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History版 - 西方经济学流派的思想争鸣 (转载)
相关主题
社会整体生产的产品,要用社会整体的工资去购买[合集] (合集)改革开放三十年,成就也就那么回事zz (转载)
凯恩斯经济理论是不是造成中国成功的理论基础?六十年来GDP记录 (转载)
晒晒压箱底的书ZT 1929-1933大萧条的路线图 (转载)
为什么中国研修生纷纷离开日本(转载)二战爆发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凡尔赛条约》
从现代经济观点看王安石变法你们为什么恨贪污?
万里长城,大家以为是防御北方民族入侵的城墙,其实大错特错了问个问题: 六四是如何开始的?
托孤之臣大多凋零。为什么还要那么多人愿意去做?双轨制,这个总结最好,我核对过别的资料
看看毛27年统治的家底80年代过来人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经济话题: 古典话题: 货币话题: 综合派话题: 理论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T*******x
发帖数: 8565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cxjcxj256 (天汉星星),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西方经济学流派的思想争鸣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Jan 15 07:04:35 2020, 美东)
西方经济学流派的思想争鸣
序言
西方经济学可谓是学派林立、众说纷纭,当然这是和它本身依然还不能称的上是一个完
整科学的学说不无关系,但是通过研究各个学派的理论内容、分析方法和政策主张,这
不仅对于我们深刻了解西方经济学整体发展状况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有助于加深对经
济学这个学科本身的思考和理解程度。
但是如何划分西方经济学流派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事情,划分的标准到底是什么?仁者
见仁智者见智,在此文里主要是以是否具有鲜明重大的经济理论内容,是否具有比较一
致的经济理论观点等作为划分的基本依据,当然由于西方经济学的流派繁多,整体队伍
异常庞大,难免总有挂漏之感。
经济学流派之一:新古典综合派
新古典综合派,又称后凯恩斯主流派,是产生于美国的现代凯恩斯主义的一个重要学派
。该学派试图在凯恩斯的总量经济理论基础上,结合新古典的微观经济分析理论,来构
造一个和谐统一的经济理论大厦。尽管从现在来看,这种努力并不十分成功,但是在二
战以后的二十多年里,新古典综合派对凯恩斯理论和新古典理论二者所做的综合,使西
方经济学渡过了一段相对平静和意见较为一致的时期。
当时西方经济学界众多的经济学家都是“新古典综合学派”的信徒,他们对许多重大的
经济问题也取得了相当一致的看法,该学派的理论和政策主张,不仅对当时的美国有着
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实际其他国家也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新古典综合派的名声和被
接受程度远远超过其他学派,从而成为了西方经济学界的主流经济学。
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由于实际经验与理论解释上的困境,新古典综合派正统主流经
济学的地位开始动摇,它的逐步衰微标志着经济学共识时代的结束。新古典综合派在综
合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经济理论的时候,未能注意到两者的不同点与缺陷之处,这就铸
就了该学派理论本身的不足,为它的衰落埋下了内部的隐忧。新古典主义的最大弱点是
在于把市场看得至善至美,认为市场是完全可以自我趋于均衡的,而凯恩斯主义则认为
市场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存在有效需求不足问题,需要政府的需求管理政策。
新古典综合派在对两者进行综合的时候,并没有仔细地理顺这内在逻辑矛盾,而是简单
地将宏观的凯恩斯主义嫁接到微观的新古典经济理论身上,甚至弄出了两套逻辑不一致
的经济理论,一套是宏观经济学,一套是微观经济学,各说各话,由此可见,新古典综
合理论本身就存在极大的不完善之处,这也是它以后遭遇尴尬困境的主要原因。
结果,在20世纪70年代左右,新古典综合派既无力诠释“经济滞胀”现象,又提不出有
效的治理对策,从而使得该学派备受指责,跌落正统主流经济学的宝座。从此之后,西
方经济学失去了共识,各个学派揭竿而起,派别林立,各领风骚。货币学派、理性预期
学派、供给学派等诸多经济学派在“反凯恩斯主义”的大旗下聚集,它们破除了人们对
于凯恩斯主义的迷信和盲从,并在西方经济学界和政治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经济
学的天下并未归于哪个学派的麾下,这些学派中也没有一个能像新古典综合派一样,取
得大多数经济学的共识。就目前状况而言,一个能够完全取得新古典综合派,并占据主
流经济学地位的经济学流派的出现,尚需时日。
一、凯恩斯革命
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各国都陷入经济的长
期萧条之中,史称“西方经济大萧条”。当时所有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急剧下降,
工商企业大批破产,银行纷纷倒闭,失业激增,到1933年,美国的失业率高达24.9%,
英国的失业率也达到了21.3%。在经济危机期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了37.
2%,倒退到20世纪初甚至19世纪末的水平;失业人数高达3000万以上,加上半失业者,
总失业人数将近5000万人;对外贸易总额下降了66%,倒退到了1913年的水平。
西方经济大危机造成了空前严重的灾难,美国经济学家福克纳在《美国经济史》一书中
写道:“萧条的年月所引起人们的消沉、不满和怀疑是广泛而深刻的。”面对这场史无
前例的经济危机,大量的失业人员和严重的生产过剩,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却显得无能
为力,这就是西方经济学所称的“经济学的第一次危机”。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之前,在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占据主流地位的经济理论是以马
歇尔、庇古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从瓦尔拉的“一般均衡理论”和马歇
尔的“局部均衡理论”出发,把市场经济描绘成一部可自行调节的完美机器,认为自由
竞争的市场机制自身是趋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它能够保证全社会包括土地、劳动力
、资本在内的经济资源得以充分的利用和合理的配置,保证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得到最大
的满足。
美国经济学家雷诺兹曾把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归纳为以下几个命题:
1,“供给创造自身的需求”的萨伊定律,也就是说产品生产的同时也提供了产品的购
买手段,社会总供给总是等于总需求,市场经济不会发生总需求不足或生产普遍过剩的
经济危机。
2,市场经济有自然趋于充分就业均衡的倾向,当市场一旦处于不均衡状态时,市场的
各种内在力量会使它很快恢复均衡。
3,利息率是调节经济生活中储蓄等于投资的机制。
4,劳动工资是调节劳动力市场中劳动供求均衡的机制。
5,市场经济不要政府的干预,但是允许有一个例外,政府可以对货币供给进行管制。
但是,正如经济学家琼.罗伯逊所说的,新古典经济学“那种保持充分就业均衡的自然
趋势的学说,未能经受住1930年代市场经济完全崩溃的考验。”。在这样一种经济萧条
和学术困境的情况下,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在批判新古典经
济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论”,对西方经济学进行了重大的修正。
凯恩斯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需求并不是必定等于社会总供给的,总需求不
足是经常存在的现象,因此,经济完全有可能出于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
凯恩斯认为总就业量决定于总需求量,失业就是由于总需求不足造成的,由于总需求不
足,商品滞销,存货过多,投资下降,引起生产缩减,解雇工人,造成失业大量增加。
而所谓有效需求,是指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从而处于均衡状态的社会总需求,它包括消
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由于边际消费递减倾向造成消费需求不足,资本效率递减倾向造成
投资需求不足,因此有效需求容易发生不足现象,从而导致社会总就业量的不足和经济
萧条的产生。
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是由于三个基本心理规律决定的。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凯恩斯认为因为人们有天生喜好储蓄的习惯,在人们收入
增加的时候,消费支出也随之增加,但是消费额增加的比例不如收入增加的比例大,从
而边际消费倾向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发生递减,收入和消费之间的缺口会越来越大,这
毫无疑问必然会引起消费需求的不足。
凯恩斯写道:“无论从先验的人性看,或从经验中之具体事实看,有一个基本的心理法
则,我们可以确信不移。一般而论,当所得增加时,人们将增加消费,但消费之增加,
不若其所得增加之甚。”
2,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所谓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是指人们预期从投资中获得的利润
率(即预期利润率)将因增添的资产设备成本提高和生产出来的资本数量的扩大而趋于
下降。
凯恩斯在用边际消费倾向规律说明消费不足之后,接着用资本边际效率崩溃去说明投资
不足。凯恩斯认为随着资本的不断增加,资本边际收入同样会出现下降趋势,因此资本
边际效率的递减会极大地抑制企业投资的积极性,从而会造成投资需求的不足。凯恩斯
详细描述了对资本边际效率,即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是如何引致了经济周期的。
凯恩斯写道:“繁荣期之特征,乃一般人对资本之未来收益作乐观预期,故即使资本品
逐渐增多,其生产成本逐渐增大,或利率上涨,俱不足阻碍投资增加。但在有组织的投
资市场上,大部分购买者都茫然不知所购为何物,投机者所注意的,亦不在对资本资产
之未来收益作合理的估计,而在推测市场情绪在最近未来有什么变动,故在乐观过度,
购买过多之市场,当失望来临时,来势骤而奇烈。不仅如此,资本之边际效率宣布崩溃
时,人们对未来之看法,亦随之黯淡,不放心,于是灵活偏好大增,利率仍上涨,这一
点可以使得投资量减退得非常厉害:但是事态之重心,仍在资本之边际效率之前崩溃—
—尤其是以前被人非常垂青的资本品。至于灵活偏好,则除了由于业务增加或投机增加
所引起的以外,须在资本之边际效率崩溃以后才增加”。
3,流动性偏好,又称灵活偏好,灵活偏好规律是指人们愿意保持更多的货币,而不愿
意保持其他的资本形态的心理法规。凯恩斯认为,灵活偏好是对消费不足和投资不足的
反映,具体而言是由以下的动机决定的:
①交易动机,指为了日常生活的方便所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
②谨慎动机,指应付各种不测所产生的持有现金的愿望;
③投机动机,指由于利息率的前途不确定,人们愿意持有现金寻找更好的获利机会。这
三种动机,尤其是谨慎动机,说明面对诸多不确定性时,人们通常不敢轻易使用自己的
存款。
凯恩斯以他内在逻辑一致的三大心理规律,否定了新古典经济学信奉的“萨伊定律”和
“市场充分就业均衡论”,对于经济危机作了全新的说明,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摆脱危机
,走出萧条的全新思路。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不应该被视为自然的现象,也不应该被
视为资本主义的本质缺陷,而只是市场经济制度的某些缺陷造成的。
既然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是在于有效需求不足,那么为了解决经济危机,凯恩斯提出自
己的药方:扩大投资,增加消费,从而增加有效需求,刺激就业和经济增长。凯恩斯得
出的政策观点是:放弃自由放任原则,实行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原则;政府应
当负担其调节社会总需求的责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保
证社会有足够的有效需求来实现充分就业。
由于凯恩斯对20世纪西方经济大萧条给予了与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完全不同的分析,他
的有效需求理论为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他的经济政策观点也为资本主义
国家摆脱经济危机提供了一种现实合乎逻辑的途径。因此,凯恩斯被众多西方经济学家
视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正如美国经济学家布伦纳教授所说的:“可以
毫不夸张地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和期间实行的凯恩斯主义的充分就业政策,拯救
了30年代的资本主义。”
二、新古典综合派的形成
二战以后,在西方世界享受长时期经济繁荣的环境下,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开始
由对立逐渐转向了共存和相互融合,在这一基础上产生了“新古典综合派”,该名词是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首创的,在1961年出版的《经济学》第五版一书中,他把自己的
力量体系命名为“新古典综合”,以说明该理论体系特色和理论渊源,因此“新古典综
合派”的经济理论也就以最完整、最严密的方式体现在萨缪尔森的那本异常畅销的《经
济学》一书中。
虽然新古典综合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形成的,但是对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经济学
的综合实际上在战前就开始了。美国经济学家希克斯在1937年发表的《凯恩斯先生与古
典学派经济家》一文中,以三个方程式和IS-LM模型概括了凯恩斯的理论。希克斯撰写
此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说明《通论》和新古典经济学之间的联系,他当时的结论是,凯
恩斯的三个方程式不过是“向马歇尔的正统经济学跨回了一大步,以致他的理论很难与
经过修订和限定范围内的马歇尔理论相区别。”所以,希克斯的这篇重要文献可谓是新
古典综合派的开始,它把凯恩斯主义综合为宏观一般均衡理论,并将它开始与新古典经
济学联系在一起。
汉森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认为IS曲线可以根据新古典学派的可贷资金学说推导出来。根
据可贷资金学说,利息率决定于可贷资金需求表和供给表的交点,可贷资金表是由个人
和企业储蓄、因货币增加而增加的可贷资金部分及退出窖藏状态的那部分货币余额组成
。由于储蓄水平随收入水平而变,因而可贷资金的供应表也随收入水平而变。这样,就
会得到不同收入水平的一系列可贷资金表,它们可以可贷资金需求表中投资需求表相结
合,就形成了IS曲线。
经济学家帕廷金根据希克斯的一般均衡论,更深入地进行了结合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经
济学的工作,他于1956年出版了《货币、利息和价格》一书,在书中,他在保留新古典
货币数量学说的同时,运用了凯恩斯的收入支出法分析经济。
萨缪尔森可谓是新古典综合派的集大成者和代表人物,同时也是他首创“新古典综合派
”一词,用以表示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经济学结合的理论体系。1948年,萨缪尔森出版
《经济学》第一版,以教科书的形式对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经济学进行了全面的综合,
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新古典综合派的正式形成。
所谓“新古典综合派”实质上将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这
两者糅合在一起,把新古典经济学微观的价值论、均衡论、分配论同凯恩斯宏观的国民
收入决定论综合为一体,从而组成一个集这两者之大成的经济理论体系。其核心思想是
:采用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来调节市场经济活动,使得现代社会经济能够避免过
度的繁荣或萧条的损害,趋于稳定的增长,并实现充分就业,则在这种经济环境下,新
古典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将再度适用。在1964年出版的《经济学》第六版中,萨缪尔森认
为,新古典综合就是总收入决定论与微观经济学经典理论的结合,因为“在管理完善的
体系中,运用货币和财政政策,使得古典理论所提出的充分就业的假定得到实现时,经
典理论就恢复了原有的地位。”
萨缪尔森提出的新古典综合理论,广泛地流行于二战之后的西方经济学界,在20实际60
年代中期以前,新古典综合派事实上成为了二战后西方的正统经济学,并成为各资本主
义国家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依据。
美国经济学家托宾认为,新古典综合派既是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经济学在理论上的结合
,又是两者在政策上的融合。早期的凯恩斯主义者一般强调财政政策的重要性,认为它
是缓和危机、减少失业的有力工具。而主张市场调节的新古典学派,则一贯强调货币政
策的重要作用。托宾强调指出,新古典综合派,就是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按照不同比
例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
正当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自鸣得意的时候,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社会
出现的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滞胀”现象,给了新古典综合派以沉重的打击
。按照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当失业存在,货币数量增长的情况下,价格水平应当保持
不变或小幅度上涨,只有在失业消除,达到充分就业状态之后,价格才会真正大幅度的
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即新古典综合派认为失业与通胀是不能并存的,是不可能在
存在失业的情况下爆发通货膨胀的,但是这种观点无疑是直接违背“滞胀”事实的。
新古典综合派不仅在理论无法解释经济滞胀现象,同时也不能提出有效的治理对策,因
为按照它的理论,在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情况下,会产生自相矛盾的后果。如果扩大
赤字,刺激消费和投资来解决失业,那么有效需求的增加将会抬高物价,从而恶化通货
膨胀;反之,要是政府减少财政支出和收紧货币政策,试图以此控制通货膨胀,那么有
效需求的降低将会使得失业率上升,从而恶化失业问题。简而言之,新古典宗派的政策
选择处于尴尬的两难境地之中。
理论上的无力和政策上的两难,这极大地动摇了新古典综合派的统治地位,新剑桥学派
、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和供给学派等新的经济流派对它争相展开批判,并发表自己
独有的经济理论,力争推翻新古典综合派的统治地位。
在这种经济背景和理论环境下,新古典综合派无法再保持自己对经济学的统治地位,不
得不对新的经济学派作出让步,部分地吸收新学派的理论观点。1972年,萨缪尔森在《
经济学》第8版中,悄悄收起了“新古典综合派”的旗帜,以“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
一词代替了“新古典综合派”,借以突出其理论的凯恩斯色彩,以及它在当代西方经济
学各流派中的主流地位。在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第12版中,在原有的新古典综合派的
基础上,萨缪尔森对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等三个学派的理论内容加以新
的综合,形成了所谓的“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新综合”
三、新古典综合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著作
新古典综合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汉森、希克斯、萨缪尔森、托宾、索洛、莫迪利安尼、奥
肯等。
1,阿尔文.汉森(1887-1975年)
新古典综合派的先驱,美国著名的凯恩斯主义者,被誉为美国凯恩斯主义的建筑设计师
。汉森1887年生于美国的南达科他州,1916年获美股威斯康辛大学博士学位,随后曾任
明尼苏达大学、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学府的教授。1937年起任哈佛大学教授,
直到1956年退休。汉森教授在哈佛大学培养了不少优秀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即为其弟
子之一。1938年,汉森被选为美国经济学会会长,还担任过罗斯福政府的经济顾问、美
国国务院经济专家、美国联邦储备局经济顾问等职。
汉森原来是新古典经济理论的信奉者,对凯恩斯主义曾持有强烈的异议。但自1937年起
,在他到哈佛大学任教后便转向信奉凯恩斯主义,并在美国积极鼓吹和传播凯恩斯主义
理论,还写了一系列著作使得凯恩斯理论“通俗化”、“美国化”。汉森的代表作主要
有《充分复苏,还是停滞》(1938年)、《财政政策与经济周期》(1941年),《经济
政策和充分就业》(1947年),《货币理论与财政政策》(1953年),《凯恩斯学说指
南》(1953年),《美国的经济》(1957年),《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学》(1960年)
等。
2,约翰.希克斯(1904年-1989年)
约翰.希克斯1904年生于英格兰的瓦尔维克郡,17岁获得奖学金进入牛津大学学习数学
,1923年,希克斯以优异的成绩通过数学学位的考试后,转入对“哲学、政治学和经济
学”的学习,1925年毕业于牛津大学,获硕士学位。1926年——1935年,希克斯到伦敦
经济学院任助教,后来又任讲师,期间于1932年获得伦敦大学博士学位。此后希克斯任
曼彻斯特大学教授直到1946年。从1946起到1952年,希克斯任牛津大学纳菲尔德学院的
高级研究员,直到1965年退休,并于1972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希克斯一生发表的论著甚多,所涉及的理论范围也较为广泛,他在价值、资本、工资、
货币、利息、经济周期、福利经济学和经济发展等理论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洞见,这在
当代西方经济学家中是较为罕见的。希克斯引进一般均衡和序数效用分析构成其价值理
论,从而使西方正统经济学大为完善。他在评论凯恩斯《通论》时所提出的IS-LM模型
,在现代经济学中广泛运用。希克斯的代表作有:《价值与资本》(1939年),《消费
者剩余理论的重建》(1941年),《对经济周期理论的贡献》(1950年),《需求理论
的修正》(1956年),《资本与成长》(1965年)等等。
3,保罗.萨缪尔森(1915——2009年)
萨缪尔森是当代新古典综合派的集大成者,他于1915年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一个波
兰裔犹太移民家庭,1923年,其家搬到芝加哥居住,1935年他获芝加哥大学文学学士学
位,1936年获芝加哥文学硕士学位,1941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在哈佛大学就读期间
,师从熊彼特、列昂惕夫、哈勃勒和汉森研究经济学。1940年即受聘为麻省理工学院经
济学助理教授,以后提升为副教授,1947年起任教授。1960年,他被美国总统肯尼迪任
命为总统调查咨询顾问和美国国家计划局经济顾问。1970年,因发展了静态和动态经济
理论,提高了经济科学的定量分析水平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也是第一个获得此奖的
美国人。
萨缪尔森的研究涉及经济学的诸多领域,几乎在西方经济学的各国方面均有自己的改正
、补充、精练或发展,被誉为经济学界的最后一个通才,而且他还运用数学工具对各种
经济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为数理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开创性贡献。萨缪
尔森的《经济学》一书,不仅融合了宏观微观分析,而且理论内容涉及面之广泛也多为
以往同类著作所不及,该书以四十多种语言在全球销售超过四百万册,影响了整整一代
人的思想观念。萨缪尔森的主要著作有《经济分析的基础》(1947年)、《经济学》(
1948),《线性规划和经济分析》(与索洛、多夫曼合著,1958年)。主要论文有:《
乘数分析和加速原理的联合作用》(1939年)、《国际贸易和生产价格的均衡》(1948
年)、《资本理论的寓言和现实性:代用的生产函数》(1962年),《处于困境的自由
主义者》(1972年)等等。
4、詹姆士.托宾(1918-2002年)
詹姆士.托宾,1918年出生于美国的伊利诺斯州,1935年,托宾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四
年后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1940年又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在哈佛大学的六年时间里,
托宾受到熊彼特、张伯伦、列昂惕夫等著名经济学家的指导。1941年,美国参加第二次
世界大战之后,托宾以经济学家的身份在政府任职,后应征入美国海军服役。1946年,
托宾离开海军返回哈佛大学经济系,继续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1947年,获得哈佛大学
博士学位,1950年任耶鲁大学副教授,1955年任教授。1961年托宾担任肯尼迪总统的经
济顾问,1971年被选为美国经济学会会长,1981年,因为在经济学方法、风险理论等方
面均卓有建树,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托宾最为主要的贡献就是资产组合理论,它建立在以各个家庭和企业怎样确定他们的资
产构成的基础上,主要讨论如何进行金融资产的组合以分散投资风险,并实现收益的最
大化。托宾的代表作有:《国民经济政策》(1963年),《经济学论文集:宏观经济学
》(1947年)、《十年来的新经济学》(1974年)、《计量经济学论文集:消费和经济
计量学(1975年)等
5,罗伯特.索洛
罗伯特.索洛,美国经济学家,1924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市,1947年获哈佛大学经济学学
士学位,1949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1951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4-1958年
任麻省理工学院统计学副教授,1958-1973年任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1973年起任
麻省理工学院客座教授。1961年被美国经济学会授予有“小诺贝尔经济学奖”之称的“
克拉克奖”,1980年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1987年因在研究经济增长与福利增加理论方
面所作出的特殊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索洛的经济学贡献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理论方面,他提出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强调
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该模型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不可或缺的理论
内容。
索洛的代表作有:《对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贡献》(1956年)、《技术变化与总生产函
数》(1957年)、《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与多夫曼、萨缪尔森合著,1958年)、《
增长理论:一个说明》(1969年)、《资本理论与收益率》(1963年)、《美国失业的
性质与原因》(1964年)、《增长理论评注》(1969年)。
6,弗兰科.莫迪利安尼(1918-2003年)
莫迪利安尼出生于1918年意大利的罗马,1939年在罗马大学毕业并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1939年,莫迪利安尼移居美国,1942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巴德学院统计学讲师。1944年获
纽约社会研究学院社会学博士学位。1949年任伊利诺斯大学副教授,而后任伊利诺斯大
学、卡内基理工学院、西北大学教授。1963年起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1967年获芝加哥
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76年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1981年任美国金融学会会长,1985年
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莫迪利安尼在经济理论上的重要贡献是提出了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说和公司资本成本定理
,即“莫迪利安尼-米勒定理”,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说以消费者行为理论为基础,提出
人的消费是为了一生的效用最大化,公司资本成本定理提出了在不确定条件下分析资本
结构和资本成本之间关系的新见解,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投资决策理论。
莫迪利安尼的代表作有:《国民收入和国际贸易》(1953年)《宏观经济学论》(1980
年)、《储蓄的生命周期假定》(1980年)、《财政理论及其他论文集》(1980年)等。
7,阿瑟.奥肯(1928-1980年)
奥肯1928年生于美国新泽西州,1949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1956年获该校的经济学博
士学位。1961年任耶鲁大学副教授,1963年起任耶鲁大学教授。1961年,奥肯被邀请担
任肯尼迪总统的经济顾问委员会成员,1964年,他又被邀任为约翰逊总统的经济顾问委
员会成员,1968年被任命为该委员的主席,1969年任布鲁金斯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奥肯在理论上的主要贡献是分析了平等与效率的替换关系,提出了估算潜在产出的“奥
肯定理”,所谓潜在产出是指一国经济产出的最大值,即充分就业状态下的产出。奥肯
发现了经济波动中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的经验关系,即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
增长下降2%时,失业率上升约1%;当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增长上升2%时,失业率
下降大约1%。
奥肯的代表作有:《繁荣政治经济学》(1971年)、《平等与效率》(1975年)、《不
公平的市场:如何解决市场经济中的不平等》(1983年)等
四、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理论内容
下面逐一介绍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理论内容
(一)、国民收入决定论
国民收入决定论是新古典综合派宏观理论的核心内容,该学派把凯恩斯的宏观理论和新
古典的均衡论综合为一体,建立了一个新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体系,并据此提出相关的
政策主张。
新古典综合派根据凯恩斯的总收入-总支出的理论,建立了相关的NI-AE的宏观经济模型
。NI是指总收入,从供给角度看,它等于消费C与储蓄S之和;AE是指总支出,从需求角
度看,它等于消费支出C与投资支出I之和。
如果社会经济中的总收入等于总支出,即:
NI=AE,C+S=C+I
也就是说,当S=I,储蓄等于投资时,则总需求与总供给将达到均衡。
新古典综合派认为,国民收入的决定主要取决于总支出AE的水平,总支出水平AE,特别
是投资支出I的数额如何,直接决定了国民收入的水平。
社会经济并非永远处于总供求均衡的状态,因为总支出水平不总是等于总收入水平的。
当C+I>C+S时,这意味着社会有效需求增加,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产出和就业量都会趋
于上升,失业减少,国民收入增加,在总需求超过充分就业状态下的总供给时,过度需
求将会引发通货膨胀;当C+I 量都会趋于下降,失业增加,国民收入减少。
为了避免经济生活中的有效需求不足与过度需求问题,新古典综合派引入了政府干预因
素。在NI-AE模型中,引入了政府支出G与政府税收T,这样总供求均衡的条件就改变为:
C+S+T=C+I+G
由于在NI-AE模型中引入了政府因素,因此就可以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来调节社会经济
中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关系,当总供求不一致时,政府就可以通过改变收支使得总供求趋
于均衡状态。
当C+S+T>C+I+G时,出现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即有效需求不足局面,这时,政府应当通
过扩大开支,或减少税收,刺激需求,增加C、I和G,使总供求趋向于充分就业均衡状
态。
当C+S+T 采取紧缩开支,或者增加税收,降低总需求,减少C、I和G,使总需求下降与总供给相
等的地步,抑制过度需求,使总供求趋于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均衡。
正如萨缪尔森所指出的:“在分析政府开支和财政政策时,C+I法具有极大的优点,它
可以非常容易地转变为完全相似的C+I+G的方法。”
新古典综合派的国民收入决定论是对凯恩斯“有效需求原理”的进一步拓展,该理论表
明,只要政府通过运用相关的经济政策,适当地扩大或减少政府的开支,就能通过需求
管理政策,有效应对经济衰退或者经济过度繁荣问题,以熨平经济波动,从而使得资本
主义经济保持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
(二)、IS-LM模型
