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w******i 发帖数: 1 | 1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公众号或微信搜索:未名人才
今日头条搜索:未名人才 关注我们的头条号!
这段时间,浙江大学郑强教授关于“英语”的一番言论在网络上爆红,随着各路媒体的
争相互蹭,这番言论在火遍全网之际,却也变了一副模样,最终竟成了“浙大教授呼吁
将英语‘踢出’高考”。
这些视频的标题每每都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比如“浙大教授郑强支持把英语踢出高考”
“外语有个毛用!”之类。
虽然郑强一直就是“网红教授”,但是这种热度,显然让他困扰,近日,教授亲自发文
辟谣。
4月16日,郑强发布严正声明:
近期,(众多网站)擅自复制、发布、传播大量本人十年前的演讲视频及其片段,并采
用严重歪曲本人演讲主旨、断章取义的标题和文章,近日甚至有网站发布、传播编造郑
强教授从未在任何场合发表过的类似于“郑强教授倡导将英语踢出高考” 郑强教授说
:只接国外务工劳务人员,不要去接国外中国留学生回国”等恶毒标题和内容, 以图
挣取流量甚至挑起纷争和敌对。
反观围观群众,对此“呼吁”,支持者众多。
接下来,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支持这一“呼吁”,把英语“踢出”
高考对中国的学生、对中国未来的学术研究又会有哪些影响。
“英语滚粗论”由来已久
早在2013年,外语将退出高考,就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当年的微博调查显示,超六成网友支持外语退出统一高考。所谓“天下苦‘英语’久矣
“。
然而,教育部很快出来澄清,英语考试将于2017年“彻底退出高考”的消息是误读,即
“退出”只是与每年6月初高考的“正日子”分开,转换为一年多次的社会化考试。
2017年,全国人大代表教育专家李光宇建议高考取消英语科目,并提议把中小学生的英
语必修课改为选修课,一石激起千层浪,再次引发了全民热议。
对上述建议,另一位著名教育专家兼全国人大代表俞敏洪则表示:“我觉得取消英语考
试这个建议有点仓促,甚至比较鲁莽,学习英语已经不再纯粹由国家决定了,这是中国
走向世界的必然需求。”
而且俞敏洪还认为如果英语被"踢出"高考,穷人家的孩子会成为最大的受害者,因为这
些孩子可能上不起校外的培训班。就像穷人家的孩子很少有人成为钢琴家,不是因为没
有天赋,而是根本没机会接触。
不过俞敏洪也提出了折衷方案,比如提出降低英语在高考中的比重,或者降低英语在高
考中的难度。
教育部的回应是:"取消英语不太可能,但可以适当降低英语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
但是,这些年, “高考取消英语”依然是每年必炒话题。
其实,不止“高考取消英语”,反对英语的声音也从未停止过。
引起比较大争议的是比如曾被誉为“中国网络正能量四大写手之一”的花千芳(曾批判
文天祥不思进取)的“学英语无用论”。
当时王思聪下场手撕,转发微博并评论:“尽管出国可以用翻译软件,但这些软件并不
能翻译出文化。”
当年这场互怼引起了极其热烈的讨论,就不再赘述,总结一下大部分网友的观点:
花千芳的“英语无用论”其实就是“读书无用论”的变体,不值一驳,是典型的反智言
论。
有一个段子很好地回怼这些如宣扬花千芳般 “学英语无用论”的鼓吹者:
学英语有什么用?菜市场买菜用得着英语?
学物理有什么用?你买菜用得着牛顿定律?
学化学有什么用?你买菜人家还问你元素?
学高数有什么用?你买菜小学数学不够用?
学历史有什么用?买菜又不需要历史意义。
这帮人活着就为了买菜。
但是回过头想想,为什么英语屡屡成了“靶子”?
民族自信还是盲目自大?
英语进入中国久远,而我们于英语学习的态度,从最初视为帝国主义企图影响和改变中
国的“工具”,已然成了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及其生产力的“利器”。1962年,英语成为
高考科目,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学习英语的热潮频频掀起,一直到现在,我
们对英语的“热情”仍只增不减。
近年来,中国社会快速发展,高铁、航空航天、信息技术等各行各业日新月异,国际影
响力不断提高。疫情期间,我国快速动员、举国之力于短期内基本战胜新冠病毒的优异
成绩与西方各国的抗疫表现形成鲜明对比,加之我国在病毒肆虐全球之际,勇挑重担,
助各国抗击病毒所展示出的大国风范以及因此在国际上所获得的称赞,不免让大家心生
自豪,但也导致很多人沉溺于“我国已然成为世界强国,可目空一切”的盲目自信当中。
另一方面,美国及其盟友针对中国的科技封锁、对中国抗疫事实的歪曲以及对疫情责任
的“甩锅”行为,令人心生愤慨。恰逢此时,把英语“踢出”高考的呼吁一经传播,在
全社会引起大量讨论好像并非偶然,大家对外来文化和外语的抵制情绪自然随之增加。
是英语之过?还是教育方式之过?
