。东方神秘主义者把它们看成和其他概念一样,是相对的、有限的,是一种错觉。在佛
教典籍中有这样一段话:   佛教导我们,嗬!和尚们,……那过去,未来,具体的
空问……以及各种个体,只是名称,是思维的形式,是通用的言语,只是实在的表面形
式。   因此在东方几何学从未取得它在古希腊那样的地位。这并不说明印度人和中
国人不了解它。他们广泛地应用几何学的知识,但是并不认为有必要使自然也适应直线
和圆的体系。可以说东方古代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早已具有相对论中极为重要的观念。我
们的几何学概念并不是关于自然的绝对的、不可变更的性质,而是一种智力的构造。用
马鸣的话来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空间只是一种阐述的方式,本身并不是一种真实的存
在……空间是相对于我们阐述的意识而存在的。我们关于时间的思想也是这样。东方神
秘主义者把空间和时间的概念和特定的意识状态联系在一起。他们可以通过沉思而超越
通常的状态,从而认识到通常的空间和时间的概念并不是终极的真理。由他们神秘主义
的经验所导致的空间和时间概念的深化,在许多方面与以相对论为代表的现代物理学中
的概念是类似的。   那么相对论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时空新观念呢?它是根据这样
的发现,空间和时间的测量都是相对的。其实空间描述的相对性并不是新东西。早在爱
因斯坦之前人们已经知道物体在空间的位置只能根据它和其他物体的相对关系来确定。
‘上‘、‘下‘、‘左‘、‘右‘这些概念都是相对的,与观察者的位置有关。但是经
典物理学对于时间的看法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事件的时间顺序被认为是与观察者无关的
。关于时间的描述如‘先‘、‘后‘、‘同时‘被认为具有绝对的意义,不依赖于任何
座标系统。   爱因斯坦则认识到时间的描述也是相对的、依赖于观察者。当观察者
的运动速度可以和光速相比时,观察者运动的速度不同,他们按时间排列事件的顺序也
不相同。对于一个观察者是同时发生的事件,对于另一个观察者来说却不是同时发生的
。在高能物理学中,发生的事件是几乎以光速运动的粒子间的相互作用。这时,时间的
相对性就表现出来,并为无数的实验所证实。   时间的相对性也迫使我们放弃牛顿
绝对空间的概念。这种空间被看成是在每一时刻容纳事物的固定框架。既然同时性具有
相对性,它依赖于观察者的运动状态。那么就无法对于整个宇宙定义这样一个确定的时
刻。因而无法以一种绝对的方式谈论‘给定时刻的宇宙。‘这就是说并不存在独立于观
察看的绝对空间。   因此,相对论证明了所有的测量,包括空间和时间都失去了绝
对的意义,并迫使我们放弃关于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的经典概念。这种发展的根本意义
由孟德尔· 萨克清楚地表达出来了:   爱因斯坦理论带来的真正革命……是放弃这
样的观念,时--空座标系统作为独 立的物理实在具有客观的意义。取代这种观念的是
相对论意味着,空间和时间的座标只是观察者用来描述自己环境所用语言的要素。
出自一位当代物理学家的这种陈述表明了在现代物理学中空间和时间观念的密切联系
,而这也是东方神秘主义者所持的看法。   现在已经把空间和时间归结为观察者描
述自然现象所用语言要素的主观作用,而每个观察者描述现象的方式是不同的。为了从
他们的描述中抽象出普遍的自然规律,他们必须以这样的方式描述自然规律,它对于所
有的座标都采用同样的形式,也就是说与观察者的位置以及相对运动无关。这种要求就
是人们所知道的相对性原理。事实上它就是相对论的出发点。有趣的是相对论的萌芽包
含在一个佯谬中。当爱因斯坦只有16岁时,他试图设想,当观察者乘坐一列以光速运行
的列车、跟着一束光前进时会看到什么现象。他得出的结论是观察者将会看到这束光作
为电磁场来回振荡但不会前进,也就是说不会形成波。但是这种现象在物理学中是未知
的。对于年轻的爱因斯坦来说,似乎有某种东西,它在一个观察者看来是熟知的电磁现
象,即光波,但在另一个观察者看来却是一种与物理学定律相矛盾的现象。这是他所不
能接受的。后来,爱因斯坦认识到,只有在空间和时间的描述都是相对的条件下,关于
电磁现象的描述才能满足相对性原理。   为了检验相对性原理是否能得到满足,也
就是说一个理论的方程式是否在所有系统里都有相同的形式。那就要能对时--空座标系
统,或者说‘参照系‘进行变换。这种参照系的变换在经典物理学中早已为人熟知并广
泛得到应用。这种变换的精确表达很容易惜助于初等几何而得到。   在相对论物理
学中,新的问题是时间加到三维空间的坐标上而成为第四维。这样一来,进行变换后的
每一维坐标都和原来的坐标中各维有关系。这样时间和空间就成为不可分割的,它们相
互联系而形成了四维的时--空连续区域。这种时--空概念是由赫尔曼·闵可夫斯基在
1908年著名的演讲中提出的:   我要在你们面前提出的关于空间和时间的观念,是
扎根于实验物理学的土壤。这是它们的力量所在。它们是带根本性的。今后空间和时间
本身是注定要消退成影子的,只有两者的统一才能作为独立的实在而保存下来。
空间和时间的概念对于描述自然现象如此根本,因为它们的更改,就会使我们在物理学
中描述自然所用的整个框架发生变动。在新的框架里,时间和空间具有同样的地位并且
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凡要描述与高速有关的现象就要采用这样的框架。   早在
