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LeisureTime版 - “礼”想国 周代贵族的自我修养 (转载)
相关主题
情归何处,胡评乱侃古词(3)转载:大咕咕咕鸡:猫不要脸的一种表现
包头中学月考零分作文:小鸟飞越太平洋 (转载)【鬼节鬼话】无头骑士,我读到的第一个恐怖英文故事
下里巴人《红楼梦》细节探讨:宝玉为黛玉起字“颦颦”
“礼不反兵”这个词好难懂啊 (转载)躺在路边的那只臭鼬 (完)
【异域】(三)百兽Raccoon 戴文采。(zt)
北京101中学的成人礼,iphone,皮革,高跟鞋 (转载)感受我天朝之礼——读《礼记》
走路看风景,做真实的自己一只猫的哲理 (转载)
小故事:来自星星的我Re: 一只猫的哲理 (转载)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贵族话题: 诸侯话题: 周天子话题: 礼仪话题: 战车
进入LeisureTime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o**********e
发帖数: 18403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onetiemyshoe (onetiemyshoe),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礼”想国 周代贵族的自我修养 (转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Jul 14 10:15:33 2015, 美东)
发信人: helloterran (hi you), 信区: History
标 题: “礼”想国 周代贵族的自我修养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Jul 13 14:07:47 2015, 美东)
转自十五言
http://www.15yan.com/story/lfDh0XWn6il/
“礼”想国
周代贵族的自我修养
一个失落的黄金时代,一个一去不返的理想国,当你翻开有关两周时代的典籍时,
多半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周礼规范着宗法制社会中人们的行为举止,使“郁郁乎文哉”的气息弥散在当时华
夏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人与人之间一派脉脉温情,至少表面上如此。贵族士大夫们也因
此显得“文质彬彬”,举手投足都是一股诗礼风流。假如能穿越成这个时代的贵族,你
将有幸目睹一个“礼”想国。
礼仪,一举一动都要有
假如真的有幸穿越成先秦时期的某位士子、大夫、卿或诸侯,甚至周天子本人,你
最先要牢牢记住的是,有一样东西是你在这个时代的立身之本,那就是——礼。
这样说一点也不夸张。对周代贵族而言,所谓的“礼”绝不只是“见人要主动微笑
打招呼”、“多说请和谢谢”那样简单,它是一门学问,一种生活方式,甚至一套社会
秩序。
大约3000年前,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后,在各地分封了大小数百个诸侯国,诸侯们
要么是宗室子弟,要么彼此通婚,基本都沾亲带故。客观条件和自身实力的限制,使周
天子无法通过强制力,而只能靠着亲缘关系带来的认同、道德上的感召力来维系这个空
前庞大的家族。为了确保“族长”的权威,开国重臣周公旦制订了周礼来规范不同等级
贵族的行为举止,从而强化这种宗法制社会的长幼尊卑秩序。《礼记》还宣称,“礼”
是道德的具体表现:“道德仁义,非礼不成”;甚至是人与动物的最本质区别:如果“
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
,知自别于禽兽。”
在这套礼仪的规范下,你的行动坐卧、吃饭喝水,每一个生活细节都要合乎自己身
份所对应的礼节,走路走错了步子、吃饭用错了餐具,都可能会被视为“无礼”、“失
礼”或“僭礼”,受到舆论的指责。有一次鲁国贵族季孙氏欣赏歌舞,破格动用了人数
多达八列的舞蹈演员,这是周天子才能享有的待遇,孔夫子就对此愤愤不平,说他“是
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种事都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狠不下心来。也正因此,礼
仪教育位列儒家“六艺”之首,每一位贵族子弟都要从小学习它们。
这套礼仪繁琐到什么程度?单说走路这一最简单的动作,就能分出好多种:正常走
路叫“行”;慢慢走叫“步”,小步快走叫“趋”,跑起来才叫“走”,拼了命的跑则
叫“奔”。你去与地位尊贵者见面或是避让他,就必须要“趋”,以表示对对方的恭敬
