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Economics版 - 中国29年来对外开放、创办“三资”企业的分析研究报告
相关主题
贬值等于多耗3300亿人民币换取增加53亿美元中国到底有多少钱
外商投资企业仍是中国进口的主体关于人民币贬值与否的讨论合集
[转载] 羊城晚报 一季度广东经济增速回落【谁来保卫茅台?】
非国有经济成分对我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量子基金:港府必败
江南"四小明珠":中国的新力量(转二)[转载] 大陆香港台湾外汇储备
中国的危机:权力资本恶性膨胀首11月国有工业亏近800亿
肯德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项怀诚坦承经济前景劣
[合集] 关于国内的房价寅吃卯粮风险极大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外商话题: 亿美元话题: 中国话题: 企业话题: 2006
进入Economics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s******i
发帖数: 870
1
http://www.wyzxsx.com/zazhi/no.66.htm
中国29年来对外开放、创办“三资”企业的分析研究报告
孙学文
(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
内容提要
一、中国拿出3.86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创办各类经济特区
二、外商已控制中国外贸主导权
三、中国外贸依存度迅速上升,已超过所有工业发达国家
四、外商办独资企业越来越成为首选方式
五、外商29年来主要是掌控中国制造业
六、中国给予外商投资者“超国民待遇”
七、外商把绝大部分投向中国东部地区,造成地区差别扩大生产布局畸型化
八、外商控制中国产业、行业、产品和占领中国市场越来越严重
九、外商在华重现资本原始积累的残酷性
十、外资经济占全国总量的比重越来越大
中国29年来招商引资,取得了比邓小平当初设想还要好的成绩:截至2006年底,实际利
用外资8826.73亿美元(其中对外借款1471.57亿美元),比建国头29年借用设备贷款额
高出62.32倍,比邓小平当初设想多出10.03—16.65倍。全国13亿多人口平均实际利用
外资671.5美元。截至2007年7月,中国累计批准外商企业61万多家,实际利用外资7200
亿美元。
h*******l
发帖数: 359
2
Trash

【在 s******i 的大作中提到】
: http://www.wyzxsx.com/zazhi/no.66.htm
: 中国29年来对外开放、创办“三资”企业的分析研究报告
: 孙学文
: (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
: 内容提要
: 一、中国拿出3.86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创办各类经济特区
: 二、外商已控制中国外贸主导权
: 三、中国外贸依存度迅速上升,已超过所有工业发达国家
: 四、外商办独资企业越来越成为首选方式
: 五、外商29年来主要是掌控中国制造业

t****a
发帖数: 144
3
就是这么个看法。

【在 h*******l 的大作中提到】
: Trash
s******i
发帖数: 870
4
http://www.wyzxsx.com/zazhi/no.66.htm
中国29年来对外开放、创办“三资”企业的分析研究报告
孙学文
(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
内容提要
一、中国拿出3.86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创办各类经济特区
二、外商已控制中国外贸主导权
三、中国外贸依存度迅速上升,已超过所有工业发达国家
四、外商办独资企业越来越成为首选方式
五、外商29年来主要是掌控中国制造业
六、中国给予外商投资者“超国民待遇”
七、外商把绝大部分投向中国东部地区,造成地区差别扩大生产布局畸型化
八、外商控制中国产业、行业、产品和占领中国市场越来越严重
九、外商在华重现资本原始积累的残酷性
十、外资经济占全国总量的比重越来越大
中国29年来招商引资,取得了比邓小平当初设想还要好的成绩:截至2006年底,实际利
用外资8826.73亿美元(其中对外借款1471.57亿美元),比建国头29年借用设备贷款额
高出62.32倍,比邓小平当初设想多出10.03—16.65倍。全国13亿多人口平均实际利用
外资671.5美元。截至2007年7月,中国累计批准外商企业61万多家,实际利用外资7200
亿美元。到2006年底,已有27.5万家“三资”企业注册登记或开业投产,在华形成了具
体生产力。
中国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额从1992年以来一直列发展中国家第一位,列世界前四名;
中国拿出国土面积和创办各类经济性特区列世界第一位,中国外贸依存度超过8个工业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大国。
“三资”企业以占2/3外贸额和新增额的比重推动了中国外贸从1978年列世界第27位上
升到2006年第3位;目前凡对外开放的行业;产业的前五名,都由外企占据;全国最重
要的28个产业,外企在21个(占75%)产业占有控股地位;在39个工业行业中,外企在
23个(占59%)行业中占优势地位;外企早在2004年占中国工业总产值比重已达30.2%
。2006年工业占1/3的比重。据全国工商联和有关学者发文说,外资经济早在2005年占
中国GDP的15—16%,2006年已达18.8%。据统计,2006年仅规模以上工业外企、批零
餐饮业和建筑业外企,三业实现利润合计达6641.44亿元,按当年汇率测算,合833.11
亿美元,相当于2006年外商对华投资额694.68亿美元的119.9%,即多出19.9%的纯利
润;近年来外企每年汇出境外的利润在300亿美元左右;加上外企在2006年有贸易顺差
912.89亿美元,仅上述四个行业外企纯利润就达1746亿美元,相.当于1979-2006年
外商实际投资额6919亿美元的25.2%,即用不到4年时间仅在上述四个行业就将收回全
部投资。据世界银行2006年一项调查,外商在华投资赢利率高达22%,是全球投资回报
率最高的地区。
上述既是成绩,有的也是问题,既有积极作用也有负面影响。主要问题有:各类开发区
办得太多太滥,大量占用农田;外商已控制中国外贸主导权;外贸依存度过高;外商办
独资企业越来越成为首选方式;外商29年来主要是掌控中国制造业;中国给予外商投资
者“超国民待遇”;外商投资偏向东部地区,造成地区差别扩大;外商控制中国产业、
行业、产品和占领中国市场越来越严重;外企重现资本原始积累状况和外资经济占中国
国民经济比重越来越高等问题。
中国利用外资情况:截至2006年底,实际利用外资8826.73亿美元(其中对外借款1471.
