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Girl版 - 送给阿飞-精神分析:童年经历与婚姻关系(zz,长,慎入 )
相关主题
Re: 有没有好精神分析的jjmm帮忙看一下围观南师评校草,大家来聊自己喜欢的异性类型
女人通过10种方法了解男人zz紧急发一些包子
请凭直觉挑选1朵最喜爱的花,看看你的婚姻恐惧指数有多高吧!寂寞的银耳莲子羹
心理分析小试牛刀《版务操作简易手册》在哪里有
明天考试,头疼【汇总】人格测试网站收集zz (转载)
!!! 海蓝生日快乐 !!!女人一定要经济独立
BSO啊BSO!我们想象出来的恐惧,远比真实的事件还要可怕上百倍
又要考试了~~闺蜜功成名就我们还能像从前那样亲密吗?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孩子话题: 母亲话题: 依恋话题: 父母话题: 总是
进入Girl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l*******6
发帖数: 1436
1
呵呵,送给阿飞,看了你好几篇帖子,几乎都是描述心情、人的情绪和心理的,不
知道这篇可不可以为你解一点惑?天哪,这篇精神分析好长,我以后再也不发这么长,这
么长的帖子了...
早期的经历会对人们成年后的婚姻恋爱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中国民间早就有“三
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说法,这与西方近代的心理学的一些有关理论惊人的相似。下面
让我们具体地看一看早期经历是如何影响人的一生,特别是人的择偶和婚姻关系的。
一、依恋期:(0-18个月)   当婴儿出生前,母亲的子宫为他提供了一个
完美的生活环境:最适宜的温度和自动的营养供给,甚至呼吸也不必自己劳神,这是婴
儿的安全和舒适的生活世界。但是当他与母体分离后,即面对着一个陌生的世界:周围
的空气温度使他感到不舒服,氧气和食物需要自己获取,这一切都使他感到自己生存受
到了挑战。如果他在需要的时候立即能得到母亲的奶头和怀抱,他便感到回到了原来安
全舒适的母体里。但是如果在他饿的时候得不到母亲的奶头,不舒适和不安的时候不能
立即得到母亲的怀抱,他便感到了死的威胁。因为这时候的孩子没有任何自我生存的能
力,完全依赖于母亲的呵护,所以在这一阶段,生存是婴儿生命的全部目的,对母亲的
依恋也就成为他的最基本的需要,如果这一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即造成了婴儿的心里伤
害。婴儿大声的哭泣便是表达了他对死亡的恐惧,而不仅仅是成人认为的一般意义上的
哭闹。当然,百分之百能满足婴儿对依恋的心理需要的母亲几乎没有。由于各种原因,
即便最疼爱孩子的母亲也会有疏忽的时候,也有由于忙于其它事情而不能立即满足婴儿
的需要的时候。但是生活现实中也确实存在着一些情感冷漠的母亲,她们对婴儿的哭声
充耳不闻,她们感到婴儿是自己生活中的负担和烦恼的根源。由于婴儿对依恋的需要得
不到满足而造成的伤害程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人格类型并伴随他们终生。
l*******6
发帖数: 1436
2
儿童:对遗弃的恐惧   一些母亲对孩子依恋需要的反应不稳定:有时候能满足孩子
的需要,而有时候则不能。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多种的,如母亲的情绪不稳定,
没有适应做母亲的角色,有时冷淡烦躁,有时呵护有加。或者一个爱护孩子的母亲却由
于工作原因不能时时守在孩子身边,还有的母亲受了一些宣传的影响,认为不能溺爱孩
子,不能要吃就喂,一哭就抱,有意识地训练孩子按顿吃奶的习惯等等,不到时间坚持
不喂奶,任凭孩子哭闹等等。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情况:婴儿有时能得到他所需要的食
