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j****e 发帖数: 12067 | 1 菜九段 于 2005-3-22 14:20:00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闲话国粹
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辖列国之师的攻齐之役,其时间持续
六年之久,故而在先秦的政治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为战败国,齐国于此期间的存
在状况是怎样的呢?对此,《史记》中有两种较为笼统的提法。按《燕世家》的提法,
即除莒、即墨、聊之外,齐的其余部分皆属燕。《乐毅列传》与《田单列传》的口径较
为统一,齐所有者,仅莒、即墨二城,而没有聊地。这种提法最深入人心,大概是从众
为实的缘故,史学名家全祖望、梁玉绳等都据此判研史料之真伪。另一种提法是《田敬
仲完世家》(以下简称《田齐世家》),称楚与燕共分齐侵地卤器。至田单破燕复国,
《田齐世家》的说法是:“齐故地尽复属齐。”然而,深究于史,就史料所能发现,实
际情况绝非此上述说法所能包容。试论如下。
一、 齐的原有疆域
有关在此役中齐失地的具体情况,《燕世家》称除莒、即墨、聊外,余皆属燕。《
乐毅列传》称:下七十余城以属燕。那么,破齐之前,齐究竟有城多少,史无明证。史
书中专门提到的齐地城邑的具体数字有,楚汉战争时,郦食其伏轼下齐七十余城;汉初
刘邦封长子刘肥为齐王,有地七十余城。但后世的齐之规模,显然不如齐愍王盛时。何
况城有大小之分。如《六国年表》周赧王二十六年,秦击魏,得城大小六十一,魏并未
因此而濒于灭亡。全盛时的齐比魏大得多,其国土绝非七十余城可限。自齐威王至愍王
,齐的疆域呈扩张态势。有史可稽者,为齐威王与梁惠王关于国有宝之答问:[1]齐东
临海,齐之南境在南城一带,其地不详。据谭其骧主编之《中国历史地图集·战国部分
》,鲁有城武城,又称南城(地在今山东枣庄、费县之间)。齐之西境在高唐一带(今
河北高唐)。北境在徐州一带(今河北大城一带)。其实,且不说齐愍王时期,即使是
齐威王时期,这种框定已不够充分。如齐威王封驺忌为成侯居邳(今江苏邳州),[2]
其地就比南城更南得多。而其后齐境更大大向南北扩张。《六国年表》周赧王二十年,
齐佐赵伐灭中山,理当有获地。日后赵将廉颇攻齐之昔阳,即为原中山地。齐宣王时期
,齐曾乘燕国之乱,入据燕国五十天。在列国干预下,不得不退出,估计还会有部分燕
地为齐占领。日后坚守抗燕之莒,原为莒国,楚简王时灭于楚。何时属齐不详。根据莒
人杀/逐楚将淖齿拥立齐襄王之事来看,齐在莒显然经营甚久。莒为齐所有的时间或相
当长。从现有史料分析,齐得莒有以下机会:(一)齐威王时,越北伐齐,西伐楚,莒
或先沦为越有,及楚威王灭越,齐可乘机并取其地。[3](二)齐、秦、韩、魏攻楚,
楚败后或割地于齐。[4](三)楚怀王入秦不返,齐送楚太子归国立为楚顷王,齐或乘
机索要莒地。而上三种情况,无论何者成立,齐之得地于楚,似都不以莒为限。除此之
外,周赧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8年),齐与魏、楚灭宋,在据有全宋的基础上,又拓
地取楚、魏地,其西南境又大大向外扩展了。[5]由此可见,齐的疆域在乐毅破齐时相
当可观,绝非七十余城可限。所以,燕据有齐全境的说法是不可取的。而燕有全齐之地
,也与当时的情况不合。早年列国不允许齐独占全燕,此时就不应默许燕拥有全齐。
二、 破齐之役列国对齐地的瓜分
破齐行动是燕昭王长期策划,由赵国发起、组织推动,最终让当时所有大国——秦、楚
、燕、赵、魏、韩共同参与的。其中的楚国后来转而助齐御燕。应该看到,列国参与攻
齐,决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燕昭王的心愿,它们不可能有这样的境界,必然是各有所图。
而所图者,又以土地为最直接的获利目的。根据史料可以推测,齐灭宋之役是列国伐齐
的导火索。《宋世家》载,宋王偃“东败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
,乃以齐、魏为敌国。……诸侯皆曰桀宋。……不可不诛。告齐伐宋。……齐愍王与魏
、楚伐宋。杀王偃,遂灭宋而三分其地”。梁玉绳认为,楚、魏未参与灭宋事。[6]梁
氏此次判断错误。之所以《六国年表》与楚、魏二世家均不载助齐灭宋事,或者是由于
两国均未得到原本许诺灭宋后自己应该分得的哪份战利品。事实上,齐伐宋之役的参战
国甚至不止于齐、楚、魏三国。据《吕氏春秋·孝行览》,齐攻宋时,曾征调燕国军队
参与。燕为了麻痹齐国,派了二万人马。这里显然是效仿春秋时勾践事吴故伎。这说明
齐对燕是有疑虑的。仍据《吕氏春秋·孝行览》,燕广泛搜罗反齐人士,估计这类举动
被齐所侦知,故有齐伐宋时征燕军力之举,实则是挟以为人质,并削弱燕的作战能力。
