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 发帖数: 2104 | 1 “如果你和一小时全神贯注地读这本书,就是在冥想了。如果你只想摘取其中几句话,
搜取几个观念待会儿再想,那就不是冥想了。冥想是用所有的注意力,整体而非局部地
觉察每一件事。”- 克里希那穆提
谨以此读书笔记,赠予我爱的朋友们,希望它能为你打开一扇窗,当你全神贯注地读完
这本书,相信你会认识一个全新的自己,并且开始一个全新的生活。
一 没有任何向导
我们活着别人口中的世界,不是受制于自己的个性和倾向,便是受制于外在的情况和环
境,因此我们只是环境的产物,我们不再新鲜,我们从没有为自己发现过什么东西,我
们的心中没有什么东西是原创的、新鲜的和明澈的。
只有死于昨日种种,才能使你从内在和外在的所有权威中解脱,你的心才能时时年轻,
新鲜,天真无邪,充满热情活力。只有处在这种心境中,人才能观察和学习。要达到这
种境界,你需要极大的觉察力,需要对自己内心活动的觉察力。你只是觉察不去纠正,
也不指示它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因为你一纠正它,便树立了另一个权威和督察。
今天又是崭新的一天,让我们迎接它,把它视为仅有的一天。让我们摆脱昨日的记忆,
步上新的旅程,开始真的去认识自己。
二 认识自我
你必须具备一颗及其敏锐的心,不能任凭过去的观念驾驭现在,而是去认识目前的你。
你必须具备自由的心智,才能观察自己的心和整个生命的活动,你的心必须中立于所有
的赞成和不赞成以及所有的论点之外,只是纯然想要了解真相。我们一开始怪罪和批评
他人,就表示我们无法看清真相了。世界上最难的事之一就是单纯的去看一件事。如果
你没有立足点,不坚持某种定论,也没有想要完成什么的心,你才能拥有去看,去完成
的自由。以自由的心去看,一切都是新的。
你必须全神贯注于自己受限制的情况,才能从过去的历史中完全解脱,而那些束缚和限
制,才会自然从你身上消失。
三 觉察力
全观和觉察力是不一样的,后者是排他的,前者是整体性的觉察,它能包容一切。我们
大多数人好像都没有什么觉察力,不但对自我缺少觉察力,就是对周围环境都麻木不仁
。也许是我们太关心自己的一些琐碎的小问题了,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快乐,自己的欲
求和野心,以至于不能客观地觉察了。 |
z***o 发帖数: 2104 | 2 四 什么是快感
快感是经由四个阶段产生的:知觉,感觉,接触及欲望。当你以及其愉悦的心情去感知
,接触,到了忘我的地步,就只留下了纯粹的美,也就是爱。但是心念一进入,问题就
来了。心智回想所见的景物,怀念他的美好。于是告诉自己,我想再多看他几回。这时
念头就开始比较,评估,然后就做了决定“明天我还有再来看他”那原本只带来刹那喜
悦的经验,便借着意念延续下去了。愉悦因此转变成快感,如果你的快感没有得到满足
,你通常会变得焦躁,嫉妒和怨恨。这种种现象其实都可以归结为“恐惧”两个字。你
害怕得不到自己所要的,也害怕失去自己所拥有的。
如果你能观看所有让你愉悦的事物,而不让快感渗入,也就是说,能观赏他们,而不期
望重复这种经验,那么痛苦及恐惧便无从生起,而只剩下了无可言语的喜悦。如果你想
要停止对快感的追逐,(其实也就是停止痛苦),你就必须全神贯注于快感的形成,但
是不必效法出家人或苦行僧的禁欲,你应该正视快感的整体意识及其价值,然后才能享
有生活的喜悦。喜悦不是想出来的,而是当下直接的感受。你一去想它,它立刻转变为
