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Joke版 - 王沪宁 - 新加坡如何用三个代表抵御西方歪风
相关主题
【转载天涯】外国BF和我在中国之-老外男友教我的那些事。。。 (转载)中科院:中国工业水平落后德国100多年
江泽民亲述: 和邓小平的最后一战,Re: 中国就尼玛一个垃圾民族 (转载)
新的“哥”出现了,环保光猪哥。。。新加坡“百万元女孩”自拍火爆网络 违法或入狱(图)(转载)
难道没人讨论力量哥???18+抗议一下:请站务leave singapore board alone (转载)
现代化与历史教科书 (转载)Re: 新加坡是中國的一个省 (转载)
Re: 据说日本人在现代化之前就特别干净 (转载)欣赏新加坡语言之美
现代化的绘画课,设备真好!学术贴:为什么新加坡说汉语跟大陆一样?
澳总理误会习近平 (转载)楚教授还在新加坡教书呢啊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新加坡话题: 社会话题: 现代化话题: 辩论话题: 文化
进入Joke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n*******r
发帖数: 2010
1
王沪宁 狮城辩论顾问手记
新航806号班机飞速地冲出跑道,冲向蓝天。眼下是一片无尽的汪洋大海,碧波万顷
。我们离开了新加坡,我们离开了狮城。九天的紧张生活结束了,复旦大学的辩论队取
得了“首届国际华语辩论赛”的冠军,战胜了台湾大学的辩论队,似乎重演了1988
年的景象。1988年,复旦大学派队来狮城参加辩论,在决赛中遇到台湾大学队,双
方就“儒家思想可以抵御西方歪风”这样一个命题展开激烈的辩论,唇枪舌剑,最后战
胜台湾大学队,获得冠军。
来到新加坡,就会发现新加坡对华夏文化传统十分重视。在有些方面,恐怕超过了
所有的华人社会。如新加坡对儒家思想的提倡和推崇便是一例。新加坡人保持了华人的
优秀素质:勤劳、纯朴、好客。我们接触到的所有新加坡华人,都给我们留下了热情友
好,谦虚纯朴,彬彬有礼的印象。新加坡华族本为华人,所以与其他地方的华人并无二
致,黑头发,黄皮肤,黑眸子。绝大部分华人都能讲十分流利且标准的华语,其水准远
远高于香港的广东普通话,也高于上海的普通话。会讲普通话,在新加坡衣食住行都没
有障碍。而且新加坡通行简化汉字,中国去的人没有障碍。而台湾倒用繁体字,大陆的
年轻一代多有不适;反过来也一样,台湾不少人不识简化汉字。
新加坡,是一个我有许多美好回忆的地方。认识新加坡,完全是因为辩论。198
8年,我第一次踏上新加坡,就是来参加大专辩论的,当时由伍贻康教授作领队,我做
教练。我也算是对这块土地有一种特殊的“辩论情结”吧。新加坡是一个小国,但是是
一个现代化后的国家。到了新加坡,你就会惊叹这20年中新加坡在经济上取得的成就
。我们从上海虹桥机场搭乘东方航空公司的班机抵达新加坡新建的樟宜机场,据说这是
亚洲第一大、第一流的现代化机场。我匆匆看了一下,其宽大、富丽、电子化的程度,
不亚于旧金山机场、纽约的肯尼迪机场或法国的戴高乐机场。上海的机场相比之下就逊
色很多。新加坡的城市建设也是亚洲一流的,摩天大楼此起彼伏,街道整齐。高速公路
、立交桥、地铁都是现代水平的。最典型的建筑是乌节路两旁的建筑,所有的旅馆、购
物中心、写字楼等都按计划建成,美观大方,很有气派。西方国家的一些旧城区,还不
能与之相比。难怪许多来自西方的观光者说:“这不是东方,这是西方,这完全是西方
的文明!”有一位新加坡的知识人士对我说:“为什么这不能是东方的?过去许多西方
人认为,东方人在文化上落后于西方,不可能创造西方式的文明。”今天的世界已经打
破了这种说法,新加坡就是一例。
新加坡人对现代化的成就颇引以为自豪,在这方面,交口称赞政府在这方面干得不
错。让我们来看看几个统计数字吧。1960年,新加坡国民生产总值为21亿美元,
1985年达到163亿美元,25年间增长7倍。1985年人均国民收入为660
0美元,1992年达到16,000美元,在亚洲仅次于日本。在新加坡有身份的人
,家里的陈设和装饰与欧美无多大差别,一般都拥有私人小汽车。据说下层的人生活达
不到这个水平,但也不差。1988年,新加坡广播局一位负责接待我们的二十几岁的
小姐,自己有一辆轿车。有一次开来一辆乳白色的豪华“奔驰”轿车,带我们去看市容
。她说这辆车是她父亲的。我想在欧美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买得起这种名牌轿车的。很
多人还是开着大众型号的车子。当然,新加坡人也非人人买得起私车。新加坡人有一句
戏语,叫“私车是第二个太太”。言指私车开支太大。但从一般情况看,有车的人为数
不少。
新加坡的市场也是异常繁荣,商店里五光十色,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各类商
品应有尽有,供应充足。由于新加坡经济发展快速,周围国家纷纷向其输出商品,市场
上的水果大多来自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有些海鲜来自日本。新加坡币可以自由兑换
外币。这就形成一种效应,有了新加坡币就等于有了美元等外汇。所从许多人向新加坡
输出商品。美国战后的迅猛发展,实际上与美元的世界地位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总之,
从各方面观之,新加坡都是一个现代化了的社会,与西方国家差别不大,在有些方面还
略胜西方某些国家一筹。
可惜的是,两次去新加坡,均是为了辩论,紧张的辩论使我们无暇顾及深入地考察
和分析这个社会。大家基本上是旅馆、餐馆和辩论场“三点一线”。每天晚上讨论和分
析辩题,直搞得面如土色,在外面还要强打精神。搞辩论这种事,如同穿上了“红舞鞋
”,欲罢不能。初赛之后,要准备复赛,复赛之后,要准备决赛,间隔只有两天。而被
淘汰的队伍,虽然心有戚戚焉,但也如释重负,可以轻松地去看新加坡这个美丽的城市
。新加坡广播局特意组织各队到新加坡国立大学去参观,我队未能前往;到名字十分浪
漫的圣陶沙去,我队也没能去。我只能开玩笑地说,以后回上海,到南京路上的圣陶沙
饭店去体会一下吧。以至最后离开新加坡的那天早上,我突然发现我的箱子里除了我的
衣服之外,没有什么当地的东西。所幸是脑子里充满了对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的印
象和感觉。
决赛之后,我们与复旦大学在新加坡的校友张洪明博士一起登上我们下榻的五星级
饭店——文华饭店的顶楼,畅饮啤酒,疏散一下几天来积累的劳累。 望着外面五彩缤
纷的霓虹灯,望着在辩论中有精彩表现的队员们,望着漫天闪烁着的星斗,在我的思绪
中,萦绕着辩论中那些感人至深的话语.