IS-LM模型又被称为希克斯-汉森模型,1937年,希克斯第一次提出了IS-LL模型,当时
他提出此一模型,并未考虑创立一个独立的理论,而只是借此模型说明凯恩斯主义和新
古典的就业理论一样,仅是一种“特例”而不是说明“通论”。十几年后,汉森重新提
出了这一分析工具,并将LL曲线改称为LM曲线,并于1953年在《凯恩斯学说指南》一书
中予以宣扬,于是IS-LM模型开始成为新古典综合派的核心内容,并被用来作为产品市
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性分析工具,从而得到了普遍接受和广泛流传,尽管这个模型存在
不少的缺点,但至今经济学家们仍然在使用它。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利率是联系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纽带,凯恩斯的收入决定论描述
的是产品市场,而货币利息理论描述的是货币市场,实际上这两个市场是紧密联系在一
起的。在产品市场中,总产量决定于有效需求,有效需求由消费和投资组成,而投资作
为利率的函数,当利率变动的时候,投资显然也会相应变动,从而对有效需求造成影响
。当有效需求变动的时候,毫无疑问就会影响均衡的总产量,即实际国民收入,而实际
国民收入的变化又会影响交易的货币需求,从而对货币市场的均衡状态造成新的影响。
由此可见,利率与国民收入水平之间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IS-LM模型正是对这种
关系的一种具体描述。
然而,凯恩斯有关利息率的理论有两个缺陷:
一是利率的不确定性,汉森首先指出凯恩斯的利息论中的利率是不确定的,他认为凯恩
斯所提及的与货币需求有关的三个因素中,只有满足投机动机所需要的货币量与收入水
平无关。而满足交易和谨慎动机的货币需求,却与收入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对应于
每一个收入水平,都有一特定的货币总需求量,不同的收入水平对应着不同的货币需求
曲线。当货币供给既定时,货币市场上就会出现一系列的均衡利息率。不同的收入水平
有不同的均衡利息率,但是除非知道收入水平,不然无法确定均衡利息率。所以,凯恩
斯的利息率具有不确定性。
二是货币市场均衡无法保证产品市场也达到均衡,而两个市场相互作用,同时达到均衡
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实现均衡的必要条件。在货币供给既定的情况下,利息率决定于货
币总需求,货币总需求有取决于收入水平。在消费已定的情况下,投资水平决定了收入
水平,但是,如果不知道利息率的话,也就无法确定投资水平。所有这些变量都是相互
联系的,必须按照一般均衡的概念,同时确定均衡收入与均衡利率,而凯恩斯未同时考
虑两个市场,而是避开上述问题,在讨论产品市场均衡时,假定货币市场已经达到均衡
,在分析货币市场均衡时,假定产品市场已经处于均衡状态。
希克斯、汉森的IS-LM模型修补凯恩斯理论中这一缺陷,把凯恩斯的收入决定论和货币
理论结合了起来,并建立起了一般的两市场均衡模型。
在产品市场中,投资I是利率r的函数,I随r的递增而减少;储蓄S是收入Y的函数,S随
收入Y的递增而递增。希克斯认为,将I=I(r)和S=S(Y)合在一起,就得到了收入与利息
率的另一种关系,形成了IS曲线,下列等式决定了均衡收入:
I(r)=S(Y)
在产品市场上,由投资与储蓄相等的点构成的轨迹形成了IS曲线,这条曲线描述了在产
品市场上处于均衡状态时所对应的收入和利息率的各种组合,IS曲线的斜率为负,即高
利息率和低收入水平相对应,低利息率和高收入水平相配对。因此,IS曲线是一条向右
下方倾斜的曲线,位于IS曲线右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投资小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
,位于IS曲线左方的收入和利息率组合,都是投资大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
在货币市场上,名义货币供给量为M,货币需求量为L=L(r,Y),货币供给由政府决定,是
个既定的量,货币的需求量是利息率和收入的函数,当下式成立时,货币市场达到均衡:
M=L(r,Y)
货币供求相等点的轨迹形成了LM曲线。它表示在货币供给既定时,货币市场处于各种均
衡时所对应的收入和利息率的组合,LM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高利息率和高
收入水平相对应,低利息率和低收入水平相对应。这是因为货币需求量和收入水平呈同
方向变动,和利息率成反方向变动。在低收入水平时,交易所需要货币量较小,而满足
投机所需的货币量增加,利息率趋于下降。在高收入时,交易中所需的货币量增加,满
足投机所需的货币量减少,利息率就会提高。
在利息率非常低的时候,LM曲线变为水平线,即当利息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时,人们对货
币的投机性需求就会变得无限大,此时,所有人都预期利息率不会再下降,从而都愿意
抛出债券而持有货币,这种情况被称为“流动偏好陷阱”或“凯恩斯陷阱”。一般来说
,在LM曲线右方的收入和利率组合,都是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处于LM
曲线左方的收入和利率组合,都是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
将下列方程式联立:
I(r)=S(Y)
M=L(r,Y)
可求得未知数(r,Y)的解,这解就是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E(见下图),这个交点就
代表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共同均衡时的利息率和收入的组合,当利息率和收入水平处
于此点位置时候,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都达到供求相等的状态,经济体系也就因此达到
一般的均衡稳定状态,因此我们就可得到一个关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双重均衡的宏观
经济模型——“IS-LM模型”。
现在我们来分析IS-LM模型的稳定性问题,即当利息率和收入水平的组合不在E点时,产
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双重均衡不能同时实现,经济体系处于非均衡状态时,它会在产品
市场的供求压力或货币市场的供求压力等内生变量的调整作用下,由非均衡状态向均衡
状态运动,最后达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双重均衡状态。
比如以图中的A点为例,我们来看一下非均衡状态向均衡状态过渡的调整过程。在A点,
在产品市场上,由于投资大于储蓄,将使收入水平上升,在货币市场上,此时的货币需
求大于货币供给,将会使利息率上升,在这两种力量的作用下,A点将会逐步右上方调
整,显然这个过程会趋于唯一的均衡点E,只有在这一点上,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才能
保持其稳定的均衡状态。
在IS-LM模型中,IS曲线表示可以使产品市场达到均衡的利息率和收入水平的组合点,
LM曲线则表示可以使得货币市场均衡的利息率和收入水平的组合点,而IS-LM曲线的交
点所确定的收入和利息率的均衡组合,会随着两条曲线中的任一条曲线形的变动而变动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某些外生变量来使得IS或LM曲线发生移动,从而得到一个新
的双重市场均衡组合,即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经济政策来影响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
状态,从而让经济可以趋向于更合乎人类愿望的状态。
IS曲线的移动源于总需求的变动,特别是投资需求的改变。当投资增加时,IS曲线会向
右移动,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向右移动的IS曲线同它会相交于,一个较高的收入和
较高的利息率的均衡点上,也就是投资需求的增加会导致国民收入的增加和利息率的提
高;反之当投资需求减少时候,IS曲线会左移动,情况正好会相反。
LM曲线的移动主要来源于货币供给的变动。当货币供给增加时,LM曲线向右移动,在IS
曲线不变的情况下,向右移动的LM曲线会同它相交于,一个较高的收入和较低利率的均
衡点上,也就意味着货币供给的增加会导致国民收入的增加和利息率的降低;而当货币
供给减少时,情况正好相反,在IS曲线不变的情况下,显然IS-LM曲线会相交于更低的
收入和更高的利息率的均衡点上。
在实际的经济运行中,经济外生变量很少单独起作用,它们总是相互结合在一起共同对
经济起作用,为了在IS-LM模型中考察这些外生变量相互影响、共同起作用的机制,所
以接下来我们分析,IS曲线和LM曲线同时移动对市场均衡的影响。
当政府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时,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会导致IS曲线
的右移,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也会导致LM曲线的右移,结果IS曲线和LM曲线会相交于一个
新的均衡点,在这点上,收入有着较高的水平,利息率有较小的变动,也就是说当一个
政府采用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时,结果会导致国民收入的提高和较小变动的利息率;
当政府采用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时候,情况正好相反,IS和LM曲线的同时左
移,会导致出现收入水平的下降和较小变动的利息率。
当一个政府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时,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会导致IS
曲线的右移,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会让LM曲线向左移动,IS曲线的右移和LM曲线的左移
,结果利息率会上升,但收入水平不确定。那么当政府采用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
的货币政策时,情况正好相反,会导致IS曲线的左移和LM曲线的右移,结果出现了利息
率的下降,但收入水平不确定。
在LM曲线成为水平的部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显然既不能提高收入水平也不能降低利息
率,因此在这称之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的区域内,货币政策是无效的
。但是在这个区域内,扩张性的财政依然会起作用,使得IS曲线右移,结果会提高收入
水平,而利息率却没有变化。也就是说在“凯恩斯陷阱”的这个区域 ,货币政策是失
效的,发生作用的只是财政政策。凯恩斯认为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经济
正是处于这样一个情况之中。
IS-LM模型反映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条件下,国民收入和利息率之间的关系
,描述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的密切联系,构成了一个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相
互作用如何共同决定国民收入与利息率的理论框架,因此可以说是宏观经济分析的一个
相当重要的工具。根据IS-LM模型,我们可以分析政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改变,对
经济体国民收入和利息率所起的作用,也可以了解包括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在内的一般
均衡经济状态是如何变化的。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政策分析正是依据IS-LM模型而展开
的,因此,它毫无疑问地被普遍认为是新古典综合派宏观经济学中一个核心内容。
(三)、经济增长理论
这里我们介绍其中最有理论代表的两种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增长模型,即哈罗德-多马
模型和索洛的新古典模型。
1、 哈罗德-多马模型
哈罗德-多马模型,是在20世纪40年代分别由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和美国经济学家多马
提出来的,因为他们分别提出的经济增长模型基本相似,故经济学界称之为哈罗德-多
马模型。
该模型假设生产中只用资本和劳动这两种生产要素,而且这两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率是
基本不变的,此外该模型还假设技术是不变的,即不考虑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增长公式是:
G=S/C
在上式中,G代表的是国民所入增长率,S代表的储蓄率,即储蓄量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
比例,C代表的是资本-产出比率。根据该模型的假设条件,资本与劳动的配合比例是基
本不变的,这样资本-产出比率也就保持不变,因此根据该增长方程式,经济增长率实
际上就是取决于储蓄率了。
例如,我们假定一国的资本-产出C比率为4,储蓄率S为12%,则根据哈罗德-多马增长公
式,可得经济增长率G=12%4=3%,而要是该国的储蓄率为20%的话,那么该国的经济增长
率则为G=20%/4=5%。因此,根据哈罗德-多马模型,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一国的经济增
长率直接取决于储蓄率,储蓄率越高,则经济增长率也就越高,储蓄率越低,则经济增
长率也就越低。
哈罗德-多马模型还用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这三个概念来分析经
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和增长波动的原因。所谓实际增长率是指实际上所发生的增长率
,它由实际储蓄率和资本-产出比率所决定,即
G=S/C
而有保证的增长率G(w),又称之谓合意的增长率,是指长期中理想的增长率,它由合意
的储蓄率S(d)和合意的资本-产出比率C(r)决定,即
G(w)=S(d)/C(r )
最后所谓的自然增长率(G(n))是指长期中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所允许达到的最大增
长率,它由最适宜的储蓄率S(O)和合意的资本-产出比率C(r)决定,即
G(n)=S(o)/C(r)
哈罗德-多马模型认为,在长期中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是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
长率和自然增长率这三者相一致,即
G=G(w)=G(o)
如果这三种增长率不一致,则会引起经济的波动。具体来说,实际增长率与有保证增长
率的背离,会引起经济中的短期波动,当实际增长率大于有保证的增长率时,就会引起
累积性的经济扩张,这是因为实际的资本-产出比率小于合意的资本-产出所致,企业就
会增加投资,使得这两者趋于一致,从而就刺激了经济的扩张。相反,在实际的增长率
小于合意的增长率时, 会引起经济的收缩,因为这个时候的实际资本-产出比率大于合
意的资本-产出比率,企业就会减少投资,使得这两者趋于一致,从而就引发了经济的
收缩现象。
而在长期经济增长中,有保证的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的背离也会引起经济波动,当有保
证的增长率大于自然增长率的时候,由于有保证的增长率超过了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所
能允许的增长率,因此经济将会出现长期收缩,反之当有保证的增长率小于自然增长率
的时候,由于有保证的增长率没有超过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所允许的程度,那么经济就
会出现长期繁荣。所以因为减少经济波动,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应该使这三种增长
率相一致。
哈罗德-多马模型是西方经济理论中最早的经济增长模型,它虽然比较简单,也有着很
多的缺陷,但是该模型的建立却大大刺激了西方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模型的研究兴趣,
以后的西方经济增长模型大多是在该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另一种意义上说,可
以看作是对该经济增长模型的继承、发展和改进。
2、 新古典模型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索洛提出来的,该模型认为,哈罗德-多马模型
所指出的经济增长途径是很难实现的,这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
响,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这三者很难达到一致,索洛把哈罗德-
多马模型所指出的经济增长途径称之为“刀锋”,意指该经济增长途径的非现实性。而
索洛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则通过假定可变的资本-劳动比率和考虑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
作用,来使得增长模型更能符合实际经济的情况。
新古典增长模型的方程式是:
G=a(⊿K/K)+b(⊿L/L)+⊿A/A
在上式中,G代表的是产出的增长率,⊿K/K代表的是资本的增长率,⊿L/L代表的是劳
动的增长率,⊿A/A代表的是技术进步率,a代表的是经济增长中资本所作的贡献份额,b
代表的经济增长中劳动所作的贡献份额, a与b的比率就是资本-劳动比率。
新古典模型从一个简化的假设开始,首先该模型假定没有技术进步,这意味经济最终会
达到一个长期稳定的产出水平和资本水平,这种状态被称之为稳态均衡,因此所谓的经
济稳态均衡也就是指人均产出和人均资本达到静止状态之处,即⊿y=0且⊿k=0。新古典
模型先从经济如何从当时的状态向稳定均衡状态的转变研究开始,然后作为最后一步再
将技术进步加入模型中来。
人均产出和人均资本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函数关系来表示
y=f(k)
其中y代表的是人均产出,k代表的人均资本,也即资本-劳动比率,随着人均资本的增加
,人均产业也会逐渐增长,但是由于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每一单位资本增加所带
来的产出的增加额将会越来越小,因此人均资本和人均产出最终将会趋于一个稳定数值
,此时经济就处于了前面所说的稳定均衡状态了。我们分别用y*和k*来代表稳定均衡状
态中的人均产出和人均资本的数值。
很明显,要保持给定的人均资本水平k所必需的投资,它取决于人口增长率和资本折旧
率这两个因素。首先假定人口增长率n是恒定的,n=⊿N/N,因此经济体就需要为投资nk
来为新工人提供资本,其次假定资本折旧率是资本存量的一个固定比率d,这就使得经
济每年对新资本的需求量增加了dk。因此,根据以上的假定条件,要想保持给定的人均
资本水平所需要的投资则是(n+d)k。
接下来新古典模型又考察了储蓄和资本增长之间的关系。再假定没有政府部门、对外贸
易、国际资本流动,也假定储蓄是国民所入的一个固定比率s,因此人均储蓄率便是sy
,即可得
sy=sf(k)
人均资本的净变化⊿k是储蓄超过必需的投资部分

⊿k=sy-(n+d)k
因为稳定均衡状态定义为⊿k=0,并且在y*,k*满足
sy*=sf(k*)=(n+d)k* 时才会出现。
新古典增长模型研究经济从某种初始的资本-劳动比率如何随时间的推移而转变到稳态
的调整过程。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储蓄率、投资、折旧率和人口增长率
等。新古典模型认为,当储蓄sy超过必需的投资水平时,人均资本k就会出现增长,人
均产出也会出现增长,这样的经济增长状态一直会持续到实际投资和必需的投资恰好一
致的时候,此时 ⊿k=0,资本-产出比率处于即不会上升也不会下降的稳定状态之中。
因此新古典模型的一个重要含义在于,在有着相同的储蓄率,人口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率
的国家中,最终的人均收入水平将会趋于一致,达到同样的稳定均衡状态。在该稳态中
,k和y都是固定不变的,由于人均收入固定不变,那么总收入便以相同于人口增长率的
速度而增长,即增值率为n,由此可见,稳态增长率不受储蓄率的影响,这是新古典模型
的一个关键结论。
为什么长期经济增长率会独立于储蓄率呢?不是有很多人一直认为日本比美国经济增长
更快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日本的储蓄率大大高于美国吗?一个将收入的20%储蓄起来用
来增加资本投资的国家,其产出增长难道不会比一个只把收入的5%储蓄起来的国家要更
快一些吗?但是根据新古典模型,这些结论是无法成立的,因为储蓄率并不影响长期的
经济增长率。
前面新古典模型的分析,忽视了技术进步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现在在来考虑容纳了技
术进步后的新古典模型,在考虑了技术进步之后,长期的经济增长率显然等于人口增长
率和技术进步率这二者之和,即⊿Y=n+⊿A/A。西方经济学家通常把技术进步的代表字
母放在函数的开头,即Y=AF(K,N),这样做的理由是因为技术进步的影响是所有的生产要
素的,此时的A又被称之为全要素生产率,索洛得出了g=(⊿y/y-Θ*⊿k/k)的关系式,
以这种方式表示的g则被称为索洛剩余,它意指全要素生产率实际度量的是,不能为投
入要素变化所解释的全部产出增长。
最后西方的新古典模型得出了几个关键性的结论
(1)、决定经济增长的是劳动的增加、资本的增加和技术进步
(2)、长期的经济增长率是外生的,它独立于储蓄率s ,等于人口增长率n
(3)、虽然储蓄率并不影响长期增长率,但是通过提高资本-劳动比率可以提高稳态收
入水平。
(4)、若允许技术进步,那么可得出长期的经济增长率依然是外生的,长期的人均收
入增长率由技术进步率决定,总经济增长率则是人口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率二者之和。
(5)、资本-劳动比率是可变的,从而资本-产量比率也是可变的,这是对哈罗德-多马
模型的重要修正。
(6)、人口增长率,虽然增加了经济的长期增长率,但是却降低了人均资本和人均收
入的稳态水平,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加强对人口问题的重视程度,降低人口的增长率。
(7)、人均收入趋同是新古典模型的最后判断。如果两个国家的人口增长率、储蓄率
和生产函数相同,那么它们最终将会达到相同的收入水平。根据新古典模型的解释,穷
国之所以穷,是因为资本的缺少,但如果它们与富国的储蓄率一样,并有机会获得与富
国一样的技术,那么在人均收入水平上,它们最终会赶上富国。而且要是国与国之间的
储蓄率不同的话,那么根据新古典模型,它们在稳态中将达到不同的收入水平,但如果
它们的人口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率相同,它们的稳态经济增长率也就相同。
(四)经济周期理论——乘数-加速原理
乘数-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理论:是把投资水平和国民收入变化率联系起来解释国民收入
周期波动的一种理论,是最具影响的内生经济周期理论。乘数原理说明了投资变动对国
民收入变动的影响,投资变动给国民收入带来的影响,要比投资变动更大,这种变动往
往是投资的变动的倍数。由于经济各部门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某一个部门的一笔投
资不仅会使本部门的产出增加,而且还会对其他部门产生连锁反应,引起这些部门投资
与产出的增加。而加速原理要说明国民收入变动对投资变动的影响,国民收入的变动能
够引起更大数额投资的变动。萨缪尔森便用这种乘数-加速原理来解释经济的周期性波
动。
乘数理论
乘数理论原来是英国经济学家卡恩于1931年6月在《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国内投资
与失业的关系”一文中首先提出的,主要目的是阐述国家用于公共工程的支出和总就业
量之间的关系,凯恩斯在《通论》一书中沿袭了卡恩的这一观点,并通过引入边际消费
倾向这一概念,系统地阐述了乘数理论。
根据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论,则有下列等式:
Y=C+I
因而可得ΔY=ΔC+ΔI
经整理可得
ΔY=ΔI*1/[1-(ΔC/ΔY)]
其中ΔC/ΔY即是边际消费倾向,1-ΔC/ΔY即是边际储蓄倾向,其倒数1/[1-(ΔC/ΔY)
]即是乘数,如果以K表示乘数,则可得下式
ΔY=K*ΔI
以上分析表明,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投资乘数也就越大,投资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也
就越剧烈,反之亦然。假如边际消费倾向为0.8,则乘数K=1/0.2=5,也就是说,政府增
加一亿美元的投资额,国民总收入将会增加五亿美元。
加速理论
加速理论最早是由法国经济学家阿夫塔里昂在1913年发表的《生产过剩的周期性危机》
一书中提出来的。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在1917年发表的《商业的加速和需求规律》一文
中叶提出同样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国民收入的变动或消费需求的变动,将会引起数倍的
投资变动。例如假设生产某价值一百万美元的消费品,需要投资价值三百万美元的机器
设备,即资本产出比率为3:1,。在这样的情况下,若消费支出增加一百万美元,则需要
相应增加三百万美元的投资支出。
经济学家阿夫坦利翁的经济周期观点也是建立此原理基础上的,他认为繁荣之所以会走
向崩溃,并不是资本不足,而是由于在消费品产量迅速增长的情况下需求不足所造成的
。因为经济繁荣促进了对消费品的需求,由此带来了资本品生产的增长,但是现代资本
品从投资到完成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并不能立即向社会提供相应的消费品。因此在消费
品需求无法被充分满足的时间内,消费品价格会持续坚挺,利润率会长时间保持在一个
丰厚的水平上,这就给相应的资本品生产部门不断发出刺激的信号,大量的资本蜂拥而
入,投资额可能因此会远超正常的社会需求水平。
“正是这样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正是这种在消费品产量获得增长以前,必须经过一
个漫长时期的情况,使得繁荣时期得以延长,也使得资本品的创建受到了过度刺激,终
于打乱了经济平衡。”
当漫长的资本品生产程序终于完成,可以向社会提供消费品的时候,当该种消费品大量
涌入市场,水漫金山一样淹没社会需求的时候,人们才会发现,该种产品已经供过于求
,生产严重过剩,再也无法以原先的价格出清手中的产品了,大家争先恐后地低价出售
产品,价格下跌,利润急剧减少,企业开始亏损,破产倒闭现象增多,经济崩溃局面由
此产生了。
阿夫坦利翁对此过程做了非常形象的说明:“如果有人想把屋子烘得暖和些,他在壁炉
里生起火,但是肯定得等上一会儿,他才能获得所需要的温度。当处于这一时间间隔内
,屋里仍然觉得寒冷,温度计上的记录仍然没有动,如果他没有经验,就会再添加些煤
,尽管炉子里的已经有了足够的燃料,等到全部烧着的时候,将会使他热得难以忍受,
可是他还在不断地加煤。他以当时感觉到的寒冷和温度计上的记录为依据,结果就必然
要使他获得超过他所需要的温度。”
经济周期中繁荣阶段的持续时间长短,取决于建立新的生产程度时期的长短。这一见解
得到了不少经济学家的赞同,经济学家庇古和罗伯逊也认为资本创建时期在决定经济高
涨时期的长短方面,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熊彼特也持有类似观点,认为当新的生产程序
完成,新的产品开始在市场上大量出现时,经济繁荣也就走到了尽头。
乘数原理与加速原理所要说明的问题各不相同,乘数原理说明的是投资的变动何以会导
致出现收入的巨大变动,而加速原理说明的是收入或消费的变动何以会导致投资发生巨
大的变动。但这两者所说明的经济运动又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新古典综合派宏观
经济学正是利用“乘数——加速数模型”来解释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乘数——加速数模型
萨缪尔森认为凯恩斯的乘数理论只是说明了一定的投资变动如何引起收入和就业的变动
,而没有说明收入的变动又如何反过来引起投资的变动。此外,凯恩斯的理论运用的是
比较静态均衡的分析方法,没有考虑到从原先的均衡状态到新的均衡状态的动态调整过
程。他认为只有将加速数原理和乘数原理结合起来,才能解释经济周期的累积性扩张或
者收缩的过程。在1939年发表的《乘数分析与加速数原理的相互作用》一文中,萨缪尔
森提出了“乘数——加速数模型”,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这一模型的表述为这样一个公式:
Yt = Ct + It + Gt 公式(1)
上式中Yt为现期收入,Ct为现期消费,It为现期投资,Gt为现期政府支出。这个公式说
明了,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现期收入等于现期消费、现期投资与现期
政府支出之和(不考虑开放经济中的净出口)。
现期消费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c和前期收入Yt − 1;
Ct = cYt − 1 公式(2)
现期投资取决于加速系数(a)和消费的变动(Ct − Ct − 1);
It = a(Ct − Ct − 1) = a(cYt − 1 − cYt − 2)
= ac(Yt − 1 − Yt − 2) 公式(3)
(3)式说明了在考虑消费时,投资最终仍取决于收入的变动,即加速原理说明的关系

设现期政府支出为即定的,即:Ct = Gt 公式(4)
把(2)、(3)、(4)式代入(1)式则得出:
Yt = cYt − 1 + ac(Yt − 1 − Yt − 2) + Gt 公式(5)
可以通过对c,a,Gt,进行设值计算 ,就可以得到一个周期性波动的动态经济模型。
据此可得到萨缪尔森乘数—加速模型的完整含义
(1)在经济中投资、国民收入、消费相互影响,相互调节。如果政府支出为既定,只
靠经济本身的力量自发调节,那么就会形成经济周期。周期中各阶段的出现,正是乘数
与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在这种自发调节中,投资是关键的,经济周期主要是投
资引起的。
(2)乘数与加速原理相互作用引起经济周期的具体过程是:投资增加引起产量的更大
增加,产量的更大增加又引起投资的更大增加,这样,经济就会出现繁荣。然而,产量
达到一定水平后由于社会需求与资源的限制无法再增加,这时就会由于加速原理的作用
使投资减少,投资的减少又会由于乘数的作用使产量继续减少,这两者的共同作用又会
使经济进入萧条。萧条持续一定时期后由于产量回升又使投资增加、产量再增加,从而
经济进入另一次繁荣。正是由于乘数与加速原理的共同作用,经济中就形成了由繁荣到
萧条,又由萧条到繁荣的周期性运动过程。
(3) 乘数-加速原理表明,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会通过加速数对投资产生加速作用,
而投资的变化又会通过投资乘数使国内生产总值成倍变化,加速数和投资乘数的这种交
织作用,便导致国内生产总值周而复始的上下波动。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干预经济的政策
来影响经济周期的波动。即利用政府的干预(比如政府投资变动)就可以影响减轻经济
周期的破坏性,甚至消除周期,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五)、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凯恩斯主义认为,失业是由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而通货膨胀则是过度需求产生的。如
果一个社会中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存在着闲置的生产资源和劳动力,则为了刺激有效需
求所采用的增加财政支出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其效果会使得价格保持不变或小幅上涨的
情况下,失业减少,生产扩大,并不会导致通货膨胀。只有有效需求增加到了使得经济
处于充分就业的时候,生产资源和劳动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此时继续采用扩张性的
货币政策刺激经济,造成需求过度才会引起价格水平的大幅度的上涨,从而出现真正的
通货膨胀问题。按照这一理论,凯恩斯主义者普遍认为,通货膨胀和失业是不会同时发
生的,只要调节好总需求就可以消除失业和通货膨胀,新古典综合派也是毫无疑义、全
盘接受凯恩斯主义的这种看法。
但是20世纪60年后期,美国社会出现的通货膨胀和失业并存的“经济滞胀”现象,这让
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无力解释,于是新古典综合在反思传统凯恩斯主义对失业和通货膨胀
解释的基础上,对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论做出了一些修正,同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
理论,在新古典综合派中出现了“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的新解释,并把经济滞胀解释
成菲利普斯曲线的右移。
菲利普斯曲线
1958年,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在《经济学报》上发表了《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和
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指出了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一种此
消彼长、相互替代的关系。最初菲利普斯曲线并不是反映通货膨胀与失业关系的曲线,
但是新古典综合派很快将它纳入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中,由于单位工资成本占单位生产成
本的比例较大,所以工资的上升可以转化为价格的上升。因此,新古典综合派将菲利普
斯曲线转化为反映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图形,认为这两者之间同样也存在着此
消彼长、相互替代的关系。也就是说,要想降低通货膨胀率,那么失业率就会提高;而
要想降低失业率,那么通货膨胀率也会上升。
在整个20世纪60年代,新古典综合派对菲利普斯曲线所描绘的这种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
的关系,都是深信不疑的。根据这一理论,新古典综合派建议政府可以采取相关经济政
策,在一定范围内选择社会可以接受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组合。但是20世纪70年代
,美国经济的滞胀现象,高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并存的局面,打破了菲利普斯曲线所描
绘的这二者之间存在替代关系的美妙预言,也极大的动摇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家原本对
它所持有的坚定信念,连萨缪尔森也不得不改变腔调,对当时的总统福特建议:“不要
听顾问说的那些话,说什么失业率提高到6%,并保持这样的失业率两年,就能使美国的
通货膨胀率在1970年代余下的年份中不超过3%或4%。”
但是新古典综合派并为完全抛弃菲利普斯曲线,而是开始另辟巧径,开始用菲利普斯曲