57亿美元),比建国头29年借用设备贷款139.4亿美元高出62.32倍,比邓小平当初设
想引资500—800亿美元多出10.03—16.65倍。全国13亿多人口平均实际利用外资671.5
美元。合5353元人民币,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1979—2006年累计批准“三资
”企业594427个,合同外资额14858.7亿美元,外商实际投入额6919亿美元。2006年中
国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694.7亿美元(为28年来最高额),中国自1992年以来每年实
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额连续十多年列发展中国家首位,在2002年因美英法等国大幅度减
少外资流入而列全球第一位,2006年又退居第四位。
从表1看,截至1998年,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来源地,主要是港澳台和东南亚华人资本,
其次是日本、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加拿大、荷兰等工业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资本
输出。按20年外商直投额测算,列对华直接投资前十名的是香港特区、日本、美国、台
湾省、新加坡、韩国、维尔京群岛、英国、德国、澳门特区;按投资项目排列,列前10
名的是:香港特区以17.8922万个列第1名,台湾省以41017个列第2名;美国以26674个
列第3名;日本以17602个列第4名,韩国以11179个列第5名;新加坡以7997个列第6名,
澳门特区以6164个列第7名;加拿大以3984个列第8名;泰国以2631个列第9名;英国以
2324个列第10名。按投资合同额排列,香港特区以2976.28亿美元,占合同总额52%的
比重列第1名;美国以465.9亿美元占总额8.14%列第2位;台湾省以404亿美元占总额7
.06%列第3位;日本以325.43亿美元占总额5.68%列第4位;新加坡以310.91亿美元
列第5位;英属维尔京群岛(据说是资金自由流动地区,是洗钱地区之一,台资有一定
比重)以169.77亿美元列第6位;英国以150.55亿美元列第7位;韩国以148.37亿美元列
第8位;澳门特区以88.97亿美元列第9位;德国以83.97亿美元列第10位。
表1:1979—1998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前15位国家(地区)情况
国别 投资项目(个) 比重 位次 投资合同额(亿美元) 比重 位
次 实际投资额(亿美元) 比重 位次 资金到位率(%) 位次 平均
投资规模(万美元) 位次
总计 324620 100 5724.94 100 2673.12 100 46.7 176.4

香港特区 178922 55.12 1 2976.28 51.99 1 1384.34 51.