据《赵世家》惠文王十一年,董叔与魏氏伐宋,得河阳于魏,意即赵出兵助魏攻宋,但
赵与宋不接壤,不能分得宋地,作为助魏的交换,魏割河阳予赵。如此看来,灭宋一役
,实际上有齐、楚、魏、赵、燕诸国共同参加。《战国策》屡次提到举五千乘之大宋,
说明宋的实力委实不弱。而齐尽管于此役得以独吞宋国,却也由此使军力大大受损。但
齐国当政或不这么认为,于是便有乘灭宋之余威,齐还“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
以并周室,为天子。泗上诸侯邹、鲁之君皆称臣。诸侯恐惧。” [7]这种穷兵黩武的后
果,必然将其周边国家悉数得罪完了,从而造成齐在国际间极度孤立。这是真正意义上
的孤立,且惹人嫉妒。列国决不会允许其继续嚣张。而齐国力之衰敝也决定了它无法继
续嚣张下去。此时只需要有一国出面组织,立即就能发动一声声势浩大的攻齐运动。因
此便有了由乐毅发动的列国灭齐事件。
为什么灭齐这件大事由燕出面呢,那是因为齐与燕有世仇。当年燕王哙禅位子之后,燕
国大乱。孟子以为吊民伐罪,此其时也。于是,齐宣王出兵,仅用了五十天便占领全燕
。齐有燕地打破了原有的列强并峙局面。于是列国纷纷起来欲讨伐齐。[8]说到底,也
就是不能容忍一齐独大的新形势。齐不得已便从燕退出。燕昭王即公子职得赵之助称王
燕国之后,便处心积虑欲报齐灭国之仇。以燕之孱弱,灭齐之事只能算是梦想。诚如乐
毅《与燕王书》中追述的那样:“夫齐,霸国之余业而最胜之遗事也。练于兵甲,习于
战攻,王若伐之,必以天下图之。与天下图之,莫若结于赵。且又淮北、宋地,楚、魏
之所欲也。赵若许而约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应该说,这些谋划最初只是燕国君臣
的一厢情愿。但到了齐灭宋之后,燕国期望的局面终于出现了。《赵世家》于齐灭宋后
,有连续击齐的记载;其年代与《秦本纪》蒙武伐齐时间吻合,这些充分表明因为齐的
肆无忌惮的扩张势头,列国联手攻齐的时机显然已经成熟。燕昭王于是利用了这种国际
形势,通过赵国的联络,组织了破齐之战 。战争的第一目的,应该是消除齐的战争能
力。而第二目的,无疑是从齐取得土地。战争的进程表明,其第一目的显然达到了,齐
自此战败后便一蹶不振。而第二目的是否达到,可以验证于燕以外国家的从齐得地情况
。
《楚世家》及《六国年表》均记有楚取淮北。这个地域概念相当模糊,估计包括
:(一)楚早年失地于齐的部分。(二)宋国旧有部分。(三)旧齐固有的部分。楚将
淖齿所入之莒,或许就是新的齐楚分界的标志。日后楚侵蚀鲁国,最终灭鲁,就是此役
后楚与鲁为邻的结果。《田齐世家》称:“楚使淖齿将兵救齐,因相齐愍王。淖齿遂杀
愍王,而与燕共分之齐侵地卤器。”是否可以推断,破齐之役,除燕而外,得地最多者
应该是楚。必须指出,齐愍王、齐襄王所居之莒,于燕破齐固守之时及以后是否为齐之
疆土,尚未可轻断。因楚出兵助齐守莒,以淖齿为相,其目的应该是进一步向齐索要土
地,而这块土地就包括莒及莒以南的齐旧有之地。田单破燕复国之后,并未见有齐在莒
活动的记载,倒有楚在莒活动的记载。秦昭王五十二年,楚灭鲁,迁其君于莒。[9]此
莒即为齐愍王、襄王所居之莒。《鲁世家》记此事作,楚迁鲁顷公于下邑。司马贞《史
记索隐》对下邑的解释为,国外之小邑。莒之规模不详,但其从未属鲁来看,称之为下
邑倒也合适。田单复国后,未见有齐楚交兵的情况,莒落入楚的唯一解释,当是在楚答
应助齐御燕时,齐便同意以莒作为对楚出兵的酬谢。至于齐愍王乃至齐襄王居莒,可能
是一种寄居形式,而这种形式在当时是被国际间广泛接受的。值得注意的是,莒本身并
没有加入田单的反攻复国事业。只是在逐走燕人之后,齐人才从莒迎回襄王。莒作为燕
人在齐之南境,其南当为燕人未到之地。如下邳等地,此后当归楚所有,与燕无涉。
魏之具体得地情况不详。估计亦有三种情况:(一)以前与齐灭宋时,魏应得之份
额。(二)魏本身为宋所侵之地。(三)灭宋后,为齐所侵之地。其中后二者本来就是
魏旧有之地。根据秦朝末年,魏将周市称丰为故梁徙,诱降沛公部将雍齿一事表明,魏
地于战国期间曾拓地至丰(即今江苏丰县)一带。此一说法为汉人刘向认同,据《汉书
·高帝纪赞》称:“刘向云,战国时,刘氏自秦获于魏。秦灭魏,迁大梁,都于丰。故
周市说雍齿曰,丰,故梁徙也。”此地原属宋,破宋前或许诺分给魏。战国末年并入魏
名下,极有可能是在灭齐一役后才并入的。因此,魏于攻齐之役有得地,至少是讨回了
破宋时应得之份额,当无疑问。
秦在此役中的得地情况不详。因秦与齐无接壤边境,秦即使分有齐地,获利或也不大。
但秦在此前的行动中已从齐得过九城,[10]因是飞地,故有巩固扩大的需求。而此时秦
之当国权势人物魏冉的封地陶(今山东定陶),即原在齐掌握之中。陶原属宋,与齐邻
近。当初魏冉封陶属实封抑虚封,已不可考。但齐灭宋后将宋地全部据为己有,则明显
损害了魏冉的私利。破齐之后,陶当归秦所有。日后,秦就以此为根据地向齐蚕食。[
11]直到魏信陵君破秦后,此地归魏所有。[12]
秦的扩张行动几度受到齐的阻挠,故秦是列国击齐的积极参与者。周赧王十七年(
公元前298年),齐助韩、魏攻秦,迫使秦于两年后退还了侵占的韩、魏之地。[13]摧
