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i***s 发帖数: 39120 | 1 今天,《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刷屏,随后的驳文《你欠所有的北京孩子们一人五套房》等的阅读量也都随热点飙升至10w+。
北京的中产阶级每3个月焦虑一次,每次养活一篇10W+,Bianews也来凑个热闹。拉出两位编辑,分别站在土著和北漂角度,谈谈我们在北京到底有没有假装生活。
1 北京没有人情味?
雪妍:诚如作者所言,即便同在北京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非常遥远。但人情味并非只体现在每天一起吃饭每月必要相聚的小节上,真正的朋友是无论多久不见都能敞开心扉,无论相隔多远只要你有难就能立即伸出援手。
如果“吃一顿不谈事儿的饭,就可以说是生死之交”,那或许是你对真正的友情一无所知。
晓敏:小城淳朴、充满热情,大城市冷漠、充满距离感,这种小时候写作文标配,在客观上是存在,受地域大小的影响,小城人流少,小时候三天两头遇到的邻居可能还可以看着你长大,所以熟络,大城市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轨道上自顾不暇,所以有距离。
刚来北京的时候,租了一个二房东的房子,我听到过半夜摔门而入的声音,看到过跟我微笑打招呼的房客。
经历过中秋想分月饼给大家时被厉声拒之门外,也听过三轮车女司机跟要糖果的孩子说“妈妈送这个姐姐回家,赚了钱就可以给你买糖啦”的温情。
人情味是很主观的存在,有时候是让你觉得被接纳、包容,有时候是让你觉得感动、温情,可以说有充满人情味的时刻但不能说充满人情味的地域。而当别人跟你说他觉得这里没有人情味的时候,大概是他接受了忘不掉的恶意,这很遗憾,更遗憾的是那恶意糟糕到让他忘了也曾收获善意、或者至少是感动。
2 北京人有五套房,终究是北京人的北京?
雪妍:北京永远不会是某一个群体的北京。北京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特殊的政治地位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它必须用包容开放来接纳每一个踏入这片土地的外来者。
当然,从情感上来说,北京人潜意识里会认为北京是属于北京人的北京。每个人对于家乡都会有这样的情感吧,毕竟这是我们生长的地方,承载着无数的独家记忆与散不尽的乡愁。
不过简单粗暴地把“北京是北京人的北京”的原因归于北京人有“五套房”,还发出一连串灵魂拷问:“没有五套房,你凭什么气定神闲?凭什么感受生活气息?凭什么像北京大爷一样逗鸟下棋,听戏喝茶?”这逻辑也实在匪夷所思。
首先,身为北京人,我非常想知道这“五套房”的数据是怎么得出来的呢?每个北京人标配“五套房”?这个是国家统一发放的吗?为什么我没有领到?
其次,为什么没有“五套房”我们就不能气定神闲地去享受生活,逗鸟下棋,听戏喝茶了呢?那没有长成范冰冰或是Angelababy,是不是就该以纱蒙面闭门不出了呢?
现如今,有太多人都在为自己的人生画地为牢,人为限制自己应该买几套房,30岁之前必须结婚,孩子必须哪所名校……一旦有一条没达标,马上哭天抢地觉得自己的人生一败涂地,生活艰难世界上的一切都对不起你。其实,你不是真的拥有太少,而是你想要的太多太多。
晓敏:这个观点也不是这篇爆文的作者第一个提出来的了吧,但如果按“五套房子、祖孙三代都是北京人”才算北京人的话,心疼不少人。
北京不是我的北京,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起习惯买便携的一切,买什么都考虑带不走怎么办的人,根本一副随时漂泊的样子,到现在还没确定自己会在哪个城市落地生根,这是我个人原因,但可以证明这个城市里,不是所有人都想来争个城市属于谁。
话说回来,一定要说北京属于谁,从情感上我觉得不能让祖辈生活在北京的北京人失去他们的北京,因为我挺迷信血脉。
情感外我还希望北京能是懂北京的人的北京,是让它更好的那个人的北京,你站在胡同口看到路边摆了小马扎就想喝指收回去、必须整齐划一,而闻不到路尽头有人家厨房传来卤煮香,你天天在路边伸手拦人当黑车司机,看到共享单车就想据为己有,那我希望北京不是你的,任何好的城市都不该是你的。
3 很多人吐槽北京味,北京味等于自大吹牛逼?
