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i***s 发帖数: 39120 | 1 刘洋进入轨道舱时玩起了自拍,杨利伟评价她非常自信
继16日成功赴太空“约会”,神舟九号昨天与天宫一号顺利“拥吻”,成功实现了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在这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刻,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也接受了记者采访,详细解读了这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
“这是开启未来空间站的一扇门”
记者: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获得成功,为什么是景海鹏打开那扇门,第一个进入天宫一号?
杨利伟:根据安排,他们有不同的分工。景海鹏作为指令长,同时作为第二次飞行的航天员,他对自己身体的把控,对操作的了解程度比另两位航天员更好。因此,我们在设计程序的时候,就编排成这样了。
记者:打开轨道舱的前舱门后,航天员特地来到对接机构照相,这应该是希望看一下锁紧状况下对接机构的真实状态。
杨利伟:对。我们的航天员要第一时间把对接机构拍下来,提供给我们的工程人员,因为它毕竟在太空中飞行了很长时间,同时也给我们以后的航天员看看,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记者:景海鹏在推开天宫一号的那扇门,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杨利伟:我想,这扇门就像开启我们将来的空间站一样,有着非常不同寻常的意义。
记者:所以开启的不仅仅是一扇物理上的门,更是未来中国载人航天向前走的一扇门。
杨利伟:对,是这样的。
“我当年是单人间,他们是套间”
记者:我特地问了一下航天系统的设计专家,他们说景海鹏冲着镜头招手并不在他们的计划当中。
杨利伟:我想他是想表达自己的期待和喜悦。
记者:以您的经验来看,航天员突然进入到这么一个大空间当中,是否也需要做身体姿态的调整和适应?
杨利伟:对,虽然海鹏经历过一次飞行,但毕竟还是在飞船和轨道舱、返回舱里工作,没有在这么大的空间里去进行适应。我们在地面也进行过失重的体验,但都是非常短暂的。按正常情况下,航天员进入到这个空间,进行一个短暂的适应之后会更好,但因为这一次进来之后就要工作,没有时间允许他们这样做。
记者:看到这个画面,当时仅仅只能在返回舱里执行任务的你会不会特别羡慕?
杨利伟:那当然,我早就说过,我非常羡慕他们,因为那时候我都是在返回舱里,连轨道舱都没有去,因为是一个人执行任务嘛。所以他们经常开玩笑说我那次住的是单人间,到了神六神七住双人间了,现在是套间。这是每个航天员都向往的空间。
记者:将来有我们自己的空间站的时候,航天员就会有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
杨利伟:对,那个时候就相当于住别墅了。
“工作都在天宫内完成,不用返回神九”
记者:画面中的刘旺从神九拿来了一个气体采样的仪器设备。其实他们在未来的几天,在天宫一号还是有非常密集的实验任务要求。
杨利伟:对,他们到了天宫一号,作业时间安排还是比较紧的。每天8小时的工作,8小时的休息,还有6小时的自我照料,我们还给他们安排了每天2小时的自我放松和娱乐。
记者:是不是基本上要跟地面上保持一样的作息?
杨利伟:对,我们要求他们采用和地面基本一致的作息。
记者:现在刘洋也进入到轨道舱了。刘洋这两天的适应有一个过程,今天当她给自己自拍大头照的时候,我们看到她的状态非常良好。
杨利伟:对,她现在恢复得很好,同时也反映了她很自信。
记者:在未来的几天里,他们几个人是不是都要留在天宫一号?
杨利伟:他们的休息、工作基本上都是在天宫里面,只有在食品加热以及个人卫生处理的时候才会回到轨道舱里。
记者:需要有人在返回舱值守吗?
杨利伟:不需要,可以在天宫对整个组合体进行控制。
刘洋回来后还要“补课”,学习基本技能
记者:刘洋进来还是小心翼翼的,是不是因为之前她进行的是一个浓缩化的训练,还没有对失重进行反复的训练?
杨利伟:对,按照航天员三年半到四年的训练周期,刘洋完成了航天员的基础训练和专业技术技能训练,然后就进入了这次任务的训练,对其他的一些训练我们采取了一些压缩,将来回来后我们还可以进行一些其他的训练,比如出舱,她还没有进行过训练。
记者:所以其实刘洋回来还是需要补课的。
杨利伟:当然,做为一个职业航天员来讲,一些基本技能还是需要继续去学习的。
记者:对这三位航天员到目前为止的状态,您有什么样的评价?