线的右上移动来解释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以此来作为对经济滞胀的解释。新古
典综合派认为不完全的市场结构和错误的宏观经济政策,会导致菲利普斯曲线的右上移
动,使得社会只能选择更高水平的通货膨胀和失业组合。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物价的普遍上涨现象,萨缪尔森认为通货膨胀意味着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
,通货膨胀往往用物价指数来表示,即成千上万种产品的加权平均价格来计算通货膨胀
率。萨缪尔森将通货膨胀区分为三种类型:
1, 温和的通货膨胀,价格上涨缓慢且可以预测,人们对货币比较信任
2, 急剧的通货膨胀,总价格水平每年以平均几十个百分点或上百个点上涨,货币
币值贬值迅速,经济出现严重扭曲
3, 恶性通货膨胀,总价格水平每年以数十倍乃至数百倍上涨,货币急剧贬值,人
们疯狂抛出,经济严重混乱
传统的凯恩斯主义认为通货膨胀主要是由需求拉动引起的,而萨缪尔森认为通货膨
胀的根源并非只有一个,认为通货膨胀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有些通货膨胀是由于需求
方面的原因引起的,而另一些则由供给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但是萨缪尔森也认为现代社
会的通货膨胀,都有一个重要特征,它们都需要在内部积累能量,一旦爆发,便很难平
息下去。萨缪尔森将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区分为两大类型,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和成本
推动型通货膨胀。
萨缪尔森认为总需求是影响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之一,只要总需求的增长速度超出了经
济的潜在生产能力,那么就会发生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以使物价上升平衡总供给和总
需求。总需求的增长通常是没有限制的,它可以年增长10%,或者20%,但是总产量的增
长却是受到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因此只要总需求的增长超过了总产量的增长速度,通货
膨胀就会发生。这是由于需求方的过量货币追逐有限的商品供给,从而将价格拉起,由
于失业率降低,劳动力变得更加稀缺,工资也被相应抬高,所以通货膨胀会加速到来。
这一点与传统的凯恩斯主义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传统凯恩斯主义认为只有在经济已经
处于充分就业状态下,而总需求却继续扩大,才会引发“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但在
经济没有达到充分就业状态之前,刺激有效需求,并不会导致通货膨胀,新古典综合派
显然对这个传统观点进行了一些修正和拓展。
同时新古典综合派也汲取了货币主义对通货膨胀的一些认识,比如萨缪尔森认为,需求
拉动型通货膨胀背后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货币供给的快速增加,长期的总需求过度,
主要原因就在于货币供给增长率超过了总产量的增长率。货币供给的快速增加使得名义
需求快速增长,而后者又使得名义价格水平快速上涨。德国中央银行在1922-1923年曾
印刷数十亿的马克纸币,这些纸币疯狂涌入市场寻求面包和住房,从而造成德国当时的
物价水平数万倍的上涨。
因此,新古典综合派认为,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有一部分原因就是经济衰退
时期需求增长过快,使得产量无法跟上造成的,他们指出美国在1965-1969,1971-1974
年,1975-1979年期间,都曾经历了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固然可以解释经济从衰退状态转向繁荣状态过程中的某些通货
膨胀现象,但是却无法解释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所面临的长期的经济滞胀问题。在经
典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之中,通货膨胀必然发生在充分就业状态,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的
情况下,可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经济滞胀现象,却对这个理论给与了毁灭性的打击,
因为当时的美国经济中,在有20%的生产能力闲置,10%的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的情况下
,物价水平还是处于继续上涨之中。对于这一点,传统的凯恩斯理论是无法解释的,后
来一些新凯恩斯主义者,也包括萨缪尔森,创造性提出了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来解释传
统凯恩斯理论所不能解释的“经济滞胀”现象。
萨缪尔森认为通货膨胀除了需求拉动型之外还有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他将之定义为,
在失业率很高而资源利用不足时,由于成本上升所造成的通货膨胀类型。新古典综合派
认为,导致滞胀的最根本原因是总供给水平的下降,也就是总供给曲线的向左上移动,
这会导致更低的总产量水平和更高的价格水平。而引起这种情况的的原因是生产成本的
提高和生产要素供给量的减少,在过快的经济增长过程中,要素的供给量会越来越少,
这使生产要素的稀缺程度增大,从而导致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使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从而引发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也就是说,只要生产要素的供给跟不上经济增长的要
求,使得生产要素的稀缺水平大为提高,就会引发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
新古典综合派认为石油输出国组织在1973-1974年和1979-1980年的两次石油禁运和提价
行为,就是这种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典型例子。石油的紧缺和油价的大幅度上涨,造
成了总供给曲线往左上方向移动,导致总产量的减少和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从而引发
了经济滞胀问题。
当然也有一些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学家认为,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是由于市场的不
完全造成的,提出了结构性通货膨胀的概念。他们认为,经济滞胀在很大程度上市由于
个别市场的结构不完全造成的,这种市场结构的不完全造成了工资刚性和产品价格刚性
,它们只能上升而不能下降。在经济衰退时期,适度的总需求提高本不会引发通货膨胀
,但是局部市场的价格刚性使得市场机制遭到破坏,市场结构不再是完全的。当市场需
求下降时候,工资和产品价格的刚性造成总供给曲线的左上移动,使得总产量减少,价
格进一步上涨,从而出现了滞胀。
通货膨胀的危害
新古典综合派认为,通货膨胀的危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对收入和财富分配的影响。通货膨胀对收入和财富的影响主要是由于人们所持
有的资产和负债的种类差别造成的。假如你是个债务人,那么通货膨胀对你来说会比较
有益些,因为你要偿还给别人债务的实际价值要比你原先借来的要少,但如果你是个债
权人,那么情况会相反,通货膨胀使得你的债权相对贬值了。一般来说通货膨胀有利于
债务人,不利于债权人,而且也不利于那些依靠固定退休年金者,但更多的时候,新古
典综合认为通货膨胀只是将众多的收入和财富搅合在一起,并随机地在全体居民中进行
分配,而不会只单单冲击某些群体,从而让整个社会都变得怒气冲冲。
(二)、对经济效率的影响。新古典综合派认为通货膨胀之所以损害经济效率,是
因为它会扭曲价格信号,在一个高通货膨胀的社会里,人们很难区分相对的价格变化与
整体的价格变化,以至于价格体系变得混乱无序,令人无所适从。通货膨胀还会扭曲货
币的正常使用,人们为了避免手中的货币贬值,总是试图更愿意持有实际资源,而减少
货币拥有量,使得整个货币体系关系混乱。
(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新古典综合派为,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并不存在正相
关的关系,反而存在一些负相关的研究数据,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低通货膨胀率国家
的经济增长最为强劲,而高通货膨胀率的国家的增长则较为缓慢。
控制通货膨胀的政策
新古典综合派认为控制通货膨胀的政策总是处于两难的困境之中,因为一个国家要想降
低通货膨胀率,主要通过采取减少产出、控制需求、紧缩货币和信用的政策来实现。萨
缪尔森曾严肃认真地考虑,降低通货膨胀政策要付出多大代价的问题,即降低一个百分
点的通货膨胀率,会使GDP减少几个百分点及会使失业率上升几个百分点。萨缪尔森认
为控制通货膨胀的努力,恰恰是造成二战后美国最大程度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也是造
成20世纪90年代西欧经济大滑坡的主要原因。
因此萨缪尔森试图找到一种代价较低的反通货膨胀的政策,他认为用损失产出和提高失
业率的办法来控制通货膨胀,国家和社会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往往会产生经济衰退、
大量劳动者失业等等负面作用。萨缪尔森还认真考虑其他形式的反通货膨胀政策,其中
包括收入和工资管制政策、物价直接控制政策、鼓励更加自由的市场政策和新的税收政
策等等。最后萨缪尔森认为,如何找到一种可以避免以高失业率、产出损失为代价来遏
制通货膨胀摆脱两难困境的办法,仍是现代宏观经济学最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之一。
失业理论与奥肯定理
新古典综合派认为就业水平是有总供求关系决定的,失业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的,
总需求不足造成总供给没有达到充分就业状态下的生产量,从而造成失业。
总供给基本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潜在产出,所谓潜在产出是指不会引发或增大通货膨
胀压力条件下的一个经济体所能持续生产的最大产量,它取决于一个经济体中可利用的
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等投入的数量,以及使用这些生产因素的技术水平和效率水平
。二是投入成本,比如工资水平、能源、原材料价格等等,新古典综合派认为总供给曲
线不仅受到潜在产出的影响,而且也受生产成本变动的影响。生产成本上升时,只有在
较高的价格水平上,企业才愿意提供一定数量的产出。
新古典学派认为,价格和工资是有弹性的,任何偏离均衡的供给或需求都能很快得到纠
正,并且在总供给或总需求受到冲击之后,能够重新回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但是新
古典综合认为,短期内,由于存在像劳资协议这类刚性合同,因此价格和工资都是粘性
的。在这种经济中,由于总供给曲线相对平坦,当总需求水平上升时,产出也会随着上
升,特别是当产出处于较低的水平时更是如此。长期内,由于工资和价格有充分的时间
来对市场的冲击做出充分的调整,总供给曲线被认为是垂直的,因此长期产出是由一国
的潜在产出决定的,总需求水平变化更多影响的是价格而不是产量。
经验表明,在经济生活中,失业率通常会伴随着产出的变动而变动,新古典综合派经济
学家奥肯首先发现了产出变动与失业变动之间在数量上存在着显著的密切联系,即当实
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增长下降2%时,失业率上升约1%,当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
GDP增长上升2%时,失业率约下降1%,这就是著名的奥肯定理,也是新古典派失业理论
中的重要内容。
奥肯定理揭示了产出市场与劳动力市场之间极为重要的联系,描述了实际GDP变动与失
业率变动之间的经验关系。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为防止失业率的上升,实
际GDP增长必须保持与潜在GPD同样速度的增长率,而如果想要使失业率下降,那么就必
须使实际GDP的增长率快于潜在GDP的增长率。
T*******x
发帖数: 8565
2
西方经济学流派的思想争鸣
Bear
cxjcxj256 (天汉星星)
1 88.* 1/15/20, 07:4:35 (19'33")
西方经济学流派的思想争鸣
序言
西方经济学可谓是学派林立、众说纷纭,当然这是和它本身依然还不能称的上是一个完
整科学的学说不无关系,但是通过研究各个学派的理论内容、分析方法和政策主张,这
不仅对于我们深刻了解西方经济学整体发展状况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有助于加深对经
济学这个学科本身的思考和理解程度。
但是如何划分西方经济学流派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事情,划分的标准到底是什么?仁者
见仁智者见智,在此文里主要是以是否具有鲜明重大的经济理论内容,是否具有比较一
致的经济理论观点等作为划分的基本依据,当然由于西方经济学的流派繁多,整体队伍
异常庞大,难免总有挂漏之感。
经济学流派之一:新古典综合派
新古典综合派,又称后凯恩斯主流派,是产生于美国的现代凯恩斯主义的一个重要学派
。该学派试图在凯恩斯的总量经济理论基础上,结合新古典的微观经济分析理论,来构
造一个和谐统一的经济理论大厦。尽管从现在来看,这种努力并不十分成功,但是在二
战以后的二十多年里,新古典综合派对凯恩斯理论和新古典理论二者所做的综合,使西
方经济学渡过了一段相对平静和意见较为一致的时期。
当时西方经济学界众多的经济学家都是“新古典综合学派”的信徒,他们对许多重大的
经济问题也取得了相当一致的看法,该学派的理论和政策主张,不仅对当时的美国有着
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实际其他国家也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新古典综合派的名声和被
接受程度远远超过其他学派,从而成为了西方经济学界的主流经济学。
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由于实际经验与理论解释上的困境,新古典综合派正统主流经
济学的地位开始动摇,它的逐步衰微标志着经济学共识时代的结束。新古典综合派在综
合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经济理论的时候,未能注意到两者的不同点与缺陷之处,这就铸
就了该学派理论本身的不足,为它的衰落埋下了内部的隐忧。新古典主义的最大弱点是
在于把市场看得至善至美,认为市场是完全可以自我趋于均衡的,而凯恩斯主义则认为
市场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存在有效需求不足问题,需要政府的需求管理政策。
新古典综合派在对两者进行综合的时候,并没有仔细地理顺这内在逻辑矛盾,而是简单
地将宏观的凯恩斯主义嫁接到微观的新古典经济理论身上,甚至弄出了两套逻辑不一致
的经济理论,一套是宏观经济学,一套是微观经济学,各说各话,由此可见,新古典综
合理论本身就存在极大的不完善之处,这也是它以后遭遇尴尬困境的主要原因。
结果,在20世纪70年代左右,新古典综合派既无力诠释“经济滞胀”现象,又提不出有
效的治理对策,从而使得该学派备受指责,跌落正统主流经济学的宝座。从此之后,西
方经济学失去了共识,各个学派揭竿而起,派别林立,各领风骚。货币学派、理性预期
学派、供给学派等诸多经济学派在“反凯恩斯主义”的大旗下聚集,它们破除了人们对
于凯恩斯主义的迷信和盲从,并在西方经济学界和政治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经济
学的天下并未归于哪个学派的麾下,这些学派中也没有一个能像新古典综合派一样,取
得大多数经济学的共识。就目前状况而言,一个能够完全取得新古典综合派,并占据主
流经济学地位的经济学流派的出现,尚需时日。
一、凯恩斯革命
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各国都陷入经济的长
期萧条之中,史称“西方经济大萧条”。当时所有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急剧下降,
工商企业大批破产,银行纷纷倒闭,失业激增,到1933年,美国的失业率高达24.9%,
英国的失业率也达到了21.3%。在经济危机期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了37.
2%,倒退到20世纪初甚至19世纪末的水平;失业人数高达3000万以上,加上半失业者,
总失业人数将近5000万人;对外贸易总额下降了66%,倒退到了1913年的水平。
西方经济大危机造成了空前严重的灾难,美国经济学家福克纳在《美国经济史》一书中
写道:“萧条的年月所引起人们的消沉、不满和怀疑是广泛而深刻的。”面对这场史无
前例的经济危机,大量的失业人员和严重的生产过剩,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却显得无能
为力,这就是西方经济学所称的“经济学的第一次危机”。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之前,在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占据主流地位的经济理论是以马
歇尔、庇古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从瓦尔拉的“一般均衡理论”和马歇
尔的“局部均衡理论”出发,把市场经济描绘成一部可自行调节的完美机器,认为自由
竞争的市场机制自身是趋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它能够保证全社会包括土地、劳动力
、资本在内的经济资源得以充分的利用和合理的配置,保证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得到最大
的满足。
美国经济学家雷诺兹曾把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归纳为以下几个命题:
1,“供给创造自身的需求”的萨伊定律,也就是说产品生产的同时也提供了产品的购
买手段,社会总供给总是等于总需求,市场经济不会发生总需求不足或生产普遍过剩的
经济危机。
2,市场经济有自然趋于充分就业均衡的倾向,当市场一旦处于不均衡状态时,市场的
各种内在力量会使它很快恢复均衡。
3,利息率是调节经济生活中储蓄等于投资的机制。
4,劳动工资是调节劳动力市场中劳动供求均衡的机制。
5,市场经济不要政府的干预,但是允许有一个例外,政府可以对货币供给进行管制。
但是,正如经济学家琼.罗伯逊所说的,新古典经济学“那种保持充分就业均衡的自然
趋势的学说,未能经受住1930年代市场经济完全崩溃的考验。”。在这样一种经济萧条
和学术困境的情况下,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在批判新古典经
济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论”,对西方经济学进行了重大的修正。
凯恩斯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需求并不是必定等于社会总供给的,总需求不
足是经常存在的现象,因此,经济完全有可能出于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
凯恩斯认为总就业量决定于总需求量,失业就是由于总需求不足造成的,由于总需求不
足,商品滞销,存货过多,投资下降,引起生产缩减,解雇工人,造成失业大量增加。
而所谓有效需求,是指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从而处于均衡状态的社会总需求,它包括消
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由于边际消费递减倾向造成消费需求不足,资本效率递减倾向造成
投资需求不足,因此有效需求容易发生不足现象,从而导致社会总就业量的不足和经济
萧条的产生。
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是由于三个基本心理规律决定的。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凯恩斯认为因为人们有天生喜好储蓄的习惯,在人们收入
增加的时候,消费支出也随之增加,但是消费额增加的比例不如收入增加的比例大,从
而边际消费倾向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发生递减,收入和消费之间的缺口会越来越大,这
毫无疑问必然会引起消费需求的不足。
凯恩斯写道:“无论从先验的人性看,或从经验中之具体事实看,有一个基本的心理法
则,我们可以确信不移。一般而论,当所得增加时,人们将增加消费,但消费之增加,
不若其所得增加之甚。”
2,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所谓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是指人们预期从投资中获得的利润
率(即预期利润率)将因增添的资产设备成本提高和生产出来的资本数量的扩大而趋于
下降。
凯恩斯在用边际消费倾向规律说明消费不足之后,接着用资本边际效率崩溃去说明投资
不足。凯恩斯认为随着资本的不断增加,资本边际收入同样会出现下降趋势,因此资本
边际效率的递减会极大地抑制企业投资的积极性,从而会造成投资需求的不足。凯恩斯
详细描述了对资本边际效率,即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是如何引致了经济周期的。
凯恩斯写道:“繁荣期之特征,乃一般人对资本之未来收益作乐观预期,故即使资本品
逐渐增多,其生产成本逐渐增大,或利率上涨,俱不足阻碍投资增加。但在有组织的投
资市场上,大部分购买者都茫然不知所购为何物,投机者所注意的,亦不在对资本资产
之未来收益作合理的估计,而在推测市场情绪在最近未来有什么变动,故在乐观过度,
购买过多之市场,当失望来临时,来势骤而奇烈。不仅如此,资本之边际效率宣布崩溃
时,人们对未来之看法,亦随之黯淡,不放心,于是灵活偏好大增,利率仍上涨,这一
点可以使得投资量减退得非常厉害:但是事态之重心,仍在资本之边际效率之前崩溃—
—尤其是以前被人非常垂青的资本品。至于灵活偏好,则除了由于业务增加或投机增加
所引起的以外,须在资本之边际效率崩溃以后才增加”。
3,流动性偏好,又称灵活偏好,灵活偏好规律是指人们愿意保持更多的货币,而不愿
意保持其他的资本形态的心理法规。凯恩斯认为,灵活偏好是对消费不足和投资不足的
反映,具体而言是由以下的动机决定的:
①交易动机,指为了日常生活的方便所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
②谨慎动机,指应付各种不测所产生的持有现金的愿望;
③投机动机,指由于利息率的前途不确定,人们愿意持有现金寻找更好的获利机会。这
三种动机,尤其是谨慎动机,说明面对诸多不确定性时,人们通常不敢轻易使用自己的
存款。
凯恩斯以他内在逻辑一致的三大心理规律,否定了新古典经济学信奉的“萨伊定律”和
“市场充分就业均衡论”,对于经济危机作了全新的说明,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摆脱危机
,走出萧条的全新思路。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不应该被视为自然的现象,也不应该被
视为资本主义的本质缺陷,而只是市场经济制度的某些缺陷造成的。
既然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是在于有效需求不足,那么为了解决经济危机,凯恩斯提出自
己的药方:扩大投资,增加消费,从而增加有效需求,刺激就业和经济增长。凯恩斯得
出的政策观点是:放弃自由放任原则,实行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原则;政府应
当负担其调节社会总需求的责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保
证社会有足够的有效需求来实现充分就业。
由于凯恩斯对20世纪西方经济大萧条给予了与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完全不同的分析,他
的有效需求理论为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他的经济政策观点也为资本主义
国家摆脱经济危机提供了一种现实合乎逻辑的途径。因此,凯恩斯被众多西方经济学家
视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正如美国经济学家布伦纳教授所说的:“可以
毫不夸张地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和期间实行的凯恩斯主义的充分就业政策,拯救
了30年代的资本主义。”
二、新古典综合派的形成
二战以后,在西方世界享受长时期经济繁荣的环境下,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开始
由对立逐渐转向了共存和相互融合,在这一基础上产生了“新古典综合派”,该名词是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首创的,在1961年出版的《经济学》第五版一书中,他把自己的
力量体系命名为“新古典综合”,以说明该理论体系特色和理论渊源,因此“新古典综
合派”的经济理论也就以最完整、最严密的方式体现在萨缪尔森的那本异常畅销的《经
济学》一书中。
虽然新古典综合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形成的,但是对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经济学
的综合实际上在战前就开始了。美国经济学家希克斯在1937年发表的《凯恩斯先生与古
典学派经济家》一文中,以三个方程式和IS-LM模型概括了凯恩斯的理论。希克斯撰写
此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说明《通论》和新古典经济学之间的联系,他当时的结论是,凯
恩斯的三个方程式不过是“向马歇尔的正统经济学跨回了一大步,以致他的理论很难与
经过修订和限定范围内的马歇尔理论相区别。”所以,希克斯的这篇重要文献可谓是新
古典综合派的开始,它把凯恩斯主义综合为宏观一般均衡理论,并将它开始与新古典经
济学联系在一起。
汉森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认为IS曲线可以根据新古典学派的可贷资金学说推导出来。根
据可贷资金学说,利息率决定于可贷资金需求表和供给表的交点,可贷资金表是由个人
和企业储蓄、因货币增加而增加的可贷资金部分及退出窖藏状态的那部分货币余额组成
。由于储蓄水平随收入水平而变,因而可贷资金的供应表也随收入水平而变。这样,就
会得到不同收入水平的一系列可贷资金表,它们可以可贷资金需求表中投资需求表相结
合,就形成了IS曲线。
经济学家帕廷金根据希克斯的一般均衡论,更深入地进行了结合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经
济学的工作,他于1956年出版了《货币、利息和价格》一书,在书中,他在保留新古典
货币数量学说的同时,运用了凯恩斯的收入支出法分析经济。
萨缪尔森可谓是新古典综合派的集大成者和代表人物,同时也是他首创“新古典综合派
”一词,用以表示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经济学结合的理论体系。1948年,萨缪尔森出版
《经济学》第一版,以教科书的形式对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经济学进行了全面的综合,
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新古典综合派的正式形成。
所谓“新古典综合派”实质上将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这
两者糅合在一起,把新古典经济学微观的价值论、均衡论、分配论同凯恩斯宏观的国民
收入决定论综合为一体,从而组成一个集这两者之大成的经济理论体系。其核心思想是
:采用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来调节市场经济活动,使得现代社会经济能够避免过
度的繁荣或萧条的损害,趋于稳定的增长,并实现充分就业,则在这种经济环境下,新
古典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将再度适用。在1964年出版的《经济学》第六版中,萨缪尔森认
为,新古典综合就是总收入决定论与微观经济学经典理论的结合,因为“在管理完善的
体系中,运用货币和财政政策,使得古典理论所提出的充分就业的假定得到实现时,经
典理论就恢复了原有的地位。”
萨缪尔森提出的新古典综合理论,广泛地流行于二战之后的西方经济学界,在20实际60
年代中期以前,新古典综合派事实上成为了二战后西方的正统经济学,并成为各资本主
义国家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依据。
美国经济学家托宾认为,新古典综合派既是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经济学在理论上的结合
,又是两者在政策上的融合。早期的凯恩斯主义者一般强调财政政策的重要性,认为它
是缓和危机、减少失业的有力工具。而主张市场调节的新古典学派,则一贯强调货币政
策的重要作用。托宾强调指出,新古典综合派,就是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按照不同比
例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
正当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自鸣得意的时候,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社会
出现的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滞胀”现象,给了新古典综合派以沉重的打击
。按照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当失业存在,货币数量增长的情况下,价格水平应当保持
不变或小幅度上涨,只有在失业消除,达到充分就业状态之后,价格才会真正大幅度的
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即新古典综合派认为失业与通胀是不能并存的,是不可能在
存在失业的情况下爆发通货膨胀的,但是这种观点无疑是直接违背“滞胀”事实的。
新古典综合派不仅在理论无法解释经济滞胀现象,同时也不能提出有效的治理对策,因
为按照它的理论,在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情况下,会产生自相矛盾的后果。如果扩大
赤字,刺激消费和投资来解决失业,那么有效需求的增加将会抬高物价,从而恶化通货
膨胀;反之,要是政府减少财政支出和收紧货币政策,试图以此控制通货膨胀,那么有
效需求的降低将会使得失业率上升,从而恶化失业问题。简而言之,新古典宗派的政策
选择处于尴尬的两难境地之中。
理论上的无力和政策上的两难,这极大地动摇了新古典综合派的统治地位,新剑桥学派
、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和供给学派等新的经济流派对它争相展开批判,并发表自己
独有的经济理论,力争推翻新古典综合派的统治地位。
在这种经济背景和理论环境下,新古典综合派无法再保持自己对经济学的统治地位,不
得不对新的经济学派作出让步,部分地吸收新学派的理论观点。1972年,萨缪尔森在《
经济学》第8版中,悄悄收起了“新古典综合派”的旗帜,以“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
一词代替了“新古典综合派”,借以突出其理论的凯恩斯色彩,以及它在当代西方经济
学各流派中的主流地位。在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第12版中,在原有的新古典综合派的
基础上,萨缪尔森对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等三个学派的理论内容加以新
的综合,形成了所谓的“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新综合”
三、新古典综合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著作
新古典综合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汉森、希克斯、萨缪尔森、托宾、索洛、莫迪利安尼、奥
肯等。
1,阿尔文.汉森(1887-1975年)
新古典综合派的先驱,美国著名的凯恩斯主义者,被誉为美国凯恩斯主义的建筑设计师
。汉森1887年生于美国的南达科他州,1916年获美股威斯康辛大学博士学位,随后曾任
明尼苏达大学、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学府的教授。1937年起任哈佛大学教授,
直到1956年退休。汉森教授在哈佛大学培养了不少优秀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即为其弟
子之一。1938年,汉森被选为美国经济学会会长,还担任过罗斯福政府的经济顾问、美
国国务院经济专家、美国联邦储备局经济顾问等职。
汉森原来是新古典经济理论的信奉者,对凯恩斯主义曾持有强烈的异议。但自1937年起
,在他到哈佛大学任教后便转向信奉凯恩斯主义,并在美国积极鼓吹和传播凯恩斯主义
理论,还写了一系列著作使得凯恩斯理论“通俗化”、“美国化”。汉森的代表作主要
有《充分复苏,还是停滞》(1938年)、《财政政策与经济周期》(1941年),《经济
政策和充分就业》(1947年),《货币理论与财政政策》(1953年),《凯恩斯学说指
南》(1953年),《美国的经济》(1957年),《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学》(1960年)
等。
2,约翰.希克斯(1904年-1989年)
约翰.希克斯1904年生于英格兰的瓦尔维克郡,17岁获得奖学金进入牛津大学学习数学
,1923年,希克斯以优异的成绩通过数学学位的考试后,转入对“哲学、政治学和经济
学”的学习,1925年毕业于牛津大学,获硕士学位。1926年——1935年,希克斯到伦敦
经济学院任助教,后来又任讲师,期间于1932年获得伦敦大学博士学位。此后希克斯任
曼彻斯特大学教授直到1946年。从1946起到1952年,希克斯任牛津大学纳菲尔德学院的
高级研究员,直到1965年退休,并于1972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希克斯一生发表的论著甚多,所涉及的理论范围也较为广泛,他在价值、资本、工资、
货币、利息、经济周期、福利经济学和经济发展等理论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洞见,这在
当代西方经济学家中是较为罕见的。希克斯引进一般均衡和序数效用分析构成其价值理
论,从而使西方正统经济学大为完善。他在评论凯恩斯《通论》时所提出的IS-LM模型
,在现代经济学中广泛运用。希克斯的代表作有:《价值与资本》(1939年),《消费
者剩余理论的重建》(1941年),《对经济周期理论的贡献》(1950年),《需求理论
的修正》(1956年),《资本与成长》(1965年)等等。
3,保罗.萨缪尔森(1915——2009年)
萨缪尔森是当代新古典综合派的集大成者,他于1915年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一个波
兰裔犹太移民家庭,1923年,其家搬到芝加哥居住,1935年他获芝加哥大学文学学士学
位,1936年获芝加哥文学硕士学位,1941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在哈佛大学就读期间
,师从熊彼特、列昂惕夫、哈勃勒和汉森研究经济学。1940年即受聘为麻省理工学院经
济学助理教授,以后提升为副教授,1947年起任教授。1960年,他被美国总统肯尼迪任
