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c***s 发帖数: 70028 | 1 她们,又称3S女人——Single(单身)、Seventies(七十年代出生)、Stuck(被卡住,即嫁不出去了)。她们,就是人们所说的“剩女”。
3月初,国内一家知名婚恋网站发布了《中国男女婚恋观系列调查之“剩女”的自白书》。该调查显示,深圳有39.3%的受访女性自认为属于“剩女”,位列厦门之后,全国主要城市第二。
都市“剩女”大多被描述成这样一个群体:高收入、高学历、高龄。她们曾是众人眼里的骄子,近几年却因为未婚的身份,让她们陷入另类的尴尬。特别在深圳,生存压力大,节奏快,交友时间少,再加上职业性别隔离问题突出,使年轻男女交友机会变得更少。
专业人士称,若想缓解“剩女”问题,除了依靠当事人调整心态、主动追求幸福之外,政府及相关机构也需要采取措施,改善职业性别隔离状况,或者通过举办正规的大型交友活动,帮助年轻男女创造交友平台,增加择偶机遇。
针对“剩女”现象,有学者表示,“剩女”势力大增,与社会转型、价值取向改变、人口结构和女性地位提高等多重因素有关。说到底,“剩女”不是危机,她们并没有什么特别,只是社会多元化进程中的一种体现而已。
35岁的女人,在普通人眼中,特别是男性眼中,应该是什么样的角色?打扮老气?如梅干菜般没有女人味?如果对35岁单身女人还停留在这般想象中的,笔者要提醒你:“你已经out了!”
Amy可视作深圳多数“剩女”的代表。下个月,她将年满35岁。Amy拥有海归硕士学位,目前在一家金融机构从事分析师工作。由于工作能力强,Amy很受老板的赏识,经常一头扑在工作上,周末加班更是常事。
事业蒸蒸日上,感情却毫无着落。自25岁完成学业归国,Amy就一直在寻觅能相伴走完一辈子的人,对另一半的要求仅仅是“合得来”就行,经济条件跟自己相当即可。亲朋好友也给她介绍过几个,但对方一听她的收入,就打退堂鼓。现在,Amy反而不着急了,空闲时就“宅”在家里看碟听音乐,生活悠闲自在。
2010年,中国妇联划定“剩女”标准为27岁。如今,在深圳乃至国内发达城市,像Amy这样被称作“剩女”的大龄女青年的涌现,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深圳已是男多女少
今年3月7日,国内最大的婚恋网站“世纪佳缘”发布了《中国男女婚恋观系列调查之“剩女”的自白书》(下简称《自白书》)。该调查有效样本85498份,其中女性受访者41616人,占比49%,年龄多处于80后及70后。其中,广东有36.3%的受访女性自认为属于“剩女”,位居全国省份第三,深圳有39.3%的受访女性自认为属于“剩女”,位列厦门之后,全国主要城市第二。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深圳产业机构调整的原因,深圳原有的“三来一补”加工业正在萎缩,信息产业、金融业、通讯业、物流业、高端服务业甚至是建筑业等行业逐渐占较大比重,深圳男女比例早已不似早年传闻中一般“男女比例1:7”的局面。
记者查阅去年4月市统计局公布的《深圳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深圳人口性别比例已男多女少。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5614027人,占54.20%;女性人口为4743911人,占45.80%。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97.74上升为118.34。
相亲现场超七成是女征男
“你的是男孩还是女孩?”在闻名深圳的莲花山“征婚角”,这是家长间或者婚介和家长间打招呼的问候语,对方的回答多半是“女孩”,而这样的答复也多半会引起询问方的感叹,“也是女孩啊!”然后,只好摇摇头再去打听另一位。
家长们之间的第一句问候无疑透露出在“征婚角”征友的女孩要多过男孩。记者在“征婚角”张贴满了“征友”或“征婚”启事的几块信息公布栏处发现,一块公布栏上有60张“征友启事”,其中有43张是女找男,只有17张是男找女。另一公布栏上有44张“征友启事”,其中女找男有40张,男找女只有4张。从公布栏上的信息可以看出,男生毫无疑问是“稀缺资源”。
在“征婚角”做了2年牵线搭桥工作的东北人秦阿姨告诉记者,在这里找对象的70%以上是女的找男的,“大部分都是为女儿来找对象,家长一来到这里就是打听有没有单身男,男生资源比较少,只要看到有张贴有比较优秀单身男的信息,家长就会争着去推荐自己的女儿,比较优秀的单身男很抢手。”另一位婚介谭阿姨也表示,在她那里登记要找对象的女生比男生至少要多一半以上,“很多女孩找了一两年了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男生。”
移民城市造就不稳定人际关系
既然男多女少,为什么深圳“剩女”还这么多?“深圳女青年比较独立,普遍结婚年龄较晚,我们定义30岁未婚女性才称得上‘大龄未婚女青年’。”深圳市妇联鹏城之约婚恋指导服务中心理事长蒋睦民认为深圳城市情况特殊。
由于人才结构问题,深圳白领很容易就成为“剩男”、“剩女”。蒋睦民说,深圳“剩女”主要有女海归、进入管理层的女性和部分因工作繁忙而耽误青春的职业女性。因为她们毕业时普遍学历较高,研究生毕业的一般都在25岁以上;事业起步阶段她们无暇顾及婚恋,经过几年打拼,事业稳定的她们年龄已接近30岁,不知不觉步入“大龄”的行列。
深圳女青年基本来自全国各地,她们背井离乡,除了要承受比其他城市更大的工作和生存压力以外,还要忍受远离亲人且没有爱人的孤独。虽然生活在同一个空间,但面对来自不同文化环境和成长背景的人,却很少有机会能深层次互相了解和认同,高速流动的人群加剧了人际关系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
