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bei版 - 周末穿越:从德克萨斯到河北平原(组图) (转载) |
|
|
|
|
|
t*****n 发帖数: 31 |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exas 讨论区 】
发信人: chooyu (卓奥友), 信区: Texas
标 题: 周末穿越:从德克萨斯到河北平原(组图)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Oct 10 01:50:57 2011, 美东)
1916年11月的一个下午,一个叫做Charles Freer的老人正在他底特律的家中喝茶,家
中的装饰和陈设无一不暗示着这位老者丰厚殷实的家境和经世致用的品味,恰似《诗经
•卫风》中的“如琢如磨,瑟兮僴兮”。此时,他正面对着他刚买回来的两座近1
米高的石刻发呆,这两座石刻,前看非人非兽,侧看非仙非魔,老人若有所思地走来走
去,从各个角度对比着手中照片上他并未购买的另外两尊,那个卖家只告诉他这是公元
6世纪某时期的东亚石刻,和宗教有关,其他一概不知。从照片和他购入的两尊雕刻的
体积与雕像背后那齐齐的、近乎新鲜的一道道切割、敲凿痕迹看,Freer只能确定一点
,这些石刻不是一个孤立的艺术现象,而是刚刚被人为剥离于一个规模庞大、体系完整
、风格自成并拥有千年左右历史的大型石刻群。。。
(镜头一转,咔咔咔咔!)
整整九十五年后的一个下午,堵得结结实实密不透风的635车流中,有一辆车中的气氛比
较与众不同,司机不苟言笑的表情、凝重中搀杂着强烈悲凄的神态,无一不显示着他。
。。闹肚子了。为了试图以表面的百无聊赖掩盖腹中的翻江倒海,我不得不对着旁边一
辆同堵的92年corolla发呆,眼见车里汗水横流得看不清眉眼儿的老墨妈正苦口婆心数
落着同样看不清眉眼儿分不清满脸是天然泥还是土豆泥的胖儿子,突然广播中隐约飘过
一句Freer & Sackler,我立刻收息凝神开大音量,继而又听到了 Buddhist Sculpture
,然后就听到SMU的 Meadows Museum了。话说Meadows博物馆我还真没去过,可华盛顿
的 Freer & Sackler 可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了。。。中国千百万流失国宝中,顶尖的
30件儿有1/4是 Freer 馆藏, 这个名字曾多次不约而同地出现在许多描写流失国宝的
书籍中,Freer曾经是19世纪的机车制造商,晚年致力于收藏各类艺术品,1919年去世
后以其藏品就成立了博物馆和研究院。想着Freer & Sackler + Buddhist Sculpture,
满脑子的中午TACO加冰水的思海中缓缓浮现出一头怪兽。。。这两者交集只有一个地方
,一套国宝。于是迅速横冲直撞下了高速,车停路边,上网一搜,果然是。。。。。。
上承魏晋、下启隋唐、皇家御制、独成一派的北齐时代(550年-577年)中国河北省响
堂山石窟!!!
原来是Freer & Sackler 与研究了响堂山石窟七年的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中心牵头,联
系同样藏有响堂山石刻的美国大都会、圣地亚哥克利夫兰等7家博物馆联合举办“响堂
山佛教石窟展览”(Echo of the Past – the Buddhist Cave Temples of
Xiangtangshan),也是海外第一次有这么多响堂山文物集中到一起展览。 目前所知其
他收藏有响堂山被盗文物的还有加拿大及日本国博物馆,但这次没展出。所有文物被盗
运时间均在清亡后的1912年,一直持续到1921年。与以往类似展览不同的是,这次SMU
的博物馆网站和Freer以及芝大,都主动提到了响堂山雕刻因盗窃和走私所遭受的严重
破坏,而相关文物保护国际公约成文于1970年,远远晚于石刻收购时间。芝大为期7年
的研究项目也是旨在以三维科技全面恢复几个残缺不全却最有代表意义的响堂山石窟石
龛。
还没出国时就听说,响堂山是南北朝中,北朝的北齐皇帝高洋所建的行宫,因为北齐政
权也就存在了不到30年,所以存世文物并不多,而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因北齐处于这样一
个政权交替频繁的历史阶段,掌权者试图在物质文化上表现出自己的政权特色和改朝换
代的痕迹也就越加明显,这就无形中在中国美术雕刻史中创造了独具匠心、承上启下的
“北齐造像”。正是由响堂山开始,中国佛像自北魏时代的“骨秀神清”,开始逐步进
入了隋唐的“形满体丰”,并一直传承至今;又因为高洋曾经想把这里作为皇家陵园,
所以大小佛龛千百雕像,尊尊做工都十分精美,且在众多石窟中广刻《华严经》、《般
若经》等经卷,在整个石窟创建之初就已经是一座完整的画、书、工、雕艺术殿堂,继
而又历经隋唐宋元明清历代添加雕琢,直至清末,共有大小佛像4000余尊。这里也是新
中国第一位考古学博士,北京大学考古系李玉群博士论文的研究课题。
(以下中美对比照片并非配套雕刻,只是便于阅读理解)
