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History版 - 刘少奇提出哪两个三七开真正激怒了毛泽东
相关主题
林彪同志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七千人大会)原来习家和薄家60年前就已结冤
杨连旭:揭秘七千人大会上关于“天灾人祸”说法的真相李锐:庐山会议实录
乌托邦的迷途——毛泽东现象评析之二周晋:四十年后话林彪
林彪七千人大会上的发言与彭德怀的意思基本一样 (转载)林彪事件摧毁文革神权政治
法拉奇采访邓小平实录平反高岗易平反林彪难 中共需跨越三座大山zt
江苏省委第一书记江渭清回忆录少奇同志二三事
九评之六:两种根本对立的和平共处政策刘少奇女儿刘涛的大字报-节选
一九七八年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语文试题林彪与个人崇拜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毛泽东话题: 刘少奇话题: 三面红旗话题: 分散主义话题: 报告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C********g
发帖数: 9656
1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xiandaishi/detail_2011_04
2011年04月26日08:21
来源:凤凰网历史
作者:支中
核心提示:其中大家印象最深的,是口头报告中关于经济形势及错误产生原因的两个“
三七开”。然而正是这些话,正是这个口头报告,使刘少奇和毛泽东之间产生了真正的
分歧。
本文摘自:《大往事·纵横历史解密档案》,编者:叶匡政,原题:《“七千人大会”
上的毛泽东、刘少奇及林彪》,作者:支中,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毛泽东和刘少奇都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曾长期合
作亲密共事。然而,在毛泽东亲自发动的“文化大革命”中,刘少奇却被错误地打倒并
惨遭迫害,这其中有何历史因缘?我们从毛泽东发动“文革”时,在题为《我的一张大
字报》的文件中,指斥中央有一个刘少奇为首的“资产阶级司令部”,“站在反动的资
产阶级立场,实行资产阶级专政,将无产阶级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打下去”,“联系
到一九六二年的右倾(意指该年召开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因到会者约7000人又称“
七千人大会”)和1964年形‘左’而实右的错误倾向,岂不是可以发人深醒的吗?”以
及江青在“文革”初期所称:“七千人大会憋了一口气,直到文化大革命才出了这口气
。”人们或许能从中寻出刘少奇被错误打倒的缘由之一。
那么,在“七千人大会”上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呢?
毛泽东说形势一天天向上了,要继续“跃进”
在1958年开始的三年“大跃进”中,国民经济陷入了非常的困境。为了克服严重的经济
困难,1961年1月召开的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通过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
方针,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但由于人们思想认识不统一,调整措施并没有得到切
实的贯彻,整个经济状况仍很严峻。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决定召开“七千人大会”
来统一思想,克服困难。
当时人们思想认识上的分歧主要表现在对过去几年,特别是对“大跃进”以来的成绩和
错误的看法,以及对当前经济形势的估计上。由于多年搞“大跃进”和“反右倾”的影
响,一部分干部和党员认为,当前把困难看得过重了,他们在等待形势好转后继续大干
,再重新“跃进”;一部分干部虽然认为需要调整,但惧怕因此而犯否定“三面红旗”
(即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错误,因而犹豫不决;还有一部分干
部则在困难面前悲观失望,产生怨气。
毛泽东怎样看待这些问题呢?
“大跃进”中的错误是严重的,毛泽东对此也有较充分的认识。在1961年5月召开的中
央工作会议上他曾说,违反客观事物的规律,要受惩罚,要检讨。我现在受处罚,土地
瘦了,牲畜瘦了,人瘦了,“三瘦”不是受惩罚是什么!但他仍认为,过去几年,包括
“大跃进”三年,总的来说,我们办的好事是基本的,“三面红旗”是正确的。所以发
生错误,主要原因是缺少一整套适合情况的具体的方针、政策和办法。现在把这些缺点
错误总结出来,就有可能制定一套合乎实际的正确的具体政策,我们的工作一天天就会
走上轨道。1961年9月在庐山开会时,毛泽东在周恩来发言中也曾插话说,错误就是那
么一点,有什么了不得。1961年12月20日,毛泽东在与邓小平等谈话时又说,去年(
1960)、前年(1959)心情不那么愉快,今年(1961)很高兴,因为具体政策都见效了。
对此,刘少奇又是怎样看的呢?