物和呵护,有时候则不能,在其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他唯一所能做的事就是竭尽全力地
大声哭闹。经过一段时间的哭闹后,他的需要终于得到满足。这样的孩子不能建立起一
个稳定的安全感,并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观念:只有不断的哭闹才能得到他所需要的
食物和爱护、才能生存下去。婴儿一方面使出全身解数,努力地用哭闹吸引母亲的注意
,从而使自己的依恋需要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却又为自己受到冷迂而感到愤怒。母亲成
为他的愉快与痛苦的同一源泉,他在生理和情感体验上的愉快、满足与愤怒、伤心交替
出现。因而形成了他对母亲的爱和恨并存的矛盾情感。这种儿童我们称之为依恋儿童。
成年:依恋型人格   如果依恋儿的处境不能在后来的成长阶段中得到改变,他们的
心理发育就会停滞在依恋阶段。他们在这一阶段中没有得到的需要将会成为其基本人格
特征而伴随终生。在成年之后他们对依恋的需要始终存在,当他们进入了一个亲密关系
时,这种依恋倾向就会突出地表现出来。我们会发现他们在亲密关系中的矛盾的中心不
满就是:“当我需要你的时候,你总是不在。”他们对亲密接触的要求似乎永无止境,
每当他们认为自己被对方忽视的时候,便会感到被遗弃,就会愤怒,就会恐惧。他们往
往表现出强烈的占有欲,要求对方时时刻刻的关注,不能容忍丝毫的忽视和冷遇。他们
总是在埋怨对方对自己不够关心,辜负了自己的爱,并总是试图用生气,吵闹,和威胁
等手段来迫使对方来关心自己,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这和他们在婴儿时期用哭闹的方
式来获得母亲的关心是一样的。由于强烈的不安感和对遗弃的的恐惧,他们心中充满了
嫉妒和猜疑,无论对方如何表白,他们还是难以给对方以信任。生气,哭闹,吵架,猜
疑嫉妒都是他们表达爱的方式,归根结底,这是源于他们早年对母亲怀有的爱与恨的矛
盾情感。
儿童:对拒绝的恐惧   另一种母亲是持续的情感冷漠的妈妈。她也许本来就没有想
要孩子,孩子的降临使她充满了奥悔和失望,她把孩子看做自己不幸的根源,或是一个
错误行为的结果。也许她天性就反感孩子,正如当年她的母亲反感她一样。这种母亲对
孩子在情感上是冷酷的,甚至很少愿意去抱一抱孩子,打骂孩子也是家常便饭。还有些
母亲由于长期情绪处于抑郁状态,对孩子也是持续冷漠的。这种母亲的孩子我们称之孤
独儿童,他们往往惧怕亲密的接触,虽然事实上他们也曾象其他儿童一样需要妈妈的爱
护,但是每次对母亲依恋的渴望和要求都会导致心理上的痛苦, 因此婴儿自然而然地作
出了一个痛苦的选择:回避一切亲密接触,并导致出了一个结论:我没有需要。他们不
常哭闹,似乎很容易满足,给他什么就吃什么,并不要求更多的,并不在乎别人是否关
心自己,似乎没有什么需要。他构造了一个不真实的自我,他们看起来很独立,实际上
是否定自我的需要,恐惧与他人接触,其目的只是为了回避由此可能带来的痛苦。这样
的孩子常常被认为是“好孩子”、“乖孩子”,妈妈为孩子早早就表现出来的“独立性
”而感到骄傲,在后来的生活中,孩子的这种所谓“独立性”也许会受到社会的赞许,
甚至他自己也会为自己的“独立性”骄傲,但是不幸的婚姻生活在等着他。
成年:孤独型人格   如果孤独儿童的生长环境不变,他在幼年时期的心理特点将随
着他的成长而成为他的人格中的基本特点,成为一种在人际关系中,特别是亲密关系中
的回避型人格。如同在幼年一样,他否认自己的情感甚至物质需要。事实上他不是没有
亲密的需要,而是在幼年时期把这种需要放弃了。他们的性格通常是冷漠甚至冷酷的,
缺乏对生活兴趣和追求。因为总是回避过多的亲密接触,他们显得似乎很独立。他们在
配偶的选择上往往与依恋型的人有缘份,其中的原因很简单:依恋型的人往往较为主动
,从而缩短了由于他的冷漠和退缩造成的距离空间,使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得以建立。
当然,回避型的人在恋爱初期也会表现出一定的热情,但是一但亲密关系确立之后,因
为过多的亲近仍然是痛苦和恐惧的,他的冷漠退缩特点就会浮出水面,。由于性格特点
