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History版 - 详解一下曾国藩吧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Y**M
发帖数: 2315
1
一、注意:背景是君主制
本文会写得略长,先说一个很明确的事:
曾国藩那种行为模式能爬上去,背景是君主制。不是说他那些属性在共和制下就完
全吃不开,但还是有些关键点是跟君主制有关的。
1、曾国藩曾上书严厉指责皇帝,皇帝不跟他计较。
这个事在共和制下就比较难。共和制下未必没有一个像皇帝那样掌权的人,但如果
你严厉指责那个人,他就很难不跟你计较。因为共和制标榜的是有“好”属性的人掌权
,而君主的合法性来自继承权。如果你严厉指责共和制下的领导人,就等于否定他的合
法性;即便你本意并非如此,但别人难免要这么想。
2、曾国藩的“谦逊”。
“谦逊”不管是真的假的,在共和制下,都会吃亏。当然,这取决于共和制在何种
程度上为真,共和制越是接近于“一人统治”,在这方面,它和君主制的区别就越小。
3、曾国藩吃败仗不被追究。
曾国藩吃败仗只是被形式上追究一下,有其合理之处,但终究于法制有亏。在共和
制下,类似事件也会发生,但形式会有所不同。
就是说,君主制下,起决定作用的是皇帝。而在民主共和制条件下,起决定性作用
的是民意(不管这个民意是不是被造出的,能造出民意者就能掌控局面,反之亦然)。
后者例如丢了菲律宾的麦克阿瑟,不仅没被追究,反而成了大英雄。然而,麦克阿瑟和
曾国藩的行为模式,差别可就太大了。
二、曾国藩初到北京的浮沉
曾国藩办团之前,升官的速度,也算够快。这就难免成为某些人贩卖成功学的依据
,乃至总结出各种搞人际关系、升官发财的规律。
大多数恐怕都是他们自己瞎编的。
曾国藩的学问、办事、人缘都还不错,一开始略升几级,并不奇怪。等后来,他得
到皇帝注意,其升官的原因,就是皇帝乐意了。
当然,你可能觉得,官场腐败,曾国藩没点手腕,岂能仅靠本事升迁?即便后来是
“皇帝乐意”,一开始总跟皇帝没什么关系吧?
曾国藩又非海瑞、左宗棠,他当然要搞腐败。别人怎么搞,他就怎么搞呗。你非要
学搞腐败,也没必要学曾国藩那么过时的吧?
注:左宗棠是幕僚出身,一直在办急务,对官场的一般规则并不感冒。曾国藩穷京
官出身,离开官场的“陋规(外官送钱给京官之类)”,就得穷死。
曾国藩的人际和官际关系,大略尔尔。
当然,你可能会说了:姑且不论曾国藩后来当“曾剃头”杀人无数(包括但不限于
战场杀人),就算是在北京,他还上书严厉指责皇帝,这是哪门子尔尔?
皇帝不仅不能算“官”,亦不能算“人”。曾国藩后来是否后悔姑且不论,反正他
骂皇帝是不能跟他的一般行为相类比的。这就如同探险家,他在探险时可能要冒很大风
险;但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模式,也可以相当内敛。两者没有必然联系。
至于曾国藩后来杀人无数,那是这么个道理。
克劳塞维茨曾经说过:一个人平时跃马跳过鸿沟,那是勇气的表现;在一群突厥骑
兵追杀下,跃马跳过鸿沟,那就不是勇气的表现,而只是决断的表现罢了。
曾国藩要想平叛,非得多杀人不可,那他就杀了。实际上,除非他投靠天平天国,
否则他不杀人,一旦太平军坐大,他也会被杀。
注:在“农民起义军”领袖这个范畴内,李自成算是相当宽仁,但前朝官员在他那
里,也没什么好。更何况别人?更何况曾国藩还是“清妖的走狗”?
