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FDU版 - 复旦校友张首晟、沈志勋, 杨薇当选院士
相关主题
美国科学院院士沈志勋:复旦影响了我一生这事校领导不引咎辞职的话,我考虑把毕业证学位证还给复旦 (转载)
理性看待复旦宣传片2007年中科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公布 (转载)
中科院院士杨玉良出任复旦大学校长看复旦的年青海归有感(zz)
今天整理东西回复旦
沉痛悼念华中一老校长 (转载)我的复旦之行
三十而立—记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建系30周年zz白秀雄造访复旦大学登辉环路
【征文】回校园Re: 写给复旦。
回家过年之复旦真怀念在复旦苑的日日夜夜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张首晟话题: 沈志话题: 复旦话题: 物理话题: 杨薇
进入FDU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L*********y
发帖数: 322
1
新闻中心讯 北京时间4月29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了2015年新增院士名单,复旦大学
物理系1978级张首晟校友、1979级沈志勋校友同时入选。另据美国艺术科学院刚刚发布
的消息,复旦生物系校友杨薇当选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此次复旦大学共有3位校友同
时当选,在今年新增的华人院士中人数居首位。
张首晟,现任斯坦福大学物理系、电子工程系和应用物理系终身教授,2011年,当选美
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他1963年生于上海,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物理系。1980年赴柏林
自由大学就读硕士,1983年进入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攻读博士,师从杨振宁教授。
1993年,张首晟被斯坦福大学聘为物理系教授,1996年被评为终身教授,当时他年仅33
岁,是斯坦福大学最年轻的正教授之一。
2006年提出“量子自旋霍尔效应以及拓扑绝缘体理论的材料实现方案;次年,这个预言
在他与德国维尔茨堡大学的实验中得到证实。同年,张首晟领导团队提出的“量子自旋
霍尔效应”被《科学》杂志评为2007年“全球十大重要科学突破”之一。2009年入选“
千人计划”。2010年,获“欧洲物理奖”,为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华人科学家。2011年
入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2012年,获美国物理学会颁发的凝聚态物理最高奖--
Oliver Buckley奖,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国际理论物理学中心“狄拉克奖”(国
际理论物理学领域最高奖)。2013年,获得尤里基础物理学奖前沿奖,并当选中国科学
院外籍院士。2014年,与两位科学家Kane和Mele一起分享了该年度富兰克林物理奖。
沈志勋,复旦大学物理系1979级校友。1985年在罗格斯大学取得硕士学位,1989年获得
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在斯坦福大学任教。目前为斯坦福大学应用物理学及电机工
程学教授、Geballe先进材料实验室主任、线性加速器中心高级材料x射线实验室主任、
材料与能源科学研究所所长,美国物理学会院士以及上海光源学术委员会主任。
沈志勋在凝聚态物理和复杂材料领域研究中做出了许多开创性工作,是国际学术界公认
的凝聚态物理领域一流科学家。他获得物理领域一些最重要的国际奖项:2000年第一个
获得世界超导实验物理最重要大奖:卡梅琳-昂尼斯奖;2009年获美国能源部代表美国
总统颁发的科学大奖:并在华裔科学家丁肇中、李远哲和刘锦川之后获得欧内斯特&#
8226;奥兰多•劳伦斯奖;2011年获美国物理学会凝聚态物理最高奖:奥利弗&#
8226;伯克莱奖;2013年获中国科学院爱因斯坦讲席教授称号等。
c**********l
发帖数: 4
2
好牛啊!顶一个。

33

【在 L*********y 的大作中提到】
: 新闻中心讯 北京时间4月29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了2015年新增院士名单,复旦大学
: 物理系1978级张首晟校友、1979级沈志勋校友同时入选。另据美国艺术科学院刚刚发布
: 的消息,复旦生物系校友杨薇当选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此次复旦大学共有3位校友同
: 时当选,在今年新增的华人院士中人数居首位。
: 张首晟,现任斯坦福大学物理系、电子工程系和应用物理系终身教授,2011年,当选美
: 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他1963年生于上海,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物理系。1980年赴柏林
: 自由大学就读硕士,1983年进入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攻读博士,师从杨振宁教授。
: 1993年,张首晟被斯坦福大学聘为物理系教授,1996年被评为终身教授,当时他年仅33
: 岁,是斯坦福大学最年轻的正教授之一。
: 2006年提出“量子自旋霍尔效应以及拓扑绝缘体理论的材料实现方案;次年,这个预言

L*********y
发帖数: 322
3
杨薇,浙江定海人. 2013年5月1日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院士。2015年4月29日当选美国国家艺术科学院(The National Academy of
Art and Sciences)院士
杨薇本科就读于复旦大学生物化学系,学习生化专业。1983年留学美国,两年后取
得纽约州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生化硕士学位。接着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并于 1991年取得生化博士学位。曾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
,成绩出色。1995年加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主要从事DNA错配修复方面的研究。
自1995年起,杨薇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建立起自己的分子生物实验室,在4年时
间里发表65篇极有影响的论文,一举获得“终身研究员”荣誉,成为当时美国屈指可数
的有杰出成就的年轻女科学家。杨薇博士主修结构生物学,以爱克斯光晶体衍射的方法
断定蛋白及核糖核酸的大分子结构,从事的基础研究包括“DNA复制、修复及重组”,
应用性的研究课题涉及遗传性肠癌的诊断与防诊,皮肤癌、早衰及爱滋病毒的预防与治
疗。十多年来,她在世界一流医学科学杂志如《细腻》,《自然》,《科学》上发表近
50篇学术论文。曾多次到中科院和复旦大学等地讲课,进行业务指导, 广受好评。

33

【在 L*********y 的大作中提到】
: 新闻中心讯 北京时间4月29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了2015年新增院士名单,复旦大学
: 物理系1978级张首晟校友、1979级沈志勋校友同时入选。另据美国艺术科学院刚刚发布
: 的消息,复旦生物系校友杨薇当选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此次复旦大学共有3位校友同
: 时当选,在今年新增的华人院士中人数居首位。
: 张首晟,现任斯坦福大学物理系、电子工程系和应用物理系终身教授,2011年,当选美
: 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他1963年生于上海,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物理系。1980年赴柏林
: 自由大学就读硕士,1983年进入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攻读博士,师从杨振宁教授。
: 1993年,张首晟被斯坦福大学聘为物理系教授,1996年被评为终身教授,当时他年仅33
: 岁,是斯坦福大学最年轻的正教授之一。
: 2006年提出“量子自旋霍尔效应以及拓扑绝缘体理论的材料实现方案;次年,这个预言

L*********y
发帖数: 322
4
杨薇,浙江定海人. 2013年5月1日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院士。2015年4月29日当选美国国家艺术科学院(The National Academy of
Art and Sciences)院士
杨薇本科就读于复旦大学生物化学系,学习生化专业。1983年留学美国,两年后取
得纽约州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生化硕士学位。接着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并于 1991年取得生化博士学位。曾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
,成绩出色。1995年加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主要从事DNA错配修复方面的研究。
自1995年起,杨薇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建立起自己的分子生物实验室,在4年时
间里发表65篇极有影响的论文,一举获得“终身研究员”荣誉,成为当时美国屈指可数
的有杰出成就的年轻女科学家。杨薇博士主修结构生物学,以爱克斯光晶体衍射的方法
断定蛋白及核糖核酸的大分子结构,从事的基础研究包括“DNA复制、修复及重组”,
应用性的研究课题涉及遗传性肠癌的诊断与防诊,皮肤癌、早衰及爱滋病毒的预防与治
疗。十多年来,她在世界一流医学科学杂志如《细腻》,《自然》,《科学》上发表近
50篇学术论文。曾多次到中科院和复旦大学等地讲课,进行业务指导, 广受好评。