毁齐国的作战能力,已成了秦国军事扩张的当务之急。而摧毁了齐国的战争能力,也就
为从齐取地扫平了障碍。破齐后,秦屡次鼓动赵与其共取齐地,就是这种情况。
韩与秦情况相同,与齐国无接壤。史书中也没有任何迹象显示韩从击齐中获得土地。韩
加入列国击齐的军事行动,或是受了秦胁迫的结果。在行动以后,韩或者可以从其它国
家获得一点土地补偿,如当年赵助魏击宋,从魏得河阳模式,但也没有证据证实这一点
。或者,韩之一无所获,是参加击齐各路武力的唯一例外。
赵与齐的关系比较微妙。于此之前,赵拓地甚多,赵得中山地之后,更是国力大增,扳
倒齐国,无疑可以奠定赵在东方的霸主地位。所以赵成了此次击齐的召集国。其得地情
况将在下文另行交待。
除了上述大国之外,弱小如鲁,亦从齐之溃败中收复了若干失地。据《吕氏春秋·孝行
览》记载:“齐以东帝困于天下,而鲁取徐州。”其地在今山东滕县。[14]直到田单复
齐之后,徐州仍未能收回。据《鲁周公世家》,鲁顷公十九年(据《六国年表》为楚考
烈王三年,时当公元前260年),“楚伐我,取徐州”。表明此徐州并未因田单复国而
收复。另外,据《孟尝君列传》,孟尝君田文在列国灭齐一役中有推波助澜之功。破齐
之后,至少可以令其在薛之封地大大扩充一番。只是这个薛与鲁取之徐州在地域上有重
叠,当以徐州属鲁说更可信。
以上情况表明,破齐一役的获利者为数着实不少,不得以齐地皆属燕为结论。
三、齐地的其它存在形式
除了上述情况外,齐地的其它状态都与燕在齐的存在状况有关。那么,让我们来考察一下燕在齐的状况,以确定是否如史书论定的那样,全齐皆沦陷于燕。
根据《史记》的相关记载,可以确定列国的联合作战地点在济西。其具体地点,史无明证。唯胡三省注《通鉴》引《水经注》述济水范围,亦未说出个所以然。按六国联合用兵计,其地当在济水的南段,较适合各国军队集结并展开联合进攻,估计这个地方在聊城以南。在齐主力溃败后,燕军单独深入齐地。实际情况应该是,到了这个阶段,各国便忙于瓜分济以西的齐地,而任燕军攻入齐都报仇雪恨。应该考虑到,齐主力丧失,只能看作齐已失去了对外构兵的能力,并不等于守土之力丧尽。《乐毅列传》措辞曰:“乐毅独留徇齐,齐城皆守。”是否可以认为,在齐愍王出亡,齐国无主的情况下,出现了齐之城邑各自为战的特殊情况。事实或正如此。当时齐地由各自的城邑长官分理,即墨大夫出战身死,就是这种情况的最好说明。《乐毅列传》另有记载,燕“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余城”。这表明燕对齐之征服遇到了广泛的抵抗,持续时间达五年之久。五年之间,燕军始终都在作战,燕军不得不逐城逐邑地蚕食齐地,其艰巨程度可想而知。从燕军数次攻莒不克,围损兵折将的即墨城数月不下这两事可以看出,燕军的战斗力不强。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加快在齐推进的速度,燕完全有可能与齐之某些城邑达成某种默契,即,只要齐之城邑不公然与燕为敌,燕可以保证其自治的完整性。这样一来,燕在齐地的军事推进确实加快了,但也为日后留下隐患。田单仅以区区数千之众,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完成复国大业,就是这种隐患的总爆发。《田单列传》曰:“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田单,兵日益多。”也就是说,这些畔燕的城邑并没有真正落入燕的掌握,仍有一定的军事实力。到了大势逆转之时,这些以往被迫降燕或中立的齐城,皆加入了反攻复国的阵营。除了落入燕掌握及与燕达成某种默契的城邑之外,一定还有如即墨那样不知为谁守土的地方,它们即没有可以效忠的对象,也不肯屈从于燕人,呈现出不少各自为战的场面。正因为齐国这种广泛存在的缺少主心骨的涣散状态,才给了燕以外的国家掠夺土地提供了机会。秦和赵就是这样的国家。如果充分考虑到齐地会有上述特殊情形,就能理解《赵世家》中于破齐之后关于赵“与秦击齐”,赵攻取齐地的记载,并非无稽之谈。
前文已说过,除韩以外,各国都从破齐中得到土地,赵国肯定也不想成为例外。赵国是这次列国攻齐的召集国,其对齐的领土占有欲,理当不逊于他国。齐破之前,列国已攻齐取灵丘予赵,[15]齐破后,赵又与秦击齐,其目的仍在于掠地。燕军从济西战场长驱直捣齐都临淄,势必留下大片未征服齐地,这就给其它国家,如赵国等留下了可供酬劳的战利品。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苏代为齐向赵求情的场面(梁玉绳氏以为司马迁无理出错,他认定齐此年仅莒、即墨二城,秦、赵又有何求。其实这种认识是梁氏之偏见。日人泷川资言以为,《赵世家》中的许多材料不见于《国语》、《战国策》,当另外来源。司马迁撰《史记》时定别有所本。事实上,《赵世家》的许多材料非常珍贵可靠,此不赘述)。只是苏氏受何人指使这样做,目前尚不得其解。大胆地估计一下,应该是那些各自为战的城邑出面求情的。据《赵世家》记载,赵王开始接受了苏氏提议,但很快就招致了秦的报复。