当然,你要是觉得,如果换了你,你不杀人也能办成事,那你就看看:美国因为不
肯多杀穆斯林,连阿富汗都打不过......(待续)
Y**M
发帖数: 2315
2
三、曾国藩办团练
这里主要分辨一下各种名词。
湘军是民团吗?这个也无所谓对与不对,关键在于民团之类的词义是什么。
曾国藩曾明确指出:地方民团只可以用来壮声势,不能用来投入激战。
实际上,这里至少有三种性质的“团”。
1、湘军,是雇佣兵,也是正规军。前者又有词义问题,后面再论。后者是说它的
制度、装备、训练、薪饷都是正规的,士兵也是脱产的。
2、地方民团,非正规军,在地方维持秩序的。
3、试图从地方民团过渡到正规军并参加重要战斗的军队。
3这种军队,在当时并不常见,不仅因为他们战斗力有限,而且以曾国藩为典型的
朝廷官员也忌惮他们。
相对而言,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所谓的民兵,就更接近于3,也更常参加较重要的战
斗。
接下来解释“雇佣兵”的概念。
有一种说法,是“除了义务兵都算雇佣兵”,这个说法也无所谓不对,但很容易造
成混淆。
上述所谓的“雇佣兵”也至少分三种。
1、马略改制以后,共和国和帝国很长一段时期内的罗马军队。在这些时期,参加
军队是自愿的,但参军以后会长期服役(一般是25年)。根据西方历史学家的一般说法
,这个不算雇佣兵(他们常说罗马人不用雇佣兵),而是“职业兵”。
2、另一个极端就是西欧一度出现过的“佣兵队长”模式。整支军队可以临时性的
被一起雇来。对雇主而言,这是最省事也最危险的方法。
3、湘军的特点是,士兵是雇佣兵,但军官在一定程度上是“职业”的。后者的意
思是说,是体制内的。其组织形态和西方近现代军队就比较像。现代军队的特点就是:
军官是“职业”的,士兵一般不是。
至于迦太基等国的军队,也就是西方人常说“罗马人不用雇佣兵”的参照物,从种
种细节上看,我认为,普遍介乎于2和3之间。之所以它们一般达不到湘军这种程度,
是因为在湘军的时代背景下,中国还是儒家社会,封建官本位,会很自然把尽可能多的
军官纳入到封建等级体系中去,而人们也普遍接受这种纳入。而人们一旦被纳入,也就
等于成了职业或半职业军官了。相应的,迦太基等国在这方面当然达不到儒家社会的程
度。
注:曾国藩那时,人们当军官,大多并不希望(或指望)自己能在军队里一直干下
去,而更希望能籍此获得一官半职,以后在和平时期,仍然可以在体制内任文职。但从
心理上讲,到底是希望军职还是文职,区别不大,两者都有助于维持他们对体制的忠诚
Y**M
发帖数: 2315
3
四、“缺什么补什么”的原理,为什么说鸡汤文靠不住
唐太宗也好,曾国藩他们那个地方的人也好,主要特点就是“缺德”。呵呵。
注:之所以强调“地方”,是因为湘军招兵时有明显的地方性。
注意,这跟你我缺德不是一回事,你我也可以缺德,但肯定还缺别的东西。曾国藩
他们家乡,民风凶悍,唐太宗更是刽子手级别的人物,他们不缺武力,不缺意志,主要
就是缺德。
所以,魏征、曾国藩讲那类儒家大道理,对他们才有用;而对大多数人都没用。你
缺乏意志和武力,也不思锻炼、弥补,反而跟着儒家那一套跑,即便你是皇帝、权贵,
有德也没用啊;如果你不是皇帝、权贵,那样一来,岂不是最适合当奴隶的?
这是有关曾国藩等历史人物最重要的规律也是最根本的规律,简单说就这么几句。
后面还要涉及一些具体的。
本楼只稍说一个事,省得有些人见到就找茬儿:
曾国藩确实没少讲“德”,但他讲成功学是否更多?诸如“早起”“勤”之类,不
都是成功学吗?即便我们没有武力,缺乏意志,是不是也可以学这种成功学?
