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History版 - 萨苏:弃守锦州-张学良在东北问题上最大的失误
相关主题
弃守锦州 -- 张学良在东北问题上最大的失误九一八的时候东北军有参谋部么?
穿越一下,918918时东北军的实力
袁世凯是近代被泼脏水最多的人吧?918小张问题再讨论
老蒋不如当年就用外蒙作交易把日本人赶出东北九一八这事儿
张学良在江桥战败后到西安事变前做了什么?“九一八”事变爆发时东北军在东北的兵力部署【转,对比关东军
yy你穿越回去,成了老蒋,怎么办?又要918了
挖这个坑吧:张作霖不死,还会有九一八吗?1931年关东军不是东北军的对手
关于东北918和常校长如果当年东北军部署得当,并坚决抵抗,东北不会丢!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锦州话题: 张学良话题: 关东军话题: 东北军话题: 日军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W*******a
发帖数: 1769
1
932年1月3日,日军未发一枪,占领九一八之后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和辽宁省政府
所在地锦州,
张学良部不战撤入关内。窃以为,这是张学良在东北问题上最大的失误,甚至超过九一
八事变时的不
抵抗。
看日本史料,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内部有强硬派,也有对东北军颇为忌惮的保守派
。即便是军
中,权力最高的参谋本部也是倾向保守的。分析一下,九一八以后,其实局面并不是完
全不可控制。
完整的黑龙江省还在马占山手中(锦州失守时,马虽然已经放弃齐齐哈尔,依然在海伦
重建黑龙江省
政府,顽强抵抗)。吉林虽然熙洽投降了,但是丁超等部抗日武装具有相当实力。特别
是东北军主力
还在辽南的锦州,辽左一带反日运动蜂起。即便是沈阳,臧式毅被囚禁也五十余日顽强
不屈。连东边
道镇守使于祉山这样的大汉奸,当时也在首鼠两端——他和日、张同时联络,显然在观
察时机,以便决
定自己的动向。关东军虽然初步得手,其实东北局势最少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当时东北的中国军事力量,按照日军分析为——黑龙江省正规军1.5万,准军事部
队1.8万,吉林
军5.5万(其中熙洽率领的两万军队已经投降),锦州的辽宁军19.5万,是东北军的主
力。沈阳失守
后,张学良将东北军政机关搬到锦州,日军深感威胁。
为此,10月18日,关东军试图进军锦州,驱逐张学良。然而,日军参谋本部连续下
达四次命令,
坚决命令关东军回军,甚至最后一次用了和奉敕相同的命令级别。結果是关东军直到
1932年新年,始
终没有与张学良部发生地面冲突。
关东军当时的局面也十分艰难,其在东北总兵力只有关东军一万余,朝鲜军违令增
援的三万余。
前有张学良,后有马占山,还要担心苏联乘机染指,其内部也相当的不安。从国际上说
,锦州所在的
北宁线铁路属于英国资产,日本方面很担心攻占锦州引发国际冲突。从国内上说,关东
军下克上的一
意孤行固然有一些下层官佐的支持,但也有不少反对的声音,包括日本国内政坛,都有
很强烈的声音
认为这种做法属于叛逆。那时,日本的军部势力尚未膨胀到无法克制的地步。10月,大
川周明等发动
的兵变并未成功。即便关东军内部,对事件的未来,也是分歧很大。因为支持关东军行
动的势力中,
颇有一部分的目的和占领整个东北三省并不一致,旅大租借问题是他们的出发点。张学
良在前一年对
苏发动中东路事变,试图收回中东路路权,让日本朝野颇为震动。当时日本所强占的关
东州,也就是
旅大,是日本在东北地区的最重要据点。按照条约,旅大的租借即将在1932年到达租期
。预料国民政
府不会同意继续租借,是其中一部分日本军政人士支持关东军发动事变的理由。然而,
对于吞并整个