于是,赵又转而攻取昔阳[16]及麦丘。[17]估计这是赵为了求得失利于秦的补偿而采取的行动。无论如何,齐此时已类似于无主之地,取之无害。可以肯定,赵于齐破之后攻取的昔阳、麦丘均不归燕人掌握。因为乐毅与赵的关系很好,他身为赵之相国,失势于燕之后,就到赵避难,赵即以取之于齐的观津封乐毅为望诸君。所以,赵所取之齐地,应当是从不在燕掌握的势力范围中所取得的。值得注意的是,《赵世家》以赵将廉颇攻齐昔阳,在列国联合用兵之次年,而此地是故中山国旧疆。当是齐赵合力灭中山之后,此地划归于齐所有。齐佐赵灭中山,取中山地当不止昔阳一地,或有其它未载之于史的疆土。赵对于在齐的无主之地尚且侵伐不已,可以肯定,其对曾与齐共同瓜分的中山之地当悉数攫为己有。日后,再也没有赵在中山的军事活动,而中山之地直到秦灭赵前,仍为赵所有。则齐所有之中山分地,当于燕军在齐之际,即为赵全部吞并。行文至此已可得出结论,在列国瓜分以外的地方,燕对齐地的征服也是很不彻底的。
即使是秦、赵势力达不到的地方,甚至燕未能征服之地也不止于莒、即墨两地。《田单列传》载:燕攻莒“数年不下,燕移师东围即墨”。那么,即墨以东地区即胶东半岛之大部,此前及以后显然均没有落入燕人掌握。而燕在即墨时间不长便全面溃败,即墨以东的胶东地区在燕在齐的五年之中完全可以维持原状。其实燕围莒之说也应该是有疑问的,因为楚将淖齿在莒的时间难言。《田单列传》称淖齿在莒坚守数年,而《田齐世家》称淖齿去莒,则淖齿放弃对莒的坚守。
总而言之,乐毅破齐期间,齐地归属情况甚为复杂,无以辨识之地甚多。但可以肯定,得齐地者非止燕一国。而齐自存之地亦不止二城。史书中一再提到的七十余城,或许是燕在齐得地的实数,只是这个数目未必都是名邑大都。《吕氏春秋·恃君览》说:“七十城,微田单,固几不反。”此说可以作为旁证。同样可以肯定,田单复国战役所收复的旧齐之地,也仅限于燕军所占之城邑,而未能从其它各国(包括鲁国在内)收回失地。故《田齐世家》所称“齐故地尽复属齐”的提法,也是不可信的。
附注
[1][2] [5] [7] [8]参见《田齐世家》。
[3]参见《越世家》。
[4]参见《六国年表》周赧王十四年。
[6]参见《史记会注考证宋世家》。
[8]参见《秦本纪》秦惠王后元十三年,《六国年表》周赧王三年。
[9]参见《六国年表》秦昭王五十二年。
[10]参见《六国年表》周赧王三十年。
[11]参见《秦本纪》昭王三十六年。
[12] 参见《韩非子·有度》
[13]参见《六国年表》周赧王十七年。
[14] 参见《中国历史地图册》第一册39--40。
[15] 《赵世家》惠文王十四年。
[16] 参见《赵世家》惠文王十六年。
[17] 参见《赵世家》惠文王十九年。 | j****e 发帖数: 12067 | 2 秦楚之际,楚怀王心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骤然发达与迅即陨落,都与历史的演进
丝丝入扣。其曾经尊崇无比的外在地位,与其毫无实力支撑的虚弱本质形成了一个巨大
反差。这种反差使得楚怀王心不仅在当时,而且在两千年的历史叙述中受到有意无意地
忽略、冷淡。在时下的一些影视作品中,他甚至被演绎成一个白痴,用以衬托项羽的不
凡业绩。然而一旦深究历史,就会发现,没有楚怀王心的努力,反秦大业的胜利是难以
想象的。于是,在楚怀王心的历史功绩与他受到的冷遇之间,又形成了一个巨大反差。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楚怀王心本身的历史地位此前肯定是被低估了。那么,对于这样重
要的历史人物,就有必要梳理其与历史的相关节处。现根据《史记》相关记载,略论如
下。
一、时局的需要,楚怀王心被动地登上历史舞台
由陈胜点燃的席卷全国的反秦烽火,本来与楚怀王心无涉。陈胜失败后,项梁继起,成
了旧楚之地的反秦中坚。尽管项梁在楚地军事上占压倒优势,但政治上还不能名正言顺
地让各路武装听从号令。陈胜死后,广陵人秦嘉拥戴景驹为楚王一事,即可为证。项梁
扑灭秦嘉部后,正名问题仍悬而未决。在确认陈胜已死的情况下,项梁召部将会薛(今
山东滕县东南)议大计,范增往说项梁曰:“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
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今陈胜首事
,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蠭起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
为能复立楚之后也。”[1]不论此话时否有失偏颇,但可以肯定,其代表了相当程度的
社会心理共识。也正是这种共识,使得楚地的反抗不可遏止。而此前局面之乱,也是由
于陈胜死后楚地反秦武装各自为战,缺少一面有号召力的旗帜所致。以项梁实力之雄,
亦自忖不能不从民望。所以范增此计一出,便即被采纳。于是,楚怀王心便被项梁派人
