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 发帖数: 669 | 1 看到之前转载的《评孔子》,觉得跟我所了解的孔子完全不一样,我的观点:孔丘绝对
不是一个无能的庸人,但也绝不是什么圣人。
天涯的写手虎公所写的《大国上卿》非常值得推荐,是了解春秋史的很好的通俗读物。
我摘录其中跟孔子有关的章节:
《韩非子》里也保留着两段关于师况这个奇人的奇事:
(1)琴撞国君
一天,晋平公与群臣饮宴,酒兴酣时,平公突然发出一声喟叹:“哎,其实当国君
真的也没什么快乐可言,只是自己的话别人不敢违背罢了。”一旁的师况闻言,抓起琴
就砸了过去,平公急忙躲闪,琴啪地撞在墙上,摔坏了。平公大惊:“你这是要砸谁啊
?!”师况答:“刚才有个小人在国君旁边胡说八道,我砸的就是那小人!”平公哭笑
不得:“刚才是我在说话!”师况:“啊,是吗?刚才的话,真不是一个国君该说的话
啊!”
这个故事在《淮南子》里也有类似记述,并且说孔子后来听到这个故事,发了一通
议论。而平公关于“言莫予违”的论调,就被孔子在《论语》中作为“一言丧邦”的例
子来评论。如此看来,这个故事似乎还是有一定可信性的。 |
s**r 发帖数: 669 | 2 两千年前的郑国民众可以这样唱歌来评议当权者,得益于郑国特殊的国体:这是一个贵
族与商人联合组成的政权。更得益于子产的大政治家的远见和胸襟。
在郑国都城有一个场所:乡校。郑国的乡校既是教育场所,又是国人会集、发表言
论的场所。子产的改革新招迭出,乡校里自然也就越加热闹,大家纷纷议论新任执政官
的新政,既然是自由言论,声音也就未必都那么悦耳,怕是责骂声倒要更高一些了。以
至于一贯贤明的大夫然明也向子产提议:要不把乡校封了算了。子产不以为然:“为什
么要封?人们早晚无事时在那里集会休闲,议论政令的好坏。他们认为好的,我就去实
行;他们认为不好,我就去改善。这样看来,国人的言论是我的老师啊,为什么要封掉
呢?我只听说过可以用忠善来消弭怨气,从没听说过可以用发威来堵塞怨恨的。高压当
然可以快速堵塞怨言,但这就象防水一样,河流一旦决大口,受灾者一定很多,到那时
候我们就没办法挽救了。所以还不如平时开个小口子,因势利导。所以,对于国人的言
论,最好还是经常听听,用来补救我的过失。”一番话说得然明心服口服:您真是做大
事的材料!
子产的话,精辟论述了言论自由的双重价值:言论自由的实体价值在于监督政治,
促使国家政治不断地弃恶向善;言论自由的程序价值在于,言论发表的过程本身就让民
众体会到一种表达的满足,即使言论内容未被采纳,作为庶民的发表人也可以通过表达
行为获得一种满足感与幸福感。孔子在听说了此事后评价道:“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
也!”其实孔子也未必真正弄懂了子产的话,因为他在《论语》》就说:“天下有道,
则庶民不议”,子产的庶民在议,那么子产也无道咯?其实,2500多年来,真正能够懂
得子产的权力者真的是太少了。 |
s**r 发帖数: 669 | 3 然而,平公时期的政治,并没有败坏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其原因,一是六卿之间相
互的制约,二是平公本人尚存有一定的清醒意识,第三,就是晋国还有一个相对忠于公
室、忠于国君,而又才干优异的大夫阶层。相对于六卿而言,大夫的领地面积和家族势
力要弱小很多,他们自然需要一个公室来维护国内秩序,避免本身被大族所兼并。因此
,晋国的公室,主要还是靠这个大夫阶层来支撑和保证运转的。六卿已经成为各自家族
利益的代言人,这个大夫阶层的存在,对于国君和公室的生存,是尤其重要的。正因为
存在这么个忠心而又能干的大夫阶层,晋国政府才得以一种有机组织的形式继续生存,
从而延缓了国家走向分裂的步伐。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无疑是叔向。
前528年,韩起决定国家清理历年积压的案件。当时担任晋国司法长官的士景伯(
士弱之子)恰好在楚国出差,由叔向的弟弟叔鱼(羊舌鲋)代理他的职务。叔鱼是个足
智多谋的家伙,但是过于贪婪。果然,在处理一件大案的时候出了问题:诉讼双方都是
晋国的大夫,并且原来都是楚国人。一个是邢侯,著名的申公巫臣的儿子,一个叫雍子
,也是早先投奔晋国,立有大功。两家的封地邢和鄐相邻,发生边界纠纷,互不相让,
官司已经拖了好久。这次叔鱼审理此案,本来责任在于雍子,但雍子行贿,把女儿送给
了叔鱼。美女的威力导致叔鱼枉法裁判,判决邢侯败诉。邢侯一怒之下,公然在朝堂杀
死了叔鱼和雍子。这样以来,事件扩大到朝野震惊的程度。
韩起咨询叔向的意见,叔向回答:“三人的罪同样严重,应该处死活着的邢侯,并
将已经死去的叔鱼和雍子陈尸示众。雍子自知有罪却行贿其买直,叔鱼贪赃枉法,刑侯
擅自杀人,三个人都是死罪。罪恶而想掠取美名叫做昏,贪污而败坏职守叫做墨,杀人
而毫无忌惮叫做贼。《夏书》里说:‘昏、墨、贼,杀’,这是皋陶确定的刑罚,希望
您依此办理。”最终,韩起采纳了叔向的意见。
与渊博的学识相比,叔向的正直无私尤其令人钦佩。叔向本人与叔鱼、刑侯两人关
系都不一般。叔鱼是亲弟弟,刑侯是大舅哥或者岳父(叔向取巫臣家的女儿为妻)。韩
起征求叔向的意见,应该也有这方面的考虑。特别是对还活着的刑侯,叔向能够秉公议
论,人格上确实是可敬的。
孔子这样评价此事:叔向,真是上古遗留下来的直人(古之遗直)啊。治理国家判
定刑罚,不包庇自己的亲人(不隐于亲),三次指责弟弟叔鱼的罪恶,不为他减轻开拓
,合乎大义,可算是正直了。在平丘之会(在前529年)斥责叔鱼受贿,使卫国得以宽
免,使晋国避免了施暴;放回鲁国的季孙(前529年),称道叔鱼的奸诈,使鲁国得以
宽免,使晋国避免了施虐;邢侯的官司,明言叔鱼的贪婪,以维护刑法的尊严,使晋国
执法公正。三次发言而除掉三项罪恶,带来三项利益,处死了自己的亲人而荣誉更加显
赫,同样是义啊!”
