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Faculty版 - 不唯论文后,下一个指挥棒会好用吗?
相关主题
老文重发, 【原创】 中国学术评价体系剧变在即,SCI即将成为历史26岁斯坦福博士毕业,这哥们太厉害了吧!做柔性屏的 (转载)
国内发论文如灌水,所以实行SCI 杂志分区还是有好处清华北大学者陷论文抢发风波 (转载)
港科大好猛啊,亚洲第一了CS发考题市场今年其实就俩方向
如何知道论文是否在SCI,EI收录 (转载)我当faculty这条路走错了吗?
别了,狗日的科研 (转载)到底该不该招自费读PhD的学生
国外好多地方不认国内的学术论文当faculty最大的乐趣是啥?
招募 兼职 科研论文写手 关键字: 科研论文,翻译,润色,写手, 海量业务,SCI找faculty工作
以后黄人在科研界也很难出头了 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AI方向看,似乎加拿大体制优越一点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论文话题: 指挥棒话题: 黄力话题: 影响话题: 奖励
进入Facult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w******i
发帖数: 1
1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公众号或微信搜索:未名人才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Facebook
某评审会上,一名青年科研人员不停地向评委们道歉:“对不起,我研究的方向比较小
众,所以发表的文章都不是很好,真是不好意思……”他甚至表示,下一步考虑转换研
究方向。
这一幕,深深触动了评审席上的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黄力:“过分推崇影响因子
,把论文当做指挥棒,这对个人学术成长和科学领域发展的影响,都太大太大了。”
2020年,仍然是科研界高举“破唯”大旗的一年。这一年里,国家相关部委继续提出治
理“唯论文”不良风气的系列措施。与此同时,人们依然在热烈地讨论:“‘破唯’后
,立什么?”
我们还需要新的指挥棒吗?下一个指挥棒会更好用吗?
破除“唯论文”,会影响积极性?
2020年,又一组重拳接连打向“唯论文”痼疾。
先是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发文:取消直接依据SCI论文相关指标对个人和院系的奖励;
之后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进一步明确:不将论文发表数量、影响因子与奖励奖
金挂钩。
亮剑之后,高校和科研单位也纷纷开始探索适合自己的剑招剑式。
8月,山东省农科院发布了“关于破除‘四唯’十条意见”。意见第一条就指出“论文
发表和授权专利一律不再奖励”。接下来则依次列出9种可直接竞聘正高岗位的条件,
例如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科技成果转化或创办科技型企业;长期扎根基层生产一
线,服务“三农”做出突出贡献等。
作为国内首个“破四唯”细则,“十条意见”立刻引起了关注和热议。
点赞的人说:这一做法有“破”有“立”,突出了科技转化和利国惠民的价值导向;吐
槽的人则说:这类细则有“走极端”之嫌,一味向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倾斜,让专注基
础科研的人“有点寒心”。
类似这样的争议,一直伴随着“破唯”的进程。有青年科技工作者在接受《中国科学报
》采访时说:“高校教师的工资收入普遍较低,科研奖励占收入比重较大。论文和奖励
脱钩以后,挺影响积极性的。”“对我们这些青年教师而言,生活压力很大,生存问题
解决不了,何谈发展呢?”
“不难看出,人们讨论的‘唯论文’问题,背后很大程度上是利益问题。”科学网博主
、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教授王善勇说。
“我们曾和国外同行交流过,他们对发表论文竟有这么高额的奖励,表示非常惊讶。”
黄力说,“我们国家这种根据论文和影响因子‘论分行赏’的做法,有特殊的历史成因
。但跳出个人利益来看,科研的确不该是这么功利的。”
指挥棒不再好用了?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大部分科技领域仍处于落后甚至空白的状态。20世纪90年代引入的
SCI期刊体系,给国内科技工作者打开了通往世界的窗口。而在科研人员普遍收入很低
的年代,与SCI影响因子相关的奖励制度也起到了一定激励作用。
此后几十年间,中国的论文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显著提升,早已成为不折不扣的“论文大
国”。但光鲜数据背后,像青蒿素那样足以改变世界的成果却依然鲜见。一些对国计民
生关切重大的领域,仍然呈现出结构性的不足。
正如中南大学教授喻海良所说:“目前我国已经不缺论文了,缺的是有影响力的工作。”
与此同时,对论文和影响因子的过度推崇也滋生了许多怪象:学术“大咖”被曝造假,
研究生论文被曝代写,大规模撤稿事件时有出现,第三方论文服务机构乱象丛生,个别
科研人员为提高论文引用率而频繁“自引”,或者一味追逐热点,不愿在一个领域内深
耕细作……
人们越来越多地反思,“论文”这支挥舞多年的指挥棒,用错了吗?
