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History版 - 陕甘回乱前传:苏四十三之乱(上)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d******a
发帖数: 32122
1
原创 半路一把刀 6park.com

吐鲁番的头道河子,有着一处拱北。所谓拱北,在以前的文章中有过简要的介绍,这是
一个来自阿拉伯语的词汇,也被译写为拱拜,为伊斯兰教的陵墓建筑,但不是所有的墓
都有拱北,凡修有拱北的墓,墓主人通常都是较为重要的人物,拱北的作用除了用以纪
念之外,还有着进行宗教活动的功能。
吐鲁番的这处拱北,通常被称为头道河拱北,但在哲合忍耶派别的回族人中,则被称为
姑太太拱北。这里埋葬的,正是哲合忍耶派创始人马明心的大女儿,而其之所以葬在此
处,则是因为乾隆年间,发生在甘肃的一次著名历史事件:苏四十三之乱。而苏四十三
之乱,则与后来的陕甘回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 吐鲁番头道河拱北
有些人可能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哲合忍耶,也不知道马明心是什么人,更不清楚苏四十三
是谁,陕甘回乱又与这次事变有着什么样的因果联系。其实,我觉得,如果要讲陕甘回
乱的话,苏四十三之乱是绝对不能绕过的一个话题。
陕甘回乱,或者说陕甘回民大起义、陕甘回民事变等,一直以来有着不同的说法,直至
今天在很多方面还有着大量的争论。大约正因为此,对这一段历史感兴趣的人似乎很多
,而在后台提出讲讲陕甘回乱的留言,几乎就没有间断过。
三个概念
首先说说关于所谓陕甘回乱的三个主要概念。
一般人们所说的陕甘回乱,都是指清代晚期发生于同治元年到同治十二年,也就是公元
1862年到1873年间,波及当时整个陕西、甘肃全境的事件,之所以说波及到的区域是当
时的陕西、甘肃,是因为那时候的甘肃,是包括今天的部分青海和整个宁夏的,今天青
海、宁夏与甘肃的格局,是在民国时期的1928年方才形成的。
其实对于我来说,我的这个公众号既然名叫“西域图志”,自然是只讲关于新疆的事儿
,就算讲讲新疆以西的中亚、西亚,甚至南亚和俄罗斯,都不算跑题,因为这些地方在
中国古代的概念中都属于广义上的西域,多少沾边。而讲陕甘,就不能叫做“西域图志
”了。
但事实上,陕甘回乱一直都与新疆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不仅是因为历史上,新疆曾有一
段时间被称为甘肃新疆,新疆东部曾受甘肃管辖。更重要的是,陕甘回乱是包括新疆在
内的。
陕甘回乱在清政府的正式称呼是陕甘新疆回乱,因此清政府关于陕甘回乱最原始的文献
就叫《平定陕甘新疆回匪方略》,也就是说在这场“乱”中,新疆就是一个组成部分。
左宗棠进疆,便是在平定了陕甘之后继续平定新疆,等于是一个上半场一个下半场。只
不过新疆这个下半场的情形要更复杂一些,因为新疆一旦动荡,西边的势力就会进入,
因此就冒出来了一个阿古柏。当然还有俄国、英国这样的势力参与。其实整个清代,新
疆即使不动荡,西边的势力也没有消停过,最主要的原因,表面上看是和卓问题始终没
有根除解决好,而本质上则是极端宗教问题一直没有得以解决。
在以前我写的《大小和卓之乱》系列中,曾经写过,大小和卓最终是逃到了西边的巴达
克山,也就是今天阿富汗的巴达赫尚,清政府是费劲了周章才将尸体搞回来的,但依然
逃了大和卓波罗尼都的一个儿子,也就是这个大和卓之子,后来成为新疆一系列和卓之