——当时的孔子还年轻,才不到30岁,现在的孔子还对叔向“不隐于亲”赞赏不已
。后来,他就在宣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的妙论了。 |
s**r 发帖数: 669 | 4 前535年8月,卫襄公病逝,孔成子与史朝立6岁的公子元为国君,是为卫灵公。到
公元前522年为卫灵公十三年,灵公已经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成长为一个生机勃勃的
青年,十三年来,卫国大权执掌在大臣手中,现在也到了国君亲政的时候了。
(一)公孟之死
卫国是诸侯中国君权威较高的国家,卫臣向有忠君的风尚,甚至接近于愚忠,即使
是极不成器的国君,也往往能得到大臣的忠心辅佐。现在,孙氏、宁氏两大家族已经退
出卫国政坛,世卿家族还有齐氏、北宫氏、孔氏、史氏、世叔氏等,但都算不上强梁的
权臣。现在的卫国,是公孟(公孟絷、孟絷)——就是灵公那个跛子哥哥——执掌大权
,与几家大臣闹得颇不愉快,几乎成了卫国的众矢之的。他的政敌主要有:
齐豹:卫国司寇,采邑在鄄(在今山东省甄城县西北)。公孟对他的欺侮几乎到了
让人无法忍受的地步。掠夺了他的职务和采邑,一有任务,就把职权和采邑还他,任务
完成,又收回去。齐豹简直要被逼疯了。
北宫喜(北宫贞子):被公孟嫉恨,时时想赶走他而后快;
褚师圃:情况与北宫喜相同;
公子朝:似为灵公的叔叔,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来访,被季札称为“君子”(但
也有人认为两个公子朝非同一人)。现在,这位君子与嫂夫人——襄公的妻子宣姜私通
,打得火热,但这种事情最容易泄露。公子朝害怕,也琢磨着要作乱。
前522年6月,针对公孟的密谋已经酝酿成熟:现在灵公正出巡于平寿,不在国都,
正是下手的好机会。
但齐豹还心有牵挂。公孟的骖乘——也就是同车保镖,叫宗鲁,这个宗鲁原来是齐
豹推荐给公孟的,齐豹觉得不该对不起朋友,就事先告知了宗鲁:“公孟是个坏蛋,这
个你最清楚。我们要动手了,那天你千万不要和他同乘。”宗鲁回答:“我是通过您的
引荐才辅佐公孟的,您替我说了不少好话,他才亲近我。我也知道他不是个好人,但又
舍不得他给的好处,一直没离开他,这是我的错。现在如果听说他有难就离开,就会使
您原来的话丧失信用了。您干您的,我还是要死力保护他,既不泄露您的计划,又为公
孟殉身,只有这样,我才能问心无愧。”
6月29日(丙辰)一早,公孟要到盖获门外进行祭祀。齐豹的家兵早在城门外搭了
座帐篷,帐篷里尽是伏兵;为公孟驾车的叫华齐——安排好的杀手,宗鲁在车上护卫,
也早已进行了沟通;一辆战车尾随着公孟的车,切断退路;前面,祝蛙的一辆柴草车正
挡住城门,柴草里面藏着兵器。一切情况表明,这是一出精心策划好的、瓮中捉鳖一样
保险的刺杀行动。
车刚走进城门洞,华齐一戈向公孟击,宗鲁赶紧爬到公孟身上保护,这一戈力道太
足,砍断宗鲁上臂后力犹未止,击在公孟的肩上。一击之下,两人都失去了战斗力,其
他人一拥而上,公孟、宗鲁双双丧命。
灵公所在的平寿距离都城不远,闻讯后立即驱车赶往都城,车上只有车夫庆比、骖
乘公南楚,后面也只有华寅驾着副车跟随。灵公从阅门驰入,直接来到宫里,带上国家
的宝器(玺符等国君的凭证)立即出城,亲信鸿<马亚>魋看见,也上了灵公的车;在马
路上又遇见褚师子申,也追随灵公而行。经过齐豹家门,齐豹下令放箭,华寅袒露上身
,背着门板挡箭,公南楚背部还是中了一箭。跑到城门口,华寅请灵公先出城,自己下
车把城门关紧,随后跳下城墙,继续追随灵公。灵公来到一个叫死鸟的地方暂时驻扎。
当晚,大夫析朱鉏从都城的排水洞里钻出来,徒步来到死鸟窦,追随国君。
此时,齐景公恰巧派大臣公孙青前来聘问,公孙青刚进入卫国境内,就听说卫国发
生内乱,一时不知道怎么处理为好,又派人回国请示。齐景公说:“既然还没有出境,
他就还是卫国国君。”公孙青就来到死鸟进见灵公,请求行聘问的礼仪。灵公拒绝:“
我无能,没有守住社稷,自己来在这草莽之间,还是请您不要辱没了君(景公)的使命
吧。”公孙青解释:“寡君在朝堂命令下臣,要谦卑友好地进行聘问,臣不敢违命。”
灵公:“君如果真要惠顾先君的友好关系,光临敝国,镇抚敝国的社稷,就应该知道,
受聘礼仪应该在宗庙里举行啊。”这样,公孙青只好不再勉强。灵公要求接见,公孙青
也是个坚定的守礼派,不愿在没举行正式仪式的情况下违制进见,但还是将自己带来的
良马赠送给灵公。灵公就用这马作为驾车的马。公孙青又主动请求为灵公提供警卫,灵
公再次谢绝:自己流亡在外,面临危险,不能连累对方。公孙青很感动,亲自手拿木铎
(铃铛,报警装置),整夜与灵公的侍卫在火堆旁警戒。
在《论语》中,卫灵公被孔子认定为一个“无道”之君。但从上面的事实来看,我
们称年轻时候的灵公为一个孤胆英雄,实不为过。面对政变,他的第一反应是勇而不是
怯,进而不是退,几乎孤身闯入都城,虽然有冒险冲动的成分,但这一举动的成功,无
疑决定了这场动乱的未来走向,本质地影响了群臣的心理,极大争取了国内忠于自己的
力量。对内,他表现出的勇气与自信给了拥君派信心;对外,他的自尊、自谦与坦诚,
彻底赢得了外国使节的理智和情感。从灵公以后的表现来看,他的坚决、果敢与重情重
义,始终给人以深刻的震撼力。他固然有宫闱的丑闻与晚年的昏聩,但孔夫子在卫国的
尴尬与不得意,似乎才应是灵公2000多年“无道”名声的决定性因素。 |
s**r 发帖数: 669 | 5 其实从《左传》的记载看,卫灵公可以说是一个不错的国君。孔子在卫国呆得不如
意,就贬低他。记得谁写的《智圣东方朔》里有句话:儒家不一定是最好的鸟,但绝对
是叫得最亮的一种鸟。 |
s**r 发帖数: 669 | 6 卫国的事情已告段落,接下来该孔子出场了。现在的仲尼已经成年,博学多闻,是
很多重大事件的亲历者和评论者,他对于世事的评论也将逐渐频繁起来。
鲁国的琴张听说宗鲁死了,很替他惋惜,打算到卫国去吊唁,孔子劝阻: “齐豹
之所以作乱,孟絷之所以被刺,都是宗鲁成全的,你何必去吊唁这样一个人?君子不食
奸人的俸禄,不与闻叛乱,不因为私利而负疚于奸回之徒,不以奸回待人,不包庇不义
之事,不做非礼之事。”
——这时的孔子正在而立之年,出语端的是犀利。 |
s**r 发帖数: 669 | 7 阳虎执政
1季氏家臣
鲁国可算是春秋时期先进文化制度的代表了,春秋时期的威权下移、制度变革、文
化下移活动,鲁国人往往走在诸侯的前列,当其他诸侯国还在世卿执政阶段的时候,鲁
国已经呈现出“陪臣执国命”的新趋势了。现在,季、叔、孟三家世卿已经成为鲁国实
质意义上的主人,而不是普通臣子了。大家既然已经成为董事长、董事,也就不愿意再
辛苦处理很多具体的政事,这样,但鲁国只能有一个中央政府,一块牌子,那么三家董
事家族委托一位总经理,难免就要冒权力失控的风险。果然,现在,世卿之下的家臣、
大夫开始走上前台,掌控着国家的军政大计。其实,早在前530年,季氏家臣、费邑(
季氏采邑)镇守南蒯就以费为根据地发动叛乱,算是开了家臣干预国政的先河。公元前
6世纪末和5世纪初,另外两名更出色的大夫开始了自己“执国命”的事业,先是阳虎,
后是孔丘。这里先说阳虎。
阳虎(阳货),季氏家臣,具体背景不详,似乎并没有尊贵的出身和雄厚的家底—
—孔子好歹还是宋公之后,鲁大夫之子——但这绝对是一位对鲁国政治影响巨大的人物
。以家臣的地位而一跃指挥三桓,进而操持国家大事,其人的才智自然是不得了的。阳
虎得以名垂青史,多半要感谢他的竞争对手孔子及其门人的记载。阳虎这个名字,在鲁
国、甚至在各国,几乎成了“乱臣贼子”的代名词,这个同样要感谢孔子。不过获得这
样的名声也并非没有原由,阳虎有句名言:“主贤明则悉心以事之,不肖则饰奸而试之
。”——领导贤明,就全心全意地辅佐他;领导不肖,就虚心假意地糊弄他(“试”,
郭沫若以为通“弑”,即加害,恐不确,个人认为“试”应为“饰”的通假)。这在当
时可是全新的君臣关系理念,打破了传统宗法链条的约束,比后来的“良臣择明主而事
”还要狠一些,其实,当时的环境下,做下臣的到处跳槽还不大被主流社会认可,阳虎
所说的“试之”,也是有些无奈的选择。
《左传》关于阳虎的第一次记载,是在公元前515年。当时鲁昭公因为谋除季孙不
成而被迫流亡,与党羽们在郓(在今山东省郓城县东)落脚,谋划着回国复仇。前515
年秋,为了进一步打击昭公的气焰,鲁国方面——主要是季平子——派孟懿子、阳虎领
兵伐郓,郓人出战,被打得大败。孟懿子虽然是卿的身份,但当时不足16岁,这次作战
的实际指挥者应该是阳虎。通过这次作战,我们就可以大体知道阳虎在季氏的实际地位
和他的才干了。
2执掌季氏
阳虎虽然是季氏家族的重要干将,但其实力并没有达到操控季氏家族的地步,季氏
是鲁国第一大家族,连续几代掌握鲁国大权,家族内部关系也是错综复杂的。季平子(
季孙意如)之下,还有一大批叔伯、兄弟,在家族也都有一定的地位,最重要的有季平
子的侄子公何藐(公父文伯),季平子的姑父秦遄,以及季氏族人公父歜。家臣方面,
