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Go版 - 《论生命在于脑运动》——围棋协会副主席华以刚
相关主题
谈谈我看围棋视频后的感想杭州棋院原院长董银奎因涉嫌受贿被捕
梅泽的定段原因小猪作弊得三星?zz
逻辑在哪里呢哪里沈果孙的围棋的道与魔下载啊?
(ZZ) 厦门大学棋人棋事补遗(17)江名人是谁的门下啊?
转载 我的围棋生涯(七)大家觉得谁讲棋讲的比较好?
ZZ-华以刚正式卸任程晓流老师讲棋为什么总是那么自信?
古力让业余一段20子能下吗?渐渐忘却的围棋往事 - 进阶篇(1)
北京大雪令三星杯半决赛推迟至12时华以刚和罗建文哪去了?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运动话题: 生命话题: 茂造话题: 围棋话题: 在于
进入Go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a*****g
发帖数: 19398
1
《论生命在于脑运动》——围棋协会副主席华以刚
2014年10月23日 01:46 新浪博客
摘要:20年前,笔者萌发了生命在于脑运动的思路,并且得以在《中国体育报》上公开
发表。20年后,笔者又有机会在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上进一步阐述了这个观点,当
时会场的反应是非常正面的,本文如实记录了这些具体过程。
"生命在于运动"是伏尔泰的名言。但是他本人似乎并未对此系统阐述,也许只是抒
发了个人的感受而已。如何理解其中的"在于"一词,非常值得推敲,很有必要进一步翻
译。笔者以为,生命就是运动、生命需要运动、生命得益于运动等表述更为直白。而最
为关键的,这是忠于原意的。
生命在于运动虽然脍炙人口,不等于没有不同的甚至于反对的意见。生命在于静止
就是其典型论断,千年王八万年龟则是生动的调侃,使这一观点更加容易流传。支持心
跳次数与寿数成反比的科学家大有人在,文中就有实例。笔者反复思考之后发现,这两
种看法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将运动、静止与寿数挂钩,正是这一挂钩,使辩论进入了
死胡同。不管说生命在于运动还是静止,在某些特定条件下都可谓言之有理。但是很明
显,原话并没有直接涉及到寿数。如果都不挂钩,那么各说各的话,互相取长补短,对
立将不至于那么严重。相对而言,目前生命在于运动的粉丝可能居于多数。越是这样,
就越要尊重少数,不能以多压少,拒绝讨论。这正是笔者列出这一章的缘由。
俗话说,人老先老腿。人的老态会显著地表现为腿部功能的退化,走不动了,活动
范围变小,身心健康就会变差,形成恶性循环。但是更应当强调的是人老先老脑。北大
哲学系之所以成为"长寿系",就是哲学家们一生坚持用脑。而不动脑筋和动不了脑筋的
,往往身体垮得很快。本章列举了正反面的例子。
《恍惚的人》是日本女作家有吉佐和子于1960年发表的小说。小说的主角是老年痴
呆症患者。由于日本社会老龄化的速度加快、程度加重,老年痴呆症亦随之增多。小说
直面这一社会现实,在选题上开了世界文学史先河。54年过去了,作者提出的问题不仅
不过时,反而愈显紧迫;不仅在日本是大问题,在中国也成了大问题。本文摘要介绍了
这部18万字的小说。老年痴呆症现在统称阿尔茨海默病。在小说中似乎没有提到对症的
特效药物。由于科学界对此束手无策,世界主要的制药公司无奈之余,干脆降低了阿尔
茨海默症新药物的研发力度。人们只能在患者行为干预方面想方设法。因此提倡脑运动
在这方面显然大有可为。
在脑死亡的概念这一章,主要阐述了脑干对于人类生命的决定性意义。介绍了与此
相关的中华传统思想意识和中医的观点。
本文提出的生命在于脑运动不是标新立异,无意以此挑战生命在于运动的经典论述
,恰恰相反,只是一个补充和完善。人们对于脑运动概念和形态未必熟悉,本文列举了
一些实例。虽说是信手拈来,带有笔者的倾向性,也是毋庸置疑的。
本文如果自称论文,实在显得单薄。但是毕竟其中有观点,有佐证,那就权当抛砖
引玉的微型论文吧。本文讲了不少小故事,有名人的,有报摘,也有自身经历,就请当
做微型纪实文学来读吧。
政协发言
2014年4月3日,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八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在政协礼堂金厅举
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亲自主持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全国政协
