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Headline版 - 昔日血脉相连的兄弟民族,何以走到兵戈相向?
进入Headline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a***s
发帖数: 12296
1
既古老又年轻的乌克兰,为何沦为这场悲剧的主角?
“现代乌克兰完全是通过俄罗斯割去自己部分历史领土才建立的。”2月2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电视讲话中如此说道,并宣布承认乌克兰东部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两个地区独立。
讲话发表后3天,俄罗斯展开“特别军事行动”,引起全球关注。昔日血脉相连的兄弟民族走到如今兵戈相向的局面,令人唏嘘不已。既古老又年轻的乌克兰,为何沦为这场悲剧的主角?
乌克兰东西部民意撕裂
2014年2月22日,全世界惊讶地发现,此前一直活跃在镜头前的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突然失踪了。在那之前的3个月,首都基辅街头连续掀起规模浩大的抗议乃至暴乱,并迅速蔓延至乌克兰全境。
2014年3月11日,被基辅解职的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在俄罗斯顿河畔罗斯托夫市举行新闻发布会。图源:新华社/俄新2014年3月11日,被基辅解职的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在俄罗斯顿河畔罗斯托夫市举行新闻发布会。图源:新华社/俄新
事件的起因是亚努科维奇2013年11月突然宣布暂缓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联系国协定》可视为欧盟为乌克兰制定的改造计划,改造的核心是全面清理乌克兰政治理念、经济制度、司法体系等各方面的俄罗斯色彩,并代之以欧盟标准。
自乌克兰独立以来,加入欧盟几乎是历任总统从不讳言的目标。亚努科维奇突然踩下“刹车”,令乌克兰中西部的广大民众起先错愕,随后愤怒不已。在历时3个月的流血冲突与抗议后,事件最终以亚努科维奇出逃、乌克兰同欧盟签署相关协定结束。
但这没有得到全体乌克兰人的一致认可。在“去俄化”浪潮中,基辅把俄语剔除出官方语言,迅速激起了生活在乌克兰东部和南部的广大俄语人口的极度不满,以及邻国俄罗斯的巨大忧虑。之后,克里米亚半岛易主,乌克兰东部地区燃起战火,其影响持续蔓延并扩大至今。
根据2014年当时的民意调查,虽然有46%的乌克兰人支持加入欧盟,但也有36%的人支持加入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欧盟显然并非全体乌克兰人的一致选择。同时,支持加入欧盟的人数在乌克兰西部和中部分别占81%和56%,而支持拥抱俄罗斯的乌克兰人在东部和南部也分别占据61%和54%的多数。乌克兰东西部民意撕裂之大,可见一斑。
理论上讲,作为夹在西方与俄罗斯之间的国家,最为理想的选择无疑是在双方间保持中立与平衡,一如北欧的瑞典及芬兰。现实中,外界也有不少声音责备乌克兰在政治上缺乏智慧。但乌克兰特殊的人口结构与分布让这种理想状态只能停留在理论上。
在一个拥有4500余万人口的国家,有两拨在政治认同、宗教习惯、文化归属、地域分布上截然相反的群体,而且双方的人数大致接近,都拥有难以忽视的政治力量。当国家陷入向东或向西的争论时,显然没有谁能够轻易说服对方。而当平衡难以达成,政治领导人不得不总是陷入二选一的难题时,国家认同上的分裂注定难以避免。
同时,鉴于乌克兰自古以来就是亚欧大陆东西方交流的交通要冲,再加上俄乌两国的历史文化亲缘,以及地理上的漫长国界,这为西方与俄罗斯介入乌克兰国内局势提供了天然的便利条件。就像俄罗斯总统普京所说:“乌克兰对俄罗斯来说,不仅是一个邻国,更是历史的一部分。”
俄罗斯怒火已长久积压
“我们简单地看下地图就能发现,西方国家是如何对待北约不东扩的承诺的。不客气地说,我们是被骗了。”2月21日,普京在讲话中说,“美国的战略规划文件中写道,可能对所谓‘对手的导弹综合体’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对美国和北约来说,谁是主要对手?我们清楚,指的就是俄罗斯。”
普京的这段讲话,清楚地反映了俄罗斯自冷战结束以来积压已久的怒火与不安。从情感上,俄方感到被西方欺骗;在理性上,俄方对美国谋求绝对军事优势的意图深感威胁。因此俄罗斯的“特别行动”虽然军事上针对的是乌克兰,在政治与心理上的对象却始终是美国与北约。