,这种人在社会生活上较少物质需求,并富于独立和忍耐性,在事业上往往成功,为人
们所赞许。但是他们的婚姻生活则通常是失败的。
l*******6
发帖数: 1436
3
二、探索期(分离期)(18个月-3岁)   当孩子的生存环境稳定后,他们的生存本
身已经不再是令他时刻担心的问题之后,特别是当他们开始能够自己走路之后,周围的
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都在等待他们去探索。他们的兴趣从如何吸引母亲的注意
力逐渐地转向了周围的世界,开始要一离开母亲的呵护去探索他的周围空间了,这就是
孩子的人生的第二阶段──探索阶段,或称分离阶段。
这时候的孩子一方面需要尝试着越来越多的离开母亲身边,从而证实自己日益增长的独
立性,另一方面,他们心中充满了对于未知的恐惧和失去母亲呵护的不安全,因此他们
同时又要求不断地得到安全感。这是个矛盾的心理要求,父亲的角色这时十分重要,他
应当耐心地支持孩子充满好奇的离开妈妈去探索他的周围世界,这个世界可能是客厅、
厨房、厕所、门外边、甚至街道、公园等等,当父亲带着孩子离开母亲的视野后,再逐
渐地让孩子离开自己。这时候孩子行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兴致勃勃地从父母身边跑
开,但是马上又跑回来,投入母亲的怀抱,然后即刻又离开……,不断重复,不厌其烦
。当孩子一离开父母时,即感受到了不安,特别是当父母不在孩子的视线范围之内时更
是这样,他们需要立即回到父母的怀抱中去。这时,一个称职的母亲应该在安全的前提
下尽可能地鼓励孩子的“探险”,她对孩子的行为各种冒险行为并不横加干涉,她对孩
子显示出的独立倾向没有感到不安,她明白这是孩子成长必需走过的道路,但同时她也
明白孩子此时依然需要安全感和依恋,所以她总是让孩子知道:放心地走吧,等你回来
时,妈妈还在这里等你,等着听你有趣的“历险记”。
l*******6
发帖数: 1436
4
如果这一阶段父母教育的方式不当就会造就出两种不同类型的儿童:距离儿童和矛盾儿

儿童:对被控制的恐惧   有一些溺爱孩子的母亲可能在孩子的第一阶段(依恋期)
做得较好,可以较多地满足孩子对依恋的需要。但是她在第二阶段上往往出现问题。她
可能过分呵护孩子,生怕孩子出现意外而过多地限制孩子的行动。她们总是在冲着孩子
嚷嚷:“回来,那儿不能去。”“回来,那儿会摔倒的。”这样,她就关闭了孩子通往
外面精彩世界之路。她们这样做,可能出于爱护孩子的本能,但更可能是出于自己对遭
受孩子遗弃的恐惧,和自己对孩子的依恋,她不能忍受与孩子的片刻分离。
孩子的反应可能有两种:一种是孩子拒绝回到母亲身边,总是设法与母亲保持一定的距
离,逃离母亲的控制。另一种则是虽然人回到妈妈身边,但是情感却对母亲关闭了,即
在情感上保持距离。我们常常可以见到一些孩子,他们充许妈妈抱,但同时总是把脸拧
到一边,不让妈妈亲,他们最担心的是不要被妈妈控制和“吸收掉”。
从表面上看,距离儿童与孤独儿童相似,实际上他们是从根本上不同的,孤独儿童从不
主动,从不要求任何东西,更不要求接触,因为接触总是导致被拒绝的痛苦。而距离儿
童则不同,他们通常在依恋期适应很好,他们的依恋需求通常能得到满足,但是当他们
需要离开母亲时,问题就来了,他们不害怕亲近,事实上他们也需要亲近,但是总是小
心保持自己与他人的距离,他们害怕过于亲近,以至不能从母亲的控制中逃脱。
成人:回避型人格   距离儿童长大以后成为回避型人格,他们的人际关系无论是身
体还是情感都是疏远的。他们通过各种方法来回避家庭生活:长时间忙于工作,喜爱经
常出差的工作,喜欢参加各种室外活动,即便在家里,也总是埋头看书、看报、电视。
周末宁愿忙于各种家务也不愿多坐下来陪陪自己的配偶。独立型人格需要自己的空间,
配偶的亲密表示往往使他们浑身不自在。“你总是在控制我”,“你太粘人了”,“我
需要一点自己的天地”,是他们经常发出的抱怨。他们与孤立型人格不同,孤立型人格
否认自己对亲密的需要,而回避型人格则会正面显示他们对亲密的需要。他们最喜欢那
种来去自由的关系,当他们感受到了自己对亲密的需要时,特别是当他们感到某种内疚
或对遭到遗弃的恐惧时,便会从自己的小天地里走了出来,向自己的配偶频频示好,去