领导同志,有全国政协驻会副秘书长、办公厅研究室主任,有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
会负责同志,有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有全国政协相关委员,有专家学者。
以上共计36人。我这个老委员有幸以专家学者的身份与会纯属意外。会议的主题是贯彻
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增强国民身体素质。《条例》是温家宝总理于2009年8月30日签
发的国务院令第560号。
我发言的题目就是《生命在于脑运动》。根据"生命在于运动"的名言,提出了生命
在于脑运动的概念,进而建议将其运用到为老龄化社会贡献力量--政协发言提出问题之
后,一般应当有对策和建议。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26个省份(84%)65岁及
以上人口占总人数超过7%,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龄化趋势还在加快、加重,必须引起
高度重视。《条例》指出:"制定全民健身计划和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应当充分考虑学生
、老年人、残疾人和农村居民的特殊需求"。这里包含着几层意思: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
有敬老的好传统,我们理应继承和弘扬;就整体意义而言,老年人可以视为弱势群体;
老年人的需求具有特殊性。为此我建议在老年人中开展智力运动。智力运动也有叫室内
竞技、桌上游戏的。我介绍道,围棋、象棋源于中国,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毛主席在
《论持久战》等传世巨著中多次以围棋来比喻政治、军事。习近平主席在会见韩国总统
朴槿惠时,向客人介绍常昊并称赞中国棋手近年以来的进步。国际象棋、桥牌虽说是舶
来品,目前中国都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同时家喻户晓。很多上岁数的都知道列宁说过
国际象棋是智慧的体操。这些智力运动项目都是国家体育总局所辖的正式项目。2008年
世界智力运动会在北京隆重进行,标志着智力运动已经得到全世界的认同,显示了国际
普及程度。智力运动对于青少年的好处主要是开发启迪智力、培养竞争意识、学会面对
挫折。而对于老年人则侧重于老有所乐、手脑并用、延年益寿。智力运动的显著特点是
男女老少人人皆宜,对活动场地没有特殊要求。扬州棋院坐落在社区之中,不止一次有
中老年妇女上门询问有没有面向她们的围棋班。
《全民健身条例》指出:"居民住宅区的设计应当安排健身活动场地"。我建议,这
一"健身活动场地"应当包括智力运动室,主要面对老人开放,要鼓励更多的老人喜爱、
参与智力运动。有了场地,还要有组织者,有老师。要根据《条例》的规定,由体育主
管部门切实负总责,研究如何组织落实。建议鼓励有爱心、能胜任的志愿者参与其中。
目前不少社区设有棋牌室,基本上是麻将室。国家并未禁止打麻将,但是我们更应当理
直气壮、踏踏实实地提倡上述智力运动。
名言与诠释
"生命在于运动"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作家伏尔泰(1694--17
78)首次提出的。他还提出过"我们的健康全靠我们自己"的健康哲理名言。无从查考伏
尔泰本人对于这两句话是否进行过系统的论述。据说青年时代的伏尔泰曾经由于病痛而
影响过他的写作,导致他此后重视锻炼身体,成为许多体育运动项目的爱好者。他的话
也许只是抒发一下个人感受而已。但是,经过后人的推敲、琢磨、诠释和表述,才发现
这句话涉及许多学科,特别是涉及到了生命的起源及其终极意义。也就是"我是谁,我从
哪里来,我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与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等等。生命的内涵及其外延
非常宽泛,大大超越了笔者的能力范围,所以在本文的讨论中,生命的内涵仅限于人的
生命。运动也有丰富的含义,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社会运动、思维运动
等等都是运动。而当今人们所说的运动,一般是指锻炼身体和肢体的活动而不是广义的
运动。而如何解释生命在于运动的"在于",也很值得研究,似乎需要进一步的翻译。我
想到了"就是"、"需要"、"得益于"等更为直白的表述。