相对论之前,在天文学中就已经熟悉空间与时间之间的密切联系了。不过这是在另外一
种关系中。天文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所处理的是非常大的距离,因而光从观察对象到观
察者需要一定的时间也就显得举足轻重了。由于光速的有限性,天文学家永远无法观察
宇宙目前的状态,而只能观察它过去的状态。这决不意味着对于天文学家是一种不利条
件,而是具有很大的优越性。这使他们可以观察到恒星、星云或银河系在各个阶段的演
化过程。在过去几百万年发生的各种类型的现象都可以在天空中的某处实际观察到。
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空间和时间的统一导致其他基本概念的统一,而且这种统一
是相对论框架最基本的特征。在非相对论物理中看来完全没有联系的概念,现在看来只
是同一概念的不同方面而已。这种特点使得相对论框架的数学形式极为优美漂亮。不过
这对我们的直觉并没有多大帮助。我们无法直接感觉到四维时空的经验或者其他的相对
论概念。   例如,在经典物理学中,总是假定一根棒在运动和静止时都具有同样的
长度。而相对论却证明了一个物体的长度与它相对于观察者的运动速度有关.这种变化
就是物体在运动的方向收缩。在高能物理的‘散射‘实验中,粒子以极高的速度碰撞,
这种相对收缩极为显著,以至于球形的粒子成了‘薄煎饼‘。   重要的是要认识到
,询问一个物体的‘真实‘长度是没有意义的。这好比在我们口常生活中询问某人影子
的真实长度一样是没有意义的。影子是三维空间的点组在二维平面上的投影,它们的长
度随着投影的角度而变化。同样,运动物体的长度是四维时--空中的点组在三维空间里
的投影,它们的长度是因参考标架而变化的。   时间间隔的情形也和长度一样。它
们也依赖于参考标架。和空间距离不同的是当相对于观察者的速度增加时,时间间隔就
会伸长。这就意味着运动的时钟会变慢,时间就会延缓。这一点听起来似乎令人难以相
信,却在粒子物理中得到了很好的证实。大部分亚原子粒子都是不稳定的,它们经过一
定的时间后会分解成其他粒子。大量的实验证明了这种粒于的寿命依赖于它们运动的速
度。它随着粒于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增加。当然这并不是说粒子固有的寿命发生了变化。
从粒子本身看来,寿命总是一样的。但是从实验室的观察者来看粒子的‘内部钟‘变慢
了,因而寿命也就延长了。   所有这些相对论效应看起来不可思议,这是因为我们
无法用自己的感觉来体验四维的时空世界,而只能观察它在三维空间中的‘象‘。这些
象在不同的参考标架里具有不同的面貌。如果我们不能意识到这是四维时--空现象的一
种投影,那么这些效果就是很荒唐的。如果我们能够看到四维时--空的实在,那就根本
不存在什么荒谬的东西了。   看来好象有一种对于实在的时--空性质的强烈直觉贯
穿着东方神秘主义。空间与时间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这一事实一再被强调,而这也
是相对论物理的特点。这种关于空间和时间的直觉观念可以说在华严宗得到了最透彻的
阐述。在《华严经》中一再强调‘空间与时间的相互渗透‘并把这看成是顿悟状态的主
要特征。用铃木大拙的话来讲:   除非我们亲自体验,否则是无法理解《华严经》
及其哲学的意义的。……这是一种完全融为一体的状态,不再有心和身、主体与客体之
间的差别、……我们环视周围并感觉到……每个物体都和其他所有物体相联系,……不
仅在空间上有联系而且在时间上也有联系……作为一种纯粹经验的事实,没有离开时间
的空间,也没有离开空间的时间,它们是相互渗透的。   很难找到更好的方式来描
述时空的相对概念。   值得指出的是,物理学家与佛教徒都强调这样的事实,关于
时-- 空的观念是以经验为基础的。前者是根据科学实验,后者是根据神秘主义的经验
。   在我看来,具有时间意识的东方神秘主义直觉,是它的自然观比希腊哲学更适
合于现代科学观的主要原因。因为意识到空间和时间是密切联系、相互渗透的,因此现
代物理学和东方神秘主义的世界观本质上都是动态的观点。它把时间和变化看成基本因
素。这一点在下一章还要详细讨论。因为东方世界观的两个基本要素就是宇宙的统一性
及其固有的动态性质。   迄今为止我们讨论的是‘狭义相对论‘的内容。它为描述
与高速运动物体有关的现象提供了框架。把这个框架进一步推广成广义相对论就把重力
包括在内了。按照广义相对论,重力的效应使时--空发生弯曲。这又是难以想象的。作
为一种类比,我们可以把曲面上的几何性质与平面上的几何性质进行比较。从它们之间
的偏离程度来理解曲面的弯曲程度。同样可以把三维空间的几何性质与欧几里得三维空
间进行比较来理解三维空间的弯曲程度。按照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空间的弯曲是由具有
质量物体的重力场所引起的。空间弯曲的程度也就是空间几何性质偏离欧氏几何的程度
,它取决于物体的质量。   把空间的曲率与物质的分布联系起来的方程被称为爱因
斯坦场方程。它们不仅可以用来确定恒星和行星邻域曲率的局部变化,而且可以用来发
现空间在大范围内的全曲率。用爱因斯坦的活来讲,爱因斯坦方程可以用来确定宇宙的
整体结构。不幸的是,这种方程的解并不是唯一的。方程可以有多种数学解。这些解构
成了宇宙学所研究的宇宙模型。其中有些要在下一章进行讨论。当前宇宙学的主要任务
就是确定其中哪一个适合于我们宇宙的实际结构。   因为在相对论中空间与时间是
不可分的,因此由重力所引起的弯曲并不限于三维空间,而是扩展到四维时空。在弯曲