找到并拥戴为楚怀王。当时,他只是一个沦落民间的牧羊人,无倚无傍。项梁扶持他的
目的只是为了能更好地号令楚地。关于这一点,可以从项梁对楚怀王心的安置上看出端
倪。
项梁让楚怀王心在盱台(今江苏盱眙)建都,另封三县给陈婴,令其为楚上柱国,相当
于宰相之职,佐怀王。陈婴初起东阳(今江苏盱眙东南)时拥众二万,项梁渡江之后,
陈婴就归附了项梁。项梁八千子弟击秦,得陈婴归附而实力大增。封陈婴为上柱国,算
是对其归附的酬谢。而将其留在盱台,即有不让他再干预军队的意思。盱台为项梁渡淮
前的势力范围,怀王定都于此,就无法与前线将领有所沟通。可以看作为落入项梁的掌
握之中。与此同时,项梁自号为武信君,而这个称号,根本不需怀王任命。从这一点可
以看出,项梁立怀王之举,纯属一种政治投资。但由于怀王之立,项梁的事业才算名正
言顺与陈胜事业有了继承关系。楚怀王心从一个不名一文的牧羊人,身不由己地成了楚
王,此前什么功劳也没有。称王后的一段时间里也是与时局悬隔,无所事事。但项梁立
怀王的政治投资,很快就从战场上收到效益了。怀王定都盱台之后,楚地没有了政治纠
纷,内閧现象销声匿迹,以项梁为首的楚地武装可以全付精力投入对秦作战。楚军在东
阿、濮阳一带接连重创秦将章邯,又在雍丘斩秦将李由,取得了一连串的大胜。而在这
之前,以项梁为首的武装还从未取得对秦将章邯的作战胜利。从此,楚地成了对秦作战
并大大消耗秦军主力的主战场。怀王虽未预其事,但这一连串的胜绩,都是确立了怀王
名号的后果。也可以说,楚怀王心对这一阶段的反秦事业起了间接的促进作用。
二、时局转换,怀王心主动承担历史重任
楚怀王心对历史真正产生影响是项梁死后的事情,时间是秦二世二年九月,距其称王仅
三月。因连续胜秦,项梁产生了轻敌思想,被得到增援的秦将章邯击败身死。形势急转
直下,大有陈胜失败后的景象。司马迁的记录很耐人寻味:“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
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2]项梁虽死,怀王尚在。以章邯之奸猾,怎么会作出
这种推断,又怎么会放弃趁虚擒获楚王,一举平息楚地的大好良机。答案也许是,章邯
清楚项梁立怀王的动机及怀王的真实处境。实力人物项梁一死,对秦廷而言,即为巨魁
已歼。[3]怀王作为一种摆设,将旋即退出历史舞台,群龙无首的楚地反秦武装或许立
刻就要为名位诸事大起内閧而无暇攻秦。应该说,这种推断不算离谱。当时除了新立国
之间有纷争,各国之内也有争执。早先的项梁击秦嘉之战,就是这种性质。如果怀王不
挺身而出,章邯的如意算盘或许就能如愿以偿。
楚怀王心原本只是项梁反秦借用的一个幌子,一个傀儡。项梁不仅操纵怀王,而且也是
楚地的主心骨。项梁败亡,楚军主力受剧创,楚地震恐当无可置疑。失去操纵的怀王就
此隐退,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对他来说,回到原先一文不名的状态,并不是件困难的事
。但怀王在其位而谋其政。他立即移都彭城,走到历史舞台的正中央,并导演了一场威
武雄壮的大戏。
项梁当初立怀王的这一着闲棋,至此方显示出极大的威力。《史记》刘、项二本纪在提
到怀王徙都一事时的措辞统一为“怀王恐”,但其从远离战线的盱台,前往贴近战线的
彭城,实在看不出与“恐”有何关联。班固看出这是个问题,于是他在《高帝纪》中的
措辞为“沛公与项羽方攻陈留,闻(项)梁死,士卒恐,乃与将军吕臣引兵而东。徙怀
王自盱台都彭城。”经此一改,楚怀王心迁都彭城一事,就由主动变为被动。应该说,
班固的叙述只是顺延《史记》二本纪,而曲为弥合,但不是事实。怀王之徙彭城,完全
是自主行为,有《史记》本纪、《月表》及《黥布列传》为证。若其为他人所令而迁都
,则又如何能并吕臣、项羽军自将。大概司马迁也感觉到这个事实与“恐”实在拉不上
关系,因此他在《秦楚之际月表》中的论述为“项羽恐”。这个结论,才接近事实。同
为《月表》,只记载了“项羽恐”,唯独没有说沛公恐。或者司马迁为汉臣,在这里要
给老皇帝留点面子。但沛公肯定也是恐的,否则他怎么会与项羽达成退兵的共识。而从
司马迁“(沛公)还军从怀王”[4]的措辞中,亦能感觉到这个恐字。在刘、项、吕都
恐的情况下,如果怀王再恐,则楚地难以复振。故怀王恐一说,不能成立。当时刘邦、
项羽及吕臣俱引兵在外,得项梁死讯后,相约退保彭城。这个事实确实可以用恐来形容
。因为刘、项二人俱拥劲旅,且有丰富的对秦作战经验,在得知项梁失利的消息后,竟
然没有拦截他们两人手下的常败将军章邯,任其北上击赵。楚人军心之涣散惶恐,由此
可见一斑。此时不恐者,唯楚怀王心一人。也多亏了怀王迁都彭城,并出面担当起指挥
重任,立即安定了军心,才使得楚地重新获得安定,也化解了可能出现的群龙无首局面
。就在重新确立楚国权威的同时,楚怀王心亲手拉开了亡秦的序幕。
出山后,楚怀王心采取的第一个步骤就是“并项羽、吕臣军自将之”。项羽为项梁之侄
,部下兵马当不少;吕臣系陈胜旧将,项梁军有相当部分由吕臣部组成。有了这两支主
力在握,怀王才真正能左右楚国的局势。随后怀王对楚的一些重要人物作出了任命:封