:“遭先生于道,趋而进。”“先生与之言则对,不与之言则趋而退。”
只有三种情况可以不“趋”:“帷薄之外不趋,堂上不趋,执玉不趋。”“帷薄之
外”是指和对方隔着帘子谈话,由于看不到里面的人,不用施礼,可以不趋;屋子里地
方小跑不开,也不用趋;手里拿着玉,走快了没准就一不小心摔坏了,为防万一也可不
趋。
屋里屋外的步子也不同。《礼记•曲礼上》要求:“堂上接武,堂下布武,
室中不翔。”——“武”是足迹的意思,这句是说,在屋里,你向前迈的一只脚应该在
紧挨着另一只脚的地方落地,脚印一个“接”一个;在屋外,足迹就不相“接”。在室
内“不翔”则是说两臂不要像鸟儿飞翔那样挥动,也就是不要大摇大摆。
你去其他人家里做客,进屋时规矩也很多。按《礼记•曲礼上》的规定,“
将上堂,声必扬”——进屋之前必须先打招呼;“户外有二屦[jù],言闻则入,言不
闻则不入。”——如果发现屋外有两双鞋,听得见里面的说话声就进去,听不见就不要
进,这都是为了避免撞见对方的隐私。
特别提示,正如现在进铺地毯的房间一样,当时进屋前必须脱鞋,这叫“屦不上于
堂”,史书经常可以见到功臣、权臣得以“剑履上殿”的记载,也就是君王对他们格外
优待,允许他们佩着剑、穿着鞋上殿,这刚好证明,即使是一般的大臣,也都需要脱了
鞋面见君王的。
脱鞋的习惯与当时的“坐”有关。这一姿势和现在差别极大,椅子、凳子等家具直
到南北朝时期才出现,先秦是没有的,因此人们就是“席地”而“坐”——在地上铺一
块席子,两膝、两腿接近并拢,膝盖和脚背着席面,屁股落在脚跟上,双手扶住膝盖。
穿着鞋进屋就很容易把屋里的席子弄脏,间接弄脏其他人的衣服。
可以想见,这种“坐”姿必然十分累人,可即便如此,当着别人的面,你也千万不
要为图轻松而屁股着地、两腿张开,这叫“箕踞”,也就是上身与腿形成直角,看起来
像“簸箕”那样坐着,荆轲刺秦失败后曾“箕踞”着向秦王叫骂,这是一种刻意的挑衅
。这种姿势相当不雅,原因下文会解释。
打招呼的讲究也很多。那时没有挥手点头等方式,流行的是“揖”,俗称拱手礼,
也就是武侠剧总会出现的“抱拳”的前身,不过两手不是攥起拳,而是手掌都竖起来,
大拇指并拢相对,手心向自己,手背向对方,两手交叠,身子略弯的同时两手前推,注
意一定要左掌盖住右掌。如果是女生则刚好相反,由于男女阴阳不同,所以要右手在外。
想向对方表示出更高的敬意,就需要“拜”了,后来所谓的“磕头”就是从这一动
作演变而来:双膝跪地,行“揖”礼后身子俯下,拱着的双手和额头都触地。即便是这
一简单动作,周礼也分出了九种之多,最郑重的是“稽首”,跪拜之后额头在地面停留
一段时间;其次是“顿首”,额头只轻碰一下地面即可;再次是“空首”,用额头碰触
按在地上的手背……好在每次“拜”的次数并不多,较郑重的也只拜两次,最多是四次
,直到清代才发展为“三跪九叩”,搞得大臣们都成磕头虫了。
多如牛毛的种种礼仪势必会让你抓狂。其实不只是你,这一套即便在当时也只流行
于上层社会,你肯定听过“礼不下庶人”的说法,它的本意其实不是“贵族不向平民行
礼”,而是说,正因为这些礼仪太过复杂,庶民们“遽于事,且不能备物”(每天都要
奔忙,各种礼仪所需的器物又没财力置备),就不必过分苛求了。
衣冠,文明的标志
和礼同等重要的另一样事物就是你身上的衣服,千万马虎不得。身为贵族士大夫,
如果你为图省事,直接从古装剧中cosplay一套大红大紫、完美体现了乡镇影楼式审美
的戏装穿在身上,势必会受到大家惨无人道的围观,从此背负起“深井冰”这个光荣称
号。
当时人们的衣着与社会地位挂钩,各种服饰的式样、材质、颜色等都有着极为细致
的规定;底层民众哪怕有钱,也不能随便穿着“上等人”才能穿的华丽衣服上街。人们
甚至将衣服赋予了深远含义,将它视为区分文明与野蛮、中原文明与游牧民族的标志,
衣服与礼仪正是“华夏”一词的本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
华。”
来看看真正周代贵族的穿着。最显眼的就是他们头戴的“冠”,取材很广泛,有布
制的,有皮制的,还有竹制的。戴它时,要把束在一起的头发盘绕在头顶处,形成一个
髻,用一块叫纚[xǐ]的黑帛把头发包住,再戴上冠,最后用发簪“笄”[jī]穿过头发
固定。
如果是天子、诸侯、大夫等高阶贵族,就有权戴“冕”,外形大体是你在电视里见
到的那样,头上戴一块名为“延”的长方形的版,前后各垂有类似门帘那样的小珠串,
这叫“旒”[liú],数目根据戴者身份有所区分,天子十二旒,诸侯九旒。“冕”往往
和“冠”并称为“冠冕”。
《礼记•曲礼上》规定,每一位男性士子或贵族年满20岁都要行“冠礼”,
这是一种象征成人的仪式,仪式中他们要分别戴上三种不同形制的冠,并由长辈为自己
起“字”,也就是“曹操字孟德”、“诸葛亮字孔明”的那个“字”;从此以后,除了
睡觉、洗澡等少数情况,他们基本都要一直戴着它。如果你敢像古装剧里总会出现的“
披头士”那样,不戴冠而顶着一头乌黑飘逸的长发招摇过市,那可就坏了,那是一种极