雪妍:北京味似乎永远跟傲慢自大看不起人划等号,这也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北京人不得不收敛自己的京腔,生怕多说几个儿化音就会被人判定为骄傲自大秀优越感。
我不能断言,但至少我身边的北京人都不会无缘无故去对一个外地人横眉冷对傲慢无礼。
但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人在不知不觉间就造了孽。
而作者要大家尊重北京人的自大京骂吹牛逼,尊重东北人戴金链子这种行为,其实还是在开地图炮,把某一地域或是某一行业的人贴上统一标签这种事儿真的很蠢。
晓敏:有时候,我倒觉得这是北京挺可爱的魅力啊,我遇到过不停尬聊的北京人,滴滴管制,要京籍京牌的那段时间,我打到一辆顺风车,北京司机车开出没多久就说,“您看,现在这规定出台,滴滴不好打车喽,我就没事,都符合。”然后随手递给我手机,让我看上面一个说滴滴变成相亲平台的段子,看我愣住了,司机找补:“我就别想了,我俩孩子了都。”
我用“哈哈哈”应和,这种尬聊,他就那么一说,我也就那么一听,对不走心的事情上纲上线,未免刻板。
不过,这种“自大出牛逼”也让人学了去,遇到的外地司机,也会张口就来我在北京认识谁谁谁,在哪里有几套房。但话音总落在自怨自艾上,不知道认识这么牛的朋友为什么还让他自卑,这就是没学好,人要乐观着给自己“找补”回来嘛。
4 北京离宜居之都和,包容开放的城市精神越来越远
雪妍:北京的确不是个宜居之都,挥之不去的雾霾喘不过气的生活节奏,但将它变成这个样子的是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
至于关掉些小商店、小饭店、小旅馆,北京就不再包容开放?这些都是整顿市容的必经之路,也是提供给大家一个更加整洁有序的北京。试想一下,当路边小饭店被曝用地沟油老鼠肉的时候,那些嚷嚷着要“包容开放”的人,是不是又要质问干嘛不早把这些黑心商家清理了呢?
晓敏:空气质量这一个指标就不能把北京列为宜居城市了吧,但包容开放嘛,你看看每年有多少公司在北京注册、多少新的产业推动、扶植政策在这里出台,而创业手续放在二三线城市要花多久,北京每年有多少地下乐队即便不大肆宣传,每场也都让人挤满地下室,就可以看出北京到底包容不包容,开放不开放。
5 北京是北京人回不去的故乡,北京对于新移民是站不住的远方
雪妍:北京对于新移民能不能立足这个问题,我没有话语权。但北京绝对是北京人回不去的故乡。
记忆中的北京没有车水马龙没有这么多高楼大厦,有的是悠远的蝉鸣和相互熟识的邻里,而现在北京早已变成了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华丽昂贵但也锐利冰冷。
当新移民们觉得北京压力大,觉得忍受不了雾霾,可以说走就走回到自己的家乡从头再来。
可自己的家乡变成了这副模样,北京人又该逃向何方呢?
有人说北京人自己戴上了黄金枷锁,将自己困于原地,不肯放眼更广阔的天地。
但就如《北京,北京》歌词里写的那样:我在这里欢笑 我在这里哭泣我在这里活着 也在这儿死去。
我想这应该是每个北京人的心声吧,这是我们生长的土地,无论它变得多么难以忍受,我们都不愿抛弃它一走了之。
晓敏:每个在发展中的城市大概都会遇到这样的尴尬吧,更何况北京是在高速发展,回不去是必然的,但会有人可以跟得上吧,或者护的住。
我觉得新移民和北京人都该抛掉这个帽子然后可以归分为两种,一种是城市劳动力,他们不是不可替代的,成了时代洪流里最容易被裹挟也最容易被丢掉的人,另一种是城市创造者,一定意义上他们冲锋在前,是一定时间段里会被记得甚至被学习和超越的人,他们会站住。
北京最后会是标本一样不属于谁就置于橱窗的北京吗,也不会吧,历史总归是动态的,有人站在这里过,有人成为他们的来路。
6 北京人需要的是山清水秀人烟稀少的故乡还是繁华的北京?