人的生命从卵子受精、胚胎发育阶段就离不开运动。人们比较容易观察、体会到宏
观、显性的运动。而细胞的分裂是一种微观的运动方式,通常不为人们所注意。生长发
育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内在的实质是人体与外部环境不断地交换物质和能量,进行
自身的新陈代谢,当然这也是运动。人体在生存过程中,要对外界具备并表现出反应能
力,这种反应能力,从思维到身体内部的物质保障,都是运动的结果。基因是人体遗传
的密码,它确保了人类的繁衍,基因的形成、保持和发挥功能是生命得以延续的运动过
程。而遗传变异就是这个过程出现了异常状态,运动因故脱离了正常的轨道。由此我们
不难得出结论:生命本身就是运动。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人体的发育成长。喜爱体育运动的人们身体素质普遍较好。通过
适度的体育运动特别是有氧运动,心肺功能得到锻炼和提升最为明显。其实所有的循环
系统也会受益,内部构造随之变化,新陈代谢随之变化,给全身带来好处。中老年人要
想保持健康,延缓衰老过程,也要勤于锻炼,适当运动,这既是科学家、医学家们的研
究成果,也早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因此我们可以说,生命需要运动。
许多运动是在室外进行的,像田径、游泳、高尔夫等,通过沐浴阳光,呼吸新鲜客
气,亲近山水,人们享受着自然界赋予人类的恩泽。许多运动是集体运动,有足篮排等
集体球类项目和龙舟、赛艇等,通过这一类运动,人们扩大了社交范围,强化了集体意
识。还有许多运动是与对手共同配合才能完成的运动,例如乒乓球、羽毛球、智力项目
中的棋类等。人们会认识到,对手是竞争对象也是朋友,没有对手也就失去了自身的存
在价值。总而言之,运动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提高生活质量,提高幸福指数,也
就提高了生命的价值。就这个意义而言,生命得益于运动。
对立面与变换视角
哲学和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人心如面。
思想认识的统一往往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而争论是绝对的、永恒的。尽管生
命在于运动脍炙人口,不代表反对意见就不存在。反对者使用同样的语气说:生命在于
静止、静养。其有力论据是:千年王八万年龟。我们都知道龟类较少运动或者说是行动
迟缓,却是有名的寿星。而不少运动较多的动物或者人类,其寿命是比不过龟类的。有
人认为,在人的一生中,心脏跳动的总次数是一个定数,尽管某些因素会使这个数值有
所浮动,但是比例不会太大,所谓八九不离十。据新华社伦敦2010年11月14日电,一个
由英国、美国、德国和荷兰等多国研究人员组成的课题组,在英国权威杂志《自然·遗
传学》上发表报告说,他们分析了约5万人的基因和健康数据,确定了人类基因组中的2
2个基因位点对心跳信号有影响。这个研究成果,可以理解为力挺心脏跳动总次数论。如
果这个理论成立,那么运动导致心跳加快,次数增多,必然影响寿数。而心跳慢的理应
长寿。海龟、鲸、大象等动物的相对长寿,似乎是在证明这个理论。
真是一个有趣的状况。生命在于运动的理念得到广泛认同,广泛到了似乎无需再加
以证明的地步。但是千年王八万年龟所代表的观点也不会那么轻易退出辩论。看来我们
需要变换一下视角。前面进过,生命本身就是运动。生命需要运动。生命得益于运动。
如果在这个基础之上还要再添加一句:生命的寿数在于运动,运动必然延年益寿,那就
像真理再前进一步--很可能走向谬误了。影响人和动物寿命的因素非常复杂,物种、基
因、生存环境可能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相比之下,运动还是静止、静养,或许会影响
到寿数,但未必是决定性的因素。不将运动与寿数直接挂钩,可以避免无谓的争论。而
人类通过运动,可以锻炼身体,可以磨砺意志,可以开拓思路,可以亲近自然,可以融
入社会,可以结交朋友,可以提升生活质量,可以提高幸福指数,一句话,可以发掘、
提高生命的价值。生命与运动密不可分,或许这才是伏尔泰名言的本意。不容忽视的事
实是,伏尔泰并未将运动与否与寿数挂过钩。
虽说生命在于运动,但是只有适当运动才是对于健康最有益的运动方式。过犹不及
,运动过量同样具有很大的风险。我的青少年时代在专业运动队度过。当时的口号叫"三
从一大",就是要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进行大运动量训练。从提高水平、争金
夺银而言这是正确的选择,但是否以利于人体健康、延年益寿就值得商榷了。老运动员