度失礼的行为。《晏子春秋》记载,有一次齐景公披散着头发,飙着车驶出宫门,同时
在车里和宫女OOXX,被一位看门人拦住,斥责他“尔非吾君也”,典籍专门把披发造型
记下来,正因为这也是他“君不君”的一个证据。
人们这样抵触披发,因为这是游牧民族的造型,羌人就以披发为美,但对于生长在
“礼仪之邦”的中原士子来说,这打扮简直比杀了自己还难受,孔子就大发感慨:要不
是当年齐桓公、管仲尊王攘夷,自己就得“披发左衽”(“左衽”接下来会讲),跟那
些蛮夷一样了。他的弟子子路更认为“君子死,冠不免”,卷入卫国内乱时,他在搏斗
中被人砍断了系冠的缨,居然放弃厮杀,把冠重新戴上系好,敌人就趁机把他杀死了。
再看衣裳。严格来说,“衣”和“裳”是不同的,上身穿的叫“衣”,分很多种,
短的叫“襦”,一般是平民、仆役等地位较低的人所穿;长的叫“深衣”,是士子、贵
族等穿的,你可以理解为《孔乙己》中短衣帮和长衫客的区别。下身穿的才是“裳”,
你也许会觉得它看起来很像裙子,其实……它就是裙子,《说文》中“裳”、“常”两
个字通用,被解释为:“常,下裙也。裳,常或从衣。”
仔细看你眼前这件衣服,它是丝质的,这也是当时上层社会衣裳的主要材质,具体
细分还会有绢、缣、纨、绡、绸、罗等很多种;一般民众则只能穿麻衣。衣服上的纹饰
也极为讲究,以最庄重的礼服“冕服”为例,上至周天子下至卿大夫都穿它,但周天子
所能穿的最高规格“大裘冕”上有“十二章”(十二种图案,包括日、月、星、山、龙
、雉鸡、火焰等),诸侯最多只能穿“九章”的“衮冕”。
该穿衣服了,你把双臂伸进两袖,发现它们很宽大,“窃符救赵”的故事中,刺客
朱亥甚至能将一只铁槌藏进袖中;再看两边的衣领,它们叫“衽”,也叫“衿”,《诗
经》里有一句“青青子衿”,就是“青青的你的衣领”的意思,你要像穿睡衣一样,把
“衽”交叠起来,然后系上腰带,记住一定要左领压右领,在别人眼中形成一个“y”
,这叫“右衽”;一旦你搞反,穿成了游牧民族才穿的“左衽”,那就是和“披发”一
样严重的问题,别人又会把你活活鄙视到死的。
至于下身,当时是没有内裤的,最接近的也就是“裈[kūn]衣”,也叫“犊鼻”(
牛鼻子),是类似短裤的衣物,越王勾践在吴国做俘虏时就穿着它,司马相如卖酒时也
穿着它,显然是地位低下者的特有衣着。当穿裙裳时,你里面是光着的,最多只有裤子
,注意其实是“绔”,也叫“胫衣”,其实是两根套在膝盖上的裤腿,所以你可以理解
为什么人们都是两腿闭拢跪坐了吧——腿一岔开,什么都露出来了,很不雅。由于它往
往被“蔽膝”(一种遮盖大腿至膝部的服饰)挡住,外人一般看不见;又由于“坐”的
时候会磨损比较厉害,因此一般人家都会选择相对粗劣的材质。但如果家里不差那个钱
,就会选择用丝织品来做“绔”,这就是“纨绔”一词的由来。
穿好衣裳,就该系上腰带了。它叫“大带”,一般是丝质的,系好衣服后垂下的长
带叫“绅”,同样是有身份的人才能用,因此才会有“乡绅”、“缙绅”等称呼;里面
还有一条革带,可以用来拴挂各种物件,比如剑、用来盛印绶等小物件的小皮袋“鞶”
[pán]等。像屈原大夫那样高度自恋的人,还会悬挂着各种花花草草。
不过千万别忘了为自己佩上几件玉饰,这在当时可是格调的象征,玉意味着美德,
所谓“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所以“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
去身”。这种佩玉还不是一块,往往是由许多块玉组成的“杂佩”,根据形状、材质的
不同,分为珩、璜、琚、瑀、冲牙等。佩上它们,你走起路来就会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动
,十分好听,即所谓“行则鸣佩玉”。
饮食,吃的是文化和地位
吃饭同样是“礼”的一部分,贵族们吃的是文化,是地位,是对先祖的怀念和对鬼
神的敬仰。
《礼记》将吃饭与祭祀联系了起来:“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人们会向鬼神和先
祖们奉献猪羊等平时自己舍不得吃的祭品,等他们“品尝”完毕,就可以把这些“神灵
享用过的”饮食堂而皇之地吃掉。
在祭祀等场合中,负责烹煮牲畜的“鼎”肩负着重任。它是青铜铸成的,一般为圆
形,为了把整只牲畜放进去,有的鼎会铸得非常大;鼎身有饕餮、夔龙等不同纹饰,下
面有三只脚,“三足鼎立”一词就是这样来的。祭祀时,人们会将牲肉和水放进鼎中,
下面点火烧水,直至将肉煮熟。
到了后来,鼎甚至成为王权的化身。周王室就曾拥有九鼎,不少诸侯对它们满是觊
觎:“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第一个问过九鼎的轻重,留下了“问鼎中原”的典故;
战国时期,力大无穷且极富中二气质的秦武王也曾跑到洛阳举起九鼎中的一只,不过由
于鼎过于沉重,导致他举鼎脱手砸伤了自己,不久后病重死去。
日常吃饭时,鼎的数量则象征着贵族们各自的身份地位,周天子有权用九只鼎,诸