“错不在论文本身。”王善勇对《中国科学报》说,“论文作为一种经过长期历史检验
的科研评价指标,在全世界都是通用的。问题在于,这个指标为什么没能用好。”
让指挥棒真正握在人的手中
大约十年前,微生物所开展了科技评价试点改革。他们摈弃了以论文影响因子换算奖金
的做法,把奖励评价依据分成三大块:一是科研成果贡献(论文、专利、成果转化等)
;二是学科竞争力(基金项目申请等);三是社会服务(科普公益、政策建议等)。
“这样就逐步弱化了论文影响因子在科技人员评价体系中的地位。”黄力说。
令他欣慰的是,新的评价制度推行后,微生物所包括论文在内的各类科技成果产出不仅
没受影响,反而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
“真正的科研工作者不会只是为了奖励做研究,他们会自觉地努力把工作做好。”黄力
说。
“拿什么当指挥棒,指挥棒怎么用,应该把自由还给各个高校和科研机构。让他们根据
各自的特点和价值观足够灵活地自我管理。在自由氛围和宽松环境下,人们才能更好地
创新。”王善勇说,“与此同时,每个大学和研究机构还应当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同行评
议的国际评审,这对于加强评审的公平、公正,也是非常有益的补充。”
在黄力看来,微生物所的上述改革措施只是一个过渡,最理想的下一站指挥棒,仍是公
正、规范的同行评议:“论文专利也好,其他荣誉、成绩也好,都只是一种客观数据。
只有小领域内的同行,才能根据这些客观数据,结合一个人在领域内的认可度等综合表
现,做出比较可靠的主观判断。”
“出于文化心态等原因,同行评议在我国的推行效果一直都不太理想。但人和社会风气
都是会变的。”黄力说,“慢慢来,逐渐摈弃掉我们传统中阻碍进步的部分,让科技评
价真正回归到人的评价,让指挥棒真正握在人的手中。”
如今,“破唯”已是大势所趋。相较于一时利益得失,中国科研人员即将迎来的,其实
是一个更好的时代。期待新的一年,有更多高校和科研机构打磨出适合自己的评价体系
和奖励举措,聚沙成塔,终将蔚为大观。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所发内容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
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作删除处理。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公众号或微信搜索:未名人才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Facebook
1 (共1页)
进入Facult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记住科研中四个'不相信' (ZT)别了,狗日的科研 (转载)
收取版面费的期刊是对科研人员的严重侮辱,呼吁大家集体抵制这类垃圾期刊!!!!!!!!!!!国外好多地方不认国内的学术论文
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筹) 科研人员招聘启事 (转载)招募 兼职 科研论文写手 关键字: 科研论文,翻译,润色,写手, 海量业务,SCI
我在美国一流大学学到了什么以后黄人在科研界也很难出头了 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
老文重发, 【原创】 中国学术评价体系剧变在即,SCI即将成为历史26岁斯坦福博士毕业,这哥们太厉害了吧!做柔性屏的 (转载)
国内发论文如灌水,所以实行SCI 杂志分区还是有好处清华北大学者陷论文抢发风波 (转载)
港科大好猛啊,亚洲第一了CS发考题市场今年其实就俩方向
如何知道论文是否在SCI,EI收录 (转载)我当faculty这条路走错了吗?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论文话题: 指挥棒话题: 黄力话题: 影响话题: 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