吕臣为司徒,吕臣父吕青为令尹(相当于首相);项羽为长安侯,号为鲁公;沛公刘邦
为武安侯,为砀郡长,将砀地兵。又将一般的臣子宋义提拔为上将军,统领诸将。这个
宋义无尺寸之功,又无自己的军队,只因预言了项梁之败而名重一时。怀王令宋义为上
将军的做法,与当初项梁虚尊自己为楚王的用意相通,不过是为了便于控制而已。必须
指出,怀王以吕臣之父吕青为令尹事甚有谋略。这样一来即可能笼络住吕臣。而笼络住
吕臣,意义深远。吕臣是陈胜时期的老将,有吕臣归心,对于巩固怀王来之不易的权力
大有助益。而封吕青为令尹一事,也可以看作为是对剥夺吕臣军权的补偿。这个吕青后
在楚汉战争末期降汉,受封为新阳侯。其降汉之前为楚左令尹,看来项羽对其也较依重
。[5]怀王授寸功未有的吕青高官,其目的是通过拉住吕臣,以期因此笼络楚地武装的
旧骨干,维系陈胜之统。看来,对于这层关系,怀王及日后的项羽的心意是相通的。所
以,重用吕氏父子,是一个能否有效掌权的关键性步骤。
项梁主力的溃败给楚怀王心提供了登上历史舞台的机会,而怀王本人是很想有一番作为
的。经过怀王的调整,楚国上下气象焕然一新,臣下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很好的协调。
刘邦与项羽也在此期间约为兄弟。[6]这是楚国内部团结的一个重要标志。因为刘、项
两部是楚地最能作战的武装,两人关系密切,有助于下一步作战目标的实现。怀王肃整
了内政之后,并没有致力于偏安一隅,而是立即部署了对秦作战。这在经历了项梁新败
的楚国来说,没有一定的魄力和能力,是难以想象的。须知,经过项梁大败,楚国元气
大伤,非但不能与陈胜盛时相比,即比之于项梁盛时,也大大不如。而就在这种楚地势
力大不如从前的情况下,怀王却作出了对秦决战的决断,并以胜利而告终,就此论之,
其功劳也难以限量,其历史价值也正在于此。让我们来看看楚怀王心是如何完成这一伟
业的。
在用兵方面,楚怀王心的出身与项梁根本无法相提并论。项梁出身将门,反秦以前,就
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军事一道是其强项。而怀王原本为人牧羊,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军事
才能。但他对最后的亡秦决战部署上,却井井有条,可圈可点。他部署了两条战线,其
一是救赵,其二是西征。救赵是当时局势的焦点,西征则是楚亡秦决心之体现。最后正
是由这两路人马,完成了灭秦大业。楚怀王心的功绩还不仅仅在于作了如此部署,更重
要的功绩是为这两线作战安排了合适的人选:宋义与项羽率主力救赵,刘邦率所部西向
入关。还特别约束诸将入秦毋暴掠。这一点也很重要且有远见,并体现出宽广的胸襟。
当时项羽就不愿意受宋义节制,愿与沛公西行入秦报秦杀其祖及叔父之仇。怀王拒绝了
他的这一请求,[7]而项羽也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因为怀王的祖父、战国时代的楚怀王
就是被秦害死的,楚最终也为秦所灭,怀王对秦的仇恨决不在项羽之下。如果怀王立志
血债血偿,也是合情合理的,但他没有这样做,却选择了以德服人、以仁服人之策。尤
其值得称道的是,怀王为这两路人马安排了最合适的人选:坚韧不拔的刘邦率弱旅攻秦
,刚猛无俦的项羽随主力救赵,这种安排至关重要。假如把两个角色颠倒一下,恐怕两
路俱不得奏功。那么,中国历史恐怕就要重写。
楚怀王心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集中体现在对刘邦军的安排上。众所周知,刘邦军最后
的战略目标是入关灭秦,他也完成了这一使命。但其初始阶段的任务并非单纯攻秦,而
是担负着更为艰巨的任务。这些任务包括:拱卫楚都、为援赵楚军开辟道路。这些任务
已为后人所忽略,但细考刘邦最早出击的战争线路,就可以清楚地辨认出来。依《高祖
本纪》,《秦楚之际月表》,综合有关传记,刘邦正式西进前的战争线路大致如下:发
于砀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8]成武(今山东成武),再由成武至亳南(今河南商
丘市东南),[9]再至成阳(今山东菏泽东北)、杠里(今山东省甄城县一带),再至
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北),再至栗(今河南夏邑 ),再至高阳(今河南杞县西南)、
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陈留)、开封-,再至白马(今河南滑县东)。[10]时间长达六
个月,而且战争路线是一忽由南向北,一忽由北向西南,一忽由西南向北,一忽又由北
转向东南,一忽又再向西。之所以要这样来来回回地折腾,皆由于楚国军力倾巢出动,
全力救赵并与秦决战,势必国内空虚,而楚都彭城附近仍有秦的军事存在,其安全大为
可虞。所以刘邦部作战几度,又回到原来的起点,这是楚国捉襟见肘的处境决定了的。