命为总统调查咨询顾问和美国国家计划局经济顾问。1970年,因发展了静态和动态经济
理论,提高了经济科学的定量分析水平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也是第一个获得此奖的
美国人。
萨缪尔森的研究涉及经济学的诸多领域,几乎在西方经济学的各国方面均有自己的改正
、补充、精练或发展,被誉为经济学界的最后一个通才,而且他还运用数学工具对各种
经济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为数理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开创性贡献。萨缪
尔森的《经济学》一书,不仅融合了宏观微观分析,而且理论内容涉及面之广泛也多为
以往同类著作所不及,该书以四十多种语言在全球销售超过四百万册,影响了整整一代
人的思想观念。萨缪尔森的主要著作有《经济分析的基础》(1947年)、《经济学》(
1948),《线性规划和经济分析》(与索洛、多夫曼合著,1958年)。主要论文有:《
乘数分析和加速原理的联合作用》(1939年)、《国际贸易和生产价格的均衡》(1948
年)、《资本理论的寓言和现实性:代用的生产函数》(1962年),《处于困境的自由
主义者》(1972年)等等。
4、詹姆士.托宾(1918-2002年)
詹姆士.托宾,1918年出生于美国的伊利诺斯州,1935年,托宾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四
年后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1940年又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在哈佛大学的六年时间里,
托宾受到熊彼特、张伯伦、列昂惕夫等著名经济学家的指导。1941年,美国参加第二次
世界大战之后,托宾以经济学家的身份在政府任职,后应征入美国海军服役。1946年,
托宾离开海军返回哈佛大学经济系,继续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1947年,获得哈佛大学
博士学位,1950年任耶鲁大学副教授,1955年任教授。1961年托宾担任肯尼迪总统的经
济顾问,1971年被选为美国经济学会会长,1981年,因为在经济学方法、风险理论等方
面均卓有建树,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托宾最为主要的贡献就是资产组合理论,它建立在以各个家庭和企业怎样确定他们的资
产构成的基础上,主要讨论如何进行金融资产的组合以分散投资风险,并实现收益的最
大化。托宾的代表作有:《国民经济政策》(1963年),《经济学论文集:宏观经济学
》(1947年)、《十年来的新经济学》(1974年)、《计量经济学论文集:消费和经济
计量学(1975年)等
5,罗伯特.索洛
罗伯特.索洛,美国经济学家,1924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市,1947年获哈佛大学经济学学
士学位,1949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1951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4-1958年
任麻省理工学院统计学副教授,1958-1973年任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1973年起任
麻省理工学院客座教授。1961年被美国经济学会授予有“小诺贝尔经济学奖”之称的“
克拉克奖”,1980年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1987年因在研究经济增长与福利增加理论方
面所作出的特殊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索洛的经济学贡献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理论方面,他提出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强调
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该模型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不可或缺的理论
内容。
索洛的代表作有:《对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贡献》(1956年)、《技术变化与总生产函
数》(1957年)、《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与多夫曼、萨缪尔森合著,1958年)、《
增长理论:一个说明》(1969年)、《资本理论与收益率》(1963年)、《美国失业的
性质与原因》(1964年)、《增长理论评注》(1969年)。
6,弗兰科.莫迪利安尼(1918-2003年)
莫迪利安尼出生于1918年意大利的罗马,1939年在罗马大学毕业并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1939年,莫迪利安尼移居美国,1942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巴德学院统计学讲师。1944年获
纽约社会研究学院社会学博士学位。1949年任伊利诺斯大学副教授,而后任伊利诺斯大
学、卡内基理工学院、西北大学教授。1963年起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1967年获芝加哥
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76年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1981年任美国金融学会会长,1985年
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莫迪利安尼在经济理论上的重要贡献是提出了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说和公司资本成本定理
,即“莫迪利安尼-米勒定理”,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说以消费者行为理论为基础,提出
人的消费是为了一生的效用最大化,公司资本成本定理提出了在不确定条件下分析资本
结构和资本成本之间关系的新见解,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投资决策理论。
莫迪利安尼的代表作有:《国民收入和国际贸易》(1953年)《宏观经济学论》(1980
年)、《储蓄的生命周期假定》(1980年)、《财政理论及其他论文集》(1980年)等。
7,阿瑟.奥肯(1928-1980年)
奥肯1928年生于美国新泽西州,1949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1956年获该校的经济学博
士学位。1961年任耶鲁大学副教授,1963年起任耶鲁大学教授。1961年,奥肯被邀请担
任肯尼迪总统的经济顾问委员会成员,1964年,他又被邀任为约翰逊总统的经济顾问委
员会成员,1968年被任命为该委员的主席,1969年任布鲁金斯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奥肯在理论上的主要贡献是分析了平等与效率的替换关系,提出了估算潜在产出的“奥
肯定理”,所谓潜在产出是指一国经济产出的最大值,即充分就业状态下的产出。奥肯
发现了经济波动中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的经验关系,即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
增长下降2%时,失业率上升约1%;当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增长上升2%时,失业
率下降大约1%。
奥肯的代表作有:《繁荣政治经济学》(1971年)、《平等与效率》(1975年)、《不
公平的市场:如何解决市场经济中的不平等》(1983年)等
四、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理论内容
下面逐一介绍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理论内容
(一)、国民收入决定论
国民收入决定论是新古典综合派宏观理论的核心内容,该学派把凯恩斯的宏观理论和新
古典的均衡论综合为一体,建立了一个新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体系,并据此提出相关的
政策主张。
新古典综合派根据凯恩斯的总收入-总支出的理论,建立了相关的NI-AE的宏观经济模型
。NI是指总收入,从供给角度看,它等于消费C与储蓄S之和;AE是指总支出,从需求角
度看,它等于消费支出C与投资支出I之和。
如果社会经济中的总收入等于总支出,即:
NI=AE,C+S=C+I
也就是说,当S=I,储蓄等于投资时,则总需求与总供给将达到均衡。
新古典综合派认为,国民收入的决定主要取决于总支出AE的水平,总支出水平AE,特别
是投资支出I的数额如何,直接决定了国民收入的水平。
社会经济并非永远处于总供求均衡的状态,因为总支出水平不总是等于总收入水平的。
当C+I>C+S时,这意味着社会有效需求增加,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产出和就业量都会趋
于上升,失业减少,国民收入增加,在总需求超过充分就业状态下的总供给时,过度需
求将会引发通货膨胀;当C+I 量都会趋于下降,失业增加,国民收入减少。
为了避免经济生活中的有效需求不足与过度需求问题,新古典综合派引入了政府干预因
素。在NI-AE模型中,引入了政府支出G与政府税收T,这样总供求均衡的条件就改变为:
C+S+T=C+I+G
由于在NI-AE模型中引入了政府因素,因此就可以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来调节社会经济
中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关系,当总供求不一致时,政府就可以通过改变收支使得总供求趋
于均衡状态。
当C+S+T>C+I+G时,出现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即有效需求不足局面,这时,政府应当通
过扩大开支,或减少税收,刺激需求,增加C、I和G,使总供求趋向于充分就业均衡状
态。
当C+S+T 采取紧缩开支,或者增加税收,降低总需求,减少C、I和G,使总需求下降与总供给相
等的地步,抑制过度需求,使总供求趋于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均衡。
正如萨缪尔森所指出的:“在分析政府开支和财政政策时,C+I法具有极大的优点,它
可以非常容易地转变为完全相似的C+I+G的方法。”
新古典综合派的国民收入决定论是对凯恩斯“有效需求原理”的进一步拓展,该理论表
明,只要政府通过运用相关的经济政策,适当地扩大或减少政府的开支,就能通过需求
管理政策,有效应对经济衰退或者经济过度繁荣问题,以熨平经济波动,从而使得资本
主义经济保持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
(二)、IS-LM模型
IS-LM模型又被称为希克斯-汉森模型,1937年,希克斯第一次提出了IS-LL模型,当时
他提出此一模型,并未考虑创立一个独立的理论,而只是借此模型说明凯恩斯主义和新
古典的就业理论一样,仅是一种“特例”而不是说明“通论”。十几年后,汉森重新提
出了这一分析工具,并将LL曲线改称为LM曲线,并于1953年在《凯恩斯学说指南》一书
中予以宣扬,于是IS-LM模型开始成为新古典综合派的核心内容,并被用来作为产品市
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性分析工具,从而得到了普遍接受和广泛流传,尽管这个模型存在
不少的缺点,但至今经济学家们仍然在使用它。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利率是联系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纽带,凯恩斯的收入决定论描述
的是产品市场,而货币利息理论描述的是货币市场,实际上这两个市场是紧密联系在一
起的。在产品市场中,总产量决定于有效需求,有效需求由消费和投资组成,而投资作
为利率的函数,当利率变动的时候,投资显然也会相应变动,从而对有效需求造成影响
。当有效需求变动的时候,毫无疑问就会影响均衡的总产量,即实际国民收入,而实际
国民收入的变化又会影响交易的货币需求,从而对货币市场的均衡状态造成新的影响。
由此可见,利率与国民收入水平之间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IS-LM模型正是对这种
关系的一种具体描述。
然而,凯恩斯有关利息率的理论有两个缺陷:
一是利率的不确定性,汉森首先指出凯恩斯的利息论中的利率是不确定的,他认为凯恩
斯所提及的与货币需求有关的三个因素中,只有满足投机动机所需要的货币量与收入水
平无关。而满足交易和谨慎动机的货币需求,却与收入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对应于
每一个收入水平,都有一特定的货币总需求量,不同的收入水平对应着不同的货币需求
曲线。当货币供给既定时,货币市场上就会出现一系列的均衡利息率。不同的收入水平
有不同的均衡利息率,但是除非知道收入水平,不然无法确定均衡利息率。所以,凯恩
斯的利息率具有不确定性。
二是货币市场均衡无法保证产品市场也达到均衡,而两个市场相互作用,同时达到均衡
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实现均衡的必要条件。在货币供给既定的情况下,利息率决定于货
币总需求,货币总需求有取决于收入水平。在消费已定的情况下,投资水平决定了收入
水平,但是,如果不知道利息率的话,也就无法确定投资水平。所有这些变量都是相互
联系的,必须按照一般均衡的概念,同时确定均衡收入与均衡利率,而凯恩斯未同时考
虑两个市场,而是避开上述问题,在讨论产品市场均衡时,假定货币市场已经达到均衡
,在分析货币市场均衡时,假定产品市场已经处于均衡状态。
希克斯、汉森的IS-LM模型修补凯恩斯理论中这一缺陷,把凯恩斯的收入决定论和货币
理论结合了起来,并建立起了一般的两市场均衡模型。
在产品市场中,投资I是利率r的函数,I随r的递增而减少;储蓄S是收入Y的函数,S随
收入Y的递增而递增。希克斯认为,将I=I(r)和S=S(Y)合在一起,就得到了收入与利息
率的另一种关系,形成了IS曲线,下列等式决定了均衡收入:
I(r)=S(Y)
在产品市场上,由投资与储蓄相等的点构成的轨迹形成了IS曲线,这条曲线描述了在产
品市场上处于均衡状态时所对应的收入和利息率的各种组合,IS曲线的斜率为负,即高
利息率和低收入水平相对应,低利息率和高收入水平相配对。因此,IS曲线是一条向右
下方倾斜的曲线,位于IS曲线右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投资小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
,位于IS曲线左方的收入和利息率组合,都是投资大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
在货币市场上,名义货币供给量为M,货币需求量为L=L(r,Y),货币供给由政府决定,是
个既定的量,货币的需求量是利息率和收入的函数,当下式成立时,货币市场达到均衡:
M=L(r,Y)
货币供求相等点的轨迹形成了LM曲线。它表示在货币供给既定时,货币市场处于各种均
衡时所对应的收入和利息率的组合,LM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高利息率和高
收入水平相对应,低利息率和低收入水平相对应。这是因为货币需求量和收入水平呈同
方向变动,和利息率成反方向变动。在低收入水平时,交易所需要货币量较小,而满足
投机所需的货币量增加,利息率趋于下降。在高收入时,交易中所需的货币量增加,满
足投机所需的货币量减少,利息率就会提高。
在利息率非常低的时候,LM曲线变为水平线,即当利息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时,人们对货
币的投机性需求就会变得无限大,此时,所有人都预期利息率不会再下降,从而都愿意
抛出债券而持有货币,这种情况被称为“流动偏好陷阱”或“凯恩斯陷阱”。一般来说
,在LM曲线右方的收入和利率组合,都是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处于LM
曲线左方的收入和利率组合,都是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
将下列方程式联立:
I(r)=S(Y)
M=L(r,Y)
可求得未知数(r,Y)的解,这解就是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E(见下图),这个交点就
代表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共同均衡时的利息率和收入的组合,当利息率和收入水平处
于此点位置时候,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都达到供求相等的状态,经济体系也就因此达到
一般的均衡稳定状态,因此我们就可得到一个关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双重均衡的宏观
经济模型——“IS-LM模型”。
现在我们来分析IS-LM模型的稳定性问题,即当利息率和收入水平的组合不在E点时,产
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双重均衡不能同时实现,经济体系处于非均衡状态时,它会在产品
市场的供求压力或货币市场的供求压力等内生变量的调整作用下,由非均衡状态向均衡
状态运动,最后达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双重均衡状态。
比如以图中的A点为例,我们来看一下非均衡状态向均衡状态过渡的调整过程。在A点,
在产品市场上,由于投资大于储蓄,将使收入水平上升,在货币市场上,此时的货币需
求大于货币供给,将会使利息率上升,在这两种力量的作用下,A点将会逐步右上方调
整,显然这个过程会趋于唯一的均衡点E,只有在这一点上,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才能
保持其稳定的均衡状态。
在IS-LM模型中,IS曲线表示可以使产品市场达到均衡的利息率和收入水平的组合点,
LM曲线则表示可以使得货币市场均衡的利息率和收入水平的组合点,而IS-LM曲线的交
点所确定的收入和利息率的均衡组合,会随着两条曲线中的任一条曲线形的变动而变动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某些外生变量来使得IS或LM曲线发生移动,从而得到一个新
的双重市场均衡组合,即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经济政策来影响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
状态,从而让经济可以趋向于更合乎人类愿望的状态。
IS曲线的移动源于总需求的变动,特别是投资需求的改变。当投资增加时,IS曲线会向
右移动,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向右移动的IS曲线同它会相交于,一个较高的收入和
较高的利息率的均衡点上,也就是投资需求的增加会导致国民收入的增加和利息率的提
高;反之当投资需求减少时候,IS曲线会左移动,情况正好会相反。
LM曲线的移动主要来源于货币供给的变动。当货币供给增加时,LM曲线向右移动,在IS
曲线不变的情况下,向右移动的LM曲线会同它相交于,一个较高的收入和较低利率的
均衡点上,也就意味着货币供给的增加会导致国民收入的增加和利息率的降低;而当货
币供给减少时,情况正好相反,在IS曲线不变的情况下,显然IS-LM曲线会相交于更低
的收入和更高的利息率的均衡点上。
在实际的经济运行中,经济外生变量很少单独起作用,它们总是相互结合在一起共同对
经济起作用,为了在IS-LM模型中考察这些外生变量相互影响、共同起作用的机制,所
以接下来我们分析,IS曲线和LM曲线同时移动对市场均衡的影响。
当政府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时,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会导致IS曲线
的右移,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也会导致LM曲线的右移,结果IS曲线和LM曲线会相交于一个
新的均衡点,在这点上,收入有着较高的水平,利息率有较小的变动,也就是说当一个
政府采用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时,结果会导致国民收入的提高和较小变动的利息率;
当政府采用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时候,情况正好相反,IS和LM曲线的同时左
移,会导致出现收入水平的下降和较小变动的利息率。
当一个政府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时,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会导致IS
曲线的右移,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会让LM曲线向左移动,IS曲线的右移和LM曲线的左
移,结果利息率会上升,但收入水平不确定。那么当政府采用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
性的货币政策时,情况正好相反,会导致IS曲线的左移和LM曲线的右移,结果出现了利
息率的下降,但收入水平不确定。
在LM曲线成为水平的部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显然既不能提高收入水平也不能降低利息
率,因此在这称之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的区域内,货币政策是无效的
。但是在这个区域内,扩张性的财政依然会起作用,使得IS曲线右移,结果会提高收入
水平,而利息率却没有变化。也就是说在“凯恩斯陷阱”的这个区域 ,货币政策是失
效的,发生作用的只是财政政策。凯恩斯认为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经济
正是处于这样一个情况之中。
IS-LM模型反映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条件下,国民收入和利息率之间的关系
,描述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的密切联系,构成了一个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相
互作用如何共同决定国民收入与利息率的理论框架,因此可以说是宏观经济分析的一个
相当重要的工具。根据IS-LM模型,我们可以分析政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改变,对
经济体国民收入和利息率所起的作用,也可以了解包括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在内的一般
均衡经济状态是如何变化的。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政策分析正是依据IS-LM模型而展开
的,因此,它毫无疑问地被普遍认为是新古典综合派宏观经济学中一个核心内容。
(三)、经济增长理论
这里我们介绍其中最有理论代表的两种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增长模型,即哈罗德-多马
模型和索洛的新古典模型。
1、 哈罗德-多马模型
哈罗德-多马模型,是在20世纪40年代分别由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和美国经济学家多马
提出来的,因为他们分别提出的经济增长模型基本相似,故经济学界称之为哈罗德-多
马模型。
该模型假设生产中只用资本和劳动这两种生产要素,而且这两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率是
基本不变的,此外该模型还假设技术是不变的,即不考虑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增长公式是:
G=S/C
在上式中,G代表的是国民所入增长率,S代表的储蓄率,即储蓄量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
比例,C代表的是资本-产出比率。根据该模型的假设条件,资本与劳动的配合比例是基
本不变的,这样资本-产出比率也就保持不变,因此根据该增长方程式,经济增长率实
际上就是取决于储蓄率了。
例如,我们假定一国的资本-产出C比率为4,储蓄率S为12%,则根据哈罗德-多马增长公
式,可得经济增长率G=12%4=3%,而要是该国的储蓄率为20%的话,那么该国的经济增长
率则为G=20%/4=5%。因此,根据哈罗德-多马模型,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一国的经济增
长率直接取决于储蓄率,储蓄率越高,则经济增长率也就越高,储蓄率越低,则经济增
长率也就越低。
哈罗德-多马模型还用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这三个概念来分析经
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和增长波动的原因。所谓实际增长率是指实际上所发生的增长率
,它由实际储蓄率和资本-产出比率所决定,即
G=S/C
而有保证的增长率G(w),又称之谓合意的增长率,是指长期中理想的增长率,它由合意
的储蓄率S(d)和合意的资本-产出比率C(r)决定,即
G(w)=S(d)/C(r )
最后所谓的自然增长率(G(n))是指长期中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所允许达到的最大增
长率,它由最适宜的储蓄率S(O)和合意的资本-产出比率C(r)决定,即
G(n)=S(o)/C(r)
哈罗德-多马模型认为,在长期中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是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
长率和自然增长率这三者相一致,即
G=G(w)=G(o)
如果这三种增长率不一致,则会引起经济的波动。具体来说,实际增长率与有保证增长
率的背离,会引起经济中的短期波动,当实际增长率大于有保证的增长率时,就会引起
累积性的经济扩张,这是因为实际的资本-产出比率小于合意的资本-产出所致,企业就
会增加投资,使得这两者趋于一致,从而就刺激了经济的扩张。相反,在实际的增长率
小于合意的增长率时, 会引起经济的收缩,因为这个时候的实际资本-产出比率大于合
意的资本-产出比率,企业就会减少投资,使得这两者趋于一致,从而就引发了经济的
收缩现象。
而在长期经济增长中,有保证的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的背离也会引起经济波动,当有保
证的增长率大于自然增长率的时候,由于有保证的增长率超过了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所
能允许的增长率,因此经济将会出现长期收缩,反之当有保证的增长率小于自然增长率
的时候,由于有保证的增长率没有超过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所允许的程度,那么经济就
会出现长期繁荣。所以因为减少经济波动,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应该使这三种增长
率相一致。
哈罗德-多马模型是西方经济理论中最早的经济增长模型,它虽然比较简单,也有着很
多的缺陷,但是该模型的建立却大大刺激了西方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模型的研究兴趣,
以后的西方经济增长模型大多是在该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另一种意义上说,可
以看作是对该经济增长模型的继承、发展和改进。
2、 新古典模型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索洛提出来的,该模型认为,哈罗德-多马模型
所指出的经济增长途径是很难实现的,这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
响,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这三者很难达到一致,索洛把哈罗德-
多马模型所指出的经济增长途径称之为“刀锋”,意指该经济增长途径的非现实性。而
索洛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则通过假定可变的资本-劳动比率和考虑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
作用,来使得增长模型更能符合实际经济的情况。
新古典增长模型的方程式是:
G=a(⊿K/K)+b(⊿L/L)+⊿A/A
在上式中,G代表的是产出的增长率,⊿K/K代表的是资本的增长率,⊿L/L代表的是劳
动的增长率,⊿A/A代表的是技术进步率,a代表的是经济增长中资本所作的贡献份额,b
代表的经济增长中劳动所作的贡献份额, a与b的比率就是资本-劳动比率。
新古典模型从一个简化的假设开始,首先该模型假定没有技术进步,这意味经济最终会
达到一个长期稳定的产出水平和资本水平,这种状态被称之为稳态均衡,因此所谓的经
济稳态均衡也就是指人均产出和人均资本达到静止状态之处,即⊿y=0且⊿k=0。新古典
模型先从经济如何从当时的状态向稳定均衡状态的转变研究开始,然后作为最后一步再
将技术进步加入模型中来。
人均产出和人均资本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函数关系来表示
y=f(k)
其中y代表的是人均产出,k代表的人均资本,也即资本-劳动比率,随着人均资本的增加
,人均产业也会逐渐增长,但是由于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每一单位资本增加所带
来的产出的增加额将会越来越小,因此人均资本和人均产出最终将会趋于一个稳定数值
,此时经济就处于了前面所说的稳定均衡状态了。我们分别用y*和k*来代表稳定均衡状
态中的人均产出和人均资本的数值。
很明显,要保持给定的人均资本水平k所必需的投资,它取决于人口增长率和资本折旧
率这两个因素。首先假定人口增长率n是恒定的,n=⊿N/N,因此经济体就需要为投资nk
来为新工人提供资本,其次假定资本折旧率是资本存量的一个固定比率d,这就使得经
济每年对新资本的需求量增加了dk。因此,根据以上的假定条件,要想保持给定的人均
资本水平所需要的投资则是(n+d)k。
接下来新古典模型又考察了储蓄和资本增长之间的关系。再假定没有政府部门、对外贸
易、国际资本流动,也假定储蓄是国民所入的一个固定比率s,因此人均储蓄率便是sy
,即可得
sy=sf(k)
人均资本的净变化⊿k是储蓄超过必需的投资部分

⊿k=sy-(n+d)k
因为稳定均衡状态定义为⊿k=0,并且在y*,k*满足
sy*=sf(k*)=(n+d)k* 时才会出现。
新古典增长模型研究经济从某种初始的资本-劳动比率如何随时间的推移而转变到稳态
的调整过程。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储蓄率、投资、折旧率和人口增长率
等。新古典模型认为,当储蓄sy超过必需的投资水平时,人均资本k就会出现增长,人
均产出也会出现增长,这样的经济增长状态一直会持续到实际投资和必需的投资恰好一
致的时候,此时 ⊿k=0,资本-产出比率处于即不会上升也不会下降的稳定状态之中。
因此新古典模型的一个重要含义在于,在有着相同的储蓄率,人口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率
的国家中,最终的人均收入水平将会趋于一致,达到同样的稳定均衡状态。在该稳态中
,k和y都是固定不变的,由于人均收入固定不变,那么总收入便以相同于人口增长率的
速度而增长,即增值率为n,由此可见,稳态增长率不受储蓄率的影响,这是新古典模型
的一个关键结论。
为什么长期经济增长率会独立于储蓄率呢?不是有很多人一直认为日本比美国经济增长
更快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日本的储蓄率大大高于美国吗?一个将收入的20%储蓄起来用
来增加资本投资的国家,其产出增长难道不会比一个只把收入的5%储蓄起来的国家要更
快一些吗?但是根据新古典模型,这些结论是无法成立的,因为储蓄率并不影响长期的
经济增长率。
前面新古典模型的分析,忽视了技术进步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现在在来考虑容纳了技
术进步后的新古典模型,在考虑了技术进步之后,长期的经济增长率显然等于人口增长
率和技术进步率这二者之和,即⊿Y=n+⊿A/A。西方经济学家通常把技术进步的代表字
母放在函数的开头,即Y=AF(K,N),这样做的理由是因为技术进步的影响是所有的生产要
素的,此时的A又被称之为全要素生产率,索洛得出了g=(⊿y/y-Θ*⊿k/k)的关系式,
以这种方式表示的g则被称为索洛剩余,它意指全要素生产率实际度量的是,不能为投
入要素变化所解释的全部产出增长。
最后西方的新古典模型得出了几个关键性的结论
(1)、决定经济增长的是劳动的增加、资本的增加和技术进步
(2)、长期的经济增长率是外生的,它独立于储蓄率s ,等于人口增长率n
(3)、虽然储蓄率并不影响长期增长率,但是通过提高资本-劳动比率可以提高稳态收
入水平。
(4)、若允许技术进步,那么可得出长期的经济增长率依然是外生的,长期的人均收
入增长率由技术进步率决定,总经济增长率则是人口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率二者之和。
(5)、资本-劳动比率是可变的,从而资本-产量比率也是可变的,这是对哈罗德-多马
模型的重要修正。
(6)、人口增长率,虽然增加了经济的长期增长率,但是却降低了人均资本和人均收
入的稳态水平,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加强对人口问题的重视程度,降低人口的增长率。
(7)、人均收入趋同是新古典模型的最后判断。如果两个国家的人口增长率、储蓄率
和生产函数相同,那么它们最终将会达到相同的收入水平。根据新古典模型的解释,穷
国之所以穷,是因为资本的缺少,但如果它们与富国的储蓄率一样,并有机会获得与富
国一样的技术,那么在人均收入水平上,它们最终会赶上富国。而且要是国与国之间的
储蓄率不同的话,那么根据新古典模型,它们在稳态中将达到不同的收入水平,但如果
它们的人口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率相同,它们的稳态经济增长率也就相同。
(四)经济周期理论——乘数-加速原理
乘数-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理论:是把投资水平和国民收入变化率联系起来解释国民收入
周期波动的一种理论,是最具影响的内生经济周期理论。乘数原理说明了投资变动对国
民收入变动的影响,投资变动给国民收入带来的影响,要比投资变动更大,这种变动往
往是投资的变动的倍数。由于经济各部门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某一个部门的一笔投
资不仅会使本部门的产出增加,而且还会对其他部门产生连锁反应,引起这些部门投资
与产出的增加。而加速原理要说明国民收入变动对投资变动的影响,国民收入的变动能
够引起更大数额投资的变动。萨缪尔森便用这种乘数-加速原理来解释经济的周期性波
动。
乘数理论
乘数理论原来是英国经济学家卡恩于1931年6月在《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国内投资
与失业的关系”一文中首先提出的,主要目的是阐述国家用于公共工程的支出和总就业
量之间的关系,凯恩斯在《通论》一书中沿袭了卡恩的这一观点,并通过引入边际消费
倾向这一概念,系统地阐述了乘数理论。
根据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论,则有下列等式:
Y=C+I
因而可得ΔY=ΔC+ΔI
经整理可得
ΔY=ΔI*1/[1-(ΔC/ΔY)]
其中ΔC/ΔY即是边际消费倾向,1-ΔC/ΔY即是边际储蓄倾向,其倒数1/[1-(ΔC/ΔY)
]即是乘数,如果以K表示乘数,则可得下式
ΔY=K*ΔI
