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Heart版 - 你这不叫社恐,叫戏多
相关主题
也说说抑郁 (转载)Q微信Q171392147 毕业证,成绩单,国外学历学位认证网上可查永久
令人桑心失望的微信。。。。有PP有真相老公经常凌晨两三点才回家,而且提前不打招呼
【真实使馆,真实教育部认证永久存档100%可查】毕业证成绩单办理QQ/微信:840947592大洋教育金牌顾问una欢迎说说微信群吧
有点小幸灾乐祸微信来微信去的好没意思啊。
周末~~unidentified_title
莫名其秒的微信好友“工体西路爱情的保质期,就只有一顿炮的时间”
我冬天来这个版的时候被老师从微信群里踢出
老婆出轨后却丝毫没愧疚之意世事还是不看透的好?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社交话题: 社恐话题: 精力话题: 内向话题: 焦虑
进入Heart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x***B
发帖数: 1
1
吃饭这件事,总是开心的。我的意思是,参与者仅限我一个人。
昨天中午的一通电话几乎毁了我的整个下午——朋友约我一起吃晚饭。这件稀松平常的
事情给我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我用了半天的时间思考该怎么表达“我不是对你有意见,
但我们能不能不要见面 social”这件事。
我想出了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法:我们各自点一份外卖,然后打开视频,对着屏幕吃饭。
是,我讨厌任何形式的社交活动,饭局也不例外。如果可以的话,我更想当个安静蹲在
角落里的蘑菇。我感觉我有比较严重的“社恐”问题。
“每天总有24个小时不想见人。”
恐惧社交不是特殊现象,现在看来,更像是伴随时代诞生的“集体疾病”。把“社恐”
当作关键词进行词语热度分析,会发现从2016年开始,这个词语的检索热度呈现连年走
高的趋势。
而在社交网络上流行的段子,也可以从侧面佐证这个趋势。比如前段时间,推特上掀起
了一阵关于“社恐患者最高兴的瞬间”的讨论,吸引了大量网友参加。
国内的博主翻译了其中几条,转发到自己的微博上,竟然也引起来中国网友的高度共鸣
:“是我本人没错了。”
如果把范围再缩小一下,网民们的社恐问题就更严重了。
最近,有个叫多爪鱼的二手书交易平台准备升级一下产品服务,遭到了用户的一致反对
。因为这个平台原本最大的特色就是纯粹的匿名交易模式,杜绝买家和卖家直接沟通,
因此吸引了一大批受众将这儿当成精神避难所。
结果产品升级以后,这个平台竟然准备引入社交功能,想做成一个以读书为主题的社交
平台。这可捅了马蜂窝了,用户们义愤填膺的提出意见表示:“你不要搞社交啊!”
事实证明,这届网民在网上的热闹都是假象。现实生活中,大家只想努力缩小自己的存
在感。
“社恐”和社交恐惧症
“社恐”这个词语,在精神疾病娱乐化的时代,早就从迁移了原本的含义。自称社恐的
人,大部分都不是久居于室、不能见人的病人。这个词语现在更像是粗暴的标签,表达
一种身份认同,和“二次元”、“现充”、“肥宅”有异曲同工之妙。
实际上,真正的“社交恐惧症”(也可以叫“社交焦虑障碍”)是比较严重的“恐怖症
”,除了是“恐怖症”的亚型以外,它也属于“神经症”(注意,神经症不是精神疾病
)的一种。
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2013)里,对社交恐惧症有以下
几个诊断标准:
个体由于面对可能被他人审视的一种或多种社交情况时而产生显著的害怕和焦虑;
害怕自己的言行或呈现的焦虑症状会导致负性的评价;
社交情况几乎总是能够促发害怕或焦虑;
主动回避社交情况,或是带着强烈的害怕或焦虑去忍受;
这种害怕或焦虑与社交情况、社会文化环境所造成的实际威胁不相称,通常持续至少6
个月,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社会功能的损害;
当然,仅根据诊断标准也不能确认自己是否罹患了社交恐惧症,还必须依赖医生和检测
手段的帮助。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明确的医学诊断,大部分嘴上说“社恐”的人,都是
给自己加戏。
有精神病学家对社交媒体解构精神医学名词表达过担忧,他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精神医
学名词被解构、被娱乐化,人们会失去对精神医学的尊重,甚至反过来影响精神医学的
发展。
但是,所谓存在即合理。
从现实情况来看,如果不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困境真的到达了某个临界点,大众又何必向
精神医学伸手呢?