的时空中、曲率引起的歧变影响到空间关系,而且影响到时间间隔。不过观察者本人是
无法觉察时间变化的,因为他用来测量的钟也会随之而变化。因而他是无法测出这些变
化来的。   在我们地球的环境中,重力对于时一空的影响是可以忽略的,但是在天
体物理学中要处理质量非常大的天体,这种时一空弯曲就是一种重要的现象,所有的观
察都肯定了爱因斯坦的理论,从而迫使我们相信时一空确实是弯曲的。当质量很大的星
体因重力而塌缩时,最极端的时--空弯曲的效应就变得明显了。   当星体塌缩时就
变得密度越来越大,对其表面的重力作用也越来越强,它周围的时空也就弯曲得越厉害
。其结果是任何物质、包括光在内都很难从那儿逃脱出来。因而,从外部世界无法获得
它内部所发生事件的任何信息。我们也无法观察到这样的星体。因而人们把它称为黑洞
,在1916年根据广义相对论就已经预言了黑洞的存在,而现在则引起了人们极大的注意
。最近的一些发现指出,有些很重的星体绕着某种看不见的中心体旋转,这很有可能就
是黑体。   黑体是现代物理学所研究的最神秘、最迷人的对象,它以一种最思辨的
方式证明了相对论的效应。在它周围时空的严重弯曲,不但阻止了它们的光到达我们这
儿,而且对时间也有明显的影响。如果有一个向我们发出信号的钟落到正在塌缩星体的
表面,我们就会看到这些信号逐渐变慢。而一旦这种星体成为黑洞,钟的信号就不再到
达我们这儿。对于外部的观察者来说,在星体表面的时间流就逐渐减慢,直到完全停止
。因此星体的完全塌缩可以说需要无限长的时间。但是对于星体本身来讲,时间的流动
是正常的,完成塌缩过程只需要有限的时间,从而成为密度无限大的一点。那么塌缩过
程在实际上究竟需要有限的时间还是无限的时间呢?在相对论的世界里,这样的问题是
没有意义的。一个正在塌缩的星体的寿命就和其他时间间隔一样是相对的,它依赖于观
察者的参考标架。   在广义相对论中完全放弃了关于空间和时间是绝对的、独立的
存在的经典概念。不但所有与空间、时间有关的测量是相对的,依赖于观察者的运动状
态,而且时 --空的整体结构不可避免地与物质的分布有关。空间的弯曲程度不同,宇
宙里不同地方时间流动的速率也不相同。因此,我们认识到关于三维欧氏空间和时间线
性流动的概念,局限于我们关于物理世界的常规经验。当我们推广这种经验时就必须抛
弃原来的观念。   东方的圣贤也谈到如何把他们对世界的经验推广到更高的意识状
态,他们还断定这些状态包括截然不同的关于空间和时间的经验.他们不但强调在沉思
中超越通常的三维空间,而且超越对于时间的一般认识。不过,东方神秘主义者有关这
方面的说法是很含糊的,很难理解他们所要说的意思究竟是什么。但是现代物理学可以
加深这种理解,因为它可以用图来表示,这种理论如何超越通常的时间观念。   在
相对论物理中,一个物体的历史,也就是说一个粒子的历史可以用所谓的‘时--空图‘
来表示。在这些图中,水平方向表示空间,垂直方向表示时间。粒子通过时一空的途径
称为它的‘世界线‘。如果粒子是静止的,它的世界线就是一条垂直的直线。如果粒子
是运动的,那就是一条斜线。越斜得厉害,运动得就越快。   在相对论物理学中,
时一空图用来描述不同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构成这种时--空图及其数学表示合
适框架的理论就是所谓的‘量子场论‘。这是现代物理学中主要的相对性理论之一。对
于我们讨论时--空图来讲,知道这个理论的两个特点就已经够了。一个特点是所有的相
互作用都和粒子的产生和消灭有关。第二个特点就是粒子和反粒子的基本对称性。对于
每一种粒于,都存在一种反粒子,具有同样的质量,带有相反的电荷。例如电子的反粒
子就是正电子。一对电子与正电子可以由光子自发地产生,也可以在相反的湮灭过程中
再转化为光子。   我们可以对时一空图作一番改进。世界线上的箭头不再表示粒子
运动的方向,而是用来区分粒子和反粒子。如果箭头向上就表示粒子,箭头向下则表示
反粒子。光子就是自己的反粒子,因而在它的世界线上没有箭头。通过这番改进后,我
们就可以使时一空图简化,不必标上粒子的符号也不会引起混乱。为了使图更加简化还
可以把空间轴和时间轴也去掉。只须记住时间的方向是从下到上,而空间的方向是从左
往右。   量子场论的数学表达启示我们,对于这些世界线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解释方
法。既可以看成是一个正电子顺时间往上运动,也可以看成是一个电子逆时间往下运动
。这两种解释在数学上是等价的。一个反粒于从过去走向未来,也就是一个粒子从未来
走向过去。粒子相互作用的相对性表明了时间方向的完全对称性。所有的时间一空间都
可以从任何一个方向去理解。而对于每一个过程都有这样的等价过程,即用对应的反粒
子代替粒子,同时则使时间的方向逆转。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亚原子粒子世界的这
种性质如何影响我们关于空间和时间的观念。对于下面的时--空图,我们可以按照约定
的方式进行解释:有一个电子(用实线表示)和一个光子(用虚线表示)彼此接近;光
子在A点处产生一对电子和正电子,电子飞向右侧,正电子飞向左侧;然后正电子与原
来那个电子碰撞,在 B处彼此湮灭并产生光子飞向左侧。但是我们也可以把这张图解释
成是两个光子与一个电子的相互作用。这个电子先按时间的正向运动,然后反向运动,
然后又按正向运动。第二种解释比较简单,因为我们只要顺着一个粒子的世界线。但是
另一方面,我们马上注意到,这样做会碰到语言上的严重困难。电子‘先‘到达B点,
‘后‘ 到达A点;而在A点吸收光子,却又在B点放出光子之‘前‘。   而要避免这