乱的源头。直到陕甘地区回乱爆发,阿古柏进入新疆,还是带着和卓后裔布素鲁克,以
和卓的名义发动群众。因此阿古柏之乱既是和卓之乱在新疆的延续,也是陕甘回乱在新
疆的一种延伸。
这是关于陕甘回乱的第一个要搞清楚的概念。
第二个概念,则是所谓“回”的概念。
在清代,对“回”的概念比较混乱,而且还有着回人、回民、回子、回部等不同的概念
。通常来说,清代文献中所说的回,往往包括了中国境内所有以信仰伊斯兰教为主体的
族群,具体来说就是今天的回、撒拉、东乡、维吾尔、乌孜别克、塔塔尔等等。但在有
些情况下,“回”这个概念却不包括哈萨克、柯尔克孜和塔吉克,这里面隐隐约约的区
分,似乎是以游牧与否来划分的,清代文献中,哈萨克人在大多数情况下,就叫哈萨克
,而柯尔克孜则被称作布鲁特。
但是我们知道起码今天的回族与维吾尔是区别很大的,因此清代的区分就是将今天的回
族称为“汉回”,因为今天的回族是操汉语的,而将维吾尔称为“缠回”、“缠头回子
”等,以服饰特征来命名,或者直接冠以地名,如吐鲁番回子、库车回子乃至南疆回子
等等。
所以我们看清代的哈密维吾尔亲王就被称作哈密回王,吐鲁番的维吾尔郡王就被称作吐
鲁番回王,等等。
而回部这个概念则很明确,在地理上,就是指今天新疆的南疆地区,在族群上,则是指
除今天柯尔克孜、塔吉克之外,南疆所有的,以信仰伊斯兰教为主体的族群(哈萨克人
均生活在北疆,不在此范畴内,回族则是清代后期通过驻兵、屯田、流放等进入南疆,
也不在此范畴内)。
搞清了这个概念,我们就知道清代所谓“回”的概念与今天的不同。
第三个要搞清的概念,则是陕甘回乱不是一下子就爆发出来的。清政府所编纂的《平定
陕甘新疆回匪方略》就是从道光十年(1830年)的玉素甫之乱开始讲起的,而玉素甫,
则是大和卓波罗尼都的孙子。玉素甫之乱,距离现在意义上陕甘回乱爆发的1862年,还
有30来年。
新疆的情况如此,陕甘的情况也差不多。其实清代的所谓回乱,几乎伴随着整个王朝始
终,最早的顺治五年(1648年),就爆发了米喇印、丁国栋事件。
米喇印、丁国栋二人为降清的明军将领,驻守甘州(今张掖),二人起事后,以宴请为
名,杀甘肃巡抚张文衡、总兵刘良臣、副将毛镔等一大票官员,之后一度攻陷当时的甘
州、凉州(今武威)、兰州、狄道(今临洮)、渭源、河州(今临夏)、洮州(今临潭
)、岷州(今岷县),聚集10余万之众。整个事变从顺治五年三月持续到顺治六年十一
月,最终被清军平定。
但这次事变虽然也被算在所谓“回乱”之内,却与后来的情况都不大一样。
关于米喇印二人起兵的原因,一直以来有着两种说法,一种是对满清薙发令的抗拒——
“薙”音“tì”,在这里其实就是“剃”字——说白了就是不愿意改变发型,留辫子
。但我们知道满清夺得政权后,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因而这就激起二人起兵
;另一种说法则是认为二人早有图谋反叛满清,本身就是被迫降清,因此趁着清军征调
入川,甘肃空虚而起事。
▲ 清代的薙发
但无论是哪一种说法,都和后来一系列“回乱”不同的是,米喇印、丁国栋二人打出的
旗号是反清复明,使用的是大明的年号,而且起事之后也有前朝官员投奔二人。
米喇印在起事两个月后即战死,丁国栋退守肃州,而丁国栋退守肃州后,立即与新疆的
哈密、吐鲁番维吾尔人进行了联合,并拥立哈密的蒙古汗王后裔土伦泰为王。
如果说米喇印、丁国栋事件是清初天下未稳,反清复明的抗清事件,与其后陕甘地区发
生的一系列回乱没有直接联系的话,那么接下来,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的苏四十三