东北,日本方面内部意见并不一致。
然而,反对的声音到了1932年就烟消云散,主张和解的外相币原辞职。其最主要的
原因就是关东
军进展太顺利了,胜利者是不受责备的。
锦州之战,只要张学良摆个抵抗的架子,关东军就会内外交困——外,锦州并不是
很好打的,马占
山一万多人给日本人造成的麻烦已经够大,如果张学良近二十万军队在锦州和关东军打
起来,可不是
那样容易拿下来的;同时,关东军自己是在违背命令的情况下进军,这种情况下,要想
打下去,只有
不断的胜利,否则只要有失败,就不可避免内部的分裂。事实上关东军也始终没有真从
地面去打锦州
的张学良,只是派飞机轰炸而已,说明它的顾虑也是很深重的。
但是张学良居然一枪不发从锦州撤退了。张学良在日军压力面前,渐渐承受不住,
终于借口等待
调停,发表声明,撤出锦州,并在1月2日完成撤军。日军于1月3日占领锦州,兵不血刃。
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结局,令人难以置信。日本方面大喜过望,即便日军自己,也
认为锦州非经
过一场血战不能取得,并集结了战车部队,准备应付张的反击。
锦州撤退的时候,蒋介石已经下野,孙科等国民党中央巨头虽然没有足够的力量支
持张学良的作
战,但至少是希望他进行抵抗的,把责任推给国民党未免牵强。锦州的弃守,应该是张
学良自己的决
定。九一八事变,可以归结为缺乏经验的张学良在仓促间不能良好判断局面。但是锦州
完全不同,锦
州问题上没有猝不及防的问题,应该说反映了张学良和东北军高级将领的能力和认识存
在局限。
从九一八到锦州失守几个月的时间,东北军没有规复沈阳或者和日军对抗的军事行
动,尚可以解
释为对自己的力量不足感到担心,或者静候国联处理的诚意。然而,主动放弃锦州,就
完全反映了张
学良对和日军对抗的畏难,甚至没有打打看的勇气。
当时的东北军是否全不能战?应该说不是这样,张学良的东北军此后在内战、外战
中颇有战斗
力。其装备训练也并不差,因为此后的东北军失去自己的基地,其战斗力应该呈现递减
趋势。以其兵
力,如果作战开始,即便不投入全力,至少不会比马占山部队更差。锦州有东北军的东
大营,物资、
指挥机关齐全。锦州所在后方为山海关,前方为狭长的锦西谷地,山地可以提供较好的
地障,而日军
兵力难以展开,后勤补给线也暴露在周围抵抗力量的包围中。这个仗,怎么看怎么可以
打一下。以东
北的人心,张的抵抗会引发怎样的反映可想而知。李顿调查团在日军占领的东北进行调
查,东北的同
胞于日军暴虐之下,依然坚决地表达了对祖国强烈的支持——这个代价是怎样的沉重,
看看马占山派去
和李顿调查团联络的人员怎样先后被残杀就可以知道了。
哪怕是象征性地打一下。
张学良曾经解释不愿意在锦州打的原因,一个是没有中央支持,怕打不赢;一个是
不愿意部下白
白牺牲。
锦州的张学良部,是东北各地抵抗力量,特别是黑龙江马占山的精神支柱,随着张
学良从锦州不
战而退,影响是惨痛的。
首先,日军得以全力向北。马占山为主的黑龙江省既失去精神上的支持,又失去辽
宁方面军事呼
应的可能,成了地地道道的孤军,终于被日军击破,东三省彻底落入日军手中。东北各
地自发的抵抗
力量失去了政府的有效协调和指挥(也失去了对于政府的信任),明眼人一看可知已经
难免各个击破
的命运。同时,东北的人心,也陷入失望和低沉,不复有抵抗的意志。
其次,关东军越发猖獗。在日本政府中,由于占领东三省意料不到的顺利,激发了
日本强硬路线
的疯狂。日本人的性格,是最初投入的时候高抬脚,轻落足,所以今天投资机会上往往
落后他国。但
是一旦成功,就会进入一种癫狂的兴奋状态,不顾一切的蛮干。甲午战争、珍珠港,无
一不是如此。
假如换了熟悉日本情况的蒋百里等人物指挥东北局面,断不会如少帅一样让日本人疯起
来,对日本人
无原则的让步,只会让他失去理智。1932年1月,张学良弃守锦州,3月,满洲国就出炉
了。从此,
日本军国主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直到1945年把日本也带入灭顶之灾。
