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o***s 发帖数: 42149 | 1 11月30日晚,我主动终止在朋友圈发文字和图片,至今整整一个月。
当时提出的理由是:这些日子,不断遭到一位相熟多年朋友的批评,认为我的微信发的照片庸俗不堪、低级趣味,极容易被别人产生诸多误解,并认为这是我缺乏自信、缺乏安全感,而且担心自己很快走向衰老的心理折射和表现。如果不是极为熟悉的朋友,断不会如此直言不讳,藉此机会表达感谢之意!我对自己这些时候的毫无自知之明,且为老不尊、不够检点而感到羞愧难当。当然,我从无这样的意识,绝不可能以此作为增加自信的路径,也绝不会以此作为哗众取宠的噱头,只是觉得这些年各方面的压力太大,总需要一些调剂,但面对这样的批评,我不再做任何辩解,因为辩解毫无意义。如果让各位感到尴尬、难堪,进而愤怒,我虚心接受,更需要一些自省的时间。因此,我在当晚发布了失联前的最后一条朋友圈:“谨此敬告各位,从现在起,本人停止发表朋友圈。有工作联络或其他事宜,烦请私信联络。请大家理解,谅解。”
有没有相类似的现象发生?有,但不多,极个别,彼此都熟悉,都是可以掏心掏肺真诚以待的朋友。
自从设置了微信之后,的确有人不喜欢、不习惯我在朋友圈发的东西:图片太惊艳,文字太直接,观点太犀利...但我对此类的“不喜欢”,一般只会付诸一笑,不辩以自求解脱,这里也是适用的;至于会不会影响我的形象,我倒也不介意,我不会刻意塑造或维护自己的所谓道德形象,我早就说过,我本俗人、六根不净,也许还有机会犯有能力犯的各种错误。但我会努力告诫自己尽量不做过份逾越的事,不会有太多污名化自己形象的事发生,更不需要在朋友圈装模作样。既然都进入朋友圈,以此来哗众取宠,很无趣也没必要。
一次新媒体测试:“失联”后发生了什么
在这里做一次事实的澄清,之所以终止朋友圈的发送,以及暂时停止发送朋友圈的举措和声明内容,其实是一次针对性的新媒体测试。
在此之前,“拙见”在广州举办过一次大学生辩论会,主题是微信朋友圈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也就是“失联”之后的你,以及你的朋友圈,究竟会有什么反应?
12月9-22日,拙见团队与极之美团队,继北极极点之旅后,再度联袂合作,为此次南极之旅确定一个主题,就是“失联”,我提前在朋友圈“失联”,呼应了这一次主题,但关键在于我非常好奇,主动失联之后,朋友圈的反应究竟会怎样?
结果比我想像的还要错综复杂。
当晚,朋友圈的留言甚多,集中诉求是希望我不必理会任何责备,尽快恢复发送朋友圈,这一类的呼吁和请求持续不断。过去的一个多月里,几乎每一天,都有人发出各种私信留言,希望我尽早恢复朋友圈的正常状态。但更多数的微信朋友,并没有任何反应,你不愿意发送,哦,是吗,有些可惜,哦,知道了...
随着时间流逝,要求我恢复朋友圈的人,越来越少了,抱怨说看不到晚安图会失眠的人也不再抱怨,一切随著我的沉默不语,逐渐地风平浪静,波澜不惊。
“失联”有感:新媒体如同身体新器官
这真的让我有很多感悟:
首先,你别太把自己当回事,你再牛逼,充其量也是人生大舞台的匆匆过客,你不过是芸芸众生的一名走卒,大千世界的一粒沙尘,所谓昆仑山上的一棵草,泰山顶上一棵松,本来就没你什么事,朋友们会惦记你,但不会持续惦记你,你逐渐淡出公众视野之后,你就是真正地淡出。很快地,人们会习惯你的不存在,于是,久而久之,你就真的不存在了。人们的畸形很差,伟大领袖的诞辰,也才一年记得一次;你的存在或不存在,对于更多数人,实际上的意义不大。其实你就是你,你连一根菜、一根葱都不是,你或关或开朋友圈,这是你自己的事。因此,这次关闭朋友圈最大的收获是,对自己有更接近真实的察觉,会增加更多的谦卑意识,更进一步认识到,你只是一个简单的你,任何时候,真的不要把自己估计得太高。
其次,真有不断请求你回到朋友圈的人,真有因为你的午夜晚安图像不复存在而失眠的人,但不多,至少比你主观期待和想像的要少,或者说些归来吧的,也只是客套话语。也就是聊胜于无罢了,“人情薄凉”在新媒体时代,以及微信朋友圈内,有另一种寓意的理解和诠释。而这段时间,对于吴冠中这段话,我会有更多的触动和共鸣。
这段话摘录如下:
吴冠中:我这一辈子啊,很孤独。我有亲人,但一步步往前走时,亲人渐渐不理解,你走得越远,中间距离就越远。亲情,我并不很看重。至于朋友,只能某一段同路而已,过了这一段,各走各的路。一辈子的同道,几乎没有。这时代有太多的虚假,与我们那个时代比,垃圾更多,人心更虚伪,所以更难求知音。
知音难觅,即使相识多年,也会因理念不同,价值观迥异,误解日增而逐渐疏远。
这一个月里,反倒是我自己觉得“寂寞难耐”,尽管与微信朋友有私信联络,也不断利用私信与团队沟通协调联系,但惯于使用微信的我,并不习惯终止朋友圈的日常生活。