由于刘少奇深入湖南农村进行了44天的调查研究,更多地了解到真实情况,因此对1958
年以来的错误另有一番认识。在1961年5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刘少奇在分析经济
困难时说:“这几年发生的问题,到底主要是由于天灾呢,还是由于我们工作中的缺点
错误呢?湖南农民有一句话,他们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山西、河北、山东
、河南的同志也是这样说的……是不是可以这样讲?从全国范围讲,有些地方,天灾是
主要原因,但这恐怕不是大多数;在大多数地方,我们工作中间的缺点错误是主要原因
。有的同志讲,这还是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问题。现在看来恐怕不只是一个指头的问
题。总是九个指头、一个指头,这个比例关系不变,也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刘少奇
在肯定这些缺点错误并不牵涉到“三面红旗”本身后又说:“如果现在我们还不回头,
还要坚持,即便不是路线错误也要走到路线错误上去。”时任总书记的邓小平则以他特
有的简捷方式明确说,恐怕我们工作上的毛病(包括若干政策)是主要的。
看得出在重大挫折面前,不仅一般干部中有着各种思想认识,中央最高领导层内部也存
在不同观点,而类似种种必然要在会议上表现出来。
刘少奇主持起草报告,强调缺点讲透
中共中央希望通过召开工作会议,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统一全党的思想。由于毛泽东
的明确态度,会议报告对经验的总结,就只能在坚持“三面红旗”的前提下进行。
根据中央政治局会议的精神,1961年11月5日,刘少奇宣布由陈伯达牵头,胡绳和吴冷
西等参加,担负具体的报告起草工作。第二天,邓小平来到钓鱼台8号楼召集起草报告
的会议。他提出报告分为四部分(后改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形势和任务,现在农村
情况开始好转,工业生产下降已基本控制,因此应该在坚持“三面红旗”的前提下,贯
彻“八字”方针,争取三年调整好;第二部分是关键,主要讲加强中央的集中领导,克
服分散主义,这也是会议的主题;第三部分讲改进党风,贯彻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走
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第四部分讲基本经验教训。
刘少奇审看报告的初稿后,22日专门到钓鱼台找陈伯达、吴冷西等谈话,提出修改意见
。刘少奇开门见山地说,报告的起草,还是1959年庐山会议讲的那两句话,一是成绩讲
够,二是缺点讲透。他特别强调,过去四年的缺点、错误要摆开讲,有多少讲多少,放
开讲,不要吞吞吐吐,重病要用猛药,要使人出一身汗,这才能接受教训;这几年的错
误中央负主要责任,要在报告中代表政治局作自我批评,否则下面不服。一年来中央逐
步改正错误,要求各地、各部门也改正错误,不能自行其是;报告对集中统一还强调不
够,没有把分散主义的种种弊端写得触目惊心;关于分散主义要列举表现事实,每个省
、每个部都要有例子,一个也不能缺,这种现象太多、太普遍了。
刘少奇还说,对形势的估计不能助长过分乐观的思想,要保留一点,因为目前情况还没
有完全摸透,尤其是工业、财贸;“15年超英”的口号是否仍提,要好好考虑……这一
点,他讲得很慢,字斟句酌。谈话结束前,刘少奇又嘱咐了一句:“大家不要怕这怕那
,要放开手脚写,要敢讲老实话,讲过了头也没有关系,反正是草稿,中央政治局还要
讨论,错了政治局负责。”
此后,刘少奇又多次参加报告的修改、讨论,他反复强调要科学分析当前严重经济困难
的原因,主要不是天灾,也不是赫鲁晓夫撕毁全部协议和合同,而是我们工作中的错误
。这点报告中要讲清楚,使干部群众有信心,只要我们能改正错误,就必定能够克服困
难。
经过反复修改,1962年1月初报告写出了第一稿,共三个部分:(一)目前的形势;(
二)反对分散主义,加强集中统一;(三)党的问题。报告在肯定“三面红旗”基本方
向和主要原则是正确的前提下,指出这几年我们的“成绩是伟大的,缺点和错误是第二
位的,而决不是相反。”我们工作中的缺点错误不是路线性质的错误,而是具体执行中
的问题。缺点错误主要有四条:第一,工农业生产的计划指标过高,基本建设战线过长
,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第二,人民公社的工作混淆了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
的界限,急于过渡,违反了按劳分配和等价交换的原则,犯了刮“共产风”和其他平均
主义的错误;第三,不适当地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许多完整的工业体系,权力下放过多
,分散主义严重滋长;第四,对农业增产的速度估计过高,对建设事业的发展要求过急
,引起城镇人口过量增加,造成城乡人口的比例同当前农业生产水平不适应的状况。
为了鼓舞人心,报告还提出了1963年到1972年国民经济发展的设想目标。
按照刘少奇“缺点讲透”的精神,报告比较全面地总结了“大跃进”几年以来工作中的
经验教训,但也基本体现了毛泽东的意图。
1962年1月7日,刘少奇将报告第一稿呈送毛泽东,准备在毛泽东审阅同意后,再召开政
治局全体会议正式通过,然后向大会报告。
但1月9日晚刘少奇到毛泽东那里开会时,毛泽东却说报告稿很长,还没有看完。但不要
等他看完,也不等中央政治局通过,索性现在就发给已经到京参加大会的所有同志,征
求意见。理由是“参加会议的有各方面人员,多数接近实际和基层,能够从各个角度提
出意见来,能更好地集思广益。”毛泽东的话说得很婉转,实际上表明了他对这个报告
并不很满意,最主要的是报告对形势的估计违背了他的基本看法。不过这个意思当时他
没有说出来,而是希望通过会议代表说,可是这必然会将两种意见的分歧表面化。
代表们议论纷纷,欲言难尽
这次中央工作会议原来设想为三级(中央、省、地区)干部会。后来毛泽东说,根据最
近几年的经验,这种一般规模和开法的工作会议,尚不足以最有效地把中央的精神与要
求全面地贯彻到县一级,达到统一全党思想和行动的目的,他建议扩大为四级(增加县
级并包括相当于县级的工矿企业和军队的负责人)干部会,并要求在“中央工作会议”
之前冠以“扩大的”三个字。于是中央决定这次扩大的会议参加者有各中央局、中央各