33

【在 L*********y 的大作中提到】
: 新闻中心讯 北京时间4月29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了2015年新增院士名单,复旦大学
: 物理系1978级张首晟校友、1979级沈志勋校友同时入选。另据美国艺术科学院刚刚发布
: 的消息,复旦生物系校友杨薇当选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此次复旦大学共有3位校友同
: 时当选,在今年新增的华人院士中人数居首位。
: 张首晟,现任斯坦福大学物理系、电子工程系和应用物理系终身教授,2011年,当选美
: 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他1963年生于上海,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物理系。1980年赴柏林
: 自由大学就读硕士,1983年进入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攻读博士,师从杨振宁教授。
: 1993年,张首晟被斯坦福大学聘为物理系教授,1996年被评为终身教授,当时他年仅33
: 岁,是斯坦福大学最年轻的正教授之一。
: 2006年提出“量子自旋霍尔效应以及拓扑绝缘体理论的材料实现方案;次年,这个预言

z*****n
发帖数: 444
5
这个细腻是啥杂志?

【在 L*********y 的大作中提到】
: 杨薇,浙江定海人. 2013年5月1日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The National Academy of
: Sciences)院士。2015年4月29日当选美国国家艺术科学院(The National Academy of
: Art and Sciences)院士
: 杨薇本科就读于复旦大学生物化学系,学习生化专业。1983年留学美国,两年后取
: 得纽约州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生化硕士学位。接着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 ,并于 1991年取得生化博士学位。曾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
: ,成绩出色。1995年加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主要从事DNA错配修复方面的研究。
: 自1995年起,杨薇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建立起自己的分子生物实验室,在4年时
: 间里发表65篇极有影响的论文,一举获得“终身研究员”荣誉,成为当时美国屈指可数
: 的有杰出成就的年轻女科学家。杨薇博士主修结构生物学,以爱克斯光晶体衍射的方法

r****r
发帖数: 1693
6
都是78,79级的学生,那几届学生真是牛,又勤奋。

33

【在 L*********y 的大作中提到】
: 新闻中心讯 北京时间4月29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了2015年新增院士名单,复旦大学
: 物理系1978级张首晟校友、1979级沈志勋校友同时入选。另据美国艺术科学院刚刚发布
: 的消息,复旦生物系校友杨薇当选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此次复旦大学共有3位校友同
: 时当选,在今年新增的华人院士中人数居首位。
: 张首晟,现任斯坦福大学物理系、电子工程系和应用物理系终身教授,2011年,当选美
: 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他1963年生于上海,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物理系。1980年赴柏林
: 自由大学就读硕士,1983年进入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攻读博士,师从杨振宁教授。
: 1993年,张首晟被斯坦福大学聘为物理系教授,1996年被评为终身教授,当时他年仅33
: 岁,是斯坦福大学最年轻的正教授之一。
: 2006年提出“量子自旋霍尔效应以及拓扑绝缘体理论的材料实现方案;次年,这个预言

w*a
发帖数: 2138
7
祝贺校友!好奇问一问,另两位是哪里人氏?

【在 L*********y 的大作中提到】
: 杨薇,浙江定海人. 2013年5月1日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The National Academy of
: Sciences)院士。2015年4月29日当选美国国家艺术科学院(The National Academy of
: Art and Sciences)院士
: 杨薇本科就读于复旦大学生物化学系,学习生化专业。1983年留学美国,两年后取
: 得纽约州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生化硕士学位。接着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 ,并于 1991年取得生化博士学位。曾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
: ,成绩出色。1995年加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主要从事DNA错配修复方面的研究。
: 自1995年起,杨薇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建立起自己的分子生物实验室,在4年时
: 间里发表65篇极有影响的论文,一举获得“终身研究员”荣誉,成为当时美国屈指可数
: 的有杰出成就的年轻女科学家。杨薇博士主修结构生物学,以爱克斯光晶体衍射的方法

c******o
发帖数: 2151
8
推测是Cell。。

【在 z*****n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个细腻是啥杂志?
L*********y
发帖数: 322
9
张:上海; 沈: 浙江。 江浙真是人杰地灵!

【在 w*a 的大作中提到】
: 祝贺校友!好奇问一问,另两位是哪里人氏?
L*********y
发帖数: 322
10
Yes, it is Cell.

【在 c******o 的大作中提到】
: 推测是Cell。。
相关主题
三十而立—记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建系30周年zz这事校领导不引咎辞职的话,我考虑把毕业证学位证还给复旦 (转载)
【征文】回校园2007年中科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公布 (转载)
回家过年之复旦看复旦的年青海归有感(zz)
进入FDU版参与讨论
L*********y
发帖数: 322
11
Yes, it is Cell.

