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C********g 发帖数: 9656 | 1 一
近来有关毛岸英之死的议论,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热火朝天。但是,令人奇怪的是,
热衷争论的人们似乎对毛岸英生平事迹并不感兴趣,而只盯着一个“蛋炒饭”炒来炒去
,令人匪夷所思。
本人对这个“蛋炒饭”的争论本不感兴趣,毛岸英和千千万万的志愿军烈士一样,是光
荣牺牲在了朝鲜的战场上,这是铁定的事实,有什么可争的呢?可是现在的闲人们竟然
为一些本不是问题的枝节小叶争吵不休,让已经牺牲几十年的烈士无以安息。更有甚者
,本来是探究烈士牺牲的经过,却演变成了吵架,演变成了相互的攻击、谩骂和侮辱,
而且涉及到了很多无辜的当事者和见证人,这就有点不厚道了。我的父亲杨迪不幸也成
了被辱骂,被侮辱的对象,做为他的儿子,我觉得我就应当说点什么了。
二
有人认为,“杨迪的回忆录《在志愿军司令部的岁月》中,关于毛岸英烈士牺牲经过的
描绘,正是网上大量“因炒鸡蛋饭被敌机轰炸致死”一说的来源”。
那我们就来看看杨迪是怎么说的:
“第二天(即1950年11月25 日)拂晓前,……邓华副司令员派人来找我, 对我说:“
你到彭总那里去看看,看洪副司令是不是已把彭总拉进防空洞了?”我迅速跑向彭总的
防空洞,正看着洪副司令推着彭总进防空洞……
趁彭总和洪副司令正在摆棋子时,我赶快跑去向邓副司令报告。 在我路过彭总办
公室时,看到烟筒冒烟,立即跑进里面去看看,房里还有三个人正在用鸡蛋炒米饭吃。
……三人中我只认识成普同志, 那两位同志我只知道一位是彭总的俄文翻译, 一位是
才从西北调来的参谋,他们的姓名我不知道。
我问成普:“老成,你们怎么敢用送给彭总的鸡蛋炒饭吃呢?赶快把火弄灭。”成
普说:“我怎么敢呀,是那位翻译同志在炒饭。”我不高兴地说:“你要他赶快不要炒
饭了,快将火扑灭,赶快离开房子,躲进防空洞去。”成普说:“我们马上就走。”说
完,我就向邓副司令的防空洞跑去。
拂晓后,敌人的飞机编队飞临大榆洞上空,也不绕圈子就投弹,第一颗凝固汽油弹
正投中彭总那间办公室,敌机群先将凝固汽油弹和炸弹投下后,绕过圈来就是俯冲扫射
,然后就飞走了。
我迅速跑出来看看敌机轰炸情况,一眼就看到彭总办公室方向正着大火冒烟,迅速
跑去,彭总办公室已炸塌。看到成普满脸黑乎乎地跑出来, 棉衣也着了火,我要他赶
快把棉衣棉裤都脱了,躺在地下打滚,将火滚灭。(凝固汽油弹,在当时是美空军的一
种新式炸弹,用水扑灭不了)
我问成普:“你是怎么跑出来的?”成普说:“听到飞机投弹声,就从你让我打开
的窗户门跳出来的。”
我急着问:“那两位同志呢?。”成普说:“他们往床底下躲,没有出来。”
我着急地大声说:“他们怎么向床底下躲?一定被凝固汽油弹烧焦了。”我就要随
来的参谋赶快去叫警卫营派部队来救火,叫医护人员来救人。
这就是毛岸英同志牺牲的真实情况。”
这是不是毛岸英同志牺牲的真实情况呢?让我们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判断一下吧。
1.我第一次知道毛岸英牺牲的具体情形,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或更早),当时正
值文化革命大动荡的高潮时期,亿万军民对毛泽东连同其活着的或已去世的亲属的崇敬
心情,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社会上各种关于党史人物的故事广泛传播,其中就有关
于毛岸英的种种传言。就此我询问了曾在志司工作战斗过的父亲杨迪,他向我讲了有关
情况(与二十多年后他在他的书中所描述的完全一致)。从此,毛烈士牺牲的情形,给
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我以后每每在听到相关的不确切议论时,即以父亲的讲述予
以纠正。
一贯在政治上非常谨慎小心的杨迪,能在那阶级斗争的弦绷得紧之又紧的时候,无所顾
忌地向我讲述毛岸英的故事,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所讲之事是事实;二是在这个事实
中没有丝毫地对毛的不尊重,更不会是贬损。否则,他哪担得起由此引起的“立场问题
”呢?