部门、省、市(地)、县、重要厂矿的负责干部及解放军的一些负责干部,共7078人,
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空前的盛会。
会议从1962年1月11日正式开幕,而后以小组会议的形式分头讨论刘少奇的报告。
讨论最初集中于“反对分散主义,加强集中统一”问题。多数代表同意报告的观点,认
为分散主义最突出的表现是目前存在许多各自为政的“小天地”。这些“小天地”只顾
局部利益,不顾整体利益,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不坚决执行中央的统一政策
,不严格执行国家的统一计划。当高指标、“共产风”、瞎指挥等错误被纠正后,这类
分散主义就成为我们前进道路上的主要障碍。因此,必须要大力反对分散主义,加强集
中统一。不少代表还举出分散主义的具体事例。
接下来,代表们对分散主义产生的根源展开了讨论,而分歧也随之表现出来。很多人认
为是体制上的原因,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处理不好。他们说,1957年以前,搞一长制,
过分强调“条条(中央)”,“块块(地方)”摸也摸不得;1958年,又提倡权力下放
,“块块”的领导加强了,但权力下放太多,“条条”失去了作用。但也有人认为,分
散主义的根源不在地方,而在中央,是中央这几年工作失误造成的。
湖北省代表在讨论时,对此争论很激烈,他们对过分集中或分散哪个是主要问题,意见
不一致。有人说,前几年要办供给制,一下都办,是谁的错?还有人提出疑问,1959年
毛主席的六条指示是地方反对,还是庐山会议改掉了?省委的一位负责同志则明确表示
,造成分散主义的原因,主要是主观方面也就是党的作风问题。他强调,当前主要矛盾
不是分散主义,而是主观主义。几年来发生的问题,是高指标,“左”倾蛮干……计划
大,指标高,还能不出分散主义?反对分散主义,不反对主观主义,分散主义也反不了
。他的发言在不少小组引起同感,有的代表指出,分散主义源于这几年党内生活不正常
,一般党员不敢说真心话,没有人敢于起来向不正确的东西斗争。
很显然,反对分散主义,必须要搞清楚“大跃进”以来缺点错误产生的根源。随着讨论
的深入,大家发言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问题提得也越来越尖锐,争论也越来越激烈。
有的代表提出,报告对过去几年经验教训的总结不够深刻;而有的代表则针锋相对地说
,缺点错误说得太多,将建国以来12年的成绩放在一起,没有专门讲哪些成绩是“大跃
进”以来取得的,讲缺点错误却又几乎都是“大跃进”以来的。对于过去几年犯错误的
原因,有代表认为是由于没有经验;而有的代表表示“不能把一切缺点错误归结到没有
经验”,光强调经验不足“不能服人”。更有代表称,这几年错误的关键在于1959年庐
山会议之后的反右倾斗争,几年来总讲右是主要危险,大家“谈右色变”,总以反右考
虑问题,讨论工作,难免脱离实际……
讨论中谈到“三面红旗”问题,大多数代表肯定了报告的提法,认为“三面红旗”是正
确的,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的产物,具有科学的根据。特别是在党中央和毛主席在
一系列根本问题上,逐步地规定了一套具体的方针政策,如“工业七十条”、“农业六
十条”等之后,不仅巩固了人民公社,也促进了总路线无限生命力的发挥。但也有代表
提出不同意见,称“三面红旗”抽象地说是正确的,到了具体问题就不好说了。比如这
几年“大跃进”了,为什么却出现粮食、市场紧张?现在工业调整,农业恢复,能不能
说还在继续跃进?有的代表则说“大跃进”、人民公社虽然有问题,不完全符合国内需
要,可是为了反对修正主义,必须争一口气,把“三面红旗”高高举起……这实际上已
经触及到思想路线方面的问题。难怪乎有的代表说,这次大会把“三面红旗”讲清楚,
就算开好会了。
这些争论,从表面上看是代表们对报告的主旨有不同的意见,实质上是会前人们思想上
分歧的充分展现,而这也恰恰从另一个方面实现了毛泽东“集思广益”的“先见”。
毛泽东提议成立起草委员会,重新审定报告
代表们如此畅所欲言,确实有些出乎毛泽东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们的意料。为此,毛泽东
提议成立新的报告起草委员会,对报告作进一步修改。毛泽东说,看来,这个稿子有些
不是文字问题,而是原则问题。草稿中不好的都可以推翻,可以全部推翻。他强调,委
员会内充分讨论,有意见都可以提,贯彻“三不主义”——不挂账,不打击,不报复,
但问题决定之后就要遵守。起草委员会实行这个原则,大会也实行这个原则。起草委员
会一面在内部对报告进行充分的讨论,一面吸收大会的讨论意见,加以修改。
看得出,毛泽东这次是下决心要充分发扬民主,让大家把意见都提出来。但前提还在,
修改报告过程并不轻松,既要把大家提出的问题都解释清楚,又不能违背“三面红旗”
的宗旨,既要对几年来的经验教训进行认真的总结,又要统一思想。
起草委员会以刘少奇牵头,由21人组成,包括周恩来、邓小平、陈云、彭真、李富春、
李先念、薄一波、陈伯达、柯庆施、宋任穷、乌兰夫、陶铸、刘澜涛、李井泉、王任重
。他们都是中央和地方的“党政大员”,对问题的认识有高度、深度,说话也有分量。
起草委员会的讨论是从1月17日开始,刘少奇在介绍了毛泽东对修改报告的意见后说,
现在我们首先要讨论的问题就是第一个本子是基本上可以还是不可以?反分散主义是不
是主要问题?国内形势要不要重新估计?任务要不要重新提?也就是基本上推翻不推翻
的问题。
参加会议的各位领导,都亲身经历了“大跃进”,对现实的问题认识得也比较清楚,因
此绝大多数人觉得文件写得合乎情况,表示赞成,不应该推翻。对于大会集中讨论的“
反对分散主义”问题,起草委员会内部虽有争论,但多数同志仍认为这是当前的主要矛
盾,报告所阐明的观点是正确的。连一向不轻易表达自己意见的陈云也态度鲜明地说,
这个报告对成绩和缺点讲得是适当的,抓分散主义抓在了点子上,符合毛主席定的“要
开一个鼓劲的大会”的调子,也符合当前人们的思想状况,是鼓得起劲的。他还说,现
在确实存在着严重的分散主义,上下都有,如果不反,当前的许多问题无法解决……最
后刘少奇在作总结时说,马克思主义讲时间、地点、条件,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主要矛
盾。在中央已经提出一系列调整方针、政策之后,关键就在于各级党委贯彻执行,不容
许各行其是。目前贯彻全面调整方针的最大障碍是分散主义,必须要反对分散主义,加
强集中统一。