之乱;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的田五、张文庆之乱等,则和后来的所谓陕甘回乱有着
千丝万缕的关系。
这两次事件距离现在人们所说的陕甘回乱爆发,还有80来年。
而无论是苏四十三之乱还是陕甘回乱,都对当时的新疆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
直到今天。
门宦之争
头道河子拱北埋葬着哲合忍耶派创始人马明心的大女儿,而苏四十三,则是马明心的弟
子。
关于什么是哲合忍耶,简单地说,就是回族信仰的虽然都属于伊斯兰教中逊尼派中的苏
菲派(听起来有点像绕口令),但其中又分为多个门宦,而哲合忍耶,则是回族的四大
门宦之一,你也可以理解为四大门派之一。
所以关于哲合忍耶简略地表述是:伊斯兰教中的逊尼派→逊尼派中的苏菲派→苏菲派中
的哲合忍耶门宦。
另外新疆的大小和卓也是属于苏菲派,或者叫依禅派。
回族的门宦制度,是伊斯兰世界独有的,四大门宦分别为虎非耶、哲合忍耶、尕德忍耶
、库布忍耶。门宦之下还分为各种道堂,以一个教主带领信徒传教为模式,教主地位很
高,几近于神,类似于维吾尔人中白山派、黑山派的和卓,被教徒称为太爷,其传教区
域内的阿訇都是由教主任命。
哲合忍耶在新疆被称为“小坊”、在清代史料中被称为“新教”;与之对应的,则是“
大坊”和“老教”。“大坊”以虎非耶派为主。
一说大坊、小坊,新疆人基本就会明白了。
不过哲合忍耶虽然在新疆被称之为小坊,但实际上在人数方面却并不“小”,发展到后
来反而是人数最多的门宦。
网络上有人胡扯什么回族老教、新教是逊尼派和什叶派,就完全是在满嘴跑火车了。中
国境内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只有部分塔吉克人和新疆莎车的部分维吾尔人信仰什叶
派,其他的则全都是逊尼派。
在清代以前,回族人之中基本并没有什么教派门宦之争,大体上在清初,随着当时甘肃
一带穆斯林的增多,开始出现教派门宦。四大门宦中两个门宦是“走进来”的,两个是
“学回来”的。“走进来”的,是尕德忍耶与库布忍耶,这两派也被写为格底林耶和库
布林耶,据说都是某个穆罕默德的后裔来到中国后传教而形成。
而“学回来”的则是虎非耶与哲合忍耶。
虎非耶创始人马来迟,据说曾经在雍正年间去也门留学了五年,回来后创立了虎非耶,
虎非耶后来发展出了二十一个门宦,也就是二十一个分支,比如花寺门宦、穆夫提门宦
、灵明堂等等。
哲合忍耶的创始人则是马明心,又名马明星、马明清等等,安定(今甘肃安西)人,据
说也是在雍正年间去也门学习,而且与马来迟还都是在也门的沙孜林耶的道堂学习,也
就是说虎非耶与哲合忍耶,或者说老教与新教,大坊与小坊,其实是同门同宗。
然而后来清代所发生的的一系列教争,却基本都是这两个门宦在互砍,血流成河。这一
点与新疆的黑山派、白山派之间的血腥斗争颇为相似。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马明心称自己从天方(阿拉伯)学经归来,开始在循化(今
属青海)传教,很快得以壮大,信徒众多。
而此前,在循化地区占据主导位置的伊斯兰教派是虎非耶的花寺门宦。
马明心的哲合忍耶之所以能够在虎非耶的传统地盘上快速崛起,一般认为首先是反对以
往门宦父子相传的世袭制,而是主张传贤,就是谁有能力就传谁为教主,其次主张向教
徒少收布施,对教徒进行周济,另外与老教相比,相对简洁。
其实我们看,只要是新兴的势力,基本都是靠着这几样,讲的是更为公正、简明、互助
,一方面要使人更有归属感,一方面让没什么文化的人也能一听就懂,这样才能使更多
