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 发帖数: 518 | 1 全景式回顾抗美援朝战争(一百零一)
原作者: 虎丘讲古
摘要: 冷枪冷炮运动,是抗美援朝战役后期志愿军对地作战的重要形式,一般认为,其
起源于1951年夏秋防御作战时期,在1952年开始发扬光大。冷枪冷炮运动亦称“冷枪冷
炮打活靶”,其口号是“让敌人低下头来”,冷炮战术配合志愿军的狙击活动,作战效
率成倍提高。
冷枪冷炮运动,是抗美援朝战役后期志愿军对地作战的重要形式,一般认为,其起源于
1951年夏秋防御作战时期,在1952年开始发扬光大。
冷枪冷炮运动亦称“冷枪冷炮打活靶”,其口号是“让敌人低下头来”,冷炮战术配合
志愿军的狙击活动,作战效率成倍提高,各个兵器依据兵器性能,目标特点有着明确的
任务区和射击区域分工。
冷枪运动:冷枪运动又称作狙击手活动,指通过培养大量狙击手或侦察兵游动于联合国
军阵地周围猎杀或偷袭联军士兵,或者侦查目标为冷炮提供坐标,冷枪主要狙击500-
1000米的目标,侦察兵穿梭于双方阵地之间偷袭,为冷炮侦查目标或通过地雷搬家方式
将联军阵地前的地雷起出返埋到联军后方的交通线上。
冷炮运动:冷炮运动又称游击炮运动,冷炮主要打击500-3000米的目标,用炮火支援或
者火箭筒伏击通过耗费最少的弹药杀伤或摧毁联军守备工事和坦克等冷枪无法打击的目
标,并在对方反击前迅速转移阵地。
1951年1月29日,志愿军司令部向前线守备部队发出命令,要求全军范围内组织特等射
手,对联军单个目标进行射杀,5月起扩展成全军范围内的狙击运动,8月起炮兵也加入
其中,最终形成全军性的冷枪冷炮运动,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
500
志愿军司令部指示各兵团各军和炮兵部队,“在与敌对峙状态中,对敌之小群及一般目
标,每日指定值班的轻重机枪不失时机地寻求射击,对于单个目标,也应组织特等射手
,专门寻求射击目标,这将给敌人甚大杀伤”。
根据这一指示,志愿军第一线各军在构筑坑道工事和开展其他作战活动的同时,迅速展
开了狙击活动。选择优秀射乎组成狙击组,以单枪、单炮、单辆坦克,采取游动的方式
经常变换阵地,杀伤“联合国军,,阵地上暴露的目标,有时还设置假目标,诱惑敌人
上钩。第65军狙击手们的门号是“不准敌人自由”,仅第585团1个营,在1个月中即狙
击歼敌83人。第15军升展r冷枪冷炮杀敌立功运动,在4月下半月至7月底即狙击歼敌
3541名,占这期间歼敌总数的42%.狙击手仅伤亡14名。其中第130团1个连在7月5-15日
的10天内,即狙击歼敌87名,而自身末伤亡1人。第68军从8月I日至25口,25天即狙击
歼敌1935名。第12军从7月下旬至10月底,以5843发子弹,犯击歼敌2506名,平均每2.3
发子弹即毙伤敌1人。据不完全统计,志愿军和人民军在5-8月的狙击作战中,即歼敌1.