对报告基本精神的几乎一致的肯定,表明了当时人们从上到下的一种共识——统一思想
,集中力量搞好调整工作,渡过难关。但接下来的讨论就不那么轻松了。
在谈到指标问题时,起草委员会内部出现了争论。按理说,经过几年的片面追求高指标
教训,大家应有较深刻的认识,但华东局及上海市主要负责人柯庆施在讨论时却说,《
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还要不要?15年赶上英国还要不要?指标还要不要?干劲还要不
要?用什么方法鼓干劲?粮食总产量定为6000亿斤不行,5000亿斤总还是可以的,否则
就越看越没有劲。对此刘少奇毫不客气地批评有人以为指标高就有干劲,这种干劲靠不
住。现在的许多积极性是通过解散公共食堂、实行农业六十条、基本核算单位下放调动
起来的,不是高指标调动起来的。陈云也中肯地说,我们要和帝、修、反争气,但争的
方法不在数字,而是在按比例、配套,踏踏实实前进,只追求数字靠不住。
经过讨论,对原报告提出的一些指标进行了修改,去掉了15年赶英国的提法及不切实际
的粮食亩产指标,粮食、棉花、钢铁、煤炭四大总产指标在原基础上调低了5%左右。
在讨论这几年缺点错误的责任时,起草委员会内也出现了一场小小的风波。
起因是1月18日,彭真在发言时称我们的错误首先是中央书记处负责,包括不包括主席
、少奇和中央常委的同志?三五年过渡问题和办食堂都是毛主席批的。这时邓小平插言
引用了毛主席的这样一段话,即毛主席所说:你们的报告把我写成圣人,圣人是没有的
,缺点错误都有,只是占多少的问题。不怕讲我的缺点,革命不是陈独秀、王明搞的,
是我和大家一起搞的。彭真又接着说,我们对毛主席不是花岗岩也是水成岩,毛主席的
威信不是珠穆朗玛峰,也是泰山,拿走几吨土,还是那么高。现在党内有一种倾向,不
敢提意见,不敢检讨错误,一检讨就垮台。如果毛主席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的错误不
检讨,将给我们党留下负面影响。省市要不要把责任都担起来?担起来对下面没有好处
,得不到教训。各有各的账,从毛主席直到支部书记。
而1月19日会议一开始,陈伯达就抢着发言,称彭真关于毛主席的话值得研究,我们做
了许多乱七八糟的事情,是不是要毛主席负责?是不是要检查毛主席的工作?在这种情
况下,彭真不得不解释自己的意思是不要给人一个印象:别人都可以批评,就是毛主席
不能批评,这不好。
很显然,彭真的意见是对的。后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和邓小平等中央领导都在
这次大会上作了自我批评,充分体现了党的领袖的广阔胸怀。受其影响,在会议的第二
阶段,各省委、中央部门和国家机关的领导也都作了认真的自我批评,这对于统一思想
产生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修改后的报告表示,这几年来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首先要负责的是中央”,“当然也
包括中央各部门和国务院及其所属各部门”;“其次要负责的是省一级领导机关”。在
讲到缺点和错误产生的原因时报告指出:一方面,是由于我们在建设工作中的经验还很
不够;另一方面,是由于几年来党内不少领导同志不够谦虚谨慎,违反了党的实事求是
和群众路线的传统作风,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党内生活、国家生活和群众组织生活中的
民主集中制。
对于非常敏感的“三面红旗”,起草委员会也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刘少奇一开始就称,
比较难说的是“三面红旗”,但难说也要说。陈云指出,有些问题只能原则上肯定,有
些人认为不具体,还有怀疑,我说公开讲,过几年再说,如人民公社,有怀疑的人允许
他怀疑几年。邓小平表态,人民公社如果经过试点会更好,既然早产了就应当好好地爱
护它,对“早产的孩子”有四种态度:一是不要,这是右派;二是对对付付,不认真;
三是拔苗助长,多给猪肉吃,多运动。这三种态度都不对。主席的态度是重视爱护它,
想办法解决问题。四种态度跟哪一种走?当然是跟主席走,一定有希望。刘少奇基本上
也持这种观点,认为人民公社还是有一点儿“一大二公”,当时不办也许可能好一点儿
。问题是已经办起来了,还是应该逐步把它办好了。周恩来则建议报告要多说几句有关
人民公社的优越性。
对于“大跃进”,会上人们提出的疑问最多。邓小平认为大家的想法都有道理,可是不
提跃进,“三面红旗”就少了一面。刘少奇接着说,“三面红旗”少了一面不好,还是
要提跃进。产量下来了,品种齐全了,质量提高了,还是跃进。今后几年内我们要在品
种、质量、技术方面来个跃进。
起草委员会经过讨论,并参照了大会代表的部分意见,最后将“书面报告”中“三面红
旗”是“站得住的”,改为是“正确的”,基本肯定了“三面红旗”。
此外,起草委员会还对犯错误的原因、庐山会议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按照计划。起草委员会讨论应在21日结束,但由于涉及的问题很多,一直延续到24日才
拿出修改稿来。修改稿保持了原报告的框架,三个部分没有变,但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
。第一部分“目前形势和任务”修改后,突出地讲了“大跃进”以来的成绩,总结的成
绩是十二条,缺点错误四条,并增加了基本经验教训十六条。教训的重点讲了进行社会
主义建设应该注意的问题,同时加写了“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这一关键句子。第二
部分,根据大会的反映和30日下午毛泽东关于加强民主集中制的讲话精神,修改报告在
反对分散主义前面加写了加强民主集中制的内容,将第二个问题“关于集中统一”,改
题为“加强民主集中制,加强集中统一”。报告将发扬民主与反对分散主义统一起来,
在各级干部中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在整个讨论过程中,虽然出现了一些争论,但由于起草委员会领导们的大局观和战略眼
光,问题基本得到了较为圆满的解决,在当时“身在庐山中”的情况下,这些认识应该
说是达到了相当高的理论水平。另外从一定意义上说,修改后的报告也更符合毛泽东的
意图。因此24日毛泽东看过报告后,立即找到刘少奇、邓小平谈话,表示“赞成这个方
向”。