79 1 46.5 6 166.3 12
日本 17602 5.42 4 325.43 5.68 4 219.12 8.20 2
67.3 1 184.9 8
美国 26674 8.22 3 465.94 8.14 2 214.33 8.02 3
46.0 7 174.7 9
台湾省 41017 12.64 2 404.0 7.06 3 212.65 7.96 4
52.6 3 98.5 15
新加坡 7997 2.46 6 310.91 5.43 5 121.77 4.56 5
39.2 12 388.8 5
韩国 11179 3.44 5 148.37 2.59 8 75.62 2.83 6
50.9 4 132.7 14
维尔京群岛 1536 0.47 13 169.17 2.96 6 67.36 2.52
7 39.8 11 1101.4 1
英国 2324 0.72 10 150.55 2.63 7 65.40 2.45 8
43.4 8 647.8 2
德国 1932 0.60 11 83.97 1.47 10 34.38 1.29 9
40.9 10 434.6 4
澳门特区 6164 1.9 7 88.83 1.55 9 33.28 1.24 10
37.5 13 144.1 13
法国 1473 0.45 14 46.43 0.81 12 26.98 1.01 11
58.1 2 315.2 6
马来西亚 1780 0.55 12 42.81 0.75 14 17.64 0.66 12
41.2 9 240.5 7
加拿大 3984 1.23 8 63.66 1.11 11 17.34 0.65 13
27.2 15 168.2 11
荷兰 646 0.20 15 33.94 0.59 15 16.59 0.62 14
48.9 5 525.4 3
泰国 2631 0.81 9 45.55 0.80 13 16.41 0.61 15
36.0 14 173.1 10
其他 18759 5.78 369.12 .45 149.91 5.61 40.6 196.8

资料来源:外经贸部,转自《中国工商时报》1999年11月22日第6版。
(注:比重与位次及资金到位率,平均投资规模为作者测算。)
从资金到位率来看(指实际投资额占投资合同额的比重),20年来全国。三资”企业平
均资金到位率为46.7%,即资金未到位率达53.3%,到1998年尚有3051.82亿美元外商允
诺的资金未投进来。其中资金到位率较高的是日本商人,到位率为67.3%;其次是法国
商人为58.1%,再次是台湾商人为52.6%,第四是韩国商人为50.9%,第五是荷兰商人
为48.9%,香港商人为46.5%。从香港商人开始以下都低于全国平均资金到位率。从平均
投资规模来看(指平均每个投资项目拥有投资合同金额数),全国32.46万个“三资”
企业项目,合同投资额5724.94亿美元,那么全国平均每个项目投资规模为176.4万美元
。投资规模最大的是维尔京群岛,投资项目少(只有1536个,仅列第13位),但投资合
同额大(为169.17亿美元,列第6位),因而平均投资规模达1101.4万美元,列第1位;
列第2位的是英国为647.8万美元;列第3位的是荷兰为525.4万美元;列第4位的是德国
为434.6万美元;列第5位的是新加坡为388.8万美元;列第6位的是法国为315.2万美元
;列第7位是马来西亚为240.5万美元;列第8位是日本为184.9万美元;列第9位是美国
为174.7万美元;列第10位是泰国为173.1万美元。加拿大以168.2万美元列第11位;香
港商人以166.3万美元和澳门商人以144.1万美元分列第12、13位;韩国商人以132﹒7万
美元和台湾商人以98.5万美元分列倒数2-1名。由此可见,跨国公司来华投资集中于资
金、技术密集型项目或机械、重化工项目,所需资金多、机械设备价值高、投资规模大
;而港澳台韩等商人来大陆投资集中于劳动密集型项目或轻纺、电子等加工工业,所需
资金少、机械设备简单,投资额少,但却是见效快的项目。
表2 1979—2006年外商对华实际直接投资前34名国家(地区)情况 单位:亿美元

国别 实投额 比重 位次
全国总计 6919.0 100
香港特区 2797.56 40.43 1
维尔京群岛 580.65 8.39 2
日本 579.73 8.38 3
美国 539.56 7.8 4
台湾省 438.89 6.34 5
韩国 329.98 4.77 6
新加坡 300.03 4.34 7
英国 139.22 20.1 8
德国 34.16 1.94 9
开曼群岛 106.29 1.54 10
法国 78.02 1﹒13 11
荷兰 77.59 1.12 12
萨摩亚 72.32 1.05 13
澳门特区 69.40 1.00 14
加拿大 54.23 0.78 15
澳大利亚 50.38 0.73 16
毛里求斯 43.92 0.63 17
马来西亚 42.26 0.61 18
意大利 35.49 0.51 19
泰国 29.68 0.43 20
百慕大 27.03 0.39 21
瑞士 25.80 0.37 22
菲律宾 21.95 0.32 23
印尼 15.50 0.23 24
瑞典 14.94 0.22 25
比利时 8.89 0.14 26
西班牙 8.67 0.13 27
丹麦 8.51 0.12 28
奥地利 7.39 0.11 29
文莱 6.43 0.09 30
新西兰 5.80 0.085 31
卢森堡 5.42 0.08 32