以上分析表明,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投资乘数也就越大,投资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也
就越剧烈,反之亦然。假如边际消费倾向为0.8,则乘数K=1/0.2=5,也就是说,政府增
加一亿美元的投资额,国民总收入将会增加五亿美元。
加速理论
加速理论最早是由法国经济学家阿夫塔里昂在1913年发表的《生产过剩的周期性危机》
一书中提出来的。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在1917年发表的《商业的加速和需求规律》一文
中叶提出同样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国民收入的变动或消费需求的变动,将会引起数倍的
投资变动。例如假设生产某价值一百万美元的消费品,需要投资价值三百万美元的机器
设备,即资本产出比率为3:1,。在这样的情况下,若消费支出增加一百万美元,则需要
相应增加三百万美元的投资支出。
经济学家阿夫坦利翁的经济周期观点也是建立此原理基础上的,他认为繁荣之所以会走
向崩溃,并不是资本不足,而是由于在消费品产量迅速增长的情况下需求不足所造成的
。因为经济繁荣促进了对消费品的需求,由此带来了资本品生产的增长,但是现代资本
品从投资到完成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并不能立即向社会提供相应的消费品。因此在消费
品需求无法被充分满足的时间内,消费品价格会持续坚挺,利润率会长时间保持在一个
丰厚的水平上,这就给相应的资本品生产部门不断发出刺激的信号,大量的资本蜂拥而
入,投资额可能因此会远超正常的社会需求水平。
“正是这样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正是这种在消费品产量获得增长以前,必须经过一
个漫长时期的情况,使得繁荣时期得以延长,也使得资本品的创建受到了过度刺激,终
于打乱了经济平衡。”
当漫长的资本品生产程序终于完成,可以向社会提供消费品的时候,当该种消费品大量
涌入市场,水漫金山一样淹没社会需求的时候,人们才会发现,该种产品已经供过于求
,生产严重过剩,再也无法以原先的价格出清手中的产品了,大家争先恐后地低价出售
产品,价格下跌,利润急剧减少,企业开始亏损,破产倒闭现象增多,经济崩溃局面由
此产生了。
阿夫坦利翁对此过程做了非常形象的说明:“如果有人想把屋子烘得暖和些,他在壁炉
里生起火,但是肯定得等上一会儿,他才能获得所需要的温度。当处于这一时间间隔内
,屋里仍然觉得寒冷,温度计上的记录仍然没有动,如果他没有经验,就会再添加些煤
,尽管炉子里的已经有了足够的燃料,等到全部烧着的时候,将会使他热得难以忍受,
可是他还在不断地加煤。他以当时感觉到的寒冷和温度计上的记录为依据,结果就必然
要使他获得超过他所需要的温度。”
经济周期中繁荣阶段的持续时间长短,取决于建立新的生产程度时期的长短。这一见解
得到了不少经济学家的赞同,经济学家庇古和罗伯逊也认为资本创建时期在决定经济高
涨时期的长短方面,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熊彼特也持有类似观点,认为当新的生产程序
完成,新的产品开始在市场上大量出现时,经济繁荣也就走到了尽头。
乘数原理与加速原理所要说明的问题各不相同,乘数原理说明的是投资的变动何以会导
致出现收入的巨大变动,而加速原理说明的是收入或消费的变动何以会导致投资发生巨
大的变动。但这两者所说明的经济运动又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新古典综合派宏观
经济学正是利用“乘数——加速数模型”来解释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乘数——加速数模型
萨缪尔森认为凯恩斯的乘数理论只是说明了一定的投资变动如何引起收入和就业的变动
,而没有说明收入的变动又如何反过来引起投资的变动。此外,凯恩斯的理论运用的是
比较静态均衡的分析方法,没有考虑到从原先的均衡状态到新的均衡状态的动态调整过
程。他认为只有将加速数原理和乘数原理结合起来,才能解释经济周期的累积性扩张或
者收缩的过程。在1939年发表的《乘数分析与加速数原理的相互作用》一文中,萨缪尔
森提出了“乘数——加速数模型”,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这一模型的表述为这样一个公式:
Yt = Ct + It + Gt 公式(1)
上式中Yt为现期收入,Ct为现期消费,It为现期投资,Gt为现期政府支出。这个公式说
明了,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现期收入等于现期消费、现期投资与现期
政府支出之和(不考虑开放经济中的净出口)。
现期消费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c和前期收入Yt 1;
Ct = cYt 1 公式(2)
现期投资取决于加速系数(a)和消费的变动(Ct Ct 1);
It = a(Ct Ct 1) = a(cYt 1 cYt 2)
= ac(Yt 1 Yt 2) 公式(3)
(3)式说明了在考虑消费时,投资最终仍取决于收入的变动,即加速原理说明的关系。
设现期政府支出为即定的,即:Ct = Gt 公式(4)
把(2)、(3)、(4)式代入(1)式则得出:
Yt = cYt 1 + ac(Yt 1 Yt 2) + Gt 公式(5)
可以通过对c,a,Gt,进行设值计算 ,就可以得到一个周期性波动的动态经济模型。
据此可得到萨缪尔森乘数—加速模型的完整含义
(1)在经济中投资、国民收入、消费相互影响,相互调节。如果政府支出为既定,只
靠经济本身的力量自发调节,那么就会形成经济周期。周期中各阶段的出现,正是乘数
与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在这种自发调节中,投资是关键的,经济周期主要是投
资引起的。
(2)乘数与加速原理相互作用引起经济周期的具体过程是:投资增加引起产量的更大
增加,产量的更大增加又引起投资的更大增加,这样,经济就会出现繁荣。然而,产量
达到一定水平后由于社会需求与资源的限制无法再增加,这时就会由于加速原理的作用
使投资减少,投资的减少又会由于乘数的作用使产量继续减少,这两者的共同作用又会
使经济进入萧条。萧条持续一定时期后由于产量回升又使投资增加、产量再增加,从而
经济进入另一次繁荣。正是由于乘数与加速原理的共同作用,经济中就形成了由繁荣到
萧条,又由萧条到繁荣的周期性运动过程。
(3) 乘数-加速原理表明,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会通过加速数对投资产生加速作用,
而投资的变化又会通过投资乘数使国内生产总值成倍变化,加速数和投资乘数的这种交
织作用,便导致国内生产总值周而复始的上下波动。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干预经济的政策
来影响经济周期的波动。即利用政府的干预(比如政府投资变动)就可以影响减轻经济
周期的破坏性,甚至消除周期,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五)、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凯恩斯主义认为,失业是由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而通货膨胀则是过度需求产生的。如
果一个社会中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存在着闲置的生产资源和劳动力,则为了刺激有效需
求所采用的增加财政支出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其效果会使得价格保持不变或小幅上涨的
情况下,失业减少,生产扩大,并不会导致通货膨胀。只有有效需求增加到了使得经济
处于充分就业的时候,生产资源和劳动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此时继续采用扩张性的
货币政策刺激经济,造成需求过度才会引起价格水平的大幅度的上涨,从而出现真正的
通货膨胀问题。按照这一理论,凯恩斯主义者普遍认为,通货膨胀和失业是不会同时发
生的,只要调节好总需求就可以消除失业和通货膨胀,新古典综合派也是毫无疑义、全
盘接受凯恩斯主义的这种看法。
但是20世纪60年后期,美国社会出现的通货膨胀和失业并存的“经济滞胀”现象,这让
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无力解释,于是新古典综合在反思传统凯恩斯主义对失业和通货膨胀
解释的基础上,对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论做出了一些修正,同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
理论,在新古典综合派中出现了“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的新解释,并把经济滞胀解释
成菲利普斯曲线的右移。
菲利普斯曲线
1958年,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在《经济学报》上发表了《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和
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指出了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一种此
消彼长、相互替代的关系。最初菲利普斯曲线并不是反映通货膨胀与失业关系的曲线,
但是新古典综合派很快将它纳入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中,由于单位工资成本占单位生产成
本的比例较大,所以工资的上升可以转化为价格的上升。因此,新古典综合派将菲利普
斯曲线转化为反映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图形,认为这两者之间同样也存在着此
消彼长、相互替代的关系。也就是说,要想降低通货膨胀率,那么失业率就会提高;而
要想降低失业率,那么通货膨胀率也会上升。
在整个20世纪60年代,新古典综合派对菲利普斯曲线所描绘的这种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
的关系,都是深信不疑的。根据这一理论,新古典综合派建议政府可以采取相关经济政
策,在一定范围内选择社会可以接受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组合。但是20世纪70年代
,美国经济的滞胀现象,高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并存的局面,打破了菲利普斯曲线所描
绘的这二者之间存在替代关系的美妙预言,也极大的动摇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家原本对
它所持有的坚定信念,连萨缪尔森也不得不改变腔调,对当时的总统福特建议:“不要
听顾问说的那些话,说什么失业率提高到6%,并保持这样的失业率两年,就能使美国的
通货膨胀率在1970年代余下的年份中不超过3%或4%。”
但是新古典综合派并为完全抛弃菲利普斯曲线,而是开始另辟巧径,开始用菲利普斯曲
线的右上移动来解释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以此来作为对经济滞胀的解释。新古
典综合派认为不完全的市场结构和错误的宏观经济政策,会导致菲利普斯曲线的右上移
动,使得社会只能选择更高水平的通货膨胀和失业组合。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物价的普遍上涨现象,萨缪尔森认为通货膨胀意味着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
,通货膨胀往往用物价指数来表示,即成千上万种产品的加权平均价格来计算通货膨胀
率。萨缪尔森将通货膨胀区分为三种类型:
1, 温和的通货膨胀,价格上涨缓慢且可以预测,人们对货币比较信任
2, 急剧的通货膨胀,总价格水平每年以平均几十个百分点或上百个点上涨,货币币值
贬值迅速,经济出现严重扭曲
3, 恶性通货膨胀,总价格水平每年以数十倍乃至数百倍上涨,货币急剧贬值,人们疯
狂抛出,经济严重混乱
传统的凯恩斯主义认为通货膨胀主要是由需求拉动引起的,而萨缪尔森认为通货膨胀的
根源并非只有一个,认为通货膨胀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有些通货膨胀是由于需求方面
的原因引起的,而另一些则由供给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但是萨缪尔森也认为现代社会的
通货膨胀,都有一个重要特征,它们都需要在内部积累能量,一旦爆发,便很难平息下
去。萨缪尔森将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区分为两大类型,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
型通货膨胀。
萨缪尔森认为总需求是影响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之一,只要总需求的增长速度超出了经
济的潜在生产能力,那么就会发生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以使物价上升平衡总供给和总
需求。总需求的增长通常是没有限制的,它可以年增长10%,或者20%,但是总产量的增
长却是受到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因此只要总需求的增长超过了总产量的增长速度,通货
膨胀就会发生。这是由于需求方的过量货币追逐有限的商品供给,从而将价格拉起,由
于失业率降低,劳动力变得更加稀缺,工资也被相应抬高,所以通货膨胀会加速到来。
这一点与传统的凯恩斯主义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传统凯恩斯主义认为只有在经济已经
处于充分就业状态下,而总需求却继续扩大,才会引发“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但在
经济没有达到充分就业状态之前,刺激有效需求,并不会导致通货膨胀,新古典综合派
显然对这个传统观点进行了一些修正和拓展。
同时新古典综合派也汲取了货币主义对通货膨胀的一些认识,比如萨缪尔森认为,需求
拉动型通货膨胀背后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货币供给的快速增加,长期的总需求过度,
主要原因就在于货币供给增长率超过了总产量的增长率。货币供给的快速增加使得名义
需求快速增长,而后者又使得名义价格水平快速上涨。德国中央银行在1922-1923年曾
印刷数十亿的马克纸币,这些纸币疯狂涌入市场寻求面包和住房,从而造成德国当时的
物价水平数万倍的上涨。
因此,新古典综合派认为,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有一部分原因就是经济衰退
时期需求增长过快,使得产量无法跟上造成的,他们指出美国在1965-1969,1971-1974
年,1975-1979年期间,都曾经历了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固然可以解释经济从衰退状态转向繁荣状态过程中的某些通货
膨胀现象,但是却无法解释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所面临的长期的经济滞胀问题。在经
典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之中,通货膨胀必然发生在充分就业状态,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的
情况下,可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经济滞胀现象,却对这个理论给与了毁灭性的打击,
因为当时的美国经济中,在有20%的生产能力闲置,10%的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的情况下
,物价水平还是处于继续上涨之中。对于这一点,传统的凯恩斯理论是无法解释的,后
来一些新凯恩斯主义者,也包括萨缪尔森,创造性提出了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来解释传
统凯恩斯理论所不能解释的“经济滞胀”现象。
萨缪尔森认为通货膨胀除了需求拉动型之外还有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他将之定义为,
在失业率很高而资源利用不足时,由于成本上升所造成的通货膨胀类型。新古典综合派
认为,导致滞胀的最根本原因是总供给水平的下降,也就是总供给曲线的向左上移动,
这会导致更低的总产量水平和更高的价格水平。而引起这种情况的的原因是生产成本的
提高和生产要素供给量的减少,在过快的经济增长过程中,要素的供给量会越来越少,
这使生产要素的稀缺程度增大,从而导致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使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从而引发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也就是说,只要生产要素的供给跟不上经济增长的要
求,使得生产要素的稀缺水平大为提高,就会引发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
新古典综合派认为石油输出国组织在1973-1974年和1979-1980年的两次石油禁运和提价
行为,就是这种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典型例子。石油的紧缺和油价的大幅度上涨,造
成了总供给曲线往左上方向移动,导致总产量的减少和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从而引发
了经济滞胀问题。
当然也有一些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学家认为,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是由于市场的不
完全造成的,提出了结构性通货膨胀的概念。他们认为,经济滞胀在很大程度上市由于
个别市场的结构不完全造成的,这种市场结构的不完全造成了工资刚性和产品价格刚性
,它们只能上升而不能下降。在经济衰退时期,适度的总需求提高本不会引发通货膨胀
,但是局部市场的价格刚性使得市场机制遭到破坏,市场结构不再是完全的。当市场需
求下降时候,工资和产品价格的刚性造成总供给曲线的左上移动,使得总产量减少,价
格进一步上涨,从而出现了滞胀。
通货膨胀的危害
新古典综合派认为,通货膨胀的危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对收入和财富分配的影响。通货膨胀对收入和财富的影响主要是由于人们所持
有的资产和负债的种类差别造成的。假如你是个债务人,那么通货膨胀对你来说会比较
有益些,因为你要偿还给别人债务的实际价值要比你原先借来的要少,但如果你是个债
权人,那么情况会相反,通货膨胀使得你的债权相对贬值了。一般来说通货膨胀有利于
债务人,不利于债权人,而且也不利于那些依靠固定退休年金者,但更多的时候,新古
典综合认为通货膨胀只是将众多的收入和财富搅合在一起,并随机地在全体居民中进行
分配,而不会只单单冲击某些群体,从而让整个社会都变得怒气冲冲。
(二)、对经济效率的影响。新古典综合派认为通货膨胀之所以损害经济效率,是因为
它会扭曲价格信号,在一个高通货膨胀的社会里,人们很难区分相对的价格变化与整体
的价格变化,以至于价格体系变得混乱无序,令人无所适从。通货膨胀还会扭曲货币的
正常使用,人们为了避免手中的货币贬值,总是试图更愿意持有实际资源,而减少货币
拥有量,使得整个货币体系关系混乱。
(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新古典综合派为,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并不存在正相关的
关系,反而存在一些负相关的研究数据,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低通货膨胀率国家的经
济增长最为强劲,而高通货膨胀率的国家的增长则较为缓慢。
控制通货膨胀的政策
新古典综合派认为控制通货膨胀的政策总是处于两难的困境之中,因为一个国家要想降
低通货膨胀率,主要通过采取减少产出、控制需求、紧缩货币和信用的政策来实现。萨
缪尔森曾严肃认真地考虑,降低通货膨胀政策要付出多大代价的问题,即降低一个百分
点的通货膨胀率,会使GDP减少几个百分点及会使失业率上升几个百分点。萨缪尔森认
为控制通货膨胀的努力,恰恰是造成二战后美国最大程度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也是造
成20世纪90年代西欧经济大滑坡的主要原因。
因此萨缪尔森试图找到一种代价较低的反通货膨胀的政策,他认为用损失产出和提高失
业率的办法来控制通货膨胀,国家和社会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往往会产生经济衰退、
大量劳动者失业等等负面作用。萨缪尔森还认真考虑其他形式的反通货膨胀政策,其中
包括收入和工资管制政策、物价直接控制政策、鼓励更加自由的市场政策和新的税收政
策等等。最后萨缪尔森认为,如何找到一种可以避免以高失业率、产出损失为代价来遏
制通货膨胀摆脱两难困境的办法,仍是现代宏观经济学最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之一。
失业理论与奥肯定理
新古典综合派认为就业水平是有总供求关系决定的,失业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的,
总需求不足造成总供给没有达到充分就业状态下的生产量,从而造成失业。
总供给基本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潜在产出,所谓潜在产出是指不会引发或增大通货膨
胀压力条件下的一个经济体所能持续生产的最大产量,它取决于一个经济体中可利用的
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等投入的数量,以及使用这些生产因素的技术水平和效率水平
。二是投入成本,比如工资水平、能源、原材料价格等等,新古典综合派认为总供给曲
线不仅受到潜在产出的影响,而且也受生产成本变动的影响。生产成本上升时,只有在
较高的价格水平上,企业才愿意提供一定数量的产出。
新古典学派认为,价格和工资是有弹性的,任何偏离均衡的供给或需求都能很快得到纠
正,并且在总供给或总需求受到冲击之后,能够重新回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但是新
古典综合认为,短期内,由于存在像劳资协议这类刚性合同,因此价格和工资都是粘性
的。在这种经济中,由于总供给曲线相对平坦,当总需求水平上升时,产出也会随着上
升,特别是当产出处于较低的水平时更是如此。长期内,由于工资和价格有充分的时间
来对市场的冲击做出充分的调整,总供给曲线被认为是垂直的,因此长期产出是由一国
的潜在产出决定的,总需求水平变化更多影响的是价格而不是产量。
经验表明,在经济生活中,失业率通常会伴随着产出的变动而变动,新古典综合派经济
学家奥肯首先发现了产出变动与失业变动之间在数量上存在着显著的密切联系,即当实
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增长下降2%时,失业率上升约1%,当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
GDP增长上升2%时,失业率约下降1%,这就是著名的奥肯定理,也是新古典派失业理论
中的重要内容。
奥肯定理揭示了产出市场与劳动力市场之间极为重要的联系,描述了实际GDP变动与失
业率变动之间的经验关系。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为防止失业率的上升,实
际GDP增长必须保持与潜在GPD同样速度的增长率,而如果想要使失业率下降,那么就必
须使实际GDP的增长率快于潜在GDP的增长率。
Bear
cxjcxj256 (天汉星星)
2 88.* 1/15/20, 07:6:38 (17'31")
经济学派之二:新剑桥学派
新剑桥学派是现代凯恩斯主义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因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如琼罗宾逊
、卡尔多、斯拉法等都在英国剑桥大学执教而得名。在理解和继承凯恩斯主义的过程中
,该派提出了与新古典综合派相对立的观点,试图在否定新古典综合派的基础上,重新
恢复李嘉图的传统,建立一个以客观价值论为基础,以分配理论为中心的理论体系,并
以此为根据,探讨和制定新的社会制度,来调节资本主义社会失业与通货膨胀的矛盾。
一、新剑桥学派概述与代表人物
新剑桥学派是在继承和发展凯恩斯主义理论基础上所形成的一个重要经济学派,也是在
与新古典综合派,就增长理论、资本理论、分配理论等进行论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该
学派认为自己才是凯恩斯主义的嫡传,而把新古典综合派称之为“冒牌的凯恩斯主义”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琼罗宾逊、卡尔多、斯拉法、罗伊哈罗德及卡莱茨基等。
琼.罗宾逊(1903-1983年),她是新剑桥学派中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也是当代历史中
最为著名的女性经济学家。1903年,琼.罗宾逊出生于英国,于1922年入剑桥大学攻读
经济学专业,1925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学士学位,1927年获得剑桥大学硕士学位。1929
年开始在剑桥大学任教,最初是经济学的助理讲师,1937年升任副教授,1965年起任剑
桥大学的政治经济学教授,直至退休。
琼.罗宾逊以其《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一书闻名于西方经济学界,她的主要经济著作有
:《不完全竞争经济学》(1933年),《就业理论文集》(1937年),《论马克思主义
经济学》(1942年),《资本积累论》(1956年),《经济增长论文集》(1962年),
《经济学异端:经济理论中若干过时问题》(1971年),《现代经济学导论》(1973年
,与伊特韦尔合著)
斯拉法(1898-1983年),原籍意大利,1898年出生于意大利的都灵,毕业于都灵大学
,1924年在佩鲁贾大学法学院任政治经济学教授,1926年转到撒丁岛的卡利亚里大学任
教授,1927年接受凯恩斯的邀请,任剑桥大学讲师。斯拉法于1925年发表《成本与产量
之间的关系》论文,1926年发表《竞争条件下的收益规律》论文,在这两篇论文中,他
认为,马歇尔的价值理论是难以成立的,因为其最基本的两个组成部分,即完全竞争概
念和相交的供求曲线决定价格与产量,在逻辑上是矛盾的,并对要在单位成本与产量之
间确立一种函数关系进行了批评,揭露了传统经济学所普遍使用的完全竞争模式的突出
弱点,斯拉法从此开始在西方经济学界崭露头角。经过30多年的思想准备,斯拉法于
1960年出版了《用商品生产商品》一书,该书研究一个经济体系的各生产部门在生产方
法不变的条件下,日复一日地、周而复始地进行生产的基本状态,试图解决李嘉图终生
困惑而未能找出的“不变的价值尺度”问题,该书的出版标志新剑桥学派的一个重要理
论成就的形成,也为新剑桥学派的收入分配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
卡尔多(1908-1986年),匈牙利裔英国经济学家,新剑桥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以提出与经济增长相适合的收入分配论和建议以消费税代替个人所得税而著称。卡尔多
1908年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1927-1930年就读于伦敦的政治经济学院,1932年起,
任该学院的助理讲师、讲师、副教授,1947-1949年,去日内瓦任欧洲经济委员会研究
及计划组主任,1949年回英国担任剑桥大学经济系讲师,1952年升任副教授,1966年晋
升教授。
卡尔多的主要著作有:《价值和分配论文集》(1960年),《经济稳定与增长论文集》
(1960年),《经济政策论文集》(1964年),《经济理论论文续集》(1978年),《
应用经济学论文续集》(1978年),《税收报告》(1979年)
帕西内蒂,意大利著名经济学家,新剑桥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1930年出生在意
大利的贝加莫,并在米兰读完大学,接着去英国和美国,先后在剑桥大学和哈佛大学接
受教育,1962年在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剑桥大学讲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
授。他是国际经济学协会成员和执委会委员,经济计量学会成员,并因为对经济学研究
的贡献而多次获奖。帕西内蒂在卡尔多理论的基础上,对收入分配问题做了进一步的理
论分析,提出了关于利润率决定和收入分配问题的帕西内蒂定理,丰富了新剑桥学派的
经济增长理论。帕西内蒂的主要著作有:《多部门经济增长模型》、《增长与收入分配
》、《生产理论》、《结构变化和经济增长》等。
二、新剑桥学派的理论渊源
新剑桥学派的理论渊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1,凯恩斯主义是新剑桥学派的首要理论基础。该学派坚持凯恩斯的投资-储蓄分析,坚
持有效需求理论,强调投资支出对经济活动水平的决定作用。正因为如此,他们自命是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嫡传,新剑桥学派将凯恩斯《通论》第24章中关于社会哲学的思想更
加系统化和深入化,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和收入分配是不均等的,因而也是
不合理的,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坐收利息的食利者阶层,只要消灭了这个阶层,资本主
义社会就可以大为改观,从而走向“文明生活新阶段”。
2,斯拉法在1960年出版的《用商品生产商品》一书,则为新剑桥学派提供了微观经济
理论基础。在本书中,斯拉法以精炼的文字、严谨的逻辑重新恢复了李嘉图的价值理论
和分配理论,为新剑桥学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批判武器。该学派对此书极为推崇,甚至
宣称要通过斯拉法的理论体系重回到李嘉图的古典经济学传统,“重建政治经济学”,
所以新剑桥学派有时候有被称为“新李嘉图学派”。
3,卡莱斯基的经济理论。追溯新剑桥学派的理论渊源,除了凯恩斯主义之外,难免还
要提到波兰经济学家米哈尔.卡莱斯基的理论,在凯恩斯的《通论》出版以前,卡莱斯
基在1935年就以波兰文发表了几乎和凯恩斯有效需求原理相同的理论。他把社会分为两
大阶级,国民生产分为两大部类,把不完全竞争、垄断价格的作用结合到国民收入决定
理论中,强调投资对国民收入变动和分配的决定作用。卡莱斯基的理论对新剑桥学派的
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琼罗宾逊对卡莱斯基就非常推崇,认为卡莱斯基的理论更富于
逻辑上的一贯性,她说:“卡莱斯基的论述在某些方面是比凯恩斯的《通论》更为真正
的通论。”
三、方法论与两个剑桥之争
经济学方法论反映了该学派的经济学家对所处世界一种总的研究方法、分析范式和持有
的态度倾向。新剑桥学派的方法论有三个鲜明的特征:一是坚持历史的时间观点,抛弃
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概念;二是强调社会制度和阶级分析的方法;三是坚持客观价值论
,反对边际效用论。
历史观与均衡观
从方法论角度来说,新剑桥学派主张彻底摒弃新古典学派的均衡概念,树立起“历史时
间”概念,琼罗宾逊认为“凯恩斯”革命的实质在于从“均衡概念”向“历史概念”的
转变,《通论》的基本观点是打破均衡论的束缚,考虑现实生活的特性:过去是不能逆
转的,未来是不能确知的。琼罗宾逊认为“一旦人们承认经济是存在于时间中的,历史
是从一去不复返的过去向着未卜的将来前进的,那么以钟摆在空间来回摆动的机械比喻
为基础的均衡观就站不住脚了,整个传统经济学都需要重新考虑。”
基于历史观,新剑桥学派认为未来实质上不确定的,所以非常强调“不确定性”对分析
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性,提出货币的存在是和不确定性有密切关系的,“因为如果对生
息资产的将来价值确信无疑,人们就总是愿意要生息资产,而不愿意要现金。”,同时
该学派也认为,对生产、就业,收入水平起决定作用的投资之所以容易发生波动,正是
由于不确定性的缘故。
琼.罗宾逊说:
“凯恩斯所论证的问题是不确定性。”
“在这油面问题上,有过许多令人厌倦的争论,冒牌凯恩斯主义试图证明,这全是关于
测量资本的问题,但是它不管同测量还是同资本都没有关系,而是同废除时间有关。就
一个始终处于均衡状态的世界而言,将来与过去二者之间是没有区别的,没有历史,也
不需要凯恩斯。”
新剑桥学派认为,新古典综合派在综合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理论和新古典的微观经济
理论的过程中,继承了马歇尔和瓦尔拉的均衡理论,并把传统的均衡概念又恢复起来,
并移植到凯恩斯理论中去。新剑桥学派强烈批判新古典综合派的这一做法,认为这是一
种倒退,“旧的理论又悄悄溜回来了”。罗伯逊说:“就一个始终处于均衡状态的世界
而言,将来与过去两者之间是没有区别的,没有历史,也不需要凯恩斯。”这实质上强
烈指责新古典综合派完全阉割了凯恩斯理论的精神本质。
社会制度分析与抽象分析
由于新古典综合派认为只要实行以凯恩斯理论为依据的需求管理政策,使经济达到充分
就业均衡状态,新古典的微观均衡理论仍然是适用的。所以新古典综合派继承了新古典
经济学的传统,仍然把资源最优配置作为经济学研究的主体,经济分析仍然以经济人作
为出发点,不考虑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关系,或把这些因素当作外生变量处理。
新剑桥学派强烈批判新古典综合派的这种忽视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关系的分析方法,该
学派认为,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关系(尤其是阶级之间的
经济关系)等因素在经济活动和经济分析中都起到巨大的作用。琼. 罗宾逊指出:
“经济关系是人们之间的关系。人类同物质世界的技术关系规定了人们过去的经济生活
的条件,虽然人类社会的技术发展水平对社会中的各种关系有着重大影响,但技术条件
并不能决定人类社会的各种关系。”
“人类关系和工艺关系的相互作用是经济分析的论题。”
这种强调社会制度和经济关系的分析方法,尤其突出地体现在新剑桥学派的收入分配理
论中。
客观价值论与主观效用论
新剑桥学派坚持凯恩斯对新古典学派的一些批判,强烈否定萨伊定律和市场自我调节的
观点,认为市场是无法自我维持均衡状态的,否定储蓄支配投资的观点,坚持凯恩斯的
投资支配储蓄的观点,同时也彻底否定主观价值论、边际效用论和边际生产力论,认为
它们是为资本主义社会收入的不均状态辩护的,他们推崇以斯拉法的生产价格论来重建
整个价值价格理论。新剑桥学派认为价值应当具有一个客观、物质的基础,即不变的价
值尺度,价格应该由生产条件所决定,而不能把价值视为主观的感觉。
因此,在否定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观价值论的基础上,新剑桥学派主张恢复李嘉图传统,
建立一个以客观价值论为理论基础,以分配理论为中心的理论体系,故又有“新李嘉图
学派”之称。琼.罗伯逊认为,斯拉法的《用商品生产商品》一书,通过建立一套由合
成商品组成的“标准体系”,解决李嘉图遗留下来的价值尺度难题,为新剑桥学派的理
论提供了一个客观价值论基础。
具体理论差异
在具体的经济理论上,新剑桥学派与新古典综合派也存在巨大的分歧,这主要体现在两
个问题上,即如何看待“萨伊定理”和如何认识投资与储蓄之间的关系。
凯恩斯之前的新古典经济学家是完全信奉“萨伊定理”的,认为在自由竞争条件下,依
靠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总供给是等于总需求的,经济总是趋于充分就业均衡的。在西
方经济大危机期间,凯恩斯则在《通论》一书中,批判了宣称“供给创造自身需求”的
萨伊定理,摒弃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市场自我均衡论。但是新古典综合派认为,通过经济
政策使得市场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状态之后,新古典经济均衡理论可以再度适用。而琼.