曾国藩讲的才不是成功学。
曾国藩一向认为,科举考试得靠运气,考不中也没办法。而以当时论,成功学的主
要方向,还就是科举考试。
你要说打仗也能成功,打仗最主要的当然还是靠意志和武力,而不是别的。关于意
志,后面会讲。
而且,打仗对曾国藩而言,也是例外。例如,曾国藩认为人们应该天天看书,不能
因为任何原因间断,甚至考试将近,也得按计划每天看书。但曾国藩明确告诫他弟弟:
营中不可看书,要专心军务。之类。
扣除打仗这种必须得赢的例外,曾国藩对一般意义上的成功,向来是这样一种态度
:能成功当然好,不能成功,只要你勤敬得体,甘于低生活水平,也很好。
关键是,曾国藩在世时,就少不了教导别人。而曾国藩又不能像写鸡汤文的作者那
样,只要把你骗了他赚到钱即可。曾国藩如果那么骗人,到头来大家成功不了(成功的
从来都是少数),没等曾国藩去世,就得被大家指为骗子。
所以,曾国藩只提出这样的意见:成功学是靠不住的,做人才重要。
至于做人是否真重要,就又回到本楼开头说的那些了。
Y**M
发帖数: 2315
4
五、“曾国藩的”成功学与躺平
曾国藩教导大家勤勉的那一套,如果被大家当成成功学,而且多少信了一点的话,
貌似是很有好处:
简单的说,虽然你成功不了,但你闲着也是闲着。对于很多人来说,闲着就很容易
坏事。
然而,这个在眼下却很不好,会导致躺平,原因如下:
曾国藩教诲的,首先是他们家人(按大家族算的),这些人多少可以从曾国藩那里
捞到好处,而曾国藩却不指望他们世代有人当官。(再强调一次,打仗时除外,打仗时
曾国藩是要想尽一切办法打赢的,亲戚也要拉来助阵。)
这些人就不适合太闲。尤其是曾国藩的直系及近亲后裔,太闲成了纨绔子弟,显然
没好下场。所以,曾国藩虽然也不指望他们能出人才,但却很希望他们把时间和精力浪
费掉。
其次是“士”。当时中国是等级社会,士这个阶层,多少是有特权的。最不济,当
个教书先生,也比辛苦种地的农民过得轻松。
而根据权利和义务的匹配关系,士就不应该太闲。
这就如同你在中国当和尚,就得吃素;其实你不吃素,也没有直接的危害,反而在
营养学上有好处。但如果你真不吃素,别人不拿你当和尚看待,不布施给你,你岂不是
饿死?
至于底层,根据“礼不下庶民”的逻辑,曾国藩才不会强求,至少绝不会强求他们
勤奋读书。
写到这里,为什么看似有好处的“勤勉”,眼下却会导致躺平,应该比较清楚了吧?
因为眼下,选择躺平的人即便不是底层,他跟底层之间也没有实质性差距。在曾国
藩的世代,底层是生活在饥饿线上的,你稍微有点文化,就高人一等了,自然应该勤勉
一点。
而眼下不仅是个内卷社会,你还卷不出多少好处来。大多数人卷来卷去,充其量也
就是比底层稍微强一点;而如果就此躺平,也不会被饿死。
Y**M
发帖数: 2315
5
六、曾国藩时代的人际关系
本楼不包括官场关系。
古代人际关系密切,是因为总体条件落后,办事没办法像现代人这样依靠银行、邮
政之类。
你出门在外,就得和同乡互相作为银行、邮政。例如,在外地,你可以向同乡借钱
,并约定你回家以后归还,或由你家人归还。
除了借贷关系,这还等于你汇到了外地,而你的同乡则把外地的钱汇回了家乡。
