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g 发帖数: 14447 | 1 上山下乡始于55年,但是真正大规模展开是在68年底,也就是当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
表毛泽东号召之后的事情。
如果说最初上山下乡主要是为了弥补城乡知识文化鸿沟,鼓励知识青年和工农群众相结
合,体现的是文化战略;那么那么68年展开的大规模上山下乡则主要是战略防御。
随着64年中苏论战展开,中苏关系紧张,苏联将中国视为敌人,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
68年中苏关系也达到49年建国以来最为紧张的顶点,边境冲突一触即发。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共作出战略决策,将战略防御重心转移,并且实施三大计划,来
应对苏联的军事威胁。
1.军委决定将军事斗争重心从东南(也就是防御美国以及蒋匪军从海上登陆)转向北方。
2.大规模开始将重要国防机构前往西南,开始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
3.大规模有秩序的展开百万知青上山下乡,从68年底起,成立新疆等10大建设兵团。
这些举措,特别是第二第三,都是为了防止苏联对我国实施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因此
,号召知青下乡,一方面是为了在可能爆发的核战争里保存青年,一方面是在中国北方
构筑民兵的汪洋大海,防御苏联坦克长驱直入。
也正是因为中国有了如此大规模的防范措施,使得苏联望而生畏,没有孤注一掷。但是
我们并不能因为没有爆发战争,就彻底否定了备战的必要性。而且就在68年底号召上山
下乡不足三个月之后,中苏边境就爆发了著名的珍宝岛冲突。
事实上,直到1978年走资派上台之后,知青为主的建设兵团依然有着突出的战略意义。
以至于虽然78年起邓集团为了否定毛时代开始抹黑上山下乡,但是因为为了准备打那个
投名状不得不提防苏联从北方入侵,不得不推迟了兵团知青的返程过程,搞得知青们意
见很大。 |
i**n 发帖数: 1436 | 2 强迫知青上山下乡是因为他们在城里找不到工作。中国49年后两次大规模将城市人口转
为农村人口,一次是大跃进后的大饥荒时代,一次就是文革时期的上山下乡。
方。
【在 H****g 的大作中提到】 : 上山下乡始于55年,但是真正大规模展开是在68年底,也就是当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 : 表毛泽东号召之后的事情。 : 如果说最初上山下乡主要是为了弥补城乡知识文化鸿沟,鼓励知识青年和工农群众相结 : 合,体现的是文化战略;那么那么68年展开的大规模上山下乡则主要是战略防御。 : 随着64年中苏论战展开,中苏关系紧张,苏联将中国视为敌人,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 : 68年中苏关系也达到49年建国以来最为紧张的顶点,边境冲突一触即发。 :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共作出战略决策,将战略防御重心转移,并且实施三大计划,来 : 应对苏联的军事威胁。 : 1.军委决定将军事斗争重心从东南(也就是防御美国以及蒋匪军从海上登陆)转向北方。 : 2.大规模开始将重要国防机构前往西南,开始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
|
H****g 发帖数: 14447 | 3 扯淡!如果要为了创造就业,难道在城市创造就业不比在农村更容易更节省成本?当
时财政上为了支援上山下乡,不光是要拿出粮票补贴,还有给知青的安置费用,平均每
个人都是好几百元。如果在城市扩大就业,显然就不需要支出额外这几亿安置费。
【在 i**n 的大作中提到】 : 强迫知青上山下乡是因为他们在城里找不到工作。中国49年后两次大规模将城市人口转 : 为农村人口,一次是大跃进后的大饥荒时代,一次就是文革时期的上山下乡。 : : 方。
|
i**n 发帖数: 1436 | 4 你就别胡扯八道了。文革开始后中国经济全面困难,大批的应届毕业生整年找不到工作
,就业压力特别大,后来就是上山下乡。所谓的安置费用都是狗屁,别的不说,我们村
当年的知青没有一个人有政府拨款,都是就地解决,两个人就在我家里搭火,有个狗屁
的安置费用呀。算了,过去的事不用提了,说的再多,也是不能唤醒某些用屁股代替大
脑思考的人。
【在 H****g 的大作中提到】 : 扯淡!如果要为了创造就业,难道在城市创造就业不比在农村更容易更节省成本?当 : 时财政上为了支援上山下乡,不光是要拿出粮票补贴,还有给知青的安置费用,平均每 : 个人都是好几百元。如果在城市扩大就业,显然就不需要支出额外这几亿安置费。
|
