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History版 - 略论一下陈玉成和李秀成失败的战略原因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Y**M
发帖数: 2315
1
不知道你们是什么感觉,反正我第一次注意到这两位的名字时,是很惊艳的。后来
才知道,这并非他们的本名,而是洪秀全给他们起的吉利名字。
陈李两人的失败,和清军“咬住就不松口”的战术有关。其中,陈玉成是自己在安
庆被咬住,刘秀成是南京被咬住,他无法成功解围。
对这种战术的有效性,曾国藩的解释是:
1、力争上游(针对安庆)。
注:从上游向下游前进非常迅速,占领上游会使下游陷入必须时刻提防的状态。
2、消灭僭号之贼,和消灭流寇不同,前者要攻击他的根本(针对南京)。
反过来,另一方就有一个“是不是应该弃城而走”的问题。很多人都批判太平军不
肯放弃重要城市,导致失败。
但这里有比城市更重要的因素:补给。
上述“流寇”和“僭号之贼”的实质性区别,在于“僭号之贼”的规模往往已经很
大,战争也已经打得很久了,它必须有一套相对静态的补给系统。
像流寇那样,完全靠抢劫为生,是不可能在一个地区持久存在的。
为什么太平天国把重点放到下游?是因为安庆周边地区本来就不如下游富裕,而且
已经被战火摧残;下游方便筹集补给。至于为什么围攻安庆的清军没有饿死?则有三个
原因:
一、水军比陆军有更高的技术含量。虽然曾国藩的水军一开始打得乱七八糟,但清
军的水军还是稳步走向优势,这也方便清军提供补给。
二、清朝掌握全国政权,也方便调运补给。
三、湘军的人数相对较少。虽然他们是靠大量饷银维系的,但需要的物资总量毕竟
较少,容易调运。
陈玉成是否可以干脆放弃安庆逃跑?
要跑当然是可以跑,清军对安庆的围攻,到最后也还是给陈玉成留出了逃跑的机会
,而他也确实跑了。
但在清军的威逼下,即便没到最后,陈玉成的主力也是很难全身而退的。而且,陈
玉成还是太平天国在上游(长江中游)的门户,他跑了,等于是门户洞开。陈玉成如提
前逃跑,则名实俱损,也很难再有多大作为。
至于后来的南京攻防战,李秀成劝洪秀全“让城别走”,应该怎么说呢?
清军控制着江面,很长一段时间,清军既无能力,也无意愿合围南京,而是专门利
用“大军补给本来就不易”这一条。就是说,无论是南京守军也好,李秀成来给南京解
围的援军也好,表面上看,都可以通行无阻。实际上,在清军控制各要点的情况下,太
平军很难维持长期、大量的补给。这就如同司马懿拖死诸葛亮,区别仅在于:诸葛亮那
边是运输线本来就艰难;而太平军这边一则需要供养的军民总量太多,二则无法使用最
便捷的运输线。
反过来讲,南京周边的清军即便被围,也可以从江面上获得补给。只要李秀成无法
直接用强攻的方法消灭此处的清军,那就只能主动撤退。(此两段内容在曾国藩家书中
所论甚详。)
刘秀成既然无法给南京解围,基于臣属的忠诚,他就只能劝洪秀全“让城别走”。
但这也不是什么太好的主意。主要是这么一来,清军就会完全彻底控制长江,太平军也
就只能死守长江以南沿海的部分地区。
这也是死局。只不过李秀成不必再被自己的根据地和南京“两头牵扯”,一开始处
境会稍好一些罢了。但对于以洪秀全为首的南京守军,这就没什么吸引力了。他们先是
必然会在转移中遭到重大损失,最后也没什么好下场。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话说到这里,可能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一开始顺风顺水的太平军,到这一阶段就变
成死局了呢?
其实,真正不正常的,是一开始太平军的势如破竹。就是说,一开始,清朝各地守
军完全没有战斗力。一旦以曾国藩为首的清军将领,把情况变得比较正常,尤其是逐步
控制了长江江面,太平军就难免陷入死局。
F***e
发帖数: 23
2
曾国藩在徽州被打得差点自杀,后来人家劝他把重点转到安庆,局势就活过来了。
g****8
发帖数: 321
3
抱上了大英帝国的大腿.
大清这边洋枪队, 小火轮供给源源不断
洪秀全啥也没有, 就是一个小号的普京, 饿死是迟早的事情
Y**M
发帖数: 2315
4
其实不然,呵呵。
别的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洋枪队仅有的三位头领之一,后来就投靠了太平军,自然
也是为那边采办训练洋枪的。
当然,大清这边得到总军火可能要更多。如果只看曾国藩的抱怨洋人帮助太平军,
这一点是看不到的。这就如同以色列,也没少了抱怨美国不给他们提供足够军火,偏袒
阿拉伯人。
但是,至少,大清这边还同时跟洋人作战呢。(第二次鸦片战争)

【在 g****8 的大作中提到】
: 抱上了大英帝国的大腿.
: 大清这边洋枪队, 小火轮供给源源不断
: 洪秀全啥也没有, 就是一个小号的普京, 饿死是迟早的事情

d******a
发帖数: 32122
5
李秀成的战略是错的
应该优先保证长江中上游,而不是进攻苏南和上海
陈玉成孤章难鸣,战略还是对的,曾经打到武汉外围,被英国领事吓跑了