的普通人加入。这就像你给一个老乡大讲特讲三民主义,远远没有一句打土豪分田地有
效。
对于虎非耶与哲合忍耶的区别,常见的表述是并未教义上的不同,而主要区别为“老教
”是低念派,“新教”是高念派,朗诵经文方式不同。也就是虎非耶在诵经时为低声默
念,而哲合忍耶则在诵经时是高声朗诵,虎非耶与哲合忍耶的名称也是由此而来,虎非
耶的意思是“隐藏的”“低的”,而哲合忍耶的意思则是“响亮的”“公开的”。
但事实上,这种表述非常不完全,虎非耶与哲合忍耶的区别并非如此简单,哲合忍耶最
主要的特征是讲求为主道而牺牲,将殉教作为自己的重要宗教主张和主导思想,也就是
说在宗教奉献上要求更高。哲合忍耶有个别称“血脖子教”,哲合忍耶也用于自称。之
所以哲合忍耶有这个别称,就是因为其以追求殉教精神而著称。
而表现在细节上,哲合忍耶的教义也更为严格,就是更“讲究”,比如新疆的“大坊”
大都是吃马肉的,而“小坊”则不吃等等。
新老两派教争的本质其实就是政治、宗教、经济利益争夺,各个教派控制所传教区域的
整个宗教系统,如任命阿訇、修建、管理清真寺等,形成实际的小王国。
因此产生教争便不可避免,别说师出同门了,新疆的黑山、白山二派还是亲兄弟分创的
,一样没用,互相砍起来没有最狠,只有更狠。
马明心在循化地区传教,当地的撒拉人贺麻路乎、苏四十三将马明心“延于家,拜为师
,从之者寖众”(《循化志》卷八),也就是将马明心请到家中拜师,然后追随马明心
的信众日渐增多,在当地的撒拉族人中产生了极大的成果。
撒拉族,通常认为主要族源为西突厥的一支,撒拉族自称也是从中亚迁移过来的。一般
认为撒拉族源自中亚撒马尔罕(今属乌兹别克斯坦)。但更有观点认为,撒拉族来自今
天的土库曼斯坦,就是今天土库曼人的一支。
▲ 今天的撒拉族
土库曼斯坦在中亚五国中相对存在感很低,这个国家位于里海以东,乌兹别克斯坦以南
、伊朗以北、阿富汗以西。
▲ 土库曼斯坦的位置
土库曼的意思就是突厥人的意思。“土库”就是突厥的不同音译,而“曼”在突厥语中
是我的意思,比如你回家敲门,门里问:谁啊?你就可以回答“曼”,因此土库曼的意
思可以表述为“我是突厥”之意。
而今天的土库曼斯坦,则对中国境内的撒拉人也表示认可,认为撒拉人就是“中国土库
曼人”(khitay turkemanler),在举办一些活动的时候都会邀请中国的撒拉人前去参
加。
中国境内的撒拉族,今天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乡
、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继续说马明心。
马明心到循化传教仅仅一年之后,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与花寺门宦的教主马宝国
因讲经传道发生争执,双方于是互相到官府告对方为邪教。
对于两派教争的处理,循化的地方官员解决办法是各打五十大板,将马明心与马宝国均
驱逐出循化地区,这样,马明心就定居于安定县(今甘肃定西),马宝国则回到原籍河
州。
▲ 循化、河州、定西与兰州的位置
不过虽然马明心与马宝国都离开了循化,但教争却依然继续。到了乾隆三十四年(1769
年),新老二教又一次互相到官府告对方为邪教。这时候,在循化的新教掌门人已是贺
麻路乎,而老教的教主则是韩济哈。
贺麻路乎状告老教“敛钱惑众”,而韩济哈则授意其弟弟韩五状告新教为邪教。
当时清政府循化厅的同知,也就是副市长,叫张春芳,基本上还是按照旧例对双方各打
五十大板,贺麻路乎与韩五被分别流放。贺麻路乎被流放到了四千里外的乌鲁木齐,韩