最重要的有三个人物:一是阳虎,二是季平子最亲近的、为他管理家财的仲梁怀,三是
镇守费邑、实力雄厚的公山不狃(子泄)。这样,仲梁怀负责理财,公山不狃负责守土
,阳虎负责的主要是军事及日常事物性工作,二人无论从重要性和实际权力方面都不逊
色于阳虎,因此,在季平子时代,阳虎其实是没有什么机会的。
但机会终于还是来了。前505年6月17日(丙申),季平子去世,儿子季孙斯即位,
是为季桓子,主幼臣强的环境往往是动乱的温床,这样的机会,“著名乱臣”阳虎自然
是不会放过的。
季平子刚一去世,阳虎就与仲梁怀发生了矛盾,由头是,阳虎认为季平子既然生前
主持社稷(昭公流亡在外),就应该比照国君的规格,以(与)璠(国君所佩宝玉)随
葬,但仲梁怀认为,既然现在鲁定公已经回国主持社稷,则季平子就还是臣的身份,坚
决不肯把(与)璠拿出来。——这次争议的背后,应该是二人在争夺对季氏家族事务的
决定权。县官不如现管,阳虎毫无办法,干脆鼓动另外一位重要人物——公山不狃——
与自己联手赶走仲梁怀,但在这个问题上公山不狃支持仲梁怀的意见,阳虎再次受到挫
折。
不久,事情又出现转机,由于仲梁怀对公山不狃不敬,公山不狃又找到阳虎表示支
持:“你还是把他赶走吧!”有了这个实力派盟友,阳虎立即出手:9月28日(乙亥)
,阳虎发动突击,囚禁了季氏家族的少主人季桓子及其堂弟公何藐,驱逐仲梁怀出国。
10月10日(丁亥),杀死坚决不肯合作的公何藐,季桓子害怕,只好承认了阳虎执掌季
氏的现实。12日(己丑),阳虎在稷门(鲁国都城南门)之内与季桓子结盟,阳虎承认
桓子的主人地位,桓子认可阳虎的家族执政(家宰)地位;13日(庚寅),召集季氏家
族成员举行大规模诅咒仪式(不得违背稷门之盟),公父歜和秦遄被认定为不可靠分子
而遭到驱逐,流亡齐国。
至此,季氏家族的大权正式落进阳虎之手。 |
s**r 发帖数: 669 | 8 3执政鲁国
在鲁国,季氏说了算;把持了季氏,也就自然而然地把持了鲁国。自前505年通过
特别手段摆平了季氏,阳虎随即成为鲁国的执政了,具体官职不祥,但既然是执政,很
可能也就具有了卿的地位。鲁国的三公席位向来由三桓把持,后来的孔子以司寇执政,
阳虎很可能就是孔子的前任。
(1)三桓状况
阳虎是通过突然袭击和威胁的手段控制季氏、进而把持国政的,这样的手段固然可
以收一时之效,但时间长了,三桓回过神来,对阳虎就没什么好处了。这三个家族在鲁
国发展已逾百年,实力雄厚、根深蒂固,现在居然要被一个爆发户呼来呵去,抵触情绪
自然难免。大家对阳虎的感觉也很复杂,一是蔑视,这是世卿的专利;二是厌恶,阳虎
太独断了;三是害怕,阳虎太厉害了。
季孙氏:情况上面已经介绍,季桓子年少新立,自己本人也处于阳虎的操控之下,
十足的傀儡;
叔孙氏:前517年,叔孙婼(叔孙昭子)去世,其子叔孙不敢(叔孙成子)立;前
505年7月,也就是季平子去世后不久,叔孙不敢去世,叔孙州仇(叔孙武子、武叔)立
,这又是一位才德出众的当家人,可惜年纪尚轻,家族内部又有争端,所以叔孙氏此即
也处于多事之秋,难有很强的行动能力。
孟孙氏:前524年仲孙玃(孟僖子)去世,刚刚7岁的仲孙何忌(孟懿子)即位。孟
孙氏、季孙氏两家关系向来不错,孟懿子年纪又小,更加受制于季氏。前515年孟懿子
与阳虎一同出兵作战,可见阳虎对他的控制程度也是较高的。
——总之,当时的三桓家族都存在主人不够强悍、家族不够稳固的问题,这也是阳
虎得以以家臣身份,采用阴谋获得大权的重要环境因素。
(2)树人
阳虎以一家臣而成为国家执政,难免深感底气不足,就是自己虽然占据了国家的政
治高端,可在经济实力、家族底蕴、徒属队伍等方面与三桓不啻还是天壤之别。因此,
上台伊始,树立自己的党羽集团就成为首要的大事。这么说绝非臆测,《论语-阳货篇
》里面就为我们保存了一段极其生动的记载。
后汉时期公孙赞统治幽州,大肆杀戮望族,他认为,大家子弟地位本来就高,重用
也不会感恩,远不如提拔贫寒来得划算。现在的阳虎也颇有这种感觉,况且他自己就是
由下层突飞猛进上来的,自然要着力提拔下层的才俊。不肖说,著名的孔丘先生无疑就
是上佳人选:这位先生学识渊博,天下尽知,尤其可贵的,从事教育工作已经很多年,
手下的一帮弟子能量非凡,若能拉孔丘出来与自己合作,自然是再好不过的美事了。但
孔先生似乎对仕途不大热心,来了个避而不见,架子摆得很足。阳虎与孔丘之间可算是
一对典型的知音,亲自出马,手到勤来。
儒者最讲一个“礼”字,阳虎对症下药,送给孔府一只烤猪,孔子知道,这是等他
登门回谢的时候顺便进行劝说,于是派人打探,单等阳虎出门的时候前往答谢。不料还
是阳虎棋高一招——早料到你有这一手,就在半路等着你,阳虎率先招呼:“来,我有
话给你说。”这下是回避也不得了,孔子只得下车交谈。
阳虎:满腹才学而放任国家迷乱,能算是“仁”吗?
孔子:不能。
阳虎:喜欢参与国事却每每错过良机,能算是“智”吗?
孔子:不能。
阳虎:日月如梭,时不我待啊……
孔子:好,我愿意出仕了。
这段故事没有具体的年代,但也可以约略推出。首先,孔子这次答应的是出仕,可
见当时还是教书匠,虽然早先做过季孙氏家族的小吏,但那自然不能算数;第二,孔子
四十七岁出任中都宰,那年是鲁定公5年,公元前505年;第三,阳虎也恰恰于此年掌握
国家大权,有能力进行这样的人事任免决定权。可见,请孔子出山,是在前505年10月
之后,阳虎执政伊始大肆拼凑内阁班底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两人的关系似乎也并没有和谐到什么样的程度,这从孔子后来对阳虎的评价中就
可以看出。孔子用世的渴望是丝毫不用怀疑的,但不能与阳虎形成亲密战友的关系,主
要应该是因为二人的治国方略不同,孔子是有一整套自己的价值观的人,而不是一个普
通的将才;另外,两雄难以并立,为别人打下手,也不符合孔子的志愿。孔子出山,总
算为阳虎点装了“名流内阁”的门面,阳虎是如此地了解孔丘,这也许正是他的本意吧
,孔子扭扭捏捏才出山,一是太高身价,同时,他对阳虎的毒辣手段也自然十分了解,
真要拒绝了惟恐不妙。总之两人虽然不能亲密合作,但也肯定不会弄到公开决裂的程度
。而阳虎是孔子走上仕途的领路人,则是不好否认的事实。
阳虎的“树人”工程似乎不那么成功。前501年,阳虎流亡晋国投靠赵鞅,《韩非
子》里记载了这样一席对话:
赵鞅:我听说你善于树人?
阳虎:臣在鲁国任用了三个人,后来都成为国家的令尹,等到我得罪于鲁国,这三
个人都成了四处搜拿我的积极分子……可见臣不善树人啊!
“令尹”一词显然是滑稽的,但这种文字的偏差并不能证明事情就根本没有,“令
尹”可能是“令”的误写,也可能仅代表“执政”的意思罢了。树倒猢狲散,这对阳虎
来说是不奇怪的,这个人似乎只知道利益分配,与同党之间也自然很难建立起道德基础
。人走茶凉,再正常不过。孔子是阳虎所“树”的一大人选,后来一度在鲁国执政,阳
虎说的这个“三人”——如果此段对话的确存在——几乎可以肯定包括了孔子。虽然没
有留下史料证据,但阳虎流亡后孔子所说的风凉话(后面将提及),还是颇有一些凉薄
的味道的。尤其是孔子恰恰就是在前502年——也就是阳虎倒霉的那年——出任司寇的
,搜拿逃犯,正是本职工作。 |
s**r 发帖数: 669 | 9 (3)独断
现在的阳虎霸道得厉害。
前504年2月,鲁国根据士鞅的指示攻击郑国,鲁定公亲自出征,带领季桓子(季孙
斯)、孟懿子(仲孙何忌)以及实际指挥者阳虎伐郑,军事行动倒是成功,夺取了郑国
的匡(在今河南省长垣县),顺利完成了使命。
但回兵途中,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经过卫国境的时候,阳虎安排季桓子、孟懿
子帅队直接从卫国都城南门进去,从西门出来,就这样直接穿城而过,没有履行正常的
借道手续,这在当时——与现在一样——被视为严重藐视别国主权的行径,古人更加较
真,这样的事情甚至可能引发出惨烈的战争。阳虎敢于如此无礼,固然是背后有晋国人
撑腰,同时也是在天下人面前显示自己在鲁国的权威。更可气的是,鲁军出东门后若无
其事,随即在豚泽(卫都东门外不远)扎营休息。卫灵公也是血性十足的人,闻报大怒
,随即派弥子瑕领兵前去追击,战争一触即发。好在卫国贤臣、已经告老在家的公叔文
子(公叔发)闻讯,立即乘辇赶到灵公处劝解:“明知道是尤人而效仿之(效尤),非
礼啊。当初(鲁)昭公遇难(前517年昭公流亡),您曾经拿出(卫)文公的舒鼎,(
卫)成公的昭兆(宝龟),定公的鞶鉴(镶嵌着铜镜的大带),对世人宣告,有谁能护
送他回国,三件国宝可以任选一件相赠。哪国诸侯愿意为鲁君分忧,公子(灵公自己的
公子)与群臣之子都可以前去做人质。这些往事,群臣都有所耳闻。现在您却要因小小
的愤恨而冲毁您以往对鲁国之德,恐怕不合适吧!大姒(周文王妻)的儿子中,只有周
公(鲁国祖先)与康叔(卫国祖先)最为相亲。您现在却要效仿小人(阳虎)而抛弃这
样的和睦,不是太傻了吗?!您也不要生气,这是上天准备让阳虎恶贯满盈之后再惩罚
他,您就等着那一天,好吗?”