快感。所谓“活在当下”就是在刹那间领会其中的美与喜悦,而不眷恋它所带来的快感。
五 告别恐惧
1. 生活中最基本而始终关切的事 – 自我,而自我“价值”实现的欲望造成恐惧。
我们的社会就是如此现实,有地位的权贵就备受尊重,没有地位的人就被踢来踢去。这
种地位、权势的追求,被社会承认的心理,都不过是一种驾驭他人的欲望,这种欲望本
身就是某种形式的侵略性。造成这种侵略性的原因就是内心的恐惧。 - 恐惧的形式无
处不在。
我们活在如此腐败而愚蠢的社会,从小接受的全是鼓励竞争与制造恐惧的教育,因此,
我们全都背负着莫名的恐惧,就是这可怕的东西使我们的日子变得乖僻、扭曲而阴沉 -
2. 恐惧的由来:恐惧是由念头(思想)造成的。
当我们安坐于此的当下,一切都很平静,没有什么好怕的。或当我们专心做一件事时,
也并没有恐惧。
但是当下这一刻的背后,我的内心正挂虑着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担心过去发生的事卷土
重来,以此我害怕的就是过去和未来。
思想在生活的某些方面确实是必要的,但是它一旦变成一种瞻前顾后的心理反射以后,
就会造成恐惧和快感。
3. 当我们思想停止活动,我们的心智才能看到恐惧的全貌。
就好像欲望只有一种“我想要”,欲望的对象虽然时常变换,但欲望本身却是同一个。
因此恐惧也只有一种,你虽然害怕各种事情,但恐惧却是同一个。
如何才能盯住恐惧而不被支离破碎的心,不被支离破碎的思想所牵制,而看到恐惧的整
体面貌。
4. 观察恐惧的方法:心平气和地注视恐惧而不加以判断;不去试图逃避,控
制,除掉,了解它,仅仅是观察;观察恐惧本身而不是细节或表现出的形式。
5. 告别恐惧的方法:不断的观察它,和它共处,直接地体验到恐惧,你一旦
认清恐惧本身,恐惧自然就会停止所有的斗争,然后恐惧就会完全止息下来。(W: 因
为恐惧是由念头造成的,同理就像看见自己的念头,当下的心专注于观察念头本身,念
头就会停止。)而专注于当下,专心做一件事,也是告别恐惧的方法。
六 暴力与愤怒
1. 暴力真的可以终止吗?只有以开放的心“也许真的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才能去探
讨。
究竟我们可不可能根除内心各种形态的暴力,同时还能继续生存于这个凶残的世界中。
我们必须及其严肃地探讨这件事,因为它将引导我们进入一个相当不同的领域。
如果我们学会如何正视暴力的问题,不止是面对社会上的战争、暴动,阶级斗争,国际
的对立,同时还有面对我们内心的暴力,如此就有可能超越它。
2. 暴力:不只是杀人才算暴力,刻薄的言辞,排斥他人的姿态,或因为恐惧
而不得不低声下气,这些都属于暴力。暴力不止是借上帝、国家或社会之名而展开的有
计划的屠杀,他是个相当细微而深藏的东西。不应因为任何信仰,国籍、传统而将自己
与他人分开,这本身就滋长暴力。愿意深入了解暴力的人,应该以了解人类为出发点。
暴力通常的表达就是愤怒。客观而整体地观察它,毫不抗拒,没有任何反应的正视这种
现象。 只有在超越愤怒、暴力之后我才能做出一些事来。这份强烈想要了解自己内在
暴力的愿望,就能激发找寻到真相的活力和热情。但是想要超越暴力,既不能压抑它,
也不能拒绝它。暂且停止一切谴责与辩护。必须学会中观愤怒。
你必须认出你的愤怒和辩护,原来就是构成社会的要素这些都是构成你的种种限制。要
深入观察、学习和透视才可以。
3. 你真能看清楚暴力的真相吗?不止是外在的,同时也得看清内在的暴力。
