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8 发帖数: 10589 | 1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35171
儿时面包在中国是比较富贵的食物,只有学校春、秋游时,才能从母亲那儿要到两角钱
,买个面包带上。中国的面包多是甜的,在食糖很金贵的年代,甜味剂用糖精替代,味
道怪怪的。有的同学家里有钱,带的是蛋奶面包,大家都很羡慕。儿时吃的面包都很松
软,不耐嚼。孩子好动,面包放在书包里,背着书包玩到中午,面包大部分都碎了,成
了面包屑,无法咬着吃,只好倒进嘴里,一不小心呛到气管里,咳得眼泪都出来。
后来插队到东北,考上了吉林大学,同学中有家在哈尔滨的,放假探亲后带回一种硕大
无比的“大咧巴”面包,直径一尺多,三斤粮票一个,据说是当年俄罗斯“老毛子”遗
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味道咸中带酸,非常耐嚼抗饿。若是再夹几片蒜味扑鼻的秋林“里
道斯”红肠,便更是美味了。当时吉大有外籍教师,他们会托哈尔滨的学生回家时给他
们梢一个,说是跟外国的面包差不多。
毕业后分配到昆明教书,云南曾经是法国的势力范围,至今买东西还是论公斤计价。当
时金碧路上有一家咖啡店,供应越南咖啡和云南产的小粒咖啡,味道都非常香。那家店
里还有自己烤的面包,二两粮票一个,椭圆形,也是咸的,据说是法国人遗留下来的文
化遗产,味道和口感俱佳。因为喜欢那里的面包,我不时会去买几个带回家当早餐。对
于平时吃米线和饵块的当地人来说,咖啡和面包是洋玩意儿,当时去光临的顾客都比较
新潮、另类。每次去买面包,我都会顺便要一杯咖啡,在店里坐个把小时,观察身边的
那些人,其中有一个身高2米左右的哥们,推着显得非常矮小的脚踏车进店,立即有许
多人跟他打招呼,外号“大象”配得非常形象。他是那里的常客,好像是那帮人的头儿
,居然抽得起当年非常昂贵的“云烟”。不知现在那家咖啡店“大象”还在否?
1983年出国,才开始了吃面包的留学生涯。学生钱不多,通常买比较便宜的长方形面包
,已经切成片,装在塑料袋里。那种面包非常松软,用手一捏就缩成一小团,所以得烤
着吃,每天早上拿两片出来放在烤炉里,调好温度,火候到了便会自动弹出来,便成了
“土司”(toast)。刚到美国时肚子里油水不多,还敢大方地涂黄油,多到几乎要往
下淌的程度。工作后,听到一位美国同事说他父亲小时候正赶上1930年代的经济危机,
黄油非常金贵,只舍得涂一薄层,所以吃的时候有诀窍,将涂黄油的那面朝下,舌头便
能舔到黄油。
真正好吃的面包,都是面包店自己边烤边卖,而不是用塑料袋装的。当年在东北粗粮吃
多了,总想吃细粮,自然喜欢吃白面包。到美国后,才发现全麦的黑面包更好吃,其他
如燕麦面包,还有类似“大咧巴”的酸面包(sour dough),也是百吃不厌。法式的长
条baguette面包质地紧密,最耐嚼,因为比较干,所以吃起来的感觉是津津有味,此处
的“津”便是口水。我还特别喜欢大蒜面包,那是将蒜蓉和黄油涂在面包片上,外面包
上铝箔,放在烤箱里烤成焦黄,外脆里松,香味扑鼻。
中国的北方人以面食为主,但是并不一定能吃得惯西方的面包。在我接触的北方人中,
许多人对Thomas’ English Muffin情有独钟。Muffin的中文翻译是“松糕”或“松饼
”,通常是甜的,形状像纸杯蛋糕。但是Thomas’ English Muffin却根本不同,巴掌
大小,一指多厚,两面烤得微焦,略带咸味,无论形状和味道都像肉夹馍的那种馍,是
一种永远吃不腻的主食。
此外,我还特别喜欢犹太人的面包圈(bagel),上面有一层芝麻、罂粟籽或剁碎的洋
葱,烤得焦黄,特别香,还耐嚼。从中间切开,涂上费城的奶油芝士(Philadelphia
cream cheese),或是夹两片烟熏的腌三文鱼,味美无比。另外一种面包圈是donut,
译成中文是“甜圈”,那就是不是主食,而是甜点了。
还有一种中东人爱吃的pita bread,有点像新疆的馕,只是尺寸较小较薄,直径大约五
寸,中间可以分开,像一个口袋,里面可以夹肉、海鲜和生菜,再淋上一点稀释的芝麻
酱或花生酱,便是一顿美餐。
面包讲究新鲜,最好是现烤出炉的,接近晚上商家便降价抛售。有一次我到南威尔士出