而这种战略意图应该说相当高明。应该指出,项羽的援赵军在投入对秦决战前,几乎没
有任何消耗,这完全归功于刘邦部忠实地贯彻了怀王的合理调度。而刘邦部以极少的兵
力完成了如此繁重的任务,除了本部作战能力强之外,也是怀王指挥有方的结果。
司马迁没有交代楚怀王心在派出两路人马之后还有什么作为,但从入关的楚军构成来看
,他还是不断派出人马击秦。这些人马是,楚柱国共敖和番君吴芮,他们的作战方向是
从南郡向秦进攻。项羽分封时,以共敖定秦南郡之功立其为临江王,[11]则共敖之攻南
郡当是楚援赵、西征以后的事。而番君将梅鋗于秦二世三年七月与击武关的沛公军会合
,[12]估计他也是从南郡方向向北渗透的。则吴芮或与共敖一样也是攻秦南郡的楚军。
这两支军队应该都是受楚怀王派遣的。那么,怀王在安排了项羽的北面、刘邦的东面攻
秦之外,又安排了共、吴二人的由南包抄的一路攻秦战线。可见他自始至终都在派兵击
秦,没有为自己留下军队作为私人武装。从中不难看出他不遗余力的亡秦决心。
除了调度本国人力外,楚怀王心还表现出善于利用各地旧势力为楚国的战略目标所
用。如他支持魏豹、韩成人马击秦,就是为了有效地牵制秦军,与楚国的最终目的相适
应。《魏豹彭越列传》称:“楚怀王予魏豹数千人,复徇魏地。”《韩信卢绾列传》称
:“项梁败死定陶,(韩王)成奔怀王。”韩王成奔怀王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求得增援
,继续战秦。日后,楚将沛公西征至韩地,便与已在旧韩之地的韩司徒张良配合作战。
[13]从效果上看,魏韩两股武装都有效地牵制了秦军,其中魏豹还在旧梁地得二十余邑
,立为魏王。[14]楚怀王当政时,值楚新败,急需有同盟军对秦袭扰。魏豹的存在,正
满足了楚的这一需求。楚怀王遣魏豹时,或赵已来求援,此时魏豹对秦的袭扰就更有意
义。应该说,这些友军的存在,对于楚国完成灭秦大业是有帮助的。
三、时局的发展,楚怀王心沦为
个人野心的牺牲品
尽管楚怀王心曾作出了决定天下命运的战略决策,也尽管他“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号
令受到天下的遵奉,然而,到了项羽降服秦军主力之后,一个新的权力中心迅即产生。
项羽杀宋义夺取援赵楚军的军权,是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怀王因控制不了局面,只得
任命项羽为楚上将军。而从项羽破秦于钜鹿,为诸侯共立为诸侯上将军之后,历史进程
就完全掌握在项羽手中了。于是怀王的处境就有点靠不住了。正由于此,日后刘邦数落
项羽十大罪状时,就将项羽援赵功成不还报怀王一事列为第三大罪状。[15]怀王的致命
弱点就是没有一支私人拉起来的军队。他的称王是时局需要,而他的失势也是时势发展
的必然结果。项羽威慑诸侯之后,怀王实际上就已丧失了号令天下的地位了。各国诸侯
已唯项羽马首是瞻。此时怀王的存在,对于欲称霸宇内的项羽来说,不啻是绊脚石一块
。怀王曾经发布的约定也成了刺眼之物。对于刘邦因先入关灭秦而应该享有的称王关中
的权利,项羽根本不予理会。他一闻说刘邦欲称王关中,就立刻发出火并的号令。鉴于
刘邦的一再委屈忍让及刘项二人的历史渊源,加上刘邦拱让出王关中权利,项羽才过放
刘邦不杀。尽管如此,项羽在蹂躏关中的同时,仍将灭秦情况向远在彭城的楚怀王心通
报。其用心无非是让怀王自行改变原先的约定,作出对项羽有利的解释。此时的楚怀王
心,并非不知项羽已不可复制,但他不愿失信于天下,仍令项羽如约。即着刘邦王关中
,并不得在关中行虐。怀王的固执,令得势的项羽大为光火。于是他虚尊怀王为义帝,
从而将怀王发号施令的权利束之高阁。不难想见,在项氏势力极度膨胀的当时,做出上
述决定需要何等的勇气啊。最善于抓人性闪光点的司马迁,恰恰对楚怀王心这点可以大
书特书的凛然不畏强暴的特质没有做足文章,无论是对后人还是他本人,这都是不小的
损失。
在君臣名份不容相乱的历史条件下,想以粗暴的方式将楚怀王心逐出历史舞台,显
然是行不通的。但用诡计或许能得逞。当然,项羽不理会怀王号令的行径,对别的诸侯
也就罢了,但对楚国将士一定要有个交待。此时的项羽绝非如后人心目中那样厚道,说
他十分阴毒也决不为过。项羽对诸将声称:“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
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诸将皆曰:
“善。”[16]注意,这段话不仅是项羽提出的废黜义帝的借口,而且也极可能是日后楚
怀王心功绩不被重视的理由。项羽别有用心的一番话不仅在当时,而延续到现在,都把
怀王的历史作用一笔勾销了,但却不是事实。如果公正地对待历史,就应该承认,楚怀
王心是楚国战略路线的制定者,而刘、项不过是路线的执行者而已。不能因为路线得到
出色的执行,就将制定路线者的功劳一笔勾销。这样做等于说,与路线的执行者相比,
路线的制定者毫无功劳可言。照此推论,一幢宏伟的建筑杰出,功劳只属于施工队长,