H****g 发帖数: 14447 | 5 财政部、农垦部关于国营农场安置大中城市精减职工和青年学生的经费平均定额
1962.11.21;财农字第572号,垦办齐字第194号
各中央局农办、财办、各省、市、自治区农办、农垦厅(局)、财政厅(局):
为了统一国营农场安置大中城市精减职工和青年学生经费的开支项目和标准,便于各地
核算时有所依据,我们遵照国务院关于精简职工安置办法的若干规定和谭副总理指示精
神,并参考各地报来的经费预算,制定了几个平均定额,即:顶替安置一个带家属的职
工五百六十元,单身职工四百六十元,学生二百一十元,带家属的闲散人员一百三十元
,单身闲散人员三十元;增补安置一个带家属的职工一千零六十二元,单身职工六百零
二元,学生三百五十二元,带家属的闲散人员六百三十二元,单身闲散人员一百七十二
元;扩建、新建农场安置一个职工给以工资补贴四百三十元,安置一个学生给以生活补
助费一百八十元。这只是一个平均定额,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本着勤俭节约原则具体
安排,凡是能低于这些定额的,则应从低。现在将定额计算的依据说明如下:
一、工资补贴。在职职工下放到农场的第一年,给以工资差额补助,差额是按城市精减
职工年平均工资五百元(多是一九五八年以后进厂的,学徒工比重大,故年平均工资较
低)、农场职工年平均工资二百七十元计算的。第二年平均按下放职工原工资标准的40
%给以工资津贴。已退职的不给工资补贴。
二、学生生活补助费。城市下放学生初到农场,劳动效率不高,收入较低,为了保证他
们的生活,除本人劳动收入外,每月给以生活补助费十五元,补助一年。但加上本人劳
动收入,不应超过所在农场的最低工资水平。
三、建房费。采取增补方式安置的补充建房费,带家属的每户二十平方米,单身的每人
五平方米,每平方米造价三十元。顶替安置的补充建房费按顶替劳力总数的20%的面给
以建房补充,其标准与增补安置的相同。
四、小农具购置费。每个劳动力按十二元计算。
五、家具补充费。采取增补方式安置的,带家属的每户二十元,单身的每人十元;顶替
安置的,带家属的每户十元,单身不给。这项经费主要用于添置日用家具和炊具,由农
场统一掌握使用,不发给个人。
六、新建、扩建农场所需基建投资和流动资金,另有规定。
(附表略)
【在 i**n 的大作中提到】 : 你就别胡扯八道了。文革开始后中国经济全面困难,大批的应届毕业生整年找不到工作 : ,就业压力特别大,后来就是上山下乡。所谓的安置费用都是狗屁,别的不说,我们村 : 当年的知青没有一个人有政府拨款,都是就地解决,两个人就在我家里搭火,有个狗屁 : 的安置费用呀。算了,过去的事不用提了,说的再多,也是不能唤醒某些用屁股代替大 : 脑思考的人。
|
t**********t 发帖数: 12071 | 6 LZ想说解放军打不过苏联人,只好驱赶没有军事经验也没有军事训练的知青们去打战。 |
q*d 发帖数: 22178 | 7 打战还是打野战?
【在 t**********t 的大作中提到】 : LZ想说解放军打不过苏联人,只好驱赶没有军事经验也没有军事训练的知青们去打战。
|
s**s 发帖数: 781 | 8 你这摆明了是扯淡啊,
当时社会混乱,经济凋敝,
那么多年轻人在城市里没有出路,怎么办?
老毛只好变相流放他们了
【在 H****g 的大作中提到】 : 扯淡!如果要为了创造就业,难道在城市创造就业不比在农村更容易更节省成本?当 : 时财政上为了支援上山下乡,不光是要拿出粮票补贴,还有给知青的安置费用,平均每 : 个人都是好几百元。如果在城市扩大就业,显然就不需要支出额外这几亿安置费。
|
H****g 发帖数: 14447 | 9 滚
【在 t**********t 的大作中提到】 : LZ想说解放军打不过苏联人,只好驱赶没有军事经验也没有军事训练的知青们去打战。
|
p******y 发帖数: 3742 | 10 搞工业化本来就需要受过教育的人口么。好么,把这些人全推农村种地去了,
这是搞工业化还是去工业化啊。
【在 s**s 的大作中提到】 : 你这摆明了是扯淡啊, : 当时社会混乱,经济凋敝, : 那么多年轻人在城市里没有出路,怎么办? : 老毛只好变相流放他们了
|
s**s 发帖数: 781 | 11 嘿嘿,毛轮会说这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把知青当种子撒下去,收获更多的知识人口啊
【在 p******y 的大作中提到】 : 搞工业化本来就需要受过教育的人口么。好么,把这些人全推农村种地去了, : 这是搞工业化还是去工业化啊。
|
w****j 发帖数: 5581 | 12 LZ的意思似乎是说核战争下多活些人?不过弥补城乡知识文化鸿沟就是瞎掰,没觉得知青下乡,知识文化鸿沟就怎么弥补了,倒是文章中间,这个教育体系一塌糊涂,农村也好城市也好,都没法正经学习了。
【在 t**********t 的大作中提到】 : LZ想说解放军打不过苏联人,只好驱赶没有军事经验也没有军事训练的知青们去打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