肌肉拉伤、跟腱断裂的时有所闻。运动员退役时如果没有这一类伤病"全身而退"的,真
是凤毛麟角。在文革动乱年代,连国家队的游泳池水温都没有保障。笔者有一次在15度
的水温中勉强地游了600米,受到严重风寒,结果在三伏天大太阳下浑身发抖,由此落了
个"老寒腿"。几十年都没有彻底断根。总而言之,各项运动有利必有弊,不存在适合于
所有人的运动方式。游泳对于锻炼心肺功能的好处没有任何争议。但是池水的消毒保洁
很难万全。对于眼睛、耳朵、鼻子等"开口"的部位就有隐患。登山的好处很多,但是不
能不注意到下坡、下山时,膝盖的负担大大超过平地行走。而需要憋气的无氧运动例如
举重、投掷的负面因素就更加显而易见。所以大家应当重视专业指导,进行适当的运动

动腿和动脑
一如前述,这里讨论的不是广义的运动,而限于人体运动的内涵。提起人体运动,
很容易使人联想起肢体运动。广为流传的"人老先老腿"更是强调腿的重要性。人体的最
大的肌肉群在腿部,腿部运动往往带动全身运动,而全身运动时腿部不可能不运动。人
的老态是全身功能的退行性变化,比较显著地表现为腿部功能的退化。走不动了,人的
活动范围就会变小,身心的健康状况就会变差,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对这句话可以基本
认同,但是更应当强调"人老先老脑"。1960年日本女作家有吉佐和子在《恍惚的人》中
,首次以小说的形式描述了老年痴呆患者的形象。主人公四肢健全,行动并无不便,却
在动脑方面出现严重障碍,大脑功能已经发生严重障碍。而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所谓
61现象也值得关注。有些人在工作岗位上忙忙碌碌,身体很好或者没有大问题。一旦退
休下来,突然失去工作,早年又没有培养兴趣爱好,于是整天无所事事,徒然打发时光
,结果身体很快垮掉。这两个例子都是不动脑筋和动不了脑筋的后果。
北京大学哲学系被公认为"长寿系",90岁以上学者占1/4,85岁以上学者超过20人,
几乎占一半。其中梁漱溟(1893--1988)、冯友兰(1895--1990)、张岱年(1909--20
04)享年95岁。任继愈(1916--2009)享年93岁。而健在的超过90岁的大有人在。笔者
谨此衷心祝福教授们寿比南山,超越前辈。
这些长寿哲学家的共同特点是将生命与事业完美结合,毕生用脑不止。往往直到去
世前还在动脑子思考问题,思考在常人看来非常抽象、非常枯燥的哲学问题,似乎忘却
了老之将至。有趣的是,梁漱溟、冯友兰的不经常参与运动是业内有名的。
据新民晚报2014年4月13日报道,酒界泰斗秦含章今年107岁了。他是我国食品科技
和工业发酵、酿造技术的拓荒者,现在仍担任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专业协会名誉会长
。被业界誉为"研究中国酒文化第一人"。秦含章目前能自己吃饭,自己穿衣,生活上完
全自理。2010年秦含章乘机时,机场工作人员见老人103岁高龄,担心意外,不让登机。
秦老无奈出示体检报告,机场人员一看傻了眼,有些指标竟比他们还好。那一年秦老乘
机超过10次。秦老把养生经验归结为"四动"--动脚、动手、动脑、动口。秦老认为脑不
动要生锈,经常动脑可延缓脑细胞老化,防止得老年痴呆症。秦老喜爱的动脑方式是写
诗,这时候也不离本行,内容一般是有关健康、品酒的七律古诗。至今已经写了上百首
。这两个例子充分说明,勤动脑是生命的应有之义,勤动脑给人们带来健康,带来幸福
,自然而然地带来了长寿。
走近恍惚的人
日本女作家有吉佐和子(1931--1984)于1960年发表了18万字的小说《恍惚的人》
。将老年痴呆症的的形象作为小说的主角,直面社会的老龄化现实,在世界文学史上开
了先河,体现出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小说发表距今已经54年,
但是作者提出的问题不仅不过时,随着时光流逝,反而显得越发紧迫。从此恍惚的人在
日本几乎就成为老年痴呆症患者的代名词。在这里,让我们走近这位恍惚的人。
主角立花茂造,亮相时84岁。平素他不爱动脑子,从来不看书报杂志,对时政新闻
和电视剧毫无兴趣。他没有兴趣爱好,却爱刁难人,凡事爱挑剔,不和邻居来往。他四
体不勤,哪怕家里的油瓶倒了也不会自己去扶,肯定会支使老婆。在一个雪天中,他的
老婆在美容院做完最后一次美容之后,安详地撒手人寰。失去了老婆照料的茂造,老年
痴呆症状顿时就加重了。其症状可大致归类如下:
身体变化。以往胃肠弱于常人,现在无论吃什么,吃多少都不会坏肚子。看到芋头
、胡萝卜等食物,不等摆上桌,伸手就往嘴里送。吃了好几个人的分量,还要吃寿司。
比以前变得不怕冷,在雪地里小便磨蹭半天,不觉得冷。作者不禁感叹,难道相关系统
也随之变傻了吗?