罗宾逊对此看法持断然否定的态度,认为这是对凯恩斯主义的庸俗化,完全偏离了凯恩
斯主义的实质,她指出,新古典综合派在把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与新古典经济学综合起来
的过程中,使得“萨伊定理被矫揉造作地恢复了,并在它的掩护下,所有旧学说都偷偷
地恢复过来了。”
在投资与储蓄分析中,新剑桥学派认为,“正统观念是以萨伊定理为依据,认为是储蓄
量决定投资率。”,新古典综合派正是持有这种观点,认为在任何时候,只要通过利息
率的调节,储蓄总是可以全部转化为投资的,因而投资是由储蓄支配的。凯恩斯的观点
则相反,他认为投资和储蓄是由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目的进行的,投资是由公司、企
业家决定的,储蓄则是由居民行为决定的。居民储蓄的增加,意味着消费需求的减少,
从而将减少有效需求,导致失业率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增加投资,提高有效
需求,才能增加收入和就业,从而使得储蓄和投资在新的国民收入水平上达到相等。
新剑桥学派认为,根据凯恩斯的观点,不是储蓄支配投资,而是“储蓄不能不受投资量
的支配,储蓄水平随收入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在工人失业和生产设备利用不足的时候,
投资支出的增加会提高收入,从而既增加消费支出,又增加储蓄。”而新古典综合派则
认为,根据居民的储蓄倾向,算出充分就业状态时国民收入中的储蓄量,通过政府的经
济政策来安排足够的投资,吸收掉这笔储蓄,经济就可以实现充分就业均衡。
“在被庸俗化的凯恩斯理论中,所有这些都被忽视了。按照教科书上的说法,在充分就
业的情况下,每年随时都会产生一定数额的储蓄。只要政府能保证有足够的投资来吸收
这些储蓄,就万事大吉了。”这种观点,新古典综合认为实际上是抛弃了凯恩斯“投资
支配储蓄”的基本观点,“这样一来,我们就回到了古典学派所想象的积累决定于储蓄
的那个世界,旧的理论又悄悄溜回了。”“回到了储蓄支配投资这种均衡世界,而微观
理论也就可以再滑进老槽了。”
总之,在新剑桥学派看来,新古典综合派不论是在经济学研究方法上,还是在经济理论
内容方面,都已经彻底背叛了凯恩斯主义,琼罗宾逊说,“在北美以及由北美向世界传
播的占统治地位的经济理论,我称之为冒牌的凯恩斯主义”,“曲解凯恩斯主义理论的
冒牌凯恩斯主义,实际上助长了与失业、通货膨胀交织在一起的无计划的增长局面。”
从而产生了“经济学的第二次危机”。
两个剑桥之争
1953年琼.罗伯逊发表《生产函数和资本理论》一文,对新古典综合派的资本理论进行
了猛烈抨击,该文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的强烈反响和争论,酿成了历史上相当有名的“
两个剑桥之争”。发起理论挑战的一方是以琼.罗伯逊为首的新剑桥学派,应战的一方
则是以大名鼎鼎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萨缪尔森、索洛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由于
麻省理工学院也正好地处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剑桥市,故史称“两个剑桥之争”。
1953年,琼.罗伯逊提出了在总量生产函数中,异质的资本品如何加总计量的问题,也
就是质疑新古典综合派在总量生产函数中,对异质的资本品采取简单叠加的抽象方法。
1960年,斯拉法在著名的《用商品生产商品》一书中,采用两个部门模型证明,新古典
生产函数只能用在单一产品模型中,而一旦用于两个部门模型,则由生产函数所推论出
来的新古典理论所有基本定理就都不成立了。
这种逻辑一致性问题对新古典综合派的生产函数与资本理论来说,显然是相当重要的。
为了维护新古典综合派理论的声誉,从20世纪60年代以后,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
综合派经济学家开始为自己展开辩护和反驳。
在随后的1969年,经济学家索洛提出了在新古典的一般均衡理论中,可以避开异质资本
品加总问题而保持新古典理论的观点,即在一般均衡模型中可以把每一种资本品都作为
一种生产要素。对于这一回答,新剑桥学派则做出回应,表明在一般均衡理论中不存在
统一的利润率,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显然只是回避了资本计量问题,因为这意味着将不能
再使用总量生产函数。
新剑桥学派认为用单一数量测量的新古典资本概念在逻辑上根本不成立,仅就只存在单
一商品而言,采用形如y=f(k,l)的生产函数,给定资本-劳动系数(k/l)则断言在完全
竞争条件下该函数的斜率等于或决定利润率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存在着大量各种
各样、但必须加总起来的异质资本品,那么“该曲线就不能建立,其斜率也无从测度,
除非准备确定的价格在事前就已经知道。”
琼.罗伯逊曾强烈批判道:“不要紧!不要紧!冒牌凯恩斯主义者叫喊着,我们可以对
人说资本货物全是油面做的。这些油面不用费力或花费成本,任意捏合就能做出满足任
何就业量所需要的资本货物。此外,也不需要担忧搞错投资或技术变革。不仅是今年新
添加的油面,而且是全部油面,想捏什么样子就可以捏称什么样子,来满足任何变动后
立即恢复均衡的需要。”
面对新剑桥学派咄咄逼人的抨击言论,新古典综合派给出了自己的回应。首先,新古典
综合派认为,在谈论资本问题时,对于何谓资本不必过于扣字眼,只要大家心里明白即
可;其次,新古典综合派认为,如果说总资本的概念是错误的,那么总劳动、总投资等
等诸多概念也会如此,加总作为宏观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理论抽象,是不现实的,因此我
们没有必要在理论上专门讨论资本计量问题;再次,总量资本在没有明确定义并不意味
着在理论上不能使用这个概念,在把握不了丰富多彩的资本内容时,不必要追求完全的
资本理论,而应该集中注意力在投资的报酬率问题。
在20世纪60-70年代,新剑桥学派对新古典综合派的批评,很快从资本测量扩展到经济
增长和收入分配方面等更广阔的领域,批评的有效性在争论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澄清和证
实,同时新剑桥学派在争论过程中不断成长,开始通过复兴古典学派,并吸收卡莱茨基
的理论试图重建经济学体系。
新剑桥学派批评新古典综合派依然坚持新古典经济理论,生产函数和边际效用论的做法
,指出新古典综合派的问题绝非仅仅是资本的定义、加总与计量等技术性问题,而是错
误地把资本当做纯粹的物质现象,没有将资本与一定的时间、社会背景和社会制度相联
系在一起。但是新古典综合派则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一种概念或理论的正确性是在于
它能够适用于不同的社会制度,而不仅仅与某一个特殊的社会关系形式相联系。而且资
本的概念虽然在逻辑上还不完备,但是实际上还没有其他概念可以取代它,因此,尽管
社会制度有所不同,但对苏联、美国、印度和中国而言,抽象化的资本概念都有助于人
们建立较为符合现实的模型。
虽然在这种资本争论中,新剑桥学派取得了一定的优势,处于一个理论进攻者的位置,
但人们很快发现,这种异质资本品加总问题在新剑桥学派试图重建的理论体系中同样存
在。因此萨缪尔森发表文章指出,新剑桥学派的增长模型依然不能脱离总量生产函数,
也没有解决异质资本品的加总问题。萨缪尔森的这种“以其人之道还之彼身”做法,也
算是为新古典综合派挽回了些面子。
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新剑桥学派的一些重要代表人物如琼.罗伯逊、斯拉法
和卡尔多的逝世,有关剑桥资本争论也基本停止了。就主流经济学理论体系而言,这场
著名的“两个剑桥之争”虽然当时闹的轰轰烈烈,但基本没有导致任何理论上的重大改
变,也没有产生被普遍接受的理论创新,争论过后,一切还是老样子。比如从20世纪80
年代晚期以来蓬勃发展的经济增长理论,仍然广泛应用着总量生产函数和边际生产力论
,而对其中包含的资本逻辑性悖论根本未予考虑。
四、价值论与分配论
新剑桥学派主张客观价值论,反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观效用论,要求恢复李嘉图的理论
传统,琼.罗宾逊认为斯拉法的《用商品生产商品》一书,通过建立一套由合成商品组
成的“标准体系”,为新剑桥学派奠定了客观价值论基础。
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认为,确立社会产品在各阶级间分配的法则,是政治经济学的主要
问题,并以这一问题作为他理论体系的中心,进而考察作为分配学说基础的价值学说。
但是李嘉图所建立的劳动价值论,却无法解释与等量资本得到等量利润这一经济现象的
矛盾之处。按照劳动价值论,劳动决定价值,在等量资本中,由于其使用的劳动量的不
同,它们所生产产品的价值也应该是不一样的,那么它们的利润率就不会相等,而这同
经济生活中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规律明显相矛盾。正如托伦斯批评的:“只要两笔资
本相等,它们的产品的价值就是相等,不管它们所推动的,或者说它们的产品所需要的
直接劳动量如何不同。如果两笔资本不等,它们的产品的价值就不等,虽然花费在它们
产品上的劳动量完全相同。”
在这样一种围绕劳动价值论的大论战中,由于李嘉图及其追随者不能很好地回答批评者
的质疑,其价值理论明显存在缺陷,不久之后曾经辉煌一时的李嘉图学派随之烟消云散
了。
斯拉法认为在建立一种客观价值论体系中,关键是设法寻找一种计量标志,他提出了标
准商品的概念,这种商品生产的比例和它们参加生产资料总量的比例是相同的,因而纯
产品对生产资料数量的比率也是相同的,并且标准商品各层生产资料的生产都存在相同
的比例。在这种规定下,标准商品相对于其他商品的价格,在工资变动时所受到上升或
下降的影响,只会产生于正在和它比较的商品的生产特殊性,而不会产生于它自身。这
样,标准商品就成为一种不变的价值尺度,它在工资变动时可以作为其他商品具有不同
比例而产生价格变动的测量器。
在《用商品生产商品》一书中,斯拉法首先建立了一个“简单社会经济模型”,该社会
所生产的恰恰足以维持自己,商品由不同生产部门生产,并且在收获之后的市场上彼此
交换。
假定起初只生产两种商品:小麦和铁,其中在小麦部门,投入两百八十夸特小麦和十二
吨铁用于生产四百夸特小麦;而一百二十夸特小麦和八吨铁用于生产二十吨铁,则该经
济模型的生产方程如下:
280夸特小麦+12吨铁→400夸特小麦
120夸特小麦+8吨铁→20吨铁
首先,生产方程式中的小麦和铁的产量正好等于耗费的投入量,因而可以满足进行简单
再生产所需的物质补偿;其次,生产过程结束后,为了使生产过程能够反复进行,铁与
小麦的交换价值应该是一吨铁等于十夸特小麦。
将上述经济模型推广到有三种商品的社会里,假定在小麦和铁的基础上,加上第三种商
品——猪,该三种商品的经济模型如下:
240夸特小麦+12吨铁+18只猪→450夸特小麦
90夸特小麦+6吨铁+12只猪→21吨铁
120夸特小麦+3吨铁+30只猪→60只猪
根据以上生产方程式,可以得出要使生产过程反复进行,小麦,铁,猪的交换价值应该
是:10夸特小麦=1吨铁=2只猪。
可以看出,在两个生产部门的体系中,种植小麦所用铁的数量和铸铁所用小麦的数量,
在价值上必然相等,而在有三种或更多产品时,对于任何一对产品,这就不再是必然的
了。
上述的经济模型可以从三个生产部门,进一步推广到具有K个生产部门的经济体系。
假定在这个经济体系中,有商品“a”,“b”……“k”;每种商品由不同生产部门进
行生产, A为每年生产的“a”的数量,B为“b”的年产量,以此类推等等;其中 A a,
B a,..,K a为生产A的生产部门每年使用商品“a”, “b”..,“k”的数量;A b,
B b,..,K b为生产B 的生产部门每年使用相应商品的数量,其他以此类推。
所有这些数量都是已知数,有待决定的未知数是P a,P b,..,P k,即各种商品“a”
,“b”,..,“k”每单位的价值。由此可得该经济体系的经济模型如下:
AaPa+BaPb+......+KaPk=Apa
AbPa+BbPb+......+KbPk=BPb
...........
AkPa+BbPb+......+KkPk=KPk
在上述方程组中,共有K个线性方程和K个未知变量,若假定某一商品价格为1,则该方
程组便可解出其余(K-1)个商品的价格,这套价格能够保证该经济体系的生产过程可
以反复进行,即可以保证自我更新的运行。
如果经济体系生产出一种超过维持简单再生产所必需的物质数量的剩余,并假定这种剩
余现在按照均等利润率r在各个生产部门中进行分配,但劳动者无权享受任何剩余,这
时,该经济体系的方程组将变成为:
(AaPa+BaPb+......+KaPk)(1+r)=Apa
(AbPa+BbPb+......+KbPk)(1+r)=Apb
..............
(AkPa+BkPb+......+KkPk)(1+r)=Bpk
这个方程组含有K个独立方程,设某一商品价格为1,则可以解出其余(K-1)个商品的
价格和利润率。
接下来斯拉夫又撤销了劳动者无权享受任何剩余的假定,假定劳动者以工资形式占有一
部分剩余,假定w是每单位劳动的工资,L a,L b,.,L k是在生产部门中生产.. A,B
,.,K产品分别使用的年劳动量,并且规定它们是社会全部年劳动量的各个部分,社
会年劳动量等于一,所以 La+Lb+......+Lk=1
那该经济体系的生产方程组如下:
(AaPa+BaPb+......+KaPb)(1+r)+Law=APa
(AbPa+BbPb+......+KbPk)(1+r)+Lbw=APb
...............
(AkPa+BkPb+......+KkPk)(1+r)+Lkw=APk
斯拉法用总产品中扣除各生产部门消耗的生产资料后余下的产品构成国民收入,并使之
等于1,这样又可以得出一个国民收入的方程式:
[A-(Aa+Ab+......+Ak)]Pa+[B-(Ba+Bb+......+Bk)]Pb+......+[K-(Ka+Kb+......+Kk)]
Pk=1
在这个经济体系模型中,共有(K+1)个独立方程和(K+2)个未知数(K个价格加利润
和工资),由于国民收入可以分解为利润和工资两部分,故只要工资或者利率率已知,
根据上述方程组即可解出K个商品的价格和利润率(或工资)。
斯拉法通过所建立的“标准体系”证明,国民收入在工资和利润之间的分配,不会影响
到商品价值本身的变化,在全部国民收入对全部生产投入量的比率R既定时,利率率和
工资率(w)的关系将如下:
r=R(1-w)
这一式子表明,在经济生活中,如果工资是有国民收入支付的,则工资和利润之间存在
这一种线性关系,且两者呈反向变动。
斯拉法的分析说明剩余的生产和商品价值的形成是由物质生产条件决定的,是一个客观
的过程,而剩余的分配则是与社会制度因素和生产关系有关的过程,涉及到阶级之间的
利益关系。新剑桥学派正是以斯拉法的理论为基础,批判了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观点,
提出了自己的价值论和分配论。
新剑桥学派认为,斯拉法的理论坚持了自重农学派创立者魁奈以来的,并为李嘉图和马
克思所继承和发展的古典阶级学的分析方法,把资本主义生产看作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再
生产过程,摒弃了新古典综合派的把生产看作是一种从生产要素的使用开始到消费者偏
好得到满足而结束的“单行道”观点。斯拉法写道:“这个论点,是从亚当.斯密到李
嘉图的古典经济学家的论点,在边际方法出现以后,它被淹没和遗忘了。道理甚为明显
,边际分析要求把注意力集中在改变上,因为如果再一个生产部门规模或在生产要素比
例上没有改变,就既不能有边际产品,也不能有边际成本。”
在价值论和分配论方面,新剑桥学派主张价值的形成、收入分配的决定均与物质生产条
件和社会制度因素有关,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工资和利润存在
着对立的反方向关系。新剑桥学派强烈批判新古典综合派的边际生产力理论,该理论认
为工资和利息的大小取决于各自的边际产量,新剑桥学派则认为边际生产力理论完全忽
视了社会制度因素,只从生产的技术条件方面来解释收入分配方式,因而不仅不能说明
经济中收入分配的实际状况,而且歪曲了真实的收入分配原理。
五、经济增长理论
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增长模型,是在哈罗德-多玛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
主要倡导者是琼罗宾逊、卡尔多和帕西内蒂。该经济增长模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把经济
增长同收入分配问题结合起来分析,一方面阐述如何通过收入分配的变化来实现经济的
稳定增长,另一方面说明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收入变化的趋势。
新剑桥模型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卡尔多等人提出来的,这一模型分析收入分配状
况的变动如何影响决定经济增长率的储蓄率,以及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新剑桥模型的公式为:
G=S/C=(P/Y*S(p)+W/Y*S(w))/C
在上式中,G是产出的增长率,C仍然是资本-产出比率,S依然代表的是储蓄率,P/Y代
表的是利润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S(p)代表的是利润收入者的储蓄倾向,W/Y代表
的是工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S(w)代表的是工资收入者的储蓄倾向,由于国民
收入分为利润和工资两部分,所以P/Y+W/Y=1。一般假设利润收入者的储蓄倾向大于工
资收入者的储蓄倾向,即S(p)>S(w),而且S(p)和S(w)这二者都是既定的。
从上式中可以看出,在S(p)和S(w)这二者都是既定的时候,储蓄率的大小取决于国民收
入分配的状况,即利润和工资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例情况。在S(p)>S(w)
的假设条件之下,利润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越大,则储蓄率也就越高;相反,工资
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越大,则储蓄率越低。而在资本-产出比率不变的情况下,经
济增长率取决于储蓄率,储蓄率越低,增长率也越低,反之储蓄率越高,则经济增长率
也就越高,但要想提高经济增长率的话,就必须提高储蓄率,从而就要改变国民收入的
分配状况,使得利润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进一步增加。因此,新剑桥模型的一个重
要结论就是:经济增长是以加剧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为前提的,经济增长的结果,也必然
会加剧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具有以下特点:
1,新剑桥模型是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延伸,和后者一样,其基本观点是增长率决定于储
蓄率或投资率,而资本-产出比例是固定不变的。
2,新剑桥模型把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结合起来,说明经济增长过程中收入分配的变化
趋势以及收入分配关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3,新剑桥模型认为,在社会分化为两个阶级“资本家和工人”的条件下,经济增长加
剧了收入分配的比例失调,收入分配比例失调反过来又影响经济增长,要想解决这一问
题,就要消除收入分配中的比例失调状况。
4,新剑桥模型否定了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结论,即持续稳定增长取决于投入要素比
例的变化和技术进步,而是认为要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必须依靠国家对分配比例失调问题
进行干预。
5,新剑桥模型说明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症结在于收入分配比例的失调,以此为
依据,新剑桥学派呼吁政府强力干预收入分配状况,实现收入分配的均等化,以保持经
济的稳定增长,这些改良主义的观点和主张,同时也为新剑桥学派赢得了“凯恩斯左派
”的称号。
六、对“滞胀”的理论解释
20世纪70年代,当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
问题时,新古典综合派既无法给予合理的理论解释,又不能提供有效的解决措施,从而
陷入了尴尬的理论困境之中。对于“滞胀”问题,新剑桥学派认为,必须抛弃物价水平
取决于货币数量的传统理论,回到凯恩斯之物价水平主要受货币工资率支配的观点上来
。新剑桥学派从区分商品市场类型或不同的经济部门入手,来说明通货膨胀的原因,从
而解释“经济滞胀”现象。
卡尔多将经济生产部门分为三类:初级部门,它为工业提供不可缺少的基本供应品,如
食品、燃料和基本原料等;第二级部门,它将原料加工为各种成品以供投资或消费之用
;第三级部门,它提供辅助其他部门的各种服务或欣赏性服务,如交通运输、销售、咨
询、戏剧演出等等。
卡尔多认为第三级部门是决不可能发生重大问题的,但是,初级部门和第二级部门却都
有可能成为通货膨胀的根源。卡尔多指出,“持续和稳定的经济发展要求这两个部门的
产量的增加应该符合必要的相互关系——这就是说,可出售的农矿产品产量的增加,应
该和需求的增加相一致,这种需求的增加又是反映第二级以及第三级部门的增长的。”
,但是,“从技术观点看,不能保证由节约土地的革新所推动的的初级生产的增长率,
正好符合第二级和第三级部门的生产和收入的增加所要求的增长率。”也就是说,经济
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客观上要求这
些部门的发展必须保持良好的相互协调关系。而如果初级生产部门产量的增长和工业制
造部门生产的增长之间出现比例失调,那么就有可能导致经济生活中出现“滞胀”。
卡尔多认为,不同类型生产部门的产品价格是通过不同的经济机制进行的。
1,在初级生产部门,对个别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而言,市场价格是既定的。产品价格由
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市场价格变动是调节生产者和需求者的机制。
2,在工业部门,至少是在大部分生产集中的大公司手里的现代工业社会中,工业制造
品的价格是被“管理”的,是由大公司自己确定的。生产者对需求变动的调节主要是通
过库存调节机制进行的,与价格无关。商品挤压时,就减少生产,库存减少时,就增加
生产。
工业制造品的这种“管理”价格,不是由市场而是由生产成本加成决定的,具体来说,
企业在劳动成本和原料成本的基础上,加上管理费和折旧,最后再加上一定的利润水平
,制定出产品价格。按照这种方式决定的价格,对市场需求反应不是很敏感,但对成本
的变化却能作出迅速的反应。
根据以上分析,卡尔多得出一个基本命题,从世界经济范围来看,“农矿产品价格的任
何巨大变动——不论它对初级生产者是有利还是不利——对工业活动往往起抑制作用。
”,其原因在于:
1,初级部门的农矿产品下降时,虽然有可能刺激工业部门吸收更多的初级产品,同时
由于食物价格的下降会使工人的实际工资有所提高,从而有可能因此增加对工业制成品
的需求。但是由于贸易条件在农矿产品价格下降时,对初级部门生产者极为不利,所以
就将减少初级部门生产者对工业制成品的有效需求,结果势必是抵消了农矿产品价格下
降所带来的对工业制成品的需求而有余,这将造成一种灾难性的后果——经济大萧条。
卡尔多认为,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经济大萧条,正是由此引发的。
2,当农矿产品价格上涨时,它在工业品成本方面具有强烈的通货膨胀影响。因为农产
品、基本原料和燃料价格的上涨,通过各个生产阶段,将依次进入制成品的成本中,使
得工业制成品的价格提高。这种价格上涨将有利于利润而不利于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份
额,因而在工会力量强大的国家中,它将引起工人要求上涨工资的压力,以保持工资在
国民收入中的份额。当工会要求提高工资以弥补物价上涨损失时,这将会导致出现工资
——物价的轮番上涨,结果酿成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不仅不会扩大需求,反而会因
成本增加缩小需求,这时政府为了应对通货膨胀,又会采取紧缩性的经济政策来加以治
理,使得需求进一步萎缩,企业投资也受到抑制,失业率上升,最终导致滞胀局面。
卡尔多认为,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的滞胀问题,就是起因于农矿产品的价格上涨,在
这种情形下,美国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抑制政策来紧缩经济以对付通货膨胀,从而造成了
一次相当严重的经济滞胀。
另外琼.罗宾逊还从货币和资本主义经济的“不确定性”因素方面来解释经济滞胀问题
。琼.罗宾逊认为,按照凯恩斯的看法,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货币经济,而货币之所以
存在在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不因为它仅仅只是一种交易媒介,货币本身还具
有贮藏的职能,正是它的这种性质使得货币成为“现在”和“不确定的未来”之间的联
系环节。同时货币和信用制度的存在,也为资本家的投资提供了便利,使他们的投资不
受自有的收入和财富的限制,资本家可以通过投资来控制经济资源在投资品和消费品生
产之间的分配。当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投资率较高时,势必造成比较多的经济资源用于投
资品生产,比较少的经济资源用于消费品的生产,结果工人的实际工资份额将相对下降。
投资率的提高所引起的消费品产量的减少和实际工资的下降,将会产生一种“通货膨胀
障碍”,即通过通货膨胀来制止利润的提高和实际工资的下降。琼.罗宾逊指出:“在
一个工会强大的现代经济社会中,厂商要提高利润率以压低综合工资份额(特别是它如
果导致实际工资率下降的话)的企图受到坚决抵制。于是厂商提高货币工资率以避免工
人罢工……这被认为是提高利润的通货膨胀障碍。”,也就是说,投资率的提高导致实
际工资率下降时,就会促使工会提出增加货币工资率的要求,从而导致工资-物价螺旋
式上升的通货膨胀,最终造成经济衰退与大量失业,从而酿成经济滞胀局面。
七、经济政策主张
在经济政策主张方面,新剑桥学派强调政府在收入分配领域进行干预的必要性,它既反
对新古典综合派需求管理政策,也反对货币主义要求减少国家干预的观点。该学派认为
,新古典综合派提出的调节社会总需求和实行工资——物价管制的经济政策主张,已经
成为实际经济生活证明是无效的,这些政策不仅没有解决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反而造
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环境的污染和收入分配失调的加剧。对货币主义提出的减少
政府干预、听任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观点,,新剑桥学派认为,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经
济大萧条已经证明,市场机制是一个效率极差的调节工具,因此,货币主义的观点实际
上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新剑桥学派通过对收入分配、经济增长和滞胀等问题的研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病症
”得出了自己的看法。新剑桥学派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病症在于分配制度的不合理和
收入分配比例的失调。并且,在现行制度下,经济增长本身是在收入分配失调基础上进
行的,因而经济增长丝毫不能改变这一分配格局,反而会加剧收入分配不合理的程度。
因此新剑桥学派经济政策主张的重点就在于收入分配政策,认为政府必须通过一系列的
社会经济政策,改变现存的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局面。
新剑桥学派的主要政策主张有以下几点:
1,实行累进的税收制度来改变社会各阶层收入分配不均的状况。累进的税收制度可以
对富人、高收入者课以重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收入分配失调状况。
2,实行高额的遗产税和赠与税。这样可以避免贫富差距的代际积累,消除私人财产的
大量集中,抑制社会食利阶层收入的增加;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这一税收方式将所得到
的财产,用于社会公共目标和改善低收入贫困阶层的生活状况。
3,通过政府财政拨款,实行针对低收入者和失业者的职业培训计划,提高他们的文化
程度和技术水平,以便使他们能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水平;此外政府也可以
通过财政预算给低收入家庭,以一定的生活补贴,增加他们的收入。
4,制定适应经济稳定增长的财政政策,减少财政赤字,逐步平衡财政预算。
5根据经济增长率来制定实际工资增长率的政策,以改变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收入分配份
额不利劳动工资的变化趋势,从而扭转经济增长过程的收入分配失调的状况。
6,实行进出口管制政策,利用国内资源的优势,发展出口产业,以便为国内提供较多
的工作岗位,降低失业率,提高劳动者收入。
7,政府使用财政预算中的盈余来购买私人公司的股票,把一部分私人公司股份的所有
权从私人手中转移到国家手中,从而抑制食利阶层的收入,增加低收入家庭的收入。
Bear
cxjcxj256 (天汉星星)
3 88.* 1/15/20, 07:7:45 (16'24")
经济学派之三:货币学派
货币学派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个重要经济学派,其创始人是美国芝加
哥大学教授弗里德曼,该学派主张,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引起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发生
变动的根本的和起支配作用的原因,货币学派的其他代表人物还有哈伯格,布伦纳,安
德森等,布伦纳于1968年使用“货币学派”一词来表达这一流派的基本特点,此后便被
西方经济学家广泛引用,以此得名。
货币学派的兴起与凯恩斯主义在二战后西方各国的经济实践的形势变化是密切相关的。
二战以后,凯恩斯主义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虽然对刺激经济发展、缓和经济
危机方面起到了很多的正面作用,但是也引发了持续的通货膨胀问题。到20世纪60年代
后期,美国的通货膨胀急剧发展,如脱缰之马一样,到了70年代初期,更是出现了经济
衰退和通货膨胀并存的“经济滞胀”局面,凯恩斯主义遭遇到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挑战
,质疑声不断。在这样的背景下,货币学派在美英等国异军突起,迅速扩大理论影响力
,他们举起“现代货币数量论”的旗帜,积极鼓吹货币问题的重要作用,主张以控制货
币数量的经济政策来消除通货膨胀,保证经济的正常发展。
货币学派强烈批判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以现代货币数量论来对抗凯恩斯的货币
理论,并自称是对凯恩斯主义的反革命。英国经济学家布莱恩.摩根对此进行了说明,
“财政政策的失败和便宜货币的灾难性后果,加重了某些经济学家关于货币理论说法的
分量,结果出现了另一种替代的学派,他们对当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解决办法。这些解
决办法的基本概念比作为凯恩斯学派体系基础的货币概念更为广泛,它以货币数量的变
化为中心,这一学派被称为货币学派或者现代货币数量学派。”
一、货币学派的理论渊源
货币学派的思想渊源是传统的货币数量论,货币数量论的核心论点是物价水平的高低和
货币价值的大小,是由一国的货币数量所决定的,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变化,货
币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变化。
美国耶鲁大学的经济学费雪教授是传统货币数量理论的代表人物,在其1911年出版的《
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他提出了以“交易方程式”为代表的著名现金交易数量说,自
此,传统的货币数量理论开始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费雪的“交易方程式”为:
P=MV/T 或者 MV=PT
其中,P为社会平均物价水平,M为货币供给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T为社会总交易量。
费雪认为,货币和银行存款的流通速度是由社会的制度和习惯等因素决定的,在长期内
相当稳定,同时在充分就业条件下,社会的产品和劳务的总产量乃至社会总产量也是一
个相当稳定的因素。费雪由此断言,在货币的流通速度与社会产品和劳务不变的条件下
,物价水平是随流通中货币数量的变动而成正比变动的。因为费雪的理论所强调的是在
产品和劳务的交易中,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作用,所以它又被称为“现金交
易数量说”。费雪的货币理论是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理论的直接来源之一。
著名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则十分强调货币作为储藏手段的作用和职能,认为货币不但具
有随时购买商品的能力,也可以储存起来延期使用。他从人们手中所愿意持有的货币数
量的角度,来分析货币与物价水平的关系,提出了“现金余额数量说”。1917年,英国
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庇古在马歇尔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剑桥方程式”
M=KPY
其中M表示人们手中持有的货币数量,K表示人们持有的现金量占名义收入的比率,P表
示价格水平,Y表示实际收入,PY表示名义收入,因而货币需求是名义收入和人们持有
的现金量占名义收入的比例的函数。
庇古提出这一货币需求函数,其理论根据马歇尔的货币数量论,该理论认为货币的流通
速度决定于人们的持币时间和持币量,而人们的持币时间和持币量,又决定于人们的财
产和收入中多大一部分以货币形态储蓄起来。因此,庇古的剑桥方程式,也就是马歇尔
货币数量论的数学化。
在M=KPY的方程式中,Y是一个常数且假定它是不变的,因为经济已经充分就业,经济产
量已经达到充分就业水平时候,取决于K和P的变动,而K的变动取决于人们拥有的资财
的选择。若人们更愿意选择持有现金,那么在Y和M不变的条件下,K的增大必然会使得P
减小,相反若人们更愿意持有其他资产而不是现金,那么K的减少必然导致P的增大。
庇古的货币需求函数说明了人们对愿意持有多大程度现金余额的态度给物价所带来的影
响,因此剑桥方程式所表达的经济意义被称为“现金余额说”。在货币学派的理论中,
尤其是在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剑桥学派这一现金余额说的
影响。
货币学派的另一个直接理论来源是20世纪30年代左右形成的早期芝加哥学派的经济理论
,其主要成员有纳特、西蒙斯、明茨等人。弗里德曼曾经讲过,在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
济大萧条之后,凯恩斯的《通论》使得传统经济学理论黯然无光的时候,芝加哥大学依
然坚持讲授传统的货币数量理论。西蒙斯和明茨等教授的货币理论和政策,其内容已经
开始摆脱机械式的货币数量理论,形成了一种能够解释经济活动现象并提供政策建议的
分析工具。这些理论散见于西蒙斯和明茨的各种论著中,形成了芝加哥大学的口述传统。
芝加哥学派的主要特点是:
1,继承货币数量说的传统,重视货币理论的研究。芝加哥学派虽然不像传统的货币数
量论那样,单纯地用货币数量解释物价的波动,但是都坚持“货币至关重要”这一理论
研究方法,并承认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联系。
2,主张经济自由主义,鼓吹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芝加哥学派反对凯恩斯的政府干预
主义,坚持自由放任的传统,认为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可以使得市场经济取向均衡。
20世纪60年代以后,凯恩斯经济学日益陷入困境,芝加哥学派的传统在弗里德曼手里再
一次得到了恢复和发扬,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理论的重新崛起与凯恩斯主义的被抛
弃,都是对这一时期经济滞胀现象的一种反映。
弗里德曼说:“从长期来看,现代货币主义几乎全盘接受早期货币数量论。它对早期货
币数量论的主要贡献,就是它对短期后果作了更详细、更深入的分析,并对这些后果作
了更详细的整理概括。”
按照弗里德曼的观点,现代货币主义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如下:
1,货币数量的增长率同名义收入的增长率保持着一致的关系,如果货币数量增长很快
,名义收入也会增长很快,反之亦然。
2,货币数量的变化对收入发生的影响和作用,需要一段时间,即有一个时间的滞后过
程。
3,货币数量变化只在短期内影响产量,在长期内,货币数量的增长率只影响价格,产
量则是又一系列实际因素决定的。
4,不论在何时何地,通货膨胀都是一种货币现象,也就是说,如果货币数量的增长快
于产量的增加,就会发生通货膨胀。
5,货币数量的变化并不会直接影响收入,它最新影响的是人们的资产选择行为。
6,货币数量增长加速时,起初会降低利率,但是由于它使人们增加开支,刺激价格上
涨,引起借贷需求的增加,又会促使利率的上升。货币数量和利率之间这种步调不一致
的变化关系表明,利率并非制定货币政策的好向导。
7,货币政策是十分重要的。但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重要的是控制货币数量,避免货币
数量的变化率大幅度地摇摆,明智的政策是让货币数量在一定时期内按某种规则稳定地
增加。
二、现代货币理论
在《美国和英国的货币趋势》一书中,弗里德曼初步形成了他比较完整的货币理论,该
理论是以一个封闭的经济体为分析对象。
1,名义货币量和实际货币量
弗里德曼认为,价格是把名义价格与实际货币数量联系起来的桥梁,名义货币量M就是
货币单位所表示的货币数量,实际货币量m就是指以货币能够购买到的产品和劳务的数
量来表示的货币数量。
实际货币量等于名义货币量除以价格指数P
即m=M/P
弗里德曼认为,对货币持有者来说,真正有意义的是他所持有的实际货币数量,而不是
名义货币数量。在高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较多的名义货币只能购买很少的商品和劳务,
显然人们更关心的是货币的购买力,因此,实际货币数量对持币者来说最为重要。
弗里德曼还指出,实际货币持有量的变化通常是缓慢进行的,或者是一系列货币供给变
动的结果,而名义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可以经常地独立于需求的变化而发生。而且对名
义收入和实际经济活动水平短期变化的影响而言,货币数量的变化则是主要的因素。
2、实际货币需求
弗里德曼于1956年发表的《货币数量论——一种重新表述》中提出,现代货币数量论货
币需求函数方程为:
M/P=f(Y,W,rm,rb,re,1/pdp/dt,u)
其中M/P代表实际的货币需求量,Y代表恒久性收入,W代表非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
比重或来自财产的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rm,rb,re代表各种资产的预期收益与机会成
本,其中rm代表存款的预期收益率,rb代表固定收益的债券利率,re代表非固定收益的
证券利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以外的资产收益越高,持币成本也就越高,
货币需求量越少,1/pdp/dt代表预期的物价变动率,物价的变动率越高,若其他条
件不变,则货币的需求量越小,u代表各种随即变量,包括社会富裕程度,取得信贷的
难易程度,社会支付体系的状况等。
同时弗里德曼也十分强调恒久性收入的主导作用,并将公式简化为:M/P=f(Y,r)也就
说人们对货币的实际需求量与恒久性收入成正方向变动,与各种资产的预期收入成反方
向变动。
3、货币供给
弗里德曼把名义货币供给定义为通货C、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D,名义货币供
给量决定于三个因素:一个是由国家货币当局决定的高能货币H;一个是银行存款D与存
款准备金R的比率D/R;还有一个是公众存款与公众持有通货的比率D/C,即存款通货率。
弗里德曼和施瓦兹在1963年出版的《美国货币史:1867-1960》一书中,推导出了著名
的货币供应决定模型:
M=H[D/R(1+D/C)]/(D/R+D/C)
此公式是弗里德曼——施瓦兹的货币供应量公式,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决定货币供应量的
主要是三个因素,高能货币H,商业银行的存款与准备金之比D/R,商业银行存款与公众
所持有的通货之比D/C,它们均与货币供应量呈同方向变动。
根据该方程式,弗里德曼认为中央银行完全可以通过控制高能货币来控制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是可以由货币当局控制的外生变量,弗里德曼-施瓦兹模型证明了货币供应
的“外生性”和“可控性”,为货币政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由于货币供应量是中央银行可以控制的外生变量,因此,正确地确定货币供应量的增长
率,就成为中央银行能否成功控制好货币供应量最关键的问题。弗里德曼认为,正确确
定货币供应量增长率需要解决好三个问题:
1、如何界定货币供应指标的范围
关于货币供应指标范围的界定问题,弗里德曼认为,选定为流通中的通货加上所有商业
银行的存款,也即M2较为恰当。
2、如何确定货币供应的增长率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供应增长率的确定,应与经济增长率大体相适应。
3、货币供应增长率在年内或季节内是否允许有所波动
关于货币供应增长率在年内或季节内是否允许波动的问题,弗里德曼认为,货币供应的
增长率,一经确定是不能任意变动的。若遇特殊情况必须更改时,应该事先宣布并尽量
缩小变动的幅度。
4、货币传导机制
货币供给量的变化是通过何种途径传导给经济体系的呢?或者说,货币供给量对经济活
动产生影响的传导机制是什么呢?