辩论,还要因地制宜,尽量获得天时、地利、人和。由于辩论的立场是抽签决定的
,有时抽到的立场不利于天时、地利、人和。如1988年,复旦大学抽到的是“儒家
思想不能抵御西方歪风”,这和新加坡政府主张的观点恰恰相反。如果不能确定一个合
情合理的策略,就会失去这些重要的环境因素。
辩论一定要有制宜之策,或者说叫“辩论生态学”。我们的辩论在新加坡进行,因
而认识新加坡的风土人情和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就十分关键,尤其是文化氛围,这
可以决定一个队的基本理论是否有利。新加坡是一个强调儒家思想的社会,是一个尽力
抵制西方消极影响的社会,也是一个在现代化发展中面临一些基本困境的社会,因而我
们在辩论中要充分注意这些方面,尤其是对文化背景。同时,新加坡广播局举办辩论赛
的目的,在于弘扬华语的优美,这里潜在地要求我们对华夏的文化和文明有深入的认识
,并且能在辩论中展现其壮观与优美。这是一种期望。
在新加坡,对华人传统的倡导,近年来才被推上首位。过去并非如此,据新加坡大
学的一位学者介绍,新加坡从全面自治开始到独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政府的主要工
作是3C,即“反殖、反共、反种族纠纷”。由于可以想见的原因,不少人对“中华文
化”持有戒心。另外,由于长期殖民统治的遗风和现代化的驱动,新加坡是倾向于西方
文明和西方文化的。一个社会的现代化过程,必然会伴随着对西方文明的认知和判定过
程。现代化过程,可以说表现为西方工业文明的介入过程。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知道,
西方文明不仅仅是工业文明,工业文明只是西方文明内在精神导致的产物。很难说只接
受工业文明,不要其源头活水。况且,西方文明的传入必然是一个完整的运动,各类因
素均会一齐进入,精华和糟粕是交合一体的,问题是怎样扼制糟粕,而非怎样回避糟粕。
从更为哲学化的角度分析,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华夏文化不同。西方现代文明是
以个人主义和物质主义为基石的。在这种核心精神的推动下,社会物质文明蓬勃发展的
同时,家庭制度改观了,紧密的亲属关系松散了;社会制度改观了,有机的调解体制解
体了;情感的伦理关系风化了,严格的道德观念消散了;目标价值改观了,外部奋斗的
信念淡薄了。这里没有价值判断,只体现了一个社会运动的过程以及必然产生的结果。
华夏文化的基本精神是集体主义和理念主义的,当然这是大而论之的看法。这种文化传
统与西方现代化绝然不同。在西方文化传入之后,这两种基本精神必然会较量、冲突、
融合、取代。在传统精神主导下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会解体,新的模式悄然而生。面
对这种现实的运动过程,人们必然要有所思考,有所判断,有所选择。这是华人社会共
同面临的挑战。新加坡在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便强烈地感到了这种冲突带来的种
种后果。因此,须得做出新的选择。
现代化后的新加坡社会,产生了西方社会的种种“社会病”。这些与华人社会的传
统大相径庭。时值今日,新加坡依然在大力反对现代化帝来的“副产品”。如功利主义
和享乐主义的膨胀,个人主义的上升,这些因素消解了凝固华人社会的因素。如家庭观
念的淡漠,青年走出大家庭,独自生活,不愿承担赡养老人的责任。个人主义的膨胀,
使以集体主义为基础的华人社会松散。传统的社会体制慢慢失去力量。这个过程,有时
也被视为必要的过程。有的学者认为,没有这个过程,传统社会便不能被改革,现代化
便不能实现。而现代化后华人社会面临的问题是,旧的社会协调体制式微之后,有什么
东西可取而代之?否则社会便要陷入紊乱。
我们在新加坡的时候,报纸上时有关于强奸案的报道,这被归因于纵欲主义的结果
。青年颓废现象也有存在,如“彩装少年”,即穿着奇装怪服,无所事事而游荡街头的
青年人。
新加坡各报把“彩装少年”当作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有较为广泛的讨论。再如从
西方传入的同性恋现象,新加坡也存在,称为“人妖”。新加坡毕竟是华人社会,对这
类现象是不能容忍的,绝不会发生美国同性恋者成群结队游行的事情。但这种现象在一
定程度上还是存在的。其他,包括社会责任感的漫漶,工作精神的沉落、伦理观念的下
降,都是现代化后产生的一些社会问题。面对这些“社会病”,新加坡采取了措施,加
以克制和防范。最根本的,他们认为“社会病”的病根在人的内心世界,在人的精神领
域。西方纵欲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歪风使人精神空虚,无所寄托,结果失落了自我。要使
个人充实起来,便需要一种文化主体。作为华人社会,可行的选择依然是华夏文化的传
统。新加坡的想法是,用华夏文化的精华抵御西方纵欲主义和个人主义,使现代化物质
文明与华人传统精神文明有效地结合起来。当然,对这种选择,世人有多种评说,有的
赞成,有的反对。不论怎么说,现代化后的新加坡,作了这种选择。这与其开国之初的
选择显然不同。
新加坡首要的选择便是恢复提倡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政府把儒家思想当作在
现代化后社会重建道德伦理规范的价值核心。新加坡不仅在舆论上大力宣传儒家思想,
同时制定了系统的教育计划。新加坡课程发展署召集专家制订了《儒家伦理》的课本,
从小学开始进行灌输。课本编得非常系统,包括学生课本、作业和教师用书等,颇为系
列化。课本中多讲内圣外王,仁智勇礼义信,中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
人,理想人格等。课本分中、英文两个版本,可供华语学校和英语学校选择。1984
年开始在十五所中学试教,1985年课本正式出版,供全国各中学采用。新加坡之所
以采用儒家思想,基于儒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学说。如中学四年级的《
儒学伦理》课本开宗明义地说:“儒家伦理是基于真实的人性所发展出来的人生哲理。
这一套人生哲理,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完美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以达到修养自己、造
福人群的目的。”
这种思路基于前面的分析,即西方现代文明可以带来物质繁荣,但不一定造成人格
升华。人格塑造得依靠华人社会的文化传统。只有这样,才能将华人社会的美德与现代
西方物质文明结合起来,不致堕落。
当然,新加坡对儒家思想的解释也是现代化了的,其宗旨是“把适合我国社会的儒
家伦理价值观念灌输给年轻的学生”。如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解释,是领
导人要像领导人,属员要像属员,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这里已经没有封建伦
理关系的色彩。再如,在儒家对民众的看法上,也做了选择,多讲“先富后教”,少讲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等。其实新加坡妇女对这些说
法颇为不满。不过,新加坡对儒家思想并非是抱残守缺,而是为我所用。有许多内容,
是现代人对现代社会制定的现代规范。这里提出的实质问题是:现代化后的华人社会,
应当制定何种新的规范?
新加坡十分重视道德的教育,认为这是立国之道,所以在第一场我方说:
复旦一辩:说到政府,新加坡也曾荜路蓝缕。李光耀先生就告诫国人:我们一无所
有,除了我们自己。他强调道德是使竞争力胜人一筹的重要因素。试想,如果没有政府
倡导美德,新加坡哪里会有今天的繁荣昌盛、国富民强呢?
