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z***b 发帖数: 108 | 1 宋太祖赵匡胤公元960年灭后周建立北宋政权,在位16年,以后历经太宗赵炅(赵光义,在位21年),真宗赵恒(在位25年),仁宗赵祯(在位41年),英宗赵曙(在位4年),神宗赵顼(在位18年),哲宗赴煦(在位15年)。赵佶是神宗的第十一子,哲宗的弟弟。因哲宗无子,哲宗死后,赵佶在向太后支持下登上皇位,即宋徽宗,此人在位25年,为政昏庸无能,重用大奸臣蔡京、王诜、高俅、童贯等人,排斥迫害正直的官员。个人则花天酒地,胡作非为。1125年,羽毛丰满的金国正式大举入侵北宋,宋军连连失利,徽宗被吓得心惊肉跳,但又不敢担起抗金大任,为了顺利逃跑,便把皇位让给他的儿子赵桓,即宋钦宗,钦宗当时已25岁,也是个胆小鬼,本来守城将领李纲多次击退金兵,但赵桓带着几个大臣到金营伏首称臣,对金人勒索有求必应。1127年(靖康二年)金人把他扣为人质,废为庶人。又把太上皇徽宗、郑太后以及钦宗的皇后、太子等及宋王朝“二百年府库蓄积”一并押往金国,北宋就这样葬送在徽宗赵佶和钦宗赵桓的手上,他们受尽折磨和侮辱,最后都死在金国。只有钦宗的弟弟、徽宗的第九子赵构在靖康之变中侥幸逃脱,于当年五月一日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即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后迁都临安。
北宋虽然亡于徽、钦二帝之手,但有其根深蒂固的历史根源:北宋开国时,为了避免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的现象,采取重文轻武的施政方针,在军事上积贫积弱不敌北方邻国,其王朝生存环境的恶劣,是历代所无法比拟的。北有辽、西夏等国。因为他们吸收了汉人的经验和技术,开始推广农业,使其农耕文明的程度大大提高。使军队得以经受持久战,而没有单纯的游牧民族匈奴和突厥的缺点。但它们还保存着游牧民族作战迅猛和机动灵活的优势。是一个集游牧和农耕民族优点于一身的半游半耕民族,其文明的发展程度并不比北宋差。公元936年后晋石敬瑭对辽称“儿皇帝”,割去幽云十六州给辽,北宋一直收不回来,北方门户洞开,失去抵抗游牧民族高度机动骑兵入侵的天然屏障。河西走廊河套一带也不在北宋手中,北宋没有了养马的草原,使北宋的马匹极为稀有。靠用铁和茶这种贸易方式交换战马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从而失去了抵挡游牧民族入侵的最好部队-骑兵;赵匡胤为了消除地方武装对中央皇权的威胁,订制出一整套以文制武、兵权分立的措施。使军队内部互相牵制、动辄掣肘,弊病丛生。当部队出征时,他总是预授将帅阵图。这种做法违背了因地因时便宜行事的指挥作战的起码要求、而由幽居深宫、远离前线的皇帝和二、三位大臣,依据主观臆测,制定作战方略,错误地钳制剥夺前方将帅的机动指挥权。极大地扼杀了主将战场上临机应变的主观能动性。这种做法并被其后代继承了下来。使北宋兵多而无所用,连连吃败仗。由于连连吃败仗,就不断地扩大部队,企图通过数量上来弥补军队
的无能,但军队质量始终较差。北宋初建之时,朝廷直辖的禁军数量只有19万人,尚能两度主动攻辽,虽未获胜还形成了僵持。此后几十年间禁军增加到82万人,加地方厢军,总兵力达125万(军队数之多在中国古代史上仅次于明代),战斗力反而日益下降。出现当时人称“冗兵”的现象。虽然北宋有着发达的经济,有远超过前朝的财政收入,且多用于养兵、养官,却因兵额增长太快和官员中饱私囊而总感军费不足,便允许军队经商。此风一长,军队训练废弛,平日多从事“纲运”(即官府长途贩运)杂役,士兵织毛缎还成了官员的财源。这种武艺荒疏的军队,对西北小邦西夏也屡战屡败。可以说北宋是允许部队经商造成恶果的第一个朝代,后果极为严重。再加上最高统治集团的肆意挥霍,贪官的横征暴敛,民无以为生就会发生动乱。象公元993年,以王小波为首的百余农民打着“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等均之.”这个口号的青城起义,波及睦、歙、杭、 处、婺、衢等6州25县,方腊起义也是官府的横征暴敛引起的,加上周边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这个穷兵赎武的王朝,想不亡都不可能的了。(ZZ) | f****r 发帖数: 5118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