婚丧嫁娶互相给份子钱,也有类似效果。虽然中国人爱好储蓄,但仅从安全一节上
看,存太多现金就不好。当时又没有可靠的银行,婚丧嫁娶的时候需要用钱,最后是大
家帮凑。
科举也是如此。如果某家的孩子有上进的潜力,则一开始就可能会获得一些资助,
有科名以后,则一定会在亲朋圈子里获得广泛资助。
反过来讲,一旦此子当官发财,他就有义务送钱给大家。
送钱分两种。
一种是不另立名目,只是趁着婚丧嫁娶,多给份子钱即可。这个几乎是必然的。
而像曾国藩这种比较厚道的,干脆每年开单分钱。
最后只说一句:旧时的人际关系是其物质条件的必然结果,这也是我们理解旧时代
的基础。
Y**M
发帖数: 2315
6
七、曾国藩的官场关系
官场就是一个拉关系、搞腐败的地方。曾国藩早年的为官之道,就是少拉点关系,
少搞点腐败。当然,他早年是穷京官,想多搞腐败也没得搞。
对于曾国藩而言,关系总是要拉的,腐败总是要搞的。前者是因为在当时的时代背
景下,你不搞私人关系,根本没得混(参见六);后者是因为他也比较穷,不根据那些
陋规拿钱,那就得穷死。
曾国藩这样的官,在共和制下是很难升上去的;但在君主制下,只要被君主器重,
那当然能升上去。曾国藩在“办团杀贼”之前,升到二品,也得算是升得快的。
至于办团以后,曾国藩的官场关系就逐渐变成纯粹的实用主义了。其中突出的两条
:一是大量保举“私人”,二是任用近亲。
所谓“举贤不避亲”的说法,向来隐含贬义,曾国藩一开始也不好意思这么干,后
来则一发而不可收拾。究其原因,是因为各军相续失败,只有湘、淮两军,打得还可以
。而淮军虽然独立于湘军(和曾国藩),但仍然是曾国藩扶植起来的。
结果就导致了所谓的“天下督抚,半出曾幕”。
这个要说官场技巧,那其实就是:“全力利用有利条件”。
朝廷用得着曾国藩,而曾国藩用得着天下的能人,所以都不能吝啬官位。
至于曾国藩任用近亲,看起来很不堪,曾国藩一开始也不想让他们的弟弟们趟这趟
浑水,但也没办法。
近亲办事,好处是接近于亲自办的效果,因为办事除了能力,信任等方面的要素也
很重要;坏处是近亲的能力往往有限,外人可以万里挑一,近亲一共也没几个,甚至根
本没得挑。
而于曾国藩,他任用近亲,还有一条不得已的原因:别的领导碰上紧要事务,可以
考虑挤出时间和精力来,亲自前往,以达到最好效果。但曾国藩只要亲临前敌,必败(
他自己也是这么说的)。
当然,也许有人说了:你是看曾国藩家书的吧?曾国藩在官场里拉关系走后门,自
然不好意思写在家书里。
拉关系曾国藩肯定也拉啊。但在官场上,跟上司(皇帝除外)的关系并不适宜太密
切。你跟某人关系密切了,一旦他倒台,你怎么办?这也不是说,曾国藩就没有因为上
面有人倒台而被累及过,只不过累及也分程度。
就像拿破仑,他就跟雅各宾派走得比较近。雅各宾派倒台时,他难免也靠边站了一
段时间。只不过当时是用人之际,他也不会被冷落太久罢了。然而,这是“走得比较近
”,如果拿破仑再近几步,那恐怕就不是被冷落,而是一并被砍了。
至于曾国藩是从一开始就不喜欢跟上司把关系拉得太近,还是后来深谋远虑才不这
么干的?反正曾国藩一直是这么干的。
l**h
发帖数: 998
7
写的很好!