25日,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由刘少奇主持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通过了修改后的
报告。
刘少奇实事求是,提出两个“三七开”
尽管修改后的报告稿对几年来的经验教训作了深入的分析,但中央认为仍有必要对报告
作进一步的说明。所以在1月27日大会全体会议上,刘少奇并没有宣读这个报告,而是
把它作为“书面报告”提交大会讨论,他只在全体大会上作了口头报告。
这个口头报告是根据毛泽东的提议,1月26日晚,刘少奇花了一个通宵草拟了提纲,并
在大会开始前经过毛泽东和其他常委传阅同意的。讲话长达两个多小时(毛泽东在其中
做了若干插话),刘少奇从实际出发,顺应民意,提出了一些重要观点和看法。其主要
内容有:
一、对当前经济困难进行了更切合实际的估计。讲话指出,我们在经济方面是有相当大
的困难的,表现在人民的吃穿用都不足。为什么不足?这是因为1959、1960、1961年这
三年,我们的农业减产了,减产数量相当大;工业生产在1961年也减产了,据统计减少
了40%,或者还多一点,1962年也难于上升……这种形势,对于许多同志来说是出乎意
料的。两三年前,我们原以为在农业和工业方面这几年都会有大跃进……可是现在不仅
没有进,反而退了许多,出现了一个大的马鞍形。我想要实事求是承认事实就是这样…
…很显然,刘少奇的这种估计,对于大家认清形势是有极大帮助的。
二、指出困难形势产生的原因。刘少奇在讲话中分析:一条是天灾,连续三年的自然灾
害,使我们的农业和工业减产;还有一条,就是从1958年以来我们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
。这两个原因,哪一个是主要的呢?各个地方的情况不一样,应该根据各个地方的具体
情况,实事求是地向群众加以说明。我到湖南的一个地方,农民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
祸,你不承认,人家就不服。全国有一部分地区可以说缺点和错误是主要的,成绩不是
主要的……这里,刘少奇再次肯定了湖南农民的说法,认为造成困难的原因主要是我们
工作中的缺点错误。这对打消广大干部的思想顾虑,认真总结经验是极为有利的。
三、全面分析近几年来的成绩和缺点。刘少奇在讲话中说,总的讲,是不是可以三七开
,七分成绩,三分缺点和错误。过去我们经常把缺点、错误和成绩,比之于一个指头和
九个指头的关系,现在恐怕不能到处这样套,有些地区还可以这样讲(在此处,毛泽东
插话,这种地区也不少),在那些地区虽然缺点和错误可能只是一个指头,而成绩是九
个指头。可是全国总起来讲,缺点和成绩就不能说是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关系,恐怕
是三个指头和七个指头的关系。还有些地区,缺点和错误不只是三个指头……这种分析
在当时来说是能够令大多数代表所接受的。因为当时经济形势很严峻,若再套九个指头
和一个指头的关系很难说得过去。无疑,这对于广大干部冷静地思考这几年工作中的经
验教训是大有益处的。
四、对“三面红旗”提出总的看法。刘少奇说,“三面红旗”是一次试验,是否正确要
经过实践的检验。“三面红旗”,我们现在都不取消,都继续保持,继续为“三面红旗
”而奋斗。现在有些问题看得不那么清楚,但是经过五年、十年后,我们再来总结经验
,那时候就可以进一步作出结论……很明显,这一观点比“书面报告”和刘少奇在起草
委员会上的讲话都进了一步,在当时的情况下,能作出如此透彻的分析,不仅表现出巨
大的勇气,也透射出高超的智慧,给人以震聋发聩的感觉。
与“书面报告”相比,刘少奇的口头报告从实际出发,把许多问题讲得更清楚了,解开
了人们思想的很多疙瘩,使大家感到心情舒畅,在绝大多数与会者心中引起共鸣。其中
大家印象最深的,是口头报告中关于经济形势及错误产生原因的两个“三七开”。然而
正是这些话,正是这个口头报告,使刘少奇和毛泽东之间产生了真正的分歧。
上面这些话,今天看起来是很平常,即使从当时来看,也没有超出刘少奇在1961年5月
中央工作会议上讲话的范围,更没有超出按照毛泽东指示起草和修改的“书面报告”的
范围。那些最刺耳的“天灾”、“人祸”的话毛泽东也曾说过,只不过毛泽东认为“人
祸”更多地是由于没有经验造成的罢了。
对于“三面红旗”的解释,刘少奇更是煞费苦心。在当时的情况下,与会代表对“三面
红旗”有疑问,不解释不行,但不能也无法作更清楚的解释,因此刘少奇称对“三面红
旗”要不断地进行总结,甚至要总结十年。这充分体现了刘少奇的良苦用心,也反映了
他的一种深深的矛盾心情。
我们如回溯一下经济困难时期以来刘少奇的讲话,对他的这种苦心和矛盾心情就体会更
深了。
从1959年庐山会议时起,人们对“三面红旗”的正确与否,就怀疑颇多。刘少奇从会前
、会中到会后,一而再、再而三地对毛泽东和党中央领导的正确进行了解说。
1959年8月24日,刘少奇在第17次最高国务会议上说,正确的领导跟实际都是有出入的
。不过那个出入总是离这个线上下不远,有时搞得高一点,有时搞得低一点。这个应该
是常事。我们的错误同路线错误不同。方针错了,那是偏,偏,偏……一直偏下去,那
就叫路线错误,是不容易纠正的。
1959年9月9日,刘少奇在军委扩大会议上说,有右倾思想的人认为,中央领导不正确或
不完全正确,表现一“左”一“右”,不“左”即“右”,或者说太偏了,因此他们要
求中央不“左”不“右”,绝对正确。世界上到底有没有这样的领导呢?是没有的。不
发生一点偏差的群众运动,也是没有的。假如马克思、列宁生在中国,我想他们领导中
国革命也不过如此。因为没有见过他们,所以就神化了。从毛泽东同志领导以来,我们
党中央的领导是不是最正确的领导、最好的领导呢?我想是的。对于这样的领导,应该
是满足了,不要再有要求了。有一个时期“左”一下,有一个时期“右”一下,是必要
的。毛主席说过,矫枉过正,不偏就纠正不过来。有的时候我们也难免犯一点错误,但
是一发现就纠正了,这是正常的,难免的,这与“左”倾路线和“右”倾路线错误完全
不同。所以,一个时候的、范围不大的一“左”一“右”的领导,就是正确的领导。
在这次“七千人大会”上,刘少奇更是反复重申“不是路线错误,是执行总路线的具体
政策、具体工作中犯了错误”的话。
作为中共中央主持第一线工作的主要领导人,为了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刘少奇一方面
认为必须要正确认识问题,迅速纠正错误。另一方面他又要处处努力维护毛泽东的领导
威信,维护毛泽东提出并经过中共中央通过了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十分明显,刘少