【在 Y**M 的大作中提到】
: 不知道你们是什么感觉,反正我第一次注意到这两位的名字时,是很惊艳的。后来
: 才知道,这并非他们的本名,而是洪秀全给他们起的吉利名字。
: 陈李两人的失败,和清军“咬住就不松口”的战术有关。其中,陈玉成是自己在安
: 庆被咬住,刘秀成是南京被咬住,他无法成功解围。
: 对这种战术的有效性,曾国藩的解释是:
: 1、力争上游(针对安庆)。
: 注:从上游向下游前进非常迅速,占领上游会使下游陷入必须时刻提防的状态。
: 2、消灭僭号之贼,和消灭流寇不同,前者要攻击他的根本(针对南京)。
: 反过来,另一方就有一个“是不是应该弃城而走”的问题。很多人都批判太平军不
: 肯放弃重要城市,导致失败。

Y**M
发帖数: 2315
6
李秀成无法给南京解围,就是因为补给不上。
如果李秀成去给安庆解围,因为距离遥远,结果必然比给南京解围更难。如果李秀
成全力在中上游攻略各地,则不符合“避实击虚”的原则。
从表面上看,这必然会导致曾国藩非常被动。但让东南富庶之地留在清朝手里,除
非是清朝自己不想混了,否则必然会有所作为。
根据曾国藩的说法“世小乱,则练兵难于筹饷;世大乱,则筹饷难于练兵”,那个
时代,人民本来就挣扎在饥饿线上,更不用说天下大乱,人人朝不保夕。只要曾国藩等
人有足够的钱,军队是可以大量编练出来的。
李秀成唯一的胜利机会,我以为,在于跟清军争夺江面。如果太平军有办法控制江
面,就可以反客为主。而这就不是地理方面的战略问题,而是军事技术方面的问题了。
清军一开始就以正规化的思路编练水军,以火炮为主要作战手段;而太平军一开始就没
这个打算,后来侥幸打过几次胜仗,就更不思改进。甚至根据曾国藩的说法:太平军缴
获了清军的炮船,就把火炮搬上岸用以陆战。
注:太平军也有炮船,这么做似乎是因为清军的炮船较笨重。但从结果上看,在这
一历史时期,火力战才是决定胜负的根本手段,而清军水军的火力比太平军强得多。
至于太平军纯粹是因为战术思想有问题,还是因为客观条件限制,无法按清军的方
式来训练水军,我就不知道了。恐怕曾国藩也不知道。

【在 d******a 的大作中提到】
: 李秀成的战略是错的
: 应该优先保证长江中上游,而不是进攻苏南和上海
: 陈玉成孤章难鸣,战略还是对的,曾经打到武汉外围,被英国领事吓跑了

g****8
发帖数: 321
7
李秀成三打上海是根本战略错误, 把国际资本都赶到大清国去了.
只要太平天国开放全境允许与英国零关税自由贸易, 另加崇明岛租给英国当香港.
再开通天京和上海自由贸易小火轮, 粮食洋枪补给源源不断, 很快就能大国崛起了
P****R
发帖数: 22479
8
属实。
打仗就是打后勤。
4台海马斯,就把乌东俄军的仓库报销了,俄军出勤率一下子下降80%

【在 g****8 的大作中提到】
: 抱上了大英帝国的大腿.
: 大清这边洋枪队, 小火轮供给源源不断
: 洪秀全啥也没有, 就是一个小号的普京, 饿死是迟早的事情

Y**M
发帖数: 2315
9
如果李秀成像你说的这么干,结果就是卖国比赛;而因为双方实力对比的关系,他
还是赢不了。只不过等他输了以后,中国(清朝)的情况会有所不同。是好是歹,则不
好说。
打上海这个事,从结果上看,因为没打下来,当然不是打最好。但也没办法。清军
的战略就是从上游开始控制长江水面,前面我已经讲过,客观条件对清军有利。李秀成
既然无法在上游跟清军争锋,也只能试图控制上海,夺取对外贸易的主导权。
要达到这个目的,是很难通过卖国来实现的,非得通过攻克上海来实现不可。洋人
可以帮助太平天国(实际上也帮助过),但没理由把宝完全压在李秀成这边。洋人没把
宝完全押在清朝那边,就算给面子了。
李秀成攻打上海之前,上海各方自然要阻击他。尤其是在上海有头有脸的中国人。
而洋枪队之类,其实是这些中国人雇佣来的,多少得受职业道德的束缚。这里的“非常
”因素其实不是洋人,而是中国人。因为当时大部分上海中国人的家眷并不在上海,他
们并不敢“投贼”。
注意,这跟某人参加太平军不一样。某个穷人参加太平军是无所谓的,但如果是有
头有脸的人“主动投贼”,他家里就很难没事。
我的意思是说,以李秀成的性格,如果他攻下上海,一开始肯定会尽可能“秋毫无
犯”,以争取中国商人和外国人的好感。
因此,只要他攻得下上海,必然会大大加强他在对外贸易方面的地位。

【在 g****8 的大作中提到】
: 李秀成三打上海是根本战略错误, 把国际资本都赶到大清国去了.
: 只要太平天国开放全境允许与英国零关税自由贸易, 另加崇明岛租给英国当香港.
: 再开通天京和上海自由贸易小火轮, 粮食洋枪补给源源不断, 很快就能大国崛起了

1 (共1页)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