差,那里地广人稀,商家早早就关门了,一条二尺来长的法国面包,白天至少卖1英镑
,下午居然只卖10p,才相当于1元多人民币,真是价廉物美。
法国人早晨喜欢以羊角面包(croissant)当早餐,形状像一轮弯弯的月亮,面中揉入
油酥产生层次,略带甜味,就着一杯热咖啡吃,别有风味。因为羊角面包是早餐,所以
一过了早晨便降价了。有些中国人专在早市后买羊角面包,价格确实便宜,但是作为中
餐和晚餐的主食,羊角面包未免太腻了。
有一家连锁的Au Bon Pain,法语的意思是“好面包”,供应面包和咖啡,其中最好吃
的是杏仁羊角面包(almond croissant),做法是将羊角面包切开,里面夹上切成薄片
的杏仁和蜂蜜,是下午茶的首选,唯一的缺点是高热量,吃多了催肥,减肥的人不敢碰
。过了下午茶的时间,下午四点之后,便买一送一。
香港受殖民地文化影响,自诩洋化。香港的茶餐厅,早餐除了传统的粉、面、粥之外,
还有洋化的土司配黄油、果酱,外加煎蛋、腌肉、火腿,其他还有意大利通心粉之类。
许多香港的面包点心店,甚至开到海外的唐人街,如“大班”、“美心”之类,中国现
在也有许多洋名字的面包房,如“克里斯汀饼屋”等。举凡中国化的面包,特别讲究用
料,为了好吃,加上大量的糖、鸡蛋、牛奶、奶油、果酱、果仁和水果等。其他还有肉
松包、叉烧包、菠萝包等。我的感觉是,这些中国化的面包,纯属画蛇添足,根本不是
主食,一吃就腻,算是饭后甜点才更为贴切。
我发现西方好吃的面包,用料都极其简单,只有面粉、酵母和少量的盐。正因为用料简
单,才能显出面包师的本事。面包是西洋人的主食,就像中国人的米饭、馒头和面条。
山珍海味固然稀奇,但是只能浅尝即止。只有最简单的主食面包,才能永远吃不腻。
□ 读者投稿 | q*****d 发帖数: 749 | 2 爱吃pita bread,现烤的
茶餐厅的冰火菠萝油也很好吃呀 | D**S 发帖数: 24887 | 3 好像直到现在,国内的面包店,包括这边华人开的,都还喜欢把面包烘得白白的软软的(哈
尔滨的大列巴是个例外),很多还弄上些花里胡哨的东西,似乎更像是点心而无法充任主
食,几乎很少有强调那种crust的,更没有什么全麦的.这些面包,不论看起来多蓬松,似乎
捏下去都可以变成很小而不起眼儿的一个面球. 感觉这是一种文化差异.说白了,华人吃
面包是吃着玩儿. | n*****r 发帖数: 2447 | 4 超级不爱吃外国人又硬又酸的面包,尤其是法棍,吃完了渴得要命,全麦面包咽下去都
能划伤嗓子眼。牛角包不错但是吃多了腻,bagel饿的时候吃一个还行,但是吃完一喝
水能胀死。。。还是国内的面包好吃啊,肉松绿茶鸡尾包菠萝油,不能算主食,就是吃
完心情会很愉快。外国面包可能更适合成熟男人的口味,亚洲风的面包相当于小点心,
比较偏向小孩子,女人的口味吧。。。
主食还是大米饭大馒头吃进去肚里才舒服。
【在 M******8 的大作中提到】 :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35171 : 儿时面包在中国是比较富贵的食物,只有学校春、秋游时,才能从母亲那儿要到两角钱 : ,买个面包带上。中国的面包多是甜的,在食糖很金贵的年代,甜味剂用糖精替代,味 : 道怪怪的。有的同学家里有钱,带的是蛋奶面包,大家都很羡慕。儿时吃的面包都很松 : 软,不耐嚼。孩子好动,面包放在书包里,背着书包玩到中午,面包大部分都碎了,成 : 了面包屑,无法咬着吃,只好倒进嘴里,一不小心呛到气管里,咳得眼泪都出来。 : 后来插队到东北,考上了吉林大学,同学中有家在哈尔滨的,放假探亲后带回一种硕大 : 无比的“大咧巴”面包,直径一尺多,三斤粮票一个,据说是当年俄罗斯“老毛子”遗 : 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味道咸中带酸,非常耐嚼抗饿。若是再夹几片蒜味扑鼻的秋林“里 : 道斯”红肠,便更是美味了。当时吉大有外籍教师,他们会托哈尔滨的学生回家时给他
| d*********e 发帖数: 8525 | 5 国内蛋糕房都是点心风格的,人造奶油加的很多,进去薰的头疼; 和老外主食面包完
全两种东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