“在大龄未婚女青年心底,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习俗的积淀,婚姻问题的迟迟不能解决某种程度上也加重了她们对自我肯定的心理压力。”蒋睦民分析。
蒋睦民坦言,深圳作为一个移民城市,虽然社会的开放包容度非常高,相对而言,深圳“剩女”不必承受过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但压力还是有的,社会压力来自鲁迅先生所批判的‘看客’心理,她们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媒体炒作的题材,使她们一般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这样就在成为‘剩女’的基础上,又成为了宅女,这就更大降低了她们找到另一半的机会。”
【相关】
家长盼政府多设联谊平台“除剩”
几乎每一位“剩女”背后,都有一对“恐剩”的父母。都说深圳“剩女”多,在“征婚角”就有最直观的体现。每天有上百的家长从深圳四面八方聚集到此,为自己到了结婚年龄却依然单身的孩子们寻找对象。
为了女儿的终身大事,家长们都呼吁深圳政府能多搭建一些免费的联谊平台,让忙于工作的大龄男女青年有机会互相认识和了解,都能找到自己的另一半。
为解决女儿终身大事“睡不着觉”
家住景田北的刘阿姨是“征婚角”的一位常客,她告诉记者,由于离家比较近,近半年来,她几乎隔一两天就拉着老伴到这里帮自己的女儿找对象。
刘阿姨在“征婚角”溜达的这半年里也为女儿物色过几个合适的对象,但最后还是没有一个成功。女儿的婚姻大事一天没有着落,刘阿姨是一天也睡不着。
睡不着觉的不只是刘阿姨。记者在“征婚角”发现,不少家长都是退休人员,退休后本应该颐养天年,但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在退休之后,女儿的终身大事成了自己养老后的头等大事。
“我们退休后本来可以在老家好好养老的,不想到深圳给孩子增添负担,但是看到她30多岁了还不找对象,心里很急。”南山的杨阿姨也是“睡不着觉”一族中的一员,她说,现在她就是整天盯着女儿去找对象,“她找到对象了,我也就放心回老家养老去了。”
“养儿防老”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养老观念,养女同样如此。不过,对于来莲花山为孩子还找对象的家长们来说,与自己养老相比儿女的婚姻更是一个难题,有的甚至担心“养女要养到老”。
解决大龄青年婚事有助于提升幸福感
于是乎,莲花山公园这个小小“征婚角”成了父母们希望所在,“女儿工作忙,与外界交往的机会很少,认识异性的机会也很少,我们也只知道这么一个牵线搭桥的平台,都是过来碰碰运气,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啊,主要是深圳让男女青年相识相知的平台太少了。”来自罗湖的李阿姨无奈地说。
李阿姨告诉记者,到“征婚角”找对象的女方越来越多,这已经成为困扰不少家长的一个大难题,家长们都希望深圳政府重视这个问题。为此,1个月前,李阿姨特地通过某种渠道向深圳市委书记写了一封信,表达了家长们的这种诉求。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她没有收到回复。
在采访过程中,“征婚角”的家长们都向记者表达了这种诉求,他们希望政府相关部门能真正关注深圳“剩女”问题,建议妇联、市团委、工会、义工联等单位能搭建一些免费的男女联谊平台,让整体忙于“两点一线”生活的男女青年有机会认识和了解。“大龄男女青年的终身大事解决了,深圳才会越来越和谐,社会幸福感才会越来越高。”家长们如是认为。
【专家圆桌】
“剩女”现象是社会多元化的体现
嘉宾
蒋睦民深圳市妇联鹏城之约婚恋指导服务中心理事长
于长江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人文学院副院长
郑沛芳电视主持人、专栏作家、情感顾问
胡展鸿资深婚恋咨询师
如今,社会上女性“不剩”的原因都是相同的,而“剩下”的原因各有各的不同。这看上去像是一个没有结论的话题,“剩女”现象也算得上是当前社会的“发展病”之一。
为此,南方日报记者邀请多位业内人士、专家、学者共同就“剩女”现象进行一场“头脑风暴”,探寻“剩女”现象的症结所在。
婚姻是双向选择你挑他,他也挑你
南方日报:据国内知名婚恋类交友网站调查显示,“剩女”自述被剩下的原因是缺少认识异性的途径;而男性眼中,“认为自己很优秀,择偶眼光过高”是他们的观点。您认为此观点是否合理?而造成这种观点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蒋睦民:80后女青年自我意识很强,她们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比70后优越,在家中是几代人的中心,往往会过高地评价自己。同时,她们成长在网络、电视高度发达的年代,丰富的信息和高于生活的影视节目使她们对未来的生活期望值很高。
因此,在二十八九岁以前她们对男生的要求较高,也比较挑剔,但到了30岁以后会有很强的危机感,择偶条件自然会放低。
郑沛芳:现在有些女孩子比较功利,在择偶上都奔着对方的钱去,不考虑对方的素质。我建议更多的女生清醒地认识自己、认识感情。当你对男人有这样那样的要求时,有没有想过自己能给对方提供一些什么呢?别人凭什么要选择你呢?