按照传统货币数量理论的观点,货币是中性的,货币只不过是一层面纱,货币与商品交
换的本质还是商品与商品相互交换,新古典经济学家就认为,货币的变动除了对价格产
生影响之外,并不会引起诸如储蓄、投资、消费、经济增长等实际经济活动的变化。
比如根据庇古的M=KPY的现金余额理论,假定货币供应量增加一倍,那么人们手中的货
币也将增加一倍,由于K是固定不变的,因而人们将减少手中的货币量,用以购买产品
,这就将导致物价上涨,直至物价上涨一倍,从而使M/P重新均衡于KY为止。
因此,传统货币理论的传导机制是:货币供应量的变化,通过人们的现金余额效应,导
致物价和名义收入成同比例变化。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传导机制则与传统货币理论不同,凯恩斯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会导
致利率的相应变化,最终影响到储蓄、投资、消费、国民收入等实际生产部门。
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供求关系决定利率,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利率将趋于下降,随
着利率的下降,那么投资将增加,进而有效需求和国民收入也将增加;反之,当货币供
应量减少是,利率将会上升,随着利率的上升,进而有效需求和国民收入也将相应减少
。因此凯恩斯的货币传导机制是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会通过利率的变化,引发投资
的波动,最终影响有效需求和国民收入。
但是货币学派不同意凯恩斯的货币传导机制理论,弗里德曼本人就不重视利率在货币传
导机制中的作用。根据现代货币需求函数模型,货币学派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会直接
影响社会支出和资产价格,从而对国民收入和物价水平产生影响。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供应量对实际经济的影响,其传导机制是通过较广泛范围内的资产
选择,引发各种金融资产、实物资产,债务和耐久性消费品的相对价格变化而起作用的
。当货币数量增加时,人们会发现手头的现金相对于其他资产增加了,他就会用货币去
购买其他资产以优化调整资产结构,于是引起资产价格上涨,利息率下降。但在货币供
应量急剧增加时,伴随人们的购买资产行为,利率最初是下降的,但随着物价的上涨和
企业贷款需求的提高,又会促使利率上升。根据弗里德曼的观察,巴西、智利等国曾因
为货币数量增加过多,引起物价急剧上涨,从而造成利率也大幅度攀升。
货币学派认为,从长期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并不会降低利率,反而会使利率上升,而
为降低利率再次增加货币供应量,则只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加剧。货币学派正是根据这一
理论分析来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认为依据利率来制定货币政策,必然会导致货
币政策的失误。
三、通货膨胀理论
通货膨胀理论是货币学派的核心内容之一,弗里德曼从现代货币数量说出发,在通货膨
胀理论中,把货币推到极端重要的地位,认为当代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信用形式
,一切经济政策和调节手段都要借助货币量的变动(扩张或收缩)来发挥作用。因此,
一切经济变量的变动都与货币有关。货币推动力是说明产量、就业和物价变化的最主要
因素,而货币推动力最可靠的测量指标就是货币供应量。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取决于
货币当局的行为,因此,货币当局就能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整个经济。弗里德曼
认为,通货膨胀是而且也只能是由于货币数量的增长速度快于产出的增长速度造成,正
是在这个意义上,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永远只是一种货币现
象。
弗里德曼将通货膨胀定义为:“通货膨胀是引起物价长期普遍上涨的一种货币现象。
”弗里德曼的这个定义坚持了两点:(1)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而非一般的经济现
象,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发生总是与货币量的多少直接相关;(2)通货膨胀所表现
出来的物价上涨是长期的和普遍的。
因此,探讨通货膨胀问题,离不开对货币因素的分析;如果不是货币量出了问题,是不
会出现物价长期普遍上涨情况的。基于这个定义,货币学派的经济学家认为,在判定是
否发生了通货膨胀时,需要注意区分两个界限:
1、相对价格变动和平均物价水平变动的界限。相对价格变动是指由于某些原因造成某
些商品的价格上涨、某些商品价格下跌的状况。相对价格的变动属于物价体系内部的调
整,只要货币量不发生变化,相对价格此涨彼跌的变动一般不会影响总体物价水平。而
平均物价水平的变动是指所有商品价格的普遍上涨或下跌状况,这种状况的出现通常是
由于货币量过多造成的,因为所有商品价格的普遍上涨或普遍下跌导致的是物价水平的
变动,而根据货币数量说的原理,MV=PQ,即P=MV/Q,由于弗里德曼认为货币周转率V保
持相对稳定,那么物价水平的上下变动与货币量的增减变化之间存在同比例变动关系。
因此,相对价格的变动,不能算作通货膨胀;只有平均物价水平的上升,才能看作是通
货膨胀。
2、一次性物价上涨和持续性物价上涨的界限。一次性物价上涨通常由某种因素造成,
具有临时性和偶然性的特点;而持续性物价上涨是指物价持续不断地上涨,带有长期性
和经常性的特点。根据货币学派的观点,一次性的物价上涨通常是由某种特殊原因造成
的,与货币量无关,因此不能算作通货膨胀;而持续性的物价上涨只有在货币量发生变
动后才可能出现,通常是由货币供应量的持续增长造成的,因此,只有持续性物价上才
是通货膨胀的表现。
从上述分析可见,货币学派的通货膨胀定义特别注重货币因素,他们认为,个别商品的
价格变动和一次性的物价波动可以由多种原因造成,但只要货币量不增加,平均物价水
平是不会发生长期、普遍上涨的,因此,通货膨胀首先是一个货币问题,出现通货膨胀
的直接原因就是货币量过多。没有货币因素导致的价格变化就没有通货膨胀性,只有因
货币量过多造成的物价水平普遍地和持续地上涨才是通货膨胀。
弗里德曼认为,特定的物价和总的物价水平的短期变动,可能有多种原因。但是长期的
、持续的通货膨胀却“不论何时何地都总是一种货币现象”,是由于货币数量的增长超
过总产量的增长所引起的。他强调指出,承认并正视通货膨胀是货币量过多所引起的货
币现象这个命题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指导我们去寻找通货膨胀的基本原因和确定治疗
方案,因此它是正确认识通货膨胀和有效防治通货膨胀的开端。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量过多的直接原因有三个:
第一,是政府开支增加。当政府的收入相对稳定,但同时因各种原因日益增加名目繁多
的开支时,必然需要筹措新的资金来源用于应付日益扩大的开支。弥补支出扩大的资金
来源有三种方式:一是增加税收;二是向公众借债;三是增加货币供应。前两种方式取
得的资金来源,虽然因政府支出增加被私人消费和投资减少所抵消而不会产生通货膨胀
,但却在政治上不得民心,因此被绝大多数政府舍弃而采用第三种方式,即增加货币数
量。其结果必然是通货膨胀。
第二,是政府推行充分就业的政策。30年代大危机以后,人们对失业比对通货膨胀怀有
更大的戒心,因此,只要政府许诺执行充分就业政策就能拉拢民心,争取选票。为了讨
好公众,政府一方面制定不恰当的过高的充分就业目标,另一方面采取增加货币数量,
扩大政府支出的办法来提高就业水平。于是一旦出现经济衰退的迹象时,政府就立即实
行通货膨胀来刺激经济;当制止通货膨胀的措施在短期内不能增加就业时,政府又立即
放弃制止手段而采用更高的通货膨胀来换取就业的微量增加,以致形成通货膨胀率与失
业率轮番上涨的恶性循环。
第三,是中央银行实行错误的货币政策。其错误首先是货币政策的目标偏移。例如美国
的中央银行把维持充分就业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在要求增加就业的压力下,联邦储备
系统的货币政策也有着与政府财政政策同样的通货膨胀倾向。而中央银行扩大就业的唯
一手段就是增加货币供应量,使商业银行有能力进行更大规模的贷款;但这样做的结果
无法保持长期真正的充分就业,却带来了通货膨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另一错误是把
中介指标定在它不能控制的利率上。弗里德曼认为,中央银行应该控制而且有能力控制
的是货币供应量,而不是利率。
综上所述,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的真正原因在于货币供应增长率大于经济增长率,
而货币量过多的原因都是出自于政府的错误政策和行为。是他们一手造成了通货膨胀,
却还要嫁祸于人。通货膨胀所表现出来的普遍、持续物价上涨,就是由于货币发行过多
所致。垄断了货币发行权的政府无疑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对政府存在着强大的诱惑力,这种诱惑力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
面:
1、来自通货膨胀给政府带来的收入。弗里德曼认为,政府来自通货膨胀的收入途径有
三条:
(1)扩大货币供应量直接增加政府的收入。无论采用什么方式增加货币供应量,都能
直接使政府增加货币购买力,政府可以用这部分增加的购买力作为收入去进行支付、弥
补赤字或偿还债务。
(2)增加税收收入。通货膨胀能够在现行税率下,自动提高政府的税收收入。这是因
为在通货膨胀过程中,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在名义上将得到增加,尽管他们的实际收入不
变甚至下降,但在普遍实行累进所得税的情况下,名义收入的增加,使他们进入更高等
级的税率组,也就得按较高等级的税率纳税,从而增加了政府从个人和企业那里收取的
所得税收入。
(3)减少尚未偿还的国家债务的实际数值。在通货膨胀过程中,由于货币购买力不断
下降,政府偿还债务时的货币购买力必然小于借入时的货币购买力,这种通货贬值的差
额,等于减少了国家实际负债的偿还额。
2、来自其货币传导过程中的初始效果。货币学派对传导机制的分析表明,在货币供应
量增加的初期,即通货膨胀刚刚开始时,由于整个过程中的时滞效应,货币量增加不是
直接表现为物价上涨,而是使利率下降,生产扩大,失业减少,收入增加,政府可以多
花费而无需让公众少消费,大家都可以多花钱,成皆大欢喜之状。
通货膨胀这两方面诱惑力使政府自觉不自觉地持续推行这一政策。但是从长期看,这一
政策却是危险的。因为通货膨胀带来的繁荣是极为短暂的,它只是货币冲击传导过程中
的一个初始环节,当传导继续进行下去后,人们很快就发现他们手中的货币虽然数量多
了一些,但可购买的东西却少了;工商业企业主发现销售收入虽然扩大了,但成本上升
了,这就迫使他们把工资和物价抬得更高,否则,将遭受通货膨胀的损失。于是,恶果
开始呈现:被抬高的物价、有效需求的衰退、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连在一起。如果不是
采取强硬措施有效地制止通货膨胀,这种恶果将越演越烈,不仅破坏市场活动的正常进
行,导致经济混乱和危机,而且将带来政治动荡。因此,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是一
种疾病,是一种危险的、有时是致命的疾病。如果不及时医治,它可毁掉一个社会。
无数史实已证明了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所产生的恶果,所以对此决不可掉以轻心。弗里
德曼常常把通货膨胀比作酗酒问题,酗酒者开始饮酒时的初始效果是令人兴奋、兴致勃
勃,喝醉酒的不快感是在第二天早晨才表现出来,如果继续以酒解酒,将加剧酒精中毒
,再不悬崖勒马就会走向死亡的深渊。通货膨胀亦是如此,如果对通货膨胀的诱惑设有
足够的抵御力,其后果正象酗酒者一样痛苦。
根据现代货币数量理论,弗里德曼相信,制止通货膨胀的办法只有一个,出路只有一条
,即减少货币增长。他认为,只有把货币供应增长率最终下降到接近经济增长率的水平
,物价才可望大体稳定下来,而后,政府采用单一规则来控制货币供应量,就能有效地
防止通货膨胀。其它制止通货膨胀的办法诸如控制物价和工资都是行不通的,不仅因为
药不对症而无效,反而会加剧病症。
弗里德曼认为,制止通货膨胀,是“知易而行难”。制止的方案虽然简单明了,但实施
起来却因存在着许多障碍而困难重重。这些障碍主要来自于医治通货膨胀在短期内所产
生的不良副作用。由于时滞效应的存在,在治理通货膨胀的最初一段时期内,经济增长
降低,失业率增加,而物价下降幅度却不大。
传导机制分析表明,货币供应量变动后,同适应这一变化而进行的产量和物价的充分调
整之间存在着时间上的滞后。通货膨胀的发生有一个时间过程,通货膨胀的制止也需要
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初始效果和最终效果是不同的。与发生通货膨胀的初始效果
是暂时的繁荣相反,制止通货膨胀的初始效果是暂时的衰退。这种暂时衰退的副作用是
治疗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传导反应,是人们的信息传播不灵敏,预期缓慢地变化、调整没
有迅速跟上所致。
因此,这种初始效果是暂时的,当制止通货膨胀的传导继续进行下去,人们的预期适应
了变化的形势,并根据修订的预期采取调整行动后,治疗的良好效果就出现了:生产恢
复并稳定上升,就业增加,通货膨胀率下降,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经济进入稳定发展的
正常轨道。这种结果才是长期的、真实的。
遗憾的是,许多人只看到这种时间上的延迟所引起的失真现象,把初始效果误以为是制
止通货膨胀的结果,当局也因此而中断对通货膨胀的治理,又继续增发货币提高货币增
长率,企图制止这种短期衰退的初始效果,结果却导致通货膨胀愈演愈烈。因此,弗里
德曼认为:“制止通货膨胀最重要的政治障碍:第一,美国、英国及其它许多政府都对
充分就业做出许诺;第二,一般公众不认识制止通货膨胀所引起的不可避免的或暂时的
副作用;第三,政治领袖们不愿或不能说服公众接收这些副作用。”
弗里德曼认为,面对通货膨胀,人们只有两种选择:
一种选择是:使物价上涨继续下去,或者加速上涨。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会受到打
击。另一种选择是:你经历了一个困难时期,而这个困难时期是为了有效地治好物价上
涨带来的副作用。对每个人来说,这意味着一年或更长时期的低经济增长,相对多的失
业人数和收入的缓慢增长。任何有理智的人都会作后一种选择。因为世界上不存在十全
十美的选择,在短期内,没有任何制止通货膨胀的办法,既能产生良好效果又不使每个
人有所损失,长痛不如短熬。制止通货膨胀不仅需要决心和适当的政策,还要有耐心和
远见。
问题的另一方面是,如果采用减轻其副作用的措施,就能够使治理通货膨胀的不良初始
效果降到最低限度,从而有利于对通货膨胀的进一步治理。弗里德曼认为,减轻副作用
的措施主要有两条:
第一,减轻副作用最重要的方法,是事先宣布一个逐步稳定地降低通货膨胀的政策,并
坚持执行,使政策得到公众的依赖。逐步进行和事先宣布,是让人们有时间调整其安排
,并促使他们这样去做,只要坚持执行,人们就会从长期考虑来安排他们的生产经营活
动,调整资产组合,从而减少因通货膨胀而产生的生产滑坡、就业下降等临时副作用。
第二,广泛地使工资合同及其他合同指数化,即长期合同应包括名义价格可以自动调节
以抵销通货膨胀的条款。这一措施的实质是排除通货膨胀的影响,使契约按实际量而不
是名义量来缔结。存贷款利率也应采取这一措施,保证实际利率不受通货膨胀的影响。
其好处是,无论通货膨胀高低,契约双方(雇主与雇员,借者与贷者)都可以受到保护
而免受损害,使他们在不受通货膨胀的干扰下,按照本行业的条件去谈判,保证经济活
动的正常进行。 当然,以上两条措施都只能相对地减轻副作用而不能完全消除它。制
止通货膨胀的最好办法是不要沿着通货膨胀的道路滑下去,坚决采取固定货币供应增长
的货币政策,有效地进行预防,这才是上策。
四、持久收入的消费理论
弗里德曼认为,居民消费不取决于现期收入的绝对水平,也不取决于现期收入和以前最
高收入的关系,而是取决于居民的持久收入。弗里德曼将居民收入分为持久收入和暂时
收入。持久收入是指在相当长时间内可以得到的收入,是一种长期平均的预期内得到的
收入,一般用过去几年的平均收入来表示,暂时收入是指在短期内得到的收入,是一种
暂时性偶然的收入,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弗里德曼认为只有持久收入才能影响
人们的消费支出。
弗里德曼认为,如果影响收入的暂时性因素,不能转换为永久性因素,那么影响单位消
费者收入中的暂时性因素,不会影响这个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对社会来说,持久性收入
可以看做是当前及过去测得收入的加权平均数。在完全确定的情况下,即消费者知道所
能获得的收入、消费品价格和利率的条件下,消费者行为只取决于利率和效用因子。在
不确定的情况下, 人们保持财富的动机,不仅要应付正常的开支,还要应付未预见到
的低收入和高消费水平等意外情况。在应付意外紧急情况时,构成财富的人力资本和非
人力资本具有不同的作用,一旦需要借钱时候,有形的物质资产担保比用人力资本担保
要可靠的多。因此非人力资本占持久性收入的比例越高,消费者对追加的储备需求就越
少。在确定情况下,一般消费函数为:消费是利率、效用、永久收入和财富的函数。
弗里德曼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的,而是由他的持久收入决
定的,也就是说,理性的消费者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不是根据现期的暂时性收入,而
是根据长期中能保持的收入水平即持久性收入水平来做出消费决策的,并认为消费支出
是持久收入的函数。
弗里德曼认为持久收入大致可以根据所观察到的若干年收入的数值的加权平均数来计算
,现期的永久收入等于前期收入和两个时期收入变动的一定比率,或者说等于现期收入
和前期收入的加权平均数。加权数的大小取决于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这种预期要根
据过去的经验进行修改,称为适应性预期。如果人们认为,前期和后期收入变动的时间
较长,就大,反之,前期和后期收入变动的时间较短,就小。弗里德曼还认为,永久收
入不仅包括劳动收入,而且还包括财产收入,因此,持久收入假说理论认为,消费支出
不仅取决于收入,而且还取决于财产。
持久收入的消费理论,既解释了短期消费函数的波动,又解释了长期消费函数的稳定性
,这一理论认为,在长期中,持久收入是稳定的,所以消费函数是稳定的,暂时收入变
动通过对持久收入变动的影响而影响消费,所以短期内暂时收入的变动会引起消费的波
动。
弗里德曼不同意凯恩斯的经济波动观点,凯恩斯认为,主要是不稳定的投资与相对稳定
的消费和当期收入相互作用导致经济波动。弗里德曼则认为,当前的消费将按照长期收
入状况的某些指标进行调整,在当期收入与长期收入相一致的情况下,当前消费中的较
大部分与当期的收入无关,只有较小的部分与当前收入有关,较小的部分可以影响投资
的乘数效应,因此,投资乘数实际比较低,投资对经济波动的影响不是很大,经济有一
个更为稳定的内在体系。
五、失业理论
对于就业理论,货币学派并没有提出一个整体性、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但是在经济学
上却第一次创造性地提出了“自然失业率”的概念,以此为基础来反对凯恩斯刺激需求
的扩张性政策。在1967年的美国经济协会年会的会长演说中,弗里德曼提出了“自然失
业率”这一概念。所谓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干扰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
场的自发供给力量发挥作用时、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也就是指充
分就业状态下的失业率,有时也称为无加速通货膨胀下的失业率。
自然失业主要包括摩擦性失业和结构失业,货币学派认为这些失业现象是任何经济体中
都必然存在的正常现象,是无法以货币政策来加以消除的,在自由竞争的市场,工资具
有伸缩性的,劳动力的灵活性也比较大,而且关于劳动市场的供求状况的信息能较普遍
、较容易地被获得,这样一切有就业技能而愿意工作的人迟早都会有就业机会,而一切
缺乏就业技能又不被雇主需要的人,不管产量如何变动,他们也不会得到就业机会的。
因此,货币学派认为新古典综合派关于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交替关系的观点是站不
住脚的,自然失业率是客观存在的,它的大小取决于社会的技术水平、经济结构、资源
数量和文化传统等实际因素,因而是不可能被通货膨胀所消灭的。
弗里德曼认为,自然失业率的存在,使得任何试图将失业率降低到自然失业率之下的扩
张性措施,在长期中都将变成徒劳,而且还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加剧。菲利普曲线所反映
的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弗里德曼也认为,只有在短期内一定条件下存在
,在长期中根本是不可能成立的,凯恩斯刺激需求的扩张性经济政策,不仅无法消除失
业,反而会因增加货币供应量而引发通货膨胀。
六、货币学派的政策主张
货币学派的政策主张主要是建立在现代货币数量理论和自由市场理念基础上的,该学派
反对政府过多干预经济,认为市场自发力量有使资本主义经济自然而然趋向均衡的作用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大的波动,大都是由于政府采取了旨在干预市场经济错误的经济
政策。在反对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同时,货币学派提出了自己的经济政策主张。
1,“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所谓“单一规则”,就是公开宣布并长期采用一个固定不变的货币供应增长率。弗里德
曼认为,这不仅是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最佳选择,也应该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
作的基本规则。 “单一规则”在内涵上强调以下三点:
(1)、公开宣布
其目的是告示于众,减轻人们心理上的不安定感,避免人们因不同预期引起的紊乱和矛
盾,同时也将货币当局的行为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
(2)、长期采用
其意图在于消除频繁的相机抉择变动而引起的经济波动,避免因人为因素导致的错误决
策给经济造成的扰乱,并且可以消除时滞效应中不同时期的不同反映,促使初始效果和
最终效果趋于一致。
(3)、固定货币供应增长率
以利于加强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并以其自身的稳定性抵御来自其他方面的干扰
。这三个要点相互呼应,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弗里德曼认为,只有长期采用一个固定
不变的货币供应增长率,才能确保稳定货币,稳定币值,实现物价、经济长期稳定的目
标。
弗里德曼坚持认为,货币政策必须保持其单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货币政策的首要目
标是稳定货币、稳定经济、而不是维持某一失业率或其他什么目标;货币政策只能以货
币供应量增长率为控制指标,而不能盯住利率汇率、物价或其他经济变量;货币增长率
一经正确订定,就应该长期固定,而不能因长期经济波动或其他因素作随便调整。只有
切实坚决地实施单一规则,才能有效地稳定货币,克服货币政策的摇摆性和失误,赢得
公众对货币政策的信任,真正为经济社会提供稳定的货币环境。对此,弗里德曼是坚信
不移的。
2,“收入指数化”方案。为了应对1970年代的滞胀局面,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推行
了对工资、物价实行冻结或管制的收入政策。由于收入政策在抑制通货膨胀上并没有取
得明显的成效,这引起了一些西方经济学家的反对,尤其是弗里德曼,他提出了“收入
指数化”方案以代替原先的收入政策。
根据这一方案,政府应该将各种名义收入,如工资、利息和其他收入等,同物价指数紧
密联系起来,使它们可以根据物价指数的变化而自动调整。弗里德曼认为,实现收入指
数化方案,可以消除通货膨胀过程中带来的不公平,减少通货膨胀造成的痛苦,剥夺政
府从通货膨胀中所得到的非法收益和一些债券所有者占有的便宜,这样也就消除了政府
在社会经济中搞通货膨胀的动机。不过,弗里德曼也承认,由于不可能使社会经济中所
有的合同契约都随着物价变动而自动调整,所以收入指数化方案并不是稳定物价的最后
办法。要想彻底根治通货膨胀,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
当然对于货币学派的“收入指数化”方案,西方经济学家对之争议颇多,认为其固然可
以缓解物价波动对个人收入水平的负面影响以及减少通货膨胀带来的不公平问题,但是
指数化方案强化了工资和物价交替上涨的机制,容易导致工资和物价的螺旋式上升,从
而使得通货膨胀更加难以控制。因此,收入指数化方案被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只是一种
消极应对通货膨胀的政策。
3,实行“浮动汇率制”。所谓浮动汇率制,是指一国货币的汇率并非固定,而是由自
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制度。浮动汇率制的正是采用和普遍实行,是在20世纪70年代
后期美元危机进一步恶化才逐渐开始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金融体系实行的
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所确定的固定汇率制度,即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直接与美
元挂钩,以美元为基础来确定各国货币的汇率。弗里德曼在1950年写的《浮动汇率问题
》一文中,详细分析了国际收支变化的调节问题,反对实行固定汇率制,主张实现浮动
汇率制。弗里德曼认为,浮动汇率制是一种可以自动调节的机制,它有助于国际贸易和
国际收支均衡的自动维持,减轻国际收支失衡对国内经济的不利影响,这对于实现国内
经济稳定增长,发展不受限制的多边贸易都是极为有利的。
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时,弗里德曼就认
为,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固定汇率制引起的通货膨胀国际传导链造成的,即借助于固定
汇率制,通货膨胀可以从美国轻易地向世界其他国家传递出去,结果造成全球性通货膨
胀。
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实行了不同程度的
浮动汇率制,货币学派一直主张的浮动汇率制终于在经济生活得到实现,这无疑证明了
弗里德曼的远见卓识,也是他获得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重要原因之一。
Bear
cxjcxj256 (天汉星星)
4 88.* 1/15/20, 07:10:54 (13'15")
经济学派之四:供给学派
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该学派重视经济的供给方面,
认为需求会自动适应供给的变化,因而得名。20世纪80年代,美国里根总统的“经济复
兴计划”,就是以供给学派为理论依据来制定有关经济政策的,并且在美国的经济实践
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供给学派产生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凯恩斯主义占据了西方经济学的主流地位,认为有效需求不足会
导致经济萧条和失业,政府要采取措施刺激需求,才能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状态,从而