如果你能,那表示你已经完全从暴力中解脱,因为你不再通过任何观念去排除它。要做
的这点,需要极深的关照,要做到才能体会得到。 |
z***o 发帖数: 2104 | 3 人际冲突真相
人际关系时常是建立在假象和防卫机制上。我们每个人都在为他人塑造形象,然后在这
个形象上,而不是真人身上建立所有的人际关系。其实人们一开始塑造形象,人与人之
间的真实关系就结束了。由于防卫机制,建立在这种形象上的人际关系是绝对不会带来
和平的。
因为我们极度需要社会尊重,我们因此活在“面子及地位”的模式中,接受竞争,嫉妒
,贪婪、需求以及侵略行为。而我们会发现,只要我们顺从社会的模式,生活必然变成
战场。如果我们不接受它,我们才能彻底从社会的心理结构中解脱出来。当人心真的从
社会心理结构中解脱出来时,不再追求,不再要求,不再渴望,也就是一无所求。拥有
这种内心的简朴才能看见生命的真相,因为所以的冲突都已经烟消云散。
如果你自问,“如何才能从矛盾中解脱出来”你实际上又制造了另一个问题,同时加深
了已有的矛盾。
我们总是不满足于自我。“把真正的我”和“应该的我互相比较”。一有比较之心就有
了矛盾。只有停止比较,彻底关照它,毫不分心,与它安然共处,矛盾与冲突就会停止
。同时我们也会拿自己与别人相比,如果你根本不和别人比较,如果你完全没有理想,
没有反对物,没有二元对立的因素,也不再拼命改变自己的本来面目,你的心会停止制
造矛盾分裂。因此欲望本身就是一种矛盾,是一切矛盾的根源。而那些原则、信仰、理
想必然将你带入一种虚而不实的生活。就是这个理想制造了与事实相反的情境,如果你
知道如何与真实的自我相处,相对的理想就不需要了。
总想和某人或理想中的自己一样,是形成矛盾、困惑与冲突的主因之一。如果我们看到
,困惑的心是一团混乱的,困惑的行为只能导致更大的困惑,那么我们就不会在困惑的
心境下作任何反应了,于是这种不反应,便成了最完美的反应。
八 与真实的自我相处
如果你认清自己是如此乏味,充满嫉妒、恐惧、自以为情感丰富,实则相当无情,又这
么容易受到伤害,容易得意也容易感到无聊。。。。。。我们能够与这样的自我相处吗
?我们能不能既不接受它,也不排斥它,既不消沉,也不得意,而只是如实地关照。在
自由中观照,在孤独中观照。自由只能自然到来,它不可能来自你的期待,要求和渴望
,你也无法制造自以为是的假象。要达到自由的境界,你的心智必须学习如何观照生命
,如实地观察照见。
自由:自由不是从一种状态中解脱出来,也并不是反抗某种社会制度,那只是一种反应
。这里所说的自由就是看清真相的这个行动,它是一种心智,是一种自由的意识,能够
怀疑和追问一切的自由,因此能够清除依赖、奴役、臣服的阴影。这种自由意味着彻底
的孤独。
孤独并不是平常所说的与外界断绝往来的孤立,而是与记忆、限制、昨日的怨言和牢骚
筑起围墙,只有死于昨日种种,才可能独处。从家族、国家、文化的这种种限制中超脱
出来的局外人,才可能独处。
九 时间与烦恼
我们总认为将来我们会有所改变,我们内心所向往的和谐境界会一点一点,一天一天地
实现。事实上,时间并不会带来任何的和谐和平安,我们必须停止这种渐进的想法。这
意味着使我们平安的明天根本不存在,我们必须在当下这一刻找到和谐。当我们把时间
的运行划分为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个界限一经划定,我们就永远处在冲突中了。
如果我们在森林中迷路时,第一个反应是什么?他会停下来不是吗?他会停下来,看看
四周的状况再作打算。可是现实生活里,我们越觉得困惑迷失,我们就越把自己忙得团