失认。茂造与老婆、儿子、儿媳妇、孙子同住一个院子。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当妻
子突然异常倒地时,茂造目不转睛地盯着妻子,扭头问儿子:"请问,老婆子打算睡到什
么时候?"接着就若无其事地外出溜达。后来干脆连儿子也不认得了,甚至看到儿子人影
,惊呼"暴徒来了"。对于专程从外地来奔丧的女儿,茂造对她说:"我女儿可不像你这么
老"。女儿想,父女之间15年不曾相见,可能相貌印象模糊了,但是起码应当记得自己的
名字,结果一问,茂造却说出了儿媳妇的名字。在整个奔丧期间,女儿都与父亲同住一
室,女儿总想唤醒父亲对自己的记忆,但是直到女儿离开父亲返回自己的常住地为止,
茂造始终没能说出她的名字。
徘徊。家人没看牢,一不留神,茂造就会离家出走。出门前也不知道关门。因为根
本不认路,几乎每次出走路线都不同。虽说是徘徊,速度却极快,不回头、不左顾右盼
、不看红绿灯。一走就是2个小时,距离很远。有好几次茂造说是去东京找老太太,尽管
他的家就在东京。为找回突然离家徘徊的茂造,家人吃了很多苦头。
大小便失禁。最初是起夜不去厕所,而是由儿媳妇抱住后腰在院子里随地小便。最
后的状态是:大小便完全不再选择时间、地点、方式。
意识模糊。茂造有一口假牙,足足好几个月没有摘下来清洗。叫他摘下来,他说,
这是自己的牙,怎么可以摘下来呢。直到被儿媳妇强行摘下,茂造还在嘀咕,这是我的
牙,怎么能随便拿下来呢。至于那假牙的腐臭,真是熏倒了一屋子的人。
食色本能。老婆逝世后,照料茂造的重担就落在了儿媳妇身上。要管他吃喝,管他
起夜。所以尽管早就不认得儿子了,对儿媳妇却始终没有忘记。小说调侃道:宠物不会
忘记饲主。有个邻居老婆婆是寡妇,七十二、三岁。在茂造丧妻后,有一段时间热衷于
接近茂造。茂造见到她,一反嗯嗯啊啊不说不笑的痴态,情绪明显有所好转。被儿子儿
媳妇讥讽为"黄昏恋"。后来茂造家部分居室出租,房客是一对大学生。茂造很喜欢女房
客,竟拔了院子里的花,向女学生献花。孔老夫子的食色本能之说,不知是否早就预见
并涵盖了这一切?