同时,这次弃守,也在东北军内部极大地提升了畏日、动摇的情绪,以至于此后的
热河战役中,
东北军各部全无战心,争先逃跑。即便是王以哲这样的精锐和坚决抗日的少壮派,在长
城战役中,都
因为再三催促中央军接防而成为17军的笑柄。实际上,当时投入长城抗战并稳定古北口
战线的17军,
装备、人员、数量都并不比东北军好,所能够顽强抵抗的资本,无非是有真正抵抗的决
心。锦州弃
守,对东北军心理上的打击是巨大的。
三千万父老,百万疆土,对自己在这块生我养我土地上最后的据点,几十万大军一
枪不发地离
去。对张学良来说,我想此后几十年,他想到这个决定,也会感到痛切吧。
N*******d
发帖数: 5641
2
张就是个废物,就算是要国际调停,也得自己先把地盘守住了,崽卖爷田心不疼啊

【在 W*******a 的大作中提到】
: 932年1月3日,日军未发一枪,占领九一八之后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和辽宁省政府
: 所在地锦州,
: 张学良部不战撤入关内。窃以为,这是张学良在东北问题上最大的失误,甚至超过九一
: 八事变时的不
: 抵抗。
: 看日本史料,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内部有强硬派,也有对东北军颇为忌惮的保守派
: 。即便是军
: 中,权力最高的参谋本部也是倾向保守的。分析一下,九一八以后,其实局面并不是完
: 全不可控制。
: 完整的黑龙江省还在马占山手中(锦州失守时,马虽然已经放弃齐齐哈尔,依然在海伦

g****t
发帖数: 31659
3
挺小张的,我看没有人敢回这个文.

932年1月3日,日军未发一枪,占领九一八之后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和辽宁省政府
所在地锦州,
张学良部不战撤入关内。窃以为,这是张学良在东北问题上最大的失误,甚至超过九一
八事变时的不
抵抗。
看日本史料,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内部有强硬派,也有对东北军颇为忌惮的保守派
。即便是军
中,权力最高的参谋本部也是倾向保守的。分析一下,九一八以后,其实局面并不是完
全不可控制。
完整的黑龙江省还在马占山手中(锦州失守时,马虽然已经放弃齐齐哈尔,依然在海伦
重建黑龙江省
政府,顽强抵抗)。吉林虽然熙洽投降了,但是丁超等部抗日武装具有相当实力。特别
是东北军主力
还在辽南的锦州,辽左一带反日运动蜂起。即便是沈阳,臧式毅被囚禁也五十余日顽强
不屈。连东边
道镇守使于祉山这样的大汉奸,当时也在首鼠两端——他和日、张同时联络,显然在观
察时机,以便决
定自己的动向。关东军虽然初步得手,其实东北局势最少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当时东北的中国军事力量,按照日军分析为——黑龙江省正规军1.5万,准军事部
队1.8万,吉林
军5.5万(其中熙洽率领的两万军队已经投降),锦州的辽宁军19.5万,是东北军的主
力。沈阳失守
后,张学良将东北军政机关搬到锦州,日军深感威胁。
为此,10月18日,关东军试图进军锦州,驱逐张学良。然而,日军参谋本部连续下
达四次命令,
坚决命令关东军回军,甚至最后一次用了和奉敕相同的命令级别。結果是关东军直到
1932年新年,始
终没有与张学良部发生地面冲突。
关东军当时的局面也十分艰难,其在东北总兵力只有关东军一万余,朝鲜军违令增
援的三万余。
前有张学良,后有马占山,还要担心苏联乘机染指,其内部也相当的不安。从国际上说
,锦州所在的
北宁线铁路属于英国资产,日本方面很担心攻占锦州引发国际冲突。从国内上说,关东
军下克上的一
意孤行固然有一些下层官佐的支持,但也有不少反对的声音,包括日本国内政坛,都有
很强烈的声音
认为这种做法属于叛逆。那时,日本的军部势力尚未膨胀到无法克制的地步。10月,大
川周明等发动