2.1984年,我到内蒙古(那时是划归辽宁省的)翁牛特旗去看望父亲在朝鲜时的老警卫
员孙连元,其间我向他问起毛岸英的牺牲经过(没有任何启发诱导),老人以非常沉稳
平静的口气,缓缓地讲了他所知道的故事,听后,我不禁脱口而出:你和我爸讲的一模
一样。
这是个离开部队已经三十多年,在偏远的贫困中挣扎的老农民,但对当年在志司在自己
身边发生的重大事件不仅记忆犹新,而且原汁原味。因为在那漫长的岁月里,他几乎没
能再接触到当年的首长、战友,没有得到任何相关的信息,他的记忆是原始的,不带诸
多政治派系的考虑和功利的色彩,他自然流畅地讲出当年的事情,且与杨迪的说法不谋
而合,实在让人不能不相信,还是在五十多年前的朝鲜时,志司的官兵们就都已经知道
“蛋炒饭”的故事了。
3.1985年5月6日,原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处处长丁甘如,向来访者介绍了志愿军总部被炸
和毛岸英遇难的情况。
他说:“十时许,美军飞机临空,没有绕圈子,一来就投弹,而且是凝固汽油弹,直接
命中彭总办公室,瞬时烈焰冲天,正在炒饭吃的毛岸英和值班参谋高瑞欣,没有来得及
跑出来,不幸牺牲。”
这是25年前在成都军区任职的丁甘如的讲述,其中明确地指出了毛岸英牺牲时是在“炒
饭吃”。
4.杨迪的书作《在志愿军司令部的岁月里》行笔始于1997年3月,成书出版于1998年9月
,书中关于毛岸英牺牲的讲述,和作者二十多年前对我讲的别无二致。
杨迪的书是经过有关机关的审批,通过解放军出版社正式向社会出版发行的。如果他对
毛岸英烈士牺牲经过的讲述有不实之处,有贬损的话,那么他将无法面对当时仍旧活在
世上的老首长、老战友,还有毛家的亲人。以杨迪的处世为人,是绝对不会为讲一段故
事而让自己成为漩涡中心,更不愿出现现如今这种“混战”的局面的。
另外,该书出版至今已有12年之久,除了在市场上公开发行销售了两万多册以外,光是
杨迪赠送给当年志司的老首长、老战友的(包括网上经常见到的几个名字),就有一百
多册。然而,为什么那时那些仍然健在,并且一直与杨迪有着联系的当事人、知情人没
有提出“异议”呢?为什么没有出来说说他们经历的或知道的“真相”呢?
答案只有一个:事情大致如此,杨迪说的没错儿。
而且这还可以说明,“炒鸡蛋”的事情在那些老将军、老机关、老参谋们的眼里,根本
就算不上是一件“事儿”(原因后面再讲)。
5.杨迪的述说以及他亲笔撰写的一百多万字的著作(除《在志愿军司令部的岁月里》外
,还有《创造渡海作战的奇迹》和《抗日战争在总参谋部》两部著作),凭借的不仅仅
是自己十分聪慧,记忆惊人的头脑,更有他白纸黑字的“作战日记”为依托(参看《在
志愿军司令部的岁月里》一书的扉页照片;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料现分别保存在军事科学
院、总参作战部和沈阳军区司令部)。如果说人的记忆有差错,但是那些即时的战地日
记,是不会随大脑老化、世道变迁和人情世故而改变的。
6.至于有人说“屋内有四个人(一说五个人)”,并依据志司给军委的电报,指出这是
杨迪的“一个十分明显的十分关键的错误”,并“试问杨迪及其回忆录的捉刀者:在这
样重要的地方(人数)发生了如此低极的史实缪误,你们让人怎么相信你的“这就是毛
岸英同志牺牲的真实情况”?