新加坡在推广儒家思想方面是全力以赴的。由于新加坡储存和传播文化的基盘很小
,故文化较易于变革。通过几年的努力,儒家思想教育颇见成效,像推广华语运动一样
。新加坡除了制订课本之外,还建立了其他计划,如开建东亚哲学研究所,专门研究东
亚哲学,尤其是儒家思想。我去访问时,所长吴德耀先生告诉我,这个所有几百万新币
的经费,实在是惊人的数目。由于经费充足,便可以邀请世界著名的学者。如《儒家理
论》课本的海外顾问是余英时教授和杜维明教授等。欧美的汉学家也接踵而至,如哈佛
大学教授傅高义(E·VOGEL),他曾写过一本书,名叫《日本名列第一》,风行世界,
他也在新加坡大谈儒学。新加坡还召开国际性的儒学研讨会,扩大影响。李光耀总理也
经常讲,儒家思想适应华人社会。除了大力宣传儒家思想之外,新加坡还采取了其他一
些措施来维护华人社会的文化传统。推广华语运动便是其中之一。另外,如政府鼓励的
“三代同堂”。以前政府造的“组屋”均以小家庭生活为标准。现在为了维系家庭关系
,政府建造了新型“组屋”,一套房间里有几个小套,子女既可有自己的天地,又与父
母住在一起。
根据这些认识,我们在整个辩论中确定了大致的辩论思路:注重从传统的文化中寻
找论据和理论,注意展现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人性本恶,本来是一个在天时、地利、
人和上不太有利的立场,台大队在抽到正方之后,兴高采烈,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这也
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的基本思想是认为人性本善的,包括评委杜维明先生在内。我
方于是在维护立场的同时,强调了教化,这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所谓修齐治平就是这
样的意思。所以才会有整个的理论,才会有上面引的四辩的那一番话。在辩论第一个题
目的时候,我们也注意了这个问题。这里只是就新加坡的一个方面谈谈因地制宜的策略
。如果辩论在其他的环境中发生,那就需要有不同内容的制宜之策。套用第一场辩论的
套路:制宜是取胜的必要条件。
除了紧张的辩论之外,我们也走马观花地考察了新加坡社会的政治社会格局及风土
人情,也有所得。我觉得,新加坡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样本”:现代化后的华人社会。
通过这个“样本”,人们可以更好地观察现代化运行机制对华人社会基本结构的冲击,
同时引伸出正在现代化中的华人社会的未来选择。现代化与华人社会,是二十世纪六十
年代之后,世界上以华人为主体人口的地区和国家面临的问题。现代化过程,从大范畴
看,形式上表现为西方文明或西方文化的广延和传播,表现为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为肇
始的民主主义思想和以工业革命为基础的科学技术的广延和传播。这个过程,必然是西
方文明与本地文明交锋或交汇的过程。如果本地文明较为落后,较不发达,那它很可能
倾刻之间就在西方文明的强力冲击下分化瓦解,不能自持;如果本地文明较为发达,较
为悠久,那这个较量就会艰难地持续下去。新颖与陈旧,现代与传统,将构成人们选择
的不同价值标准。华夏文化属后一类,自然它在现代化过程中将何去何从,是人们须得
加以思量的事情。撇开了文化的层面,现代化是难以实现的,新加坡二十多年来的发展
,尤其是新近在文化范围内的反思和行动,给华人社会提供了细细思量的契机。
新加坡是一个小型或者说微型国家,其土地面积一共只有621.7平方公里,包
括附近57个小岛及填海工程所造成的陆地面积,人口是260万。从这两个数字来看
,可以说,新加坡储存和传播文化的基盘很小。在一个社会中储存和传播文化的基盘包
括许多因素,但土地和人口是最重要的因素。土地虽然不会有意识地活动,不会言语,
但它载运文化。《黄土地》所体现的精神便是土地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国土广袤,文化
强盛,文化持久,这是历史造成的事实——更重要的是传播文化的主体是人,文化要体
现于人,人记忆文化,学习文化,传播文化,实践文化。因此,人口数量在一定程度上
决定文化结构:人口庞大,则文化持久,坚固,不易变革;人口微小,则文化短暂,脆
弱,易于变革。
有一种历史现象是值得深思的,二次大战后,迅速崛起的社会都是人口相对较少的
社会,如香港、新加坡、台湾、韩国。正在奋起直追的其他“小虎”,如泰国、马来西
亚、印度尼西亚等,也都是人口较少的国家。而人口上的泱泱大国,尽管有大型的现代
化计划,其结果却差强人意,如印度。新加坡是个小国,这一条件是否构成其现代化成
功的条件?值得思考。从文化上来说,由于这种原因,保持其原有文化的努力就得加倍
。新加坡人口中主要有华族、马来族和印度族三种,其中绝大多数人口是华族。因而,
从总体上说,还是可以称之为“华人社会”。其文化主体是华夏文化,尽管在现代化过
程中受到西方现代文明浪潮的层层冲刷,其文化选择还是华夏文化,政府在保持和光大
华夏文化方面花了很大气力。
从上述两个方面可见,新加坡改变一种文化因素较为容易,但要维护一种文化因素
就较为困难了。在人口众多的国家则相反,难的是改变其中的一种文化因素,反过来说
,一般毋庸做什么人为的努力,文化就会长久传承。
说到新加坡广播局举办华语辩论的初衷,倒也反映出一种历史和文化上的反思。新
加坡广播局举办辩论会的基本目的之一是推广华语,推广华语文化。有一位先生在赛前
的新闻招待会上说:我们要证明,华语不仅可以谈人生,谈社会,谈历史,谈文学,而
且也可以谈现代的高科技,现代的物理学,现代的生物学,等等。我想这也反映了一种
东西文化上的情结。在中国,我想这不是一个问题,或者说没有人认真思考过这是一个
问题。但是,实际上是有问题:因为这个说法的前提就是认为科学技术是从西方传入东
方的,而基本的科学的概念在东方的语言中是没有的,基本上移译西方的概念。我想语
言的翻译是没有问题的,主要在于一个社会的共识和对概念内容的理解。不过,这个问
题带出的社会问题是:东方社会如何走向现代化?值得深思。日本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后
现代化社会,它的语言就有许多特色,主要是外来语充斥,大多数直接用音译。而有些
地区的发展,如香港和台湾,比较多地在汉语里直接夹用英文单词,如同一种“语言三
明治”。中国大陆的传统是意译,有一个消化的过程,不过这几年,商场上流行音译,
主要是为了增加一点“洋气”,有时反而让人觉得土气。我想语言中出现的这些差别,
实际上反映了一个社会在变化中的态势,尤其是人们的心态。这不仅是语言受到了现代
化的挑战,而且也是一种文化受到了挑战。是不是如此呢?