的兵变并未成功。即便关东军内部,对事件的未来,也是分歧很大。因为支持关东军行
动的势力中,
颇有一部分的目的和占领整个东北三省并不一致,旅大租借问题是他们的出发点。张学
良在前一年对
苏发动中东路事变,试图收回中东路路权,让日本朝野颇为震动。当时日本所强占的关
东州,也就是
旅大,是日本在东北地区的最重要据点。按照条约,旅大的租借即将在1932年到达租期
。预料国民政
府不会同意继续租借,是其中一部分日本军政人士支持关东军发动事变的理由。然而,
对于吞并整个
东北,日本方面内部意见并不一致。
然而,反对的声音到了1932年就烟消云散,主张和解的外相币原辞职。其最主要的
原因就是关东
军进展太顺利了,胜利者是不受责备的。
锦州之战,只要张学良摆个抵抗的架子,关东军就会内外交困——外,锦州并不是
很好打的,马占
山一万多人给日本人造成的麻烦已经够大,如果张学良近二十万军队在锦州和关东军打
起来,可不是
那样容易拿下来的;同时,关东军自己是在违背命令的情况下进军,这种情况下,要想
打下去,只有
不断的胜利,否则只要有失败,就不可避免内部的分裂。事实上关东军也始终没有真从
地面去打锦州
的张学良,只是派飞机轰炸而已,说明它的顾虑也是很深重的。
但是张学良居然一枪不发从锦州撤退了。张学良在日军压力面前,渐渐承受不住,
终于借口等待
调停,发表声明,撤出锦州,并在1月2日完成撤军。日军于1月3日占领锦州,兵不血刃。
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结局,令人难以置信。日本方面大喜过望,即便日军自己,也
认为锦州非经
过一场血战不能取得,并集结了战车部队,准备应付张的反击。
锦州撤退的时候,蒋介石已经下野,孙科等国民党中央巨头虽然没有足够的力量支
持张学良的作
战,但至少是希望他进行抵抗的,把责任推给国民党未免牵强。锦州的弃守,应该是张
学良自己的决
定。九一八事变,可以归结为缺乏经验的张学良在仓促间不能良好判断局面。但是锦州
完全不同,锦
州问题上没有猝不及防的问题,应该说反映了张学良和东北军高级将领的能力和认识存
在局限。
从九一八到锦州失守几个月的时间,东北军没有规复沈阳或者和日军对抗的军事行
动,尚可以解
释为对自己的力量不足感到担心,或者静候国联处理的诚意。然而,主动放弃锦州,就
完全反映了张
学良对和日军对抗的畏难,甚至没有打打看的勇气。
当时的东北军是否全不能战?应该说不是这样,张学良的东北军此后在内战、外战
中颇有战斗
力。其装备训练也并不差,因为此后的东北军失去自己的基地,其战斗力应该呈现递减
趋势。以其兵
力,如果作战开始,即便不投入全力,至少不会比马占山部队更差。锦州有东北军的东
大营,物资、
指挥机关齐全。锦州所在后方为山海关,前方为狭长的锦西谷地,山地可以提供较好的
地障,而日军
兵力难以展开,后勤补给线也暴露在周围抵抗力量的包围中。这个仗,怎么看怎么可以
打一下。以东
北的人心,张的抵抗会引发怎样的反映可想而知。李顿调查团在日军占领的东北进行调
查,东北的同
胞于日军暴虐之下,依然坚决地表达了对祖国强烈的支持——这个代价是怎样的沉重,
看看马占山派去
和李顿调查团联络的人员怎样先后被残杀就可以知道了。
哪怕是象征性地打一下。
张学良曾经解释不愿意在锦州打的原因,一个是没有中央支持,怕打不赢;一个是
不愿意部下白
白牺牲。
锦州的张学良部,是东北各地抵抗力量,特别是黑龙江马占山的精神支柱,随着张
学良从锦州不
战而退,影响是惨痛的。
首先,日军得以全力向北。马占山为主的黑龙江省既失去精神上的支持,又失去辽
宁方面军事呼
应的可能,成了地地道道的孤军,终于被日军击破,东三省彻底落入日军手中。东北各
地自发的抵抗
力量失去了政府的有效协调和指挥(也失去了对于政府的信任),明眼人一看可知已经
难免各个击破
的命运。同时,东北的人心,也陷入失望和低沉,不复有抵抗的意志。
其次,关东军越发猖獗。在日本政府中,由于占领东三省意料不到的顺利,激发了
日本强硬路线
的疯狂。日本人的性格,是最初投入的时候高抬脚,轻落足,所以今天投资机会上往往
落后他国。但