侯七鼎,大夫五鼎,士在特殊场合才能用三鼎。
不同的鼎中盛的肉食也各不相同,最珍贵的是牛肉,整个古代,牛都是耕田的重要
劳力,几乎历代官府都禁止百姓随意杀牛吃肉;羊肉其次,《诗经•七月》有“
献羔祭韭”的记载;再次是猪肉、鸡肉,孟子曾经曰过:“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
,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狗肉也很流行,别忘了那句著名的“狡兔死,走狗烹”,狗屠
甚至还是个经常出猛人的热门职业,聂政、朱亥、樊哙都是干这行的。《礼记》还规定
,诸侯无故不得杀牛,大夫无故不得杀羊,士无故不得杀狗和猪,同样反映出几种家畜
依次递减的珍贵程度。
这样的规定或许会让无肉不欢的你感到不爽,其实能吃上肉你就该谢天谢地了,因
为这是贵族们的特权,以至于曹刿以“食肉者”指代这个群体;一般平民日常最多只能
吃鱼,孟子甚至将“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的状态视为理想社会。
有时你也可以通过打猎获得野味。《周礼》记载,周王室的御厨“庖人”管理有“
六兽”,分别为麋(四不像)、鹿、熊、麕[jūn](獐)、野豕(野猪)、兔,它们显
然都是打猎获得的,其中熊掌还是很多人的心头好,孟子坚定地表示,如果“不能得兼
”,自己就“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晋灵公曾因熊掌没煮熟而杀了自己的厨师;楚成王
被太子商臣发动政变围困,还请求吃完熊掌再死,不过儿子没给他这个机会。
特立独行的楚国贵族似乎更擅长吃野味,也最会吃出花样。屈原大夫在《招魂》、
《大招》中一口气列举了十几种珍禽异兽制成的菜肴:“胹[ér]鳖”(炖甲鱼)、“
酸鹄”(腌酸天鹅肉)、“臇[juàn]凫”(煲煮野鸭)、“煎鸿鸧[cāng]”(油煎大
雁肉)、“臛蠵”[huò xī](龟肉羹)、“炙鸹”(烤乌鸦)、“烝凫”(蒸野鸭)
,“煔[qián]鹑”(煮鹌鹑)……似乎提前验证了那句“四条腿的桌椅不吃,两条腿
的爷娘不吃”。
即便能吃上肉,那时肉食的做法你也未必会习惯。看看《礼记》中为周天子列出的
这“八珍”,不知你能否接受这些黑暗料理:
◆淳熬、淳母:都是把肉酱用动物油脂煎熟,分别浇在大米饭和小米饭上,其实就
是肉酱盖浇饭;
◆炮:烤小猪或烤羊羔,宰杀牲畜后去掉内脏填满红枣,裹上粘土先烤后炖,再佐
以酱醋;
◆捣珍:把牛、羊、麋鹿等动物的里脊肉反复捶打,剔除筋络,然后煮熟;
◆渍:把新鲜牛肉切成薄片,用酒腌渍,佐以醋、肉酱、梅浆等生吃;
◆为熬:把生牛肉去掉筋膜,反复捶打,揉进盐、姜末、桂皮,风干后生吃;
◆糁:将同等数量的牛、羊、猪肉切碎、调味,和两倍的米混在一起做成饼,煎熟;
◆肝膋[liáo]:最诡异的一道菜,取一只狗肝,外面包上一层“膋”(狗的肠子
外面的一层网油)烤熟,加上小块的狼的脂肪,和稻米一起熬成粥。
主食有所谓的六谷:稻、黍、稷、粱、麦、苽[gū]。稻和麦你很熟悉了,但前者
当时主要在南方出产,中原不算常见;由于如今那种石磨还没出现,麦粒也很难被碾成
面粉,大多数人还是只能吃整粒蒸熟的麦饭;“稷”(小米)才是当时吃得最多的主食
,人们将它和代表土地的“社”相提并论,当作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两样事物,“社稷”
就是这样来的;黍是如今的糜子,粱是优质的小米,苽是菰米。和如今一样,它们同样
被蒸成饭,放进一种圆口双耳的青铜礼器“簋”中——没错,北京那条著名的餐饮街“
鬼街”,就是这个“簋”字。它总和鼎搭配出现,不过总比鼎少一只:周天子九鼎八簋
,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
肉食是白水煮熟的,没有任何味道,主食同样如此,于是与之搭配的各种肉酱就登
场了,它们被称为“醢”[hǎi],原料种类超越想象突破天际:鱼肉、兔肉还算靠谱,
鹿肉、大雁肉就让人好奇了,更夸张的是还有蜗牛肉、蚌肉、蚂蚁卵……天知道都什么
味。另一种调料是腌咸菜“菹”[zū],韭、菁(蔓菁)、茆(莼菜)、葵(冬苋菜)
、芹、菭(苔菜)、笋是七种“菹”的原料。这些“醢”与“菹”都被装在名为“豆”
的食器中,和鼎、簋并列,但数量多得多,周天子吃饭时要足足用二十六件“豆”。
林林总总的食器摆放在你面前那张低矮的“案”上,按《礼记•曲礼上》的
规定:左边放鱼肉,右边放切好的大块肉;主食在左,汤放右;切细了的熟肉放外侧,
肉酱放里侧……当时既没有餐桌和椅子,食客们也不会围坐在一张餐桌前,而是各自跪
坐在席子上,人手一案,各吃各的,这种分餐制实行了2000年之久,直到宋代才被“会
食制”取代。
介绍了这么半天,你早饿了,绰起筷子就想从鼎里夹肉,不行,这是严重的失礼。
那时筷子是专门用来夹“羹”(汤、粥)里的菜的,再说这一大块肉也没法用筷子夹。