36万人。
此外,志愿军还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火炮和坦克射击.4月30日至8月10日,先后组织7
次炮击,参战火炮166门。7月1日至9月1日,组织坦克游动射击等17次,参战坦克80辆/
次。
500
狙击活动有效地打击和杀伤了敌军,限制了“联合国军”昼间在基本阵地活动的自由,
迫使其不得不龟缩到工事内。
此外,还开展了战场政治攻势和对第二线部队组织进行了战场训练 在8月中旬至10月中
旬,志愿军有组织有计划地在第一线开展了两次较人规模的政治攻势。据不完令统计,
全线共使用24部扩音机,播音280次,阵前喊话810次,散发宣传品127万多张,用宣传
弹发射宣传品10万份,送还敌军尸体41具,释放10名南朝鲜军俘虏。中秋节前后,向敌
方发送礼品袋800多个,并发送一批月饼、糖果、米糕等。战场政治攻势,在敌军中产
生重大影响。这期间志愿军共俘敌293名,其中有151名是经志愿军阵前喊话后主动缴械
的。另在中秋节期间有46名南朝鲜军官兵投诚。俘虏的思想转弯也较快,主动提供有价
值的情报和协助志愿军进行敌军工作。这项工作,有力地配合了第一线的作战行动。
在这里,我真的要吐槽一下朝鲜的政工人员,不过这也正常,也许只有真正的人民军队
,才会有这样的政工能力吧。 |
s******n 发帖数: 518 | |
z***e 发帖数: 5600 | 3 这段文宣有点各县攀比亩产万斤的味道了。24军号称四个月冷枪冷炮消灭1万多敌人。
对照一下关于张桃芳32天击毙214人的质疑。对面美三师四个月期间阵亡100人,还不够
半个张桃芳打的。
https://www.aboluowang.com/2018/1206/1214212.html
【在 s******n 的大作中提到】 : 狙击手照片
|
s**********g 发帖数: 275 | 4 这个种零敲碎打
应该主要作用于顶在一线的对手吧
按照前面的描述来看
应该是韩军为主
[在 zooie (zooie) 的大作中提到:]
:这段文宣有点各县攀比亩产万斤的味道了。24军号称四个月冷枪冷炮消灭1万多敌人。
:对照一下关于张桃芳32天击毙214人的质疑。对面美三师四个月期间阵亡100人,还不
够半个张桃芳打的。
:https://www.aboluowang.com/2018/1206/1214212.html |
s****e 发帖数: 7018 | 5 狙击手击毙对方要求有至少两名目击证人
而且要求15分钟内“尸体”没用移动
所以还是比较可信的 |
z***e 发帖数: 5600 | 6 就是这么一说。当年亩产万斤放卫星时也是煞有介事的
【在 s****e 的大作中提到】 : 狙击手击毙对方要求有至少两名目击证人 : 而且要求15分钟内“尸体”没用移动 : 所以还是比较可信的
|
s******n 发帖数: 518 | 7 你要有点贞洁感,这个阿波罗网是法轮功媒体之一
【在 z***e 的大作中提到】 : 这段文宣有点各县攀比亩产万斤的味道了。24军号称四个月冷枪冷炮消灭1万多敌人。 : 对照一下关于张桃芳32天击毙214人的质疑。对面美三师四个月期间阵亡100人,还不够 : 半个张桃芳打的。 : https://www.aboluowang.com/2018/1206/1214212.html
|
z***e 发帖数: 5600 | 8 要看内容。这媒体上的不少文章,比很多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要有廉耻多了
【在 s******n 的大作中提到】 : 你要有点贞洁感,这个阿波罗网是法轮功媒体之一
|
s******n 发帖数: 518 | 9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48863
看看这个网页的文章,分析的比那个轮子的捕风捉影强太多:
先声明一下:我对于枪械和狙击没有什么了解,也没有看过张桃芳的口述(电视里有个
枪械介绍的节目中,看见张出来说过几句,似乎是讲敌人对他狙击而被他躲过的事),
本文只是从军史记录出发作一个讨论。