芬兰 5.23 0.076 33
俄罗斯 4.18 0.06 34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历年统计数据汇总测算,其中2005~2006年数据引自
《中国统计年鉴2007》第743—745页。
(注:各国合计比重为作者测算,位次为作者排列)
表2列出1979-2006年外商对华实际直接投资前34名国家(地区)的位次。其中香港特
区以2797.56亿美元,占全国“三资”企业实投额40.43%比重列第1位;英属维尔京群
岛以580﹒65亿美元和占8.39%比重列第2位;日本以579.73亿美元和占8.38%的比重列
第3位;美国以539.56亿美元和占7.8%的比重列第4位;台湾商人以438.89亿美元和
占6.34%的比重列第5位;韩国商人以329.98亿美元和占4.77%的比重列第6位;新加坡
商人以300.03亿美元和占4.34%的比重列第7位;英国以139.32亿美元和占2.01%的比
重列第8位;德国以134.16亿美元和占1.94%的比重列第9位;开曼群岛(又一个资金自
由流动地区)以106.29亿美元和占1.54%的比重列第10位。法国、荷兰、萨摩亚(资金
自由流动地区)、澳门特区、加拿大、澳大利亚、毛里求斯、马来西亚、意大利、泰国
以78.22亿美元(法国)-29.68亿美元(泰国)分列第11—20位;百慕大、瑞士、菲
律宾、印尼、瑞典、比利时、西班牙、丹麦、奥地利、文莱、新西兰、卢森堡、芬兰、
俄罗斯分别以27.03亿美元(百慕大)-4.18亿美元(俄罗斯)分列第21-34位。
2006年中国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694.68亿美元中,排列位次是:1.香港特区202.3
亿美元;2.维尔京群岛112.48亿美元;3.日本45.98亿美元;4.韩国38.95亿美元
;5.美国28.65亿美元;6.新加坡22.6亿美元;7.台湾省21.36亿美元;8.开曼群
岛20.95亿美元;9.德国19.8亿美元;10.毛里求斯10.33亿美元;11.荷兰8.41亿
美元;12.英国7.3亿美元;13.澳门特区6.03亿美元;14.澳大利亚5.52亿美元;15
.巴巴多斯5.35亿美元;16.加拿大4.27亿美元;17.马来西亚4亿美元;18.百慕大3
.95亿美元;19.法国3.83亿美元;20.意大利3.5亿美元;21.文莱2.94亿美元;22
.西班牙2.35亿美元;23.瑞典2.04亿美元;24.瑞士1.97亿美元;25.丹麦1.93亿
美元;26.萨摩亚1.51亿美元;27.奥地利1.49亿美元;28.泰国1.45亿美元;29.
阿联酋1.4亿美元;30.菲律宾1.34亿美元;31.印尼1.007亿美元;32.南非0.948亿
美元;33.卢森堡0.947亿美元;34.巴哈马0.84亿美元;35.新西兰0.83亿美元;36
.俄罗斯0.67亿美元等。(详见《中国统计年鉴2007》等743—745页)。
从20.28年汇总数和2006年实投额比较来看,港资仍占绝对优势:分别占总实投额的51
.79%、40.43%和32.1%,但趋向下降;台湾省和澳门特区也趋于逐年下降;台湾从占
7.96%下降到6.34%和2006年为3.4%澳门从1.24%降为1%和0.9%;日、美、英、
法略有下降:日本从占8.2%上升到8.38%再下降到7.5%;美国从8.02%下降到7.8
%和4.6%;英国从2.05%下降到2.01%和l.2%;法国从1.24%下降到1.13%和0.6%
;德国和荷兰有所上升:德国从1.29%上升到1.94%和3.1%,荷兰从0.62%上升到1.12%
和1.34%。韩国有了较大幅度上升:从2.83%上升到4.77%和6.2%;上升最多的是维尔
京群岛:从2.52%上升到8.39%和18%,一举超过日、美等国列全国第二位(仅低于香
港特区)。
从历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数据分析,邓小平1992年初南巡谈话,全国兴起圈地和大搞开
发区的热潮,使1992-1993年引资项目数和合同金额有了成倍的增长。这两年办“三资
”企业项目数达48764个和83437个,分别比上年增长2.76倍和71.1%;此后至今每年办
的“三资”企业项目数都未达到这两年的水平;合同外资额为581.24亿美元和1114.36
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85倍和91.7%。此后一直到2003年才达到1993年的水平;在
1993年中国引资达到高峰后,1993年下半年出台了开发区降温措施,规定只有中央和省
市区两级政府有批准权,省以下无权设立开发区,主要是1998年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
使中国到1999年招商引资跌到了低谷:如引资项目只有16918个,比1993年降低79.7%;
合同额只有412.23亿美元,比1993年降低63%;吸收的实投额只有403.19亿美元,比上
年也降低11.3%。引资项目至今未能达到1993年的水平;合同外资额2003年才达至1993
年的水平;实投额2001年才达到1998年的水平。从28年累计数测算,外商资金到位率只
有46.6%,即有占53.4%和7939.51亿美元的资金未到位;开业投产率(这里以注册登
记数占批准数的比重)46.2%,即还有占53.8%和319564户未能建成投产。截至2007年7