你得将一把尖勺一样的“匕”插在肉上,将肉从鼎里取出来,再像西方人那样把肉放在
一块青铜砧板上,用小刀将它切开,再蘸调料吃。“匕”就是匕首的前身,那砧板叫“
俎”[zǔ],鸿门宴中的“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说的就是切肉的这个动作,不过这种
场面是发生在饭局中,而不是你一贯以为的后厨里。
饭碗也不用找了,那时候不用盛饭,像印度人那样直接下手“抓饭”吧,你手上的
第二根指头为什么叫食指?就是从这里来的。不过这绝不代表你就能不顾吃相,《礼记
》里有一系列吃饭的礼节:不洗手不许把饭攥成团,也别把吃不了的饭放回器皿里,也
不要用筷子。其他还有:喝汤不要喝得满嘴都是,也不可以大口喝,也不要直接喝腌渍
的肉酱(真不怕齁);吃饭不要吧唧嘴;不要当众啃骨头,也不能把骨头丢给狗,更不
能当众剔牙……
酒也必不可少。早在商代就有了酒,纣王曾“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
饮”,不过这时的酿酒技术不高,一般都是黍、秫[shú]煮烂后加上酒母酿成的,过程
很短,更没有经过蒸馏,这导致酒酿好后常掺有杂质,需要过滤,才有“浊酒”的说法
;尤其是酒的度数非常低,而且往往带些甜味,充其量也就相当于啤酒,所以你才会看
到古人动不动就“斗酒诗百篇”,鸿门宴上樊哙更能一口气喝一斗酒,《水浒传》“智
取生辰纲”那节,杨志带领的军汉们甚至买酒来解渴。
酒具种类倒很多。宴饮时,酒会盛在“尊”、“壘”[lěi]等容酒器里,喝的时候
倒在“爵”、“觚”[gū]、“觯”[zhì]、“觥”[gōng]等饮酒器里。其中“爵”最
为著名,由于只有贵族才有权使用这种酒器,到了后来,“爵”索性演化成不同等级的
封号,春秋时期,天下诸侯就被分为公、侯、伯、子、男这五等爵,秦国在商鞅变法后
也推出了二十级军功爵。
有时酒喝多了,贵族们也会失态,《诗经•小雅•宾之初筵》就描绘了
筵席中醉酒吵闹的场面:“宾既醉止,载号载呶,乱我笾豆,屡舞僛僛。”——宾客们
喝醉酒后,大呼小叫,把笾[biān]、豆等食器都碰乱了,跳舞也跳得东倒西歪。这或
许是他们难得释放个性的时刻。
娱乐,可以“乐”但不能“淫”
娱乐活动虽没如今这么丰富多彩,但对有条件的贵族来说,选择也不少。
最普及的就是音乐,这得益于周王室的大力推广。周天子对音乐的重视程度不在“
礼”之下,以至于“礼乐”被相提并论。荀子解释说,“音乐”等同于“快乐”,人不
可能不快乐,也不可能不把这种快乐(通过音乐)表现出来,但必须对此进行引导,以
免出现祸乱,所以上古那些圣王才创作了音乐。
“雅”和“颂”就是各国宫廷通行的两类音乐,前者是宴饮、朝会时奏的乐曲,后
者是在宗庙祭祀祖先时用,它们和各地民歌“风”一起组成了整部《诗经》。乐器包括
钟鼓这样的打击乐器,琴瑟这样的拨弦乐器,笙竽这样的吹奏乐器。“钟”是其中代表
,它们由青铜铸成,按音调高低并排悬挂在钟架上,用木锤分别敲打,就能发出庄严宏
大的“黄钟大吕”之音。孔子对这类主旋律音乐非常着迷,他有一次在齐国听到了雅乐
《大韶》,听得“三月不知肉味”;士大夫们也往往在宴饮中听着编钟演奏的乐曲,吃
着鼎中的肉食,“钟鸣鼎食”由此而来。
不过这类音乐由于讲究“乐而不淫”(快乐也不能过度),所以曲调难免有单调之
感,一般人还是更喜欢“郑卫之音”,这些发源于桑间濮上的歌曲大多与男欢女爱相关
,孔子对它们深恶痛疾,“恶郑声之乱雅乐也”。但到了后来,连国君们都开始喜欢这
些靡靡之音了,魏文侯就说,自己正襟危坐地听雅乐,唯恐会睡着;听郑卫之音却不知
疲倦。
想要活动活动,你可以选择田猎。当时的上层社会非常热衷它,将其作为一种军事
演习来对待,打猎前会和实战一样列阵、编队,也有旗帜金鼓来指挥进退。《小雅&#
8226;车攻》就描述了田猎场面的盛大:四匹矫健的骏马驾着车向东方的猎场行进;打
猎之前天子清点士卒,各方诸侯也带领着队伍前来会合,郊野上人声鼎沸、旌旗飘飘;
田猎中驾马“不失其驰”(驰骋得当),射箭“舍矢如破”(每发必中);田猎结束后
是一片“萧萧马鸣,悠悠旆[pèi]旌”。
等到春天来临,你还可以去郊游。每年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人们会结伴去水边
洗澡,以求祛除不祥,这叫“祓禊”[fú xì]。孔子有一次和弟子们聊天,曾皙就说
,自己最喜欢的就是在暮春三月穿着春装,和五六位“冠者”(成年人)、六七名童子
,去沂水中洗浴,在“舞雩台”(鲁国求雨的祭坛)上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如果踏青的地点是郑国,你还会有谈恋爱的机会。《郑风•溱洧》就描绘了
这样的景致:你来到春意盎然的溱水、洧水岸边,撷取了一束兰花,遇到了一个让你怦
然心动的姑娘,她大大方方上前来邀请你:“观乎!”(去那边看看热闹吧!)毫无恋
爱经验的你笨笨地回答:“既且。”(我已经去过了。)她继续娇嗔:“且往观乎!”