不过曾国藩这人乏味得紧, 热衷混官场的人可能才感兴趣
不如对比聊聊左宗棠。

【在 Y**M 的大作中提到】
: 一、注意:背景是君主制
: 本文会写得略长,先说一个很明确的事:
: 曾国藩那种行为模式能爬上去,背景是君主制。不是说他那些属性在共和制下就完
: 全吃不开,但还是有些关键点是跟君主制有关的。
: 1、曾国藩曾上书严厉指责皇帝,皇帝不跟他计较。
: 这个事在共和制下就比较难。共和制下未必没有一个像皇帝那样掌权的人,但如果
: 你严厉指责那个人,他就很难不跟你计较。因为共和制标榜的是有“好”属性的人掌权
: ,而君主的合法性来自继承权。如果你严厉指责共和制下的领导人,就等于否定他的合
: 法性;即便你本意并非如此,但别人难免要这么想。
: 2、曾国藩的“谦逊”。

Y**M
发帖数: 2315
8
我觉得左宗棠是人们(包括我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物。
不过,我现在思之,左宗棠和曾国藩也有类似之处。
曾国藩是靠皇帝本人把他提拔起来的,后日镇压太平军,也少不了皇帝或太后的直
接支持。左宗棠是幕僚出身,和曾国藩的类似之处就是:主要对一个人负责即可。
左宗棠当幕僚时与主官的关系,要比曾国藩与皇帝的关系密切得多,所以左宗棠可
以比曾国藩更直率。以后左宗棠被提拔当官,则是因为急务,上上下下有求于左宗棠的
才能之际,也只能勉强顺着他的性格。
左宗棠的才能,远比曾国藩全面,也在李鸿章之上。但清朝官场深受曾国藩-李鸿
章一脉影响,而受左宗棠影响不大,也不奇怪。(这个跟官职的关系不大,曾国藩从未
进入过中枢。)毕竟上上下下在急迫之际,勉强顺着左宗棠的性格是一回事;想让上上
下下接受左宗棠的套路,就是另一回事了。
曾左都是因为特殊的际遇才崛起的,但程度终究不同。
曾国藩走的是体制内路线,如果没碰上天下大乱,应该也可以官居一品,甚至可能
在名义上主持过政局,只不过后世也没人会关注他罢了。
左宗棠如果没碰上天下大乱,恐怕就只能一辈子当幕僚了。没有天下大乱,以左宗
棠的才能,总还是可以当幕僚办些事的,只不过也做不大罢了。
至于左宗棠的才能。
一则是知识,该有的他都有。左宗棠一开始在体制边缘,因其际遇,知识面比曾国
藩更开阔。
二则就是杀伐决断。
当时是一个需要“启蒙”的时代,信息极为不畅,左宗棠的知识也极为有用。不过
,如果我们现在借鉴这一点,等于刻舟求剑。毕竟如今是一个信息严重过剩的时代。
至于杀伐决断,亦即“意志”,《战争论》中所述甚详,我就不转述了(后门曾国
藩那里我再讲一点)。大体就是:可以锻炼,很难学习。
关于左宗棠之杀伐决断,离开《战争论》的范畴,还有一条,就是他个性独特,反
而有利于他和主官互相分谤,以免因为杀伐决断过甚,而遭到严重反弹。

【在 l**h 的大作中提到】
: 写的很好!
: 不过曾国藩这人乏味得紧, 热衷混官场的人可能才感兴趣
: 不如对比聊聊左宗棠。

Y**M
发帖数: 2315
9
八、曾国藩为什么每次指挥作战都失败
不仅指挥作战,亲临前敌都会失败。不过,这两者应该区别不大。因为曾国藩到了
前敌,难免要指挥别人。虽然我没直接证据,但曾国藩不上前敌的时候,尚且在书信中
不厌其烦的指导别人战术问题,他上前敌了,岂能管得住自己?如果曾国藩在前敌决计
不干涉指挥,他应该也会有所笔记。没这方面的证据,就说明他在前敌的时候少不了会
干涉指挥。
对其原因,曾国藩本人给出过两个说法。
一个是:运气不好。他还说,一开始自己还不信,结果又败了一次,结果就彻底不
敢去了。
另一个是:官兵都是自愿投效他的,他不好意思动辄“军法从事”。
在运气、鬼神这类方面,儒家一般是怀疑论者,既非不信,也不坚信。如果你仔细
看曾国藩,则曾国藩尤其如此。
第二个原因是否成立?