月底,中国累计批准外商企业61万多家,实际利用外资7200亿美元。目前全球500强企
业已有480多家在华投资办厂设店。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近1000家,地区总部
近40个。(新华社报道,转自《北京青年报》2007年8月14日B4)如果仅把引资大小作
为“功绩”来衡量,那么中国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确是功劳很大,成果辉煌。但在深入
分析外资侵入中国各行各业情况,将利弊得失全面衡量,下面分十个问题分析研究报告
以下:
一、中国拿出3.86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创办各类经济特区。
继批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加上享有经济特区优惠政策的上海浦东开发区
和中新(加坡)合办的苏州工业园后,2006年国务院又批准天津滨海和把上海浦东开发
区作为综合配套试验区,2007年国务院批准设立成(都)渝(重庆)两个国家统筹城乡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样到目前经济特区类型就有10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原32个基
础上,为开发中西部先后在中西部增批16个,总数达到47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在原批
准52个基础上,1997年又批准江苏“江宁”1个,总计达53个,规划面积725平方公里,
到2004年2月已开发建成485平方公里。(《人民日报》2004年12月12日2版)保税区,
在原批准14个基础上,后又将珠海、深圳盐田作为保税区。21世纪以来,国务院先后批
准上海洋山、大连大窑湾和2006年8月31日批准天津东疆、2007年10月又批准海南洋浦
共四个保税港区(规划面积9.2063平方公里)。(《北京青年报》2007年10月12日A3)
共计达20个。国务院原先批准的边境经济合作区有14个,国家旅游度假区11个。21世纪
又重新掀起大搞出口加工区。据海关总署统计,截至2003年8月底,国务院批准的出口
加工区38个,其中在沿海有28个,中部4个,西部6个,其中21个已通过验收,引进企业
447家,总投资47.5亿美元。(《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9月9日1版)另外各地还搞了大
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等。据国土资源部统计,截至2004年8月底,清理出有各类开
发区6866个,列世界之最,其中国务院批准的有71个,省级政府批准的有1094个,违规
由省以下政府和部门批准的达5601个,占86.7%。这些开发区规划面积(不包括2005年
以后批准的新开发区)达3.8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在内地办了我国台湾省面积的107.2
%和35.3个“香港特区”。滥搞开发区,因做到“七通一平”不仅造成经济损失和浪费
,而且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使大批耕地弃之不用,农作物减产,使4千多万失地农
民至少被剥夺了5万亿元的收益,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阶
层”,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8期,于祖尧文)。据报道,
截至2004年11月,已核减开发区4813个,占开发区总数的70.1%,核减面积2.49万平方
公里,占原规划面积64.5%。其中北京市就从470个减至28个;减少94%,核减面积53.7%
,即经过清理整顿,已经砍掉了2/3的开发区,这是对外开放政策的重大纠偏。但从国
务院到各地,仍在念“开发区”之经,大搞各类开发区之风仍在继续。有评论说,到处
“圈地”是发展民族经济还是争当“殖民地”?!
二、外商已控制中国外贸主导权。
到2006年,外企占中国外贸总额的58.9%,出口占58.2%,进口占59.7%。外企还分别占
1991-2006年中国新增贸易额的61.4%,出口新增额的61.6%,进口新增额的61.6%。由
此说明,外企不仅控制了中国对外贸易的主导权,而且还成为中国对外贸易新的增长点
。中国外贸能从1978年列世界第27位上升至2001年第6位和2004年及以后的第3位(在美
德之后)贸易大国,外企的贡献率近2/3。据报道,在2004年中国5933.7亿美元出口
额中,57.1%来自合资公司,65%技术出口来自在华的外国独资公司。据统计,2004
年1月至2005年3月,中国向美国出口1574.6亿美元中,其中外商独资企业占45.4%,
加上合资合作企业占66%。中国不过是“国际加工场”。2003年评选出中国出口200强
和进出口500强中,外企分别有99家和270家入围,分别占出口200强的49.5%和进出口
500强的54%,而国企只分别占35.5%和31%。2006年外企出口交货值高达42039.9亿
