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s******n 发帖数: 518 | 1 https://view.news.qq.com/original/legacyintouch/d140.html
美国逐步扩大对华援助的出发点,乃是其国家利益,而非国际道义
《抗日战争中美国给中国最慷慨无私的援助》是网上流传很广的一篇文章。文中说,“
在中国历时8年的抗日战争中,美国给予了中国最有力,最直接的援助,使中国抗战熬
过了最艰难的时期。”揆诸史料,即会发现,美国在抗战中给予中国的援助虽然很重要
,但既不无私,也不慷慨。
抗战爆发后,蒋介石即打定“苦撑待变”的外交方针,即在国内坚持抵抗,待美英对日
开战,再赢取最后的胜利。中国无力单独对日作战,所以蒋介石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放
在争取国际援助上。在蒋介石看来,英国、苏联都不可期待,“惟美为民主舆论之国,
较易引起侠义之感”,①进而有可能大举援华。
然而对于日本的侵略行径,美国只是原则性地表示,希望各国以和平途径化解纠纷。蒋
介石无奈地对记者说:“美国不能守中立……相信美国必能予中国以同情与援助。”②
为获得美援,胡适、宋子文等在美国奔走多年,但收效甚微。能促使美国逐步扩大对华
援助的只有国际局势的改变。
1938年下半年,日本侵略的对象不再限于中国,而威胁到欧美各国在太平洋岛屿的利益
。美国考虑援华,但又不愿激怒日本。此时日本发布第二次“近卫声明”,宣称建立“
日满华”共荣的“东亚新秩序”。为防止中国投降,美国才在1938年12月给予了中国第
一笔援助,即“桐油贷款”:中国在获得2500万美元贷款的同时,向美国出口22万桶桐
油。1940年,中国又先后以锡矿、钨砂作保,获得总计4500万美元的贷款。③
法国投降、德意日三国轴心建立,都使美国放宽对华援助。不过1940年9月,罗斯福主
持制定美国在远东行动的原则时,还是将“避免和日本冲突”列为第一条。直到1941年
12月“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方打消顾虑,于次年3月给了中国5亿美元“无担保、无利
息、无指定用途、无任何附带条件的贷款”。④
此前在某种意义上,美国还是日本侵华的“后盾”。以石油为例,1937年日本从美国进
口石油2900万桶,1940年为2300万桶,各占日本当年进口的80%和60%。⑤
1943年,蒋介石与罗斯福、丘吉尔在开罗会议上。此时中美已结成同盟,但美国对华援
助也还是很有限的。1943年,蒋介石与罗斯福、丘吉尔在开罗会议上。此时中美已结成
同盟,但美国对华援助也还是很有限的。
二战中,美国对华援助是对苏援助的1/7,是对英援助的1/20
美国大举援华前,苏联出于牵制日本的目的,给予了中国最大援助。从1939年到1941年
,美国援华贷款1.95亿美元,同期苏联援华总额则有2.5亿美元。⑥
1941年4月,苏联与日本签订中立条约,停止援华。好在美国国会此时通过了《租借法
案》,这被蒋介石称为“抗战中一大事也。”但让蒋失望的是,各国所得的租借物资极
不平等。
在奉行“欧洲第一”、“先欧后亚”策略的美国看来,同德国作战的英国、苏联才是要
优先援助的对象。1941年,美国对英国援助9.99亿美元,次年为43.25亿美元,1943年
增到86.25亿美元,全部对英租借占总额的64.65%。即使是对苏联,美国也很慷慨,租
借总额112.6亿美元,约占美国租借法案下全部对外援助额的23.2%。⑦斯大林说,如果
没有美国援助,“那我们就会战败”。
相比之下,美国对中国的援助,只是维持国民政府不至投降。从1941年到1945年,美国
援华的租借总额只有8.25亿美元(加上战后援助,一共15.48亿美元,占美国租借外援
的3.2%)。美国对华援助不仅少,且分配不均,在中国战场最困难的1943年和1944年,
美国租借给中国的物资仅分别价值4900万美元、5300万美元。⑧
通过以上史实可以看到,美国对华援助的从无到有、由少到多,其出发点都是自己的国
家利益,而不是想象中的“道义”。说美国慷慨和无私,都过于一厢情愿。更重要的是
,美国援助中国的回报是巨大的,使中国成功地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换言之,即以甚
小的代价,换取到了极大的利益。承认美国抗战援华之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了解其上
述援华的内在决策逻辑。
1942年3月,美国飞虎队员在昆明机场P-40战斗机前合影。飞虎队中的一部分飞机即是
通过《租借法案》获得。1942年3月,美国飞虎队员在昆明机场P-40战斗机前合影。飞
虎队中的一部分飞机即是通过《租借法案》获得。
注释:
①郭倩:《论抗战时期中国寻求美国租借援华的外交努力》,安徽大学硕士论文;②《
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97页;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年;③④
林宇梅:《美国援华贷款与中国抗战》,《民国档案》2003年第4期;⑤阙敏:《抗战
时期美国逐渐走向援华过程初探》,《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20卷;⑥⑦⑧翟全
祯、董兴林:《从数量关系看抗战时期美国“租借”援华》,《齐鲁学刊》2003年第4
期。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