【在 c******o 的大作中提到】
: 推测是Cell。。
L*********y
发帖数: 322
12
“复旦给我的东西很多很多。”--------沈志勋
恒隆物理楼三楼中庭的墙面上,悬挂着由多张人像拼贴而成的巨幅海报。这是一幅不带
文字的荣誉榜,在榜单上露脸,均是与复旦物理系大有干系的重要人物。当中最显眼的
位置是一张憨厚和气的笑脸,“看,这就是沈志勋,从我们系走出的最优秀的本科生之
一。” 物理系的老师总是免不了骄傲地向外人如此介绍。
沈志勋在恒隆物理楼里是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二十九年前,当他踏出这座红楼的大门时
,还只是个意气风发的弱冠少年,如今归来参加母系六十周年系庆时,已是名扬海内外
的华裔科学家。
温州孩子的物理梦
但凡提及温州人,许多人脑海中往往会出现行走世界的温州商人。事实上,温州是座人
杰地灵的永嘉古郡,还是一片孕育了苏步青、陈景润、谷超豪这些科学家的沃土。1962
年,沈志勋就在这里出生。密不透风的时代里,除了伟大领袖,在海外扬名的杨振宁
、李政道是有着科学梦的少年心中的美丽星空,他们几乎影响了整整一个时代,沈志勋
也不例外。
面临选择时,沈志勋总是善于抓住要点,做出最简单有效的决定。这也许是做为顶级科
学家的必备素质。
沈志勋四岁那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远离政治漩涡交通不便的温州延续着一种难得的
秩序和宁静。少年读不懂政治的风云诡谲,却不期被带入物理世界,带给年幼的沈志勋
科学的快乐。中学时代,沈志勋遇到一位认真负责的物理老师陈立明,陈老师带着他参
加各类物理竞赛,并在校级、市级、省级的竞赛中都斩获头名。那时高考开始恢复,当
时的他或许并没有想到物理将会成为他日后安身立命的所在。
1979年,沈志勋高三毕业,大学已经恢复了正常的招生秩序。“复旦是江南第一学府,
我们南方人又不希望离家太远,于是就选择了复旦。”沈志勋轻描淡写地说。在他之前
,家族里已经陆续有一位堂哥和表姐于高考恢复的第一年成为了复旦人。由于中学时代
在物理竞赛屡创佳绩,进入物理系对他而言自然是一个不二的选择。面临选择时,沈志
勋总是善于抓住要点,做出最简单有效的决定。这也许是做为顶级科学家的必备素质。
就这样,在1979年的秋天来临时,沈志勋顺利走进了恒隆物理楼。
“物理系开拓了我的视野”
那是个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沈志勋终于能够心无旁骛地在象牙塔里与他所钟爱的物理
终日相对。提及复旦时光,沈志勋的目光与笑容总是变得很柔和:“复旦给我留下的回
忆是非常美好的,遇见很多很好的老师, 认识了很多很好的同学,生活也非常丰富。
”每逢周末,上海同学纷纷回家,留在宿舍里的外地同学便常常集结起来对弈军棋,“
住我们对面的是77级的学生,我们一伙,他们一伙, 四角大战,杀得不亦乐乎,周围
还有一堆起哄的同学。”
谈及当年往事,沈志勋笑得像个孩子。那时,每层宿舍楼都配备了一台黑白电视机,除
了下军棋,聚众看体育电视也成了这群血气方刚的物理青年们的娱乐重头戏,“最爱看
中国女排,那时郎平是家喻户晓的大明星,我们一群人围着电视,听着宋世雄的现场直
播,品头论足,非常带劲。”
“我对科研的兴趣是在复旦物理系形成的,当时教学实验训练为我打下的良好基础,成
为我后来从事实验物理的重要原因。
娱乐归娱乐,对于学生而言, 学习永远才是正业,因此物理楼就成了沈志勋每日逗留
的地方。复旦物理系对本科生的培养从来都是不遗余力的,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里,
物理系老师们仍然尽力开设出一系列教学实验锻炼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实验的数量和质
量在国内均列前茅。
“我对科研的兴趣是在复旦物理系形成的,当时教学实验训练为我打下的良好基础,成
为我后来从事实验物理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光衍射和真空管内电子的法兰克-赫兹效应
。”沈志勋回忆道。老师们不但为学生们创造实验的条件,而且还给大家足够的时间和
空间去自行发挥,“当时做的最多的是中级实验的设计,这个过程中能够有机会去摸索
一些新东西,对我视野的开拓和自信心的培养有非常大的影响。”沈志勋说。
“复旦教给我人的价值”
本科接近尾声的时候,恰逢李政道先生组织CUSPEA招研究生去海外读书,沈志勋参加了
考试,并开始申请美国大学。“那时候的选择比较少,我不是一个把每天都设计好的人
,觉得美国物理很好,出国似乎是很顺其自然的事情。”申请美国大学需要教授的推荐
信,沈志勋没有费太大的力气便拿到了物理系四位教授的推荐信,这几封信让他多年以
后依旧感动。
临近出国前,谢希德先生找到沈志勋,语重心长地提醒他出国前要携带的各类行李,到
了异国他乡后的注意事项等等,事无巨细叮嘱了一番,“就像一个家长对子女的叮咛。”
“谢希德和杨福家两位先生其实并没有直接带过我,当我去找他们写推荐信时,他们不
但没有拒绝,还很热心关照我这个年轻的晚辈。”沈志勋感慨道。临近出国前,谢希德
先生找到沈志勋,语重心长地提醒他出国前要携带的各类行李,到了异国他乡后的注意
事项等等,事无巨细叮嘱了一番,“就像一个家长对子女的叮咛。”
得益于复旦生涯打下的深厚基础,沈志勋初到美国求学的日子过得很轻松,除了第一天
乘车前往学校报到时不小心坐过了站以外,他几乎没有遇到太棘手的困难。沈志勋就读
的学校是新西泽州州立大学,为了获得更大的挑战,赴美一年后,他开始酝酿着转学。
美国几乎所有的名校都向他递来了橄榄枝,经过筛选,他决定在哈佛和斯坦福之间做出
一个选择。他父亲因在49年前受的大学教育,对传统的大学声誉较为了解,亦建议他去
哈佛求学。这时,一向顺其自然的沈志勋开始犯难了。
在美国求学期间,沈志勋一直和谢希德先生保持着联系,对方每次前往美国都会和他当
面交流,认真询问近况。就在沈志勋为择校犹疑不决时,恰好在当年的美国物理学会三
月会议上遇到谢先生,他便像过去一样向先生咨询。谢先生专心听罢沈志勋的疑问,一
面建议他最好到两所学校进行实地考查,一面向他郑重推荐了一位自己在斯坦福非常熟
悉的教授Spicer。沈志勋听取谢先生的意见, 先去波士顿再赴硅谷,当他在斯坦福拜
访Spicer时,对方已经提前从谢先生处获知了许多关于自己的信息。经过思量,沈志勋
决定追随Spicer和Lindau俩位教授深造,后来的日子里,师生之间一直相处愉快,沈志
勋在Spicer身上亦获益良多。Spicer极高的物理直觉和洞察力,育人的高度热情和责任
心都在沈志勋心里留下了极深的印像。
“事实证明谢先生的推荐非常正确。她是校长,又是大教授,对一个小小学生的事情却
那么无微不至地关心着,这体现的是对人的价值的尊重,这就是复旦教给我的精神。”
沈志勋说。
“培养学生比得奖还高兴”
1989年,沈志勋在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同年留校。如今的他已是斯坦福大学保罗
派格特终身讲席教授” (Paul Pigott Chair Professor)。他还但任了斯坦福Geballe
先进材料实验室主任,斯坦福材料和能源科学研究所首任所长, 并是SLAC国家实验室
的唯一首席科学家(Chief Scientist)。
沈志勋的学术兴趣很广,并成为其研究领域应用物理及材料学的领军人物。据统计,他
在《Nature》和《Science》发表的论文数量,在改革开放后赴美的华裔科学家中遥遥
领先。从2000年开始,沈志勋先后获世界超导实验物理界最重要大奖昂纳斯奖、美国能
源部代表美国总统颁发的劳伦斯奖、美国物理学会凝聚态领域最高奖Oliver E.Buckley
奖等各项殊荣。在荣誉不断加身同时,科研之于沈志勋的意义却变得越来越单纯,“
科研就是一个让知识变活的过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发现某件事情的人,这种喜悦很难
形容。”
不过让沈志勋最自豪的事,还是培养了一批非常优秀的学生,“这比我自己得奖、发文
章还要高兴。” 沈志勋说。这些学生最初进入他的科研组时,各自的教育背景是参差
不齐的,当他们离开时,都成为了炙手可热的人才。从教至今,培养了五十几名博士和
博士后。这些学生已经成为所在专业领域的骨干, 活跃在世界各国的工业, 政府和学术
界。其中有二十多人成为国际知名大学教授, 其中包括复旦大学,美国的普林斯顿大
学,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科罗拉多大学,德州大学
奥斯汀分校;加拿大的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日本的东京大学,东京工业大学,和大阪大
学;韩国的Yonsei大学, 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瑞士的日内瓦大学。还有
不少人成为国际领先研究机构的骨干,其中包括德国的马普所,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美
国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和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日本AIST研究所。另有多位
学生成为高科技领域成功的企业家。
“科研就是一个让知识变活的过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发现某件事情的人,这种喜悦很
难形容。”
“有人问方法是什么。其实我只是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真正挖掘自身的价值。
复旦对我的影响很大,我总是拿当年老师对我的态度来衡量今天我对自己学生的态度。
” 在沈志勋一众学生里,封东来让他印象深刻,毕业后这位学生放弃绿卡选择了回国
,并进入复旦大学任教。现在,年纪轻轻的封东来已是复旦大学应用表面物理国家实验
室主任,成为复旦物理系新生代的中坚力量,“这是复旦对人才的关怀,也是我对母校
的反哺。”沈志勋说。 今年,一位在复旦本科由金晓峰和封东来培养,又在沈志勋指
导下取得博士学位的何瑞华将成为美国波士顿学院的教授。当然,沈志勋为国内培养的
人才并不局限在复旦。他的另一博士后周兴江也成为中科院超导国家实验室主任。
物理系六十周年系庆当天,由于航班延误,沈志勋迟到了一小会, 开幕式正举行得如
火如荼之时,他悄悄走进正大体育馆,在78级以后的校友坐席上,挑了一个最后排的位
置坐了下来,静静地观看典礼现场。正大体育馆里人头攒动,老中青三代学生前所未有
地集结在一起,这一天,所有人都洗尽铅华,回归一个简单的身份——复旦物理人,沈
志勋是他们中的一个。树高千尺,叶落归根,对于科研事业正如日中天的沈志勋而言,
母校根系的滋养让他受用一生。
“复旦给我的东西很多很多。”沈志勋最后说。