虽然曾国藩杀人如麻,但他确实不怎么杀自己人。所以曾国藩敢这么说,别人也不
能指责他撒谎。
不过,我以为当场“军法从事”这个事,对于军官,本来就不该这么干;对于士兵
,则本来就应该由较低级的军官去干,曾国藩也没必要自己干。所以这个原因并不成立。
我以为,曾国藩虽然绝不缺乏意志和胆略,但临场指挥需要的随机应变,他是没锻
炼出来。就是说,临场指挥,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根据完全不可靠的情报,做出一个
差不多正确的结论。(《战争论》中有详尽表述。)
这跟曾国藩自幼所干的事,都完全不搭界,他既无此天赋,也没办法靠反复吃败仗
把这个本事练出来。毕竟到他这个级别,吃败仗都不是小事,不能拿这个练手。
此外,这个地方要多说两句。
经常打败仗但最后成功的历史人物很多,但人家一般都是“指挥能力有限,如果没
有极大优势,碰上顶级对手就会失败”。像曾国藩这样的“彻底不赢”,也算奇迹。
何以至此?
我以为,其实也跟前面所谓“缺什么补什么”的道理类似。
曾国藩他们那里的人都太厉害。例如,他们家第一个“办团杀贼”的,其实还不是
曾国藩,而是曾国藩的弟弟曾国潢(可能还有他爸)。只不过曾国藩是大官,在官本位
社会,大事只能由他来办,而已。
l**h
发帖数: 998
10
同意你说的曾左走的是截然不同的上升道路,曾是"官场正道", 是普通人可以学的,所
以后人尤其是热衷官场之人推崇他。
左其实是科举失败者,靠乱世军功升上去的,而他这个军功还不是凭运气或勇武,凭的
是真才实料,具有不可替代性。左的升迁之路普通人学不来。
不同意你说的“只能一辈子当幕僚". 左四十岁科举屡次失败,就已经无心走体制内正
规道路了。他先在湘潭买地当地主,实现财务自由。后来太平军围长沙,张亮基骆丙章
知道他有才,求他出山的。他心高得很,如果不是觉得抓住此机会能一展平生所学,才
不会屈尊去当幕僚伺候主官。后来长沙驱退太平军,左扮演的角色可不是出谋划策,而
是直接杀伐决断。
左心气和才智极高,以今亮自居。但他还是有些人生智慧普通人可以学的,譬如
"穷困潦倒之时不被人欺, 飞黄腾达之日不为人嫉"
但他没有留下曾国藩家书之类系统自述的文字,十分可惜

【在 Y**M 的大作中提到】
: 我觉得左宗棠是人们(包括我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物。
: 不过,我现在思之,左宗棠和曾国藩也有类似之处。
: 曾国藩是靠皇帝本人把他提拔起来的,后日镇压太平军,也少不了皇帝或太后的直
: 接支持。左宗棠是幕僚出身,和曾国藩的类似之处就是:主要对一个人负责即可。
: 左宗棠当幕僚时与主官的关系,要比曾国藩与皇帝的关系密切得多,所以左宗棠可
: 以比曾国藩更直率。以后左宗棠被提拔当官,则是因为急务,上上下下有求于左宗棠的
: 才能之际,也只能勉强顺着他的性格。
: 左宗棠的才能,远比曾国藩全面,也在李鸿章之上。但清朝官场深受曾国藩-李鸿
: 章一脉影响,而受左宗棠影响不大,也不奇怪。(这个跟官职的关系不大,曾国藩从未
: 进入过中枢。)毕竟上上下下在急迫之际,勉强顺着左宗棠的性格是一回事;想让上上

l**h
发帖数: 998
11
前几篇写得都很好,这篇太罗嗦了些,指挥作战总失败,最简单的原因不就是缺乏军事
才能么?
曾国藩靠科举出身,写奏折,官场套路是所长,让他亲临战场随机应变把握战机, 本来
就是太高的要求。做制片圈经费出身的,何必分析他演戏为啥那么烂呢? 他根本就没表
演才能呗.