华人社会现代化后会发生什么问题?这是许多华人社会中的有识之士均在思考的问
题。其中最核心的问题还是华人社会的文化传统与现代西方文化的冲突问题。1986
年我在香港大学参加一次学术讨论会,香港大学的一位华裔教授曾对我感叹说,香港社
会令人有一种严重的孤独感,这种孤独基本上来自文化传统的散失,香港人在英国当局
治理下基本上接受西方教育的熏陶,中国文化传统没有得到发扬光大。然而,华人社会
不可能完全接受西方文化和西方生活方式,在一种生造的文化氛围中感到冷漠、孤寂和
无依无靠。自然,这里说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感受。新加坡的情况与此既相似又不相似。
新加坡也有长期的殖民统治历史。新加坡于1819年开埠、归荷兰统治。1824年
割让给英国,到1959年新加坡全面自治。除二次大战期间的1942年2月至19
45年9月被日军占领外,由英国统治了一百多年。与香港不同的是,新加坡自195
9年起全面自治,后于1965年8月9日脱离马来西亚联邦,成立了独立的新加坡共
和国。此后由华人为主的政府进行治理。前一阶段与香港有相同之处,后一阶段与香港
有不同之处。如果说香港由于政府的作用促进了西方文明的渐升,新加坡的境况又是如
何呢?
体现华夏文化精华的是伦理道德。在这个问题上,目前新加坡极力推行儒家伦理。
华人社会人际关系的核心为家庭伦理。新加坡的华人家庭带有较浓烈的传统色彩。年轻
人很多还住在父母家里,晚上外出一般出于礼貌也会向父母说一下。父母也喜欢这样的
合居生活。我曾到一位相当有地位的华人家里作客,吃饭时他家里人在座。儿子已经大
学毕业,但其父母对其问寒问暖,不停地夹菜送汤。这种情形恐怕是华人社会典型的行
为模式。在欧美国家已难以想象。欧美国家的青年一旦长成,便离家独居,自己生活,
不再依靠父母。父母也觉得这样做天经地义。虽然近年来有“返古”之风,即子女愿意
留在父母身边,主要是独自生活费用昂贵,青年人不堪负担,但离家独居还是主流。新
加坡现代化后,亦有不少青年人自己去找“组屋”(一种政府建造的低价出售的房屋)
。但总体上说,华人社会的家庭观念依然存在,并在很多方面主导着新加坡社会的生活
。如此等等。总之,新加坡的华人保持了较多的华人社会的传统。
新加坡提出的问题,或者说在辩论之外提出的问题,是一个中国要发展的问题,这
是众多的中国人对国家和民族的不解情结。从辩论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多少人对祖国
的热烈希望。中国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中国在我们的思维中,中国在我们的血液里,中
国在我们的一切里。辩论,使我们每一个人更深地体验到这一点。
中国的未来是什么?新加坡是一个现代化后的华人社会,它已经遇到了西方文化带
来的种种挑战,正在寻求应战的方法。这个过程对所有的华人社会都是有启迪的。当然
,新加坡并非十全十美,有一位美国教授对我说,他不喜欢新加坡的生活格调。这里面
包含了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差异。对我们来说,重要的不是价值判断,而是这个“样
本”提出的问题。目前,许多地方的华人社会均在走向现代化,尤其是有十一亿人口的
中国。1988年,美国历史学教授保罗·肯尼迪写了一本书,名叫《大国的兴衰——
1500年至2000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畅销不衰。他提出一个论断,宣称
美苏衰落不可逆转,世界进入多极时代,美国、苏联、西欧、日本和中国将称雄于世,
中国尚有差距,但发展最快、潜力最大、前景可观。这一天会到来吗?如果到来了,中
国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呢?这场挑战是世界各地的华人社会共同面临的。新加坡的历程
告诉我们,从现在起,我们就应当积极研究现代化后的华人社会,特别是现代化后的中
国社会。
我方在第三场时曾通过四辩表达了我们的思虑:
复旦四辩:光阴荏苒,逝者如斯。在物质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同时,而人类的精
神家园可谓是花果飘零。在这个时候,我们要警惕,人性本恶这个基本命题。可喜的是
,在东方的大地上,我们说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已经从一阳来复开始走向了新的春天
。我们也相信,通过传统文化的精华,必将使人类从无节制的欲望中合理地扼制并加以
引导,从他律走向自律,从执法走向立法。人类才可能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而我注定要用它来寻找光明。
辩论可能只是人的一种游戏,或者说是一种智力游戏,我们不必把它看得过重。人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要面临许许多多的难题和矛盾,我们真正艰巨的任务是在大千世界
中来征服难题,克服矛盾。这要比在辩论场上来谈论这些问题要难得多。当然,辩论使
我们能对一些问题有更深入的看法,使我们认识到不少问题的社会含义,以及它们的社
会文化性关联。认知从来就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我们的队员,我可以说,我是爱他们的。辩论结束了,我无情地说出了一个事实: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大家都不愿意听,因为这一场辩论使我们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感情
。我是轻易不动感情的,在这个时候,我也没有。但是,我知道,我内心深处有着无比
壮阔的感情的波澜。回忆着我们一起的日日夜夜,我想到了张霭珠老师对整个辩论队的
慈母般关怀,吾金教授每天风里来雨里去的身影,尚立和他所带领的那一支兢兢业业的
陪练队伍,一华老师在新加坡每天明显消瘦的脸庞,姜丰在医院里时那焦急的眼神,季
翔在训练中精益求精的自我磨炼,严嘉始终昂扬高涨的斗志,昌建那始终虚弱的身体以
及他对自己多病的母亲的无限思念,张谦最后返回长沙时与我们告别时的流连的深情,
小兰被累得心力疲乏仍然坚持的毅力……他们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有自己鲜明性格的人
,有自己特点的人,比起其他的人来说可能他们的特点还要多一些,这一切的一切在我
的脑海中是难以磨灭的。我的眼前,依然闪现出那一幕幕难忘的情景。但是,社会往往
是无情的,所谓“天若有情天亦老”,社会总是让陌生的人相识,让相识的人熟悉,让
熟悉的人知己,让知己的人分离。也许,这才是人在社会上生活的本质规律。
通过辩论,辩论队员肯定是有所得的。我希望这些所得有利于年轻一代更透彻地思
考中国的未来发展。我们也一样。
n*******r
发帖数: 2010
2
王沪宁带领复旦大学1993年在新加坡国际大专辩论会一战成名, 作为颁奖嘉宾的李显龙
和王沪宁一见如故. 年纪相仿惺惺相惜的青年李显龙和王沪宁谈起不久前的苏联解体,
以及之前中国和新加坡发生的种种变故, 不禁唏嘘感慨这世界上仅存的中国和新加坡一
大一小的革命火种. 两人促膝谈心, 抵足而眠.