元,占全国出口交货值总量的70.5%。(《中国统计摘要2007》第140页)外企已控制
中国外贸经济已是铁的事实。中国外贸在1979—2006年平均增长17.2%,仅比前29年高
出2个百分点。1991-2006年比较,全国外贸年增长18.55%,而外企却年增长25.95%
,高出7.4个百分点;出口分别增长18.75%:30.65%,高出11.9个百分点;进口分别
增长18.35%:22.65%,高出4.3个百分点,外企进出口贸易增速大大超过内资企业。
中国改革开放29年来,在1978—1989年累计有贸易逆差300.1亿美元,其中1985年逆差
高达149亿美元,为新中国历史上破天荒的巨额逆差;到1990年转为贸易顺差,截止到
2006年,累计有顺差5242.3亿美元,主要是2005—2006年两年就达2794.6亿美元,占累
计顺差的53.3%。外企在1999年以前都有逆差,其中1993—1996年逆差高达140.9—
182.9亿美元;1992—2001年累计有逆差398.24亿美元;2000年才开始出现顺差,
1992—2006年累计有顺差1404.1亿美元。抛除1985—1991年平均每年约有100亿美元的
逆差(如1990年有逆差101.6亿美元),那么外企在1985—2006年累计有顺差704亿美
元,仅占中国贸易顺差的13.4%。由于贸易顺差加大,近年来特别是中国入世以来不断
遭到美欧等发达国家反倾销、反补贴的制裁。中国虽有较大的贸易顺差,并不表明落在
中国国家手中。如2005年一2006年国家外贸分别有贸易顺差1020亿美元和1774.8亿美
元,但外企有567.3—912.9亿美元的顺差,分别占国家顺差总额的55.6%和51.4%,即
有一半以上是外企掌握的。中国贸易发展较快,也不表明中国通过贸易赚了多少钱。中
国货物贸易方式,改革开放29年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一般贸易(即以货易货—一商品交
换方式)转向加工贸易(即“三来一补”方式)。加工贸易出口占国家出口总额的比重
,由“六五”时期平均只占7.8%,发展到“九五”时期占55.8%和“十五”时期占
55.9%,2006年仍占52.7%;而一般贸易方式的出口却从“六五”占91.7%下降到“九
五”、“十五”时期的41.5%,2006年也只占不到43%。用时任总理朱榕基的话说,中
国出口不过赚了可怜的加工费或人工费。例如,中国出口“芭比娃娃”玩具,在美国每
个零售价9.99美元,而中国出口价仅为2美元。中国生产工人仅获得35美分的劳务费(
或加工费),仅占9.99美元零售价的3.5%,其余65美分用于进口原材料,占6.5%;
另有1美元是管理费用和运输费用。一般为港台商人获得,占10%。其余7.99美元,为
美国商品设计者和美国进口商、分销商占有,占销售价的80%。
《工商时报》2005年7月19日一文形容中国招商引资的政策是:外商拿出30%的资本,
拥有50%的股份,拿走70%的利润。而那种贴牌生产(三来一补),外商拿走92%的利
润,中方最多只拿到8%的加工费。中国只是“国际民工”。另据记者龚雯发文说:中
美纺织品贸易的利润,国内企业只占10%,90%都被美国进口商和零售商赚去,得了90
%的一方却责难仅得10%的一方,这是不是个讽刺?如果出口连成本都收不回来,那么
这种进出口大发展就是得不偿失的。(《人民日报》2005年11月9日)
三、中国外贸依存度迅速上升,已超过所有工业发达国家。
由于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一直坚持,中国外贸依存度(指外贸占GDP比重)大幅上
升。由1978年占9.7%上升到2000年30.6%,2005年63.8%(世贸组织数据,按当年
汇率测算为62﹒9%)和2006年66﹒9%,其中出口占36.8%,进口占30.1%。中国外贸依
存度已超过所有8个工业发达国家和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大国。以2005年与外国比较,
比美国21.2%、日本24.7%、澳大利亚33%、英国40.1%、西班牙41.3%、意大利43.3
%、法国45.3%、俄罗斯48.5%、加拿大60.9%、德国62.7%和巴西24.7%、印度28
.2%,要高出1.l(德国)-42.6(美国)个百分点。这就提出一个问题:中国能否“
以贸易立国”,对外是实行进口替代还是出口导向(向外型)发展战略?!
中国外贸依存度大幅提升是靠“三资”企业“大进大出”逐步实现的。由于大办“三资
企业需要大批机器设备,而港台等地商人来大陆办的大多是轻纺、电子等加工工业,所
需机器设备绝大多数国内可以供给。到1978年我国已建立了拥有103753户、职工941万
人、机床191.6万台、锻造设备43.9621万台,包括八个机械部的独立完整、产品配套
的机械工业体系,建立了包括现代冶金设备制造业、采矿设备制造业、大型电力设备制
造业、飞机和汽车制造业、大型及精密机床制造业等现代机械工业。到1978年,中国依
靠自己的机械工业,可以装备大型矿山、电站、冶金、化工、石油、汽车、造船、轻工
、纺织等重要工业。这是亚洲所谓“四小龙”或“五小虎”望尘莫及的。由于把中国实
现现代化和振兴经济寄托在外国、外资和外商身上,因此大办“三资”企业所需机器设
备都依靠进口或由外商在境外自行采购,港台商人多数是以带设备充作投资和股权的。
据时任国家计委主任陈锦华发文说,1995年进口设备占全社会总投资中的设备投资的64