团转,包括忙着思考。我们只有停止一切心理活动,我们的心才能宁静清澈下来,那时
才能够观察。
行动是当下直接的表现,它必定属于现在,但是行动常常带来吉凶难卜的后果,于是我
们便求助于观念。期待它能带给我们一些安全感。而我们的内心早已有了是非对错的观
念,而我们就是根据那些观念而非事实本身行动,行动迁就观念,尽量符合观念,因此
冲突不断。时间就是行动与观念之间的空隙。有了这个空隙,痛苦便随之而来,,恐惧
也在所难免。因此我们必须自问“这种空隙感能消除吗?可是你一说,他能消除吗?它
就变成观念了。当你有心去完成一件事时,他已经制造了这个空隙,而且受困其中。因
此我们需要彻底地让心智空掉,把每天的渴望、快感以及痛苦完全空掉。思想完全是不
活动的。因为思想是过去的产物。只有这样,才能有崭新的东西,才能真正的生活。
关于死亡:
凡是思想所能想出来的东西,都逃不出思想的范畴,因此不可能是永恒的,因为思想的
领域里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认清世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是极其重要的,只有如此
,心智才可能自由。
对死亡的恐惧是如何产生的:未知之事应该不会另人恐惧才对。然而只要一有观念,便
产生时空的距离,恐惧、焦虑随之产生。而那个制造对死亡恐惧的念头又会说:让我们
拖延,让我们逃避,离它越远越好,根本别去想它。但你偏偏就要想它。当你说“我不
要去想它时”你其实正在想着如何逃避它。正是这种拖延逃避的心理,造成了对死亡的
恐惧。
死亡的意义:我们把生与死分开,生死之间的距离就是恐惧,而恐惧造成了间隔生死的
那上段时间。我们所谓的生,不过是日复一日的折磨、受辱、悲伤及困惑,偶尔也许会
瞥见窗外那一片令人心醉的海洋,可是我们却害怕那结束这悲惨命运的死亡。我们总认
为生属于现在,死亡则是在遥远的未来等着我们,但是我们从探究如何生,如何活得更
愉快而美好。我们似乎已经接纳了活着的痛苦与绝望,却反而把未知的死亡当做应该极
力避免的东西。如果我们知道如何生,死亡就和生活一样具有非凡的意义。如果你不能
时刻经验心理活动的死亡,就不可能真实地生活,并活出崭新的一天。当你只能像机器
一样运转度日,心智也会如机器,永远无法了解“爱”和“自由”。因为爱本身既是死
亡。
死的感受让我们知道如何生(活):如果你肯死于一切已知之事,包括你的家庭、记忆
和所有的感受,如果你能从内心深处死于你一向珍惜以及深恶痛绝的事物,如果你能毫
不免强地死于任何令你快慰的事物,那么死亡的感受实在是一种净化,然后死亡就会带
给你赤子之心。只有赤子之心才可能热情奔放,才可能有完全崭新的东西,才能真正地
生活。那绝不是那群相信或追问死后是怎么一回事的人所能达到的。 |
z***o 发帖数: 2104 | 4 十 懂得爱
一心追求安全而稳固的人际关系,必然会引发哀伤和恐惧。如果我们一主只想追求自己
的安全感和自己特定的途径,那算是爱吗?我们不被人爱,只因为我们不知道如何去爱。
我们不断分析就会认清:恐惧不是爱,依赖不是爱,嫉妒不是爱,占有控制不是爱,责
任义务不是爱,自叹自怜不是爱,不被人爱的痛苦不是爱。爱不是恨的另一面。
真正的关怀就好比关心一颗植物那样,为它浇水,认清它的需要,给它肥沃的土壤,温
柔亲切地照料它。而只有当你的心中有爱时,才会看到真正的美。有了爱与美,不论你
做什么都是对的。
如何找到爱:
有件东西是无法或缺的,那就是没有任何动机的热情。只有在彻底舍弃自我中,爱才以
出现。
始终在寻觅的心是无法热情奔放的。你停止寻找它,反而可能邂逅它。