(再去看看嘛!同去同去!)于是一同去。你俩在水边嬉戏打闹,清澈的洧水映出你们
欢乐的身影,你还送了她一束芍药表明心意。
假如一切顺利,夜幕降临时,你们就会钻进小树林,做一些你懂的的事。彼时并不
把贞操看得如何重要,这种男女“淫奔”的风气甚至受到重视道德的官府的默许。《周
礼》称:“仲春三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用现代诗来描述就是,“穿
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其他一些游乐项目还有:
◆投壶:常出现在宴会上的游戏,轮流把箭矢投入酒壶,看谁丢得多。
◆六博棋:一种古代军棋,对弈双方每人六枚棋子,其中一颗是大棋,叫“枭”,
吃掉对方“枭”者为胜。
◆蹴鞠:足球运动的前身,不过那时球里面填的是毛发,齐国人最喜欢玩。
◆优伶表演:脱口秀的雏形,喜剧演员叫“优人”,多由侏儒担任,他们往往能凭
借机智幽默去讽谏君王。
◆赛马:“田忌赛马”的故事众所周知,足见这项运动的流行,不过贵族们赛的其
实是“驷”,也就是四匹马拉的车。
◆斗鸡:虽然血腥,但也很受欢迎,庄子还讲过“呆若木鸡”的故事:有人为齐王
训练斗鸡,直到把那些鸡从心浮气躁训练得斗志内敛,外表看上去像木头雕成的一样,
才算练成。
婚嫁,没有喧闹,只有肃穆
在这个时代结婚也是个不错的选择,至少你可以经历一场充满诗意的昏礼。什么,
你说“昏”字写错了?没写错,那时就是这个“昏”。
它的本意当然不是男女一起“发昏”,指的是黄昏,当时的昏礼都在此时举行,而
非如今的正午,因为这一刻日月交替,有阴阳融汇的意思,既有内涵也颇具意境。
昏礼的主体程序是所谓“六礼”,分以下步骤:
纳采:男方遣媒人上女家求婚。采用雁作为见面礼,这是因为大雁对配偶十分忠诚
,从一而终。
问名:当时贵族女性的名字不能轻易告诉外人,别人只能称呼她们的姓,如“文姜
”、“怀嬴”等,这一步骤就是由媒人去询问女方的名字、生辰等,为下一步做准备。
纳吉:得知女方名字生辰后,男方就可以用龟甲来占卜这场婚姻的未来,颇有些类
似如今的星座匹配度检测。如果结果为吉,双方就算正式订婚。
纳征:相当于如今的送彩礼,不过其象征意义远大于经济价值,士大夫只须送五匹
用彩丝束在一起的布,这正是“彩礼”的由来,有时还会加上一双鹿皮,天子、诸侯也
至多再加上一件玉佩“圭”或“璋”。
请期:男方决定成婚吉日,然后正式通知女方。
亲迎:新郎驾着车马去迎娶新娘。
“亲迎”是整个昏礼中最为浪漫文艺的时刻,没有古装剧中吹吹打打的喧闹,这时
讲究的是静谧安详:黄昏时分,红霞满天,四下里只能听到车马辚辚声。落日的余晖照
着你身上那件庄重肃穆的礼服“玄衣纁[xūn]裳”——上衣为微微发红的黑色,象征着
天;下裳为偏黄的红色,象征着地,“天地玄黄”一词由此而来,直到隋唐以前,这种
婚服都是主流。
来到女方家门口,你见到了自己的新娘,她的衣着和你一样,而非电视上的凤冠霞
帔和红盖头。车夫拉来她即将乘坐的马车,你需要驾着它在原地转上三圈,再将车交还
车夫,由她乘坐,自己则驾驶另一辆马车,引领她踏上归途。
回到自己家里,没有孩子堵门要钱,也没有挑盖头和嘈杂的婚宴,更没有低俗的闹
洞房,一切仪式都在简朴宁静的气氛中进行,你们甚至不会“一拜天地二拜高堂”,那
是宋代才开始有的礼仪,取而代之的是“同牢合卺[jǐn]”:“同牢”是新婚夫妇共吃
一只牲畜的肉,“合卺”是将一只匏[páo]瓜剖成两半,分别盛酒,夫妇各自喝完后交
换手中的半只匏瓜,再饮一次酒。后来它发展成夫妇交换酒杯而饮,但一定注意,这仅
仅是“交换酒杯”,而非你更熟悉的挽着胳膊喝的“交擘酒”。由于匏瓜是被一分为二
,这一仪式也就象征着夫妇从此合二为一;又因为匏瓜是苦的,盛在里面的酒也会很苦
,这也意味着夫妇需要从此同甘共苦。
接下来的入洞房就不现场直播了,不过第二天你们一定别忘了早起,因为新娘要正
式见公婆,这是婚后礼的重要内容。
农耕,艰苦却诗意的生活
假如你运气不够好,没能穿越成贵族,而是成为了万千庶民中的一员,你就会发现
自己的物质生活水平直线下降,日常伙食不再有肉,只是小米搭配葵菜、藿菜(豆苗)
、薤[xiè](藠头)等;你也不再能穿丝制的衣服,而只能穿麻布的短衣裋[shù]褐;
更坑爹的是,每天还要扛着耒耜[lěi sì]等农具下田干活。
当时的田地都被一条条叫做“阡陌”的田间小道整齐分成一个个正方形,看起来像
一个个“井”字,因此也叫“井田”,每九块田组成一“井”,分别交由八家耕种,每
家一块百亩的田,约合如今三十亩,中间那块田是公田,你们八户人家要轮流耕种它,
水井也往往设在这块田中,公田出产的粮食就是士大夫们的收入来源,这些士大夫们又
需要向自己的上级公卿们缴纳贡赋,公卿向诸侯、诸侯向周天子也是这种纳贡模式,这
叫“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
由于对这种社会现状心理不平衡,你们经常边干活边唱民歌来表达不满,比如把贵