n*******r
发帖数: 2010
3
时光流转, 来到2015年. 王沪宁随同习近平主席再度来到故地新加坡. 与栗战书一左一
右坐在故人身边, 不禁感叹时光荏苒, 岁月如梭
n*******r
发帖数: 2010
4
王沪宁 狮城辩论顾问手记
新航806号班机飞速地冲出跑道,冲向蓝天。眼下是一片无尽的汪洋大海,碧波万顷
。我们离开了新加坡,我们离开了狮城。九天的紧张生活结束了,复旦大学的辩论队取
得了“首届国际华语辩论赛”的冠军,战胜了台湾大学的辩论队,似乎重演了1988
年的景象。1988年,复旦大学派队来狮城参加辩论,在决赛中遇到台湾大学队,双
方就“儒家思想可以抵御西方歪风”这样一个命题展开激烈的辩论,唇枪舌剑,最后战
胜台湾大学队,获得冠军。
来到新加坡,就会发现新加坡对华夏文化传统十分重视。在有些方面,恐怕超过了
所有的华人社会。如新加坡对儒家思想的提倡和推崇便是一例。新加坡人保持了华人的
优秀素质:勤劳、纯朴、好客。我们接触到的所有新加坡华人,都给我们留下了热情友
好,谦虚纯朴,彬彬有礼的印象。新加坡华族本为华人,所以与其他地方的华人并无二
致,黑头发,黄皮肤,黑眸子。绝大部分华人都能讲十分流利且标准的华语,其水准远
远高于香港的广东普通话,也高于上海的普通话。会讲普通话,在新加坡衣食住行都没
有障碍。而且新加坡通行简化汉字,中国去的人没有障碍。而台湾倒用繁体字,大陆的
年轻一代多有不适;反过来也一样,台湾不少人不识简化汉字。
新加坡,是一个我有许多美好回忆的地方。认识新加坡,完全是因为辩论。198
8年,我第一次踏上新加坡,就是来参加大专辩论的,当时由伍贻康教授作领队,我做
教练。我也算是对这块土地有一种特殊的“辩论情结”吧。新加坡是一个小国,但是是
一个现代化后的国家。到了新加坡,你就会惊叹这20年中新加坡在经济上取得的成就
。我们从上海虹桥机场搭乘东方航空公司的班机抵达新加坡新建的樟宜机场,据说这是
亚洲第一大、第一流的现代化机场。我匆匆看了一下,其宽大、富丽、电子化的程度,
不亚于旧金山机场、纽约的肯尼迪机场或法国的戴高乐机场。上海的机场相比之下就逊
色很多。新加坡的城市建设也是亚洲一流的,摩天大楼此起彼伏,街道整齐。高速公路
、立交桥、地铁都是现代水平的。最典型的建筑是乌节路两旁的建筑,所有的旅馆、购
物中心、写字楼等都按计划建成,美观大方,很有气派。西方国家的一些旧城区,还不
能与之相比。难怪许多来自西方的观光者说:“这不是东方,这是西方,这完全是西方
的文明!”有一位新加坡的知识人士对我说:“为什么这不能是东方的?过去许多西方
人认为,东方人在文化上落后于西方,不可能创造西方式的文明。”今天的世界已经打
破了这种说法,新加坡就是一例。
新加坡人对现代化的成就颇引以为自豪,在这方面,交口称赞政府在这方面干得不
错。让我们来看看几个统计数字吧。1960年,新加坡国民生产总值为21亿美元,
1985年达到163亿美元,25年间增长7倍。1985年人均国民收入为660
0美元,1992年达到16,000美元,在亚洲仅次于日本。在新加坡有身份的人
,家里的陈设和装饰与欧美无多大差别,一般都拥有私人小汽车。据说下层的人生活达
不到这个水平,但也不差。1988年,新加坡广播局一位负责接待我们的二十几岁的
小姐,自己有一辆轿车。有一次开来一辆乳白色的豪华“奔驰”轿车,带我们去看市容
。她说这辆车是她父亲的。我想在欧美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买得起这种名牌轿车的。很
多人还是开着大众型号的车子。当然,新加坡人也非人人买得起私车。新加坡人有一句
戏语,叫“私车是第二个太太”。言指私车开支太大。但从一般情况看,有车的人为数
不少。
新加坡的市场也是异常繁荣,商店里五光十色,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各类商
品应有尽有,供应充足。由于新加坡经济发展快速,周围国家纷纷向其输出商品,市场
上的水果大多来自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有些海鲜来自日本。新加坡币可以自由兑换
外币。这就形成一种效应,有了新加坡币就等于有了美元等外汇。所从许多人向新加坡
输出商品。美国战后的迅猛发展,实际上与美元的世界地位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总之,
从各方面观之,新加坡都是一个现代化了的社会,与西方国家差别不大,在有些方面还
略胜西方某些国家一筹。
可惜的是,两次去新加坡,均是为了辩论,紧张的辩论使我们无暇顾及深入地考察
和分析这个社会。大家基本上是旅馆、餐馆和辩论场“三点一线”。每天晚上讨论和分
析辩题,直搞得面如土色,在外面还要强打精神。搞辩论这种事,如同穿上了“红舞鞋
”,欲罢不能。初赛之后,要准备复赛,复赛之后,要准备决赛,间隔只有两天。而被
淘汰的队伍,虽然心有戚戚焉,但也如释重负,可以轻松地去看新加坡这个美丽的城市
。新加坡广播局特意组织各队到新加坡国立大学去参观,我队未能前往;到名字十分浪
漫的圣陶沙去,我队也没能去。我只能开玩笑地说,以后回上海,到南京路上的圣陶沙
饭店去体会一下吧。以至最后离开新加坡的那天早上,我突然发现我的箱子里除了我的
衣服之外,没有什么当地的东西。所幸是脑子里充满了对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的印
象和感觉。
决赛之后,我们与复旦大学在新加坡的校友张洪明博士一起登上我们下榻的五星级
饭店——文华饭店的顶楼,畅饮啤酒,疏散一下几天来积累的劳累。 望着外面五彩缤
纷的霓虹灯,望着在辩论中有精彩表现的队员们,望着漫天闪烁着的星斗,在我的思绪
中,萦绕着辩论中那些感人至深的话语.