取悦对方。当他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特别是当他们感到了对方企图保待这种亲密状态
,或对自己有进一步需求时,他们便会立即退缩,甚至生气:“你怎么没完没了?你的
要求得太多了。”迫使对方离开自己。等他们再次“出山”的时候,他们会“忘记”与
对方之间的不愉快,会奇怪对方为什么如此不高兴。他们会试图改变对方的情绪,或批
评对方对自己的冷淡:“我都有没事了,你怎么还没完没了?”如果气氛不能得到改善
,他们会再次走回自己的小天地里去。
回避性人格的另一个类型是我们常说的“花花公子”类型的人。他们需要不断地吸引异
性的注意力,正如小时候需要不断地吸引父母的注意力一样,但是又不能保持与异性的
关系。他们总是想方设法来获得异性的爱,可是一旦进入一种稳定的爱情关系,他们很
快就会感到厌烦,因为他们感到了被控制和被“吸收”的威胁,于是就又想方设法摆脱
和终止这个关系。同时他们对依恋的需要并不因此而消失,他们就又开始了另一段恋情
。对他们而言感情是矛盾的,既有对依恋的需求和对被遗弃的恐惧,也有对独立的需求
和对被控制的恐惧。如果一个母亲在孩子的依恋期不能满足他对母亲的依恋要求,又在
孩子的探索期严重地限制了他对独立和探索的需求,那么她就很可能造就了一个未来的
感情不专一的“花花公子”。
儿童:对失去的恐惧   矛盾儿童的父母通常是那些缺乏耐心的人,他们总是想从教
育孩子的负担中解脱出来,或者总是忙于其他事情,所以总是鼓励,甚至是强迫孩子过
早地开始他们的探索和独立阶段,而忽视了孩子在离开父母之后又要回来以确认安全感
的心理需要,使孩子在片刻的“探险”之后常常得不到父母的情感支持,从而破坏了孩
子的安全感,使他们陷入寻求独立和依恋父母的矛盾情结之中,成为孩子走向成熟的“
后顾之忧”。他们常对孩子说:“去,自己一边玩去!”“没看见我正忙着吗?”“你
是个大孩子了,别老缠着我。”结果造成孩子对独立的恐惧,害怕离开妈妈,这些孩子
需要不断反复地确证父母是否随时都在关心着他们,爱他,他们总是眼睛盯着父母,唯
恐自己稍有疏忽,父母就会消失。他们需要父母时刻都在身边。他们使用一切手段来吸
引父母的关注:眼泪、讲故事、问问题等等,但是,他们与依恋儿童不同,生气、哭闹
、抱怨不是他们手中的武器,相反,他们知道如何通过讨好妈妈,作出好孩子的样子,
或者找出各种借口来得到母亲的注意力。例如一个我的来访者回忆说:“我妈妈总是让
我自己玩游戏或画画,然后她就自己消失了。她总是说:'你现在长大了,不要老缠着
妈妈,让妈妈休息一会儿。’没几分钟我就会找出各种借口,闯进她的房间去看她是不
是还在屋里。这时候她总是很不高兴:'你没看我正忙着吗?’但我还是不断地闯进她
的房间去打扰她。”
成人:追求型人格   矛盾儿童到成年后即形成追求型人格,他们总是想出各种方法
去保持与配偶的亲密关系。与依恋型人格一样,追求型人格也惧怕被抛弃。但不同的是
,如果说孤立型人格是害怕被:“拉回家”,那么追求型人格则是害怕“害怕找不到家
”。对追求型人格来说下班回到家看到家里的灯是黑的,早上看到配偶不在身边都是很
难以忍受的。他为了能够保持与配偶的亲密关系,总是力图取悦对方,伺候对方,为对
方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们生怕与对方产生矛盾或不高兴,因为他们怕对方离开自
己,所以总是设法安排各种共同的事情:出外郊游、看电影、逛街、上餐厅、运动等等
。他们总是压抑自己的需要,将对方放在首要的位置。他们不像依恋型人格那样总是在
抱怨生气,他们是“贤妻良母”或“五好丈夫”,很少抱怨生气,总是努力抑制自己的
不快,习惯于看着别人的眼色,生怕对方不高兴。可是他们的种种努力往往并不讨好,
而是使对方感受到窒息,没有一点个人的空间。对于失去的恐惧常常造成猜疑和嫉妒,
他们十分留意对方的行踪或者表情,对可能出现的所谓“第三者”非常敏感。这种人常
常在暗暗地伤心落泪,感叹“活得太累”。
l*******6
发帖数: 1436
5
三、自我的确认和能力的形成(3-7岁)   这时的孩子开始体验到了一个新的现实世