族们比喻成大老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大老鼠啊大老
鼠,不要再吃我的黍米了,我都养活你三年了,你还不顾我的死活)或者“不稼不穑,
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种田不收割,怎么还能得到三百束禾谷呢?)这些后来都被记
录进《诗经》的“国风”中。
但抱怨并不是主流,当时的人们有这样一种本领,能把苦哈哈的日子过得诗意盎然
。《诗经》中的《豳风•七月》可谓典型,按照那里面的描绘,你一年的生活应
该是这样度过的:
春天的黎明,和煦的晨曦洒落在已开始解冻的河面上,黄莺在枝头婉转鸣叫着(“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你和乡党们沐浴着温暖的阳光,一道去下田耕种,妇孺们穿
梭田间,给你们送去饭食(“女执懿筐”);姑娘们成群结队走在田间小道上去采白蒿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还用斧子砍下树枝,采摘桑叶去喂蚕(“爰求柔桑”)
,路边的远志一片生机勃勃的绿(“四月秀葽[yāo]”);
夏天的夜晚,你吃完一顿由葵菜和大豆煮好的晚饭(“七月烹葵及菽”),借着月
光走出屋子,从井中提出浸了一整天的李子、山葡萄(“六月食郁及薁[yù]”),就
着冰凉甘甜的井水,悠哉游哉地吃着,凉爽晚风送来蝉的鸣叫(“五月鸣蜩[tiáo]”
),草丛里有蚱蜢在蹦跳(“五月斯螽[zhōng]动股”),眼前偶尔还会掠过一只振翅
飞舞的纺织娘(“六月莎鸡振羽”),头顶夜空那颗明亮的“大火”星,已慢慢向西偏
移(“七月流火”),天气随之变得凉爽;
秋天的黄昏,天高云淡,打谷场上黍粟豆麦堆成了一座座小山(“黍稷重穋,禾麻
菽麦”),你们将这些粮食运往粮仓(“十月纳禾稼”),乡党们有的在摘葫芦(“八
月断壶”),有的在躬身拾秋麻子(“九月叔苴”),还有孩子抡起竹竿,打下一片红
艳艳的枣子(“八月剥枣”)。随着天气转凉,蟋蟀钻进床下(“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你也开始堵鼠洞、熏赶老鼠、封起门窗,准备越冬(“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冬天的午后,连下数日的大雪终于停息,暖阳从浓云背后探出头来,将白雪皑皑的
大地蒙上一层红纱,你肩上扛着打来的狐狸、小野猪等猎物(“取彼狐狸”、“言私其
豵”),深一脚浅一脚踩着没膝的积雪踏上归途;山下小溪旁,有人在挥舞着镐头砸碎
冰面,将大块碎冰收集起来,准备运到地窖中储藏,待到酷暑时食用(“二之日凿冰冲
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回到村里,你们用韭菜和羊羔来祭祀上苍(“献羔祭韭”)
,晚上一同吃着鲜嫩的羊羔肉,啜着热气腾腾的米酒(“朋酒斯飨,曰杀羔羊”)。兴
之所至,你们一同去向主人敬酒,祝福他“万寿无疆”(“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
无疆”)……
战争,“点到为止”也难救“礼崩乐坏”
这种岁月静好没能持续很久。随着周王室逐步丧失在天下的影响力,许多诸侯也不
满足自身的地位,各种“僭礼”举动越来越多,“礼崩乐坏”成为普遍现象,诸侯国之
间的摩擦冲突更是逐步升级,战争由此爆发了。
以如今的眼光看待西周、春秋时期的战争,几乎可以用“幼稚”来形容。当时的主
战兵种是战车,这是整个先秦时期的特色兵种,战车数量往往被当作衡量一国军事力量
的标准,一辆战车叫一“乘”[shèng],史书上经常有某国“车千乘”之类的描述。它
们都是独辕两轮的马车,以二马或四马拉动前进,每辆车上配置三人,“车左”是车长
,手持弓箭射击,也负责指挥;中间的“御者”是司机,负责赶马;“车右”也叫骖乘
,负责近战,一手握着盾牌“干”,另一手持“戈”等长兵器,“干戈”一词就是这样
来的;车下还搭配数目不等的步卒。
交战之前,双方需要花很长时间在平原上将各自的战车并列排开,每辆战车相隔一
段距离,排成“鱼丽(鳞)阵”,同排每两辆车之间都隔出一辆车的距离,给前后排的
战车空出位置。主将用令旗和战鼓指挥进攻,不同节奏的鼓点会传递出不同的命令,战
车和步卒们都要听着鼓声、踩着鼓点前进,往往走一段路就要停下来重新整理队列。
敌军进入射程后,“车左”们就开始射箭;如果能幸运地躲过箭雨、和对方战车短
兵相接,双方“御者”就会各自驱动战车向左转,这叫“车错毂”;接下来就是两位“
车右”交手,他们会挥动手中戈、戟、矛等,全力向对方刺去;戈、戟还带有伸向一旁
的尖刃,这是为了在“车错毂”的一瞬间把敌军钩住并拉下战车。这样的一次交手就叫
“合”;交手结束后,双方战车都回各自阵营,这就是“回”,“回合”就是这么来的。
这种作战方式可谓槽点满满。战车本身的安全系数就不高,郑庄公的车就有一次翻
