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Headline版 - 一万元奖励“阳性患者”:哈尔滨抗疫“奇招”招来网友嘘声
进入Headline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f***s
发帖数: 1
1
哈尔滨市12月2日宣布,对主动进行核酸检测以及自觉身体不适主动到医疗机构就诊并说明情况、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的人员,经核实后奖励1万元。
浏览各大新闻网站你会发现,网友们对这种“重奖”的评价,99%都是负面的。哈尔滨市的一片苦心,得到了网民的嘲笑,人们并不领情。
网友的反应很容易理解,经过两年的防疫实践,各地市民已经有了共识,配合防疫前去做核酸,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并不需要这种“重奖”来激励。哈尔滨的做法,难免有“作秀”之嫌。
据哈尔滨官方通报,12月2日该市发现一例本土新冠确诊病例,2例初筛阳性感染者,都是内蒙古满洲里市确诊病例在哈尔滨的密切接触者。
满洲里正在进行全员核酸筛查,哈尔滨市相关区域也在进行“全员核酸”。依照当前的防疫措施,密切接触者和次密切接触者,都会在第一时间进行隔离检测,而相关区域的人则进行全员核酸检测。
理论上,只要居住在相关区域,不管一个人是否“自觉身体不适”,都要进行核酸检测。如果要逃避检测,则会受到相应处罚。所以,从逻辑上来说,这个1万元重奖计划是完全多余的。在现实中,要出现一个能够领取这1万元奖金的“阳性患者”,这种可能也寥寥无几。
那么,这个1万元重奖计划,又该如何理解?
它在本质上是多余的、无效的,却也恰好反映出一些地区在防疫中“奇招迭出”的现实。一些地方,在正常的防疫政策之外,会凭空使出一些“多余动作”,既对防疫没有帮助,也平白扰乱正常生活;另有一些“奇招”,则不会干扰居民生活,因为那只是停留在文件上的一条“创举”,可称之为“文件抗疫”。前者如江西铅山关停全县红绿灯,后者则如哈尔滨的“一万元”奖励。
几天前,上海发现3例确诊病例,为我们展示了另一种防疫版本。上海没有启动任何一个行政区的全员核酸检测,而是按照规范对密接和次密接人员进行管控做核酸检测,对相关医院进行临时封闭(第二天即开放),就成功应对了这次零散疫情。
实际上,在过去两年的抗疫实践中,中国已经掌握了一套有效的办法,来应对各种突发状况。一个县级防疫部门,也能成功有效地进行流行病调查,能够追踪病例的轨迹。中国对疫情的防控是成功的,也及时总结出了可以操作的规范。
我们有理由相信,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就能像上海那样,应对当下的局面。很多人认为,上海之所以比较好地控制疫情,在于它是中国第一大都市。这是很大的误解。大城市当然“更有手段”,但人员流动也更复杂,防疫难度也更大。
最近几个月,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多余”的动作。一个病例出现,密接和次密接成功管控,重点区域测核酸,这属于“第一步”;一个城市进行多轮全员核酸,筛选可能存在的“阳性”,这已经是防疫的极限了。但是,有的地方远远超过这一步。
比如,对中高风险人员的人口流动,国家已经有明确规定,只要凭48小时核酸证明就可以通行;但在成都出现疫情后,西安就曾出台办法,要求成都到西安的人员,要么隔离14天,要么原路返回。这就是“多余”的超纲动作。
成都也曾因疫情防控出现过争议。当时成都推出“时空伴随”做法,大大扩大了核酸检测规模,它实际上是“全员核酸”的一个变体。这个举措,曾经受到三位华西医院公共卫生专家的质疑。后来的结果也证明,看上去复杂的传染轨迹,按照国家现有的防控规范依然可以应对。
大规模“连夜测核酸”是否必要,或者测核酸到底控制在什么范围,都是值得探讨和改进的。我们看到的现实是,很多地方都推出了自己的“防疫版本”,对外地来访人员的政策也不一致。有的地方,甚至在居民隔离时,上门扑杀隔离人员家庭的宠物。
可以说,当前防疫中出现的困扰和争议,大多都是围绕这种“多余动作”。有些网友甚至感叹,疫情本身并不可怕(可防可控,也有成熟的治疗方案),而一些“变态”的防疫措施更加可怕。这些“多余动作”,当然也反映出了地方的苦心,能够证明防疫的力度是空前的,但它们违反了科学防疫的原则,也过度干扰了人们的生活。
2019年12月1日,被认为是这次新冠疫情开始的日子。已经两年过去,中国应该有一套成熟的、规范的、可操作的防疫方案,甚至应该有针对大中小城市和农村的不同版本,按照方案执行就行,不多也不少。不该像有些地方那样奇招迭出,让防疫成为某种“表演”和“笑谈”。
1 (共1页)
进入Headline版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