界,他想要知道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以周围世界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他开始了自
我形成的生命历程。为此,他必须完成两件事情,这些都会在一生中影响到他与于自我
的关系和与他人的关系,这就是:(1)他必须在自己的内心里建立起一个稳定和持续
的自我形象,以及一个稳定,持续的他人(主要指亲人)形象。(2)确定对自己的能
力的自我评价,从而确立自己的自信心。   自我的确认   在三岁之前,孩子在父
母不在自己身边时立即感到焦虑和被遗弃的恐惧。现在,大约在三、四岁左右,孩子的
空间活动能力不断地增强了,以及父母不在他的身边的时间也越来越多了, 但他仍像以
前一样,需要安全感。于是他就开始将父母的形象装进自己的头脑里,以便使自己在离
开父母身边时仍然保持与他们的精神联系,保持着心理上的安全感,就象我们把自己的
亲人的相片装在钱包里,随时都可以拿出来看一样。   由于孩子开始把自己从精神
上与父母开始区分开来,换句话说,就是开始独立了,他立即面临的一个任务就是需要
逐步地建立起一个关于自己的内心形象,即我是谁?孩子是通过游戏来完成这一任务的
。他们装扮成各种动物、人物、卡通角色,等等,来尝试自己是谁,自己不是谁?自己
与其他人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最终,各种动物、人物和卡通角色的特点经过自己
的认同后组合成一个独特的个性特点固定下来。孩子在扮演聪明的小白羊、凶狠的大灰
狼、可爱的小兔乖乖、狡猾的狼外婆、以及官兵捉强盗......,到近年来孩子们
喜爱的美少女战士和灌篮高手、忍者龟.......等各种角色中寻找自我,形成自
我。这是的孩子表现为非常地注意父母对自己所扮演的各种游戏角色的反应,希望得到
父母的认同,并强烈地希望和要求自己的父母与自己一起来玩游戏。   在孩子的这
一成长阶段,父母与孩子共同游戏,以及对孩子的游戏角色的反应是非常重要的,因为
家长的反应决定了孩子将来的性格形成。明智的父母鼓励孩子尝试各种各样的游戏角色
,对孩子在不同的角色扮演中表现出来不同的行为和性格都给予积极的反应:“小白兔
,你跳的真好看!”“大灰狼没有吃到小白兔,现在一定饿了,快来吃饭!”当孩子的
角色扮演得到父母的积极反应,他会继续尝试其他的角色来看看父母的反应。父母应该
说:“你不但是漂亮的美少女战士,而且是勇敢的忍者龟。”如果孩子在他的生活环境
中有足够的角色和模型供他选择,而且他的选择都得到父母的积极反应和肯定,他就会
将在各种角色中汲取营养,集各种特点为一身,形成一个非常丰富和高度个性化的独特
人格。这时,父母应对于孩子的各种角色认同都给予积极的反应,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喜
好来有选择的评价、批评,忽视或者禁止和惩罚孩子的各种尝试。
l*******6
发帖数: 1436
6
儿童:对羞辱的恐惧   然而,大部分的父母对于这一阶段的孩子方法是有问题的。
他们由于自己性格和价值观的局限,总是希望让孩子成为自己头脑中理想的,或希望的
样子,因此往往对孩子包括游戏方式,在角色扮演中的行为,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性格
特点以及行为特点进行不同的反应,有的赞同和夸奖,有的批评或忽视,甚至打骂和惩
罚,用这种方法来塑造孩子。这样,孩子的人格就被按照父母的意愿来扭曲形成了。我
们现在有时可以在市场上买到方形的苹果或葫芦型的西瓜,非常有趣,自然价格也要贵
出许多。据说这些瓜果师在他们还没有长成前就涛在各种方形或葫芦型的模型中,于是
这些瓜果就会按照模型所规定的形状生长起来。这种方法固然很有趣,但是把自己的孩
子塑造成方形的苹果可就不是那么有趣的事情了。
很多父母,他们虽然在孩子的依恋期和探索期都能较好的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但是对
于孩子在这一时期出现的“自我的诞生”并不欢迎,孩子的这种自我形成使他们感到了
不安,因为这些可能不符和某些社会文化的偏见,或父母对孩子未来的期待。我们中国