与设计师无缘。这种逻辑显然不能为人接受。但这种逻辑用在楚怀王心身上,居然为世
人所接受。不知是项羽的一番轻描淡写让世人上当两千年,还是人们的思维方式已习惯
于对强者的服从,楚怀王心的功劳就这样被埋没了。
虚尊楚怀王心为义帝之后,项羽还不能随心所欲。因为义帝名份的存在对他始终是一个
制约,他王刘邦以汉中、巴、蜀,就是曲解王关中之约的折衷方案。对于义帝,项羽只
给了一块偏远之地,将其放逐。义帝失势后,其臣下纷纷离去另择高枝。这些人可以指
认的有叔孙通、[17]陈婴、吕青,[18]或者还有吕臣,这使得他的境遇相当凄惨。尽管
如此,项羽还是不想放过他。项羽对义帝的顾忌,除了政治上的短视因素外,义帝存在
的本身,对项羽的权威构成潜在威胁也是重要原因。于是,在义帝归封的路上,项羽布
置了暗杀行动。最初,他指使临江王共敖及衡山王吴芮动手,但未能如愿。估计共、吴
二人不愿对故主行不义。最后,项羽只得指使九江王黥布执行杀害计划。后者也照项羽
的指令做了,于是楚怀王心终于结束了悲惨而辉煌的一生。有关义帝被杀的时间,《史
记》的记载有好几种,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大概是将项羽发布命令的时间与命令最终
执行的时间搞混了。但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时间的早迟只是枝节,而义帝的命运已是
无可更改的了。
义帝固然死于非命,但他的死也使项羽在政治上背上杀主不义之名。这样一来,不仅将
他的灭秦之功抵销殆尽,也为政治对手刘邦提供了号召天下共击楚的最佳理由。日后,
刘邦击项羽时,首先以讨弑逆怀王心为出师之名;历数项羽十大罪状中,有六条与怀王
心有关;[19]讨平天下后,又立即下诏曰:“楚地已定,义帝亡后,欲存恤楚众,以定
其主。齐王信习楚风俗,更立为楚王。”[20]比之刘邦日后为陈胜等无后先贤定守冢人
户,他早年的旧主楚怀王心的地位要高出众人其多。这或许与楚怀王心的历史功绩是相
称的。《通志·氏族略六》曰:“楚怀王孙心,都郴,其后遂为郴氏。”《史记》明言
怀王心无后,这种由无后而有后的结局,或也是朝廷的安排。据《史记集解》引汉人文
颖说:“郴县有义帝冢,岁时常祠不绝。”文颖为汉末人,果如其言,则对楚怀王心的
祀祭持续了两汉的全过程。由此看来,刘汉皇室对怀王心的盖世奇功是相当尊崇的。从
这个意义上来说,楚怀王心的在历史舞台的出场与谢幕,都为历史进程的演化印上了深
深的痕迹。
楚怀王心虽死,对其功绩的争论,自古以来时有所闻。反对者所依,基本上就是持项羽
的观点。而称怀王为天下贤主者,也历代不乏其人。为其立碑者有之,为其私撰本纪者
有之,为其未被司马迁立为专传而叫屈者者有之。尽管欲为楚怀王心正名的人占少数,
但他们确实是正确的一方。毕竟历史功绩的大小有无,不是看前贤给出的结论,而是要
看具体事实。楚怀王心的历史事实究竟怎么样,本文所述基本上都陈列了。是耶非耶,
读者自会得出结论。
附注
[1] [2][6][11][16]参见《项羽本纪》。
[3] 参见《秦始皇本纪》。
[4]参见《秦楚之际月表》。
[5][18]参见《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7][12][13][15][19]参见《高祖本纪》。
[8]参见《傅靳蒯成列传》。
[9]参见《樊郦滕灌列传》。
[10] [8] [9]以外地名均参见《高祖本纪》。
[14]参见《魏豹彭越列传》。
[17]参见《刘敬叔孙通列传》。
[20]参见《汉书高帝纪》。 | t*********t 发帖数: 363 | | j****e 发帖数: 12067 | 4 不过是转贴啊
【在 t*********t 的大作中提到】 : 佩服,著名艾蒂原来还混历史版。
| m*****y 发帖数: 40 | | t*n 发帖数: 14458 | 6 看题目还以为是屈原那个
【在 j****e 的大作中提到】 : 秦楚之际,楚怀王心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骤然发达与迅即陨落,都与历史的演进 : 丝丝入扣。其曾经尊崇无比的外在地位,与其毫无实力支撑的虚弱本质形成了一个巨大 : 反差。这种反差使得楚怀王心不仅在当时,而且在两千年的历史叙述中受到有意无意地 : 忽略、冷淡。在时下的一些影视作品中,他甚至被演绎成一个白痴,用以衬托项羽的不 : 凡业绩。然而一旦深究历史,就会发现,没有楚怀王心的努力,反秦大业的胜利是难以 : 想象的。于是,在楚怀王心的历史功绩与他受到的冷遇之间,又形成了一个巨大反差。 :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楚怀王心本身的历史地位此前肯定是被低估了。那么,对于这样重 : 要的历史人物,就有必要梳理其与历史的相关节处。现根据《史记》相关记载,略论如 : 下。 : 一、时局的需要,楚怀王心被动地登上历史舞台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