你会发现爱超越了时间的范畴,属于个人,也超乎个人,可以专一,也可以遍布,就像
一朵花的芬芳,不论人们站在花园内或花园外,对那朵花都毫无影响,它只是自然地让
所有的人都能分享它的芬芳。爱是新鲜、活泼而充满生命力的,它没有昨日,也没有明
天,更不受杂念的干扰。
如果你不知道该做什么,你就什么都不做。不是吗? 就是这样,什么都不做,然后你的
心就完全寂静了。当你不再寻找、不再渴望、不再追求了,自我这个中心点一消失,爱
就出现了。
十一时空隔阂
能够透视自己的内心,而不只是外在的人事,实在是最难的事了。我们声称自己看到了
一棵树,一朵花或一个人,然而我们是真的看到他们了吗?还是我们只看到由那些词汇
所制造出来的意象罢了?换名话说,当你注视一棵树或夜晚云彩的变化时,你是否真真
实实看到了它们?不只是眼睛和头脑看到,而是完整彻底地看到了一切。
有没有可能去除时空的间隙?去除一个人和他所害怕的东西之间的隔阂?只有当这个观
察者不再延续自我感觉时才有此可能。(观察者是印象的制造者,是记忆及观念的累积
,他只是一堆抽象的概念罢了。)
换句话说,当观察者消失了,时空的间隙消失了,爱与美才会出现。如果你的心能注视
一棵树、天上的星星或闪耀的河水直到完全忘我的地步,你就能体会到什么是美了。在
我们真正看见的一刹那,我们就浸淫在爱中了。美存在于完全忘却观者与所观之物的境
界中。既无自然界也无观察者,那是一种完全的,彻底的空寂,这空寂就是美。如果爱
不跟欲望、快感相连,就会变得极为强烈,那也就是美,它每天都会示现出崭新的面貌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观察者的自我感觉是如何消失的:现在你赋予这个问题的专注力,正是你解决这个问题
的能量。如果你能全神贯注于一件事情,观察者就消失了,只剩下了那股专注力,也就
是最高形式的智慧。这种心智状态显然是完全寂静的,而这种寂静只有在完全专注时才
会出现,它不是靠修炼得来的。这种既无观者也无被观者的彻底寂静,就是最高形式的
道心。这不是言词所能描绘的,因为一化为文字,就脱离了事实本身。你必须亲自去经
历、寻获它。
十二 观察者与被观察者
我们一向透过喜欢或不喜欢的中心点来观察和判断事情。因此观察者与所观之物就分裂
为二了。孰不知,观察者本身也是由他对各种观察到的意象的反应所形成的另一种不断
变化的意象。我们可以这样说:“观察者也是一种意象,只不过他能把自己和所观之物
分开罢了。这个由许多意象所组成的观察者,认为自己是永恒不变的,于是他把自己和
意象之间划清界线,形成时间的空隙。这促成了他和意象之间的冲突。
离开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意象,我们所能找到的观察的“本体”只是觉察的状态而已。
被观察者,各式各样的意象集合成一个意象中心,这个中心意象,就是观察者。而各式
各样的意象,又是观察者观念、判断和结论的统合,而观察者本身又是由这些其它意象
所汇集而成的,所以观察者就是被观察者。
觉察到观者与被观者不二,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与那个被观者认同,因而招来极大的痛苦
以及无止境的战争。我们此刻所探讨的,乃是另一种境界,从内心深处,从存在的根本
去了解它。
当观察者觉察出所谓的观察者也不过是被观察者而已,观察者就不再有任何活动了,不
是吗?他就是那个东西,那个东西就是他,无二无别。当二者对立时,他只好忙着应付