杨迪在《抗日战争在总参谋部》一书的卷首语中说:“……将我经历的历史,如实地按
当时的情况写出来,只写我亲自做的和耳闻目睹的第一手的真情实况。这不仅是对历史
的负责,也应该是对……后人负责。”所以杨迪在书中述说的,只是他亲自做的和亲眼
看到的情节,他没看到的事情,他不会杜撰。他看到了房间里有三个人:成普、彭总的
俄文翻译和新调来的参谋在“蛋炒饭”,就说了三个人的事儿。至于有人说“屋内有四
个人(一说五个人)”,那是别人看见的,而不是杨迪的“低极的史实缪误”,因为从
杨迪离开到美机轰炸,其间还有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又有何人到过彭总的办公室
,做何事情,他无从知晓。
7.除了杨迪和丁甘如的述说,近两年来还有杨凤安(时任彭总的秘书)、成普(时任志
愿军司令部作战处副处长,毛、高牺牲现场的目击人之一)和赵南起(时任志愿军司令
部朝鲜语翻译)等几位知情人、当事人在公开场合讲述了有关毛岸英之死的情况。其中
杨凤安和赵南起都说到毛岸英二人牺牲时是在“热饭”、“弄饭吃”,而成普则没有提
到吃饭的问题,只是含混地说“作战室没有鸡蛋,也没有炊具”,似乎间接地否定了“
弄饭”说。
其实,如果他们在屋里没有“蛋炒饭”,成普就应当直接了当地告诉大家,当志司所有
的人都按规定去防空的时候,他们究竟在屋里干什么呢?
我们知道,杨迪在书中不仅准确地说到彭总屋内鸡蛋的来源,还记述有详细的和成普关
于“蛋炒饭”的对话。我觉得杨迪不可能凭空编出那么生动具体的一段对话,而且对话
的对象还是出书时仍然活在世上的真名实姓的战友,那不是找“事儿”嘛。
对此成普也没有正面回答。
另外,成说到的“作战室”,记忆可能有误。因为发生不幸的地点是“彭总的办公室”
,而不是“作战室”,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作战室是志愿军司令机关众多人员实施作
业,指挥战事的地方,是大型场合,这里可能不会有炊具,一般也不会有床铺。而彭总
的办公室则不仅是彭总办公的地方,也是彭总生活、休息的地方,是小型场合。在这里
本来就备有冬天取暖的小炉子,顺便再备几件炊具和油盐酱醋之类,那是再应该,再正
常不过的了。更何况在战争年代,什么东西不能用来代替炊具呢?脸盆、饭盆、饭盒、
茶缸,甚至钢盔都是可以派上用场的。毛岸英们正是熟知彭总办公室的“秘密”,才会
到那里去弄饭吃,合情合理。
成普间接否定“弄饭”,说服力不足。
喏,至此肯定与“间接否定”成四比零点五状,信谁?
8.当年志司出了这么大的事情,不只首长要过问事情的原委,就是一般的干部战士也都
会打听“怎么回事儿”。所以,首长们得到的即时报告,绝对应当是准确的,一致的。
以当时丁甘如(作战处处长)、杨迪(作战处副处长)、杨凤安(彭总的秘书)、成普
(作战处副处长)等四人的身份、职务,不可能有众口不一的汇报,他们的汇报内容应
当是完全一致的,唯一的。而且之后传遍志司官兵的事件经过,也一定是同样的版本(
孙连元的讲述就充分证明了这点)。
综上所述,我认为,杨迪的讲述的是他亲眼所见,不含褒贬,只是事实,且前后几十年
是一致的,符合逻辑的。再辅以丁甘如、杨凤安、赵南起、孙连元等人的旁证,杨迪做
出的“这就是毛岸英同志牺牲的真实情况”的结论,客观,坦诚,真实,是经得起历史
的考证的。
三
按说我们为杨迪讲述的解析就是以上这些了,但是我们看到,还有很多各种各样的说法
流传网间,其中有误解,也有无知,不妨在此顺带做个解释和说明。
1.关于战时司令机关的作息
为什么要说说这个似乎不相干的话题呢?主要是因为在关于毛岸英之死的争论中,还牵
扯到毛“没有按时起床”,“早饭未赶得上吃”,“好睡懒觉”等等说辞。说句公道话