有人认为张桃芳狙击的战场环境较斯大林格勒,甚至诺曼底、芬兰都差,或以一次大
战的堑壕战作为参照进行分析,以质疑张桃芳的战绩。然而,朝鲜战争是山地对峙,地
形复杂,且双方许多阵地非常接近,这是和一战中之堑壕战完全不同的。这种地形对于
狙击手来说,并不亚于斯大林格勒的交错混杂的局面。有人提出,志愿军因活动受限,
故此狙击手一天内只能限制在一地,目标数量也就不多了。但这只是一般不懂战术的人
的推测,和实际情况出入较大。事实上,以十五军为例,为完成狙击任务,“每件火器
应构筑三至四个工事,明暗结合,最好与交通沟联贯,以便运动”,可见狙击手并非只
能局促于一地。认为上甘岭地区战线分明,志愿军狙击手不可能潜入交叉地带,也是想
当然的说法。同样以十五军的经验的来说:“在敌不易观察与射击之处,尽量抵近敌方
,挖单人掩体,进行游动射击”,是经验之一,“如八五团四连,在四一九高地前一百
公尺处,经常有两至三个射手,早去晚归,始终未被敌发觉,扩大了狙击战果”。
至于狙击的对象,通常不是狙击手甚至一线担任作战任务的士兵,这一点和影视剧中的
情节或我们自己平时想象的是完全不同的,“根据一三零团三连在歼敌一六九名中,共
有十二种目标,计修工事四十四名,下汽车二十二名,扛木料九名,抬担架四名,挑水
五名,开饭十七名,走路十五名,洗澡洗衣服九名,晒太阳七名,观察的三名,晒东西
五名”。打的基本上都是麻痹大意的敌人,许多是不承担作战任务但又必须出来做勤务
的士兵。
有人用打靶的精度来分析射击准确率,并进一步质疑张桃芳的战果。但这和实战条件亦
有很大差异。因为此类的讨论大都是在600米距离上谈狙击手的射击精度如何如何,然
而“敌我阵地间距离(缓冲区)很小,最近者仅数十公尺至百余公尺,最远的亦未超过
三千公尺,而绝大部分是四至五百公尺左右,这个距离以我们的步、机枪和轻炮射击都
是有效的”,也就是说张桃芳的狙击不可能是通常在600米距离上进行的,即使张有600
米甚至更远的击中记录,也不过是偶尔的个把次而已。实战中的狙击手射击距离要远远
小于600米,射击精度自然也会大大提高。十五军总结中提到:“在此期间,不少单位
曾抽调射手进行测验,一般在三百公尺距离(人头靶)可三弹两中,最差者三弹一中”。
从战史记录来看,通常志愿军的狙击手是在100-200米甚至更近的距离上进行射击的,
这个距离对于某些“神枪手”来说,虽不能“百发百中”,两三枪干掉一个并不是特别
困难的事。从随手翻到的几本战史的记载来看,志愿军枪手通常要选择距离敌军很近的
隐蔽阵地,才能达到准确射击和观察的目的。如一九三师师史中,关于冷枪运动的描述
为:“防守在100高地的五七七团四连,和占据鱼龙里北山的敌人相隔不到一公里,…
…1952年12月上旬的一天夜晚,四连三排在火力掩护下,秘密潜伏到敌阵地侧翼约200
米处,建起几个巧妙伪装的掩蔽部。他们夜潜昼袭,前沿之敌常常被我突如其来的子弹
打死,山头上的敌人吓得换不成岗、吃不上饭。近半个月的时间里,三排消灭不少敌人
,仅七班狙击小组就歼敌近100名”。另据45师战史,“五三七点七主峰是敌占阵地,
而北山是我一连阵地,与敌相距只有一百多米”,一连组成近三十个狙击小组,“象猎
人一样,背起干粮水壶,选择有利地形,构筑隐蔽工事东一枪,西一枪,把敌人打得晕
头转向”。距离更近的狙击,如据34师军史记载,52年7月20日,一零零团三连副班长
潘汉松站哨时,发现五十米处有两个敌人,姿势较高,毫无防备,立即开枪击毙一人。
可见,狙击距离大部分都是在一、二百米甚至更近,以六百米距离上的精度来讨论是没
有意义的。
另外,狙击手的射击次数增多,暴露的机会也增大,所以一般不会轻易开枪,通常是很
有把握才开枪的。所以2-3发子弹击中一个敌人应该也不算过分。如果一个步枪狙击手
需要平均超过4、5发子弹才能击中一个敌人,那他最好还是干点别的去吧。就射击准确
率来说,这几种军史中所提到的顶尖狙击手的成绩,一般都是两三发左右击中一名甚至
可以更高。如74师221团4连3班长陈柏金,以375发子弹毙伤敌120人,平均3.125发击中
一名(24集团军简史);该师214团4连平均2.17发子弹歼敌一名(72师师史);100团3
连潘汉松小组的平均成绩是1.80发(498发子弹歼敌276名,34师军史);45师7班长邹