五则被判流放三千里。而新教新修建的三座清真寺在此期间也被当地政府暂行关闭,待
事态平息后再重新打开。
以往在很多论述中,都以此指责清政府偏袒老教。但实际上清政府当时处理教争的原则
基本是一视同仁,说不上什么偏袒不偏袒。其实就算是当地政府倾向于老教也并不意外
,因为古今中外除了波尔布特那种政权,差不多所有的政府都是偏向保守的,对新生事
物有一种天然的警惕,不会轻易打破已形成的平衡。
另一方面,很显然当地政府也怕麻烦,更怕担责任,因此并不愿介过深入双方教争,只
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谁挑头告状,就赶走或者流放了事,并未从根源上解决教争问
题。
那么在马明心、贺麻路乎先后离开循化后,苏四十三,便成为了当地哲合忍耶的领袖。
而循化地区的教争依旧。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九月,因为有老教信徒改信新教,导致双方冲突,爆发械斗,
而当地政府则依然坚持秉承着裱糊匠的精神,息事宁人和稀泥。当时循化政府的处理方
式,无非是将械斗的挑头人员戴枷处罚,被打死打伤人员按照所谓“命价”进行赔偿之
类。毫无疑问,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解决不了任何根本问题,反倒因为双方的教争出了
人命,而进一步升级,争斗不断,更重要的是在这种反复争斗、积累中,双方积怨会层
层加码,越来越深,埋下更大的隐患。
这样到了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双方教争终于升级为大规模武装冲突,当年九月。
因有两兄弟教派不同,在一场葬礼上为丧葬仪式发生争执,进而再次爆发械斗,新教一
人因伤致死。而这时的苏四十三,则已经下定决心要对老教进行大规模报复,并与当时
教众中的二号人物韩二个,开始密谋和准备。
我们知道打仗是需要钱的,而打架也一样需要钱。其实战争就是大层面的群殴,而群殴
就是低规模的战争,二者没什么本质区别。
而韩二个这个人则是当地一个富户,具有较为雄厚的财力,于是到了当年十二月十六日
,苏四十三与韩二个杀牛宰羊,准备兵器,在韩二个的家中聚集教众,提出“尽杀老教
灭土司”的口号,并进行了分工,制定了针对老教的报复计划。
一场震动清廷的血腥仇杀由此开始。
(待续)
g******t
发帖数: 18158
2
典型的邪教,不但杀异教徒,还自相残杀
逊尼和什叶互相杀,逊尼教派下边的苏菲教派下面还分小教派,继续自相残杀,然后杀
无关的人

【在 d******a 的大作中提到】
: 原创 半路一把刀 6park.com
: 在
: 吐鲁番的头道河子,有着一处拱北。所谓拱北,在以前的文章中有过简要的介绍,这是
: 一个来自阿拉伯语的词汇,也被译写为拱拜,为伊斯兰教的陵墓建筑,但不是所有的墓
: 都有拱北,凡修有拱北的墓,墓主人通常都是较为重要的人物,拱北的作用除了用以纪
: 念之外,还有着进行宗教活动的功能。
: 吐鲁番的这处拱北,通常被称为头道河拱北,但在哲合忍耶派别的回族人中,则被称为
: 姑太太拱北。这里埋葬的,正是哲合忍耶派创始人马明心的大女儿,而其之所以葬在此
: 处,则是因为乾隆年间,发生在甘肃的一次著名历史事件:苏四十三之乱。而苏四十三
: 之乱,则与后来的陕甘回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1 (共1页)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