推翻了新古典学派的“供给能够创造自身的需求,市场自行调节可以达到充分就业和经
济稳定的论点”。西方各国依据凯恩斯的理论制定政策,对经济进行需求管理,取得了
相当不错的效果。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都比较低,而经济增长
速度却相应较快,这段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不能不说有着凯恩斯主义政策的贡献。
但是20世纪70年代因为中东石油危机而爆发的西方经济滞胀现象,即经济衰退与通货膨
胀并存的局面,使得凯恩斯主义面临巨大的挑战。一方面凯恩斯主义无法解释这矛盾的
现象,另一方面也没有办法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凯恩斯理论由此遭遇理论和实践的双
重困境,进退维谷,左右为难。新的客观现实呼唤新的经济理论来解释和应对,于是西
方经济学界风起云涌,各种新经济学派纷纷向凯恩斯主义提出挑战,研究替代的经济理
论和政策,供给学派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的。而随着里根政府的上台,并把供给
学派作为制定复兴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供给学派在美国的经济舞台很是红火了一阵。
在美国经济进入20世纪70年代之后,面临着种种困境,其一是经济增长乏力,1974-
1975年,经济更是连续两年呈负增长状态,遭受了二战之后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其二
是通货膨胀持续高涨,1970-1979年,美国的消费物价指数上涨了90.2%,其中1974年和
1979年,物价涨幅更是高达两位数,分别为10.9%和13.3%;其三公私债务负担沉重,财
政赤字激增。在20世纪70年代,不论是美国政府,还是企业和个人,都积累了巨额的债
务,据统计,1978年美国的公私债务已经达到39000亿美元之巨,这比1970年增加了107
%,其中公债数额为7804亿美元,比1970年增加了104%。1970年-1979年的十个财政年度
内,政府财政赤字总额高达3044亿美元,且呈连年上升趋势,1976年的财政赤字竟高达
664亿美元,它相当于当年美联邦政府预算支出的18.1%,相对于当年美国民生产总值的
3.9%。
总之,20世纪70年代之后,美国经济经济增长缓慢,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公私债务负担
沉重,虽经政府强烈的干预政策,但问题依然没有有效解决,“滞胀”一直在困扰着美
国经济,在这种种困境之下,人们开始反思政府干预政策的得失,开始思考凯恩斯主义
的不足之处。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供给学派直接以凯恩斯主义理论对立面的角色出现了,并强烈批
判凯恩斯主义的需求决定论,给西方经济学界带来了一定的思想冲击。供给学派的主要
理论特点是强调劳动、资本的供给对生产率、经济增长等所起的决定作用;该学派强调
自由放任,持让市场机制自行调节经济的观点,并主张减税,削减政府开支,以促进供
给的增加,同时也强烈抨击政府刺激需求的经济政策,认为它是导致经济出现“滞胀”
现象的罪魁祸首。
二、失灵的凯恩斯主义
在经济滞胀面前,凯恩斯主义的政策显然失灵了。
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政策,原来是针对经济生活中的“有效需求不足”所导致的经济萧条
问题,在凯恩斯看来,经济萧条与通货膨胀是不会同时发生的,通过扩张性的经济政策
,刺激消费需求,降低利率以扩大投资需求,是应对经济萧条的基本政策原理。后来凯
恩斯主义的追随者新古典综合派,提出了作为扩张性政策的后果,过度需求有可能导致
出现通货膨胀,但这个时候经济必定是处于过度繁荣的状态,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的经
济政策,来平抑过度需求,使经济运行回到均衡状态上来。
不料,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却遭遇到了凯恩斯主义认为不可能的“滞胀”问题
,这无疑让凯恩斯主义者摸不着头脑,进退维谷。按照凯恩斯主义观点,经济低增长是
经济衰退的标志,而通货膨胀则是经济过度繁荣的标志,应对经济衰退应该采取扩张性
的经济政策,但要想解决通货膨胀则应该采取紧缩性的经济政策。可现在却是经济衰退
与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凯恩斯主义的政策就左右为难了,要想促进经济增长,就
必须刺激需求,而这无疑又会加剧通货膨胀,反之亦然。
由于理论上的左右为难,结果造成了实践中美国政府政策的摇摆不定,在20世纪70年代
的美国政府就不断地交替使用反衰退与反通胀的政策。比如1974年,福特政府就以抑制
通货膨胀作为政策的重点,但到了年底,转为反衰退刺激需求的扩张政策,到了1976年
,又转变为强调应该以抑制通货膨胀为主;再如后来的卡特政府,1977年初采取的刺激
经济的政策,但到了4月份以后,有开始提出了反通货膨胀的计划。
虽然美国政府频繁交替使用反衰退与反通胀的政策,但是衰退与通胀依然相伴相生,滞
胀的阴影始终徘徊在美国经济内,尽管后来的新古典综合派找到了菲利普斯曲线上移及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等理由,来作为对滞胀问题的解释,但终究找不到解决“滞胀”的
有效药方,凯恩斯主义在“滞胀”面前失灵了,显得是如此无能为力。
而按照供给学派的看法,正是7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越来越强化的凯恩斯式的干预政策
,才是导致经济陷入“滞胀”的幕后黑手。正如费尔德斯坦所说的:“政府作用的扩大
,无疑是战后美国经济结构最重要的变化,但是毫无疑问,就过去十年间(指20世纪70
年代)经济逆转的经验而言,政府的各项政策,的却应当受到严厉指责。”
按照费尔德斯坦的看法,政府作用的不断扩大,是美国经济绩效减退的主要原因。比如
政府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处置失当,造成了总产出的不稳定和通货膨胀;政府的过多规章
制度造成了生产力的低增长;低储蓄率和投资增长缓慢,也是税收制度、宏观经济政策
以及不断扩大的社会保险制度的反映。
众所周知,凯恩斯主义强调政府干预,是因为认识到市场经济自身所固有的缺陷,认识
到“市场失灵”,这本无可厚非,但它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以为国家干预能够最大
限度地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促使经济稳定增长和社会总资源达到最有效的利用。实际
上,正如“市场失灵”是客观存在的,政府同样也不是万能的,政府对经济的长期干预
也存在着种种缺陷。
费尔德斯坦认为,一切经济选择都是对成本和收益进行精确比较的结果。个人与企业进
行经济选择的结果与预期总是比较相符合,但是政府不同于企业和个人,“这种经济上
合理选择的情况是不存在的,更可信的是,政府决定之所以造成经济上不利的后果,主
要是好心政策的一种非有意的、未料到的副产品,……过去15年,采取经济扩张的货币
政策与财政政策,就是抱着降低失业率的希望,而没有料到会出现不断高涨的通货膨胀
。同样,我们认为,政府从来没有考虑过,为了使失业者免于生活困难,把失业福利金
的数量和期限提高到现在这样高的水平,会助长解雇,而不利于重新就业;为了帮助老
人和穷人,实现免费医疗和医疗补助,可能导致医疗保健费用爆炸性增加。”
政府的政策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甚至适得其反,其基本原因在于政府没有注意到经济环境
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凯恩斯主义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萧条之中,由此所提
出的主要针对有效需求不足的扩张性政策,是有其现实意义的,但单纯重视刺激需求的
政策是有着严重的片面性。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凯恩斯主义刺激需求的政策
对经济的负面作用越来越大,而供给的总量、结构以及效率开始成为了硬约束,从而使
凯恩斯主义政策杂面对新的经济环境时,变得有些不合时宜了。
费尔德斯坦举例说,比如社会保险和失业补偿等制度,是在30年代开始实行的,当时并
没有多少副作用,但是到了70年代,“劳动市场的紧张、资本的短缺和个人所得税的高
税率,说明了这些项目阻碍了就业和资本形成。”
另一方面政府的短视行为使得其更加青睐需求管理政策,典型表现就是歧视储蓄和投资
,“那些为扩大投资资本和提高未来收益而增加投资与储蓄的政策,很少得到实际有效
的支持。相反,对当时政府和私人消费有利的征税和转让政策,却得到赞许,增加投资
资本的长远利益,显然不在政治视野内。”
总而言之,由于经济环境的改变,也由于政府行为本身的局限性,建立在凯恩斯主义基
础上的政府干预的不断扩大,不仅对问题解决无济于事,反而成为了使经济陷入“滞胀
”的重要因素。
经济滞胀表现为经济增长乏力和通货膨胀的结合,但是这两个问题,供给学派都认为与
供给面脱离不了关系,经济增长乏力是由劳动生产率低下造成的,通货膨胀则是由需求
膨胀和成本推进两个因素综合导致的。经济的供给面主要包括产品与劳务的供给数量、
生产要素的供给以及供给效率等等。
在供给学派看来,“滞胀”持续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劳动生产率的停滞不前,“生产率下
降的一个明显后果是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剧”。这种压力来自两个方面,其一,生产率下
降意味着投入产出比例下降,意味着要素需求旺盛而产品供给相对不足,这会倾向于促
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其二,生产率下降意味着单位产品成本的相对上升,这无疑会
成为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一个动源。
因此,从供给面来看现实经济运行,要素供给是前提,供给效率是关键,而产品和劳务
供给是结果。三位一体的供给面内涵显然是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所没有考虑到的
,而供给学派则是给予了供给面以最大的重视和关注。
正因为凯恩斯主义无法对“滞胀“作为较好的解释和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造成美国社
会不再普遍关注凯恩斯的有效需求,而是更加关心劳动、投资、储蓄和生产率,而供给
学派适应这种时代潮流,在与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争论中,提出了以“减税”为核
心的供给管理政策,并成为里根总统时代的官方显学,尽管“与需求经济学不同,供给
学派尚缺乏一个统一的体系……就某种意义而言,供给学派仍在寻找它的凯恩斯,但它
还是变的时髦起来,并广泛流行。”
三、供给学派的理论渊源
供给学派在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上直接否定凯恩斯主义,但是它并非是一个完全崭新的
经济学流派,其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正如供给学派经济学家所承认的“供
给学派经济学不过是穿上现代服装的古典经济学”,凯莱赫也曾说过:“供给经济学的
分析方法既不新颖也不时髦,它是来源于古典的宏观经济分析。实际上供给学派的观点
是重弹占统治地位的宏观公共财政分析的正统老调,此种宏观财政分析首先是重农主义
者休谟、亚当.斯密和其他重商主义经济学家着手研究的。”
所谓古典经济学,主要是从亚当.斯密、李嘉图到穆勒,以供给为理论分析出发点,以
生产、成本、生产率为研究重点,以经济自由主义为主要政策主张的经济理论体系。经
济学家吉尔德认为,“自从亚当.斯密为供给派经济学赢得首次胜利以后的两个世纪里
,需求派经济学接二连三地获得胜利。”,吉尔德等供给学派经济学家竭力呼吁应该抛
弃凯恩斯主义,重新返回到“古典经济学”中去。
“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是建立在充分就业和其他资源充分利用的基础之上,他们认为经
济的正常情形是保持充分就业的稳定均衡状态。如果这种均衡发生了经常性的偏差,则
归咎于政府的无端干预或者私人垄断妨碍了市场机制的自由运作。
古典经济学开创者亚当.斯密就极为强调劳动和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地位,他坚决
主张,“要想增加财富,就必须强调促进生产、总供给和增长”。重视供给,重视劳动
和资本的作用,使得亚当.斯密反对不合理的税收制度,提出了赋税的公平、确定、便
利、经济的四项准则,认为过高的税赋会给劳动、储蓄和投资带来消极影响,“有时高
税率会使课税商品的消费减少,会刺激走私,因此政府在高税率条件下所获得的税收额
,往往会比低税率条件下的税收额还少”。显然,亚当.斯密对税收政策的讨论实质上
就是“拉弗曲线”思想的最初体现。
“古典经济学”之所以把充分就业状态看成是经济生活中的正常情形,原因就在于萨伊
定理被作为其理论内容不言自明的前提条件,该定理认为“供给创造自身需求”,因此
经济不可能发生大规模生产过剩危机。这一条著名的经济定理是由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提
出的,萨伊认为,商品的买卖,其本质只不过是商品和商品之间的交换,货币只是在交
换的一瞬间起媒介作用,一个商品的卖主同时也是另一个商品的买主,一种产品的生产
必然会给其他产品的生产开辟销售市场,因此,只有生产才创造了对其他产品的需求。
李嘉图也坚信萨伊定理的正确性,他认为“任何人从事生产都是为了消费或销售,销售
则是为了购买对他直接有用或是有益于未来生产的某种其他商品,所以一个人从事生产
时,他要不是成为自己商品的消费者,就必然会成为他人商品的购买者和消费者。”萨
伊概括了“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性质和结构特点,认为生产是起点,分配是生产的
结果,交换是分配的继续,消费是经济活动的终点,生产者的最大利润化行为必然会带
来全社会的最大利益,消费者的利益寓于生产者的利益之内,是生产决定了消费,经济
学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生产和供应上。“所以一个好的政府以刺激生产为目的,而一个
坏的政府则鼓励消费。”
萨伊还认为,当一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就生产出一定量的产品,参加该生产的人们
也就获得了一定的收入,而他们就可以凭借这些收入去购买其他产品,只要把生产安排
好,不论生产什么都能销售出去,发生过剩的不过是一种劣等品或不对路的暂时过剩,
只要供给会创造自身的需求,就不会发生普遍的生产过剩,总供给和总需求一定会相等
。“除非政府当局愚昧无知或贪得无厌,否则一种产品供给不足而另一种产品生产过剩
的现象,决不会长期存在。”
在政策主张方面,供给学派直接吸收了古典经济学的经济思想,强调供给、生产,提出
要刺激储蓄与投资,并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在基本理论方面,供给学派则根据“供
给创造自身需求的萨伊定理”来直接否定凯恩斯主义,认为凯恩斯“需求创造自身供给
”的观点是荒谬的。吉尔德曾说:“萨伊定理,它的各种变化,是供给学派理论的基础
……萨伊定理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把注意力集中在供给、集中在刺激的能力或资本的投
资方面。它使经济学家首先关心各个生产者的动机和刺激,使他们从专心于分配和需求
转过来,并再次集中于生产手段。”
四、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
在20世纪70年代末,供给学派在美国已经成为一个独树一帜的经济流派,但是在学派形
成的过程中,有些倡导者如费尔德斯坦等同拉弗、万尼斯基在一些观点和政策上的意见
差异很大,因此供给学派存在着所谓“正统供给学派”与“温和供给学派”之分。“正
统供给学派”,又称之为“激进供给学派”,其理论观点更为鲜明,更为激进,被认为
供给学派的代表;“温和供给学派”,又称之为“中间供给学派”,主要包括费尔德斯
坦、埃文斯等,其一般持折衷论,观点也比较温和,不似正统派那般激进。
1,正统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
正统供给学派是供给学派的主流和代表,最早提出供给学派理论基本思想的,是经济学
家蒙代尔,早在1971年,他就批评美国政府通过增税来抑制通货膨胀的做法,而主张应
该实施减税,刺激经济增长,减税之后,政府的税收未必减少,不一定会增加政府财政
赤字,因而蒙代尔被认为是供给学派的先驱者。但是由于蒙代尔的经济思想中仍然有倾
向于凯恩斯的因素,比如他并不否认凯恩斯需求管理政策的有效性,因此他没有成为供
给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拉弗可谓是供给学派中光彩夺目的代表人物,他生于1941年,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州商学
研究院教授,里根政府时期,拉弗是总统经济政策顾问委员会的成员。拉弗之所以在供
给学派经济学家中名声显赫,最主要是因为他提出了描述税收与税率关系的拉弗曲线,
尽管这一曲线最初是画在华盛顿饭店的餐巾纸上,但由于其对税收政策影响经济的解释
更现象、更直观、更形式化,从而确立“拉弗曲线”在供给学派经济思想精髓的地位。
万尼斯基是拉弗的好友,也是供给学派思想的经济倡导者,他生于1936年,是美国《华
尔街日报》的副主编,著有《世界运转方式》一书。由于掌握着一定的舆论阵地,万尼
斯基在宣传和推广供给学派经济思想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正如巴利特认为的,
“如果没有《华尔街日报》的支持,供给经济学本来是不会引起公众如此大的关注。”
万尼斯基也曾撰文写道,“和很多简单的观点一样,拉弗的观点尽管也非常简单,但其
含义却很深刻。拉弗曲线是简单但却是非常有力的分析工具,很多事务都是以某种方式
沿着这条曲线运行的,甚至懂得拉弗曲线的政治家将会发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他们甚至能够击败不懂这条曲线的政治家。”
罗伯茨也是供给学派中的一位著名人物,他长期在美国乔治敦大学的战略和国际问题研
究中心工作,长期从事经济政策研究,并曾担任《华尔街日报》的专栏撰稿人。罗伯茨
在供给学派兴起阶段所做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为提出“肯普-罗思法案”所做出的努力
。在1981-1982年的里根政府时期,罗伯茨担任财政部中主管经济政策的助理部长,在
此期间,他深入考察了供给学派在美国的发轫、发展和演变的全过程,尤其是掌握了大
量的美国政府高层决策的第一手资料,并最终出版了《供给学派革命——华盛顿决策内
幕》一书。在此书中,罗伯茨不仅披露了国内外鲜未所知的美国最高经济决策内幕,而
且也凝结了他对于供给学派革命的多年研究成果,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供给学派的理论和
实践,在美国国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吉尔德,著名供给学派经济学家,生于1939年,其著作《财富与贫困》是供给学派的代
表作之一,也正好给里根竞选时提出的经济复兴纲领作了理论宣传,该书问世之后,受
到了美国供给学派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美国新右派的资本资本主义宣言书”。吉尔
德本身是一位社会学家,但他自认为其经济思想深受拉弗、万尼斯基等供给学派代表人
物的启发,而《财富与贫困》一书阐述的则是从社会学角度来说明供给学派的经济思想
。当时美国的行政管理和预算局局长斯托克曼曾鼓吹这是五十年来最为优秀的著作之一
,并购书30本,分送给里根总统的助手们,作为他们必读的供给学派的“经典之作”。
吉尔德的《财富与贫困》一书,无疑为供给学派的兴起以及向华盛顿经济政策的渗透起
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温和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
温和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首推费尔德斯坦,其他还有埃文斯等。费尔德斯坦,他出生于
1939年的纽约市,曾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教授,1977年获得美国经济学会的克拉克奖,同
年,他开始担任国家经济研究局的主席,1982年,任里根政府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
费尔德斯坦原先是一个凯恩斯主义者,但从1967年起,他通过研究罗斯福的“新政”和
约翰逊的“伟大社会计划”等政策之后,看到了政府干预“往往以好的意愿开始,以坏
的结果告终”,从而转为“市场的新信徒”,强调要靠资本积累和市场刺激而不是利用
市场干预来减轻社会弊病,并建议应该让失业津贴也成为征税对象,以便使领取者更加
积极地寻找工作。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费尔德斯坦更是与正统供给学派遥相呼应,着
重研究储蓄与投资理论,研究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其理论的最闪光之处
当属“费尔德斯坦曲线”的提出。该曲线是一个说明财政赤字对资本形成和通货膨胀的
影响及相互关系的理论模型,这一模型体现了供给学派的思想和观点,其政策含义与拉
弗曲线虽有不同,但它依然是属于供给学派范式的理论观点。
费尔德斯坦之所以不同于拉弗等正统供给学派经济学家,而被称之为“温和供给学派”
经济学家,主要是由于其理论和政策观点上持有折衷论,与正统供给学派存在着明显的
差异。虽然他不再是一个凯恩斯主义者,但他依然不完全排斥凯恩斯理论;虽然他不是
一个货币主义者,但在货币与通货膨胀问题上,他的观点与货币主义极为相近。费尔德
斯坦也根本没有拉弗等人“天下惟我独尊”的激进自狂的态度,其政策主观也相对委婉
和保守,因而曾被讽喻为“悲观博士”。
五、供给学派的兴起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蒙代尔是供给学派的先驱者,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时候,他就多
次批评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提出了同凯恩斯主义相反的论点和主张,1974年蒙代尔发
文反对福特政府的征收附加所得税控制物价的计划,主张降低税率,鼓励生产,同时恢
复金本位、稳定美元价值来抑制通货膨胀。
蒙代尔关于美国经济新颖的观点引起了拉弗和万尼斯基的注意和欣赏,拉弗进一步研究
了并发展了蒙代尔的观点,提出了著名的拉弗曲线理论。当时的美国国会众议员肯普也
很重视蒙代尔的主张,他任用罗伯茨拟定减税提案,聘请图尔进行减税效果的计量研究。
70年代后半期,拉弗、万尼斯基、罗伯茨等利用《华尔街日报》广泛宣扬他们的论点,
肯普也在国会内竭力鼓吹减税能够促进经济增长。1977年,肯普与参议员罗斯联名提出
三年内降低个人所得税30%的提案,虽然这个提案并没有获得国会通过,但在美国社会
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万尼斯基所著《世界运转方式》被认为是供给学派的第一部理论著作,吉尔德的《财富
与贫困》阐述了供给学派的资本和分配理论,被誉为供给学派经济学的第一流分析。在
70年代末,供给学派在美国经济学界已经成为独树一帜的学派。在供给学派形成过程中
,有些倡导者比如费尔德斯坦、埃文斯等,在一些论点和政策上同拉弗、万尼斯基、肯
普等人的意见差异很大。因为费尔德斯坦、埃文斯的观点比较温和,持折衷论,西方经
济学界称他们为温和派,称拉弗、万尼斯基、肯普等为激进派,但后者则自称是供给学
派的正统派,西方学家通常也把后者作为供给学派的代表。
六、供给学派的基本理论
众所周知,供给学派不是一个成熟的经济学流派,在与统治西方经济学界长达三十多年
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相抗衡的保守主义经济思潮中,供给学派也是一个后起者。论历史
,当货币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早已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时候,供给学派还处于襁褓之中;论
影响,当弗里德曼、哈耶克等早已蜚声全球的时候,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拉弗和费尔德
斯坦才初露头角。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时候,在美国经济面临着西方经济
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经济困难的关键时刻,这样一个缺乏完整体系、尚在发展之中的新学
派,却异乎寻常地受到美国统治精英的青睐,而成为了里根“经济复兴计划”的主要理
论依据,这不能不让我们对供给学派深感兴趣。在接下来的章节里,我们将对供给学派
的基本经济理论作一个比较全面的介绍,弄清它与凯恩斯主义之间的差异,以求深入准
确地理解供给学派的经济思想。
(一)拉弗曲线:供给学派的思想精髓
为了说明税率和税收收入之间的关系以及减税在刺激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供给学派代表
人物拉弗提出了著名“拉弗曲线”模型,并成为了供给学派减税政策的理论依据。“拉
弗曲线”并不是经济学家严肃、认真的研究结果,而是拉弗在1974年为了说服当时福特
总统的白宫助理切尼,想要其明
Y**M
发帖数: 2315
3
我觉得吧,都过时了。
数十年来,最火的两位经济学家就是凯恩斯和弗里德曼。
在我写本楼之前,全楼文字搜索了一下,凯恩斯出现了275次,弗里德曼出现了66
次。而这大概也不能说明两者谁更火。因为凯恩斯得势在前,弗里德曼得势在后,后者
经常拿前者当靶子打,所以前者出现频率肯定更高。
当初,我跟几个人曾仔细讨论过,这两位的核心争执在哪里。最后的结论是:核心
争执就是通胀。凯恩斯认为通胀有利,其危害相对可以忽略;弗里德曼认为危害不可忽
略,还仔细列举了到底都是些什么危害。
两位的争执,就体现在广义的经济政策(含金融、货币政策)在导致通胀之余,会
有什么进一步的演进。
而当代经济的特色,就是通胀没那么容易发生。首先是日本,日本曾长期陷入“流
动性陷阱”。当然,日本的情况确实很独特;但是,此后很多国家也都有跟进的趋势。
也就是说,如果货币政策宽松,则:日本人会把钱存起来,中国人会投资房地产,
而美国人会投资股市。通胀率所受影响不大,整体经济所受影响也不大。政府虽然可以
借此制造景气以迎合心理需要(例如大选等),却难以实质性的影响经济发展。
注:即便是美国人投资股市,真正能推动实体投资的部分也很有限。实际上,自里
根时期的股灾开始,就出现了这种迹象:股灾并未影响实体经济。
1 (共1页)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向Vic2玩家推荐“Reworked POP needs to stimulate demand ” MOD从现代经济观点看王安石变法
摆脱奴性做快乐的中国人万里长城,大家以为是防御北方民族入侵的城墙,其实大错特错了
Youtube 上的 200 国家 200 年托孤之臣大多凋零。为什么还要那么多人愿意去做?
何新:西方攻击利比亚,是共济会全球战争的既定步骤看看毛27年统治的家底
社会整体生产的产品,要用社会整体的工资去购买[合集] (合集)改革开放三十年,成就也就那么回事zz (转载)
凯恩斯经济理论是不是造成中国成功的理论基础?六十年来GDP记录 (转载)
晒晒压箱底的书ZT 1929-1933大萧条的路线图 (转载)
为什么中国研修生纷纷离开日本(转载)二战爆发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凡尔赛条约》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经济话题: 古典话题: 货币话题: 综合派话题: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