种困难的最好办法,就是把时--空图不是看成是按照时间的顺序记载粒子的行径入而是
看成是以四维方式表示有关事件的网络,它并不涉及到时间的方向性。用这种方式我们
就不必谈论什么时间的序列。用德·布罗意的话来讲:   在时--空里,对于我们每
一个人都构成了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每一件事物都是一个整体……可以说,每一个观察
者当他的时间过去时会发现一段新的时--空对于他来讲好象是物质世界的后继方面,虽
然在实在中,构成时--空的全体的存在先于他对它们的认识。   这就是相对论物理
学中时--空的全部意义。空间与时间完全是等价的,它们统一在四维连续统中,其中的
粒子相互作用可以向任何方面伸展。场论中的时空图与东方神秘主义者对于时--空的经
验很相似。下面就是高宾达喇嘛关于佛教沉思的一段话:   如果我们谈到在沉思中
的空间经验,那么我们就是在对付完全不同的领域。……在这种空间的经验中、时间的
序列转化为同时的共存,是事物的并列存在。…… 这并不是静止的,而是一种活动的
连续统,其中时间和空间结合成为一个整体。   虽然物理学家使用他们的数学表达
方式和图来描述在四维时一空中作为整体的相互作用。但是他们认为在实际世界里,每
个观察者所能体验到的现象只能是时间性相继的序列。但是神秘主义者坚持认为,他们
实际上能够体验到时--空的完整间隔,这时不再有时间的方向性。有许多神秘主义大师
强调,思想必须在时间里发生,但是视觉可以超越它。高宾达就说过‘视觉是与更高维
的空间有关的,因而是没有时间性的。‘在相对论的时空里,所有的事件是相互联系的
,但这种联系并不是因果关系。粒子的反应只有在以一个确定的方向理解时空图时,才
能用原因和结果的术语来进行解释。   同样,东方神秘主义者认为他们在超越时间
的同时也超越了因果的世界。因果性局限于关于世界的某种经验,当这种经验深化时,
也要将其抛弃。用喜辨(Svami Vivekananda)的话来讲:   时间、空间和因果关系
就和玻璃一样,透过它们可以看到绝对……,在这种绝对里既没有时间、空间也没有因
果性。   东方的宗教传统表明,他们遵循各种方法超越了关于时间的普通体验,使
自己从因果链中解放出来,用印度教徒与佛教徒的说法,也就是从业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因此可以说东方神秘主义是从时间中解放出来。对于相对论物理学来讲也可以说是这
样。   超心理学,也叫心灵学,涉及人们的心灵,属于更深层次的心理,很可能处
在科学与信仰之间、实证领域与神秘现象之间。我认为,现在很难回答,它能不能成为
实证科学。它的复杂性、困难性,甚至诡异性,可想而知。   在上个世纪,我读书
的年代,那些中学成绩好的学生,统统去读理工科。成绩差些的去学社会科学或文艺,
以为后者容易学成。(其实不然!)现在到好,许多会识字的人,都去谈论人体科学(
超心理学),他们傲慢地认为,特异功能是江湖人士混饭吃的工具,以为只要有常识性
的知识,就可以深入这门学科的前沿,发表独出心裁的见解。   超心理学研究的对
象,和宗教中的神秘现象有密切的关系。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宗教意识薄弱,士大夫
以不相信“怪力乱神”为荣。特别是“五四”以来,不管是北洋政府、国民政府,还是
***党领导的人民政府,总有“先进人物”把“宗教迷信”当作是攻击目标,隔三差五
地骂几句。这给一些科学工作者和政治人物造成一个印象:从政治上批判封建迷信,绝
对不会有错误。他们并不了解,近一百多年来,由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打击了宗教,
“杀死”了上帝,原来以为,打倒宗教后造成的社会空缺,可以用道德、科学、哲学上
或政治中的“主义”等“代替物”填补。但是后来发现,这些 “代替物”临时用用还
可以,但时间一长,根本不能起原来宗教的作用,不能整合社会、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
,更不能为绝大多数人提供安身立命的“形而上”的信仰,因而造成全社会的信仰危机
,道德滑坡!经过一、两百年的折腾,西方社会终于认识到,宗教是社会不可缺少的子
系统。于是在各国出现了一浪接一浪的宗教热,与之相应的学术界,也出现了研究宗教
的热潮。宗教心理学、宗教社会学、宗教人类学、宗教文化学……取得了巨大成就。而
神秘现象,包括特异功能现象,也引起了哲学家、宗教家、心理学家,甚至物]理学家
的注意。   遗憾的是,我们的反对伪科学战士,绝大多数缺乏这些方面的知识,更
没有宗教修炼、神秘体验的经验,许多作者甚至连做气功的经验也不具备。往往是凭着
常识和直觉,最多加上被他们曲解为教条的“科学精神”,一口咬定人体科学是伪科学
,是封建迷信。   美国的华人学者唐德刚,曾嘲笑大陆学者总是“以小常识,谈大
问题”。他认为,没有精湛的(国外输入的)学理,和充分资料的研究作背景,专凭常
识抬杠,是不可能有深度的。可惜,这股凭常识抬杠的风气,自“五四”时期一直延续
到今天。   反伪科学的浪潮,被那位国务院的高官压下去后,不到三个月,到1996
年2月,政治热情被重新燃起。大量政治敏感的知识分子,加入反对伪科学的阵线, “
反伪派”力量猛增。伍**依赖“三不政策”与那位高官的指示,苦苦坚持。但是,败象
已露,他的行动,只是打后卫战而已。   正如龚育之先生指出的,伪科学和迷信活
动,不是现在中国独有,而是历史上早就存在的世界性现象。   在西方学术界,伪