(4)矛盾
越是感到基础不足,阳虎就越要大力地树人和专权;反过来,阳虎越是树人和专权
,三桓对他便越是敌视与防备;这样的敌视与防备反过来更加促进了阳虎的树人和专权
。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之下,短短一年,双方就觉得实在难以共存,觉得矛盾总有大爆发
的那一天。
前504年夏,鲁国方面来晋国进献不久前在郑国战场抓获的战俘。负责献俘的是季
桓子,但阳虎特意命孟懿子也前往晋国,专门向晋定公夫人进献礼物(报夫人之币)。
按说,献俘与报币本可由一人兼任的,但阳虎强派孟懿子也来,一是为了献媚晋国,同
时也不能排除另有的用意。
晋国人设享礼一起招待二人。席间,孟懿子走到房外站住,执政士鞅是何等样人,
也就跟了出来。果然,孟懿子有话要说:“阳虎一旦在鲁国待不下去而来到晋国,以他
的才干,如果不能胜任中军司马的职务,有先君为证!”不料士鞅当场回绝:“寡君(
晋君)设置百官,自然会选择适合的人担任,我个人怎么做得了主?”
事后,士鞅讲故事一样告诉了赵鞅:“鲁国人开始厌恶阳虎了,孟孙(孟懿子)看
出了祸乱的苗头,以为阳虎必定来晋,所以坚决为阳虎请命,以便他将来顺利流亡过来
。”讲这样的话,士鞅似乎很大程度上是在炫耀自己的智慧,但言者无意,听者有心,
默默倾听之间,赵鞅也打定了自己的主意。
孟懿子可能是出自阳虎的私托,毕竟他与阳虎共事多年,也有紧密合作的经历。如
果是这样,则阳虎可能是在嫌鲁国这个舞台太小,难以满足自己的雄心,难以完全施展
自己的才略;也可能是孟懿子对阳虎强命自己前来不满,知道他肯定会被驱逐,实现给
他谋求出路,免得鲁国过分遭殃。但无论如何,阳虎与三桓之间的关系已经紧张到了极
点,不可能再长期和平共处了,这一点,双方应该是都清醒地意识到了。
(5)激化
既然晋国执政明确拒绝了自己的去路,阳虎也只好咬牙继续工作:一是尽力加强自
己在国内的权力,二是继续寻求其他出路。
前504年冬,阳虎再次与鲁定公及三桓在周社盟誓,随后在亳社与国人盟誓,最后
在五父之衢诅咒。鲁国是周公之后,周社自然是鲁国的国社;而鲁国处于商奄故地,并
因商奄遗民建国,所以又建立亳社,这两处都是鲁国最庄严的场所了。五父之衢在曲阜
东南五里,由来是鲁国人结盟后发誓诅咒、表示绝不背盟的地方。由此,可见这次盟誓
是多么地庄重,也可见阳虎与三桓乃至国人的关系是多么地紧张。
前503春,为了拉拢鲁国,齐景公将郓、阳关两地归还鲁国,这两个地方又被阳虎
直接占为己有。这一举措,一是强化自身的实力,二是为了直接操控对齐事务——既然
晋国人不欢迎自己。 |
s**r 发帖数: 669 | 10 (二)阳虎之乱
随后的两年,鲁国多事,前后两次受到齐国的攻击,也前后两次伐齐,一次伐卫,
匆忙的战事中,阳虎越来越感到国事力不从心,难以如意,于是下定决心,酝酿了一次
惊心动魄的政变活动。
1阳虎密谋
(1)党徒
季寤(子言):季桓子之弟;公鉏极:季氏族人,季桓子族子;公山不狃:季氏家
臣,费邑宰。以上三人都是在季氏家族的不得意者。
叔孙辄:叔孙氏庶子,不得志于叔孙州仇(武叔)。
叔仲志:叔仲带之孙,叔仲小之侄。叔仲小于前530年参与季氏家臣南蒯的叛乱,
故叔仲志家族受到牵连,自己在鲁国也颇不如意。
以上五人为阳虎周围的核心成员。
(2)目标
除去三桓,由季寤取代季桓子,叔孙辄取代武叔,阳虎自己取代孟懿子。
(2)时间
公元前502年10月3日(壬辰)。
(3)手法
由阳虎出面,在蒲圃(在鲁都东门外)宴请季桓子,趁机杀之,随后攻灭叔、孟两
家。阳虎密令季氏的军马,4日准时前往蒲圃与自己会合,在诛杀季桓子后随即对叔、
孟发起攻击。
此事成败关系生死存亡,阳虎十分慎重,并十分虔诚地在10月1日祭祀鲁国历代先
君,又在2日在僖公庙里进行禘祭。
2孟氏之备
不幸的是,如此绝密的事情还是泄露了出去。
孟氏的家臣、成邑(孟氏采邑)宰公敛处父(公敛阳)成为关键人物,这是一位忠
于孟氏、机智果敢,连阳虎都忌惮三分的人物。探得消息,马上向孟懿子汇报:“季氏
在调动部队了,究竟怎么回事?”孟懿子:“什么?我没听说啊!”公敛处父立刻明白
过来:“哦,没和您商量,那肯定是阳虎自己干的,他准备发难了。一旦事变发生,一
定还会波及到您,我们还是早做准备的好。”
于是,孟懿子也密令自己的武装:10月3日集结待命。
3生死时刻
10月3日,在众人的“保护下”, 季桓子的马车向蒲圃驰去。
季桓子环顾四周:阳虎带人在前面开道,断后的是阳虎的从弟阳越,虞人们手执铍
、盾夹在两边,四面密不透风,为自己驾车的家臣林楚也是神色凝重,如临大敌。
桓子突然打了个寒战,他感到万分的恐惧——自己被劫持了!
也是福至心灵,季桓子开口央求林楚:“你的历代先人都是季氏的忠良,你可得继
承先辈遗志啊!”林楚答:“对不起,您的命令下达太迟了。阳虎执政,整个鲁国都听
他的。我如果违背,只是白白找死,我死了对您也没任何益处。”桓子:“怎么会太迟
呢?!你能将我送到孟氏家吗?”林楚:“臣不敢爱死,但恐怕还是不能让您幸免。”
桓子:“那就试试吧!”
季桓子的急智的确让人钦佩,他知道,东门外就有孟氏的一所正在动工的宅院,那
是孟懿子为自己的族人公期建造的,可巧,现在就有300名强壮圉人在施工。
蓦地,林楚狂催马匹,车子沿着大道迅速驰驱,居然冲出了前后左右的严密包围。
阳越在后面紧追,放箭射向季桓子,但没有射中。车子快速驰入孟氏的新宅,大门随即
关闭。里面的人从门缝里射箭,阳越当即丧命。
转眼间,到手的机会就这样葬送了。阳虎的反映也算敏捷,立刻掉头,冲入都城,
劫持了鲁定公和叔孙武子,准备再率兵攻打孟氏。但他没想到的是,孟氏的武装早已集
结完毕,而自己的大队人马还没有到来,这样一来,战局就颇为不利了。公敛处父帅领
成邑的军队从都城的上东门杀进,而后与阳虎在南门内展开撕杀,居然不能取胜;公敛
处父不屈不挠,又在棘下(城内地名)继续开战,阳虎方面人少,终于不敌。一看情势
不利,阳虎脱掉甲胄,进入公宫,带着鲁国的两件国宝——宝玉、大弓——退出都城。
危急时刻,阳虎表现得相当镇定,命人扎营于五父之衢——当初大家盟誓诅咒的地方,
自己倒下就睡,等手下为自己做饭。属下劝他:“他们恐怕马上就追来了呀!”阳虎:
“鲁人听说我出来了,只会庆幸自己没死,哪还顾得上追我?!”从人冷笑:“嘻!还
是赶紧驾车走吧!公敛处父在呢!”