辩论,还要因地制宜,尽量获得天时、地利、人和。由于辩论的立场是抽签决定的
,有时抽到的立场不利于天时、地利、人和。如1988年,复旦大学抽到的是“儒家
思想不能抵御西方歪风”,这和新加坡政府主张的观点恰恰相反。如果不能确定一个合
情合理的策略,就会失去这些重要的环境因素。
辩论一定要有制宜之策,或者说叫“辩论生态学”。我们的辩论在新加坡进行,因
而认识新加坡的风土人情和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就十分关键,尤其是文化氛围,这
可以决定一个队的基本理论是否有利。新加坡是一个强调儒家思想的社会,是一个尽力
抵制西方消极影响的社会,也是一个在现代化发展中面临一些基本困境的社会,因而我
们在辩论中要充分注意这些方面,尤其是对文化背景。同时,新加坡广播局举办辩论赛
的目的,在于弘扬华语的优美,这里潜在地要求我们对华夏的文化和文明有深入的认识
,并且能在辩论中展现其壮观与优美。这是一种期望。
在新加坡,对华人传统的倡导,近年来才被推上首位。过去并非如此,据新加坡大
学的一位学者介绍,新加坡从全面自治开始到独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政府的主要工
作是3C,即“反殖、反共、反种族纠纷”。由于可以想见的原因,不少人对“中华文
化”持有戒心。另外,由于长期殖民统治的遗风和现代化的驱动,新加坡是倾向于西方
文明和西方文化的。一个社会的现代化过程,必然会伴随着对西方文明的认知和判定过
程。现代化过程,可以说表现为西方工业文明的介入过程。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知道,
西方文明不仅仅是工业文明,工业文明只是西方文明内在精神导致的产物。很难说只接
受工业文明,不要其源头活水。况且,西方文明的传入必然是一个完整的运动,各类因
素均会一齐进入,精华和糟粕是交合一体的,问题是怎样扼制糟粕,而非怎样回避糟粕。
从更为哲学化的角度分析,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华夏文化不同。西方现代文明是
以个人主义和物质主义为基石的。在这种核心精神的推动下,社会物质文明蓬勃发展的
同时,家庭制度改观了,紧密的亲属关系松散了;社会制度改观了,有机的调解体制解
体了;情感的伦理关系风化了,严格的道德观念消散了;目标价值改观了,外部奋斗的
信念淡薄了。这里没有价值判断,只体现了一个社会运动的过程以及必然产生的结果。
华夏文化的基本精神是集体主义和理念主义的,当然这是大而论之的看法。这种文化传
统与西方现代化绝然不同。在西方文化传入之后,这两种基本精神必然会较量、冲突、
融合、取代。在传统精神主导下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会解体,新的模式悄然而生。面
对这种现实的运动过程,人们必然要有所思考,有所判断,有所选择。这是华人社会共
同面临的挑战。新加坡在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便强烈地感到了这种冲突带来的种
种后果。因此,须得做出新的选择。
现代化后的新加坡社会,产生了西方社会的种种“社会病”。这些与华人社会的传
统大相径庭。时值今日,新加坡依然在大力反对现代化帝来的“副产品”。如功利主义
和享乐主义的膨胀,个人主义的上升,这些因素消解了凝固华人社会的因素。如家庭观
念的淡漠,青年走出大家庭,独自生活,不愿承担赡养老人的责任。个人主义的膨胀,
使以集体主义为基础的华人社会松散。传统的社会体制慢慢失去力量。这个过程,有时
也被视为必要的过程。有的学者认为,没有这个过程,传统社会便不能被改革,现代化
便不能实现。而现代化后华人社会面临的问题是,旧的社会协调体制式微之后,有什么
东西可取而代之?否则社会便要陷入紊乱。
我们在新加坡的时候,报纸上时有关于强奸案的报道,这被归因于纵欲主义的结果
。青年颓废现象也有存在,如“彩装少年”,即穿着奇装怪服,无所事事而游荡街头的
青年人。
新加坡各报把“彩装少年”当作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有较为广泛的讨论。再如从
西方传入的同性恋现象,新加坡也存在,称为“人妖”。新加坡毕竟是华人社会,对这
类现象是不能容忍的,绝不会发生美国同性恋者成群结队游行的事情。但这种现象在一
定程度上还是存在的。其他,包括社会责任感的漫漶,工作精神的沉落、伦理观念的下
降,都是现代化后产生的一些社会问题。面对这些“社会病”,新加坡采取了措施,加
以克制和防范。最根本的,他们认为“社会病”的病根在人的内心世界,在人的精神领
域。西方纵欲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歪风使人精神空虚,无所寄托,结果失落了自我。要使
个人充实起来,便需要一种文化主体。作为华人社会,可行的选择依然是华夏文化的传
统。新加坡的想法是,用华夏文化的精华抵御西方纵欲主义和个人主义,使现代化物质
文明与华人传统精神文明有效地结合起来。当然,对这种选择,世人有多种评说,有的
赞成,有的反对。不论怎么说,现代化后的新加坡,作了这种选择。这与其开国之初的
选择显然不同。
新加坡首要的选择便是恢复提倡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政府把儒家思想当作在
现代化后社会重建道德伦理规范的价值核心。新加坡不仅在舆论上大力宣传儒家思想,
同时制定了系统的教育计划。新加坡课程发展署召集专家制订了《儒家伦理》的课本,
从小学开始进行灌输。课本编得非常系统,包括学生课本、作业和教师用书等,颇为系
列化。课本中多讲内圣外王,仁智勇礼义信,中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
人,理想人格等。课本分中、英文两个版本,可供华语学校和英语学校选择。1984
年开始在十五所中学试教,1985年课本正式出版,供全国各中学采用。新加坡之所
以采用儒家思想,基于儒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学说。如中学四年级的《
儒学伦理》课本开宗明义地说:“儒家伦理是基于真实的人性所发展出来的人生哲理。
这一套人生哲理,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完美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以达到修养自己、造
福人群的目的。”
这种思路基于前面的分析,即西方现代文明可以带来物质繁荣,但不一定造成人格
升华。人格塑造得依靠华人社会的文化传统。只有这样,才能将华人社会的美德与现代
西方物质文明结合起来,不致堕落。
当然,新加坡对儒家思想的解释也是现代化了的,其宗旨是“把适合我国社会的儒
家伦理价值观念灌输给年轻的学生”。如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解释,是领
导人要像领导人,属员要像属员,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这里已经没有封建伦
理关系的色彩。再如,在儒家对民众的看法上,也做了选择,多讲“先富后教”,少讲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等。其实新加坡妇女对这些说
法颇为不满。不过,新加坡对儒家思想并非是抱残守缺,而是为我所用。有许多内容,
是现代人对现代社会制定的现代规范。这里提出的实质问题是:现代化后的华人社会,
应当制定何种新的规范?
新加坡十分重视道德的教育,认为这是立国之道,所以在第一场我方说:
复旦一辩:说到政府,新加坡也曾荜路蓝缕。李光耀先生就告诫国人:我们一无所
有,除了我们自己。他强调道德是使竞争力胜人一筹的重要因素。试想,如果没有政府
倡导美德,新加坡哪里会有今天的繁荣昌盛、国富民强呢?