33

【在 L*********y 的大作中提到】
: 新闻中心讯 北京时间4月29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了2015年新增院士名单,复旦大学
: 物理系1978级张首晟校友、1979级沈志勋校友同时入选。另据美国艺术科学院刚刚发布
: 的消息,复旦生物系校友杨薇当选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此次复旦大学共有3位校友同
: 时当选,在今年新增的华人院士中人数居首位。
: 张首晟,现任斯坦福大学物理系、电子工程系和应用物理系终身教授,2011年,当选美
: 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他1963年生于上海,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物理系。1980年赴柏林
: 自由大学就读硕士,1983年进入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攻读博士,师从杨振宁教授。
: 1993年,张首晟被斯坦福大学聘为物理系教授,1996年被评为终身教授,当时他年仅33
: 岁,是斯坦福大学最年轻的正教授之一。
: 2006年提出“量子自旋霍尔效应以及拓扑绝缘体理论的材料实现方案;次年,这个预言

L*********y
发帖数: 322
13

33

【在 L*********y 的大作中提到】
: 新闻中心讯 北京时间4月29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了2015年新增院士名单,复旦大学
: 物理系1978级张首晟校友、1979级沈志勋校友同时入选。另据美国艺术科学院刚刚发布
: 的消息,复旦生物系校友杨薇当选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此次复旦大学共有3位校友同
: 时当选,在今年新增的华人院士中人数居首位。
: 张首晟,现任斯坦福大学物理系、电子工程系和应用物理系终身教授,2011年,当选美
: 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他1963年生于上海,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物理系。1980年赴柏林
: 自由大学就读硕士,1983年进入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攻读博士,师从杨振宁教授。
: 1993年,张首晟被斯坦福大学聘为物理系教授,1996年被评为终身教授,当时他年仅33
: 岁,是斯坦福大学最年轻的正教授之一。
: 2006年提出“量子自旋霍尔效应以及拓扑绝缘体理论的材料实现方案;次年,这个预言

L*********y
发帖数: 322
14
张首晟
2011年的第一个工作日,我校旅美校友、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张首晟偕同妻子回到母校
,在校友联络办的同志陪同下,一起参观了复旦大学校史馆。张教授和夫人此次是专程
带着子女来寻找先人足迹,瞻仰校史馆“镇馆之宝”——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一张复
旦大学毕业文凭,就是复旦百年校庆时由张首晟校友捐献出来的。张教授夫人在参观中
深情地表示,复旦校史不仅能使自己的子女了解复旦,更能培养了下一代对复旦的感情
,“复旦情结”是可以一代一代传递下去的!
参观完校史馆,张首晟校友一家前往江湾校区参观,所见所闻令张教授一家感叹不
已,深深为母校的发展自豪和骄傲,祝愿母校早日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