人历来讲究对孩子的“家教”,于是他们对那些孩子表现出来的不符合自己的期待和要
求的行为特点和性格特点给予批评、拒绝、压制或惩罚:“女孩子不要那么疯,丑死了
!”“这些东西是女孩子玩的,你是男孩子,羞死了!”“不要这么闹,静静地坐在那
儿才是好孩子,”好孩子应该这样,好孩子应该那样......。于是,孩子的人格
就分裂成了两部分:一个是受到父母和社会赞同和强化的部分,所谓光明面的部分,另
一个是受到父母和社会否定因而被压抑下去的部分,所谓“阴暗面”的部分。从此,孩
子形成一个单一的,片面的人格,不再是一个拥有完整的自我的人。孩子会本能地对自
己的“阴暗面”感到羞耻,甚至否定了它的存在。孩子将自己分裂成了“好的”和“坏
的”,他会努力地压抑自己的所谓“坏的”一面,表现自己的所谓“好的”一面,并将
它作为自己唯一的自我形象固定下来。他总是在努力地控制自己,控制他的自然的人性
中被否定和压抑下去的部分不要“?露”出来,以免受到羞辱。
成年:古板的人格   刻板的儿童到了成年之后即可能形成古板的人格,这种人性格
固执,通常自我中心,缺乏灵活性,较少有感情的自然流露和缺乏同情心。他以自己的
“精确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性思维”以及高度的理智为骄傲,而以流露内心情感为耻
。因为这种人格较适于技术工作,显得比较冷静、理智、工作认真、一丝不苟、计划性
强,在社会的竞争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因此他们中的很多人常常事业成功,是公司或
机构中的高层管理者或技术骨干。他们的这些性格特点也往往吸引了很多那些性格上较
为感性、不理智、依赖性强的异性。但是一旦组成家庭,这些性格特征就成为配偶痛苦
的源泉。他们也往往会选择一个与他性格相反的异性作为配偶,因为她的身上具有自己
失去的那些人格特点,只有与这样的人在一起才会使自己感到生命的完整,即我们常说
的“性格互补”。可是不幸的是,要不了很久,他就会开始不断地挑剔对方的毛病,正
如他的父母当年对自己一样。,不能忍受对方身上的自然的、自发的和任何看起来“不
符合理性”的东西。在他的生活中,一切事情都应该是预先设计和计划好的,因此常常
指责配偶:“头脑不清楚”,“自己都不知自己想要什么。”“好好想想再说。” 他
们视配偶为自己的支配对象。 他们通常情感冷漠,甚至不近人情。   他们最怕丢
脸,过分强调自我控制,认为做人不要随心所欲,要有理性。他们把真正的自我深深地
藏起来,于是显得很有城府。在婚姻中他们控制欲很强,固执己见,并喜欢用冷漠来惩
罚对方。
儿童:对被忽视的恐惧   另一些父母由于过份专注于自己的工作或自己的情感生活
,完全忽视了孩子的这种自我确认的重要心理过程,对他们的自我认同的游戏完全地不
予理睬,不给予任何反应,拒绝与孩子一起游戏,完全不在意孩子在玩一些什么游戏,
对孩子的游戏认为是幼稚可笑,不屑一顾,更不会对孩子在有些中扮演的角色给与积极
的反应。如果父母从不对孩子说:“嘿!我们的小'花木兰’回来了,”“你真是一个'
小精灵’,” 不参与孩子的游戏,……,孩子将无从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结果,
孩子将缺乏自我认识,缺乏个性,不知自己是谁,不能形成明确的自我观念,不能清楚
地区分自己与他人的区别和与他人的界限,在内心里也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自我形象。
他们总是表现出多重人格的特点,并在自己的不同人格特征中间徘徊不定。他们情绪往
往不稳定,常会无道理的一会儿高兴,一会儿悲伤,一会儿生气。他们害怕被别人忽视
,他们最受不了别人没有把自己放在眼里,因为这样会为使他们不能感到自己的存在。
这些孩子总是想得到父母和别人的注意,因此想尽办法表现自己,好象总是生活在舞台
上似的,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正是这种过多地需要别人的关注和认可
,造成了他们的人际之间的界限的概念模糊,也不能建立自己的界限。他们总是试图侵
