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Headline版 - 大学教授否认同居欲赖账 女子邮件当证据获赔
相关主题
合作生子失败“男同”诉离婚 因女方未怀双胞胎夫妻双方老人争养孙子 妻子不堪争吵起诉离婚
小沈阳光盘侵权案开庭 被批“出名后过河拆桥”(图)妻子与他人一夜情生子 丈夫养儿13年发现非亲生
方舟子称罗永浩侵犯其肖像权 将其诉至法庭男子遭妻子戴绿帽照顾他人儿子10年 获赔20万
男子辛苦半辈子娶24岁女孩 女方得财产后变冷淡夫妻为购二套房离婚:妻子默许老公与别人同居
大学生啃老7年被赶出家门 称父母有义务养自己女子求学变博士后 丈夫称自尊心受伤起诉离婚
方舟子诉崔永元名誉侵权案25日宣判 被告不出庭丈夫结扎妻子仍服避孕药 夫疑对方不忠诉离婚
相声演员起诉百度 疑遭百度百科词条抹黑男子为争房产想毒死奶奶误杀男童获刑15年
老公出车祸毁掉“性福” 老婆起诉获赔1.5万美国华裔流行“老乡骗老乡” 财伤 心也伤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李女士话题: 双方话题: 电子邮件话题: 王先生话题: 同居
进入Headline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i***s
发帖数: 39120
1
李女士和某大学教授王先生偶遇后同居,后发生矛盾,李女士于是诉至海淀法院要求分割双方同居的一处房产。记者昨日获悉,法院根据李女士提供的电子邮件,最终认定二人同居关系,判决李女士获得一定补偿。
1998年,身为某大学教授的王先生偶然认识了李女士,双方互有好感,不断通过电子邮件相互表达爱慕之情。2002年,二人正式确立了恋爱关系。由于一方要经常出差,双方仍然保持着发电子邮件的习惯,邮件中除了甜蜜的爱意、思念之外,还详细描述了双方对家庭生活的操持、付出、经济支出等点点滴滴。
为营造幸福的生活,2005年以王先生的名义购买了位于海淀区的一处一居室的房产,并对该房屋进行装修,双方开始在此居住。2007年9月,双方签署了一份生活协议,主要内容是双方要彼此尊重,必要时,王先生要主动给予李女士合法的身份。双方约定共同拥有房屋所有权和使用权,协商决定与住房有关的事以及屋内任何物品的取舍,并各自负责装修部分相应的费用,王先生每月交给李女士500元,并负责偿还房贷及车子的开支,李女士负责家内的日常开销,包括物业、取暖费、水电费等。
后来双方发生矛盾,李女士将王先生诉至法院,要求分割双方共同生活期间购买的一居室房产,王先生则称,双方只是普通的男女关系,不存在同居关系。电子邮件的内容也不是自己所发,因为李女士知道自己电子邮件的密码,二人签署的生活协议也不是自己真实的意思,争议的房产为自己的积蓄加上向其姐借款20万元购买,完全属于自己所有,要求驳回李女士的诉讼请求。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王先生虽然不认可电子邮件的内容,但是认可该电子邮箱为自己所有,该电子邮件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结合双方“生活协议”约定的生活中的各种费用负担等内容,可以看出双方之间关系密切,且反复以“家”的概念称呼双方共同的生活,二人之间的同居关系成立。
根据双方所签订的“生活协议”可以推出,双方对争议房屋拥有所有权和使用权,应为双方共同财产。最后,法院根据对房屋的评估价格,减去王先生所借20万元的债务后,判决李女士获得剩余价格一半的补偿。宣判后,李女士还是提起了上诉。
法官提醒
电邮作证需确定身份
海淀法院的孟凯锋法官提醒,由于电子邮件存在发件人身份不易确定,内容容易被修改等缺陷,法院的采信率很低。
欲使电子邮件证明案件事实,必须注意保留电子邮件的原始状态,及时办理公证,因为公证后其效力较高,同时还须能确定对方身份和有其他相关案件事实相佐证,否则,电子邮件就不能作为判定案件的依据。
L*****s
发帖数: 24744
2
同居就要分财产了?
1 (共1页)
进入Headline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美国华裔流行“老乡骗老乡” 财伤 心也伤大学生啃老7年被赶出家门 称父母有义务养自己
3人吃百元火锅发票中80万大奖 票据疑丢失不能兑现(图)方舟子诉崔永元名誉侵权案25日宣判 被告不出庭
3小伙约好干大事 绑架豪车女赎金讨吉利要88万相声演员起诉百度 疑遭百度百科词条抹黑
阔太太欲为爱犬买墓地 遭拒后甩出一叠百元大钞(图)老公出车祸毁掉“性福” 老婆起诉获赔1.5万
合作生子失败“男同”诉离婚 因女方未怀双胞胎夫妻双方老人争养孙子 妻子不堪争吵起诉离婚
小沈阳光盘侵权案开庭 被批“出名后过河拆桥”(图)妻子与他人一夜情生子 丈夫养儿13年发现非亲生
方舟子称罗永浩侵犯其肖像权 将其诉至法庭男子遭妻子戴绿帽照顾他人儿子10年 获赔20万
男子辛苦半辈子娶24岁女孩 女方得财产后变冷淡夫妻为购二套房离婚:妻子默许老公与别人同居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李女士话题: 双方话题: 电子邮件话题: 王先生话题: 同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