2012年6月2日上午,复旦大学物理学系迎来六十甲子诞辰,张首晟校友生动地讲
述了自己15岁入复旦大学少年班,与复旦同窗相处时间不长但一生难忘的校园时光。
2005年,正值复旦大学百年校庆前夕,一位有心人向复旦校史馆捐赠了一份毕业文
凭。文凭主人叫张彝,是当时复旦公学的第二届学生。这份签发于1909年的毕业证书是
我国目前存世的最早大学毕业文凭。这位有心人叫张首晟,张彝是他的祖父,在祖父毕
业近70年后的一个秋天,他也踏进了复旦园,成为张家的第二个复旦人。不久后,张首
晟远涉重洋深造,在科研领域穷幽探微多年,如今凭借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以及多项物理
学重量级奖项,成为跻身大洋彼岸物理学界顶级俱乐部的华裔科学家。
阁楼少年:真正的启蒙教育不是科学,而是艺术和哲学
张彝的毕业文凭被发现以前,一直尘封在张家静安区祖屋的阁楼上。对张首晟来说,家
里的阁楼是一个神奇的角落,从幼年开始,他总是能在这里发现各式有趣的物什,从伯
父的大学毕业年册,到《西方哲学史》、《西方艺术概论》等书籍,不一而足。
张首晟3岁那年,文化革命正席卷全国。高考中断,各类劳动锻炼侵占了课堂,黄浦江
边已安置不下一张平静书桌。年幼的张首晟是个内向的小孩,白天在教室里学习各类印
着领袖语录和最高指示的课本,回到家里,则一头扎在阁楼上阅读“捕获”的各类“怪
书”。“在红色的年代里能够看到古希腊的雕塑,是很幸福的。对我而言,真正的启蒙
教育不是科学,而是艺术和哲学。”张首晟回忆道。阁楼岁月,成为他成长中一段隐秘
的快乐。
十年时光,上海滩上一批又一批青年响应伟大领袖的号召,踌躇满志地到更广阔的天地
里自我改造。没有人留意到,有一个孩子,正躲在紧窄逼仄的阁楼上如饥似渴地啃着一
部部硕果仅存的书籍。楼外是山呼海啸的红色声浪,楼内是沉静缄默的青葱岁月。“那
是个读书无用论的年代,喜欢读书的孩子反而会被轻视,完全是一种逻辑的颠倒,我当
时对读书的渴求完全来自于内心的驱动。”张首晟在同伴眼中,沉默寡言,其实在他内
心正在孕育着无限生机。当他自由而无用地读书时,或许并没有预料到,这段阁楼岁月
积累的营养竟会令他受用一生。
初中生上大学
1976年,张首晟12岁时,阁楼外的世界渐渐地发生了变化,声浪仍旧一波高过一波,但
内容却在走马灯地换。新鲜气息刺激着每个人的嗅觉,那年,父亲给张首晟买了一套自
学丛书,其中包括数学、物理等科目,为即将到来的变化未雨绸缪。第二年,高考正式
恢复。等不到夏天,这次高考即在北风呼啸中匆匆举行。对于当年上山下乡耗尽青春的
哥哥姐姐来说,这场提前举行的考试来得太迟了,但对当时初三在读的张首晟而言,似
乎还为之尚早。但那是个万象更新的年代,1978年夏天,张首晟与高考不期而遇。
那年,上海允许初中毕业生直接参加高考,每个区仅限10个名额,参加高考的初中毕业
生需要参加预赛,通过后方能获得高考资格。阁楼上的少年有些蠢蠢欲动了:“伯父的
大学毕业年册对大学有着生动的描写,我从小就非常盼望大学生活。虽然我是初中生,
但当时的环境下,高中生也不比我拥有更多的知识,所以还是有些信心的。”张首晟说
。可是,一旦落榜,非但不能实现大学梦,连高中的大门都无缘了。“这是我人生中面
临的一次最严峻的选择。”张首晟后来坦言。父母顾虑再三后还是选择支持他。于是,
张首晟参加了当年的预赛,并顺利获得高考资格。1978年的高考是空前绝后的,共赴考
场的,有黑五类的“崽子”,也有又红又专的苗子;有在边城遥望故乡明月的老知青,
也有张首晟这样在阁楼上探看窗外世界的少年,决定命运的,不再仅仅是家庭出生,还
有分数。
张首晟如愿以偿,拿到了复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那年高考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包括
张首晟。“我的初中学校很差,如果按部就班再读普通高中,也许结果就和今天不一样
了,人生的成就总是跟你一些十字路口上的选择有关。”张首晟说。
没有文凭的复旦人
1978年9月,复旦大学物理系迎来了一个没有高中文凭的少年大学生。“初中时,在很
封闭的情况下,我们都知道杨振宁、李政道获得诺贝尔奖,为中华民族争了一口气。大
学时选择理论物理专业,就是冲着他们的榜样力量。”张首晟如是说。走进物理系,距
离偶像又近了一步,不过当年的他或许没有想到,自己和偶像的缘分远不止如此。
复旦的时光是快乐的,对于阁楼上的少年来说尤其如此:“在初中的时候,由于喜欢读
书,周围的人都不以为然,我一直感觉很孤单。来到复旦之后,大家都如饥似渴地读书
,有了很多的好朋友。”张首晟说。那年,张首晟住在11号楼303室,一个寝室8个人,
他的年纪最小。平日里看得最多的就是争分夺秒地读书,偶尔的课余生活也成忙碌的学
生生活的美好点缀。班上有海外关系的同学陈捷弄到了进口彩色胶卷,这在当年是金贵
无比的稀罕玩意,但他还是毫不吝啬地把它拿到学校和同学共享。这些彩色胶卷,留下
了许多张首晟在复旦园里珍贵的青春影像,他和陈捷也结成了莫逆之交,每逢对方赴美
,一定住他家里。
大学第一个学期就这样愉快而匆匆地过去了。第二学期开始,一日,张首晟正在宿舍里
自习,班主任突然上门,告知他将被选派前往德国柏林大学深造。张首晟高考成绩优异
,在当时已被列入留德学生的内定人选。
对张首晟来说,这个消息可谓天降喜讯。他对德国最初的印象,来自儿时啃过的那些哲
学书籍,隐隐约约知道它是康德、黑格尔的祖国。“学了物理以后,发现教科书上重要
的物理公式很多都是德国物理学家的贡献,去德国留学对我来说像做梦一样。”张首晟
说。当年公派到德国的学生一律要在同济大学接受为期一年的德语培训。1980年,没有
来得及拿到复旦文凭的张首晟,正式踏上了赴德之旅。
镌刻着物理公式的墓碑
张首晟到达西柏林时,戒备森严的柏林墙还高高耸立着。他所在的柏林自由大学是一部
分老柏林大学出走的师生所创,与东柏林的老柏林大学(后称洪堡大学)遥相对应。这
所位于冷战前哨的大学甫一成立,便以“真实,公平,自由”为校训,更把“自由”二
字嵌入校名。在这样一所以自由著称的学校里就读,对于张首晟而言可谓如鱼得水。外
面的世界很精彩,但他没有忘记自己的本分。柏林大学的学制为五年,不少人甚至花了
七年才能毕业,但凭借着出色的学习能力和勤奋,年轻的张首晟花了三年时间就完成了
学业。学习之余,他还花了不少时间深入了解德国乃至欧洲的人文历史。
尽管学业顺利,但理论物理的前途较窄,一度让他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惘。“本来我还
挺有信心的,但同学之间的担忧对我产生了影响,1981年左右,我开始想到前途问题。
”张首晟说。就在当年暑假,他踏上了德国颇为流行的搭便车之旅,借着免费的顺风车
环绕了德国一周,这场如骑士一般的浪漫旅行对张首晟的人生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 天,张首晟来到哥根廷大学附近的一片墓地。很多德国著名物理学家长眠于此,每
个人的墓碑上,墓志铭都镌刻着其生前发现的一道重要公式。如Heisenberg的墓志铭是
Heisenberg测不准原理的公式,马克斯•玻恩是其对波函数概率的一个分析,
Otto Hahn的墓碑上是一道核反应公式,张首晟被深深地震撼了:“一个朴素的墓碑,
一个简单而普适的公式,这才是人生最高境界。从此之后,我决定要把自己毕生的精力
贡献给物理学研究,特别是理论物理学的研究。”成为一名科学家的神圣感和人生意义
此刻内化为一种使命,一种激励自己贡献终生的精神源头。
物理公式是美丽的诗句
在德国攻读学位期间,张首晟开始思索自己的学术方向。当时,在他看来,物理学的最
高目标是将爱因斯坦揭示的宇宙四大力统一起来,杨振宁先生在这方面颇有建树,而他
又是自己儿时的偶像,前往美国追随杨振宁先生从事统一场研究便成为他念兹在兹的目
标。
从柏林自由大学毕业后,张首晟被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录取,如愿以偿成为了杨
振宁先生的弟子。一入门,他就迫不及待地向老师阐述他的学术构想。出乎意料的是,
杨振宁先生并不支持他从事统一场论或基本粒子物理研究,而是向他推荐了凝聚态物理
。这时凝聚态物理还是一个方兴未艾的研究领域,杨振宁先生本人的研究方向也并不在
此,老师的建议让张首晟大惑不解。多年以后,张首晟才明白了杨振宁先生当初的良苦
用心:“一般来说老师总是希望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研究领域,杨振宁先生却建议我从
事其他领域的研究,他真的很无私。今天看来,凝聚态物理在物理学领域中发展得最快
,这体现了他三十年前精准的眼光。”
而更让张首晟得益匪浅的是,这位有着诗人气质的科学家,带领着他领略到了不一般的
科研境界:“他告诉我,诗歌追求的境界是用两句话将复杂的感情说清楚,科学也是追
求用一个简单的公式去描写大自然的所有万千现象。艺术和科学是相通的,F=ma’、‘
E=MC2’就是描写大自然的最美丽的诗句。”
导师的话,激活了张首晟对于艺术的启蒙记忆。“为美所驱追求科学,真是一种最高的
境界,杨振宁先生带领我进入的境界,在书本上是学不到的。”张首晟感慨。在物理系
系庆报告会上,张首晟展望物理学发展的未来,觉得随着学科越来越专业化,隔行如隔
山,而如要真正做出创新,科学家还需更高的视野。他举例说,牛顿发现万有引力,说
明了三大力学定理,但当时理论物理根本没有这个名词,他那本奠定物理学基础的书叫
Mathematical Principles of Natural Philosophy,这是历史上最成功的用数学语言
来描写大自然,体现着无与伦比的的美。“因为在最高的境界上,科学跟艺术,科学跟
美,主观、客观是统一在一起的。”在这一点上,张首晟颇得导师的精神。师傅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从基本粒子物理突然转向凝聚态物理并非一件轻而易举之事,好学而刻
苦的张首晟做成了。
斯坦福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1993年,张首晟进入斯坦福大学任教,不久后便头角峥嵘,成为该校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之一。2010年凭借“量子自旋霍尔效应”理论预言和在实验观测领域的开创性贡献,荣
获欧洲物理奖,这是该奖项首次花落华裔科学家;2011年,因在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卓越
成就,荣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12年他先后获得凝聚态物理领域的最高荣誉
Oliver Buckle奖和国际理论物理学领域最高奖“狄拉克奖”(Dirac Medal)。
近年来俘获大批中国粉丝的美剧《生活大爆炸》里,主角物理学家们的口中常常蹦出“
拓扑绝缘体”的新名词,就引用了张首晟科研组的研究成果,对于非物理专业人而言,
从这个侧面去了解他的科研影响力或许更为直观。
不但在科研领域,张首晟在教学方面亦成绩斐然。二十多年来,他培养的学生已遍布美
国各大名校,其中不乏来自中国的面孔,毕业于母校复旦大学的刘勤是张首晟门下唯一
一名女生。让张首晟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在国内培养的“土博士”祁晓亮,他在斯坦福大
学跟随张首晟做了一年的博士后研究以后,意外收到美国多所名校向他递出的橄榄枝,
最后顺利留美成为一名“洋教授”。
在张首晟日益精进的同时,中国也在发生着一日千里的变化。恢复公派留学生制度三十
年后,国家正式实施雄心勃勃的“千人计划”,面向海外延揽顶尖科研人才回国发展。
许多当年从中国漂洋过海的优秀人才,在他乡开花结果以后,开始回流反哺故土。张首
晟成为其中一员。现在,除了继续担任斯坦福教职以外,他还是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的
一名教授,每年会在国内长待一段时间,从事科研并指导学生。他也常常回到母校复旦
大学,在报告会上他说:“我希望我在有生之年,能够用自己的努力,使中国能够真正
建成如世界第一流的像斯坦福这样的学校。”
阁楼上的孤独小孩、少年大学生、没有文凭的复旦人、杨振宁的得意门生、最年轻的斯
坦福终身教授、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最让他骄傲的身份,或许只是简简单单
三个字——科学家。多年后,红色声浪早已远去,阁楼依旧。当科学家张首晟翻出祖父
张彝的毕业文凭时,不知是否会想起当初那个沉默寡言的少年,以及曾经在此汨汨流逝
过的自由而无用的时光。