奇对毛泽东是尊重的,是维护的。
但对刘少奇的这种维护,毛泽东并未有所领会,留在长期记忆中的却是刘少奇讲话中一
些他所不满意的话。事隔多年之后的1967年2月3日,毛泽东在同阿尔巴尼亚代表团团长
巴卢库谈话时就曾说:“‘七千人大会’的时候,已经看出问题来了,修正主义要推翻
我们。”当然,这是后话了。
会议原定在刘少奇作完报告后,于1月30日或31日结束,代表们于31日晚即可离京回各
地过春节。可是到29日下午,许多代表反映,话还没有说完,还弊着一肚子气。于是,
毛泽东在和政治局常委商量后,决定延长会期,号召大家发扬民主,“白天出气,晚上
看戏,两干一稀,大家满意”。对此,广大与会者都表示热烈欢迎,群情高昂。
毛泽东提议当晚,各中央局即迅速部署如何开好“出气会”。1月30日上午,各省召开
动员会,要大家打消顾虑,趁热打铁,把“气”出完,重点是对省委的工作提出批评。
晚上,毛泽东又在各中央局书记会上,对如何开好“出气会”作了指示。
为了让大家充分“出气”,30日上午,毛泽东亲临大会作了重要讲话,特别谈到认识客
观世界的问题。毛泽东说,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要有
一个过程。对于建设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必须从实践出发,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
有较少的经验,到有较多的经验,从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到逐步克
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从而在认识上出现一个飞跃,到达自由王国。这是自由和必
然的辩证法。在没有认识必然以前,我们的行动总是不自觉的,带有盲目性的。中国的
民主革命经历了24年后才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现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也必须要经过一
个很长的过程,要翻过筋斗,碰了钉子,有了成功和失败的比较,才能比较主动、比较
自由。恰恰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还缺乏经验。毛泽东诚恳地承认,在社会主义建设上,
我们还有很大的盲目性。社会主义经济对于我们来说,还有许多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
拿我来说,经济建设工作中间的许多问题,还不懂得……社会主义建设,从我们全党来
说,知识都非常不够。我们应当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积累经验,努力学习,在实践中间
逐步加深对它的认识,弄清楚它的规律。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
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100多年的时间
,我看是不行的……这些讲话表明,经过“大跃进”和随后三年困难的挫折,毛泽东对
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已经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他
从认识论角度为“大跃进”中犯错误、缺乏经验所作的一种开脱。
实际上,毛泽东的这些论述是为了论证“三面红旗”的正确性作铺垫的,因为他始终坚
持“三面红旗”是正确的。1960年6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央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就曾说过
:“前八年照抄外国经验。但从1956年提出‘十大关系’,开始找到了自己的一条适合
中国的路线。”
毛泽东在讲话中还花费了大量篇幅对“三面红旗”进行论证。他说,在社会主义革命和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头八年内,都有一条适合客观情况的、有充分说服力的总路线,以
及在总路线指导下的一整套方针、政策和方法,教育了干部和群众,统一了他们的认识
,工作也就比较做得好。但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缺
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因此从1958年起,我们确立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
外援为辅”的方针。在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
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那一年又办起了人民公社,提出了大跃进口号。
在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后一个相当时间内,我们还没有来得及、也没有可能规定一
整套适合情况的具体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因为经验还不足。在这种情形下,干部和群
众还得不到一整套的教材,得不到系统的政策教育,也就不可能真正有统一的认识和统
一的行动。要经过一段时间,碰过一些钉子,有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才有这样的可
能……现在好了,有了这些东西了,或者正在制定这些东西。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加妥
善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对于“三面红旗”,毛泽东并非仅仅从理论上论证其正确性,他也有自己的事实根据。
他曾亲自询问过一些地方干部,大家都说在中央的一些具体的政策制定执行后,形势一
天比一天好。他还让自己身边的工作人员下乡作过调查,林克后来在接受中央文献研究
室的专家张素华采访时曾说:“我们是1961年初下去的,当时到了农村,就像鬼子进村