胡展鸿:由此可见,“剩女”不是一日生成的,帮助她们最好的方法是让女青年不要靠“等”来收获自己的爱情。从少女到青年再到大龄女青年,每个阶段都有其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在少女时段做好婚恋的教育,培养其正确的婚恋观以及锻炼其社交技巧,能够避免很多婚恋的问题发生。
人事政策无改变现象短期内无法解决
南方日报:深圳的人口比例自2010年底已逐步呈现“男多女少”的趋势。您认为,未来“剩女”现象将朝哪种趋势发展?
郑沛芳:对于女性而言,最好的结婚年龄应该在30岁左右,因为女性对感情认知度的积累,某种程度上需要年龄的沉淀。但很多男性希望自己的新娘最好是25岁。比如说我锁定的结婚对象是40岁以上的男人,但很多40岁以上的男人要找的是20岁的小姑娘,所以我们就被剩下了。这样就很矛盾,所以“剩女”现象短期没办法得到全面解决。
蒋睦民:目前来“鹏城之约”参加交友的单位,很多都是女生数量多于男生,特别是教育、卫生系统,几乎是清一色的女生。如果深圳在人事政策上没有改变的话,估计“剩女”现象将延续下去。
南方日报:有舆论认为,“剩女”不是情感问题,而是一种社会问题。对于这种观点,您持何种态度?
于长江:我个人认为“剩女”只是一种社会现象,远未上升到社会问题这样的高度。迄今,社会对“剩女”都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剩女”形成的原因,到底因为是个人原因还是社会原因?目前的话题很笼统。
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城市氛围开放且现代化,人们多崇尚独立。在这样的城市里,个人选择跟城市的精神气质、社会的个性化程度都有很大的关联。深圳的社会形态,给人们更多的选择。如果你处在另一个社会形态下,或许你对婚姻的选择又会不一样。
我觉得,“剩女”其实像高房价、房奴一样,是多种因素的产物,也是社会多元化发展的一部分体现。
提醒相关部门谨防给“剩女”贴标签
南方日报:除了从“剩女”们自身方面寻找解决之道,“剩女”问题还需要依仗社会各界,包括政府相关部门、社工义工组织、社会盈利性服务机构等共同合力。您认为,政府在其中应该担当怎样的角色?
于长江:“剩女”是不是一个“问题”,还有待争议。因此,也不存在解决与否。政府相关部门可尝试多开辟各种信息沟通平台,加快整个社会人们沟通的便利。不光为“剩女”、“剩男”,也是在造福全民。当然,有可能的话,政府如果提供更多易于申请的安居房、经适房,也有助于青年人解决个人问题。
需要强调的是,在此过程中,政府必须慎重对待“剩女”现象,不要给这个群体贴上“标签”,否则,在政府部门“另眼相看”的关注之下,此群体有可能形成心理学上的“自我实现的预言效应”,即总想着自己是“剩女”,结果不是“剩女”都变成了真正的“剩女”。
郑沛芳:当下婚介网站、中介机构市场鱼龙混杂,相对而言,政府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建议由政府相关部门选定一些固定场所,举办一系列联谊活动。
我建议,为了更好提升配对成功率,每次联谊时,主办方可独立策划使用不同颜色的会员卡区分活动场次,争取扩大在收入、年龄、教育程度等方面条件类似的男女结识机会。
蒋睦民:深圳政府应重视“剩女”现象,调整用人政策,平衡男女青年比例;委托社会组织提供经常性的交友服务,打破行业性别隔离,让被行业性别隔离的男女青年有交往的机会;为大男大女提供专场交友服务,解决她们“交友难”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将于4月15日,在洛漫迪西餐厅特别面向大龄未婚男女青年举办第14届鹏城之约春季联谊会——熟男淑女专场,本次活动由深圳市妇女联合会、市总工会联合主办,欢迎有意参与的青年积极报名。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