新加坡在推广儒家思想方面是全力以赴的。由于新加坡储存和传播文化的基盘很小
,故文化较易于变革。通过几年的努力,儒家思想教育颇见成效,像推广华语运动一样
。新加坡除了制订课本之外,还建立了其他计划,如开建东亚哲学研究所,专门研究东
亚哲学,尤其是儒家思想。我去访问时,所长吴德耀先生告诉我,这个所有几百万新币
的经费,实在是惊人的数目。由于经费充足,便可以邀请世界著名的学者。如《儒家理
论》课本的海外顾问是余英时教授和杜维明教授等。欧美的汉学家也接踵而至,如哈佛
大学教授傅高义(E·VOGEL),他曾写过一本书,名叫《日本名列第一》,风行世界,
他也在新加坡大谈儒学。新加坡还召开国际性的儒学研讨会,扩大影响。李光耀总理也
经常讲,儒家思想适应华人社会。除了大力宣传儒家思想之外,新加坡还采取了其他一
些措施来维护华人社会的文化传统。推广华语运动便是其中之一。另外,如政府鼓励的
“三代同堂”。以前政府造的“组屋”均以小家庭生活为标准。现在为了维系家庭关系
,政府建造了新型“组屋”,一套房间里有几个小套,子女既可有自己的天地,又与父
母住在一起。
根据这些认识,我们在整个辩论中确定了大致的辩论思路:注重从传统的文化中寻
找论据和理论,注意展现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人性本恶,本来是一个在天时、地利、
人和上不太有利的立场,台大队在抽到正方之后,兴高采烈,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这也
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的基本思想是认为人性本善的,包括评委杜维明先生在内。我
方于是在维护立场的同时,强调了教化,这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所谓修齐治平就是这
样的意思。所以才会有整个的理论,才会有上面引的四辩的那一番话。在辩论第一个题
目的时候,我们也注意了这个问题。这里只是就新加坡的一个方面谈谈因地制宜的策略
。如果辩论在其他的环境中发生,那就需要有不同内容的制宜之策。套用第一场辩论的
套路:制宜是取胜的必要条件。
除了紧张的辩论之外,我们也走马观花地考察了新加坡社会的政治社会格局及风土
人情,也有所得。我觉得,新加坡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样本”:现代化后的华人社会。
通过这个“样本”,人们可以更好地观察现代化运行机制对华人社会基本结构的冲击,
同时引伸出正在现代化中的华人社会的未来选择。现代化与华人社会,是二十世纪六十
年代之后,世界上以华人为主体人口的地区和国家面临的问题。现代化过程,从大范畴
看,形式上表现为西方文明或西方文化的广延和传播,表现为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为肇
始的民主主义思想和以工业革命为基础的科学技术的广延和传播。这个过程,必然是西
方文明与本地文明交锋或交汇的过程。如果本地文明较为落后,较不发达,那它很可能
倾刻之间就在西方文明的强力冲击下分化瓦解,不能自持;如果本地文明较为发达,较
为悠久,那这个较量就会艰难地持续下去。新颖与陈旧,现代与传统,将构成人们选择
的不同价值标准。华夏文化属后一类,自然它在现代化过程中将何去何从,是人们须得
加以思量的事情。撇开了文化的层面,现代化是难以实现的,新加坡二十多年来的发展
,尤其是新近在文化范围内的反思和行动,给华人社会提供了细细思量的契机。
新加坡是一个小型或者说微型国家,其土地面积一共只有621.7平方公里,包
括附近57个小岛及填海工程所造成的陆地面积,人口是260万。从这两个数字来看
,可以说,新加坡储存和传播文化的基盘很小。在一个社会中储存和传播文化的基盘包
括许多因素,但土地和人口是最重要的因素。土地虽然不会有意识地活动,不会言语,
但它载运文化。《黄土地》所体现的精神便是土地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国土广袤,文化
强盛,文化持久,这是历史造成的事实——更重要的是传播文化的主体是人,文化要体
现于人,人记忆文化,学习文化,传播文化,实践文化。因此,人口数量在一定程度上
决定文化结构:人口庞大,则文化持久,坚固,不易变革;人口微小,则文化短暂,脆
弱,易于变革。
有一种历史现象是值得深思的,二次大战后,迅速崛起的社会都是人口相对较少的
社会,如香港、新加坡、台湾、韩国。正在奋起直追的其他“小虎”,如泰国、马来西
亚、印度尼西亚等,也都是人口较少的国家。而人口上的泱泱大国,尽管有大型的现代
化计划,其结果却差强人意,如印度。新加坡是个小国,这一条件是否构成其现代化成
功的条件?值得思考。从文化上来说,由于这种原因,保持其原有文化的努力就得加倍
。新加坡人口中主要有华族、马来族和印度族三种,其中绝大多数人口是华族。因而,
从总体上说,还是可以称之为“华人社会”。其文化主体是华夏文化,尽管在现代化过
程中受到西方现代文明浪潮的层层冲刷,其文化选择还是华夏文化,政府在保持和光大
华夏文化方面花了很大气力。
从上述两个方面可见,新加坡改变一种文化因素较为容易,但要维护一种文化因素
就较为困难了。在人口众多的国家则相反,难的是改变其中的一种文化因素,反过来说
,一般毋庸做什么人为的努力,文化就会长久传承。
说到新加坡广播局举办华语辩论的初衷,倒也反映出一种历史和文化上的反思。新
加坡广播局举办辩论会的基本目的之一是推广华语,推广华语文化。有一位先生在赛前
的新闻招待会上说:我们要证明,华语不仅可以谈人生,谈社会,谈历史,谈文学,而
且也可以谈现代的高科技,现代的物理学,现代的生物学,等等。我想这也反映了一种
东西文化上的情结。在中国,我想这不是一个问题,或者说没有人认真思考过这是一个
问题。但是,实际上是有问题:因为这个说法的前提就是认为科学技术是从西方传入东
方的,而基本的科学的概念在东方的语言中是没有的,基本上移译西方的概念。我想语
言的翻译是没有问题的,主要在于一个社会的共识和对概念内容的理解。不过,这个问
题带出的社会问题是:东方社会如何走向现代化?值得深思。日本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后
现代化社会,它的语言就有许多特色,主要是外来语充斥,大多数直接用音译。而有些
地区的发展,如香港和台湾,比较多地在汉语里直接夹用英文单词,如同一种“语言三
明治”。中国大陆的传统是意译,有一个消化的过程,不过这几年,商场上流行音译,
主要是为了增加一点“洋气”,有时反而让人觉得土气。我想语言中出现的这些差别,
实际上反映了一个社会在变化中的态势,尤其是人们的心态。这不仅是语言受到了现代
化的挑战,而且也是一种文化受到了挑战。是不是如此呢?
华人社会现代化后会发生什么问题?这是许多华人社会中的有识之士均在思考的问
题。其中最核心的问题还是华人社会的文化传统与现代西方文化的冲突问题。1986
年我在香港大学参加一次学术讨论会,香港大学的一位华裔教授曾对我感叹说,香港社
会令人有一种严重的孤独感,这种孤独基本上来自文化传统的散失,香港人在英国当局
治理下基本上接受西方教育的熏陶,中国文化传统没有得到发扬光大。然而,华人社会
不可能完全接受西方文化和西方生活方式,在一种生造的文化氛围中感到冷漠、孤寂和
无依无靠。自然,这里说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感受。新加坡的情况与此既相似又不相似。
新加坡也有长期的殖民统治历史。新加坡于1819年开埠、归荷兰统治。1824年
割让给英国,到1959年新加坡全面自治。除二次大战期间的1942年2月至19
45年9月被日军占领外,由英国统治了一百多年。与香港不同的是,新加坡自195
9年起全面自治,后于1965年8月9日脱离马来西亚联邦,成立了独立的新加坡共
和国。此后由华人为主的政府进行治理。前一阶段与香港有相同之处,后一阶段与香港
有不同之处。如果说香港由于政府的作用促进了西方文明的渐升,新加坡的境况又是如
何呢?