不可理喻。茂造的生命接近终点,其行为越发不可理喻。他半夜里在厕所捣鼓半天
,被家人发现时,男用小便池已经从墙上被卸了下来。令人吃惊的是,左近没有任何工
具,其蛮力可谓惊人。在洗澡水仅仅没到腰部的浴缸中,只因儿媳妇接了一个较长的电
话,回来后就看到,茂造仰着脸沉到了水里,没有一丝一毫挣扎迹象--他溺水了。茂造
生命的最后阶段饥不择食,甚至包括亡妻的骨灰。
拧开关成瘾。在小说中茂造是当然的主角,但其他老年痴呆症患者的表现也有所涉
及,拧开关成瘾算是典型。有些老人凡事见到开关,都要上手拧上一把。从收音机、煤
气灶开关到水龙头、电灯。往往开了就不知道要关,总之离开人的看管,后果不堪设想

老年性痴呆症现在统称阿尔茨海默病。叫法文明了,实质并无变化,换汤不换药,
对于大众的理解,反倒像是隔了一层膜。在小说中,当时似乎没有对症的特效药物,给
患者服用一些镇静剂,晚上可以休息得好一些,白天的症状也就轻一些,但是医生每次
都要一再嘱咐,镇静剂有损于心脏功能。2012年9月19日,英国《独立报》报道,由于科
学界对于老年痴呆症这一世界性医学难题束手无策,世界主要的制药公司正在降低阿尔
茨海默症新药物的研发力度。使用药物阻止或者延缓病情发展的前景将变得更加渺茫。
老年痴呆症的病根在于神经细胞的衰退和死亡。人类的大脑虽然仅重1.5公斤,神经细胞
却多达100多亿个,与整个银河系星体总数相当。其实所谓治疗就是延缓和阻止神经细胞
的死亡和退行性变化。从小说发表之日直到现在,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一直没有找到有
效药物。似乎只能在行为干预上想办法。看来还是作者颇有先见之明:"多动脑子,多活
动手脚,绝不会痴呆。""喜欢跟人争胜负的人不易痴呆,有个老地主一辈子没干过活,
但是喜欢围棋,整天乐在其中,到九十都没有痴呆"。作者还提到了反面例子。某公司常
务董事因与社长正面冲突而提早退职,这是一个连高尔夫都不会的工作狂。三年后,常
务董事患上了严重的老年痴呆症。
脑死亡的概念
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中,心跳停止、呼吸消失一直被视为死亡的唯一标准。相比之
下,脑死亡概念的提出、继而被广泛认可并形成法律,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完全不成比
例。1959年,法国学者P·MOLLARET和GOULON在第23届国际学会上首次提出"昏迷过度"的
概念,同时报道了这种病理状态的23个病例,并开始使用"脑死亡"一词。医学界认识到
,随着科技水平和制造工艺的提高,对于心跳、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完全有可能利
用药物和先进设备加以干预并且得到长期维持。但是,如果脑干发生结构性破坏,任何
医疗手段都将毫无作用。相比传统的心脏死亡,脑死亡标准更为可靠,所以更加科学。
1968年以后,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制定了脑死亡标准。一些国家还制定了相应的
脑死亡法律。也有国家采用脑死亡和心脏死亡并存的方式。而中国目前尚未从法律层面
认可脑死亡。传统思想意识和中医理论影响着人们对死亡的理解。例如中医圣典《黄帝
内经》中几乎没有提及大脑功能,现代概念中的大脑功能、脑运动是归类于"心"的。古
代的"心"相当于现代的"心+脑"。例如现代人说的用脑过度,古人则谓之久思伤心。《黄
帝内经》明确主张心脏死亡标准,从历史唯物主义而言,完全符合逻辑。有关专家认为
,脑死亡在中国立法势在必行,但是需要经历一个过程。
脑运动登场
提起生命在于运动,相信在不少人的概念中,运动就是指肢体运动。其实在运动的
内涵之中,脑运动是非常重要的应有之义,重要的程度使笔者不得不着重列出,甚至将
其作为本文的标题。大脑的高度进化,脑容量的空前增大,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主
要标志之一。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是人类活动的指挥中枢,也就是人体之中最为重要
的那一部分。如果论及生命在于运动只涉及肢体运动而忽略脑运动,那是见木不见林,
是不可思议的。强调生命在于脑运动,绝对不是否定生命在于运动,恰恰相反,是为了
正本清源,充实生命在于运动的科学内涵,使其更为完整、准确。迄今为止的主流舆论
导向上,并未将生命在于脑运动予以正面弘扬,不能不说是令人遗憾的缺失。捡个漏,
补个洞,正是本文的初衷。作为一名围棋人,未尝没有想过在本文中论述一番:围棋是
最好的脑运动。但是这样可能使工程更为浩大。仅就目前所想到的起码应当涵盖:围棋
是什么;下围棋使用了左脑还是右脑,或者说脑干的哪个部分在运动;通过下围棋,对
脑干的相应部分带来哪些具体影响,例如脑沟是否加深;下围棋之前、之中、之后,由
于脑运动的强弱程度,对于人体的呼吸功能、血液循环功能、消化功能带来哪些正面的
或负面的效应;通过下围棋这种脑运动,锻炼了对局者的哪些能力,对心理活动有哪些