,上述这些表现都不是大问题,因为战时司令机关是没有严格的作息时间的。战况紧急
,首长随时要情况、下指示、发命令,整个机关完全是依着战况围着首长转,常常是通
宵达旦,甚至是几天几夜不吃不睡,极为辛苦。于是睡觉、吃饭就是忙里偷闲的头等大
事,稍得闲暇,不是赶紧睡一觉,就是赶紧寻摸点儿吃食填饱肚子。不这样做是不行的
,因为不定什么时候任务又来了,不吃不睡连轴转,任谁也坚持不了多久。所以毛岸英
“起床晚了”,“没能和大家一起吃上早饭”,“和高、成一块儿到彭总的屋内弄点儿
蛋炒饭”根本不是什么不好的事情,更不是错误。如果说毛岸英“蛋炒饭”不合适宜,
那彭总、洪总与此同时的对弈又怎么讲呢?真奇怪,为什么现在人们紧盯着“蛋炒饭”
不放,炒来炒去,少见多怪,没有一点意义。
2. 毛岸英的过失在于私自出洞下山
11月24日志司上空发现美机后,就发布了防空号令,要求志司机关的所有人员第二天:
“一.拂晓后一律不准升火冒烟;二.拂晓前所有人员必须吃完早饭并进入防空洞躲避…
…”,这防空号令就是纪律。
可是,毛岸英等却出洞下山了,所以归根结底,毛等人“弄吃的”不是错误,但枉顾防
空纪律出洞下山就不妥当了,这才是毛岸英和高瑞欣二人悲剧的根本原因。
3. 关于“处理急件”和“抢救文件资料”
有说毛岸英下山前在“处理急件,然后……”云云,我说这与毛“弄饭吃”乃至被炸身
亡的事情没有必然联系,因为“处理急件”应该是在山洞,“弄饭吃”是在山下房屋,
两个行为在时间、空间上均不搭旮。此说应与主题无关。
如果有人坚持“处理急件”说,那他是在处理什么“急件”呢?我们知道,战时首长司
令机关的紧急文件,一般为军令、情报和内部上下级往来的电文,它们分别是由作战部
门,情报(侦查)部门和机要通信部门负责。毛当时的职务是“俄文翻译”,与上述部
门并无直接的职责联系,而且志司与苏联方面也没有直接的俄文电报往来(所有与苏联
有关的事宜,要么经过中国国内转达,要么由苏联驻朝代表与志司面洽,毛岸英的用场
即在于此),所以,志司没有必须由毛岸英处理的“急件”。
另外,杨凤安在2004年《时代潮》第19期中说:“办公室的成员对他(指毛岸英)也很
尊重,除俄语翻译外,办公室未分配他作战值班任务。”请注意2004这个年份,那时关
于毛岸英之死的争论尚未开始,杨凤安说话的心态应该是很自然、很平和的,还不会受
“舆论”的干扰。
还有,当年志愿军总部政治部主任,后南京军区政治委员的杜平将军,在所著《在志愿
军总部的日日夜夜》一书中也说到,毛岸英在(牺牲)那一天,没有被安排值班任务(
该书第94页)。
在某电视剧中所描述的,毛是“为抢救机密文件”而下山,而牺牲。可是,稍微有点常
识的人都会知道,彭总身边有那么多秘书、参谋、干事、警卫人员,他们在进行防空准
备的时候,一定会把所有的文件资料都收拾好(此时没有空袭警报,应当很从容),带
到安全的地点,决不会遗落什么而让毛岸英在美机临空的时候,去抢救,去牺牲的。剧
中的描述不仅不是事情的真实景况,而且有肆意贬低彭办其他同志之嫌。
再说,如果毛岸英等真是为抢救重要文件资料而致牺牲,志司的领导机关及其直属的政
治部门理应为他们评功授奖,但是,我们至今没有看到过任何关于毛高二人立功授奖的
信息。
无中生有、画蛇添足的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故事的可信度愈发不足。
4.关于躲避炸弹的常识
在杨迪与成普的对话中,是成普说“他们往床底下躲,没有出来”,因而被烧死的。有
人对这个说法甚为不满,说它“不但经不起推敲而且很恶劣可鄙”,进而认定“这(说
法)和成普无关。极有可能是杨迪本人或者捉刀代笔的文人的编造”。真有意思,明明
话从成普口中出,其人却专意攻击杨迪,岂有此理。显然,他极不满意的,是姓毛的岸
英临危时怎么能钻到床底下去呢?那不是太那个了吗?