曾左李这三人里,亲自调兵遣将有两把刷子的,只有左。
胡林翼死得早了,不太好说。

【在 Y**M 的大作中提到】
: 八、曾国藩为什么每次指挥作战都失败
: 不仅指挥作战,亲临前敌都会失败。不过,这两者应该区别不大。因为曾国藩到了
: 前敌,难免要指挥别人。虽然我没直接证据,但曾国藩不上前敌的时候,尚且在书信中
: 不厌其烦的指导别人战术问题,他上前敌了,岂能管得住自己?如果曾国藩在前敌决计
: 不干涉指挥,他应该也会有所笔记。没这方面的证据,就说明他在前敌的时候少不了会
: 干涉指挥。
: 对其原因,曾国藩本人给出过两个说法。
: 一个是:运气不好。他还说,一开始自己还不信,结果又败了一次,结果就彻底不
: 敢去了。
: 另一个是:官兵都是自愿投效他的,他不好意思动辄“军法从事”。

Y**M
发帖数: 2315
12
我觉得,从大致履历上看,曾国藩、左宗棠都没理由会指挥打仗。至于具体表现的
天差地别,应该是个体差异吧。毕竟从来没干过的事,也有人可能一开始就干得很好。
至于军事才能。我觉得还是讲透一点比较好。主要是人类普遍有轻视临场决断能力
的倾向。这种能力很诡异。
有些人是根本没有决断能力,当然也就谈不上临场决断能力,这还比较好理解。而
曾国藩显然不缺乏决断能力,就更值得探讨。
其实我本想是把《战争论》的相关论述大量搬来的,只是考虑到曾国藩到底是怎么
回事,我也没有直接证据,所以还算从略了,呵呵。

【在 l**h 的大作中提到】
: 前几篇写得都很好,这篇太罗嗦了些,指挥作战总失败,最简单的原因不就是缺乏军事
: 才能么?
: 曾国藩靠科举出身,写奏折,官场套路是所长,让他亲临战场随机应变把握战机, 本来
: 就是太高的要求。做制片圈经费出身的,何必分析他演戏为啥那么烂呢? 他根本就没表
: 演才能呗.
: 曾左李这三人里,亲自调兵遣将有两把刷子的,只有左。
: 胡林翼死得早了,不太好说。

l**h
发帖数: 998
13
很早以前看过一部纪录片叫战争的迷雾什么的,就是说战场上你看到的都是片面扭曲的
画面,牛掰的人能迅速排除干扰信息,抓到关键。
电影里没说,但我觉得的这是一种天赋,就跟测色盲的时候色盲=普通军人或民众,看
到的都是杂乱色块,非色盲=有军事直觉的指挥官,能看到数字或图案,当然,根据天
赋强弱,有的人能看对40%有的人能看对90%。
曾在朝堂在家务上的决断能力,没法迁移到军事领域。他能做好那是奇迹,做不好才是
常理。
至于说左为什么会打仗,我只能说军事天赋这东西跟科班出身或者经验丰富大抵没有必
然关系,也就是说不是训练出来的。
和平时期,有军事天赋的人要么不投身行伍,要么在军队的官僚系统中被埋没升迁不上
去。非得有大动乱,而且在大动乱中没死在基层位置上,这些人才能发挥出光芒并为后
人所知。
从这个角度讲,韩信不甘心当执戟中郎将,是不是怕自己的天赋还没发挥就没头没脑死
在乱马军中?牛掰并且知道自己牛掰的人,宁可不干, 要干就干大的?