微信或微博,似乎早就成了我们人体新的器官,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此期间,我比平时更多的使用新浪微博和脸书,新浪微博的粉丝,由原来的不到一百六十万迅速增加到两百七十多万,增长一倍有多。原因无他,其实是我的发送和分享主要平台,从微信朋友圈转移到新浪微博和脸书的缘故所致。
但我还是深刻体会到,微信的功能迄今仍无法被取代,对于我而言,微信朋友圈不可或缺。
南极之旅与北极极点之旅不一样的是,南极之旅途中,可以使用邮轮上的Wi-Fi,讯号极差,费用很贵,100美金的流量,迅即用完。往返南极半岛的航程中,我花费了数百美金,一是与香港公司保持联系,处理急需处理的业务;二是仍不忘文明世界正在发生的事,心仍难以真正地放下和沉淀。
除了自己原本就是劳碌命之外,其实从内心深处,自己对“失联”,对与人之间、社会、世界的失联,潜意识是抗拒和排斥的。这一点心得,在前往南极半岛途中的拙见分享会上,我也与团友们做了互动交流:在共享时代,在新媒体以及互联网发展已经无以弗届的当下和未来,主动与人、人群、与社会,与形形色色的朋友圈“失联”,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能办到的事。
“老杨”的心迹
顺便在此一表心迹:
第一,这辈子我最不缺的是自信。难免也会有人批评我自负,尤其是来自长辈的批评,口气很重或者说很严厉,对于各种批评,我需要不断对照检视,观照内心以自省,但我真的不需要在微信朋友圈以各种文字表白,图像说明来增强自信。
第二,我从不害怕衰老,尤其是常年坚持冷水浴,于北极极点,南极半岛半月湾从事冰泳活动,相信不是为了抗拒自己的日益衰老,这是意志与毅力的磨练,我还要走很长的路,还要做很多的事,我需要像四十年前戒烟那样,始终不断锤炼自己的斗志。我赞同一种观点,即年龄充其量只是数字,只要精气神还在,没有老不老的问题,只有如何让自己活得更年轻的问题,精神不老,青春永驻。
第三,我不愿意也不会低俗、恶俗。处女座据说很挑剔,力求完美,有洁癖,尽管我们有时会骂骂粗话,说说荤段子,行为举止也不够文质彬彬,有时忍不住会在公众场合偷偷挖鼻屎、打哈欠什么的,文章的确也写不好,其实真的是没什么文化。有些常识性的错误,比如怀璧其罪的璧,有时也会以为是墙壁的壁等等。但难能可贵的是不装不端,没有架子,真性情。谈吐之间,可以手舞足蹈,努力妙语连珠,而不失幽默笑谑,吾行吾素亦可,吾行吾荤亦无不可。就像我主持的“夜夜谈”一样,虽然不少话题属于肚脐眼上下一寸方地,但并不逾越,也不违规,有自己一以贯之的价值观的坚持。或许有人会认为经常发的图片有伤大雅,会让人觉得老不正经,云云!老还能不时的“不正经”,其实也是年轻或荷尔蒙仍有存货的表现,应该多加鼓励,而不是横加指责,老而不死不可一口咬定谓之贼,应该打开香槟,举杯敬酒,再大喊一句:老杨,英雄啊!
还是一切照旧如常吧,也请一直对我“爱之深,责之切”的好朋友和开始觉得我粗俗不堪、没有文化的朋友见谅。
我不是完人,也恶心做什么完人,记住别叫我大师。“大师”,这已经是世界上最恶毒的骂人的话了。别叫我杨老,我还不具备被叫杨老的资格,把我叫老了,你要负责赔偿。
在“重混”中寻找知音与共鸣
KK在其新作《必然》,提出了共享和重混的概念,新媒体时代的共享与重混,有其特定的意义。
微信朋友圈里的共享,似乎更有共享的针对性;朋友圈本来就是一个江湖,就是一个小社会,专注于共享,在重混过程中寻找知音与共鸣...
既然微信朋友圈已经是绝大多数人的不可或缺,何必要“逆潮流而动”,自绝于大趋势之外...
想起了刚刚结束的南极之旅,在洛克罗伊港的遇险,浮冰重重围困十个小时,在天堂湾攀登悬崖峭壁的惊险,经历过冰雪高原危峰洗礼的人,更能体会到坚韧、毅力、节制与自律。
节制与自律,观照内心,时刻自省,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也是南极之旅的一个主要收获。
吴经熊在《禅的黄金时代》写过这么一句话:并非向东,并非向西,而只是直指内心,内心若够强大,够坦然,够豁达,有没有人点赞,有没有人留言,有没有人念想你,都无所谓。
再过些年头,给自己举办一个生前的追思会,看看朋友圈的朋友们,会如何评价论说自己的,就像《非诚勿扰》那样,想想也很有趣。
一本初衷,不忘初心,以“人之初”的善去面对世间一切荣辱一切喜乐一切哀怨一切纠结一切厄难一切困顿,你就会心静如水、拈花微笑了。
有些该结束的,就让它逐渐归于平静,直至心止如水,再也波澜不惊;有些不该结束的,再遭遇到滔天巨浪,跌宕起伏,终究还会回归到原点出发处...
你在耐心等待,我也渴盼归期。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