科学用pseudoscience来表达,不是所有的pseudoscience都那么‘伪’,特别是“超心
理学”,不是那么令人厌恶。那么,为什么在中国,仅仅“冒充”了一下科学(而且还
不能落实是真的“冒充”),就引起了巨大的无产阶级义愤,媒体同声谴责,导致政治
的干预和最后解决?   碰到这样的问题,最简单的思路,就是用中国的特殊国情来
解释。   让我们粗略地检查一下这些解释。   一种解释是,迷信现象触目惊心。
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正如***中央组织部、宣传部和科协联合主编的《用科学战胜
迷信》一书所说,是“一些地方”封建沉渣泛滥。也就是说,迷信现象是局部性的,而
不是整体性的(原书第22、24页)。   从反伪科学战士编的书籍中,我们可以发现
,美国华人科学家杨振宁认为,美国人的迷信也非常严重;台湾东吴大学教授郭一中也
认为,台湾的民间迷信更为猖獗。但是,我弄不明白,他们在支持中国大陆反对伪科学
后,为什么不在美国和台湾也露一手,来场反伪科学的运动?   我个人的看法是,
在世界上,中国是极少数几个无神论占优势的国家,在正常情况下,“迷信份子”都是
夹着尾巴做人,他们能嚣张,最多只是局部地区的特殊情况。从总体上看,中国的迷信
现象决不会比世界其它地方,例如,台湾、香港、美国,更严重。但是,世界上这么多
国家,除了前苏联,人家为什么不搞反伪科学的政治运动呢?   还有人说,反对伪
科学,主要是针对“宣传迷信、进行诈骗”的行为。这就对了。对这个问题,所有的上
层领导,包括伍**和作者本人都是一致的,认为应该对这类行为依法打击。我国对这类
犯罪有较完善的法律,例如,诈骗罪的两个要素是:一是被骗者不知情;二是被骗者付
出的大大高于得到的。要打击他们,只要收集证据,证明他们的行为具有上述两大要素
,就足以把他们作为刑事犯,送进监牢。这是个法律问题,没有必要闹得满城风雨的!
现在,社会上,诈骗活动遍及全国各地、各领域,例如,在官场上,就有歌谣说
:“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但是,中国没有一个骗子,能像“神医”胡
万林那样“出足风头”。由于政治和经济原因,关于胡万林事迹的书,光我看到的就有
五本,更不要说,还有大量散见于报刊上的长长短短的文章。   可见,这次反对伪
科学的运动,决不只是为了搞掉几个骗子,还有更重要的政治任务。否则只要启动法律
程序就够了,不必麻烦高层核心在科学界反复进行政治动员。这就像毛泽东完全有权下
道命令,解除刘少奇的一切职务,但是,毛泽东为什么还要搞文化大革命,闹得天翻地
覆,震动中国每个人呢?原因是,打倒刘少奇的背后,还有政治任务:彻底改造中国的
文化,改造每个人的思想,使中国以后不会再产生所谓的“修正主义”。   那么,
在政治上,“反伪科学”的任务是什么呢?这是问题的实质。   一种最普通的说法
是,要弘扬科学精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这倒是个大问题。   中国实行改革
开放以来,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条战线,后者远为落后,措施不力,效果
更差。以道德滑坡为标志,“礼崩乐摧”的局面似难阻挡,这种情况导致无数社会丑恶
现象的产生,把一个好端端的大好形势,搞得灰不溜丢的。这样,当局想通过某个具体
问题,打打“精神”,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不客气地说,想通过反对伪科学,
实际上就是反对“超心理学”,再加上反对封建迷信,普及科学精神,抓精神文明建设
,持这种想法的人,脑袋深处,一定有个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万能的思想在作怪。它的
潜台词是,科学精神是第一位的、主导的,科学精神上去了,最多再花点小力气,精神
文明自然会跟着上去。   但是,我认为,这个想法不切实际:   首先,科学方法
不是万能的,只能用在科学领域,不能用在非科学领域,特别是,不能用在价值领域,
例如用在人才选拔的问题上,也不能用在宗教领域。在现实生活中,上级领导为某研究
所、某公司选副所长副经理,最后选了张三,没有选李四。这种选择没有真假的不同,
只有好坏、善恶的差别。正是因为没有真假,所以不能应用科学方法检验它的真理性。
尽管有关领导在事后会用理性、用“科学”证明,他选择张三是合理的,甚至会借用科
学的名义,说他们的选择是科学的,是唯一的真理;选其它人都是错误的,反科学的。
当然,在中国,能对你进行解释,比暗箱操作好得多。但是,这种证明是徒劳的。因为
他的选择不是根据科学规律,而是根据社会规范。规范也是没有真假的不同,只有好坏
、善恶差别。选择可以是好的、善的,但决不会是“真”的。   这种政治运动,也
不能够带动精神文明的建设。我们知道,近十几年来,由于拜金主义的盛行、贪污腐败
的猖獗、贫富差矩的扩大、道德的沦丧、三信(信仰、信心、信任)危机的出现……使
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古老中国的人文精神接近崩溃。   我一直认为,要解决上
述问题,我们面临两大问题:政治改革和道德重建。政治改革的问题,看上去很难,但
只要高层领导,以国家的长远利益为重,下定决心,十几年,最多二十年,就能够解决
问题。道德重建、人文精神的建设远为复杂,需要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