是一旦成功,就会进入一种癫狂的兴奋状态,不顾一切的蛮干。甲午战争、珍珠港,无
一不是如此。
假如换了熟悉日本情况的蒋百里等人物指挥东北局面,断不会如少帅一样让日本人疯起
来,对日本人
无原则的让步,只会让他失去理智。1932年1月,张学良弃守锦州,3月,满洲国就出炉
了。从此,
日本军国主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直到1945年把日本也带入灭顶之灾。
同时,这次弃守,也在东北军内部极大地提升了畏日、动摇的情绪,以至于此后的
热河战役中,
东北军各部全无战心,争先逃跑。即便是王以哲这样的精锐和坚决抗日的少壮派,在长
城战役中,都
因为再三催促中央军接防而成为17军的笑柄。实际上,当时投入长城抗战并稳定古北口
战线的17军,
装备、人员、数量都并不比东北军好,所能够顽强抵抗的资本,无非是有真正抵抗的决
心。锦州弃
守,对东北军心理上的打击是巨大的。
三千万父老,百万疆土,对自己在这块生我养我土地上最后的据点,几十万大军一
枪不发地离
去。对张学良来说,我想此后几十年,他想到这个决定,也会感到痛切吧。

【在 W*******a 的大作中提到】
: 932年1月3日,日军未发一枪,占领九一八之后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和辽宁省政府
: 所在地锦州,
: 张学良部不战撤入关内。窃以为,这是张学良在东北问题上最大的失误,甚至超过九一
: 八事变时的不
: 抵抗。
: 看日本史料,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内部有强硬派,也有对东北军颇为忌惮的保守派
: 。即便是军
: 中,权力最高的参谋本部也是倾向保守的。分析一下,九一八以后,其实局面并不是完
: 全不可控制。
: 完整的黑龙江省还在马占山手中(锦州失守时,马虽然已经放弃齐齐哈尔,依然在海伦

v********n
发帖数: 224
4
有理。这点当年汪精卫看得十分清楚,故从武汉再三电令张顶住。奈何小张根本不听。
以至于汪精卫后来促其引咎辞职。

【在 W*******a 的大作中提到】
: 932年1月3日,日军未发一枪,占领九一八之后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和辽宁省政府
: 所在地锦州,
: 张学良部不战撤入关内。窃以为,这是张学良在东北问题上最大的失误,甚至超过九一
: 八事变时的不
: 抵抗。
: 看日本史料,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内部有强硬派,也有对东北军颇为忌惮的保守派
: 。即便是军
: 中,权力最高的参谋本部也是倾向保守的。分析一下,九一八以后,其实局面并不是完
: 全不可控制。
: 完整的黑龙江省还在马占山手中(锦州失守时,马虽然已经放弃齐齐哈尔,依然在海伦

1 (共1页)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如果当年东北军部署得当,并坚决抵抗,东北不会丢!张学良在江桥战败后到西安事变前做了什么?
七七事变抓蒋英雄抗战时做了汉奸(转载)yy你穿越回去,成了老蒋,怎么办?
9.18又到了,始终不能理解张学良为什么放弃东北挖这个坑吧:张作霖不死,还会有九一八吗?
关于918的一些揣测关于东北918和常校长
弃守锦州 -- 张学良在东北问题上最大的失误九一八的时候东北军有参谋部么?
穿越一下,918918时东北军的实力
袁世凯是近代被泼脏水最多的人吧?918小张问题再讨论
老蒋不如当年就用外蒙作交易把日本人赶出东北九一八这事儿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锦州话题: 张学良话题: 关东军话题: 东北军话题: 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