体现华夏文化精华的是伦理道德。在这个问题上,目前新加坡极力推行儒家伦理。
华人社会人际关系的核心为家庭伦理。新加坡的华人家庭带有较浓烈的传统色彩。年轻
人很多还住在父母家里,晚上外出一般出于礼貌也会向父母说一下。父母也喜欢这样的
合居生活。我曾到一位相当有地位的华人家里作客,吃饭时他家里人在座。儿子已经大
学毕业,但其父母对其问寒问暖,不停地夹菜送汤。这种情形恐怕是华人社会典型的行
为模式。在欧美国家已难以想象。欧美国家的青年一旦长成,便离家独居,自己生活,
不再依靠父母。父母也觉得这样做天经地义。虽然近年来有“返古”之风,即子女愿意
留在父母身边,主要是独自生活费用昂贵,青年人不堪负担,但离家独居还是主流。新
加坡现代化后,亦有不少青年人自己去找“组屋”(一种政府建造的低价出售的房屋)
。但总体上说,华人社会的家庭观念依然存在,并在很多方面主导着新加坡社会的生活
。如此等等。总之,新加坡的华人保持了较多的华人社会的传统。
新加坡提出的问题,或者说在辩论之外提出的问题,是一个中国要发展的问题,这
是众多的中国人对国家和民族的不解情结。从辩论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多少人对祖国
的热烈希望。中国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中国在我们的思维中,中国在我们的血液里,中
国在我们的一切里。辩论,使我们每一个人更深地体验到这一点。
中国的未来是什么?新加坡是一个现代化后的华人社会,它已经遇到了西方文化带
来的种种挑战,正在寻求应战的方法。这个过程对所有的华人社会都是有启迪的。当然
,新加坡并非十全十美,有一位美国教授对我说,他不喜欢新加坡的生活格调。这里面
包含了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差异。对我们来说,重要的不是价值判断,而是这个“样
本”提出的问题。目前,许多地方的华人社会均在走向现代化,尤其是有十一亿人口的
中国。1988年,美国历史学教授保罗·肯尼迪写了一本书,名叫《大国的兴衰——
1500年至2000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畅销不衰。他提出一个论断,宣称
美苏衰落不可逆转,世界进入多极时代,美国、苏联、西欧、日本和中国将称雄于世,
中国尚有差距,但发展最快、潜力最大、前景可观。这一天会到来吗?如果到来了,中
国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呢?这场挑战是世界各地的华人社会共同面临的。新加坡的历程
告诉我们,从现在起,我们就应当积极研究现代化后的华人社会,特别是现代化后的中
国社会。
我方在第三场时曾通过四辩表达了我们的思虑:
复旦四辩:光阴荏苒,逝者如斯。在物质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同时,而人类的精
神家园可谓是花果飘零。在这个时候,我们要警惕,人性本恶这个基本命题。可喜的是
,在东方的大地上,我们说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已经从一阳来复开始走向了新的春天
。我们也相信,通过传统文化的精华,必将使人类从无节制的欲望中合理地扼制并加以
引导,从他律走向自律,从执法走向立法。人类才可能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而我注定要用它来寻找光明。
辩论可能只是人的一种游戏,或者说是一种智力游戏,我们不必把它看得过重。人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要面临许许多多的难题和矛盾,我们真正艰巨的任务是在大千世界
中来征服难题,克服矛盾。这要比在辩论场上来谈论这些问题要难得多。当然,辩论使
我们能对一些问题有更深入的看法,使我们认识到不少问题的社会含义,以及它们的社
会文化性关联。认知从来就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我们的队员,我可以说,我是爱他们的。辩论结束了,我无情地说出了一个事实: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大家都不愿意听,因为这一场辩论使我们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感情
。我是轻易不动感情的,在这个时候,我也没有。但是,我知道,我内心深处有着无比
壮阔的感情的波澜。回忆着我们一起的日日夜夜,我想到了张霭珠老师对整个辩论队的
慈母般关怀,吾金教授每天风里来雨里去的身影,尚立和他所带领的那一支兢兢业业的
陪练队伍,一华老师在新加坡每天明显消瘦的脸庞,姜丰在医院里时那焦急的眼神,季
翔在训练中精益求精的自我磨炼,严嘉始终昂扬高涨的斗志,昌建那始终虚弱的身体以
及他对自己多病的母亲的无限思念,张谦最后返回长沙时与我们告别时的流连的深情,
小兰被累得心力疲乏仍然坚持的毅力……他们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有自己鲜明性格的人
,有自己特点的人,比起其他的人来说可能他们的特点还要多一些,这一切的一切在我
的脑海中是难以磨灭的。我的眼前,依然闪现出那一幕幕难忘的情景。但是,社会往往
是无情的,所谓“天若有情天亦老”,社会总是让陌生的人相识,让相识的人熟悉,让
熟悉的人知己,让知己的人分离。也许,这才是人在社会上生活的本质规律。
通过辩论,辩论队员肯定是有所得的。我希望这些所得有利于年轻一代更透彻地思
考中国的未来发展。我们也一样。
n*******r
发帖数: 2010
5
王沪宁带领复旦大学1993年在新加坡国际大专辩论会一战成名, 作为颁奖嘉宾的李显龙
和王沪宁一见如故. 年纪相仿惺惺相惜的青年李显龙和王沪宁谈起不久前的苏联解体,
以及之前中国和新加坡发生的种种变故, 不禁唏嘘感慨这世界上仅存的中国和新加坡一
大一小的革命火种. 两人促膝谈心, 抵足而眠.
n*******r
发帖数: 2010
6
时光流转, 来到2015年. 王沪宁随同习近平主席再度来到故地新加坡. 与栗战书一左一
右坐在故人身边, 不禁感叹时光荏苒, 岁月如梭
s****e
发帖数: 5429
7
不愧文书出身,真能写
S*E
发帖数: 3662
8
王沪宁团队证明了儒家思想不能抵御西方歪风
n*******r
发帖数: 2010
9
王沪宁是张召中的顶头上司

:王沪宁团队证明了儒家思想不能抵御西方歪风
M******k
发帖数: 27573
10
这比赛我还看过的,新加坡选手的儒字是发三声的,非常特别
p**l
发帖数: 703
11
lz 就是新加坡驻买买提大使啊
1 (共1页)
进入Joke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楚教授还在新加坡教书呢啊现代化与历史教科书 (转载)
[转贴]新加坡生活的中国人你伤不起!!!!!!!!!!!!Re: 据说日本人在现代化之前就特别干净 (转载)
拼命想嫁新加坡老公 中国留学女生诱15岁少年上床 (转载)现代化的绘画课,设备真好!
新加坡的iPhone 4s的SIMI【不是Siri】zz澳总理误会习近平 (转载)
【转载天涯】外国BF和我在中国之-老外男友教我的那些事。。。 (转载)中科院:中国工业水平落后德国100多年
江泽民亲述: 和邓小平的最后一战,Re: 中国就尼玛一个垃圾民族 (转载)
新的“哥”出现了,环保光猪哥。。。新加坡“百万元女孩”自拍火爆网络 违法或入狱(图)(转载)
难道没人讨论力量哥???18+抗议一下:请站务leave singapore board alone (转载)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新加坡话题: 社会话题: 现代化话题: 辩论话题: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