影响;为提升文章的可读性,最好能做到图文并茂,要有棋谱的实例,而这需要大量的
收集和分析。面对如此课题,一己之力似难胜任,很可能需要由多方专家共同攻关。为
突出脑运动的主题,以下列举多种脑运动具体方式来个抛砖引玉,还要事先声明,其中
排序随意,并无先后之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著名古训。对其出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这个古训早
就深入人心,成为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理想追求,相比之下典故其实显得不那么重要。在
这里,读书就是很好的脑运动,读书不仅仅是读,关键在于动脑筋思考。笔者以为这两
个万很好,但是再加一个"万"更好,叫做"谈万次话"。与人交谈不但是很好的脑运动,
至少还可以交换信息,交流思想,拓展社交,不断学习。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
广泛交谈是一种积极而富于效率的生活态度,值得提倡。相信这三个"万"对于老年性痴
呆也会有预防和延缓的功效。
当今社会上流行练书法。练习书法首先需要培养和提高审美情趣,要结合自身条件
和特点选定老师及其作品。练习时必须集中精气神。这里都包含了脑运动的要素。
摄影、钓鱼等活动,既有脑运动,也有肢体运动,还要涉足室外,可谓脑体结合,
动静兼得。而剪纸、折纸等工艺制作过程,可谓手脑并用,非常有利于活络脑筋。俗话
说十指连心,心灵手巧。动手就是脑运动,这里的心指的是脑。
如果说以上的脑运动都太"雅",那就举一个俗例--做饭--饭是人人都要吃的。照着
菜谱做饭其乐无穷。首先要看菜谱,领会精神。接着放下菜谱,一步一步照着做,尽量
不走样。这不是死背书,恰恰是非常实用的脑运动。当然不看菜谱做饭同样需要动脑筋
,要考虑色香味俱全,要考虑各种营养素的合理搭配。做饭也是一种系统工程。备料有
先后,上火有次序,备料和上火之间还应有合理的交叉。家里厨房小一点的,连灶台、
锅碗瓢盆的使用都需要优化选项。再者,当今营养学家提倡每天食物的种类要达到30种
,种类要多,每一种的数量不宜过多,要适度。这样全面摄取营养才叫平衡膳食,做饭
过程中应当意识到这一点。做饭也要脑运动,做任何事情都有动脑筋的意识,大脑必然
越用越灵。
新中国成立之后,围棋成了国家正式开展的体育项目,提高竞技水平,为国争光是
体育领导部门和围棋人的当然目标和工作重心。在青少年中普及围棋,从娃娃抓起,虽
然有启迪智力、陶冶情操的益处,但培养后备人才无疑是主要目的。围棋发展到今天,
除了继续做好以上工作之外,到了发掘其他社会功能的时候了。为老年人服务,为对抗
老龄化出力,就是其中之一。
敬老是中华优良传统,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全社会的目标。在实现这个目标
的过程中,让老人适度动脑是应有之义。围棋易学难精,对于老年人,要取其"易学",
舍弃"难精"。对老年人宣传围棋博大精深是找错对象,不利于老年人亲近围棋。相反要
宣传围棋妇孺老幼皆可上手,鼓励老年人重在参与。围棋堪称中华文化奇葩,既是游戏
,是娱乐,又是智力运动,是智慧体操还是良好的人际交流媒介。有机会亲近围棋,哪
怕只是了解一下基本规则,也就是聊胜于无。而围棋的规则十分简单,简单到只要想学
的都能学会。将地方领导、比赛赞助商领进围棋大门,只需要45分钟--一个课时足矣。
笔者上这种课不只是两次三次了。常言道:活到老学到老。人的一生都要学习,到老年
仍要坚持,只不过学习内容要与年龄契合,下围棋完全可以成为一个理想的选项。老年
人也很需要社会交际,需要心灵沟通。最生动的说明是《北京晚报》2014年6月16日的报
道,每月15日是养老金取款日,成为许多老人的社交日。老朋友见面或握手或拥抱,还
有老人自备马扎和水杯,准备聊个过瘾。如果这些老人爱上围棋,通过对弈和观战定能
获得一定程度的满足。总之这比无所事事"发呆"肯定好得多。
在老年人中提倡围棋还算是新事物,必须考虑如何落实。可在街道、居委会、社区
设立棋室,鼓励老人参加。这样老人可以就近往返,既可减轻移动的负担,也便于家人
照应。在活动场所要有人组织安排,要有围棋老师。建议由志愿者来完成。在学习雷锋
的热潮中,有许多为老人理发、修剪指甲、洗衣服的志愿者,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我
们也完全可以设想有教围棋、组织围棋活动的志愿者。这些志愿者参与服务之后,也要
像其他志愿服务一样按小时登记入册。非常希望医务工作者特别是老年痴呆症的专业医
师观察、指导社区老人围棋活动。只有专家才能准确判断老年人下棋前后的变化。如果
有专家愿将老年人下围棋提升到心理干预、行为干预、治疗手段的高度,以此为研究课
题,那将是利国利民、有利于医学科学、有利于挖掘围棋潜在功能的大好事。当前各地
少儿围棋培训班很多。但是没有听说过这些培训班有附属的成人培训班。能否试着教一
教带孩子来的家长呢?