它;不过一旦体会他就是那个东西,也就没有什么喜欢或不喜欢的,于是内在的冲突就
停止了。那个受好恶之心驱使的反应作用,便到此结束。
然后你会发现,你的觉知突然变得极为活泼,它不受制于任何事件或意象。这种强烈的
觉知就会产生不同品质的专注力,这种专注力就会造成全然不同的心智状态。因为心智
就是觉知本身,它会因此而变得极度敏锐,而且有高度的智慧。
十三 思想的起源
思想只不过是一些观念,它是积存在脑细胞中的记忆的一种反应。
你听我说到“思想常是陈旧的”或“时间即是悲伤”这类的话,你的思想就立刻开始加
以翻译和诠释,但是这种翻译和诠释完全是建立在昨天的知识和经验上的,因此,其必
定受到昨日之你的局限。如果你只是全神贯注于这种说法,而不加以诠释,你就会发现
其中既没有观者,也没有被观者;既无思想者,也无思想的存在。你只需要观察自己如
何处在没有任何杂念的状态(我并不是指那种顽空无知状态),只要思想不再从过去的
记忆、经验或知识中生起,思想者就不再存在了。这并不是哲学或神秘学所探讨的事物
,我们是在对付一个极为具体的事实。如果你已经和我同行到目前这一刻,你就应该不
再用陈腐的头脑去面对挑战,而是能换上一种崭新的态度了。
十四 昨日的重担
在日常生活里,我们极少有独处的机会,即使独自一人,生活仍然充满着各种外来的影
响,例如知识、回忆、经验,焦虑、哀伤、冲突等,这使我们的心越来越迟钝、麻木,
就像例行公事一样单调地活着。我们有没有真正独处过,还是永远随身扛着昨日的重担。
你必须每天都能死于一切已知的创伤、荣辱以及自制的意象和所有的经验,如此你才能
从已知中解脱。每天都大死一番,脑细胞才会变得清新、年轻而单纯。
这颗活生生而寂静的心,没有自我的中心点,也不受时空的束缚。这无限的心才是唯一
的真理,也是唯一的实相。
十五 冥想
我们有没有可能,停止所有的追寻和比较,而自在地存活于这个世界?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某种经验-神秘经验、宗教经验、性经验以及致富、权势、地位和统
御的经验。我们大多数人都想要得到完全使我们满意、永恒不变而又不受意念毁坏的经
验。在追求经验的背后,就是对于满足感的需求,这份需求于是决定了经验的走向。强
烈的满足必定带来强烈的快感。快感支配着我们所期望的经验形式,于是快感就成了我
们衡量经验的尺度。任何经验都不可能是崭新的,因此都会受到限制。一个不停地寻找
和渴求更深更广经验的心,就是肤浅而迟钝的,因为它其实永远活在自己的记忆里。
只有深入观察自己,了解内在需求的所有本质,才能从需求及满足感中解脱出来。
需求必定制造所需之物的反面:当一个人免力行善时,在那种善行中已经影射出它的反
面,也就是邪恶了。任何的肯定之中,同时也包含了它的反面,所以当你努力克服某件
事情时,反而是助长它的威力。 - 需求必定制造所需之物的反面,而反面之中都是早
已经历过的事物。总之,一个人如果不能从无止境地需求中解脱出来,必定迷失在二元
对立的窄巷中。你必须彻底认清自己,然后才能停止所有的追寻。
什么是默观冥想
冥想乃是对生命的全盘了悟。
冥想就是观察每个念头和每个感受,绝不加以是非判断,而只是观察,随着它律动,从
这份觉察中你会认清思想及感受的所有活动,寂静就会在这份觉察中出现。用意念造成
的静止是停滞的,是死的;反之,如果思想者能了解自己念头的生起和本质,并了解为
何所有的思想都是陈旧的局限,从这个中间产生的寂静,才是真正的冥想,因为冥想者
已经不在了,心也已经空了。
如果你学着观察自己,观察自己走路的姿态、吃东西的方式、谈话的内容、如何闲聊、
