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o***s 发帖数: 42149 | 1 十多年前认识袁涛的时候,他还只是“滚石中国事业”的一名宣传人员;如今,他已经是华谊音乐的老总。作为滚石进驻中国内地市场的第一代宣传人员,袁涛见证了滚石黄金时期的辉煌,也与歌手羽·泉一起经历了跟老东家“翻脸”的尴尬。
就在滚石庆贺自己30岁生日的当口,一桩持续了7年之久的官司也于近日终审判决。2003年,因为在合约期内擅自发行唱片和接商演,羽·泉组合被老东家滚石唱片IMAR音乐娱乐有限公司起诉,索赔200万元;今年1月,被判败诉的羽·泉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了申诉。这桩打了7年的官司近日终于尘埃落定,羽·泉的申诉被驳回,由市一中院强制执行赔偿200万元。对于官司的双方来讲,这一桩陈年官司带来的滋味各不相同。作为旁观者又是“当事人”的袁涛,又如何解读这个官司?
【回忆】最难忘跟周华健喝酒聊天
记者:你当初是怎么加入滚石唱片的?
袁涛:我1996年进滚石,2002年10月离开。那个时候,如果你是喜欢音乐、喜欢唱片这个行业的话,那滚石一定会是你心目中一个很神圣的目标。滚石那时在北京只有一个简单的办公室,只有两个女孩在里面工作,就是处理一些版权上的业务。1996年,“滚石中国”在内地有一个计划,想做大一些,比如说要签艺人、做一些发行工作,所以他们就开始招聘。我记得给我面试的是贾敏恕,聊了两个多小时就定了。
记者:你进去后负责什么工作?
袁涛:那时就是做宣传,因为当时“滚石中国”没有签内地艺人,我们主要负责滚石的台湾歌手在内地发片的宣传,还有就是宣传了滚石下面一个电影公司投资的首部电影《爱情麻辣烫》。
记者:在你接触的艺人中,谁让你印象最深刻?
袁涛:两男两女。一个是周华健,没想到十多年后和他还是很好的朋友,我管他叫大哥,他给我起外号,大家一起喝酒、聊天,特别亲密,完全不是工作人员跟艺人的关系。另外就是任贤齐,当时帮他做《心太软》那张专辑的宣传。我不能说对他的帮助有多大,但我内心里还是觉得挺骄傲的,在内地每个地方做宣传的情景,至今想起来还是历历在目。女艺人印象比较深的就是杨乃文,这姑娘白白净净、瘦瘦的,哇,却很能喝酒!每次吃完饭,如果有白酒剩下来,她都要拿回房间里喝,这姑娘真的跟别人不一样。另一个就是莫文蔚,她来帮《爱情麻辣烫》当嘉宾时,大家去城隍庙吃小笼包,她只穿着牛仔裤、大毛衣,一个很普通的女孩,可是晚上参加首映礼换上正装后,我发现她完全变了一个人!
【感慨】滚石没落在于没有“本土化”
记者:你在滚石工作的6年多里,羽·泉的走红算是最大的成绩吗?
袁涛:算,肯定算。羽·泉是“滚石中国”在内地签的第一个流行音乐歌手,像李泉他们应该算是“魔岩文化”那边签的。
记者:后来羽·泉为什么非要离开滚石?
袁涛:我们没有办法跟台湾派过来的负责人做任何形式上的沟通。台湾老板是想找个自己人、听话的人来负责,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并不是听话的人,我们有自己的思想,而且内地很多具体情况他们也不了解。比如说,负责人规定,有关羽·泉的事情,都要直接跟他汇报,但羽·泉就认为:“我们根本不信任他,根本无法沟通,为什么要汇报?!”最后羽·泉就说:“就算他们告我们,我们也一样要离开滚石。”
记者:滚石的老板是持什么态度?
袁涛:老实说,我对滚石充满感情,那一段岁月给我的帮助还是非常大的,而我也拿出了所有的精力去实现理想。可是目前这个状况,没有人来承担这个责任。我曾经跟滚石老板段先生谈判过,我对他说:“段先生,如果你相信我,让我做‘滚石中国’总经理,我会让你挣到比现在更多的钱。”但他选择了沉默。
记者:在你心目中,滚石唱片在华语音乐史上应该是个什么样的地位?
袁涛:就中国人创办的本土唱片公司来讲,我觉得滚石是无与伦比的,它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给大家带来了那么多精神上的财富和安慰。在这一点上,没人能跟它相比。它可能像唱片行业里的长江商学院。
记者:你认为滚石的“没落”,原因何在?
袁涛:从大环境看,整个唱片市场的销售渠道和消费群体产生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而很多唱片公司,包括滚石在内,都没有在变化中迅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应对它。从滚石公司自身来看,应该是管理的问题。他不相信我们,我们也不相信他,我们做的所有事情,他都没有参与过。我非常欣赏一家公司的老板说过的一句话:“本土公司国际化,国际公司本土化。”滚石在内地为什么越做越不好?就是因为它根本没有坚持本土化。你看,哪一家大唱片在内地的公司,老板是内地人?
记者:滚石迎来了30周年生日,你有什么感想?
袁涛:首先我很真诚地祝福滚石:生日快乐!但同时也告诉自己:滚石以后只会存在于缅怀里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