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Faculty版 - “不要迷信院士”——可贵的清醒
进入Facult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w******i
发帖数: 1
1
王选(1937年2月5日-2006年2月13日),计算机专家。江苏无锡人。1991年当选为中国
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获得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975
年开始主持华光和方正型计算机激光汉字编排系统的研制,领导研制的华光和方正系统
在中国报社和出版社、印刷厂逐渐普及,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
本文《不要迷信院士》系王选院士于2002年2月下旬在《光明日报》院士论坛专栏所发
表文章,对于当下的社会仍有启迪意义。
在电脑这个行业以及其他新兴技术领域,年轻人有很大的优势。我在年轻的时候有两次
创造高峰,一次是26岁时,当我懂得了软件和硬件,展开在这两个领域的研究后,产生
了一种创造的欲望;还有一次创造高峰是在我38岁从事激光照排这个项目的时候。当时
我是一个无名小人物,所以就有人说我是玩弄骗人的数学游戏。年轻的时候我在第一线
,看外国文献看得很多,干活干得很多。当时比我更“权威”的一些人,有时就来指挥
我,说你这该怎么做,那该怎么做,其实他确实不太懂,文献看得也不如我多,在第一
线干活更不如我多。好在我往往能说服别人,按照正确的方向做。有时碰到对方对我不
太了解,我不便去说服,我就采取“阳奉阴违”的态度,一到具体的技术问题,他也不
太懂,我还是按自己认为正确的想法做。现在我过了60岁。从55岁开始,一年戴一个院
士桂冠,一下子成了三院院士,这样一想,还真是一个权威了。其实人们不知道,在计
算机技术领域里头是没有60岁的权威的。所有的创业者都是年轻人。在计算机技术领域
里面很难找到45岁以上的创业者,55岁以上不再可能达到创造高峰了。当然也能找到60
岁左右犯错误的,可以找出一批来。其中有赫赫有名的伟大的发明家王安。他31岁创建
王安实验室,到40岁出头的时候,做了一个重要的决策,放弃当时计算器的研究转到文
字处理系统的研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风靡全世界。王安到60岁左右,开始犯错误,
如坚持跟IBM对着干,坚持不生产和IBM兼容的计算机,搞自己的自成体系的硬件、自成
体系的操作系统,连网络都是wang.net,不能跟人家兼容。这么一个决策上的错误,再
加上封建意识,相信虎父焉有犬子,不顾董事会的强烈反对,把自己不成器的儿子提拔
到总裁的位置上,结果股民联名告状,说王安把中国的裙带关系搞到美国上市的公众公
司里去了。他不得不把儿子弄下来,结果元气大伤。王安去世前公司已经出现了严重的
滑坡趋势,最终破产了。很有趣的一点是,在我年轻的时候,没有得到承认,是小人物
。一到60岁,忽然成了权威了。我发现人们把时态搞错了,明明是过去时,搞成了现在
时,甚至以为是能主导将来方向的将来时。这是很大的误会。所以我说,在高新技术领
域千万不能迷信院士。一般来说,院士者,是他一生做了重要贡献,给他一种安慰、一
种肯定而已。多数院士创造高峰已过。当然在医学、农业、考古、植物分类等知识更新
不太快,又需要长期积累的领域里,年纪大的还是很有作用的。此外,少数年轻院士还
在创造高峰期,所以不能一概而论,但在计算机等新兴领域,很难有60岁的权威。有人
见到我说,前两天又在电视台上看到你了,我就说一个真正有才能、正在创造高峰的科
学家,哪有时间去频频上电视。上电视说明我的科学生涯快结束了,只能在电视台上露
露面了。可惜的是,中国有些人过分崇尚名人。名人用过的东西叫文物,凡人用过的东
西就叫废物;名人喜欢喝酒,是豪饮,凡人就是贪杯;名人表示亲切,就是平易近人,
凡人就是巴结人;名人强词夺理,没有道理也能说出道理来,就是雄辩,凡人就是狡辩
;名人做些蠢事、很荒唐的事,就是名人逸事,凡人就是犯傻;名人发脾气是有个性,
凡人就是劣根性;像我这样的名人年纪大了,就叫王老,凡人就只能叫老王;名人和名
人之间互不服气,凡人和凡人之间倒是和和气气的。这些比喻来自一篇报道,我把它做
了一些发挥而已。徐悲鸿大师和刘海粟大师都是杰出的大师,这两个人就经常互不服气
,经常贬低对方。今天我觉得我们在某些领域里崇尚名人还是可以的,但是新兴领域我
们绝对不能崇尚名人,而要更多地关注小人物。名人也必须保持一种凡人的心态,知道
自己是一个过时的人。别人尊重你,无非是你过去有点贡献,仅此而已,自己心里要明
白。    “不要迷信院士”,是说在高新技术领域要更多地关注
“小人物”,激励年轻人勇于攀登高峰。王选语重心长的剖白,是对正在创业的“小人
物”的厚爱和鼓励。当然,年轻人应该向老同志学习,“小人物”要向权威的科技成果
看齐,但这种学习是为了创新,而不是盲目地迷信、追随和固守。对“小人物”的关注
应该主要体现在帮助和支持他们“过去时”和“现在时”的创造过程上。“小人物”年
轻,有朝气,富有创造精神,少有框框限制,但也容易迷信权威,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容
易受到挫抑。王选提出的“不要迷信院士”的观点正像一剂扶助“小人物”扬长避短、
不断进取的“良药”,其意义和作用是深远的。 
“不要迷信院士”,是说戴有名人、权威桂冠的人要有自知之明,保持一种凡人心态。
一般情况下,有些人一成名、一作权威什么的,就有人捧、有人敬、有人迷信,自己也
喜欢搞点“个人崇拜”了。王选“功成名就”之后对他常上电视的解释是,“一个真正
有才能、正在创造高峰的科学家,哪有时间去频频上电视。上电视说明我的科学生涯快
结束了,只能在电视台上露露面了。”这种从平民角度来审视自己的意识很深刻,也很
清醒。迷信是盲目,是枷锁,是桎梏学习创新的藩蓠;因崇尚而学习继承院士、权威和
名人的成果是必需的,但应在学习中继承,在创新中发展。对权威的轻视是无知的,对
权威的迷信则是盲目的,有时对权威的怀疑才恰恰是新的创造的孕育和萌生。在这种意
义上说,王选“不要迷信院士”的说法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我非但没有因王选说了“不要迷信院士”而冲淡对他的敬仰,恰恰相反,对王选这样的
科学家我心里更加崇敬。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所发内容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
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作删除处理。
1 (共1页)
进入Faculty版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