你不是社恐,你只是累了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 • 津巴多博士在为《害羞与社交焦虑症——
CBT治疗与社交技能训练》一书做序时写道:“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一刻像当下这样,对
人们的社交技能有着如此高的要求。人们要想在当下社会立足,就需要娴熟的社交技能
,这样才能和他人建立联系并成为朋友,为自己编织牢固的社会支持网络。”
同时,他还写道:“随着社交孤立和社会冷漠的频繁出现、虚拟网络世界不断挤压现实
生活和现实交往的生存空间,以及地理空间上的迁移越来越频繁,我们发现,要像以前
那样建立牢固的社会关系、编织自己的社交网络已变得十分困难。”
这两段序言几乎一语道破天机,现代人在社交上付出了太多精力,除了功利主义给予的
外在压力,还有互联网对人社交精力的压榨。
如果学过传播学理论,其实很快就能明白,人在一段时间内的注意力是恒定的,而把注
意力投向某个事物的过程需要消耗精力,所以人在某一段时间的精力其实也是恒定的。
但互联网是24小时运转的,看看手机里琳琅满目的APP,他们每个都想蚕食你的社交精
力。
张小龙在最开始设计微信的时候曾有个愿景,就是希望微信成为一个“用完即走”的
APP,因为他不想人们在微信的线上社交这件事上花费太多时间。那时的他一定没有想
到,现在微信成了中国人必不可少的社交工具,并在上面付出了太多精力。
业界公认“克制”的产品经理张小龙尚且妥协至此,何谈其他的互联网产品,它们哪个
不是对着你的社交精力虎视眈眈?
不难得出结论,社恐的病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社交疲惫。而社交疲惫的端倪其实出现
很久了,只是大家并未在意。
在网上蹦迪到深夜,在现实世界却怂如鹌鹑。类似的表达5、6年前就流行过一轮了。
为什么会在现实世界怂?因为除了害怕暴露自己在网上的真实一面,也的确没什么精力
再去维护现实世界的另一个外在形象了。换句话说,这不就是最近流行的“社恐”人设
吗?
除了技术对生活的全面进攻,人们愿意正视自己、解放自己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其实内向者占人群比例达30~50%,这是个非常庞大的人群。相比外
向者而言,他们并没有那么想和别人社交。你可以理解为他们分配给社交的精力极为有
限,以至于稍微社交一会儿就会让他们疲惫不堪,甚至焦虑难捱。
在现代社会,社交环境基本上由外向者掌握主动权,内向者很难掌控社交局面。加上传
统思维的影响——内向的人应该变得开朗点,内向不是对的——这让内向者在很多时候
不得不隐藏自己,假装合群的样子积极社交。
天知道他们心里有多累。
正如前段时间流行的那句话:“社交一分钟,充电两小时。”看透了社交本质的内向者
决定遵从自己内心的信念,在经历了白天一天的无用社交以后,他们只想回家一个人呆
着、健身、看书、玩游戏,都完全ok,只要别在找我说话就行。
所以,如果在相处的时候,你的朋友显露出疲惫甚至躲闪的神态,甚至开始嘴上说着自
己是社恐,你其实应该明白,他只是累了而已。那就尊重他的意志,让他和自己待一会
儿。
1 (共1页)
进入Heart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思念周末~~
那一种感觉莫名其秒的微信好友
牵挂我冬天来这个版的时候
珍惜生命,笑看风云老婆出轨后却丝毫没愧疚之意
也说说抑郁 (转载)Q微信Q171392147 毕业证,成绩单,国外学历学位认证网上可查永久
令人桑心失望的微信。。。。有PP有真相老公经常凌晨两三点才回家,而且提前不打招呼
【真实使馆,真实教育部认证永久存档100%可查】毕业证成绩单办理QQ/微信:840947592大洋教育金牌顾问una欢迎说说微信群吧
有点小幸灾乐祸微信来微信去的好没意思啊。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社交话题: 社恐话题: 精力话题: 内向话题: 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