不知这个不满的人有没有一点军事常识。在战争时期,无论何种人士遇到炸弹或炮弹的
袭击,第一是跑到距离最近的遮蔽物下进行躲避;第二在附近没有遮蔽物的情况下,就
低洼处卧倒;第三……(略)。这不仅是对军队官兵的基本训练科目之一,也是所有人
等的基本选择。普通人如此,“不普通”的人也是如此。
那同样在房间里的三个人,为什么成普跑出来了,为什么毛高二人没跑出来?这与三人
当时所处的位置有关,也与每个人的瞬时反应差异有关。成由于处在距门窗较近的地方
,加之经杨迪、杨凤安的两次招呼,头脑中已经有了赶紧离开的较强意识,所以当他听
到炸弹下落的呼啸声,就迅速地跑出了房间。而毛高二人由于所处位置可能距门窗较远
,加之二人正在专心致志地弄饭吃,所以当他们也听到炸弹下落的呼啸声及战友的招呼
声,想冲出房间时,直觉让他们感到已经来不及了,于是一弯腰,顺势躲到了床下。这
一系列瞬时的防护动作符合教范的要求,没有不当。就是现在人民防空(地震)时的自
救要则,也是先跑后躲,跑不及就躲(床等家具下)。任谁也不会昂首挺胸地面对敌人
的炸弹的。
既然是规范的防护动作,为何还牺牲了呢?我以为,首先,战争中的偶然性极大,子弹
炮弹都没长眼,伤着谁,不伤着谁,谁也无法预料。第二,问题在于这回美军投下的不
是普通炸弹,而是凝固汽油弹。如果美军投的是普通炸弹,只要其落点不是在距床很近
的范围之内,那么毛高二人就可能凭借床、桌等的掩护(哪怕是微弱的掩护),增加生
存的几率(还要看炸弹的当量)。凝固汽油弹与普通炸弹大不相同,这种炸弹在爆炸的
瞬间,在一定的范围内,会产生一两千度的高温不说,还会在同样的范围内造成极度缺
氧的状况,在这样的条件下,躲在屋内的毛、高所处的境况就极其不妙了,先是被高温
灼伤呼吸道,然后窒息昏迷,最终被烈火烧焦,结果就是巨大的悲剧。
5.关于毛岸英在志司最高作战会议上的表现
在杨迪的著作《在志愿军司令部的岁月里》,有一段对毛岸英在志司最高作战会议上的
表现的描述,对这段描述,有人也是十分地不高兴,说:“书中对毛岸英的负面描绘比
比皆是,……这些描绘,给人以毛岸英烈士是个骄横而且不知天高地厚的人的印象。其
影响也十分恶劣。”
这次的志司最高作战会议,有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那就是38军的作战行动,因判断失
误没有能坚决地执行彭总的意图,战斗结果不理想。彭总为此非常恼火,在会上严厉地
批评了38军军长梁兴初,会议的气氛非常压抑、紧张。就在这种情况下,毛岸英趁着会
议沉闷的间歇,起身到地图前,发了一通议论。
在如此高级别的作战会上,在如此高度严肃紧张的气氛下,毛岸英的行为是极为罕见的
,也是很不得体的,因为毛的言行严重违背了常识性的规矩,以他的职务身份,本没有
参加这样会议的资格,更没有不请自言的权力,可是他却在全是司令、军长的人群中,
做出了令所有人意外的举动,实在过于唐突。知道他身份的人(彭总等)不好意思制止
他,不知道他身份的人,不敢制止他——彭总都没说话呢。但是,惊讶、奇怪和疑问则
肯定是每一个与会人的共同心理反应,因为这小伙子的表现实在太出格了。
杨迪自1940年初即调入军委作战局工作,是老参谋,老机关了,深谙这种司令机关工作
的规则和纪律,毛的行为让他实在无法理解,也看不惯,这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反应了
,没有什么不对。我想,只要没有偏见,任何人遇到这种情况也是一定会有想法的。如
果有人心里没反应,以为正常,那才是不正常的呢,而且是很不正常!
