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M******a 发帖数: 6723 | 1 2019/06/14
17:00
一枚石头
企鹅号
摘要:德国的统一使欧洲“所有外交传统被一扫而光”,“均势遭到彻底摧毁”。
新统一的德国由于其人口、经济方面的巨大潜能以及强大的军事力量,成了欧洲大陆的
潜在霸主。
此时欧洲国际形势更有利于普鲁士。沙皇对法国强加于普王的要求非常不满。以“
比利时中立保护人”自居的英国则由于俾斯麦公布了暴露法国对比利时领土野心的贝内
德梯文件而大为愤慨。奥地利和意大利也先后于7月20日和25日宣布中立。法国陷入形
影相吊之中。
政治和军事形势也对普鲁士有利。政治上看,法国主动宣战,具有侵略性和阻挠德
意志民族统一的非正义性特征,德国方面客观上具有防御性和民族统一战争的正义性质
。在军事上,初看起来,法国是欧洲霸主,拥有40万经过克里米亚战争、撒丁战争和墨
西哥战争的经验丰富的老兵,而普军只有30万人,而且大多是新兵,力量对比有利于法
军。
《德国通史》第四卷:民族国家时代(1815–1918),本套丛书由邢来顺、吴友法
主编,本卷由邢来顺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年出版。
但是普鲁士实行的是全民皆兵(Volksbewaffnung;VolkinWaffen)体制,除了常
备军外,还有40万预备役军人和50万民兵,动员后的普军总兵力可以达到120万人,占
有明显的数量优势。此外,普军还得到南德诸邦的军事支持。正因为如此,一位普军军
官曾对他的法国同行说:“你们可以在上午占有先机,但我们将在下午用预备部队取得
胜利。”更重要的是,法军的总体军事部署和战略明显不利。当时法军分散驻扎于世界
各地,其中阿尔及利亚(Algerien)6.3万人,墨西哥2.8万人,罗马8000人,印度支那
(Indochina)还驻扎了2000人。拿破仑三世手中立即能够投入战场的作战兵力只有10
万人。
上述有利形势,加之外交、军事准备充分,由北德意志联邦、南德的巴伐利亚、符
滕堡和巴登组成的军队在毛奇指挥下,兵分三路迎敌,很快击败了孤立无援的法国军队
。9月1–2日,20万德军与13万法军展开决定性的色当战役(Schlacht von Sedan),
法军遭到彻底失败。拿破仑三世和10多万法军成为阶下囚。就这次战役的历史意义而言
,按照著名国际关系史学者A.J.P.泰勒的说法,如果说柯尼希格莱茨战役确立了普鲁士
在德意志的支配地位,那么色当战役就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的进一步确认。9月4日,法
国成立了由特罗绪(Louis Jules Trochu,1815–1896)、茹尔·法夫尔(Jules
Favre,1809–1880)和甘必大(Léon Gambetta,1838–1882)领导的国防政府,开
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历史。9月19日,德军包围巴黎。
随着战争的胜利,整个德意志的民族主义情绪迅速高涨。南德四邦代表陆续到达普
军占领下的凡尔赛(Versailles),开始加入北德意志联邦的谈判。11月25日,南德四
邦与普鲁士签订了联合条约。1871年1月18日,普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Schlosszu
Versailles)镜厅加冕为德意志皇帝(Deutscher Kaiser),发表皇帝宣言,宣告德意
志帝国成立。普鲁士领导下的德意志民族统一大业终于完成。
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正式登基为皇帝
1871年1月28日,长期被德军围困的巴黎宣布投降。2月26日,以梯也尔为首的法国
临时政府与德国政府签订《凡尔赛预备和约》。5月10日,两国正式签署《法兰克福和
约》(Friede von Frankfurt)。根据和约: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支付战争赔款
50亿法郎,三年内还清;德军占领法国东部地区至1874年,直到法国付清赔款为止。显
然,和约具有明显的对法国掠夺的性质。
四)德国统一的历史地位和国际影响
从历史的角度看,德国的统一是一个进步的历史事件,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它结
束了中世纪以来德意志的长期分裂割据局面,使德意志民族不再受欧洲强邻的逼迫和欺
压。国家的统一也有利于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一点在德国统一后的强劲经济增
长中充分显示出来。就此而论,俾斯麦领导的德国统一运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革
命”或所谓的“白色革命”。
不可否认,由于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德国的统一带有明显的保守色彩。在政治上
,普鲁士支配下的德意志国家成了普鲁士的放大版,专制主义君主政体被保留下来;普
鲁士贵族地主的统治随着统一的进程扩张到整个德国,他们因此实力大增,在很大程度
上阻碍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进程;三次王朝战争的胜利以及统一过程中激起的民
族主义情绪使新建立的德意志帝国充斥着军国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的喧嚣,不利于德意
志民族的健康发展。
从国际视角看,德国的统一对传统的欧洲国际关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亲眼目睹
德意志统一的英国著名政治家、保守党领袖迪斯雷里(Benjamin Disraeli,1804–
1881)将德国的统一比喻为影响超过法国大革命的“德意志革命”,因为它使欧洲“所
有外交传统被一扫而光”,“均势遭到彻底摧毁”。新统一的德国由于其人口、经济方
面的巨大潜能以及强大的军事力量,成了欧洲大陆的潜在霸主。
普法战争期间,普鲁士颁发的一枚铁十字勋章
德法战争的结果也对欧洲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德国的角度出发,50亿法
郎战争赔款的获得是对胜利者的奖赏和对失败者的惩罚;通行德语的阿尔萨斯洛林的获
得也只是对黎塞留(Herzug von Richelieu,1585–1642)和路易十四(Ludwig XIV.