这边,公敛处父果然要追过来,但被孟懿子制止了。公敛处父又想杀死季桓子、吞
并季氏,孟懿子害怕他真动手,赶紧把季桓子护送回府。
这么一折腾,阳虎得以从容撤退,跑到自己的地盘——讙(在今山东省宁阳县北)
、阳关(在今山东省泰安县东南)——继续抵抗。
(三)阳虎奔晋
惊心动魄的一幕过后,都城的三桓需要时间来稳定心神与局面,于是,他们也就没
有立即发起猛烈进攻;无论如何,大局已定,阳虎这个“恶魔”再也难翻起什么大浪了
。时间匆匆来到公元前501年,阳虎也知道,仅凭讙、阳关两地是无法长期与整个鲁国
抗衡的,这样负隅顽抗的局面也不能坚持很久。于是也就不再一味走极端,与鲁国过于
僵化。夏天,阳虎主动把去年从鲁宫拿来的两件国宝——宝玉、大弓,归还给鲁人。6
月,鲁国才出动大军攻打阳关,阳虎命手下焚烧阳关的城门,战场一片大乱,阳虎一行
也就趁乱冲出,逃往齐国。
在齐国,阳虎大力鼓动齐景公伐鲁,景公本已动心,但随国家重臣、九十多岁的鲍
文子出来斥责阳虎是乱臣贼子,要祸害齐国,情形马上逆转,景公又决心制裁阳虎。经
过一番斗智,阳虎巧妙脱身,绕道宋国,最终来到晋国——此时自己投奔晋国的拦路虎
士鞅刚刚去世,中军佐赵鞅很愿意接纳他。
听说赵鞅接纳了阳虎,孔丘冷冷放下一句狠话:“赵氏其世有乱乎!”——还不是
一般的有乱,而是长期有乱。个人感情上的的好恶往往足以迷蔽一个人的理智,现在的
孔子就是这样。
《韩非子》记载:听说阳虎到来,赵鞅亲自出迎,立即“相之”——将其任命为首
辅。左右纷纷劝阻:“阳虎善窃人国政,怎么能以他为相呢?”赵鞅很坚决:“阳虎可
以尽力窃取,我也可以尽力固守啊。”——就是看中阳虎的才干了。于是以权术驾御,
阳虎再不敢胡来,而是悉心辅佐。其结果,韩非的评价是:“兴主之强,几至于霸也”
。孔子近乎诅咒的预言不幸落空了。
而那位极力与阳虎划清界限的孔丘先生,由于客观上与阳虎存在着不可抹杀的关系
——毕竟是阳虎起用的孔丘,也就很遭到政敌与论敌的责难了。《墨子-非儒篇》就大
肆职责:“孔丘所行,心术所至也。其徒属子弟皆效孔丘:子贡、季路辅孔悝乱乎卫,
阳货乱乎齐,佛肸以中牟叛,漆雕刑残,?莫大焉。”虽然距离孔子不远,墨子骂人其
实还是很不严谨的——严谨也就不叫骂人了:子贡、季路、漆雕开是孔门弟子倒是确实
的,但阳虎又何尝是呢?要说是“徒属”,则从职位、经历来看,说孔丘是阳虎的徒属
倒还更合适些。总之,二人在墨子看来都是一路货色:乱臣贼子。这样的责骂也并非毫
无根据,即使考察现存的儒家经典,孔子“好乱”的倾向还是很可以看出些端倪的,尽
管他早已成为后世道官方德的楷模。 |
|
|
s**r 发帖数: 669 | 11 另外,关于阳虎起用孔子,还留下一些相反的记载: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要絰,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 ‘ 季氏飨士,非
敢飨子也。 ' 孔子由是退。
《孔子家语》:孔子有母之丧,既练,阳虎吊焉,私于孔子曰:‘今季氏大飨境内
之士,子闻诸?’孔子答曰:‘丘弗闻也。若闻之,虽在衰纟至,亦欲舆?’阳虎曰:
‘子谓不然乎,季氏飨士,不及子也。
——似乎阳虎一直在隔绝孔子与季氏的联络。但这个也好解释:这个故事发生在案
孔子母亲去世的时候,时间还早,在阳虎执政之前,他自然不希望一个孔子出来与自己
竞争。而自己执政之后就不一样了,他自然也希望孔子能出来为自己打打下手。 |
s**r 发帖数: 669 | 12 虎公对孔子和阳虎的评价确实不错。
就表面看来,孔子和阳虎是两个极端。
阳虎太先进了,挟季氏以令鲁国,直接骑在三桓头上。
孔子太落后了,整天想着复礼。
但孔子其实质还是削弱三桓的势力。一上台就就杀人立威,但三桓是何等人物,孔
子翘翘尾巴,他们就知道他想放啥屁。于是孔子很快被撵下台。
如果照此看来,阳虎的眼光还是不错,也知道孔子是啥货色,所以提拔了孔子。但
两人终究没有走到一块。
如果这样的话,孔子的政治眼光和手腕还是不如阳虎,有阳虎这颗大树,才用孔子
施展抱负的机会。
阳虎后来能在赵鞅的手下继续发挥能力,而孔子则像推销员一样徘徊于诸侯之间,
最后只能以教书感慨一生也是必然的。 |
s**r 发帖数: 669 | 13 五、孔丘新政
(一)孔丘其人
阳虎出逃之后,鲁国政坛迎来另一位非世卿的执政大人——孔丘。
孔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生于鲁国陬邑。其六代祖孔父嘉曾任宋国司马,因为
妻子貌美,被大宰华父督看中,找机会杀死孔父嘉而夺其妻。孔父嘉之子木金父流落鲁
国。孔丘的父亲叫叔梁纥,是鲁国著名的勇士,为陬邑大夫,但在小孔丘三岁时就去世
了。孔丘少年以好学知礼闻名,早年曾经担任季氏小吏,随后开学教书,培养了一大批
门徒。学而优则仕,47岁时(前505年)应阳虎之邀出来做官,担任中都宰,一年之内
,中都大治,成为其他地方学习的榜样;前504年,升任鲁国司空;前502年,阳虎政变
失败,孔子担任司寇,或许是追拿、惩处阳虎党羽得力,在国内地位迅速上升。
孔丘其人,既做学问也走仕途,在鲁国有两大劲敌:仕途方面自然是阳虎,后来孔
丘为实现政治抱负周游列国,惟独不去强大的晋国,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阳虎正在那里
得势;学问方面是少正卯,这也绝不是一个平常角色,当时两人同时开门讲学,争夺教
育市场,弄得孔子的课堂“三盈三虚”,可见拉锯战的激烈。前501年,孔丘终于成为
鲁国的新任执政,上任七日就诛杀少正卯,并陈其尸示众,罪名是妖言惑众。当然这只
是私人恩怨罢了。从此,孔丘的政治蓝图就在鲁国展开了。
(二)执政方略
孔丘难以与阳虎亲密合作,固然有两雄不并立,而二人方略的不同则是更深刻的原
因。与阳虎相比,孔丘这位执政有下面的不同:
1身份
执政之前,阳虎是季氏的家臣;而孔丘执政前是鲁国名流,教书先生,地位比较中
立和超脱,容易被三桓所共同接受。
2党徒
阳虎主要靠官场上结交的盟友,而孔丘主要靠的是一帮弟子,这些弟子绝非乌合之
众,例如大弟子子路就是季氏的家宰,地位相当于从前的阳虎。这些弟子与孔子之间绝
不是官场的利害组合关系,而是有严格的师徒名分和规矩,这样行动起来,孔丘的能量
也就更加充沛。
3方略
阳虎的才略无疑是极其突出的,但看他执政几年的表现,无非是一手抓权,一手抓
利,典型的权臣做派。孔丘是著名的理论家,在这方面自然要更胜几筹。孔子的政治理
想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持严格的宗法等级关系;当然“礼乐征伐自天子
出”的理想已经不可能实现了,但“自诸侯出”还是必要的。孔子做的,也就是恢复与
维持国君的权威,扭转家族坐大的局面。这样的方略看上去偏于保守,但从另一个角度
看,只有削弱三桓,他这个执政也才能在鲁国顺利地发号施令,因此,将其理解为一种
集权手段也大致不错。
(三)堕三都
执政之前,孔丘的表现可以用圆满和顺利来形容:治理地方(中都)成绩显赫,主
持盟会(夹谷之盟)载誉而归。现在,一切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孔丘开始着手实施自己
的核心政治:加强集权。
突破口的选择也是孔丘深思熟虑的问题,最后他将目标锁定在“三都”上。三都,
就是三桓在鲁国的采邑,家族势力的根据地,季孙氏的费邑,叔孙氏的郈邑、孟孙氏的
成邑。三邑虽然是三桓的老巢,但随着“陪臣执国命”的历史潮流,三家的家臣占据“
三都”,逐渐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如季孙氏的费邑,叔孙氏的郈邑先后都发生过家臣
据城叛乱的事情,令三桓自己也头痛不已。孔子提出拆毁“三都”的城防,而三地在法
律上依然是三桓的领地,这样三桓既消除了来自各自家族内部的威胁,鲁国也再没有了
坚固得可怕的国中之国,实在是双赢的美事。
1堕郈
前498年,“堕三都”的政令一下达,叔孙氏最先响应,很快拆除了郈邑的城防。
一方面,叔孙家族历来相对忠于公室,同时,郈邑也在两年前刚刚发生国家臣叛乱,叔
孙州仇记忆深刻,也就最为积极。
2堕费
本来,季孙氏的行动应该最为顺利,因为孔丘的弟子子路就是季孙氏的家宰。但季
氏作为国家第一大族,关系相当复杂。家臣公山不狃镇守费邑,这个人资历老,实力厚
,况且原来与阳虎合作愉快,对孔丘的政治自然心寸抵触。
前498年夏,公山不狃联络四年前与阳虎共同密谋作乱的叔孙辄,带领费邑武装,
突然袭击鲁国都城。君臣们十分狼狈,鲁定公与季桓子、孟懿子叔孙武子——当然还有
执政孔丘——仓皇逃入季氏家中,登上高台据守,费人望台上猛攻,酣战中,一支箭居
然射到了鲁定公的身旁,真个是险象环生。危急之际,孔丘命令猛士申句须、乐颀向台