杨利伟:他们这次表现得非常好。因为航天员之间还是有个体差异的,在上面或多或少会有一些不适反应,这时候就需要航天员靠自身的意志力去克服。目前看他们都恢复得非常好,已经基本上适应太空生活了。而且,他们之间的配合很默契。
记者:这是第一次太空全家福,看到这样的画面,我们都非常兴奋,因为终于有一个足够大的空间可以让我们看到航天员的全身了。
杨利伟:把自己放进这个画面里,是每一个航天员都梦寐以求的。
记者:在未来的几天当中,您本人最期待出现的画面是什么?
杨利伟:他们还要充分展示航天员的风采,摆出一些在地面不可能实现的造型。
记者:什么时候可以把像我这种完全没有经过专业航天员训练的人送到太空?
杨利伟:这一天不会太遥远。当然,也要经过短期的培训才可以。
揭秘
和神八对接相比,有何不同?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副主任麻永平在接受采访时,详细介绍了神九与天宫一号自动交会对接和神八对接的四个不同点。
――飞船手动控制系统首次加电。这是神九飞船与天宫一号自动交会对接的一项重要备份手段。在自动交会对接过程中,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可以由航天员实施手动对接或撤离。
――对接在阳照区进行。神九飞船从400米停泊点到对接接触全过程均在阳照区内进行。这将进一步考验光学测量设备在强光照条件下的测量精度和抗光干扰能力。
――航天员首次进入天宫一号。这次任务中,神九飞船将与天宫一号实现空间连通;航天员将首次进入在轨的天宫一号驻留,并开展空间科学应用与试验。
――应急手段进一步完善。与首次无人交会对接任务相比,增加了50多种应急交会对接模式,进一步提高应急情况下成功实施自动对接的可靠性。新华社
打开天宫之门,为何用了3小时?
从神舟九号对接上天宫一号到航天员进入“天宫”,时间过去了近3个小时。通往“天宫”之门为什么这么难开启?
中国航天员中心选拔训练研究室主任吴斌说,从神舟九号进入“天宫”的路上,航天员要先后打开三道门:飞船返回舱与轨道舱之间的门、轨道舱前舱门和天宫一号舱门。后两道门通过对接通道相连,在打开其中每一道门之前,航天员都要进行舱门检漏、舱压平衡等操作以保证安全,这个操作过程是需要较长时间的。
记者从北京飞控中心大屏幕的实时画面上看到,在打开最后一道门――天宫一号舱门之前,景海鹏首先从工具箱中取出“钥匙”。这并不是我们常见的钥匙,而是一把三四十公分长的金属把手,相当于把一枚“螺母”套在舱门开门机构的“螺帽”上。
虽然地面试验中航天员开门并不难,此前科研人员们还是有过担心:天宫一号关闭了这么长时间,会不会打不开?不过,画面显示,景海鹏并没有太费劲,就打开了“天宫”之门。新华社
影响
“现代嫦娥”展示中国魅力
“雄心勃勃”“了不起的一步”“里程碑意义”“多个第一”“航天大国”……成为国际媒体和专家评论中国此次航天任务的关键词。
国际媒体和专家纷纷将之形容为中国探索太空计划的“最新举措”,认为这是中国太空实力的“最新展示”,将使中国朝着在2020年建成太空站的目标又迈进一步,推动中国进入空间科学时代。
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快速进步与中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上升相辅相成。美联社说,成功对接“将中国的国际威望提升到与其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相匹配的高度”。《日本经济新闻》认为,这次顺利对接标志着中国将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掌握此技术的国家。
对于中国这一太空探索的新里程碑,英美媒体给予高度评价。英国广播公司认为,这次载人交会对接成功代表着中国航天史的多个“首次突破”,即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首次实施手动交会对接、航天员首次进入天宫一号停留、首次有女航天员飞行、首次实现十余日载人飞行等。美国《洛杉矶时报》说,“神九”与“天宫”交会对接是重大突破,标志中国进入了过去只包括美国和俄罗斯的自主航天“顶级俱乐部”。
首位登陆太空的女航天员刘洋此次成为外媒关注的焦点人物,被称为“现代嫦娥”。特别是她在成功对接后的嫣然一笑,向世人展示了非凡的东方魅力,打动了无数地球观众。其实,“现代嫦娥”还代表了神舟九号以及整个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中国航天发展进程更像是一部现代版的嫦娥奔月故事,不仅包含了亿万华夏人的“飞天梦”,还有全人类探索无垠太空的美好愿望。