33

【在 L*********y 的大作中提到】
: 新闻中心讯 北京时间4月29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了2015年新增院士名单,复旦大学
: 物理系1978级张首晟校友、1979级沈志勋校友同时入选。另据美国艺术科学院刚刚发布
: 的消息,复旦生物系校友杨薇当选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此次复旦大学共有3位校友同
: 时当选,在今年新增的华人院士中人数居首位。
: 张首晟,现任斯坦福大学物理系、电子工程系和应用物理系终身教授,2011年,当选美
: 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他1963年生于上海,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物理系。1980年赴柏林
: 自由大学就读硕士,1983年进入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攻读博士,师从杨振宁教授。
: 1993年,张首晟被斯坦福大学聘为物理系教授,1996年被评为终身教授,当时他年仅33
: 岁,是斯坦福大学最年轻的正教授之一。
: 2006年提出“量子自旋霍尔效应以及拓扑绝缘体理论的材料实现方案;次年,这个预言

L*********y
发帖数: 322
15
"一生最重要的是考入复旦" -----2015美国工程院院士 姚大卫—
姚大卫1977年考入复旦大学数学系,1978年2月入学,1980年获得理学学士,后分别于
1981年和1983年获得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工业工程和运筹学硕士、博士,1983-1986年任
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1986-1988年任哈佛大学副教授,1988年起任哥伦比亚大学教
授。 2015年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
姚大卫教授是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 Fellow,美国运筹与管理科学学会
INFORMS Fellow,及古根海默基金会Guggenheim Fellow。曾获美国总统青年科研奖 (
1987-92),美国运筹与管理科学学会的Franz Edelman奖 (1999),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
(SIAM) 的杰出论文奖 (2003),IBM的杰出技术成就奖 (1999),IBM教授奖(2006),
以及多项IBM发明成就奖。
姚大卫教授曾任美国运筹学与管理科学学会应用概率学会主席(1991-94),美国运
筹学与管理科学学会John von Neumann理论奖评奖委员会委员/主席(2001-03)。他赢
得并指导过三十多项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以及香港研究资助局资助的研究项目,在半导
体制造、计算机系统时序安排、因特网和网络服务器性能优化、金融与风险管理以及供
应链管理等各个领域做过深入和广泛的研究及咨询工作。姚教授拥有制造运营和供应链
物流方面的七项美国专利。

插*队.留学.忆当年——专访哥伦比亚大学姚大卫敎授
过去几个月来,网上流传一个有关復旦大学数学系77级聚会的名单,名单上除了李
**等少数几人外,90%的人目前都在国外的名校任敎,这个班也因此被称為全中国“最
牛”的班级。
如今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敎已近30年的运筹学敎授姚大卫便是这份名单上的一员。而
对於姚大卫敎授而言,这一生最重要的不是同学中谁比谁更出名,而是在1977年那年他
决定去参加高考并且考入了復旦。第二件最重要的事,便是离开中国前往加拿大多伦多
求学。
●多少事,从来急
说起当年的復旦大学77级数学系,已经在哥大敎书近30年的姚大卫敎授仍记忆犹
新。
那年他们是在1977年年末收到录取通知,1978年2月初入学。数学系全年级大概有
300多人,分成4个班。网上流传的聚会照片便是其中一个班的同学。
他当然也记得同学李**,那时李**刚入校便已是广受关註的同学之一,因為他不
但是D*员,而且还担任G*Q团的职务。
而在进入復旦之前,这一届的学生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经歷了不小的磨难。
1950年出生在上海的姚大卫赶上了上*山*下*乡的年代。中学没毕业便被安排到吉
林去揷队。从1969年直至1977年,他的大部分靑少年时光都花在了“ 修理地球”上。
揷队的最后一年他有幸进入石油部管道局在河北的分支当工人,但对於未来他并没有寄
予太多的奢望。
1977年,恢復高考的消息传来。一向喜欢数学的姚大卫决定报考復旦大学数学系。
但那年復旦数学系在河北只有一个招生名额,周围的人都劝他,别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
。但对当时的姚大卫来说,復旦是他的梦想,哪怕只有一个名额的机会,他也要试一试。
结果在1977年年底,他收到了录取通知书。那一年,他已经27岁,对於本科生这个
阶段来说,他的确已经晩了好几年。
也正是因為这种年龄上大学的压力,入学后,姚大卫决定抓紧一切时间来弥补自己
人生所错过的时光。
●天地转,光阴迫
如今坐在哥大工程学院办公室裡的姚大卫敎授对於当年的人生转折记忆犹新。
他回忆说,他们那一届同学在1978年2月初入学后,只学了3个学期,一些成绩拔
尖的学生便被要求去考硏究生。因為当时还没有确立完整的学位体系,而刚刚在上海交
大设立的硏究生院又急需人才,因此刚读本科没两年,他们又成了上海交大的硏究生学
员,主修运筹学(国内归為数学的一个分支)。
在復旦和交大读书的短短两年裡,姚大卫打下了扎实的学术基础。
第二年夏天,一位来自美国的华裔敎授来到交大為他们讲课,此时,姚大卫和身边
许多同学开始有了出国读书的想法。
对於出国的计划,姚大卫只知道自己很崇拜当时所读的很多学术材料的作者——加
拿大多伦多大学运筹学专业的John Buzacoff敎授。就冲著这位敎授,他决定申请多伦
多大学。
当时的多伦多大学运筹系还从来没有招过中国学生。对於姚大卫这种W*G后首批通
过高考进入大学的中国学生,Buzacoff敎授决定做一次“赌博”,将他录取成為自己的
第一个中国弟子。之后的事实证明,这位弟子没有让他失望。
就这样,復旦之后又在交大读书,总共不到两年,1980年,姚大卫离开上海,成為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运筹系在当时的第一位大陆籍留学生。他同时也是当时交大运筹学硏
究生班唯一一位获得留学机会的学生。而和他在復旦同时入学的好友李乐德也差不多在
同一时间离开中国,前往美国西北大学求学。
此后仅仅3年,姚大卫便取得了运筹学博士学位。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1983年,33岁的姚大卫甚至在博士学位尙未到手时,便受聘成為纽约哥伦比亚大
学工程学院运筹学的助理敎授。3年后,他前往哈佛从事了两年的敎学硏究,1988年当
他回到哥大时,正式成為了一名正敎授,那一年他仅仅38岁。在这个职位上,他一獃就
是30年。
在多年的敎学生涯中,姚大卫先后获得并指导过20多项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以及香
港硏究资助局资助的硏究项目,在半导体製造、计算机系统时序安排、因特网和网络服
务器性能优化、金融与风险管理以及供应链管理等各个领域作过深入和广泛的硏究及諮
询工作。
他并且拥有製造运作和供应链物流方面的6项美国专利。
如今已经62岁的姚大卫敎授看上去远不像他的实际年龄,而他至今仍感到自豪的事
情之一,就是自己当年能够在进大学后的第一个5年裡搞定博士学位,第二个5年成為正
敎授,人生总算没有因為Wen#$*G耽误的时光而落在别人后面。
说起自己的家庭,姚大卫敎授表示,他的两个儿子如今都已经大学毕业,一个毕业
於哥大,另一个毕业於加州理工,所学专业也和他当年差不多,一个学数学,一个学物
理。