下俯冲,攻击叛军。叛军不敌,开始逃窜,政府军乘胜追击,在姑蔑(在今山东省泗水
县东)再次战败叛军,公山不狃、叔孙辄眼看大势已去,只好逃奔齐国去也。这样,费
邑的城防也被拆毁。而肃清了阳虎的余党,则更是作为司寇、执政的孔丘的额外收获—
—这也可能就是他的初衷之一吧。
3伐成
郈、费两邑城防的成功拆除,固然是孔丘的政绩,但实质上,则还是由于行动得到
了实力派的叔、季两家的支持,否则是根本难以实现的——成邑的故事就是铁的证据。
与叔、季两家不同,孟氏虽然历来在鲁国政坛没什么惹眼的表现(季孙氏主内政、
叔孙氏主外交),但这家有一个十分优良的传统:家臣与主人的关系十分融洽。成邑宰
公敛处父不但有勇有谋,而且对孟孙氏忠心耿耿,这样一来,成邑城防的拆毁工程就成
了老大难的问题。就在国家宣布毁城之前,公敛处父告诉孟懿子:“成是鲁国的北大门
,城墙一旦拆除,齐国的军队随时就可以攻到都城的北门。再说,成也是我们孟氏的屏
障,没有了成,也就没有了孟氏。这件事情,您来个不闻不问,由我来出面抵制拆城。”
这样僵持到12月,鲁定公只得亲自领兵围攻成邑,但依然无效,只得作罢,孔丘“
堕三都”的愿望之完成了三分之二。
(四)去鲁
据说,在孔丘的努力下,鲁国大治,居然达到了“道不拾遗”的程度。齐景公十分
担忧,于是使用“美人计”,赠送80名能歌善舞的美女和30辆华美的车子送到鲁国,季
桓子欣然接受,从此君臣们荒于朝政,孔丘一气之下辞了职,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去了。
这个记载的美化成分是明显的,根本经不起认真推敲。客观地分析,孔丘离开鲁国
,应该是与阳虎类似,在国内难于立足了。首先是得罪了孟孙氏,与孟懿子的心腹公敛
处父公然开战,撕破了面皮。与孟孙氏相比,孔丘这个执政的实力太微不足道了,即使
再加上国君也是如此。得罪公敛处父这样的厉害角色,受到严峻的报复是早晚的事,也
可能在离开之前,孔丘已经遭受到了。第二,讨伐成邑的时候,三桓都没有跟随国君前
往,可见孟孙氏已经私下打了招呼。三桓的亲密关系,是不会因为一个孔丘的出现而少
有削弱的。第三,事过之后,三桓也应该慢慢看透了孔丘的政治意图,那完全在于强化
公室的权威和实力,这样的执政,三桓自然不会欢迎。三桓不欢迎,孔丘的日子自然也
就难过。选择主动离开,总算没有采取阳虎那样的极端措施,但结果则是一样的。
孔丘离开鲁国应在公元前497年,随后,他和一帮弟子长期周游于卫、陈、宋、蔡
、楚等国,直到前484年才失意地返回鲁国,重新做自己的教师,并开始了文献整理的
工作。 |
s**r 发帖数: 669 | 14 卫灵公姬元实在是个极有意思的人物,孔子称他是无道之君,但又说他的卫国贤臣
辈出——似乎并没有考虑到自己这两个判断之间是否有些不相协调,看来个人的恩怨也
是足以遮蔽圣人的头脑的。灵公还有一个更引人注目的特点,那就是对自己的夫人南子
的好,这也难怪,南子本就是当时天下著名的大美人。但灵公的宠爱也实在过于出格了
:南子为人十分淫荡,喜欢美男,灵公居然可以帮助她物色面首(不知孔子是否其中的
一位),这样的胸怀,实在足以令普天下男子们汗颜。
前496年,卫灵公派人到宋国去,招公子朝(又称“宋朝”,当时天下闻名的美男
,南子的情人)与南子幽会。这种事情在国都毕竟不大方便,幽会的地点就选择在了曹
国的洮(在今山东省濮县,距离卫都帝丘只有50余里)。这次幽会也是机缘巧合,这年
秋,宋景公要与齐景公在洮会见,可能是公子朝要随同前往,于是南子也干脆赶了过去。
尽管当时的郑、卫两国以民风开放著称,尽管卫灵公本人毫不介意,但出现这样的
事情,毕竟还是国家的耻辱。当时灵公的大子蒯聩到齐国出差,回国途中经过宋国郊外
,宋国的野人(郊外居民)看见,对着蒯聩高唱:“你的娄猪(发情母猪)已满足,何
不归还我艾豭(美丽公猪)”。显然,公猪就是宋朝,母猪就是南子——蒯聩的生母。
唱得蒯聩又羞又脑,吩咐自己的手下戏阳速:“回去后你跟着我拜见少君(君夫人,指
南子),到时候我一看你,你就杀了她!”戏阳速当即允诺。
回国后,蒯聩果真领着戏阳速去见南子,可是连使三次眼色,戏阳速还是拒不出手
。南子是何等样人,马上察觉情形不对,哭着跑去找灵公:“蒯聩要杀我呀!”灵公坚
决站在夫人一边,拉着她的手跑上高台自卫。蒯聩眼看事情办砸,只好流亡到宋国去了
,随即,他的党羽也被灵公尽数驱逐。事后蒯聩见人就骂:“都是戏阳速害了我。”戏
阳速听到这话,也见人就解释:“其实是大子在害我呀!大子无道,居然命我去杀害自
己的母亲。如果我不答应,他就会立即把我处死;如果我真的那么做了,事后他肯定又
会把罪过全推到我头上。所以我一开始答应他,后来又拒不出手,这都是为了保命啊!
谚语说得好:‘人民靠信用自保民(保于信)’,我这次是用‘义’代替了‘信’来自
保的。” |
s**r 发帖数: 669 | 15 (二)诱杀孔丘
这几年来,孔子一直带着他的一帮弟子在南方诸国寻找机会,但始终
不能如意。前493年,孔丘失望地从陈国返回卫国,经过蒲地的时候,被蒲人围攻
,几乎不免,最后答应了蒲人的要求并与之盟誓——决不前往卫国。但孔子在脱险后立
即赶往卫国,力劝卫灵公伐蒲。考虑到蒲是卫国与晋、楚两个大国之间的缓冲地带,灵
公最终还是没有出兵。
看到卫灵公老迈无用的状况,孔子很是失望,发出慨叹:“要是有谁能用我,保证
一个月就可以看见成效,三年后必有大成!”正在郁闷,忽然接到晋国范氏的党羽、依
据中牟叛晋的佛肸的邀请,孔夫子砰然心动,打算来帮助佛肸了。这个打算立即遭到大
弟子子路的质问,孔子虽然还是有前往的意向,但最终似乎并没有成行。
孔子也许并没有直接参与佛肸的叛乱,但这个消息似乎的确是传到了赵鞅耳朵里,
于是,一个诱杀孔子的密谋开始实施。
孔子接到赵鞅的邀请函,邀请他过去一展宏图。孔子正急于用事,自然高兴,驱车
就向黄河边赶。也是圣人命不该绝,原来,这次诱杀的对象共有三人,除了孔丘,还有
晋国的两个能人:犊犨和铎鸣(《史记》记为舜华)。也是赵鞅太心急了,两人刚刚赶
到,立即就被杀害了。孔子的车马一来到黄河边,赵鞅派出的迎接队伍已经等在这里了
,准备好鲜肥的牛肉,预备好船只,准备将他诱到船上,在中流将其杀死。也许就在上
船之前的一刻,孔子得悉犊犨、铎鸣二人的死讯,随即仰天长叹:“多美的河水啊,浩
浩荡荡;而我阿丘今天却不能渡此河水,这就是命啊!”子路(《史记》记为子贡)忙
问:“怎么?您又不去了?”孔子告诉他:“犊犨、铎鸣两人都晋国的贤大夫,赵鞅未
得意之时,谦恭地向他们咨询国政,及其得意之后,却立即杀死了二人。……这二人与
我可谓类物(相似之物),类物之间能够相互感应,精神能够相感,如同响之应声,影
之象形。所以,君子一定要远离那些伤害自己类物的人。现在赵鞅已经杀死了我的类物
矣,我还跑过去干什么呢?”说罢仰天长叹,并作歌一首:“秋风衍兮风扬波,舟楫颠
倒更相加,归来归来胡为斯。”
随即,掉转车辕而去。
这段故事见于《史记》,此外《新序》、《水经注》、《孔丛子》等书籍中也有类
似记载,看来必定有所根据。但各个文件的记载,在叙述上多有出入和谬误,如《新序
》、《史记》中,孔子称赵鞅为“赵简子”,显然是不合逻辑的,孔子先于赵鞅去世,
自然不会知道他的谥号。——但这些都可以看做是后人叙述的疏忽,这个故事本身则应
该是相对可靠的。下面结合各种故事版本,就赵鞅诱杀孔丘一案的几个关键环节试作一
分析:
1时间问题
此事发生的时间,根据《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顺序,是在公元前493年,也就是
卫灵公去世的前夕。但《史记》还记载,这年佛肸依据中牟叛晋,邀请孔子前往协助。
根据《左传》,赵鞅围中牟是在前490年,似乎与此相矛盾了。但这个问题还是可以解
释的:前493年,是晋国内战正酣的时期,佛肸作为范氏的党羽,依据中牟叛乱是很正
常的,而且在范氏、中行氏被彻底驱逐出国之前,中牟可能作为两家的势力范围与晋国
政府军对抗了很长时间。直到前490年荀寅、士吉射逃亡到齐国,赵鞅这才得以集中力
量专门解决中牟问题。因此,佛肸在前493年就对孔子发出邀请,并不奇怪。
另外,孔子说这时赵鞅已经在晋国得志,而前493年8月时荀跞尚在,所以这个故事
应该发生于深秋时节。
2地点问题
赵鞅是从哪里将孔子约请过来的呢?《新序》如称赵鞅派人到鲁国去聘请孔子,似
乎不合事实。孔子回鲁国后即绝意仕途,潜心整理典籍去了,而且似乎也再没有出国。
《史记》称:“孔子既不得用於卫,将西见赵简子。至於河而闻窦鸣犊、舜华之死也,
临河而叹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而反乎卫”。这个说法显
然更为合理一些。其实只要时间点——公元前493年——确定下来,就可以弄清楚孔子
当时的所在了。
3内因问题
这里还有一个疑问:要知道,孔子的老对头阳虎正是赵鞅身边的红人,孔子怎么可
能跑过去与他共事呢?