至于杨的描写是否是“负面的”,那就是个人的感觉了。杨的描述是客观的,毛的行为
是自己做出来的,做什么样,人家就感觉什么样,怨不得什么“正面”“负面”。毛岸
英是普通人,就和所有普通人一样有他自己的特性,优点就是优点,缺点就是缺点,优
点缺点共存一身,不是这样吗?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
我倒觉得杨迪的描写挺好,把一个敢说敢做又不那么世故,率真又带点儿调皮的毛岸英
,鲜活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多好。
四
最后再说说杨迪亲笔所写的书吧。
有总是鄙视、贬损、辱骂杨迪的人说,“杨迪的这本回忆录从文字来看,可读性十分强
,甚至不乏几分文彩。从作者的年龄及回忆录的篇幅来看,以自己亲自动笔完成的可能
性几乎为零,由文人操刀代笔的可能性极大。”
哈哈,到底还是说了一句公道话,杨迪的书的确可读性十分强,甚至不乏几分文彩,但
是,这书还就是杨迪一笔一划地亲笔所写,由文人操刀代笔的可能性才真的为零。你真
是太“孤寡”了,太小看人了。
看看杨迪在《抗日战争在总参谋部》一书的前言中的字迹:
“我已经写了一本《在志愿军司令部的岁月里》,一本《创造渡海作战的奇迹》,都没
有请人题写书名、题字、作序,而是请读者自己来评价,让历史去评说。”
“还有一点,我虽已年迈,但写每一本书,从来不请人代笔,我也没有学会用电脑打字
,仍然是亲自一个字一个字地坚持写。这样,我慢慢地写着就能很自然地回忆起当时的
历史情景,带着感情写出来,会更真实。”
事实正是如此,做为杨迪的亲属,我们是亲眼看着他起早贪黑,不顾年老力衰,不顾重
病缠身,一个字一个字地,耗时5年,写出了总共一百多万字的三本书,了不起啊,真
正的了不起!绝对的呕心沥血!!我们曾想帮父亲修改文字、语法,润色文采,可都被
他拒绝了,他说:不用,我就是要保持我的本色,显示我真实的水平,让读者看到一个
真实的杨迪(三本书的内容,基本上记录了他半生的足迹)。我们无语。
顺便说一句,杨迪的三本书上市发行后获广泛好评,供不应求,已经三次印刷,总数达
四五万册。
正是由于杨迪的如实记述,留给我们以及后人那么多生动、鲜活、实在、平凡、伟大的
人物形象:彭德怀、叶剑英、陈毅、陈赓、李克农、邓华、洪学智、赖传珠、韩先楚、
梁兴初、伍修权、郭化若、安东、丁甘如、徐国夫、龙桂林等等,等等(当然也包括毛
岸英),还有我军革命战争时期质朴的物质生活和浪漫的精神生活(将军们喜吃白斩鸡
,更喜跳交际舞),多生动的记述啊!看到这些,我们难道不应该感谢杨迪吗?他的记
述难道不比那些充满官话套话的官样文章有意思得多吗?珍贵得多吗?
人生来都是平等的,杨迪、成普、杨凤安、赵南起、毛岸英、高瑞欣,还有杨根思、邱
少云等都是平等的,他们都是志愿军的英雄和烈士,都值得我们永远崇敬、怀念!真没
必要为了某种目的去刻意地拔高一些人,再刻意地去贬低另一些人,然后相互攻击、谩
骂,有意思吗?有意义吗?
还是歇了吧!
2010年12月27日 | s*****d 发帖数: 58 | 2 又是蛋炒饭
【在 C********g 的大作中提到】 : 一 : 近来有关毛岸英之死的议论,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热火朝天。但是,令人奇怪的是, : 热衷争论的人们似乎对毛岸英生平事迹并不感兴趣,而只盯着一个“蛋炒饭”炒来炒去 : ,令人匪夷所思。 : 本人对这个“蛋炒饭”的争论本不感兴趣,毛岸英和千千万万的志愿军烈士一样,是光 : 荣牺牲在了朝鲜的战场上,这是铁定的事实,有什么可争的呢?可是现在的闲人们竟然 : 为一些本不是问题的枝节小叶争吵不休,让已经牺牲几十年的烈士无以安息。更有甚者 : ,本来是探究烈士牺牲的经过,却演变成了吵架,演变成了相互的攻击、谩骂和侮辱, : 而且涉及到了很多无辜的当事者和见证人,这就有点不厚道了。我的父亲杨迪不幸也成 : 了被辱骂,被侮辱的对象,做为他的儿子,我觉得我就应当说点什么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