33

【在 L*********y 的大作中提到】
: 新闻中心讯 北京时间4月29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了2015年新增院士名单,复旦大学
: 物理系1978级张首晟校友、1979级沈志勋校友同时入选。另据美国艺术科学院刚刚发布
: 的消息,复旦生物系校友杨薇当选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此次复旦大学共有3位校友同
: 时当选,在今年新增的华人院士中人数居首位。
: 张首晟,现任斯坦福大学物理系、电子工程系和应用物理系终身教授,2011年,当选美
: 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他1963年生于上海,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物理系。1980年赴柏林
: 自由大学就读硕士,1983年进入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攻读博士,师从杨振宁教授。
: 1993年,张首晟被斯坦福大学聘为物理系教授,1996年被评为终身教授,当时他年仅33
: 岁,是斯坦福大学最年轻的正教授之一。
: 2006年提出“量子自旋霍尔效应以及拓扑绝缘体理论的材料实现方案;次年,这个预言

L*********y
发帖数: 322
16
美国科学院女院士杨薇:事业家庭可以双赢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华裔生化科学家杨薇对DNA修复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作出
卓越贡献,去年被评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让全美华人引以为傲。然而,实际上她初
到美国时只怀揣200美元,生活适应不良终日郁郁寡欢。她甚至坦言,最初选择科学之
路一半是由于被“逼上梁山”。杨薇在接受专访时,讲述她的心得体会和人生故事。
杨薇现为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资深研究员,她别出
心裁形容科学家像是抽丝剥茧的侦探,又像玩耍不知疲累的孩子,还像瞄准目标的狙击
手。“我研究蛋白分子,找到病因,从而找出相应的治疗方法。”过程有如寻找治病时
要瞄准的“靶子”,不仅要知晓相关分子的名称,更要研究它的功能和纤维结构。
杨薇殷切期望更多年轻人能投身科学界。在她看来,科学家的工作一点都不枯燥,反而
像侦探工作般扣人心弦,循着蛛丝马迹步步推理,排除不重要因素,筛出关键线索,最
终找到“犯罪”病因并将其“绳之于法”。她说,若真心热爱科学研究,工作就会像孩
子玩游戏一样,从不觉疲累。她已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头衔,论文频频登上世界一流
科学杂志,却丝毫没有停步之意,时刻鞭策自己“做出下一个更漂亮的研究”。
杨薇在1980年考取复旦大学生物化学系,1983年赴美深造。
初抵美,她在生活和学习上处处碰壁,一度郁郁寡欢。杨薇白天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
校上课,当时英语未精,在文科选修课上有如鸭子听雷,在擅长的理科课也来不及记笔
记。由于经济拮据,晚上还要在中国餐馆冒着被逮捕遣返的危险打黑工洗盘子。
她感叹,在中国时她随波逐流,凡事有父母师长安排妥当;在美国却不得不破釜沉舟。
眼看学生签证限期将至,又未有心仪工作,杨薇申请奖学金继续深造,后获哥伦比亚大
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与生化结下毕生之缘。
她评价美国教育赋予她开放、自由、独立的精神;中国教育则打下扎实的数学和物理基
础。
在杨薇看来,新一代留美中国青年研究员传承华人刻苦钻研精神,却缺少科学“造反”
精神和集体意识。有的年轻人眼界、思路窄,导师指到哪才做哪;有疑问宁愿掏出手机
查Google,都不愿寻求团队帮助。
她目前的日常工作是指导学生、继续个人研究和撰写论文、出席学术会议,但也毫不耽
误周末与朋友相约爬山,假期与丈夫环游世界。她说,对于科学家来说,每人都是自己
的老板,为自己负责,掌握自己工作和生活的节奏。

33

【在 L*********y 的大作中提到】
: 新闻中心讯 北京时间4月29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了2015年新增院士名单,复旦大学
: 物理系1978级张首晟校友、1979级沈志勋校友同时入选。另据美国艺术科学院刚刚发布
: 的消息,复旦生物系校友杨薇当选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此次复旦大学共有3位校友同
: 时当选,在今年新增的华人院士中人数居首位。
: 张首晟,现任斯坦福大学物理系、电子工程系和应用物理系终身教授,2011年,当选美
: 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他1963年生于上海,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物理系。1980年赴柏林
: 自由大学就读硕士,1983年进入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攻读博士,师从杨振宁教授。
: 1993年,张首晟被斯坦福大学聘为物理系教授,1996年被评为终身教授,当时他年仅33
: 岁,是斯坦福大学最年轻的正教授之一。
: 2006年提出“量子自旋霍尔效应以及拓扑绝缘体理论的材料实现方案;次年,这个预言

