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c***s 发帖数: 70028 | 1 溥仪侄女爱新觉罗毓峖(文嘉)书画作品
爱新觉罗毓峖,字文嘉,清代道光皇帝的“五阿哥”——和硕惇亲王的嫡曾孙女,末代皇帝溥仪的侄女。如果早生200年,她也许住在京城,但这位生于1943年的“格格”,已在香港“安家”二十年。
爱新觉罗毓峖在香港身份证上叫“爱新觉罗文嘉”,生活中就说“我叫文嘉”。文嘉1992年全家移居香港后在一家艺术品公司做特约画家。
跟文嘉的专访约在她香港岛的家中。10平米的客厅里最显眼的是一个两米见方的书台。铺了白毡子的台上摊开正在创作的画,旁边摆着一个带轮的小柜,插满颜料毛笔。
“这几年我和小女儿都是合作作画”,文嘉的丈夫是汉族人,家里两个孩子,大女儿随父姓,小女儿随母姓,也算对爱新觉罗姓氏有个传承,“她画那些细致的部分,我老了眼神不好,就画些粗略的。”
文嘉的小女儿——爱新觉罗恒锦,端来一杯茶,茶杯是搪瓷的,带着托盘,上面类景泰蓝的复古花纹倒有王室韵味。
文嘉坐下来,端直背,用夹着一点南方口音的北京话说:“嗨,我们就一普通人儿,没啥故事可写的呀。”
来自皇家的新移民:哪有时间不习惯
文嘉出生的时候,家族早已离开紫禁城。所以她的记忆里没有皇亲国戚,只记得父亲爱新觉罗溥佺(后改名溥松窗)在辅仁大学(现北京师范大学)做美术教授时,书房里的朱墨丹青。“所有孩子都学画,算是家里的传统。”
事实上,现代派的溥佺传给下一代的满族传统不多:“满语是不会了,只保留了阿玛(父亲)和奶(口语母亲)的称呼。”
移民香港,是1992年的一个偶然。“主要是丈夫想要闯一闯,觉得香港机会多,对孩子发展也好。”一家四口租了一个“唐九楼”(指没有电梯、楼龄很长的房子)。淘了一堆二手家具电器,就算安顿下来。“语言不通,买东西都用指。”文嘉说:“我们像所有新移民一样艰苦过来,也没有时间不习惯。”后来辗转找到现在的艺术品公司,从此开始全职画家生涯。
爱新觉罗姓氏在香港有没有特殊待遇?文嘉想了想:“可能看到我们的名字特别长,要多看两眼。”文嘉说,名字长是自己从小的“烦恼”,“遇上需要签名的时候,别人早签好了,我连姓都才写一半。”
至改革开放后,有国外的收藏家来找家族字画,文嘉才发现姓氏有点名气。“还算有点优越条件吧”,文嘉说:“其实我们的画不一定比别人好,但姓氏确实比较受关注。”
香港女婿不问历史 外孙女长得像溥仪
正说着话,电视里传来一声“格格吉祥。”恒锦笑说,“我女儿看电视的时候会问,‘你们那时候是这样的吗?’”
恒锦10岁的女儿戴起圆框眼镜,露出两颗小兔牙,常被人说像照片里的末代皇帝溥仪。小姑娘好奇,回来打听,“家族历史她还不大能明白,就听说少数民族高考能加分,很羡慕,”恒锦大笑,“她说‘我也想姓爱新觉罗’,她爸表示不同意。”
恒锦的丈夫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对爱新觉罗的历史“毫不在意”,“香港人觉得凡事靠自己,所以他也不过问我们的家族。”恒锦描着牡丹,“他就把我们当画画儿的。”
对于家里加入个香港小伙,文嘉说:“女婿不错,他还爱跟我说普通话,其实我还愿意他跟我说广东话呢,那孩子的普通话比较普通……”
北京和香港:一个是故乡一个是家
文嘉说,20年的港式生活影响,“走路都比在北京快。”但最明显的改变是画。“我们原来学的宫廷画文人气重。面对客户就不一样了。”文人画鸟,从来只有一只,客户不喜欢,从此画鸟要成双成对。“鱼要九条,牡丹要八朵,特别是广东人,对数字认真,要个好彩头。”
文嘉的两个女儿现在都住在附近,文嘉每天早晨和大女儿一起送外孙上学,下午见见小女儿和外孙女。周末家庭聚餐,得闲“饮茶”。
“我们现在的房子都是租的,”文嘉说,几年前卖了房子,想换大套,不料房价开始一路上涨,“现在买不划算”。跟许多香港人家一样,文嘉和女儿们认为“买房是一种投资”,价钱不合适不如先租房:“等遇见合适的再买。租房孩子可以在附近,房东会关照房子,省心。”
文嘉说,北京是她的故乡,有童年和回忆。“想念亲友,就随时回去看看。”而香港,“就是家”,文嘉和女儿相视而笑,“我们在这里生活了二十年,早已融入香港。”
关于未来,文嘉和恒锦说,希望能为家族艺术出一份力:“尽量保持这传统,”恒锦笑言:“祖上搞政治的太多了,我们没兴趣,只想潜心作画。”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