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History版 - 暴风骤雨的1966
相关主题
张春桥、姚文元同志接见红卫兵代表的讲话(中学红卫兵代表)毛远新最大的问题是啥,被判了那么多年
我的1966年大串联:从铁流沦落成为盲流枪声一响 变偷为抢——25年来中共权贵资本主义的形成过程
孔丹和北京西纠红卫兵在文革初期罪行录(图)红二代贪官少的原因(转载)
现在习包子李英语其实都是毛主席当年作的孽 (转载)当中国学者对他说“中国有些特殊”的时候
一位北京老红卫兵回忆文革砸全聚德新疆军人劫法场挑战中央军委 (转载)
周恩来文革语录摘要邓小平与吴宓教授
卞仲耘之死阿飞应该去看看暴风骤雨
新中国史上首次枪决高干子弟 邓小平表扬:判得好其实,中国社会现实留给习李进行和平改革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转载)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红卫兵话题: 师院话题: 附中话题: 1966话题: 学校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P****R
发帖数: 22479
1
华夏文摘
作者: 林小仲
在20世纪的中国,在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1966年是极其黑暗的一年,是空前绝后政治
灾难的一年。
报刊上从评吴晗的《海瑞罢官》,发展到批判“三家村”,批判燕山夜话。中共中央下
发“文化大革命”的《五一六通知》,北大爆发了聂元梓等人矛头指向校党委的大字报
。彭真为首的北京市委被推翻,批判修正主义,批斗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运动如暴
风骤雨般展开。这一切对于我们这些十几岁的中学生来说,都产生着极大的震动。长期
极左思想的政治教育,地处首都的政治氛围,干部子弟中的信息来源,使北京的中学生
,特别是海淀区干部子弟较为集中的大学附中,很快卷入了这场政治漩涡。
1966年5月29日,清华附中的少数学生在圆明园遗址成立了他们参加“文革”的组织“
红卫兵”,宣告“文革”中第一支红卫兵的诞生,这一组织最先影响波及到北京海淀区
的北大附中、人大附中、师院附中、101中学等干部子弟集中的学校。
6月7日上课铃响后,如往常一样喧闹的校园马上安静下来,我们又开始了一天的学习生
活。突然连接全校各个班的有线广播里传来争斗的声音,有人抢过麦克风高喊,“同学
们,有人在抢占校广播室,大家快来保卫广播室,保卫学校党支部”。顷刻间学校像炸
了窝一样,大家涌向楼道,涌向教学楼一楼二楼连接处的广播室。等我跑到那里时,一
楼至二楼楼梯上、一楼大厅里全站满了同学、老师。口号声、叫喊声连成一片。后来有
人喊,到大操场辩论去,人们又涌向了大操场。
在围成人墙的大操场中,显然是有人事先筹划组织好了这次的事件,几位面熟的高中同
学在声泪俱下的控诉:资产阶级教育路线对他们的迫害,他们指责学校领导不突出政治
,搞分数挂帅,尤其是迫害了他们这些“根正苗红”的无产阶级接班人。但是,他们的
观点马上遭到其他一部分师生的反对,平静的校园第一次发生了激烈的辩论和对峙。那
天师院附中发生的事件,惊动了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胡启立,我们事后才知道,当时由团
中央负责北京中学的文化革命。我们在教学楼一楼大厅里见到他,他戴个眼镜,一身简
朴,被师生们团团围住,讲了一些要大家遵守纪律,好好学习之类的话。胡启立样子很
斯文,与其说是位领导,不如说更像一位老师。他讲话逻辑性很强,但应付这种混乱的
场面,似乎也有些力不从心。尤其是学生们这种造反是对,还是错,不得而知。我的同
学们,那些平时文静的男孩、女孩们含着眼泪,跳着喊着,“毛主席万岁!”“文化大
革命万岁”,口号声响成一片。
师院附中很快成立了红卫兵,而且一开始全校学生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参加了红卫兵,并
有人跑出来主张把“师院附中”改成“首都红卫兵战校”。我也学着其他同学,从柜子
里翻出爸爸、妈妈的旧军装穿在身上,虽然大得不合身,可在那个岁月,这身旧军装是
革命的标志。从此铺天盖地的标语、大字报贴满了校园,大字报里经常爆出许多危言耸
听的消息。1966年夏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人民日报社论鼓动下,成千上万十几岁
的中学生,在校园里掀起了“造反有理”的浪潮。师院附中司局级别的女书记被打倒了
,秋粟书记是位颇有资历的老干部,她给人的印象,高雅、沉静。她身体不是很好,来
学校也少,学校日常工作由艾校长负责。15岁参加革命的艾校长也被打倒了,从团市委
青工部长位置上调来的副校长王浒也被打倒了,王浒校长相貌堂堂,身材高大,曾是解
放后第一任清华大学学生会主席。他的夫人是当时的团市委书记,“文革”后曾任北京
市委副书记、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的汪家璆。学校里一些老师被无端扣上各种的罪名关
进了劳改队,受尽凌辱和折磨。
数学组田钦老师的弟弟不知什么原因,同校红卫兵保卫组发生争执,被他的同龄人殴打
致死。事后有人告诉我,在校外一次红卫兵集会报出身时,这个一般家庭出身的孩子,