%,等于失掉了2/3的机电设备市场。同时使国产数控机床市场占有率由1990年占70.4%
下降到1995年的23%,其中数控系统仅占3%左右。(《经济日报》1996年12月19日)据
统计,1994-1995年进口机床18.7-13.4万台;花外汇20.61-22亿美元。到2005-
2006年进口机床11.6-10.9万台,花外汇64.8-72.4亿美元,同时进口自动数据处
理设备及其部件32120-40050万台,花外汇180.2-199.3亿美元。国产机床市场占有率
进一步下降。进口机床主要被日本FANUC和德国西门子等跨国公司垄断。业内人士早在
1996年就发出呼吁:任其发展下去将使中国数控机床产业被挤垮并被扼杀掉,使近几十
年来大量引进、四十多年来两代人付出的心血和取得的成就付诸东流,人才势必流失殆
尽。另据报道,中国至今100%的光纤制造设备、80%以上的集成电路制造设备和石油化
工设备,70%的轿车制造、纺织机械设备和数控机床,都要依赖进口。由于重引进进口
,轻消化吸收,陷入了“引进一落后一引进”循环。
近30年来进口大量的机器设备,养肥了跨国公司,却削弱了本国的机械工业。如金属切
削机床产量,在1950一1978年年增长17.75%,而1979—2006年年增长4.15%(到
2000年是负增长),比前期低了13.6个百分点。到2004年机械工只剩下5.5万户(包
括合资和外商独资企业),比1978年减少47%,工业总产值5.1万亿元,按现价计算虽
有较大增长,但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却由1978年占27.3%下降到仅占22.9%,降低
4.4个百分点。机械工业在工业中的地位和作用都在下降。更为严重的是跨国公司在新
世纪大肆并购中国机械工业龙头企业。如无锡威孚是国内柴油燃油喷射系统最大的厂商
。2004年与德国博世成立合资公司,德方占2/3的股权,从此威孚只能生产低档产品,
国家投巨资建立的技术中心被撤销合并,技术人员全部收进合资企业,使威孚失去了核
心技术和产品自主开发权。由于博世控制了销售渠道,合资公司将喷油泵的销售单价从
7000元提高到13000元。再如锦西化机是国内著名的化工设备生产基地,其透平机械分
厂的石化装置的设计制造维修能力国内一流,在葫芦岛市政府主持下,锦西化机被迫拿
出最核心部分-透平分厂与德国西门子合资,对方占70%的股权。至此锦西化机失去了
自己核心竞争力的源头和唯一的利润点,面临存亡考验。这一合资案对国内化工装备制
造业带来巨大的震动,影响到相关核心企业-沈阳鼓风机、陕西鼓风机等集团,也在和
跨国公司谈合资、并购。杭州齿轮厂和常州变压器厂,都是行业的龙头企业,而且经济
效益都很不错,在“靓女先嫁”的号召下,企业所在的地方政府都在挂牌寻找国际战略
投资者来并购或控股企业,而跨国公司正盯住中国尚存的龙头企业。业内人士指出,一
旦并购或控股成功,中国将在这些行业全军覆没。没有强大的机械装备工业,就根本不
可能成为什么制造业强国。最典型的例证是1980年,上海飞机厂自主设计制造了“运十
”大型喷气客机,试飞了几个城市,并向拉萨运送了7吨重的物质,运行良好。用波音
飞机副总裁的话来说,中国的客机可与波音和欧洲空客相比美。但在崇洋媚外氛围中,
中国自己造的客机在机房角落存放了20多年,上面落满了灰尘。而近30年来,中国每年
拿出几十亿到上百亿美元订购美国波音和欧洲空客几百架飞机。仅这一项就提高中国外
贸依存度十几个或几十个百分点。
四、外商办独资企业越来越成为首选方式。
表3:中国1979—2006年累计创办“三资”企业情况
项目:个;金额:亿美元;比重:%
项目 协议额 实投额
数量 比重 数量 比重 数量 比重
合资企业 270813 45.6 4482.7 30.5 2527.63 37.6
合作企业 57576 9.7 1946.75 13.2 909.08 13.5
独资企业 265289 44.7 8288.9 56.3 3286.98 48.9
合计 593682 100 14718.36 100 6273.7 100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历年公布的数据汇总,其中2005—2006年
数据引自《中国统计年鉴2007》第746页
注:本表不包括合作开发等其他投资,股份制企业统计在“合资”企业中。
将统计局历年公布的数据相加,截止到2006年,外商在华累计办独资企业265289个,占
“三资”企业批准总数的44﹒7%;协议额8288.9亿美元,占“三资”企业协议总额的
56﹒3%;外商实际投入额3286﹒98亿美元,占“三资”企业实投额的48.9%,除了企业
个数低于“合资”企业占45.6%外(包括股份制企业形式),独资企业的协议额和实
投额所占比重都超过于“合资企业”占30.5%和37.6%的比重,更大大超过“合作企
业”分别占9.7%、13.2%和13.5%的比重。据分析,外商独资企业办企业个数是从
1997年开始、投资协议额是从1998年开始、实投额是从2000年开始超过“合资企业”,
成为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首选方式。进入21世纪以来,跨国公司为了控制中国企业、垄
断行业和产业,控制产品生产和销售,纷纷大办独资企业。如2005年批准设立“三资”
企业44001个,协议额1890.65亿美元,实投额603.25亿美元。而当年外商办独资企业
32308个,占整个“三资”企业批准数的73.4%;外商独资协议额1459.09亿美元,占整
