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o***s 发帖数: 42149 | 1 他们出生于80、90年代的中国,还未成年时随家迁居国外,在跨语言和文化的转折中调整和自我探索。他们如何看“中国”?又如何看待不同文化下塑造的自己?
人物:吴颖翩
出生年:1987
出生地:广东广州
来美时间:1999年
入籍时间:2005年
一推门进入吴颖翩家,就觉得客厅装修是很典型的中国家庭:木地板、大电视柜、红棕色皮沙发,阳台和窗台密集摆放了许多绿色植物,中国挂历......他的妈妈在与客厅连着的开放厨房里收拾洗碗,喊他给我们倒杯水,请我们随便坐。
吴颖翩还没有出生时,在美国的姑姑就为他的父亲、母亲申请了亲属移民。父母从小就告诉他,某一天会举家移民到美国。他12岁时,移民申请才批准下来,于是全家移民来美国。他们一家人先是在亲戚家住了一段时间,之后又搬到布鲁克林的华人区八大道,在离海边近的康尼岛住过一段,因为2012年桑迪飓风家里被淹,最后就搬到了现在的房子。来了美国之后爸爸一直在装修公司做建材买卖工作,妈妈一直是做护理工作。
为了迎接我们的来访,颖翩给我们准备了不少东西,都在小餐桌上放着:老款闹钟、代表他出生时间的铜钱、口琴、三好学生证、小学生手册、甚至还有一本泛黄的毕业证。他以为是自己的,没想到竟然是爸爸的毕业证,上面还印着毛主席语录。
△ 颖翩从中国带来的物件:新华字典、口琴、闹钟、小学生手册和三好学生证书
颖翩有点冷面段子手气质,虽然绷着脸,但偶尔蹦出的回答搞得我和摄影师都哈哈大笑:
“离开的时候有跟同学说嘛?”
“老师、班主任知道,没有跟同学说。因为我是学霸嘛,比较高冷。高冷,就是一般都是等女生来追我的那种。”
“你怎么连三好学生证都带着?”
“当时就觉得,以后会用得上,比如找工作啊什么的。我比较有远见。”
颖翩是小学快念完的时候来美国的,除了三好学生证,他还带着小学时候的照片,跟我们开玩笑说要找他的“初恋女友”。说是初恋,其实是他那时心仪的一个女孩。时过境迁,颖翩也希望能通过世界说能找回当年的好朋友。
△ 颖翩小学时期的照片,猜猜他曾经心仪的女孩是谁?
采访时,颖翩的妈妈偶尔也会插话,她对一家人移民的日期记得很清楚:1999年1月8日来的,因为那一年1月17号就是春节了。虽然过去很多年,妈妈说起小时候颖翩上学被欺负的事情,还是又好笑又心疼:“刚来的时候,他个子矮,英文又不会,经常被欺负,特心疼他。他天天哭着回家哟,吵着要回广州,说走路都要走回去。”
颖翩却跟我们说,现在回想起来,他反而感恩这段经历。“因为在学校的经历,我知道怎么去面对那些霸凌者。那个时候把架都打完了,所以高中大学就没有那么冲动了。
而颖翩妈妈眼见儿子“逞强”也忍不住拆台:“还打架呢,可不是他打别人,是他被别人打。”颖翩上高中第一天,妈妈还远远地跟着他走到学校,担心他又被欺负。不过颖翩学习成绩优秀,高中也不像原来初中那么乱,他的学习生活也就顺利了不少。
颖翩妈妈说:我们对他也没什么期望,希望他健康快乐就行了。
颖翩最后进入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目前他就职于一家银行的IT部门。 从中国来到美国
Q1:为什么移民来美国?
阿姨在美国做设计衣服的工作,帮我们一家申请了亲属移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跟我讲了,因为我还没出生的时候他们就在等待移民排期了。我是独生子,从小到大,父母就有说我们要移民。
Q2:离开的时候有什么感受?来美国后在学校的体验?
有点舍不得,因为一直都知道要移民,也没有觉得那么突然。来之前是五年级,来了之后刚好3月春假结束,就在家附近的学校入学了。一到新学校就开始上六年级,相当于美国这边的初中,刚来的时候经常被欺负,被打。后来学习成绩好了,跟同学也熟了,就没有人敢欺负我了。高中还挺不错的,都很顺利。那个时候跟着同学一起去教会,但感觉自己的灵魂还不够纯洁,自己还需要历练,所以就不太想说自己也是基督徒。
Q3:说一说考大学和上大学的经历?