冷战结束后,俄罗斯曾与西方有过“蜜月期”,期待能够被西方真正接纳,并恢复俄罗斯在欧洲近代史上的地位与尊严。然而,除了“七国集团”一度吸纳俄罗斯成为“八国集团”,俄罗斯感受到的更多是西方以“冷战胜利者”的姿态对俄进行欺骗与嘲弄——从问题重重的“休克疗法”引发的经济衰退,到北约一轮轮违背承诺的东扩,不少俄罗斯人的真实感受是经济与安全的双重剥削。
在这一背景下,乌克兰靠拢西方甚至渴望加入北约,是俄罗斯不能接受的。2014年,普京果断下令“接收”克里米亚,行动之迅速、过程之顺利令俄罗斯民族情感近乎沸腾,西方的制裁则进一步推高了普京的支持率。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俄方一定会与乌克兰走到兵戎相见的地步。事实上,俄罗斯曾竭力通过直接采取武力以外的方式拉住乌克兰“西化”的脚步,但有限的“政策工具箱”,以及因克里米亚事态而激化的俄乌关系,使得局势一步步走向失控。
乌克兰东部的俄语人口聚集区一直希望复制克里米亚模式,归入俄罗斯,但俄方并未予以认可,而仅提供军事与经济资源支持当地民间武装。
俄方的战略考虑,在2015年2月达成的《明斯克协议》中的关键部分得到完整体现——协议承认乌克兰的主权与领土完整,同时规定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享有特殊自治地位,尤其是在决定乌克兰国家走向的重大决策中,拥有类似一票否决的权力。
如果这份协议能够得到双方的完整执行,那么俄罗斯就能取得与2014年几乎同样出色的政治成果——无需耗费一兵一卒,就能堵死乌克兰加入北约甚至欧盟的窗口,并为在周边建立“欧亚联盟”的计划赢得时间。
然而,这些对俄罗斯最重要的条款,恰恰也是乌克兰最为抗拒的内容。因此自《明斯克协议》签署起,几乎就没有得到过真正有效的执行,甚至连起码的停火都没有实现。
俄乌双方在乌东地区连年僵持不下,导致乌克兰国内反俄情绪进一步高涨,这不仅限制了外交政策的调整空间,也在民族主义崛起的背景下让乌克兰国内的政治环境陷入难以摆脱的死循环。
反观俄罗斯国内,由于经济结构上的长期缺陷以及2014年后持续加码的制裁压力,综合国力与西方世界的差距不断拉大。对于俄罗斯来说,能对西方构成有效制衡的工具只有能源与军事。在美国页岩气开发取得重大突破,开始大幅出口并抢夺欧洲能源市场的背景下,俄罗斯要快速解决现实的麻烦和冷战以来的积弊,几乎只剩军事牌可打。
西方背信弃义挑衅拱火
不容否认的是,俄乌这对昔日的兄弟之国走到同室操戈的地步,与美国及北约的持续打压、挑衅与拱火密不可分。
西方多位政治及外交人士证实,在冷战结束前后,面对余威尚存的苏联及俄罗斯,西方不断在经济上提供支持,在安全上保证北约不会东扩,在此基础上,才有了德国再次统一,苏联逐步从东欧国家撤军的局面。
然而没过几年,北约就在1997年完成了第一次东扩。颇为讽刺的是,俄罗斯被纳入“七国集团”也是在那一年。鉴于当时俄罗斯薄弱的经济实力,俄方其实并无多大话语权,与其说这是西方对俄罗斯的示好和接纳,不如说是一种象征性的安慰。
之后,历经先后5次扩编,在波兰、斯洛伐克及罗马尼亚均被纳入北约后,乌克兰的西部及西南其实已经被北约国家包围。从2004年“橙色革命”到2014年基辅再度易主,西方的身影在每一次危机的背后都清晰可见。
俄罗斯不是没有发出过警告。2007年,普京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发表了被称为“冷战后措辞最为严厉”的讲话,他痛斥美国“毫无节制地滥用武力”,并直指北约的扩张与保障欧洲安全毫无关系。当时,普京引用1990年时任北约秘书长曼弗雷德·韦尔纳的一句话质问:“韦尔纳当时说,‘我们并不打算将北约军队部署到西德之外,要给予苏联稳定的安全保障’。这些保障在哪儿?”
但俄方的警告招来的却是美国的批评与不屑。对美国来说,只待乌克兰加入,北约便可以将军事力量部署至俄罗斯势力范围昔日的心脏地带,并大幅减少俄罗斯再度崛起的可能性。
当俄罗斯从去年起在俄乌边境部署重兵,德法等欧洲国家反对吸纳乌克兰加入北约时,美国政府及媒体不断释放情报机构的信号,炒作“俄罗斯入侵在即”,同时又多次明确表示绝不会派兵进入乌克兰作战。在复旦大学教授唐世平看来,这与怂恿甚至迫使俄罗斯出兵无异。
唐世平在战前就分析认为,不断炒作俄军重兵集结,又不满足俄方最低限度的条件,实则是美国堵住俄方退兵的可能。同时,美国政府明确释放不会出兵干预的信号,又给乌方输送军火,既增强了乌克兰军队的抵抗能力,又刺激了俄方的心理。
美国的战略考虑是,一旦俄罗斯出兵,整个西欧必将在安全上进一步依赖和追随美国,所谓“战略自主”被迫泡汤,同时俄罗斯也很可能陷入战争泥潭。
如今,俄乌谈判前景不明,基辅周围重兵云集,战火随时有可能以比前一阶段更为激烈的方式展开。曾经的兄弟国家闹到今日这般地步,又怎能不令人深思。
1 (共1页)
进入Headline版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