L*********y
发帖数: 322
17
华裔生化科学家杨薇对DNA修复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作出卓越贡献,去年被评为美国
国家科学院院士,让全美华人引以为傲。然而,实际上她初到美国时只怀揣200美元,
生活适应不良终日郁郁寡欢。她甚至坦言,最初选择科学之路一半是由于被“逼上梁山
”。杨薇在接受专访时,讲述她的心得体会和人生故事。
杨薇现为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资深研究员,她别出
心裁形容科学家像是抽丝剥茧的侦探,又像玩耍不知疲累的孩子,还像瞄准目标的狙击
手。“我研究蛋白分子,找到病因,从而找出相应的治疗方法。”过程有如寻找治病时
要瞄准的“靶子”,不仅要知晓相关分子的名称,更要研究它的功能和纤维结构。 杨
薇殷切期望更多年轻人能投身科学界。在她看来,科学家的工作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像
侦探工作般扣人心弦,循着蛛丝马迹步步推理,排除不重要因素,筛出关键线索,最终
找到“犯罪”病因并将其“绳之于法”。她说,若真心热爱科学研究,工作就会像孩子
玩游戏一样,从不觉疲累。她已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头衔,论文频频登上世界一流科
学杂志,却丝毫没有停步之意,时刻鞭策自己“做出下一个更漂亮的研究”。
杨薇在1980年考取复旦大学生物化学系,1983年赴美深造。 初抵美,她在生活和学习
上处处碰壁,一度郁郁寡欢。杨薇白天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上课,当时英语未精,
在文科选修课上有如鸭子听雷,在擅长的理科课也来不及记笔记。由于经济拮据,晚上
还要在中国餐馆冒着被逮捕遣返的危险打黑工洗盘子。 她感叹,在中国时她随波逐流
,凡事有父母师长安排妥当;在美国却不得不破釜沉舟。眼看学生签证限期将至,又未
有心仪工作,杨薇申请奖学金继续深造,后获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与生化
结下毕生之缘。
她评价美国民教育育赋予她开放、自由、独立的精神;中国民教育育则打下扎实的数学
和物理基础。 在杨薇看来,新一代留美中国青年研究员传承华人刻苦钻研精神,却缺
少科学“造反”精神和集体意识。有的年轻人眼界、思路窄,导师指到哪才做哪;有疑
问宁愿掏出手机查Google,都不愿寻求团队帮助。 她目前的日常工作是指导学生、继
续个人研究和撰写论文、出席学术会议,但也毫不耽误周末与朋友相约爬山,假期与丈
夫环游世界。她说,对于科学家来说,每人都是自己的老板,为自己负责,掌握自己工
作和生活的节奏。

33

【在 L*********y 的大作中提到】
: 新闻中心讯 北京时间4月29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了2015年新增院士名单,复旦大学
: 物理系1978级张首晟校友、1979级沈志勋校友同时入选。另据美国艺术科学院刚刚发布
: 的消息,复旦生物系校友杨薇当选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此次复旦大学共有3位校友同
: 时当选,在今年新增的华人院士中人数居首位。
: 张首晟,现任斯坦福大学物理系、电子工程系和应用物理系终身教授,2011年,当选美
: 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他1963年生于上海,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物理系。1980年赴柏林
: 自由大学就读硕士,1983年进入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攻读博士,师从杨振宁教授。
: 1993年,张首晟被斯坦福大学聘为物理系教授,1996年被评为终身教授,当时他年仅33
: 岁,是斯坦福大学最年轻的正教授之一。
: 2006年提出“量子自旋霍尔效应以及拓扑绝缘体理论的材料实现方案;次年,这个预言

L*********y
发帖数: 322
18
顺便介绍另外一位杰出校友,美国艺术及科学学院院士, 袁钧瑛。
袁钧瑛博士,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终生教授,美国艺术及科学学院院士。上海复旦大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
和医科大学, 和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外藉顾问,美中生物医学专家
协会理事。
1977年恢复高考后袁钧瑛以上海市高考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上海复旦大学生物系,生物化
学专业。1982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考入上海第一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医学院)研
究生院,并以优异成绩考入CUSBMBEA项目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1989年
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1990受聘于哈佛大学医
学院,任助理教授。1996年任哈佛大学医学院副教授。2000年至今任哈佛大学医学院终
生教授。2014年获得哈佛大学Elizabeth D. Hay教授称号。
袁钧瑛教授多年从事于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是世界细胞凋亡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
并是世界上第一个细胞凋亡基因的发现者。该发现为世界细胞凋亡研究领域奠定了研究
基础,引发了世界上众多的实验室从不同的角度开始对细胞凋亡进行系统的研究,也为
她当时的研究生导师Horvitz教授获得2002年的诺贝尔奖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袁钧
瑛教授探索并发现Caspase在调节急性和慢性神经退行性病变中的作用,从中找到了一
系列可以调控细胞凋亡通路中一些关键蛋白,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小分子抑制剂。
2005年袁钧瑛教授首次发现并定义了necropotosis这一细胞死亡模式并对其机制加以充
分的阐述。
袁钧瑛教授的研究工作多发表在《科学》,《自然》,《细胞》等国际一流杂志上,一
百余篇,是国际学术界公认的细胞死亡研究领域里的权威,曾获得各种国际奖项和荣誉
11项,也曾被诺贝尔奖委员会多次邀请做专题讲座。
袁钧瑛教授曾兼任 Bristol-Meyers Squibb, Pfizer, GlaxoSmithKline, Aventis,
Merck, Millennium, Amgen 等众多国际大型药物公司的顾问和“Journal of Cell
Biology”、“Current Biology”等8个国际著名杂志的编委。鉴于袁钧瑛教授在科学
上所取得的成就,她在2007年当选为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在2010当选为美国科学促
进会会士。2012年入选中国“顶尖千人”计划,成立中国科学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
心。
w*a
发帖数: 2138
19
多谢介绍。
传说中的77数学系啊。

【在 L*********y 的大作中提到】
: 顺便介绍另外一位杰出校友,美国艺术及科学学院院士, 袁钧瑛。
: 袁钧瑛博士,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终生教授,美国艺术及科学学院院士。上海复旦大学
: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
: 和医科大学, 和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外藉顾问,美中生物医学专家
: 协会理事。
: 1977年恢复高考后袁钧瑛以上海市高考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上海复旦大学生物系,生物化
: 学专业。1982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考入上海第一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医学院)研
: 究生院,并以优异成绩考入CUSBMBEA项目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1989年
: 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1990受聘于哈佛大学医
: 学院,任助理教授。1996年任哈佛大学医学院副教授。2000年至今任哈佛大学医学院终

s****y
发帖数: 18685
20
re
不过张首晟简历上不写复旦的
复旦大可以矜持些

33

【在 L*********y 的大作中提到】
: 新闻中心讯 北京时间4月29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了2015年新增院士名单,复旦大学
: 物理系1978级张首晟校友、1979级沈志勋校友同时入选。另据美国艺术科学院刚刚发布
: 的消息,复旦生物系校友杨薇当选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此次复旦大学共有3位校友同
: 时当选,在今年新增的华人院士中人数居首位。
: 张首晟,现任斯坦福大学物理系、电子工程系和应用物理系终身教授,2011年,当选美
: 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他1963年生于上海,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物理系。1980年赴柏林
: 自由大学就读硕士,1983年进入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攻读博士,师从杨振宁教授。
: 1993年,张首晟被斯坦福大学聘为物理系教授,1996年被评为终身教授,当时他年仅33
: 岁,是斯坦福大学最年轻的正教授之一。
: 2006年提出“量子自旋霍尔效应以及拓扑绝缘体理论的材料实现方案;次年,这个预言

p********i
发帖数: 12365
21
矜持不了啊,名校友光环太大。
余光中在厦大混了半年厦大还说他是校友呢

re
不过张首晟简历上不写复旦的
复旦大可以矜持些
33

【在 s****y 的大作中提到】
: re
: 不过张首晟简历上不写复旦的
: 复旦大可以矜持些
:
: 33

1 (共1页)
进入FDU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真怀念在复旦苑的日日夜夜沉痛悼念华中一老校长 (转载)
希望每个复旦人美梦长真三十而立—记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建系30周年zz
变老的心境【征文】回校园
复旦,最让我怀念和动心的...回家过年之复旦
美国科学院院士沈志勋:复旦影响了我一生这事校领导不引咎辞职的话,我考虑把毕业证学位证还给复旦 (转载)
理性看待复旦宣传片2007年中科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公布 (转载)
中科院院士杨玉良出任复旦大学校长看复旦的年青海归有感(zz)
今天整理东西回复旦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张首晟话题: 沈志话题: 复旦话题: 物理话题: 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