申请大学没什么压力,家里对我也没有什么期望。没有想过去常春藤,因为学费太贵。在高中时候就开始做兼职了,派派传单之类的工作。2005年开始,我在石溪上大学。小时候想过要做科学家,受到传统的中国爱国主义教育,想为中国拿个诺贝尔奖。上大学的时候刚开始是想学物理的。后来发现自己不是那个材料,成绩不是很好,就学了计算机科学专业(computer science)。当时一边学习一边打工,参加学校的勤工俭学项目(work-study program),主要是做学校运动馆的管理员。家里经济也不宽裕,我也希望自己能赚些钱。不过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自己不太适合边读书边打工,因为影响了我的学习成绩,现在想想有点后悔。
Q4:毕业就碰上经济危机,当时找工作的情况是怎样的?
我这个人比较随遇而安,也不会老想着毕业之后的事情。毕业之后主要就是不断地发简历,同时找一些兼职做。卖过灯泡,另外当时2011年,刚好美国在做一个人口普查,我就兼职去发调查问卷。我大学专业是编程,但毕业之后一整年都没有干相关的工作,会有点迷惘。后来找到第一份正式工作是在高盛做程序员。虽然经济危机期间银行业很动荡,但我倒不太担心,因为自己工资不多,裁人应该也不会先裁我。三年之后跳槽了。 如何看自己的身份
Q5:平时说什么语言?
在家里讲广东话,学校用英文,和其他身份的中国朋友用普通话。三语转换有时候会卡住。
Q6:什么时候入籍?当时入籍有什么特别的考虑或者感受吗?
18岁的时候入籍。那时候没有多想什么。主要就是考虑入籍之后福利各方面好一些。
Q7:你现在护照上的名字是中文的还是英文的?
是中文名字的汉语拼音,觉得没有必要改。
Q8:分享一下你对于身份认同(identity)的思考?
小时候曾经非常“爱国”。出社会之后,看得东西更多。读了历史之后,会想:“什么是中国人?” 这是很难有一个框能把意思固定进来的。“中国人”有个“国”字,战国时代还有七个“国”呢,现在都是中国了。
我还是认为自己是华人。我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没有减少,没有疏离感。现在我们家都还能看到中国的节目,入籍时也没有对中国人美国人身份的问题有困扰。因为在我心里面,我觉得国籍不太重要,只是你对文化的认同是什么。我从来没有觉得对中国文化认同在减少。
身份认同是在互动中产生的。我来这里之前觉得自己是广东人,来了之后的感觉是中国人,融入了这个社会一点点的时候觉得我是亚裔。我的身份认同会随着别人怎么看待我逐渐改变。
Q9:你的身份认同和处事方式对工作有影响嘛?
我是比较典型的中国人处事方式,会避开矛盾,很注意礼貌。但现在我会让自己更加自信果断一些(assertive)。美国社会始终是男性白人做主导,我会担心作为一个少数族裔,如果还是用惯性中国人的处事方式的话,职业的道路可能被卡住。我现在就会觉得自己的事业有碰到一些障碍。我会尝试去改变,但我觉得因为这个事情感觉沮丧的话,其实就不太值得。 在美国看中国
Q10:你和在中国长大的同龄人有接触吗?
接触对象仅限于留学生,觉得他们的文化和对美国的态度有些不同,例如多数留学生愿意去曼哈顿消遣。
Q11:你妈妈说你哭着要回中国,后来有再回过中国嘛?
2000年的时候他们带我回去过一次,后来就没有了。回去之后发现美国也挺好的。回国的时候天气很热,空气很糟。而且一切都变得太快了,回去的时候发现很多自己熟悉的地方,自己以前住的家,都已经被拆了。而且看起来就是在复制西方城市的样子,跟曼哈顿都差不多了,为什么还要回去呢。不过今年会回去一下,因为外公今年90岁了。
Q12:会考虑去中国工作吗?
会考虑。但如果最后家庭在这边的话就不会去,我不会觉得职业规划里一定要有中国。但不会拒绝在中国发展职业路径的可能性。因为中国好多东西还有待发展,我是个不太喜欢太多风险的人,也不是一个因为要达到特定目的去交际的人。我知道中国主流的发展方式是依靠“关系”的。现在回去发展,如果成功的话,结果可能很好,不成功的话可能没有什么意义。我知道我回去可能也不会有什么作为,顶多是去打一份工。
Q13:喜欢中国的什么?喜欢美国的什么?
中国我很难评价,因为我离开中国已经很久了,对美国比对中国更了解。美国的话,法律制度比较完善,虽然也有执行效果没那么理想的时候。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