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l****c 发帖数: 38 | 1 安史之乱是发生在唐玄宗时期的一场大叛乱,叛乱的始作俑者是安禄山。
安禄山出身混血胡人,会说六蕃语言,长相丑陋,身材肥胖,性格圆滑,成年后在幽州
做互市郎维持生计。安禄山后来投靠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与老乡史思明同时担任捉生将
,通过建立军功不断升职,使自己的事业渐有起色。
安禄山精通人情世故,经常贿赂朝中权贵,终于在天宝元年(742年)升任平卢节度使
,跻身地方大员之列。安禄山入朝时,不放过任何向唐玄宗表露忠心的机会,例如他不
拜太子,说只知道当今天子,再如他自认比自己小十六岁的杨贵妃为义母。
安禄山的表现让唐玄宗大为信任,其仕途自然一帆风顺,青云直上。天宝三载(744年
),安禄山兼任范阳节度使,天宝十载(751年),安禄山又兼任河东节度使,同时节
制三镇,成为掌握军队最多的军事长官。
安禄山能够兼任三镇节度使,也离不开宰相李林甫的提携。李林甫有一个政治对手名叫
杨国忠,杨国忠的靠山便是杨贵妃。天宝十一载(752年),李林甫病死,杨国忠掌权
,由于安禄山与李林甫关系亲密,杨国忠便把安禄山看成李林甫的党羽,对安禄山处处
提防,时刻准备除掉安禄山。
安禄山见自己的处境堪忧,对朝廷开始产生贰心,于是暗中招兵买马,以预防意外情况
发生。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禄山正式起兵,打着讨伐杨国忠的旗号反叛,
向朝廷发动战争。 安禄山的将士多为胡人,又经常在边境打仗,战斗力十分强大,仅
用两个月的时间就攻陷河北,击败名将封常清,占领洛阳。次年(756)正月,安禄山
在洛阳称皇帝,建立燕国。
安禄山派崔乾祐进攻长安,却在潼关受到名将哥舒翰的阻挡,哥舒翰坚壁不战,与崔乾
祐展开对峙,以消耗叛军的力量。在此期间,唐将郭子仪、李光弼出兵河北,屡败史思
明,收复河北,几乎切断安禄山与老巢范阳的联系,安禄山的形势岌岌可危。
正在这时,唐玄宗强迫哥舒翰出战,崔乾祐用计大败唐军,俘虏哥舒翰,攻陷潼关。唐
玄宗听到哥舒翰战败的消息后,仓皇出逃长安,战争的形势瞬间扭转,郭子仪、李光弼
随后从河北撤军,西还护驾,致使河北再次陷落。崔乾祐趁胜攻占长安,在关中建立新
地盘。
同年(756年)七月,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开始调整策略,对叛军发动反攻,三个月后
,唐肃宗派宰相房琯领兵收复长安,房琯没有军事才能,在咸阳陈涛斜被叛军大败。
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害,叛军内部发生动乱。几个月后,
唐肃宗派郭子仪领兵收复长安,郭子仪因大意轻敌,在长安西边的清渠被叛军大败。
唐肃宗经历两次大败后,知道单凭自己的力量已经不能击败叛军,便向回纥求援。回纥
发兵后,唐肃宗派广平王李俶(后来的唐代宗)和郭子仪率领唐朝和回纥联军对叛军展
开反攻,唐朝和回纥联军接连获胜,先后收复长安和洛阳。不久,史思明受到安庆绪的
猜忌,也以范阳归降唐朝,极大削弱了叛军的力量。
乾元元年(758年),唐肃宗派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个节度使大举讨伐盘踞河北的安庆
绪,唐军起初节节胜利,将安庆绪围困在邺城,几乎就要完全平定叛乱。安庆绪危在旦
夕,便向史思明求救,此时的史思明正受唐朝的猜忌,当他发觉朝廷早已在密谋除掉自
己时,于是决定反叛朝廷,从范阳南下,前往邺城救援安庆绪。
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在相州大败九节度使,杀死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史思
明随后趁胜攻占洛阳,进攻河阳,却被李光弼击败。史思明又想进攻长安,在陕州复被
卫伯玉击败。唐朝和叛军于是再次展开对峙。
上元二年(761年),唐肃宗派李光弼、仆固怀恩领兵收复洛阳,当唐军和史思明在邙
山决战时,李光弼和仆固怀恩意见不合,分兵而阵,史思明抓住难得的机会大败唐军,
趁胜攻陷河阳、怀州等地。史思明随后大举进攻陕州,再次被卫伯玉击败。
史思明无奈,被迫撤军永宁。在永宁,史思明与儿子史朝义的矛盾激化,史朝义发动兵
变,杀死史思明,叛军内部再次发生动乱。叛将皆为安禄山的旧将,他们自恃资历比史
朝义老很多,因此并不太愿意服从史朝义的命令,史朝义的力量于是被大大削弱。
宝应元年(762年),唐玄宗和唐肃宗先后驾崩,唐代宗即位。唐代宗向回纥请求援军
,派雍王李适(后来的唐德宗)和仆固怀恩率领唐朝和回纥联军讨伐史朝义。唐朝和回
纥联军势如破竹,收复洛阳,史朝义一路向北逃亡,叛将薛嵩、张忠志等相继投降。第
二年(763年)正月,叛将田承嗣、李怀仙等投降唐朝,史朝义无处落身,自缢而死,
叛乱结束。
安史之乱历时七年零三个月,战乱范围波及河北、河南、陕西、山西、山东和安徽等大
片区域,对唐朝的政治、军事和经济造成极大地破坏。安史之乱催生了唐朝中后期的宦
官干政、藩镇割据等严重影响唐朝的问题,使唐朝由盛转衰,再也难以出现唐玄宗时代
那样的盛世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