《韩诗外传》中保留的一段记载或许可以解释这个问题:赵鞅要杀死阳虎,因为孔
子长得象阳虎,所以其住宅曾遭到赵鞅部下的围攻。这个记载传奇色彩就更加浓厚了。
如果我们结合上面的故事,似乎可以做这样的联想:孔子呆在卫国,对赵鞅的事业造成
阻碍,于是阳虎献计:对外宣布要处死自己,以此虚假消息引诱孔丘前来,进而杀之。
这样,赵鞅除去一个隐患,阳虎也可以除去自己的平生夙敌。
关于这段故事的确切情况,显然是很难完全弄清楚了,但赵鞅曾经想过要对付孔子
,则应该是确有的事实。其原因,就是孔子在卫国,对赵鞅东方战略计划的实施造成了
妨碍。 |
s**r 发帖数: 669 | 16 中牟,在今河南省汤阴县西,原是晋国在东方的重要军事基地。内战期间,中牟似乎已
经归附卫国,也站在范氏、中行氏一边与赵鞅为敌。这次伐卫之后,赵鞅随即对中牟发
起围攻。
关于这次战斗,《左传》记载十分简单,只有“遂围中牟”四字。其实,与这一战
相关的事情还真的很有意思。
通过《论语》等资料我们知道,当时担任中牟宰的人叫做佛肸。这个佛肸似乎与孔
子关系非同一般。《墨子-非儒篇》说,孔子本是乱臣贼子,他的“徒属弟子”都跟他
学,其中的一个例子就是“佛肸以中牟叛”——看来这个佛肸也被认定为孔子的学生或
者部下了。也许儒、墨两家对骂,未免牵强附会,但当时距离孔子时代并不遥远,如果
一点关系都没有就凭空捏造,是不可能有任何说服力的。佛肸与孔子的关联,儒家经典
的《论语》也保留了线索。
《论语-阳货篇》记载:佛肸在中牟作乱,招孔子前去帮忙,孔子准备前往。
子路很不以为然:“以前我听先生您说过:那些亲身做坏事的人的地盘,君子是不
入的。现在佛肸以中牟叛乱,您干嘛又这么愿意跑过去?”
孔子:不错,我是这么说过。但我不是也说过这样的话吗:真正坚韧的东西磨也磨
不薄,真正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难道你叫我做一个匏瓜:永远挂着却不能吃吗? |
s**r 发帖数: 669 | 17 楚昭王幼年即位,去世时也就30多岁,典型的英年早逝。关于昭王的病势,还有一
则故事。昭王生病——或许就是这次刚从城父出兵的时候——占卜,卜师说:“是河(
黄河)神作祟。”但昭王拒绝下令祭祀河神:“根据三代以来的祭祀制度,祭祀对象不
超越本国的望(山川)。江、汉、雎、漳,这些才是楚之望。我虽无德,也不至于得罪
于河神。”这番话传到孔子那里,孔子大发感慨:“楚昭王真可谓深知大道了!他没有
失掉自己的国家,宜哉!《夏书》上说:‘古代圣君陶唐,遵循上天纲常,拥有冀州一
方。后人胡行乱闯,毁坏原有纪纲,国家因此灭亡(惟彼陶唐,帅彼天常,有此冀方。
今失其行,乱其纪纲,乃灭而亡)。’又说:‘拿出什么就得到什么(允出兹在兹)。
’作为国君,只要听凭自己去遵循天常,也就够了!”
昭王得到这样的肯定,固然是由于他的态度符合孔子为政以德、敬鬼神而远之的主
张,同时,他与孔子之间曾发生过的一段机缘,也使孔子对他充满了好感。
约于前493年,赵鞅约请孔子前往晋国一展宏图,不料是一个陷阱,多亏孔子机灵
,虎口脱险,回到卫国。不久,因与卫灵公难以投机,遂南下陈国寻找机会,又于前
491年前往蔡国,又碰上吴楚两国争夺蔡国归附,蔡国动荡不堪,孔子曾经一度前往楚
国的叶地寻求机会,不久返回。前489年,吴王夫差伐陈,楚昭王救陈,驻扎于城父,
听说孔子现在正在陈蔡之间游荡,就派人前来聘请。孔子自然高兴,随即准备前往。为
此,陈、蔡两国大臣特意开了个紧急研讨会,大家普遍认为:孔丘这么有本事,三年来
我们对他又这么差,一旦他到了楚国,再得到重用,咱们可就危险了!——于是两国联
手发兵,将孔子围困于半路荒郊。孔子一行去路既断,粮食也吃完了,追随者们饿得爬
不起来。孔子一面与弟子们个别谈话,灌输“君子固穷”的精神食粮以稳定队伍,一面
派子贡到城父找楚昭王求救。终于,昭王派兵前来接应,陈、蔡军队不敢再抗,孔子一
行这才度过了危机。
现在的昭王一心想着复兴楚国,随即打算赐给孔子七百里封地,留下来委以重任。
而孔子是带者一个“流动政府”的班底前来的,楚国的群臣不免忌惮。令尹子西问昭王
:“大王手下的使者有比得上子贡的吗?”昭王:“没有。”“大王身边的辅相有比得
上颜回的吗?“没有。” “大王的将帅有比得上子路的吗?”“没有。” “大王的官
尹有比得上宰予的吗?”“没有。”“
“那么”,——子西接着劝——“我楚国先君当初被周王封为诸侯,爵位仅为子男
,封地仅有五十里。现在孔子祖述三王五帝的成法,宣扬周公、召公的事业,大王如若
用他,他必然要求楚王去王号、削国土,恢复到西周时期的状态,那样的话,我们楚国
还如何能够世世代代、堂堂正正地坐拥数千里方圆的国土?况且,当年周文王在丰,武
王在镐,都只有百里方圆的土地,最终却成为了天下人的王。现在如果再赐给孔丘封地
,孔丘身边又有这样一大批贤弟子辅佐,其发展不可限量,恐怕也并非我们楚国之福啊
。”
子西的说辞一半可笑而一半精辟。可笑的是,孔子再祖述西周,掌权后也不至于迂
腐到让楚国自削国土的程度,这个完全是对孔子的歪曲。精到的是:孔子之所以仆仆于
道路而不得诸侯重用,大半是因为不敢用。孔子身边团结着一大帮能干的弟子,孔子既
用,这些弟子自然也要重用,这么个流动政府一旦扎下根来,是不难架空任何一国的国
君的。这样,不但别人国家的臣子丢了饭碗,国君也必然没有好下场。即使昭王再想兴
国,在这一点上与其他诸侯还是有同感的,加上子西既是国家令尹,又是自己的哥哥,
他明确反对,昭公也只得作罢。
昭王去世的当年,孔子就满怀缱绻地离开楚国,再次来到了卫国。 |
s**r 发帖数: 669 | 18 2.艾陵之战
这时,吴王夫差也正率领大军向北开拔,准备第二次伐齐。鲁哀公自然是积极配合
,双方组成联军,杀入齐国境内。5月初,克博(在今山东省泰安县东南),25日(壬
申),进至嬴(在今山东省莱芜县北)。齐国人也不示弱,国书很快率领大军赶来,5
月27日(甲戌),双方在艾陵(在今山东省泰安县南,或说在今赖芜县东)展开一场决
战。
(1)国书阵亡
齐军方面是中原传统的三军阵型:国书将中军,高无 将上军,宗楼将下军。而吴
军则分为四部:精锐的中军由夫差亲自率领,此外还有上军(主将胥门巢)、下军(主
将王子姑曹)、右军(主将展如)。夫差先以本方的上、下、右三军与齐国的中、上、
下三军作战,自己则帅中军静观。一开始,吴右军战败了齐上军,国书的中军又战败了
吴上军。夫差一声令下,吴中军向国书杀来,齐军不支,最终惨败:国书、公孙夏、闾
丘明、陈书(陈乞之弟)、东郭书(齐国勇士)等将帅均战死疆场,被吴军缴获的革车
就有800乘,此外, 3000名甲士的首级也成了人家的战利品。战后,夫差慷慨地把上述
缴获赠送给鲁国:一方面酬谢他们的协助,更是为了让他们彻底与齐结仇,成为自己的
忠实盟国。但鲁国人也很精明,制作了一个精美的盒子,将国书的首级送还齐国,在盒
子上还附了封短信:“若非上天明鉴你们的行为不正,怎么会令下国得胜?”这年秋,
季康子又动员鲁国整修守备:“小胜大,是祸啊。齐军不日就要来报复了!”