憎恨、嫉妒等,如果你能觉察这所有的一切而不加拣择,那就是冥想了。因此,当你搭
公车时、在阳光照射的树阴下散步时,听鸟儿歌唱,或注视着你的妻子的脸庞时,你都
可以进行冥想。
一旦了解了觉察的过程,爱就产生了。爱不是任何方法或习惯的产物,爱也是无法从思
想中培养出来,只有在完全的寂静中,连冥想者也一并消失时,爱才可能生起。
心智必须先彻底了解自己的念头及感受的整个活动,和可能静得下来。要想了解思想和
感受的整个活动,就不能在观察中加入任何的责难。能如此观照,就是修练,这个修练
是流动,也是自由的。(所有的欲望、感受、所有的思想都是能量,甚至所有的生活和
生命也都是能量。只要那股能量不受任何冲突、矛盾和摩擦的干扰,就可以无量、无限
。)
在这种冥想和观察中,我们才能够单纯地认出自己的真相。首先要对自己诚实,如果按
自己应该的方式行事,就是对自己的不诚实。然后我们就要问自己有没有可能在不等待
、不寻找、不探索之际,巧遇这样东西?就象窗子敞开时,微风自然会进来。开窗不表
示你在等待,一有等待之心,就会形成另一种形式的自欺。但这也不表示你必须开放自
己来接受什么,因为这又是一种妄念。
十六 彻底革新
人类可能自由到心智变得完全清新、活泼而充满觉察力吗?
为什么人类有最高的科技却得不到这最重要的东西?为什么“我”的心总是感到如此空
虚。
我们是否真正了解我们自己?我们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痛苦和哀伤、贪婪和野心。。。
你的回答标志着你能量的多少。而这能量就是热情。缺少了这股热情,你就无法找到任
何真相。是否又是恐惧在作祟,使你无法拥有为自己找出真相的热情?无法找出为什么
你心中缺乏爱和缺乏狂热?如果你肯深入反省你的内心,你就会明白原因何在;如果你
能热切地去发现为什么你还未拥有它的原因,你就会明白它本来就在那里。放下便是最
高形式的热情,通过彻底地放下,那个被称为爱的东西就出现了。 |
h****2 发帖数: 8042 | 5 人际关系时常是建立在假象和防卫机制上。我们每个人都在为他人塑造形象,然后在这
个形象上,而不是真人身上建立所有的人际关系。其实人们一开始塑造形象,人与人之
间的真实关系就结束了。 |
h****2 发帖数: 8042 | 6 我们活着别人口中的世界,不是受制于自己的个性和倾向,便是受制于外在的情况和环
境,因此我们只是环境的产物,我们不再新鲜,我们从没有为自己发现过什么东西,我
们的心中没有什么东西是原创的、新鲜的和明澈的。
只有死于昨日种种,才能使你从内在和外在的所有权威中解脱,你的心才能时时年轻,
新鲜,天真无邪,充满热情活力。只有处在这种心境中,人才能观察和学习。要达到这
种境界,你需要极大的觉察力,需要对自己内心活动的觉察力。你只是觉察不去纠正,
也不指示它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因为你一纠正它,便树立了另一个权威和督察。
今天又是崭新的一天,让我们迎接它,把它视为仅有的一天。让我们摆脱昨日的记忆,
步上新的旅程,开始真的去认识自己。 |
h****2 发帖数: 8042 | |
z***o 发帖数: 2104 | 8 忒长了哈
夜深人静时候看看不错
关于快感和恐惧说的蛮好
哈哈哈
【在 h****2 的大作中提到】 : 赞 哈哈 zooho好~~
|
b*****l 发帖数: 8603 | |
n*******s 发帖数: 1726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