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t******t 发帖数: 15246 | 1 规模大了之后,复杂度上升不是成倍的。当年老毛亲自管中央根据地的经济,管陕甘宁
边区大生产,也是风生水起。就那么大地方,亲自搞几个亲信排查一下,自己视察视察
就行了。一个星期看一个县,4个月就能看个遍。 国家大了,消息政策层层传达,再如
果有刘少奇这样的人别有用心,很可能就歪曲执行不力了。
看看现在台湾粮食自给率多少,不足50%了吧,小地区可以这么搞,中国敢降到50%,立
马就废了。
发展农业生产
苏区经济建设的首要任务
根据地的经济主要是农业经济,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是经济建设中头等重要的任务。
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积极动员和组织群众开展互助合作运动,以便有组织、有计划地调
剂劳动力的使用。
1931年夏收期间,上杭县才溪乡群众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在耕田队的基础上,创办
了中央苏区第一个劳动互助社,成为我国农业合作运动最早的发源地。劳动互助社有组
织、有计划地统一调配劳动力,互助互利,深受群众欢迎。1934年5月,瑞金县互助社
社员达8987人,兴国县达5.17万人,长汀县达6717人。
苏区农业生产中的头等重要大事是粮食问题。为此,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多次作出
了狠抓粮食生产的部署,动员苏区军民“为粮食而斗争”。1933年1月,苏维埃临时中
央政府国民经济部、土地部联合发出《发展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的布告》,布告提出了
“增加二成收成”的奋斗目标,认为这是“第一要紧的事”。
苏区农业生产出现一派兴旺景象。1933年,江西、福建、粤赣开垦了21万石荒田,
闽浙赣开垦了11万石荒田。粮食产量,在赣南闽西区域1933年比1932年增加了15%,在
闽浙赣区增加了20%。
发展工业生产
鼓励合作社和个体经济
为了保障战争需要和维系新生的红色政权,苏区兴办了以中央兵工厂为主体的一些
军需工业。直属中革军委领导的官田兵工厂由最初的六七十人,到1933年发展为400多
人;中央被服厂设在瑞金七堡,全厂约700多人,缝纫机100多架,生产的产品有单衣、
夹衣、八角帽、被套、绑腿等。
中央苏区除了发展上述军需工业以外,还兴办了一些公营厂矿企业和民用工业,如
长汀造纸厂、汀州弹棉厂、长汀织布厂、瑞金织布厂。
个体经济在苏区社会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中央苏区对私营工商业一贯实行保护和
奖励政策,在鼓励发展个体手工业生产的同时,也加强了对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领导。
从1933年8月中央苏区经济建设大会,到1934年1月“全苏二大”以后,中央苏区的
生产合作社、消费合作社、粮食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等在中央苏区吸收的社员,已达50
万人以上。 | l*****i 发帖数: 20533 | 2 小和大的差别,有的人是真的不懂,有的人是懂装不懂。 | f****i 发帖数: 9419 | 3 呵呵,按照他们这么算数据和截取数据,我能得出N多台湾不如大陆的逻辑。这还不加
那些隐含价值的,比如钢铁产量,发电量等等。就说产值,HOHO,举例:北京1952年产
值3.2亿美元,1960年23.36亿美元,增长7.3倍。台湾1952年产值16.82亿美元,到了
1960年产值17.36亿美元。HOHO,增长1.032倍。哈哈哈,你看看这个对比咋样?扯淡不
扯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