扫荡了一样。仅半年时间,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农民吃得饱了,又开始打院墙了。我们
下去的时候,猪肉五六元一斤,回来时不到一元钱一斤。半年间情况就发生了这么大的
变化。当然那时整个经济状况还没有彻底恢复,但的确是好转了。我看毛主席的看法是
有他的根据、他的估计、他的分析的,是有点来源的,是作了点调查的。”所以,毛泽
东对于“三面红旗”的态度是不容置疑的,更不许否定。他曾在一份材料上批示:“将
来我拟写文章宣传人民公社的优越性。一个百花齐放,一个人民公社,一个大跃进,这
三件,赫鲁晓夫们是反对的,或者是怀疑的。”“这三件要向全世界作战,包括党内大
批反对派和怀疑派。”而刘少奇在口头讲话中对“三面红旗”产生怀疑,或者说支持得
不够坚定,毛泽东是不能容忍的,他认为这是根本的思想路线问题。
毛泽东讲话的第二部分是关于民主集中制。这里,他以其渊博的知识、独有的幽默,着
重批评了有些领导干部不讲民主的做法,阐述了实行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性。毛泽东还诚
恳地作了自我批评,要求大家充分发扬批评和自我批评作风。这对于大家统一思想,统
一认识,产生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当然,毛泽东重点是批评某些省委干部作风不民主,
而对于中央政治局、中央常委的作风不民主却大而化之,没有作更多的追究。
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在这一部分中讲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他说:“在我们国家,如
果不充分发扬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不充分实行无产阶级的民主制,就不可能有真正的
无产阶级的集中制。没有高度的民主,不可能有高度的集中,而没有高度的集中,就不
可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我们国家如果不建立社会主义经济,那会是一种什么状况
呢?就是变成修正主义国家,变成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的国家,无产阶级专政就会转化为
资产阶级专政,而且会是反动的、法西斯的专政。这是一个十分值得警惕的问题,希望
同志们好好想一想。”按照毛泽东的观点,社会主义经济要通过“三面红旗”来确立,
而反对“三面红旗”。社会主义经济如何来建立呢?这实际上是对刘少奇口头讲话的直
接反击。再联想到随后八届十中全会开展对“单干风”、“黑暗风”和“翻案风”的批
判,是不是可以对毛泽东和刘少奇的分歧有更深的理解呢?
毛泽东还讲道:“没有民主集中制,无产阶级专政不可能巩固。”“整个社会主义阶段
,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这种阶级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我
们的专政工具不能削弱,还应当加强。”“没有广泛的人民民主,无产阶级专政不能巩
固,政权会不稳。没有民主,没有把群众发动起来,没有群众的监督,就不可能对反动
分子和坏分子实行有效的专政,也不可能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改造。他们会继续捣乱,还
有复辟的可能。这个问题应当警惕,也希望同志们好好想一想。”从原则上讲,这些话
无可厚非,但放在这里,似乎就有点儿耐人寻味了,只是当时人们并没有太多地注意。
这些讲话,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毛泽东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态度,反映了他思想上的“
左”的倾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因为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和刘少奇之间
产生分歧的实质并不是个人的恩怨,而是关于中国如何选择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问题。
在我党历史上,从遵义会议开始,毛泽东逐步确立了在中央的核心领导地位,刘少奇成
为了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
取得胜利的过程中,可以说,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真正的分歧,或者说分歧并没有公开化
。而这次在“七千人大会”上,彼此间的分歧是真正产生了,并且对随后双方个人的命
运乃至国家的命运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毛泽东和刘少奇主持召开的“七千人大会”在
历史上所产生的重要作用不能否定,他们提出的一些重要观点至今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林彪独具匠心,认为犯错误是“付学费”
行文至此,似乎应该结束了。但这里不能不交待一下时任国防部长的林彪于1月29日下
午在大会上作的一次发言,该发言对于毛泽东与刘少奇之间的分歧具有一种特殊的意义。
林彪发言的主题虽是军事工作,但其“精华”是在开始部分以“党的工作”为题所谈的
对“三面红旗”的看法。林彪首先肯定:“我们党所提出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
这三面红旗,是正确的,是中国革命发展中的创造,人民的创造,党的创造……这几年
我们工作中产生的一些缺点,不是总路线本身的问题,而是执行中间的毛病。”“事实
证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是可以大跃进、应当大跃进的。所谓大跃进,是从比较来说的
。我们不能以一种主观的过高的指标来衡量我们是不是大跃进,而是要根据现实的可能
,同我国的历史状况来比,同世界各国的发展状况来比。从这种实事求是的观点来看,
即使目前这几年的指标低一点,但作为整个历史阶段来看,我们还是大跃进,这一条是
无疑的。”这一观点真是新颖别致!