习祥用87发子弹毙伤敌39名(45师战史),平均2.23发;15军的战士陈风楼,曾经以10
发子弹击中10名敌人,是比较极端的例子(15军军史)。因此,张桃芳平均2.04的击中
率也不是一个完全达不到的数字。
有人更从敌方损失记录这一点来提出质疑,认为“与张桃芳的第24军对峙的是美第3步
兵师”,然后找出该师这段时间的伤亡记录来否定张桃芳的战绩。但是,这一质疑的最
大问题是搞错了统计对象。据步兵七十二师师史载,当时“与我对峙的当面之敌系美式
装备的李承晚匪帮主力伪九师全部及首都师一部”,而主要与美三师作战的则是“本军
70师、74师”。众所周知,张桃芳所在的部队是24军72师214团。因此,对美三师伤亡
的统计不能用来作为对张桃芳的战绩进行证伪。实际上是质疑者自己闹的乌龙。
笔者认为从这几个方面来质疑张桃芳的战绩,证据均不充分,除非能证实志愿军部队在
冷枪运动中大规模、有系统地造假,否则无法解释为何张桃芳不可能达到该击中率,而
其它部队的狙击手却能达到类似的击中率。关于张桃芳战绩,我觉得较有力的反诘,一
是狙击手在一个较长时间段内是否能保持一个较高的日均杀伤率,二是对毙伤的观测记
录是否准确。
关于日均杀伤率,我们可以拿张桃芳和其他志愿军狙击手作个比较。
首先,某些报道中称这所有的214人均为“击毙”,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有的部队在报
告的时候使用“毙敌”而不是“毙伤”的概念,是用词不准确的做法。在战果统计时,
应该是有“毙”、“伤”分别记录的。另外,有的部队刚进入狙击战时期,因缺乏经验
,将打倒的敌人(甚至有可能是自行卧倒的敌人)均算作为“击毙”,也是有的,这一
点后面再谈。不管怎么说,这里的人数应该是“毙伤”数字而不仅仅是“击毙”数字,
不能认为张的枪法好到击中就毙命的地步。
其次,关于张的战绩中32天的说法,据说是刨去了开会、集训等时间,是近四个月中的
32天,这不免使人怀疑这很可能是单挑出其有战果的天数,而略去了没有战果的天数。
至少根据72师师史,张所在的214团8连9班14人都参加了狙击,统计时间是52天,而张
本人却是32天,这不知道应该如何解释。假设以52天计算,则该段时间张桃芳的日均杀
伤率也高达4.11名。即使假设该段时间内张桃芳参加开会、集训的时间为仅一个月,其
它时间均用来伏击,他的个人日均杀伤率也在2.5左右。
前面提到,我对于军械、狙击都缺乏了解,所以不清楚这个比率是否合理。从一般常
识考虑,狙击手在很短的某段时间内达到很高的日均杀伤率不是不可能的,但要在较长
时间内保持这么高或者比较高的杀伤率是不容易的,毕竟敌人不是兔子。
单日杀伤敌人在7名左右,并不是高不可攀。560团狙击小组张家学、马才(一人射击,
一人观测)曾1天杀伤敌7人(560团战史),578团6连战士陈中高曾有狙击1小时毙敌7
名的记录(193师师史),但仅从被载入军史这一点来看,就知道这不是一个可以经常
达到的数字。
从其它几本战史中看狙击手一般的日均杀伤率如下:136团11连战士刘新民4天毙(伤
)敌18名,日均4.5人(46师战史),但这个时间段较短;较长时间段内如74师221团4
连3班长陈柏金75天毙伤敌120名,日均1.6名(24集团军简史)。张桃芳的统计时间较
短,但日均杀伤率远高于陈,似乎不大合理。
从该班的情况来看,亦存在不尽合理之处。15军135团1连在五三七点七北山冷枪战初
期,在敌人很麻痹的情况下,5天杀伤敌20余名,日均4名以上(15军军史);100团3连
的纪录是日均5.2人,时间是八十五天(34师军史)。这两个记录的统计单位为连。而
214团8连9班14人在52天时间内,以1914发子弹毙伤敌638名,日均达12名。如果以该班
分为三个狙击小组,每组4-5人,2-3人射击,1-2人观察的话,每个小组每天击中率达4
名,平均每个狙击手每天都有战果。与上述两个以连队为单位(狙击小组的数目应高于
一个班所能派出的)的统计来比较,也显得非常之高。当然,由于狙击的杀伤率可受到
各种因素影响,比如地形的复杂程度、某些地点对狙击手的有利程度、敌军是否经常换
防(一般刚换防的部队由于环境陌生,往往给予狙击手良好的杀伤机会)等等,也无法