笔者的思路或许超前,或许纸上谈兵脱离实际。但是,没有思想就不会有行动,敢
想敢做,敢想在先。已经成为现实的,当然就不再需要提倡,只剩下总结经验教训了。
二十年前
非常巧合,笔者在全国政协发言的二十年前,
即1994年4月3日,应《中国体育报》之邀,作为"特约明星"主持了头版的《我与你
》栏目。笔者在开篇词中说,从本期开始的三个月中,我将应邀主持本栏目。我算不上
明星,但各界关怀围棋,本栏目可以说是难得的沟通机会。所以,希望大家能踊跃来信
参与。
第一封群众来信是一位体育教师,请我谈谈下围棋有什么好处,问我能否列举令人
信服的证据。还针对有的单位领导训导年轻员工时,把下棋打扑克等同于不努力学习和
工作,请我对此发表看法。我回答的标题就是:生命在于脑运动。文章不长,照抄如下

下围棋可以启迪少儿智力,是人们的日常经验,特别是下围棋的孩子数理化成绩要
好一些,升学率要高一些。但对这个问题,单凭经验总是缺乏说服力,现代社会人们需
要的是科学证据。大约七、八年前,曾有一位心理学专家与我联手,要攻克这个课题。
可惜,各方面火候不到,这个设想夭折了。如果你或教育战线其他同志愿意和我共同攻
关,我随时奉陪。
下围棋可以锻炼、提高专注能力,可以很自然地扩展社交范围,这些我都难以展开
了,我还想着重说一说下围棋防老化的问题。
日本女作家有吉佐和子的著名小说《恍惚的人》曾引起日本人的深深思索:随着平
均寿命的不断提高,怎样防止老年性痴呆,怎样对待老糊涂?中国社会的老龄化同样日
趋明显,也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密切关注。正是在这个问题上,围棋大有可为。正当人们
热烈讨论"生命在于运动"还是"生命在于静止"时,我更信奉的观点是"生命在于脑运动"
。我的恩师王幼宸先生92岁时四肢尚健,每天还可以步行几公里。但当我去看望他时,
他时而记得些共同的往事,时而想不起面前的我叫什么名字了。当时我真难过,老师脑
已先衰,不久于人世矣。果然三年后王老谢世。我的老师们都比较长寿,而无所事事,
大脑迟钝导致迅速老化的实例,决不少见。所以我认为下围棋正是活动脑筋,对抗老化
的妙方。可惜实验数据同样谈不上。
容易上瘾是围棋的唯一缺点,废寝忘食,旁若无人,耽误工作,你叫人怎么支持?
所以来信中第二观点并不是毫无道理的,足以引起围棋爱好者的重视。
回想起来,生命在于脑运动的基本思路,萌发二十年前。当然此后有所充实有所提
高。特别巧合的是,两次都发表于4月3日--我的生日--这应当算是我与这句话的善缘吧
1 (共1页)
进入Go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华以刚和罗建文哪去了?转载 我的围棋生涯(七)
孔子学院助围棋世界行zzZZ-华以刚正式卸任
这帮年轻人讲棋真搞笑古力让业余一段20子能下吗?
老聂挺幸运的...北京大雪令三星杯半决赛推迟至12时
谈谈我看围棋视频后的感想杭州棋院原院长董银奎因涉嫌受贿被捕
梅泽的定段原因小猪作弊得三星?zz
逻辑在哪里呢哪里沈果孙的围棋的道与魔下载啊?
(ZZ) 厦门大学棋人棋事补遗(17)江名人是谁的门下啊?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运动话题: 生命话题: 茂造话题: 围棋话题: 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