【在 Y**M 的大作中提到】
: 我觉得,从大致履历上看,曾国藩、左宗棠都没理由会指挥打仗。至于具体表现的
: 天差地别,应该是个体差异吧。毕竟从来没干过的事,也有人可能一开始就干得很好。
: 至于军事才能。我觉得还是讲透一点比较好。主要是人类普遍有轻视临场决断能力
: 的倾向。这种能力很诡异。
: 有些人是根本没有决断能力,当然也就谈不上临场决断能力,这还比较好理解。而
: 曾国藩显然不缺乏决断能力,就更值得探讨。
: 其实我本想是把《战争论》的相关论述大量搬来的,只是考虑到曾国藩到底是怎么
: 回事,我也没有直接证据,所以还算从略了,呵呵。

Y**M
发帖数: 2315
14
我觉得你说得很对,呵呵。
就是说:有些才能只能靠选拔出来,而不能靠培养出来。
而人们(包括曾国藩)为了励志计,故意规避这个问题。
曾国藩去挖塔齐布,也有这个意思。他宁可惹大麻烦,也要把塔齐布挖来。

【在 l**h 的大作中提到】
: 很早以前看过一部纪录片叫战争的迷雾什么的,就是说战场上你看到的都是片面扭曲的
: 画面,牛掰的人能迅速排除干扰信息,抓到关键。
: 电影里没说,但我觉得的这是一种天赋,就跟测色盲的时候色盲=普通军人或民众,看
: 到的都是杂乱色块,非色盲=有军事直觉的指挥官,能看到数字或图案,当然,根据天
: 赋强弱,有的人能看对40%有的人能看对90%。
: 曾在朝堂在家务上的决断能力,没法迁移到军事领域。他能做好那是奇迹,做不好才是
: 常理。
: 至于说左为什么会打仗,我只能说军事天赋这东西跟科班出身或者经验丰富大抵没有必
: 然关系,也就是说不是训练出来的。
: 和平时期,有军事天赋的人要么不投身行伍,要么在军队的官僚系统中被埋没升迁不上

Y**M
发帖数: 2315
15
九、曾国藩的军事理论之一:霰弹优于开花弹
这两者,在曾国藩那里写做“群子”和“大子”。这个涉及到一些有趣的误解。我
一直对古代军事技术感兴趣,因为军事成败往往决定历史走向,而人们对军事成败缺乏
正确理解,则很容易误解历史的因果性。
虽然本条的内容,和历史走向没什么明显关系,但也不能说完全没关系。
开花弹和现代炮弹的原理一致,中国人又较早(或者说最早)使用开花弹,所以很
多人就喜欢拿这个说事。
其实,不用开花弹的人,自有不用的理由。
曾国藩认为:开花弹打得远,声势骇人,所以士兵喜欢用。敌人还距离很远,就开
炮射击。结果敌人在开花弹轰击的烟尘之下,照样前进,就以为敌人非常凶悍。其实是
因为开花弹杀伤力很小。
所以,曾国藩推崇用霰弹,在近距离开火,杀伤力极大。
实际上,开花弹、实心弹和霰弹各有优点。而开花弹的效率很可能是最低的。
实心弹对开花弹的优势在于:因为实心更重的缘故,打得更远。而在野战中,实心
弹的弹道低平,适合穿越敌人的队列,造成的杀伤虽然不如霰弹,但还是高于开花弹。
注:实心弹的弹道不只遵循“抛物线”的原理,至少它还容易在地面上反弹,就像
打水漂那样。此外,还可能受“地面效应”的影响。
Y**M
发帖数: 2315
16
十、《讨粤匪檄》和《奉天讨胡檄》并无逻辑矛盾
就是说,两者的主要内容都成立。前者主要指责粤匪信仰上帝,妄图毁灭中国传统
;后者指责清妖是外族入侵,窃居大位。
当然,对于当时的人而言,关键不是逻辑,而是“你站哪边”。这个就是另一回事
了。本楼要详解曾国藩,不想跟别的内容牵涉太重。所以就不往那边论了。
这种“各说各话”其实是政治斗争的常态,即双方都有绕不过去的短处。在此背景
下,最佳宣传策略就是既不能正面对抗,也不能完全不提及,而是要从侧面把这个事糊
弄过去。
《讨粤匪檄》中所谓: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
所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
其隐含的意思就是说:你可能对大清有意见,但我得告诉你,粤匪这个事绝不只是
针对大清。
1 (共1页)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