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JobMarket版 - 我们走到了人生半程,更知道大学容错的重要!
进入JobMarket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w******i
发帖数: 1
1
很多场合以“代表”身份去讲话,我会非常慎重,怕说错话。同学20年聚会,我不怕,
在孕育我专业思想的新闻学院,我不怕;在敬爱的老师面前,我不怕。
我知道,这里有宽容,这里永远把自己的学生当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这里不需要“绝
对正确”,这里珍视那些自由而求真的灵魂。科学与迷信最大的区别就是,科学会说“
我可能是错的”,而迷信不会。
新闻这一行有时候很残酷。我还记得20年前刚进新闻学院时,就听老师们讲到过这个行
业残酷而又现实的专业规则:当你写对了,没人会记得;当你写错了,没人会忘记。在
这个行业做了快20年,一直如履薄冰,怕说错,怕写错。
今天回到校园,不怕了。说错了什么,老师会原谅,老师会内疚,是自己没教好。同学
会原谅,同学嘛,就是那个知道你几斤几两、你在他面前装不了、说错话没事、说错话
还会给你鼓掌的人。
社会很残酷,容不了“错”,但大学就是一个制度化的能容错的地方,宽容年轻,宽容
个性,宽容年轻人在那个年龄可以有的试错冲动和激情,那里面包含着可爱和热情,创
新与突破就孕育在敢于试错、证伪、否思的追求中,试错也是批判性思考所必需的精神
特质。大学的理念和信念是:人类之所以进步,主要原因就是下一代敢于挑战上一代,
下一代不怎么听上一代的话。
想起自己的大学,自己的新闻学院,可能很多人最经常回忆起的,不是那些当时觉得最
美好的东西,比如一场恋爱,一顿美食,一次傲视年级的考试成绩,而是那些勇敢的试
错给自己留下的宝贵财富,还有那些在你试错付出代价时,宽容了、保护了、鼓励了自
己的人。
说到这里,我想起当年办校园报刊《大学新闻》,又是批评教授,又是批评一些校园管
理规定,引发争议,甚至带来一些麻烦。何锡章教授、吴廷俊教授顶着压力保护着学生
,把可能被“大帽子”吓得战战兢兢的学生紧紧地护在身后。
我还记得吴院长在学院大会上力挺学生时说,我们教授们应该反思,是不是学生所批判
的那种水货教授、只会抄材料编教材误人子弟的教授?学生有这样的批评精神,是我们
学院的光荣,纪律可以严,但思想应包容。
现在跟学生交流时,我经常跟他们讲这样的故事。
感谢程世寿教授、申凡教授、石长顺教授、屠忠俊教授、刘洁教授、赵振宇教授、胡道
立教授、孙发友教授当年对学生们的包容,虽然您们教的很多知识,我们甚至都已经还
给您们了,但您们作为长者对学生的包容,让我们终生铭记。
我还想起本科时的毕业论文,可能因为选题比较偏、怪,语言也染上了当时的黑话毛病
,老师说看不懂。但他没有否定,而是问几个年轻老师能不能看懂,当得到其他年轻老
师的肯定回复后,给了高分。
我还想起当年的年少轻狂,理工科过来的一个老师给我们讲课,我给他列了一份书单,
请他读了这些书之后再来给我们上课。这个老师不仅没有生气,还给了我那个课程最高
分;等我毕业时告诉我,那些书后来他都找来读了,确实值得读。
这,就是一所大学、一个学院的精神。精神是什么,就是知识点和专业理论都忘了之后
,还记住的东西。
这是我的私人记忆,我相信,这些记忆不是私人的,也是公共的,在座的每个同学一定
也有很多同样的记忆。就像哈瓦赫在《集体记忆》中所说,记忆都是集体的,需要在集
体对话中产生,大家不去谈论,记忆就会遗忘和淹没,我们20年的聚会,也是通过对话
凝固记忆的一种方式。
我还想起一件事。学院30周年院庆的时候,我作为校友代表发言。我说,我从业这些年
,批评过很多公共部门和大学,但一些不忍心对母校下口,没批评过母校。当时的校长
李培根院士后来讲话时呼应了我这段话。他说,曹林校友说,不忍心批评母校,对母校
下不了口,我想说的是,如果母校有问题,也应该去批评,我们以培养出能够帮母校挑
问题、客观公正地批评母校的毕业生为荣。说得多好啊,学院和大学精神,就是在这些
话语中凝固,像泡菜坛子那样熏出来的。
20年的时间,我们离开大学后,认识了很多人,走了很多路,负载了无数信息,历尽千
帆,足够忘记很多事。但这些,会永远留在我们脑海里,成为我们知识和精神的一部分
,把这些故事讲给后来者,口口相传,让大学精神和专业追求生生不息。
我们这次20年聚会,从一年多前就念叨着开始筹备,那时候还觉得早。早早筹备,是因
为我们看得很重。
我们毕业10年的时候,可能还比较茫然,还在低头奋力走路。到毕业30年时,可能就没
有太多精力了,我们中的有些人甚至要带孙子了。20年,是人生重要的一个节点,上有
老下有小,经历了很多事情,更有了大学故乡的归属感,有了思想的乡愁,有了对青春
的对话需要。
20年毕业聚会,我们都走到了人生的一半。我觉得,这样的仪式,这样的归来,这样的