断言该比率是否就是不合理的。
由此可以引出第二条的质疑点,即该班以及张桃芳本人的高纪录是如何观测的,是否
准确可靠?目前缺乏这方面的直接资料,也无法断言。从15军以及其它一些部队的文件
看,对于观测和统计战果原则上是很认真的,如15军规定,“对毙伤人员识别,被我打
倒后有人抬去或拖走者为击毙或重伤,背走或挟走者为重伤,打倒后起来又跑者不算”
,另有对车辆和地堡射击效果的评定,“并规定射手本人不报战果,必须由观察员共同
评议”。但实际中要观察如此细致,确有困难。故此事后细究起来,有些战果也未必就
一定纪录准确。比如前述560团狙击小组张家学、马才的纪录中,有一例是在天色已暗
,难于观测的情况下,张用曳光弹射击,而令马才观察曳光弹轨迹是否突然消失的办法
判断是否击中,这当然存在一定的不可靠性。
另外,是否存在某些部队因缺乏经验而统计失实的可能,也值得考虑。据《原407团发
展史》记载,开展狙击手运动不久,为防止部队虚报或误报杀敌数字,团、师工作组到
2连距敌阵地不足百米的2排阵地蹲点,在野战工事内观察狙击手杀敌情况。发现只有两
处可射杀敌人:一处是敌阵地左侧可能有厕所或供晒太阳的场地,年轻美国兵打闹嬉戏
,常有敌人出没;另一处是敌前沿阵地通往主峰的蛇形交通沟,有敌人来往。前三天即
打倒9人,上报都是击毙,不够准确。如在敌阵地一侧被打倒的敌人,是死、伤或卧倒
后逃入地堡;在蛇形交通沟内被打倒是否爬几步后隐蔽起来,观察不清,一律报击毙根
据不足,也无法落实。由此,召集了5连部分班排长、狙击手座谈后,定出规定:每名
狙击手派一名观察员,击中敌人须有观察员认可,除被打倒后用担架抬走或久卧不起者
,一律算击伤不算击毙。这说明当时部队对于战果统计还是很认真的,但同时也说明存
在经验不足而统计失实的情况。照理说,当时要树立张桃芳及其所在班这样的典型,是
要经各级部门严格考察的。我们不清楚24军的考察过程,故此也难以断言。
总之,对于战果一般情况下数字只适合作为参考,不宜胶柱鼓瑟,只凭推测来下结论,
轻易肯定或否定都是难以服人。具体到张桃芳的战绩,笔者认为应该肯定他是优秀的狙
击射手,战果是否完全真实,则仍有待进一步材料的发现。 |
s******n 发帖数: 518 | 10 不要狡辩
【在 z***e 的大作中提到】 : 要看内容。这媒体上的不少文章,比很多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要有廉耻多了
|
n*****5 发帖数: 984 | 11 这么宣传,对得起死难的烈士吗?
【在 s******n 的大作中提到】 : 全景式回顾抗美援朝战争(一百零一) : 原作者: 虎丘讲古 : 摘要: 冷枪冷炮运动,是抗美援朝战役后期志愿军对地作战的重要形式,一般认为,其 : 起源于1951年夏秋防御作战时期,在1952年开始发扬光大。冷枪冷炮运动亦称“冷枪冷 : 炮打活靶”,其口号是“让敌人低下头来”,冷炮战术配合志愿军的狙击活动,作战效 : 率成倍提高。 : 冷枪冷炮运动,是抗美援朝战役后期志愿军对地作战的重要形式,一般认为,其起源于 : 1951年夏秋防御作战时期,在1952年开始发扬光大。 : 冷枪冷炮运动亦称“冷枪冷炮打活靶”,其口号是“让敌人低下头来”,冷炮战术配合 : 志愿军的狙击活动,作战效率成倍提高,各个兵器依据兵器性能,目标特点有着明确的
|
s******n 发帖数: 518 | 12 你丫上来这就喷, 你写过战史阿?
【在 n*****5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么宣传,对得起死难的烈士吗?
|
s******n 发帖数: 518 | 13 你们这些喷子的共性真是令人作呕,凡是志愿军取得一点成绩的地方,就拼命的抹黑
,只要是能抹黑的垃圾即使是轮子的也要拼命的舔,连脸都不要了。
【在 n*****5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么宣传,对得起死难的烈士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