作为太空中的“中国天宫”,这一试验平台将使中国航天事业更广泛和深入地参与到人类探索宇宙的活动中去,让世界从中受益。联合国外太空事务办公室负责人马日兰?奥斯曼解释,她所在的机构致力于使各国从太空探索中获益,中国未来的空间站将可提供这一平台。美国行星协会首席执行官比尔?奈伊说,中国有望为全人类太空探索解决更多难题,在美俄束手无策的太空难题上“或许中国有一天可以有所作为”。
中国探索太空的努力,有助于航天领域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在国际空间站前景迷茫的背景下,奥斯曼说,中国预计在2020年建立的空间站届时“或许是唯一的空间站”,世界期待与中国在太空展开合作。
中国航天业的快速发展,还可更好地为发展中国家探索太空提供技术和专业知识帮助。加纳空间科学和技术中心主任埃里克?阿格雷说,中国在空间科学领域的领先地位为加纳和中国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中国已经在空间科技人员培训方面为加纳提供了援助。
“中国天宫”承载了中国人太多的梦想,浩瀚的宇宙更寄予了全人类无限希望。中国航天跨越式发展,将为世界各国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做出应有贡献。
神九航天员在天宫中每90分钟就经历一次日出日落
京华时报
天宫一号每一个半小时就绕地球飞行一圈。当我们在地球上度过一个昼夜,在天上的景海鹏、刘旺和刘洋,已看了16次日出日落。在20多立方米的新家里,他们将驻留10天。昨天航天员们度过了忙碌的一天,除了全面开展空间试验,还收到了来自地球的第一封电子邮件。
□第一夜
忙碌后室温23℃下入睡
从前晚11点开始,他们便过起了“北京时间”,与地面同步作息。忙了一天,航天员们也累了。按照工作安排,指令长景海鹏率先值夜班,刘旺和刘洋休息。
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邓一兵介绍,前天是航天员上天后最忙的一天,甚至连中午饭都没来得及吃。他们监视了神九与天宫一号自动交会对接的整个过程,为几天后的手动交会对接做准备。
邓一兵介绍,进入天宫一号后,航天员对气体进行了采样,还做了一些设备的更换工作,“目前天宫的环境非常好,温度是22到23摄氏度,湿度是40%多,另外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都在非常适宜的程度,这个环境应该说是相当舒适的。”
□第一天
任务满六点钟起床干活
昨天一早6点,航天员们就起床,展开全天的工作。同地球上的上班族一样,他们也是“8小时工作制”。昨天,航天员们开始全面开展航天医学实验,还进行了目标飞行器电子邮件试验、双向视频通话试验等。
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介绍,目前3名航天员的各项生理指标正常,精神状态良好,按计划完成了各项操作。她介绍,虽然设定的是8小时工作制,但因为任务满满,航天员有可能“加班”。
时间表
工作8小时
主要承担必要的组合体运行状态监控和设备常规照料、空间实验等任务。
睡眠8小时
主要在晚上,中午适当安排午休。
生活6小时
吃一日三餐,进行个人清洁、常规生理检查及舱内整理等。
休闲2小时
自由活动,可以记飞行日志、听音乐、看电影等。
□看点
天宫接收首封地球邮件
昨天下午3时46分,航天员成功接收地面第一封电子邮件,我国首次开展的天地电子邮件传输试验获得成功。
北京航天飞控中心按计划将精心选编的包括图片、文档、视频在内的数据包,通过专用的软硬件平台向天宫一号发送。稍后,航天员在终端显示系统看到了来自地面的第一封邮件。
通过这种方式,航天员不但能随时接收地面发送的飞行计划、文本信息,还能接收新的视频、音乐等资料,极大地方便、丰富了航天员的太空工作和生活。
第一次“面对面”报平安
“我们在天宫生活得非常好,工作很顺利。请大家放心。”昨天下午6时50分,地面与航天员开始双向视频通话。
“双向可视通话是这次天地通信系统最大的亮点。这是第一次‘面对面’。”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天地通信系统负责人贾文军说。神九还实现了“多舱通话”,不论航天员是在实验舱还是在返回舱、轨道舱,都可以在同一时间分别实现与地面的沟通对话。
在地面的航天员操作支持岗位上,有一张熟悉的面孔,他就是神七航天员翟志刚,“任务完成得非常好,非常出色,我们在地面上关注着他们”,他对队友几日来的表现大为肯定。 | x*******8 发帖数: 1254 | 2 从刘洋的自信,也能体会到这次神九天宫交会的特别成功!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