取得成效。想急功近利,用政治手段,用快速的方法是不能重塑精神文明的。事实说明
,这场反伪科学运动,并没有提高我们的精神文明的质量。   反伪科学(即反“超
心理学”),对整个社会来说,即使对科学的整体而言,也是小事一桩,它承担不了精
神文明建设的任务。正如有人形容:一粒菜籽是能榨点油出来,但决榨不出一斤油来。
所以,这场大规模地反伪科学的运动,对科学精神的树立,对精神文明的建设,不会产
生太大的作用。   实际上,由于使用的方法不正确,还败坏了精神文明,在国内外
产生了极大的副作用。   要知道,用政治宣传、政治批判的方法打击伪科学,向大
众灌输科学精神,是很不妥当的。为什么呢?   想当年,波*普尔指出:科学讨论和
宣传不一样。科学研究是易错的,所以进行科学讨论的人,地位是平等的,讨论的双方
,除了要讲道理以外,还必须时刻准备承认错误;宣传不同,宣传虽然也要讲道理,但
是,它预先认定自己在学识上高于宣传对像(读者),同时,认定宣传的内容是完全正
确的,所以,宣传者和宣传对像之间是不平等的,宣传者不会认为自己可能有错误,也
不允许别人怀疑宣传的内容,更不能让反对者说话。   另外,发生的场所也不同:
学术讨论是在学术界的同行中进行的,文章发表在学术刊物上;宣传、政治运动的文章
,发表在媒体上,面对的不是科学研究人员,而是大众。宣传者考虑的是如何利用群众
的接受心理,往往用加大分贝,多次重复的方法,达到宣传群众,运动群众的目的。
反伪斗士,大都依仗着论战的有利的话语背景, 禀承过去搞政治运动的一套:在
文风上,义愤填膺,毫无宽容精神,说话走极端,动不动就上纲上线;喜欢居高临下,
以势压人,把人往绝路上逼;口气很大,有打倒之意,无商讨之心……   用这样的
宣传方式,而不是用学术讨论的方式,本身就不符合科学精神,不能解决科学问题,包
括伪科学的问题,当然,更不能真正提倡科学精神,建设精神文明。   当年,胡适
也卖力宣传科学方法。他老人家做学问,养成了“勤、谨、和、缓”的良好习惯,所以
,在宣传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时,也是这个习惯。这里只说一个“和”字,胡适说:“
和就是虚心,不武断,不固执成见,不动火气。做考究,尤其是用证据来判断古今事实
的真伪、有无、是非,不能动火气。不但不正当的火气不能动,就是正义的火气也动不
得。做学问要和平、虚心。动了肝火,是非就看不清楚。”   口口声声说要给每个
中国人民普及科学精神的反伪战士,不妨找胡适的文章看看,和自己写的东西对照一下
。我们写文章要学好的,千万不能学范文澜、学姚文元,虽然他们的文章看上去也不错
。但是,他们的文章能通行无阻,全靠政治作后盾,而不是学理上的正确。   这种
依赖政治优势,不让人讲话,不考虑别人的理由和困难,虽然能把对手一下子压倒,得
到一时的痛快。但决不能持久。   从世界角度看,尽管“超心理学”的研究取得了
不少成绩,例如,在催眠和濒死研究方面,但它太“特异”了,使人难于把握,没有得
到科学界的普遍承认。但是,就目前积累的材料,集“反伪派”的全部理由,绝对不能
做出定论,说特异功能不存在,更不能说“超心理学”是伪科学。即使人们依仗权势,
下这样的结论,其它国家的学者也不会答应。科学毕竟是超政治、超国家、超民族的事
业。他们只能代表自己,不能代表别国的科学和文化。   我相信,所谓的“伪科学
”被压制是暂时的。“特异功能”作为学术问题,对许多人有很大的挑战性,也有很大
的吸引力。只要人类的好奇心并未泯灭,科学探索的激情尚在,在没有得到结论前,总
有人去研究。当然,如果它没有成为常规科学,也总会有人会对它持批评态度,甚至说
它是伪科学。这是正常的。   在科学争论中,出现不道德的事也是正常的。正如一
位西哲所说:“什么是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人性本来就有丑恶的一面,科
学家也不例外。在科学争论中,科学家也会弄虚作假、欺骗、诡辩、做秀、拉帮结派、
走上层路线,以达到个人的目的。但是,只要坚持科学的实践检验标准,坚持同行评议
的制度,遵守科学共同体的游戏规则,特别是不引进外来的、非学术的政治力量,就能
把人性丑恶这个因素对科学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点。这种学术交锋,是积极的,能推
动科学的正常发展。   那么,政治和政治人物能起什么作有呢?   它的作用是,
创造一个正常的社会气氛,让科学家自己解决本专业的问题,不让非专业的力量,特别
是政治力量,从外部干涉科学问题的解决。   至于有人违法犯罪,例如,利用封建
迷信进行诈骗,如果能够落实,完全可以启用正常的司法程序进行打击。犯不着搞政治
运动(或变相的政治运动)。   实践证明,政治运动不能解决任何社会问题。
w**m
发帖数: 4061
2
你看这大过年的这。。。
b*s
发帖数: 82482
3
还不如看看Gary Zukav的The Dancing Wu Li Masters,比这个好懂,写得也更生动。
http://www.amazon.com/Dancing-Wu-Li-Masters-Overview/dp/0553263
z**n
发帖数: 22303
4
呵呵你都拜读过啊?
我听说 The Quantum and the Lotus: A Journey to the Frontiers Where Science
and Buddhism Meet 评价很高,不知道有没有中文译本。
http://www.amazon.com/Quantum-Lotus-Journey-Frontiers-Buddhism/

