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a***s 发帖数: 12296 | 1 今天我们来关注一起中产家庭私校女“假装穷人”被牛津大学录取,后被举报,取消 offer 的离奇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 Mackenzie Fierceton ,美国人,24岁,自称来自一个低收入家庭,是家族里的第一个大学生,自称是queer*,曾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就读。
2020年11月,她申请到了竞争十分激烈的“罗德奖学金”,她也因此获得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的机会。
小科普:罗德奖学金(Rhodes Scholarship)创立于1903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负盛名的国际奖学金项目之一,历届获奖者中已产生了40余位国家领导人、30余位著名军事家、10余位诺贝尔奖得主,包括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和澳大利亚前总理鲍勃·霍克。罗德中国奖学金主要面向清北交复浙开放。
简言之,能获得罗德奖学金的都不是一般人。
Mackenzie Fierceton 成功申请上罗德奖学金后,她的故事被宾夕法尼亚当地一份晨报 The Philadelphia Inquirer 报道。然而文章发表后,罗德奖学金基金会收到了一份匿名举报。
举报者称,Mackenzie Fierceton 改过名字,她以前姓 Morrison ,曾在美国密苏比的一所学费不菲的私校 Whitfield School 上学,她的母亲是一名放射科医生。
Fierceton 被指控,对自己的背景 “blatantly dishonest”(睁眼说瞎话)。
她声称自己遭到虐待,但这种虐待未经核实。她曾报警称母亲在家里将自己推下楼梯,她的母亲被逮捕但否认了虐待指控,后来指控因缺乏证据而撤销。但她确实在此之后有过不到一年的寄养经历,这似乎是她自述的故事中唯一被确认的部分。
她声称自己来自低收入家庭,但她的母亲是医生,她还上过一年学费3万美元的私校。据报道,中学期间她的爱好是骑马、跳伞和漂流。她家的房子价值75万美元,有四个卧室。
她的一些其他叙述也被发现是编造的。罗德奖学金委员会认为 Fierceton “编造了自己的经历并不断的与别人分享这些经历”,然后利用这些“虚假的经历”帮助自己“申请那些竞争激烈的项目”。Fierceton 被要求撤回罗德奖学金资格申请,她照做了。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也已经扣压了 Fierceton 的硕士学位,宾大表示将自行调查后再做决定。有报道称,她在申请大学前改名,并在当年申请宾大的 PS 中用戏剧化的语言描写了自己被母亲虐待的经历。但 Fierceton 坚称自己没有在申请上撒谎。上个月,她提起诉讼,指控大学和基金会调查人员伤害了她。
对此,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位官员表示:“罗德奖学金基金会在自己进行了调查后,给了 Fierceton 自行撤回奖学金资格的机会。Fierceton 接受了这个提议。”
在一份声明中,Fierceton 的母亲 Carrie Morrison 医生表示:“Mackenzie is deeply loved by her mom and family. Our greatest desire is that Mackenzie chooses to live a happy, healthy, honest and productive life, using her extraordinary gifts for the highest good.“
“妈妈和家里人深爱着 Mackenzie 。我们最大的愿望是她能过上快乐、健康、诚实、丰富多彩的生活,利用她的非凡天赋获得至善人生。”
现在,Fierceton 的罗德奖学金已经被撤销,牛津大学的 offer 也没了,宾大也扣留了她的硕士学位等待进一步调查。
但在英美媒体的另外一些报道中,Fierceton 似乎确实曾受到伤害,只是没有她写的那么夸张。不知道这个故事还会不会有反转。
在《泰晤士报》这篇报道的下面,有将近500条评论,其中一些热门评论似乎也反映了目前欧美大学招生的“潜规则”。
“她可能真以为她家很穷。”
“她为啥不干脆说自己是黑人?”
“好家伙,她知道如何投其(大学)所好。”
“很明显她不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人。”
“她把自己伪装成一个受害者,一个穷人,一个被虐待的人,一个 queer,只为得到好处。”
“她可以跳过大学,直接进投行工作。”
“我认为这位年轻的女士具有担任高级zz职务的所有才能和天赋!”
“我儿子当年申请牛津大学的一个奖学金项目被拒绝了,他符合所有要求,只因我们诚实的写了家庭住址,而我们家的邮编有点儿太好了。”(注:在英国,家庭住址邮编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身份地位。)
“我认识两个全 A 学生,父母是 NHS 的顾问,从小在私校一直学到 GCSE 阶段,然后转去当地一所公立学校读 A-level 阶段,理由是为了提高进牛剑的几率,然后他们都被录取了。”(还记得牛津大学年度录取报告里,公立学校录取率再创新高的表述吗?)
我自己看到这个新闻的第一反应是,这不就是一个“打造虚假人设,然后人设崩坍”的故事么?
但这个故事最让我感到最荒诞的是,当很多中国学霸为了进欧美名校,天天忙着做“背景提升”,做付费科研,去大厂实习,立精英人设的时候,美国这姐们儿,竟然给自己做“背景降级”,私校女假装穷人,编造夸大自己的“弱势背景”,顺利搞定了招生官。
而一些“聪明”的中国父母,已经开始“努力学习在西方主流社会更为讨巧的话语”。
《南方周末》在去年的一篇文章中,就曾引用过一个故事:“一位老板希望花钱请人做一部 LGBT 题材的纪录片,因为他的儿子要申请国外的影视专业,‘他认为这样大学肯定能收’。”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