进了济水;又严重受地形影响,晋楚鄢陵之战时,晋厉公的车子陷进了泥里,费了很大
力气才拖出来。同时,它也限制了交战双方做出偷袭、迂回等战术,他们大多数情况下
只能选择正面对抗,时人还美其名曰“堂堂之阵,正正之旗”。
不过诸侯们之间一开始也比较克制,战场上分出胜负足矣,很少有将对手赶尽杀绝
的时候。《司马法》就为当时的战争列出许多限制,可以被视为战场上的礼仪:打仗不
得违背农时,只许在春秋两季兴兵,这也是《春秋》一书和“春秋时代”的由来;打起
仗来,追击败退的敌人不得超过百步,追踪退却的敌人不超过“三舍”(九十里);不
残杀没有战斗力的敌人;哀怜对方的伤兵;要等敌军布完阵再进攻;要赦免降服的敌人
……
其所以如此,除了车战自身的落后,另一个原因是交战双方都是贵族,彼此有血缘
姻亲关系,故而打起仗来相当讲究风度,甚至还曾留下很多战场上的佳话:周郑繻葛之
战,郑军射中了周桓王的肩膀,当晚郑庄公还派属下去慰问天子;晋楚城濮之战,晋文
公因在流亡过程中受过楚成王的礼遇,下令晋军全体撤退,留下了“退避三舍”的典故
;晋楚邲之战,晋军败战逃跑,车子陷进泥坑、卡在路上,追赶上来的楚军甚至教他们
如何逃跑,嘴硬的晋人还反过来讽刺楚人:还是你们对逃跑有经验,我们不行。(“吾
不如大国之数奔也”)
但随着战争规模和残酷程度的逐步升级,这种“看上去很美”的战争也慢慢变为泛
黄的回忆,恪守战争礼仪被视为迂腐,宋襄公就成了这样一个笑柄。泓水之战,他既不
肯趁楚军渡水时“半渡而击之”,也不肯在楚军未列好阵就发动进攻,结果遭遇了惨败
。受到国人指责时,他还以堂吉诃德般的气概宣称:“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到了战国时期,乐毅成为最后一位试图在战争中践行“仁义道德”的将领,他对齐
国的莒、即墨两座城邑围而不攻,希图感化敌人,让他们不战而降,齐人对他的回报却
是反间计,这位名将最终不得不在君王的猜忌中黯然离职。
为此指责人们的道德沦丧并不公平,活跃在西陲、对中原构成严重威胁的“犬戎”
早已给了他们惨痛教训。在骑着战马、来去如风的游牧民族面前,中原人笨重的战车俨
然成了战五渣,指望这些“蛮夷”遵循华夏的战争礼仪显然更是无稽之谈。周王室的命
运因此可想而知。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西周的末代天子周幽王,然后潮水般涌入中原
,四处洗劫杀戮。继位的周平王一边向天下诸侯求救,一边将都城东迁至洛邑,尽管此
后周王室继续苟延残喘了数百年之久,但作为他们统治的全部核心的周礼,在这一刻受
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天下正式进入了乱世。
那之后的许多年,穿越成一位周大夫的你路过被废弃的镐京,眼见宫室成为一片废
墟,周天子曾经的荣光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连绵禾苗在午后的微风中摇曳不已,不
由得悲从中来,怆然吟诵: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当你吟出这首《王风•黍离》的时候,宗周故地不远的西北方,另一支被称
为“秦”的部族正在为夺回这片土地而与戎狄浴血奋战,他们没有周人那些繁琐礼仪,
甚至因粗野少文而被天下视为“蛮夷”,却最终在长达数百年的铁血大争中脱颖而出、
统一天下,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
赞! 有点时代MIXED UP,
但是好文。 另一个好文

张宏杰:宋襄公的愚蠢诠释了贵族精神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gudaishi/special/duihuazh
1 (共1页)
进入LeisureTime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Re: 一只猫的哲理 (转载)【异域】(三)百兽
贴一只歌北京101中学的成人礼,iphone,皮革,高跟鞋 (转载)
有人对五月天演唱会感兴趣吗@@走路看风景,做真实的自己
一只期待凤凰涅磐的蝎子 - 吴奇隆 (转载)小故事:来自星星的我
情归何处,胡评乱侃古词(3)转载:大咕咕咕鸡:猫不要脸的一种表现
包头中学月考零分作文:小鸟飞越太平洋 (转载)【鬼节鬼话】无头骑士,我读到的第一个恐怖英文故事
下里巴人《红楼梦》细节探讨:宝玉为黛玉起字“颦颦”
“礼不反兵”这个词好难懂啊 (转载)躺在路边的那只臭鼬 (完)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贵族话题: 诸侯话题: 周天子话题: 礼仪话题: 战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