【在 b*s 的大作中提到】
: 还不如看看Gary Zukav的The Dancing Wu Li Masters,比这个好懂,写得也更生动。
: http://www.amazon.com/Dancing-Wu-Li-Masters-Overview/dp/0553263

b*s
发帖数: 82482
5
读过跳舞的物理大师,但是这个中文的长文实在是读不下去,排版太乱,而且,看中文
写的外国的事情总是云里雾里。还是外国人的事情看外文,中国的事情读中文比较自然。
有空要读一下这个Quantum and Lotus,听起来很有趣。我数学物理都不好,无法直接
看公式,只好当局外人看热闹。超过两个积分号我就晕菜了。
跳舞的大师写的很好,让我感觉明白了一些东东,但是实际上可能还是没有明白;但这
个中文长文硬看下来,都不知道作者在说什么,连欺骗自己都不可能。

【在 z**n 的大作中提到】
: 呵呵你都拜读过啊?
: 我听说 The Quantum and the Lotus: A Journey to the Frontiers Where Science
: and Buddhism Meet 评价很高,不知道有没有中文译本。
: http://www.amazon.com/Quantum-Lotus-Journey-Frontiers-Buddhism/

l*********a
发帖数: 978
6
平民版翻譯:
一加一等于二,三乘三等於九,十六開方除以二得二,九百九十九加一開方減一是傳説
中的好彩頭。(小聲:老子創造世界)。一的一万次方玄妙的等於它自己。證明完畢!
z**n
发帖数: 22303
7
ft,我还以为是这本书的中译本:
The Tao of Physics: An Exploration of the Parallels between Modern Physics
and Eastern Mysticism
http://www.amazon.com/Tao-Physics-Exploration-Parallels-Mystici