在谈到缺点错误时,他又独具匠心地提出了“付学费”的说法:“我们这几年在物质方
面有所减少,这种减少,就像学生们上学付学费一样,学出来以后,作用就很大了。一
个小孩子,从上小学起,一直到大学毕业,十七八年的时间,他什么也没有生产出来,
相反地,尽吃、尽穿。但是他学了以后,就会起很大的作用。如果没有付出一点物质和
时间,不让他学那么一下,他就不行……付了学费,学到了本事,本事就能够转化为物
质,不是转化为原来所消耗的那个相等的物质,而是几倍、几十倍、几百倍增加了的物
质。所以,我们要看到,我们付出一点学费是值得的。”又是一番非同一般的高论。
然而,最具特色的则是林彪的这样一段话:“在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更加依靠、更加
相信党的领导,中央的领导,毛主席的领导。这样,我们才更容易克服困难。而且事实
证明,这些困难,在某些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恰恰是由于我们没有照着毛主席的指示
、毛主席的警告、毛主席的思想去做。如果听毛主席的话,体会毛主席的精神,那么,
弯路会少走得多,今天的困难会要小得多……”“我感觉到,我们的同志对待许多问题
,实际上经常出现三种思想:一种是毛主席的思想,一种是‘左’的思想,一种是‘右
’的思想。当时和事后都证明,毛主席的思想总是正确的。可是我们有些同志,不能够
很好地体会毛主席的思想,把问题总是向‘左’边拉,向‘左’边偏,说是执行毛主席
的指示,实际上是走了样。当然,‘右’的思想也是有的,党内、党外都是有的。无论
‘左’的、‘右’的,都是不符合实际的,都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正确的东西,就是
辩证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就是毛主席思想。毛主席的优点是多方面的,不
是一方面的。我个人几十年来体会到,毛主席最突出的优点是实际。他总比人家实际一
些,总是八九不离十的。他总是在实际的周围,围绕着实际,不脱离实际。这同我们某
些同志只有一股猛劲不同,也和我们某些同志处处不振作、没有什么大的打算不同。我
看,我们世界观的最主要的一个部分,最主要的东西,就是唯物主义,就是尊重事实,
就是从实际出发,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按条件办事,按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办事,就是
不是单凭愿望,而且要估计事情的结果,不仅仅根据需要,而且根据可能。我深深感觉
到,我们的工作搞得好一些的时候,是毛主席的思想能够顺利贯彻的时候,毛主席的思
想不受干扰的时候。如果毛主席的意见受不到尊重,或者受到很大干扰的时候,事情就
要出毛病。我们党几十年来的历史,就是这么一个历史。因此在困难的时候,我们党更
需要团结,更需要跟着毛主席走。这样,我们党才能够从胜利走向胜利,从小的胜利走
向更大的胜利,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好起来,更加强起来。”
把这个“三种思想”说与刘少奇的一“左”一“右”之说相对照,的确是颇令人回味的
。不可否认,对于“大跃进”以来的错误,确实不能让毛泽东一人承担。邓小平在1980
年4月就曾说过,“讲错误,不应该只讲毛泽东同志,中央许多同志都有错误。‘大跃
进’,毛泽东同志头脑发热,我们不发热?刘少奇同志、周恩来和我都没有反对,陈云
同志没有说话。在这些问题上要公正,不要造成一种印象,别的人都正确,只有一个人
犯错误。这不符合事实。中央犯错误,不是一个人负责,是集体负责。”邓小平讲这话
是比较客观的。但问题是在如此公开的场合下,在大多数人都在对错误进行反思时,林
彪的独具匠心的讲话就不能不说是别有所图了。林彪故意制造个人崇拜,讨取毛泽东的
欢心,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他把造成困难的原因,归咎于是将毛泽东正确的东西拉到
了“左”边去,产生了错误,把毛泽东历史上起过的重大作用加以神化,说成一贯正确
而且永远是正确的,并结论说凡是出了问题,就是错误思想对毛泽东正确思想干扰的结
果,这就不能不说是别有用心了。
毛泽东显然对林彪的讲话是非常满意的。会后,毛泽东对总参谋长罗瑞卿说:“林彪同
志的讲话水平很高,这样的讲话你们作得出来吗?”罗瑞卿回答:“我作不出来。”3
月20日,毛泽东又就修改林彪的讲话写信给田家英、罗瑞卿称:“此件通看了一遍,是
一篇很好、很有分量的文章,看了很高兴。”直到1965年11月底,在批判罗瑞卿的上海
会议召开前十天,毛泽东还对即将前往苏州看望林彪的罗瑞卿说:“去看看好,要他好
好养养,要养得像‘七千人大会’的时候一样,能够作三个钟头的报告。”毛泽东将这
话重复了好几遍,可见该讲话留给毛泽东的印象之深。
如果说在“七千人大会”上,毛泽东就已经准备要“打倒”刘少奇了,这肯定是不确切
的。但毫无疑问,自此毛泽东对刘少奇产生了深深的不满,他们之间产生了真正的分歧
。而在从“不满”到“打倒”刘少奇的过程中,林彪的那次讲话的作用至为明显。“文
化大革命”发动后,江青曾在一篇讲话中称毛泽东对“七千人大会”“心里憋着一肚子
气哩”,只是对林彪的讲话“内心是感激的”,也许,这可以为“七千人大会”上毛泽
东与刘少奇的分歧作一个注脚。在随后的日子里,林彪的升迁和刘少奇地位的下降乃至
被罢黜几乎是同步,也就并非偶然了。
1 (共1页)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林彪与个人崇拜法拉奇采访邓小平实录
刘少奇的三次叛变江苏省委第一书记江渭清回忆录
纪念粉碎四人帮35周年座谈会发言摘要九评之六:两种根本对立的和平共处政策
林彪和国家领导人物的关系一九七八年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语文试题
林彪同志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七千人大会)原来习家和薄家60年前就已结冤
杨连旭:揭秘七千人大会上关于“天灾人祸”说法的真相李锐:庐山会议实录
乌托邦的迷途——毛泽东现象评析之二周晋:四十年后话林彪
林彪七千人大会上的发言与彭德怀的意思基本一样 (转载)林彪事件摧毁文革神权政治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毛泽东话题: 刘少奇话题: 三面红旗话题: 分散主义话题: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