到家后查了博物馆的地址、停车场、门票等信息,周日一吃完午饭便直接开了过去。进
入展厅后,首先迎来的就是。。。如来佛祖、文殊、普贤菩萨。
(左边展品佛手: 说法印;右边展品佛手:施无畏印)
佛像工艺讲究看两点:头部和手。尤其以“降魔”、,“禅定”、“说法”、等等手印
的艺术表达造诣影响佛像价值最深。
再看看响堂山中最精美的北响堂山上的第七窟一部分。
这里有南响堂山石窟部分,离得近的是观音立像,手没了。。。另外一尊摆在旁边的文
特菩萨的手也没了,都是左手,背后是整片凿痕的,所以是整体剥离于石龛。远处是摩
柯切叶尊者。如果你看过86版西游记最后一集,你就应该记得如来佛祖让“摩柯切叶,
阿诺驮”领着师徒四人去藏经阁挑经书。
下图响堂山北九窟佛祖右边缺失位置,即为整体剥离的某尊雕像。
有个中年老美站在这里素描了很久很久。
南响堂山缺失座像
写到这里,需要解释一下,其实前面的几尊佛像都是后来才看的,包括一进门的那几尊
佛头和手。我从进博物馆那一刻起就在到处找那尊怪兽,虽然网站没有文物列表,但感
觉既然是Freer主办,它就一定会出现,至少会有一尊。没有它,Charles Freer生前可
能也少了几分困惑,临终遗言可能也会少说几句,而他的博物馆也不会在他去世30年和
50年后还在连续购进同类雕刻;响堂山可能也不会登上那么多顶级流失文物介绍专刊;
而我也可能不会来这里看展览了。当忽略着其他所有展品直接来到展厅正中间位置时,
毫无悬念了。。。。。。中学时代就曾听说却从未有缘一见的、连响堂山本地都再没有
如此完整的、南北中国历代佛像雕刻群中绝无仅有的。。。:柱础兽。
Freer老先生当然猜不出来,甚至连卖家和亲手凿石的中国文物贩子都可能不知道为什
么在北齐皇家佛像石窟中会出现这种不同于任何莲花座下力士金刚形象的雕刻。直到
Freer去世后16年,历史学者才在北响堂第九窟顶中发现了模糊的四个字样“高欢陵穴
”,原来整座石窟都是北齐第一位皇帝、响堂山开凿者、文宣皇帝高洋为他父亲建造的
陵墓,故而将力士座与镇墓兽合二为一,只不过北齐太腐败,灭亡太快,又杀了当
时施工的所有工匠,史籍记录无处参考,造成史实断代。自此成了只拥有单一佛教意义的石窟,自然不会有人将其与镇墓
兽联系在一起。更有意思的是,从目前的照片和实物对比来看,这些面部形象出自《山
海经》而身体形态出自佛家的的镇墓兽,每尊之间都略有出入,也就是说每尊代表的意
义并不相同,恰巧符合北魏以来镇墓兽有“携石”、“发走”、“啮石”,“掣电”
等九大门类的区分。至于如何深入研究,也只能等各国文物拥有者专门立项协调研究那
天,才能搞清楚了吧。
它来自于这里,北响堂第九窟。
展览的小册子,右边图片就是展厅中间的芝大恢复北响堂第七窟的大型3D模拟。
在参观的1个多小时中,很多着正装的美国人来往参观。 除我以外只有两拨亚洲人,一
拨儿是默不作声的3个印度人,一拨是日本人,几个中年人推着一个坐轮椅的日本老头
, 老人看到每座佛像都激动得指点一番并叽了哇啦地说着什么, 不知道是1922年开始
研究中国响堂山的那些日本相关学者, 还是当年驻扎在邯郸的华北方面军老鬼子。。
。始终也没遇到个中国人能聊聊,所以90多分钟我基本没出声儿,除了蹲在柱础兽前发
呆N久后,站起来时的一声叹息。从正面面对完好无损的雕刻,到起身看见雕刻背面支
离破碎的响堂石基,这一秒半的瞬间,恰好1464年。。。
(片尾音乐响起.........)
(片尾滚动播出.........)
2009年8月,最后一次看到响堂山柱础兽登上文物杂志,再次被列为中国顶级流失文物
石刻方面的代表。
2004年,芝加哥大学成立“响堂山石窟项目”。
2000年,《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石窟雕塑全集》将响堂山柱础兽定义为镇墓
兽。
1995年,第一次从表哥那里听说了响堂山。
1977年,Freer博物馆最后一次购入响堂山柱础兽一对。
1959年,周总理亲自到响堂山视察并指示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革未遭破坏。
1950年,Freer博物馆再次购入响堂山柱础兽一对。
1936年,刘敦桢考察响堂山并将其收入《中国古代建筑史》
1936年,日本学者水野清一、长广敏雄考察响堂山并著日文版《河北磁县河南武安响堂
山石窟》
1935年,国立北平研究院徐炳旭、顾颉刚跃过云冈,龙门与敦煌,首先研究响堂山,开
中国人研究课题先河。
1922年,日本学者首先开始系统研究响堂山。
1916年,Charles Freer首次购得柱础兽一对,但不明其意。
1912-1921年,响堂山佛头,佛象,经刻大量流失于海外文物市场。
1290年,“大元至元二十七年,增鼓山天宫北山窟,皆取武安石料。”;《大元一统志》
1159年,“金正隆四年重修北山三世佛殿”;
928年,“北宋太平兴国七年筑南山新窟”;
618-902年,唐王朝刻像遍布南北响堂,多为小石龛。
611年,“隋大业七年,造阿弥托像“
593年,“隋开皇十三年,重修滏山响堂寺”
547年,“武定五年甲申,虚葬齐献武王(高欢)于漳水之西,潜凿成安鼓山石窟佛寺
之旁为穴。。。”《资治通鉴》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