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再回首,背影已远走,再回首,泪眼朦胧,才知道平平淡淡从
从容容才是真。20年回首,是给自己的初心一个告白,给老师的一个汇报,给我们当年
不怕出错的青春、能够宽容我们出错的人们,一个拥抱。
一篇刷屏的博士论文致谢说: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苦,才把这份论文送到你的面前
。我们中,哪个不是这样?我们多数都不是出身巨富家庭,都是靠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
运,在大城市扎下了根,成为各行业的人才和人物。
20年前,我们吃了很多苦、走了很远的路,才走进这所大学,读后飞出去了。20年后,
走了很远的路,又回到了校园。认识了更多的人,有了更多的思考,看遍了世界,更爱
这个让我们魂牵梦萦的森林大学。
20年后,我们所学的专业,我们生存的媒介环境,已经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前媒体人张
泉灵说,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我也不知道这种环境和行业的剧变
是好还是坏,进步,可能并不一定都是线性的前进,需要我们要有价值观的定力。
20年前,那时候互联网还没有今天这么发达,我们还是在寝室用201电话,用寻呼机,
用486的电脑。虽然没有发达的社交媒体,但我们似乎可以有一个安静的空间,可以做
一些事不必受到争议。老师们保护和宽容学生,学生犯一点错,不会出现“社会性死亡
”。
走在今天的校园周边,很热闹,充满诱惑,大家行走的步伐都很快。想起20年前,从前
很慢,我们可以慢下来读书,慢下来多谈几场恋爱,慢下来坐在树下、图书馆里思考一
个上午,可以在寝室里睡上半天。如今流行一个词,叫内卷,残酷的、没有终点、没有
获得感、让人疲惫不堪的竞争,万物皆卷,绩点卷,抢座位卷,据说卷到图书馆提醒学
生不得熬夜自习,卷到图书馆外常常停着急救车,甚至连洗个澡都要卷,卷到“感谢舍
友不杀之恩”。
感谢那些年的慢。可能有了那些慢的积累,我们才有今天看起来“很快”的成就,个人
如此,学院如此,大学如此,国家也是如此。
回到学院,今天的大学和学院今非昔比,从当年的东五楼一侧的几个房间,到了今天的
一栋现代化的大楼。新闻学院在各种排名中已进入第一方阵。跟我们一届的明新教授,
已经成为这个学院的院长。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是一代代华科新闻人积累的成果。
20多年前我们走进这个学院时,选择的都是新闻,20年前走出去的时候,虽然未必从事
的是媒体行业,做的未必是新闻,但我们身上已有了这个专业的基因,骨子里打上了这
个专业的印记。学的虽然未必用得上,但已经融入我们的血液中,让我们终生受益,在
不经意中成就着、滋养着我们。
经过学习之后,我们相信,理工科大学也能办出很牛的新闻学院。我们相信,靠努力是
能够写出做出自己人生的代表作的。我们相信,一个人可能不必行走在高山大川,但内
心一定要海阔天空。我们相信,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我们相信新闻
的力量,更相信正义的力量,坚信媒体舆论监督对这个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作用,帮着
社会去纠错。新闻媒体需要揭示和表达真相,我们很多时候也是在试错中不断接近真相。
20年光阴似箭,带着孩子行走在校园里,有一种恍惚感。
那时候,我们把事业和理想置于最重要的位置,最喜欢听的祝福就是恭喜发财、前程似
锦。今天我们最喜欢听到的祝福是,身体健康,家庭美满。是的,这就是成长,在试错
中成长,在试错中领悟。就像我们的报道,在试错中接近真相真理。
这时候,我们知道,最好的工作是,一不影响生活作息,二不影响家庭团聚,三能养家
糊口。生活中面对自己的有限,避免完美人设,是给自己减压。新闻工作中,面对社会
的有限,面对真相,避免完美人设,是给社会减压,面对我们都可能错的事实。
祝大家身体健康,家庭美满!祝学院迈向新的辉煌!法国谚语说:过去有比现在更多的
未来!青春就是敢于试错,有努力奋斗了的过去,才有更多自己可掌握的未来。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所发内容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
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作删除处理。
1 (共1页)
进入JobMarket版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