雪妍:无论是山清水秀人烟稀少,还是繁华拥挤的北京,都不是北京人能决定的。
北京人想要的或许是每一个来到北京的人都能由衷的爱上这座城市,都能从这座城市里感受到一点美好。而不是一边生活在这里,一边怨恨甚至仇视着这个城市里的原住民。
晓敏:这个就有请北京人来回答啦~换做我的家乡,我也会很矛盾,如果我在变化而它还是老样子,我会焦虑,如果物是人非,记忆里的故乡和眼前的割裂开来,我也会难过。
7 成功的人都去国外了,这里只有少数人的梦想和多数人的工作
雪妍:定居国外就是成功的定义?这种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的心态,也实在不知该如何评价。国外的天气、自然环境、生活节奏、社会福利比起北京可能是会强很多,但如果你没实现财务自由,去到国外照样还是要工作奋斗。出了国不代表就过上了童话生活,可以每天躺着看海看星星看月亮混吃等死。如果总抱着消极心态,生活永远只能在别处。
晓敏:后半句是现实的,但“少数”工作就是梦想的人,很多选择在这个城市创业,“大多数”被工作充斥生活的人也还有在这个城市可以很方便去xxx看个展的梦想,有在这个城市会有机会见到XXX的小粉红梦想,有在这个城市加油努力一个月可以攒出一个xxx游的梦想吧。
有个朋友大学毕业后骑行去西藏、新疆,后来还去了伊拉克、阿富汗,经过战地又返回国内,他喜欢摄影也喜欢在路上,用镜头记录下很多珍贵影像,他最近说有个喜欢的姑娘,想好好工作成为一个可以负责任的男子汉,他没放弃梦想,摄影和姑娘都是他的梦想了。
至于用什么来定义成功呢,按文章怕就是购房之类的经济能力了吧,但显然狭隘。在国外的朋友有回来的,有要回来的,这不是城市决定的,甚至有些还不是因为生计、梦想决定的,而是因为他们有情感牵绊,而在这里留下来的人,有正想出国的,但他们说也一定会回来。成不成功,10年后看吧。我不喜欢太现实的论调,感谢作者还留下了为梦想的少数人。
8 “假装生活”的定义是什么?谁才不算是在“假装生活”?
雪妍:所谓”假装生活”本身就没有标准答案,有人认为每天辛辛苦苦挤地铁吃外卖住在租来的房子里,就等同于“假装生活”,但这不代表其他人的观点。
房子是租来的,城市是寄居的,但生活不是。抽时间看一场展览或者演出;静下心为自己做顿饭;哪怕捧着本书坐在阳台上消磨一个下午的时光……这些简单的小事都能证明生活是无比真实的存在。
我们都不是皇室后裔或首富之子,而且无论是谁,都可能过着不遂心意的生活。但这不能成为你丧和矫情的借口。
晓敏:去年年底,我有个朋友来北京工作,公司在海淀区,规定提供给在那附近租房的员工房补,于是我陪朋友去看房,看了不少老式的小区,印象最深的是,我们看一套房,进门右手边有一条狭窄的走廊通向厨房,还在想户型太差了吧走廊设计这么窄,中介指着通道旁一面墙说:“这有人住了哦,是隔出来的,便宜,也就1800多。”我才定睛看到尽头还有一扇小木门,这个“房间”没有窗户,也就能容下一张单人床,可能人走进去还要侧着身子。我问朋友,这是来生活的吗?
我住在五环外,名声在外的天通苑,远在几百公里外的朋友也知道“天通帝国”的梗,打过很多北京司机的车,没有不看导航走的,你问公交穿过天通苑要停有几站?你先问有多少公交都经过站吧。每天早高峰,我为20分钟到公司的地铁车程先在天通苑站排30分钟的队,北京盛夏比想象的热,没风的时候是香水、汗水、肥皂水、樟脑丸交杂的味道,有风就带来的别人早餐的味道,我也无数次问自己,这是生活吗?
这些问题,我到现在没有答案,因为我发现你只能说这是不是你想要的生活,因为生活于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评判准则,谁能为谁的生活打分,说谁过的就不是生活呢?
我那位朋友最终还是在几个月前离开了北京,她跟我说,走在北京的路上,每时每刻都找不到归属感。不过她很开心交了不少因为热爱潜水一起玩的朋友,他们中有很多“北漂”,他们有坚持不婚主义的,有爱摄影的,有玩机车的,他们不是那种到年龄结婚生子给别人一个交代的人,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准则,在努力过着自己的生活,他们的生活都很斑斓。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