入别人的生活领域,也不能合理地保护自己的生活领域不被别人侵犯。
成年:顺从型人格   不被重视的儿童在成人后往往形成一种“扩散型”人格。他们
常常会抱怨:“我不知道我是谁”,“我不知道我需要什么”,“你无视我的存在”。
他们没有自己的思想、观点、甚至情感,总是附和别人的想法,别人的情感,而不敢成
为真正的自我,象变色龙一样,随时会根据环境来改变自己的颜色。他们总是在察言观
色,看着别人的脸色行事,总是过分地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对自我的认识完
全依赖于别人的反应,他们的精力总是集中在如何能够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和关注。他们
最怕被忽视,不被关心和关注。他们做人的标准是不要出风头,不要太有主见。他们总
是努力地讨好和取悦对方,相信只要对方高兴自己就会得到关注、爱和幸福。然而无论
对方给与他多少关注,他仍然在抱怨自己没有被重视,没有被爱,或没有被承认。他们
总是在抱怨对方控制欲太强,情感迟钝,他们常说;“你从不关心我,什么事情都要按
你的意思去做。”
l*******6
发帖数: 1436
7
能力的确定   孩子在确定自我的同时,或稍後的时间,通常从四岁开始,试图确定
自己对外界世界的影响,看看自己的能力所能达到的范围和极限。在这个过程中,他们
获得成功的程度取决于他们的自我评价。他们开始与同伴甚至父母竞争(如争夺关注)
,炫耀自己的能力。他们尝试做各种恶作剧,并注意观察父母的反应。如果得到父母的
赞许,他们就会进行更进一步的尝试,直到受到父母的禁止或责骂,他们才会停止。
在这一阶段,父母的职责是鼓励、强化他们的各种尝试,同时建立明确的界限,什么是
可以做,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如果顺利,孩子学习到如何正确的适应社会,并建立自信
心。父母的价值观就会开始内化为孩子的价值观,并在将来的生活中知道他们的行为以
及人际关系。
儿童:对失败的恐惧   有些父母对孩子的尝试努力不是给与持续的鼓励和强化,他
们对于自己孩子的奖励显得十分的吝啬,因为生怕孩子会由于得到过多的奖励而“骄傲
自满”。当孩子考试的了95分而欢欢喜喜地回到家,向父母报喜时,他们就会说:“这
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你怎么不跟人家得100分的比?”   于是他们的孩子就会几乎每
做一件事都在寻求父母的赞扬和奖励。如果没有得到父母的赞扬和鼓励,他们机会继续
努力,直到得到父母的赞扬和奖励。由于父母的鼓励和赞扬是如此的不易得到,孩子感
到永远不够好,于是永远在追求成功和赞扬。他们不能面对失败,成功使他们自大,而
失败则是他们自卑和抑郁。但是无论多么成功,他们都不能享受自己的人生,因为他们
会认为自己还没有足够的成功。
成年:强迫性竞争型人格   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后,会成为一个狂热的竞争者。他
们往往事业成功,蔑视道德,缺乏同情心。他们总是指责别人不努力,太苯。他们生活
的一切目的就是竞争,竞争,再竞争。只, 有在不断的竞争中不断获胜,才能维持他们
脆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不能容忍和承受任何失败。他们做人的标准是不要失败,
不要犯错误,永远在追求完美。因为他们深信:“如果我是最优秀的,就会得到爱。”
他们在婚姻中总是要居高临下,控制对方,家庭也是他们竞争的战场,而对家庭的支配
权就是他们竞争的目标。他们倾向选择一个能力明显比自己差的人作配偶,一方面要求
配偶服从自己,崇拜自己,但又同时不断地抱怨对方胸无大志,太苯。
儿童:对竞争的恐惧   有些父母从不给与孩子鼓励,总是在批评和指责。他们总是
对孩子说:“你看人家xxx多聪明,xxx多优秀。”“这孩子好不了”“这孩子将来怎么
办?”这样的教育是孩子不知如何表现自己的能力,即使表现出自己的能力也往往不被
父母认可;“学习不好,歌唱的再好也没用。”“这都是些歪门邪道的玩艺。”孩子常