为了证明自己革命,说自己父亲是解放军的一位将军,就为这件事,一个十多岁的中学
生丢掉了性命。就在他丧生不久,他冒名父亲的那位将军,也因“文革”冤屈自杀身亡
。师院附中生物实验室的喻瑞芬老师,一个因莫须有罪名,戴过右派帽子的女老师,在
光天化日之下,被一群初中学生用皮带、棍棒活活打死在校园的操场上。她被打死后,
我目睹了那副衣不遮体、死不瞑目的惨状。学校的教导主任和外语组的一位俄语教师,
均是女老师。女俄语老师被折磨的原因,竟然是她美丽的容貌,得体的服饰,太像资产
阶级。她们被剃成阴阳头,被军用皮带打得遍体鳞伤。一个有着高素质教工队伍、有着
优美教学环境、有着良好的学习风气的校园,顷刻间变成了人人疯狂、人人自危的集中
营。一群善良、诚实好学的中学生,突然变得失去了人性。
由于红卫兵的举动受到了中央文革的支持,顿时身价百倍,发展到难以控制的地步,造
反有理从学校又冲向了社会。北京郊区一夜之间有多少戴着地富帽子的人被打死不得而
知,全市多少干部和知识分子被无端批斗更无法统计。连才华横溢的历史学教授、北京
市副市长吴晗,第一任人民日报总编、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邓拓,一代文学巨匠老舍先
生都没能够幸免于难,更不要说万千热爱这个国家,曾为这个国家辛勤工作的普通人。
多少人被游街、批斗、拷打,甚至被驱逐出北京无法统计。顷刻间法律和秩序都被踩在
了脚下,共和国的首都到处充满着血腥。
1966年,整个中国陷入空前浩劫之中。众多的开国元勋受到迫害,几代知识分子横遭凌
辱,数以千万计的人受到摧残。当时也卷入革命洪流中的我,每天都能见到、听到许多
触目惊心的事情。在有一次师院附中的学生们在残酷地批斗教导主任赵幼侠时,原本瘦
弱的她,被连踢带打,我站得离她很近,她在挣扎中无意的抬头和我目光相撞,当时我
感到心灵深深地受到刺痛。这个我叫阿姨的老师披头散发的惨状,使我无法再看下去,
我扭头拨开狂怒的人群,一直跑到学校一个安静的地方才停下脚步。我想难道这就是毛
主席说的不是请客,不是做文章的革命?我找不到答案。诚然,在那个年月中我也跟着
狂热过,甚至感情上伤害过看着我长大的师长。“破四旧”中我也跟着做过一些傻事,
连我妈妈一瓶漂亮造型的绿色玻璃瓶的雪花膏,也被我当做资产阶级的东西扔掉了,多
少年后我妈妈提起这件事还耿耿于怀。
1966年8月17日晚,那是我在师院附中终生难忘的一个夜晚,黑压压的同学站满了操场
。第二天8月18日,毛主席要在天安门广场接见红卫兵,大家都期待着能参加那个盛大
节日,我们在等待着公布明天去天安门的名单。晚七时左右,校红卫兵头头们在学校有
线广播里宣布了去天安门的名单,还宣布全校“非红五类”人员被开除出红卫兵。按照
他们的标准,我和许多同学在毛泽东第一次接见红卫兵的前一个晚上,被清除出红卫兵
队伍。这对在政治上狂热追求上进的我们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而经受这种政治歧视
打击的不过是一群十几岁的孩子,这也为首都中学红卫兵分道扬镳,各立山头、誓不两
立留下了伏笔。
1966年8月18日是红卫兵运动走向全国、为“文化大革命”推波助澜的起点。这一天毛
主席亲自带领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红卫兵,并戴上了红卫兵袖章。在
登上天安门的红卫兵代表中,师院附中就有四十多人登上天安门城楼。那张著名的毛主
席接见红卫兵的照片中,有多位开国部长、开国将军的子女依偎在毛主席身边,他们中
许多人都是师院附中我的同学。林彪副主席发表了煽动性很强的讲话,从此红卫兵运动
席卷全中国。“文化大革命”浩劫的悲剧,给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给我们这个伟大民族
,给善良的中国人民,带来整整十年巨大的灾难。
那些作为天之骄子登上天安门城楼的红卫兵们何曾想到,他们幸福的欢笑也未能在那一
双双充满稚气的脸上停留许久,他们很多人的父母竟然很快成为“文革”的斗争对象。
没有用多长的时间,许多领导干部也大都在这场史无前例的革命中遭到残酷迫害,无端
被打倒。有过这段经历的人,深知法制、民主对一个社会和一个国家有多么重要。
s******n
发帖数: 518
2
全文基本就是造谣。
1 (共1页)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其实,中国社会现实留给习李进行和平改革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转载)一位北京老红卫兵回忆文革砸全聚德
中国社会的前进周恩来文革语录摘要
秦孝公28岁的时候,就嫁女儿给楚国了卞仲耘之死
40年前的今天,老毛首次接见红卫兵新中国史上首次枪决高干子弟 邓小平表扬:判得好
张春桥、姚文元同志接见红卫兵代表的讲话(中学红卫兵代表)毛远新最大的问题是啥,被判了那么多年
我的1966年大串联:从铁流沦落成为盲流枪声一响 变偷为抢——25年来中共权贵资本主义的形成过程
孔丹和北京西纠红卫兵在文革初期罪行录(图)红二代贪官少的原因(转载)
现在习包子李英语其实都是毛主席当年作的孽 (转载)当中国学者对他说“中国有些特殊”的时候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红卫兵话题: 师院话题: 附中话题: 1966话题: 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