然。

【在 b*s 的大作中提到】
: 读过跳舞的物理大师,但是这个中文的长文实在是读不下去,排版太乱,而且,看中文
: 写的外国的事情总是云里雾里。还是外国人的事情看外文,中国的事情读中文比较自然。
: 有空要读一下这个Quantum and Lotus,听起来很有趣。我数学物理都不好,无法直接
: 看公式,只好当局外人看热闹。超过两个积分号我就晕菜了。
: 跳舞的大师写的很好,让我感觉明白了一些东东,但是实际上可能还是没有明白;但这
: 个中文长文硬看下来,都不知道作者在说什么,连欺骗自己都不可能。

wh
发帖数: 141625
8
干嘛搞个繁体字,抄的么?

【在 l*********a 的大作中提到】
: 平民版翻譯:
: 一加一等于二,三乘三等於九,十六開方除以二得二,九百九十九加一開方減一是傳説
: 中的好彩頭。(小聲:老子創造世界)。一的一万次方玄妙的等於它自己。證明完畢!

z**n
发帖数: 22303
9
现在都是键盘输入,将来是语音输入,是该考虑恢复繁体字了。问号你把这个建议往中
南海递一下?

【在 wh 的大作中提到】
: 干嘛搞个繁体字,抄的么?
wh
发帖数: 141625
10
为啥键盘/语音输入就需要恢复繁体?

【在 z**n 的大作中提到】
: 现在都是键盘输入,将来是语音输入,是该考虑恢复繁体字了。问号你把这个建议往中
: 南海递一下?

相关主题
现代科学十大未解之谜 -- 转载读《西方哲学史》(1)
zt剑桥的早晨王朔:我看金庸
母亲的故事(一点感叹) (转载)闺中-王安忆 zt
进入LeisureTime版参与讨论
z**n
发帖数: 22303
11
这一代简化字推行的理由就是写起来方便,键盘输入使这个理由不复存在。

【在 wh 的大作中提到】
: 为啥键盘/语音输入就需要恢复繁体?
l*********a
发帖数: 978
12
我打游戏用繁体没改过来……
b*s
发帖数: 82482
13
真正鼓吹恢复繁体字的不叫这个繁体,叫做 咳咳... 正体

【在 z**n 的大作中提到】
: 现在都是键盘输入,将来是语音输入,是该考虑恢复繁体字了。问号你把这个建议往中
: 南海递一下?

wh
发帖数: 141625
14
干嘛咳咳?

【在 b*s 的大作中提到】
: 真正鼓吹恢复繁体字的不叫这个繁体,叫做 咳咳... 正体
wh
发帖数: 141625
15
游戏为啥是繁体?港台版的?

【在 l*********a 的大作中提到】
: 我打游戏用繁体没改过来……
1 (共1页)
进入LeisureTime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无聊的哲学zt读史有感(斯宾诺莎)
怎样才能做到不二过,不迁怒现代科学十大未解之谜 -- 转载
【征文】从《1Q84》看村上春树zt剑桥的早晨
(ZT)如何成为一个现实主义的科幻作家母亲的故事(一点感叹) (转载)
读维特根斯坦(科学和逻辑)读《西方哲学史》(1)
昼信基督夜信佛,史铁生王朔:我看金庸
读维特根斯坦(说不出的真理)闺中-王安忆 zt
你们放了这么多狠话,如果wh明天撤掉申请你们会吃cheese吗? (转载)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粒子话题: 这种话题: 物理学话题: 神秘主义话题: 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