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History版 - 也谈“知青文学”
相关主题
毛泽东在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中的自相矛盾上山下乡的三重战略:两乳一防
[合集] 知青上山下乡与农业机械化在这扯淡还不如上山下乡
复旦历史教授:浙江下乡时3000女知青被奸污你们有没有人妈妈或者其他女眷是下乡女知青的?
上山下乡: 正反两方面的评价知青走上政治舞台:46名省级正职官员曾是知青
知识分子下放Re: 中国的农民问题 (1)1972年安徽某县七十余名女知青为上大学全部失去贞操
我知道的上山下乡 (转载)中国将有25年左右的衰落期,然后再振兴 (转载)
如果毛泽东1986去世张承志是什么人?
68年上山下乡的战略意义孙立人新38师有多少人撤到印度?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知青话题: 文学话题: 农民话题: 下乡话题: 外公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c*********2
发帖数: 3402
1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31820
胡果威
因为我是知青,所以我最喜欢读知青文学,如叶辛的《孽债》和邓贤的《中国知青梦》
,还有描写知青生活的电视剧,如《血色浪漫》和《今夜有暴风雪》。除了精神食粮之
外,我还酷爱约几个插兄、插妹到“黑土地”之类的东北馆子去怀旧,烧茄子得特别嘱
咐“别打皮”,酸菜饺子就大蒜必须是“牙捣”,大葱蘸酱更是必不可少。
我之所以喜欢知青文学,并不是因为知青文学的文笔特别好,而是因为知青文学既真实
又有深度,能使我产生共鸣。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一直是油与
水的关系。以我的外公为例,抗战时,我母系的丁家在镇江,南京沦陷后,日本人在南
京大屠杀的消息传到镇江,当时因为丁家没钱,只好跟随佣人到苏北的乡下逃难。丁家
是书香门第,我外公虽学而不优,没有功名,毕竟是个穿长衫的知识分子。到了苏北,
母亲全家与佣人家同吃同住(其实是免费的蹭吃、蹭住),外公却从来没有与佣人家同
劳动,甚至连一根麦穗都没捡过。即便如此,佣人家仍将外公当老爷般伺候,专门到黄
桥为他买烧饼和老油条,到十几里路外挑水让他泡茶。即使穷极潦倒,外公还是浮在劳
动人民上面的油。虽然他也算是下过几年乡,却根本不了解农民的生活。恕我直言,我
也读过巴金、矛盾等名作家在抗战期间的作品。虽然国难当头,他们也到过农村,却写
不出一部真正反映农民疾苦的作品。原因很简单,他们无须与农民打成一片,更无须接
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历史上的文人也曾写出过“锄禾日当午,汗滴河下土”、“可怜
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那样的千古绝唱,但只是精辟的只言片语而已,我从未
见过细致地描绘劳动人民生活的长篇作品。
知青作品之所以真实且有深度,并非因为摸过锄头把就能笔下生花,而是要归功于当时
特殊的历史条件。知青下乡之后,必须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接受贫下中农的再
教育。因为知青与农民朝夕相处,同甘共苦,才能切身地体会农民的疾苦。在上山下乡
的十年中,知识青年不再是浮在水上的油,而是与农民水乳交融了。好的作品必须有生
活的体验,演员也必须体验生活,才能演得像,即使不是工农,至少得走马观花地体验
一下。在中国历史上,农民最了解农村的生活,却苦于没有文化,有苦说不出,知识分
子虽有文化,却没有体验生活,所以根本不可能真实、深刻地写出农民的疾苦。据我所
知,大多数知青下乡并非自愿,然而在上山下乡运动的潮流中,数以千万计的知识青年
身不由己,被迫变成了工农群众,他们虽非文豪,却有足够的文化将他们刻骨铭心的切
身体会写出来。上山下乡是史无前例的,在写实文学类型(genre)中,我认为知青文
学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顶峰。我希望上山下乡的历史不会重演,那么知青文学的地位将是
空前绝后的。
然而并非所有的人都对知青文学情有独钟。在我们的上一代里,如果家里有子女下过乡
,则会对知青有同情心,而没有子女下乡的,则可能对知青文学横加指责。例如,一位
家长的三个子女在文革中走后门当兵,她对《孽债》中描写的知青的悲惨遭遇非但不同
情,反而斥责为了回城而妻离子散的知青:“农民们祖祖辈辈都能呆在边疆,知青为什
么不能呆?混帐。”问题是,别人的孩子都下乡了,你的孩子为什么不下乡?为什么知
青为了回城必须妻离子散,而军人就可以带着配偶和孩子衣锦还乡?至于知青的同龄人
中留在城里待业的青年,大多数对知青文学也是不屑一顾。有兄弟二人,二丁抽一,弟
弟下乡插队,哥哥留在上海待业。如今只要弟弟提到一个有关下乡的字,就会被哥哥痛
斥。凡是知青文学,则都是禁书。知道弟弟在写回忆录,他哥哥更说弟弟是不务正业。
我曾天真地想让那些麻木不仁的人抛弃成见,理解知青,结果却是徒劳。几次尝试之后
,我终于悟出一个道理,要想让没有下过乡的人理解知青,就如让男人理解女人十月怀
胎,一朝分娩,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何必苦口婆心,被人家当作祥林嫂,自讨没趣?
□读者投稿
1 (共1页)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孙立人新38师有多少人撤到印度?知识分子下放Re: 中国的农民问题 (1)
首次揭露历史真相 安禄山姓名属于虚假捏造zz我知道的上山下乡 (转载)
毛泽东生前得罪两大集团如果毛泽东1986去世
龙川故里的传说68年上山下乡的战略意义
毛泽东在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中的自相矛盾上山下乡的三重战略:两乳一防
[合集] 知青上山下乡与农业机械化在这扯淡还不如上山下乡
复旦历史教授:浙江下乡时3000女知青被奸污你们有没有人妈妈或者其他女眷是下乡女知青的?
上山下乡: 正反两方面的评价知青走上政治舞台:46名省级正职官员曾是知青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知青话题: 文学话题: 农民话题: 下乡话题: 外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