诚然,大家在英语学习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或者是为了通过高考,或者是为了通过某
些高校制定的不过四级不能毕业的规章,最终,英语成了通过考试的工具。然而,从小
学到大学十几年的学习,最终却学成哑巴英语,即便取得四六级证书,照样不会听说!
其实,这样的困境,恰恰不是证明英语无用,而是说明了我国目前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正如俞敏洪、陈丹青所言,传统英语教学的弊端尽人皆知。比如过于注重考点,过于强
调语法和固定搭配,死记硬背规则和生词,而忘记英语本身是一个语言沟通技能。
所以,应该改的是英语教学方法。
没教好,没学好,就怪英语不好,要一刀切,那就是真正的因噎废食了。
对中国的学生有何影响?
梦想把英语“踢出”高考,学业就能相对轻松的同学,只能说你们too young too
naive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英语仍然是国际通用语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
展,没有外语能力的年轻人等同于世界舞台上的盲人。一旦英语成为非统一的教育内容
,中国学子之间的竞争力将会真正因为贫富差距拉开,穷人家孩子会因为上不起“英语
培训班”而变成在职场没有竞争力的。
近日,一位留学生发表在国外期刊上的英语论文引起西方世界热议,文章细数中国近年
发展的迅速,直指国家对于西方眼中“中国贫困地区”的建设早以超出他们落后的认知
。这篇全文英语的文章让很多对中国不了解的西方民众认识到今日中国已非往昔。试问
,如果我们都无法漂亮地做个“自我介绍”,还有什么资本去谈“夺取话语权”呢?
对中国学术研究有何影响?
学术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有的人为发表论文获得利益和地位,有的人为解自己所惑,有的人为完善甚至推翻某个
观点,有的人为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且希望其造福社会,更有的人为民族伟大复兴,正
如闻一多先生过十多年的“书斋生活”,便是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但无论是何目的,有一点不言而喻,大家都想尽己所能获取领域内最新的研究成果,利
用最优的思维模式,以确保目的顺利达成。
美国的认知学者在《知识的错觉》一书中提出,我们生活在知识共同体之中,我们要做
什么,完全没有必要仅仅借助自己的力量,我们可以从自己之外的任何地方获得所需要
的信息。其实我们的古代先贤——“史圣”司马迁,曾在《报任安书》中就表达过此番
认识。他说,集百家之长,成一家之言。
因此,做学术研究,我们应放眼全球。有不少人误以为中国已强大得不可一世,但即使
中国已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已经取得了全所未有的成绩、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越来越
多的认可,但不可否认,达到各行业的尖端水准,还有不少进步空间,仅就诺奖获得情
况,便可洞见一二。
世界范围内,最优的思维方式、最新的研究成果,多是在西方的那些英语国家。也就是
说,英语,如今仍是走向世界的语言,是一睹世界最尖端水准的工具。现阶段只有通过
英语,我们才能获得一手的全球最新研究成果,才能真正做到集百家之长,以达到学术
研究目的。
接下来,笔者围绕研究内容的对外输出,继续展开论述。
时至今日,中国已创办的英文期刊达数百种,我们为什么要办英文期刊?
中科院院士饶子和曾指出,中国办期刊,应着力于推动国家进步、推动人类发展。这不
禁令笔者想到疫情以来,国家领导及国家对外发言人多次提到的一个词:人类命运共同
体。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之一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部分,它要求中国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
方案。而英文期刊,便是一个不错的承载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媒介。
我们要把中国学者最新的研究成果示之全球,要让世界看到中国方方面面的成长,要让
世界认可中国,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在汉语还未成为国
际最为通用的语言之前,我们需要英文期刊。换言之,我们不得不依赖英语。
综上分析,英语学习对中国未来学术研究的影响不言而喻,而把英语“踢出”高考,无
疑是为科学进步添堵。其后果可以预想得到,本应是获得全球最新研究成果利器的英语
,将不被多数学生所重视,待他们未来投身学术研究时,这势必成为科研路上的绊脚石。
三百多年前,明朝徐光启提出向西方学习的道路:“欲求超胜,必先会通。会通之前,
必先翻译。”,从而一手开创了中国版的“文艺复兴” ……
闭关锁国,闭门造车的历史早已远去,读懂世界,听懂世界,和世界对话,未来才会充
满各种可能。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公众号或微信搜索:未名人才
今日头条搜索:未名人才 关注我们的头条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