,1638–1715,1643–1715年在位)时代霸占德意志土地的一种历史纠正。大量赔款的
获得和富有铁矿资源的阿尔萨斯洛林的割占,为德意志帝国时期的经济飞速发展提供了
极大的推动力。但是,对法国而言,大量赔款的支付,特别是阿尔萨斯洛林的丧失,则
是永远无法忘怀的耻辱。它必然寻找机会进行复仇。甘必达就是主张对德复仇的代表,
其名言是:“始终想着,但不要说出来。”(Toujours y penser,jamais en parler
)就此而言,1871年的《法兰克福和约》“给法德关系留下了一块难以愈合的溃烂的炎
症”,为日后新的战争埋下了祸根。
法国的失败使俄国获益匪浅。首先,俄国利用法国战败和普鲁士在战前所做的保证
,于1870年10月31日宣布中止1856年《巴黎和约》有关黑海中立化条款。对此,法国已
经无力顾及,英国则仅作出了一种象征性的敌对反应。英国驻普军指挥部的代表曾向俾
斯麦表示,为了捍卫条约,英国即使没有盟友也不惜一战。其实,格拉斯顿(William
Ewart Gladstone,1809–1898)政府知道修改《巴黎和约》已经不可避免,只是希望
通过国际条约来对相关修改加以规范。这时,俾斯麦担心德法之间的战争会演变一场欧
洲列强之间的战争,急忙出面调停,建议召开有关黑海问题的国际会议。1871年1月至3
月在伦敦举行了俄、英、土、德、法、奥、意参加的国际会议。会议最终决定废除1856
年《巴黎和约》规定的黑海中立化条款,恢复俄国在黑海设防和部署舰队的权利。
意大利也是德法战争的获益者。作为德法战争的副产品,意大利利用法兰西第二帝
国垮台和法军撤走的机会,派兵进入罗马,最终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俾斯麦通过小德意志方案解决德国统一问题的又一国际后果是,1866年被逐出德意
志的奥地利在法国被打败后完全放弃了重返德意志的念想,开始将注意力集中于其多民
族国家问题。鉴于1848年革命以来帝国境内非德意志人地区特别是匈牙利人持续不断的
动乱和自治要求,帝国政府于1867年于2月18日和27日分别恢复了匈牙利内阁和匈牙利
王国议会,并且与匈牙利议会就匈牙利的特殊地位问题达成协议,即所谓的“奥匈平衡
”。根据该协议,帝国由两个平等且独立的部分构成。这两个部分通过统治者个人和对
外交、国防和财政等共同事务的管理而相互联合。1867年6月8日,奥地利皇帝兼匈牙利
国王弗兰茨·约瑟夫加冕。由此,哈布斯堡帝国变成了奥匈二元君主国。需要指出的是
,尽管奥地利被排挤出了德意志,但是,传统的帝国思想使新建立的德意志帝国与奥匈
二元君主国之间有着一种无法割断的情结,这种情结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日后两国结成同
盟的历史、思想和文化基础。
(本文摘选自《德国通史》第四卷:民族国家时代(1815–1918),本套丛书由邢
来顺、吴友法主编,本卷由邢来顺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年出版。经出版社授权刊发
,标题为编者所加,图片来自网络。原标题为:“铁血政策”与德国的统一。)
作者简介
邢来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
、柏林自由大学访问学习和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德国通史〉》首席
专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工业化进程中的德意志帝国政治发展研究》、《联
邦德国的文化政策与文化多样性研究》和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德国工业化和城市化
进程中的乡村治理研究》的研究工作。
主编六卷本《德国通史》,出版《德国通史·民族国家时代(1815–1918)》、《
德国通史·专制、启蒙与改革时代(1648–1815)》(合著)、《德国贵族文化史》、
《德国工业化经济–社会史》、《迈向强权国家》、《联邦德国的文化政策与文化多样
性研究》(合著)、《德国文化解读》等著作和《德意志帝国》、《德国史》、《德意
志人》等译作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八十余篇。现任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
世界近代现代史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世界史学会会长、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规划评审专
家。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