(2)子胥之死
艾陵之战是春秋后期一次规模浩大的战役,其国际背景也十分复杂。
吴国出兵之前,为了打消吴王的顾虑,越王句践亲自率领大臣及人众前来朝见,从
夫差直到吴国的士一级干部,无不得到馈赠。大家兴高采烈,只有伍子胥依然忧心忡忡
,再次劝告夫差:越人才是我们的心腹之疾,吴越两国是不可能共存的。夫差还是不听。
艾陵战后,夫差命伍子胥出使齐国,子胥认定吴国将亡,就把儿子留在齐国,托付
给鲍氏(后来称为王孙氏)。回国之后,被夫差得知消息,赐子胥一柄属镂剑,命其自
裁,子胥在临死前断言:“在我的树墓旁种上槚树,槚树成材之日,大概也就是吴亡国
的时候了。
(3)子贡之谋
艾陵之战的最终形成,孔子的高足子贡也穿插于其中,居功至伟。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齐国的田(陈)常图谋作乱,但又惮于高、国、鲍
、晏各家族的势力,就鼓动他们出兵伐鲁,希望借刀杀人。鲁国有难,孔子号召弟子们
为国出力,最终是子贡承担了这一重任。子贡先到齐国劝田常:鲁国弱小,不足以折损
齐国各旧族的力量,讨伐吴国效果更佳(并担保让吴国人出兵援鲁);再跑到吴国劝夫
差:只有击败齐国,才能得到天下人的认可并成就霸业;为打消夫差的后顾之忧,又跑
到越国劝句践:一定要主动去吴朝见,争取其信任,你才有机会灭吴;最后跑到晋国劝
晋定公:最好按兵不动,静观吴齐两国两败俱伤。——经过自贡的辛勤奔走,这场战争
才算策划成功了。
司马迁还对子贡的这番杰作给出了赞歌一样的评价:“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
破吴,彊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这段记载应该是
相对可靠的,与《左传》也无实质性的冲突。
《墨子-非儒篇》也记载了这一历史事件,但评价则与司马迁大不相同:孔子曾经
在齐国寻求机会,但由于晏婴的反对而未得齐景公重用,于是怀恨在心,案子联络陈氏
准备泄愤。“归于鲁,有顷,间齐将伐鲁,告子贡曰:“赐乎!举大事于今之时矣!”
乃遣子贡之齐,因南郭惠子以见田常,劝之伐吴,以教高、国、鲍、晏,使毋得害田常
之乱。劝越伐吴,三年之内,齐、吴破国之难,伏尸以言术数,孔某之诛也。”
——事实大体相似,但在墨家看来,孔子几乎成了乱臣贼子的完美典型了。其实孔
子与阳虎在本质上都是由下层而力图掌控一国大权,两个人长相接近,甚至知识面也相
似(例如阳虎也精通《周易》),不同的是,阳虎是大张旗鼓地夺权,孔子则是高唱“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高调。其实,不行篡夺之事,一个下层士人如何得以掌握大权并
实现自己的政治宏图呢?因此,阳虎在功业上比孔子成功,还是合情合理的。况且,孔
子也曾多次动过帮助叛乱者的念头。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努力向上进取的士人,阳虎
倒是要比孔子来得直爽多了。 |
s**r 发帖数: 669 | 19 2.孔子之怒
陈恒弑君的消息传到鲁国,七十多岁的孔夫子义愤填膺,斋戒三日,并三次请求朝
廷发兵讨伐。现在的鲁哀公哪里做得了主,告诉孔子:“你去请示季孙吧!”孔子只得
悻悻作罢。
然而,《春秋》经传毕竟是儒家的文笔,关于孔子与陈恒弑君的关系,其他学派却
有着截然不同的记载。《庄子 盗跖篇》里就赫然写着:“田成子常杀君窃国而孔子受
币。”——弑君之后的陈恒(田成子常)居然向孔子送来了谢礼!
《墨子 非儒篇》的相关内容可以与《庄子》相映衬:(1)当年齐景公想重用孔子
,被晏婴劝阻了,晏婴称孔丘“深虑周谋以奉贼,劳思尽知以行邪,劝下乱上,教臣杀
君,非贤人之行也”。孔子对景公、晏婴怀恨在心,安排亲信为田常(陈恒)效劳。(
2)前484年齐国伐鲁,孔子派子贡到齐国劝陈恒伐吴,以摧损齐国公室的实力,并且“
以教高、国、鲍、晏,使无害田常之乱。”
——有这样的深厚渊源,也就难怪孔子要得到陈氏的谢礼了。如果我们假定这些记
载确实,同时认为孔夫子强烈要求鲁国出兵伐陈恒也确有其事,那么孔子可是够伪诈的
了:他不可能不知道,鲁国方面是绝对不敢出兵的,陈氏专权之后的齐国,连晋国人都
难在它身上占到什么上风。那么孔子故意提出这个申请,为自己辩诬的成分也就很明显
了:可能他接受陈恒谢礼的事情已经走漏了风声吧?
这样亵渎夫子,罪过罪过,赶紧带住。
(七)阚止之迷
阚止,字子我,而孔子的重要弟子宰予的字也是子我。关于阚止和宰予究竟是不是
同一人,又是一个聚讼不清的难题。支持阚止即宰予的资料包括:《史记 仲尼弟子列
传》、《吕氏春秋 慎势篇》、《淮南子 人间训》、《盐铁论 殊路篇、颂圣篇》、《
说苑 正谏篇、指武篇》等。
秦朝的李斯在《上秦二世书》中就称:“田常为简公臣,阴取齐国,杀宰予于庭,
即弑简公于朝。”而《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也称:“宰我为临菑大夫,与田常作乱,
以夷其族,孔子耻之”,这个叙述颇为难解,《仲尼弟子列传 索引》云:“左氏传无
宰我与田常作乱之文,然有阚止字子我,而因争宠,遂为陈恒所杀。恐字与宰予相涉,
因误云然。”——则是认为阚止与宰予并无瓜葛,只是两个人的表字偶合而已。后世学
者如苏轼、苏辙、孔平仲等人多支持《索引》的说法。
这里认为,与其相信后出学者的猜测,倒不如采信先秦的原始资料,这是史家判断
的基本准则,此其一。其二,从《论语》对宰予的描写来看,那是个喜欢恶作剧的聪明
鬼,与《左传》里的阚止着实很有几分神似。其三,《仲尼弟子列传》云:“宰我为临
菑大夫,与田常作乱,以夷其族,孔子耻之”,考虑到孔子与田常的“战略合作关系”
,假设宰我真的就是阚止,因为他站在了田常的对立面,也就是站在了老师的对立面(
宰予本来就是个不怎么听话的学生),当然要为孔子所“耻”了——逻辑上十分通顺。 |
s**r 发帖数: 669 | 20 据说,远在故国的孔子听到卫国政变的消息时正在吃饭,闻讯立即罢食而叹:“哎
!柴或许还能回来,由肯定已经死了!”
作为孔子门大师兄,子路仅少孔子9岁。虽然在学术上并没什么建树,还不时因为
直率、粗鲁和简单受到老师的批评,但这个大弟子对于孔子的意义实在是非同凡响。孔
子出身贫贱,虽然身长九尺六寸(合 米),力大无穷,但似乎并不擅长格斗,也不肯
以勇力闻名。当初设帐办学的时候,由于社会地位的关系,想必也受过不少委屈。而子
路出于季氏(子路字仲由,排行在二,可见“季路”之“季”是他的氏),社会地位既
高,为人又刚直任侠,初次去找孔子,他是踢场子去的,但一见面就被折服了,从此终
生忠诚于老师。孔子得到子路,说得庸俗一些,颇似现今的教授收了一名副部级干部为
博士生,对自己是大有利益的。孔子自己也说:“自吾得由,恶言不闻於耳。”当年子
路担任季氏家宰,也算鲁国重要的的实权派人物,老师一旦需要,子路甘心放弃一切身
份、地位、家人,背井离乡,陪老师奔走于天下,度过了最艰难的十四年时光。所以孔
子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这个评价是一点都不过分的。孔
子虽然也常常批评、斥责、甚至嘲讽这位大弟子,但这些最终还是出于对他的期望、关
爱与担忧,两人的感情应该是极其深厚的。
尤其重要的,在政治上,子路终生站在老师一边。由于阳虎在赵鞅身边做事,赵鞅
曾经试图加害过孔子,孔子就坚决支持卫国抗晋,自己回国后留子路在卫,似乎是把帮
助孔氏抗晋的使命委托给了这位有担当、重然诺的大弟子了。现在子路为孔悝而死,其
实更是为自己的老师效了命。 |
|
|
s**r 发帖数: 669 | 21 前479年还发生了一件中国文化史上的大事:这年4月11日(己丑),后来成为万事
师表的孔夫子病逝,结束了他73年的漫长而坎坷的一生。
孔子于前484年自卫返鲁,终结了长达14年的列国之游,政治抱负既灭,夫子开始
悉心于学术。前481年春,颜渊死,孔子哀叹:“天丧予!”
不久鲁国人猎得一只麒麟,孔子以为这麒麟与自己一样生不逢时,又叹:“吾道穷
矣!”相传还作歌一首:“唐虞之世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由,麟兮麟兮我心忧。”
前480年,爱徒子路在卫国身死,孔子不久即病倒了。垂暮之年遭受这样的连续打
击,无疑也严重损害了夫子的健康。于是,“夏四月己丑,孔丘卒”,也就成了《春秋
》经文的最后一条。
孔子晚年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作《春秋》。《史记》记载:孔子为春秋,笔则
笔(记载),削则削(删除),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孔子自己说:“後世知丘者以春
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可见夫子对此书的重视程度。单纯从史书的标准来看,《春
秋》几乎是一本不及格的编年史——记述过于简略了,信息量严重不足。但《春秋》又
是中国历史上最经典、最重要的一部史书,原因正如司马迁的评价:“约其文辞而指博
”——文辞简练但内涵博大精深。《春秋》开创了中国本土史学中最重要、最根深蒂固
的一个治史理念:以史实记录为标,以价值判断为本。这,才是中国正史数千年保持连
续性的最牢固的精神内核,也是史家在中国享有较高地位的真正原因。这样的精神内核
的确立,实比司马迁发明纪传体的功绩要伟大得多——一个是形,而一个是神。 |
s**r 发帖数: 669 | 22 看完上述篇章,我个人认为:
孔丘是个不甘寂寞的野心家也许略微过分,但绝对不是什么碌碌无为的庸人。 |
d*****0 发帖数: 6802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