常产生强烈的无助感和敌意。他们从不公开地与他人竞争。他们表面上从不竞争,也不
愿意参与那些与竞争有关的游戏,如象棋,扑克,体育竞赛等等。但他们胜利的方法是
如何让别人失败,如背后说一些坏话,告状。他们为了避免失败或批评总是回避做出决
定,却对别人的决定充满了不满或敌意,而且常常抱着幸灾乐祸的心理,等着别人的失
败。他们缺少同情心和良心。他们回避一切竞争,却总是在抱怨不公平。
成年:巧妙的妥协型人格   这些孩子长大后,如同他们小时候一样,不喜欢参与具
有竞争性的游戏和运动。在人际关系中,喜欢当面奉承但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贬低和
破坏别人的名声和形象,使别人痛苦而从不自责。他们通常从事低于自己能力的工作。
从不公开与看起来比自己能力强的人竞争。而是表示无兴趣参与竞争,说:“我从来不
愿出风头”然后通过贬低别人而达到自己的心理平衡。
他们在婚姻中表现为表面上顺从,实际上消极抵抗,或通过巧妙的手段来达到目的。他
们总是指责对方太要强:“什么都要听你的”“你什么都要占上风”。总是抱怨自己被
控制,自己的能力不配对方承认。 点评:爱孩子是母鸡都会的事情。可是如何去爱却
是学问。用积极的态度养育孩子,可以给孩子一生的快乐;用消极的态度来养育孩子,
给孩子带来的是一生也难以磨灭的痛苦。身为人父人母,岂能不注意?
s******0
发帖数: 13782
8
我得慢慢看
赐给我力量吧!!! 我是希瑞 ~~~

,这

【在 l*******6 的大作中提到】
: 能力的确定   孩子在确定自我的同时,或稍後的时间,通常从四岁开始,试图确定
: 自己对外界世界的影响,看看自己的能力所能达到的范围和极限。在这个过程中,他们
: 获得成功的程度取决于他们的自我评价。他们开始与同伴甚至父母竞争(如争夺关注)
: ,炫耀自己的能力。他们尝试做各种恶作剧,并注意观察父母的反应。如果得到父母的
: 赞许,他们就会进行更进一步的尝试,直到受到父母的禁止或责骂,他们才会停止。
: 在这一阶段,父母的职责是鼓励、强化他们的各种尝试,同时建立明确的界限,什么是
: 可以做,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如果顺利,孩子学习到如何正确的适应社会,并建立自信
: 心。父母的价值观就会开始内化为孩子的价值观,并在将来的生活中知道他们的行为以
: 及人际关系。
: 儿童:对失败的恐惧   有些父母对孩子的尝试努力不是给与持续的鼓励和强化,他

m********r
发帖数: 2862
9
真的好长
l*r
发帖数: 79569
10
大家都看完了吗?
S***p
发帖数: 19902
11
''他们总是想方设法来获得异性的爱,可是一旦进入一种稳定的爱情关系,他们很
快就会感到厌烦,因为他们感到了被控制和被“吸收”的威胁,于是就又想方设法摆脱
和终止这个关系。''
这一点很难改变,所以~~
s******0
发帖数: 13782
12
are u taking a survey?

【在 l*r 的大作中提到】
: 大家都看完了吗?
1 (共1页)
进入Girl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闺蜜功成名就我们还能像从前那样亲密吗?明天考试,头疼
因为不是第一次像男朋友道歉认错,对吗!!! 海蓝生日快乐 !!!
姑娘们,切记要婉拒婚前的各种过于亲密的关系BSO啊BSO!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又要考试了~~
Re: 有没有好精神分析的jjmm帮忙看一下围观南师评校草,大家来聊自己喜欢的异性类型
女人通过10种方法了解男人zz紧急发一些包子
请凭直觉挑选1朵最喜爱的花,看看你的婚姻恐惧指数有多高吧!寂寞的银耳莲子羹
心理分析小试牛刀《版务操作简易手册》在哪里有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孩子话题: 母亲话题: 依恋话题: 父母话题: 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