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i***s 发帖数: 39120 | 1 讲一个故事吧:
十几年前,广东一位爸爸离婚后不愿把孩子扔给保姆,于是辞掉高薪职务,带着儿子远赴深山,种地为生,全身心陪伴儿子的成长。
儿子争气,学习体育样样出色,拿到了高额的奖学金,考上了美国名校,父亲也因此成了圈内小有名气的育儿大V,
故事到此,一路都在朝着温馨感人励志的方向在发展,谁知道有一天,突然传来了儿子在美国自杀的噩耗。
男孩叫一得,父亲就是以分享父子故事而出名的“一得他爹”。
最近几天,网上关于一得自杀的讨论沸沸扬扬,有专门抱着冷嘲热讽的姿态看育儿大V如何打脸的,有怒骂父亲毁掉儿子的。
我不想评判一得的人生,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但到底是哪里,我不了解,没有发言权。
这些看客们其实也没有。
我看了他的公号,这是一个很有爱和有趣的父亲,堪称全能老爸。
给孩子做的饭每天都不重样,为鼓励儿子背诗,一得每背出一首诗,他就围绕诗意做出一道菜。
他还会给猫做豪华厕所和产房,给八哥做别墅宫殿,我自问真的连边角料都做不到。
他也并没有为孩子牺牲所有自我,做农庄、写公众号、卖点小手工,样样都算打理得有声有色。
在采访中他一直在强调,自己给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
他说:没有指责,只有平等和尊重,这个家一定是一个很幸福的家庭。
他在给其他家长的分享中,也处处都在强调尊重。
正是这一点最让我难过——他一直活在自己和儿子都很幸福的假象里,他给的不是孩子想要的,他自己却从来不知道。
可是这些看客们难道就知道吗?
孩子离世前,媒体对他的教育方式都是清一色追捧,留言里全是崇拜夸赞,有一个人看出或者认为他的教育理念有问题吗?
他曾经是别人家的父亲,那些细节赢得了网友们十几年的赞美,可是如今这些都变成了罪证。
因为儿子自杀这个悲剧结果,就倒推回来,全怪到父亲的身上,把他描绘成一个沾满鲜血的杀人凶手,公平吗?
面对儿子的离世,他说出了最令人争议的一句话:他(一得)一生中所有的决定,我都是无条件地尊重、认同、接受,包括这一次,他最后的这个决定。
有人因此说做爸爸的完全感觉不到悲伤。
他不悲伤,难道你悲伤?求求你做个人好吗?
还有些大V大言不惭地说“我就是揍他(一得),也不能尊重他自杀的决定”。
人都走了,你鞭尸吗?
这个父亲也只是面对这个结局,含泪对孩子的最后一个决定说一声尊重。不然呢?有任何方法能换回儿子,我相信他都肯,哪怕一命换一命。
呼天抢地那都是做戏,你不是失去儿子的那个父亲,你理解不了这看似清清淡淡的一句话背后有着怎样的痛不欲生。
他只是想给儿子留最后一份体面,让他平平静静地离开。
悲剧一定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比如我从来不建议尝试新奇特的育儿方式,什么带娃辍学在家教育或者奔赴深山、环游世界,除非你有给孩子兜底的能力。
郑渊洁的孩子不上学也一辈子衣食无忧。你行吗?你不行,就别拿孩子当试验品。
一得父亲试图打造一个陶渊明式的理想国,可这不是一得想要的。
我看网上一得同学的留言,有人说,一得中学入读的是国际学校,里面的学生非富即贵,一得其实一直很自卑,介怀自己的家贫,也许在这个时候起,就埋下了抑郁的种子。
他在申请书上写,爸爸辞职后卖掉房子带他去山里生活,有一块只够种他俩吃的菜的贫瘠土地,房子是金属屋顶,打雷时他很害怕。床上有虫子、晒的衣服上面虫子在产卵,他“讨厌”这种生活。
未必是父亲强势,逼孩子上进。有些孩子天生就是敏感高自尊的,恰恰是一得太懂事太要强,太善解人意,怕爸爸伤心,使劲压抑住自己的心结。
所以他的爆发不是在中国,反而是去了环境相对宽松的美国后。
我理解一得,因为我自己也曾深陷过抑郁,不是在压力最大的高中,恰恰就是在我上了大学后。
突如其来的自由反而让我无所适从了,面对周围优秀的同学,突然就觉得自己是一滩垃圾。
沉浸在幸福和自豪中的父亲,没有捕捉儿子的微妙变化,这是他的问题,可他也是第一次当父亲啊。
如果一得父亲真的是一个糟糕的父亲,任何锅扣到他的头上都不为过,这个故事倒变得简单了。我们只要因此证明那些被用烂了的育儿道理。
但恰恰他几乎是一个模范父亲了,这故事才更让人悲伤。
爸爸是个好爸爸,儿子也是个好儿子,他们相依为命,拼尽了全力给对方最好的,结果却还是失败。
这悲剧告诉我们,哪怕所有的理论都对,也不一定教出一个完美的孩子。爱不是空谈的,多一点,少一点,你有时候真的不知道怎么去把握。
做父母就是太难了。我们做孩子那会儿,什么都是孩子的错。等我们做了父母,又什么都是父母的锅。
看的悲剧越多,越觉得做一个“普通却自信”的孩子真的挺好,我看到大圣咯咯咯笑,就觉得比什么都快乐。
我每天接孩子放学都会问一句:今天你快乐吗?我太怕他不快乐。
他是个慢热的孩子,喜怒有时并不形于色,只是眨巴着小眼睛天真地回答我:我快乐啊。
可是看了一得爸爸的故事后,我又陷入了思考,我怎么知道孩子是真正的快乐呢?快乐,明明是比优秀更难的门槛啊。
伊坂幸太郎有句被用滥了的名言:一想到为人父母不需要考试,就觉得太可怕了。
但讽刺的是,有时你会发现,一些父母并没有好好爱他们的孩子,却偏偏能生出一个乐观开朗的孩子。
还有一些父母明明把全部的爱都给了孩子,孩子却仍然悲观厌世。
就像有些人明明没有认真读书,却偏偏比那些夜夜熬到通宵的学生成绩更好。
哪怕这种几率极低。
但我们能做什么呢,我们也只能拼尽全力给他爱,把其他的交给命运。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