个“三资”企业协议额的77.1%;外商独资实投额429.61亿美元,占整个“三资”企业
实投额的71.2%。2006年少商办独资企业30164户,协议额1515.7亿美元和实投额462
.51亿美元;分别占“三资企业”总量的72.7%、78.2%和73.4%。外商独资几乎占到
整个“三资”企业的近4/5的比重。从资金到位率来看,独资企业最低,按表3汇总数
据测算:独资企业资金到位率(指实投额占协议额的比重)为41.7%,低于“合资企业
”57.5%和“合作企业”47.7%。据发改委研究所研究员高梁跟踪研究表明;采用独资
方式是跨国公司挤垮国有骨干企业三步走方略中最后一狠招。这三步走方略是“合资、
做亏、独资”。如大连一、二电机厂。前者是中国最大的电机企业,后者是机械部定点
起重冶金电机排头兵企业。两厂分别于1996年和1998年与新加坡威斯特和英国伯顿公司
合资,让外商控制了经营权和购销渠道,巨额收入隐蔽流失境外,合资企业连年亏损。
外商掏空了合资企业资产后,收购了中方全部股权,仅用三年就完成了“合资、做亏、
独资”三部曲。西北轴承厂是全国轴承行业一流企业,是铁道部生产铁路轴承的定点厂
,在“做大做强“的要求下,2001年西轴整体与德国依纳公司合资,德方占51%的股权
。在德方人员垄断决策权的情况下,德方资金久不到位,原厂长说也没有得到什么技术
,合资企业出现困难,宁夏要求西轴“从招商大局出发,坚决把合资工作搞下去”。连
续三年亏损后,德方仅以2850万元全部收购了中方股份(拥有现代化设备技术和进行数
字化生产和管理的企业),变成了独资企业。从此西部最大的轴承企业落入外商手中,
同时拿走了中国铁路轴承25%的市场份额。后嫌利润太薄,德方竟停止生产铁路轴承。
上述三例合资案,不仅没有达到国企解困、做大做强的初衷,还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一半以上职工丢了饭碗,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负担。西轴合资后是亏损,政府没有得到
税收,变独资后还没有原企业上交税收多。西轴顾了“大局”,让出了优势产品和品牌
,留下了包袱,企业失去了自我发展的机会。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是全国唯一生产大型
联合收割机的企业,1997年与美国约翰迪尔跨国公司合资,到2004年改为外商独资公司
,使我国失去了在大型农业机械领域自主发展的平台。(《环球视野》2006年12月29日
147期、《北京青年报》2006年12月19日B7)
据统计,在每年注册登记的20多万个“三资”企业中,外资占全部注册资本的比重,”
由1994年占62.9%上升到2006年78.2%,外商控股占近4/5,即整个“三资”企业是
外商控股控权的私人企业。大力发展外商独资企业和控股控权企业确有使企业变质、社
会变性、国家变色的危险。
五、外商29年来主要是掌握中国制造业。
制造业包括轻重工业中加工制造业,工业中除采矿业和电、气、水生产和供应业外,都
属制造业。制造业,特别是机械装备工业,是一国国民经济的核心和装备部,是国家现
代化程度和科技水平的标志。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把吸收外资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推进
国企改制的主要途径。跨国公司趁中国对外开放之机加紧并购我国各行各业龙头企业,
他们凭借“500强”的位势和公关能力,廉价收购我国制造业中骨干企业的优质资产、
独有品牌、核心技术和制造能力,企图控制中国制造业主要行业,垄断产品生产和市场
。2006年外企年底注册登记产业和行业分布情况是,2006年参加年检的“三资”企业有
274863户,投资资金17076亿美元,注册资本9465亿美元,其中外商出资7406亿美元(
按当年汇率测算合59039.2亿元,与前述外商实际直接投资资金的6919亿元相比多出
487亿美元,或是出资不到位、或是将技术、无形资产作价充当出资中),外商占股78
.2%,而在1994年外商占股62.9%,2006年占股提升了15.3个百分点,反映了外商独资
的倾向和控制、垄断中国产业、行业、产品,占领中国商品市场的趋势。其中在一产有
“三资”企业5821户,投资总额257亿美元,注册资本127亿美元,其中外商出资106亿
美元,分别占三资”企业注册资金总量的2.1%、1.5%、1.3%和1.4%,其中外商占股
达83.5%;三产办有“三资”企业74758户,(几乎涉及第三产业所有行业,投资最多
的是批零商业有15786户,其次是房地产业有14438户,再次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有
12070户,最少的是金融业,外商办了182户),总投资5152亿美元,注册总资本2859亿
美元,其中外商出资2191亿美元,分别占总量的27.2%、30.2%、30.2%、和30.9
%,其中外商占股权80.1%。外商投资重点是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中的制造业。外
商在第二产业办“三资”企业194284户,投资11667亿美元,注册资本6479亿美元,外
商出资5029亿美元,分别占注册登记总量的70.7%、68.3%、68.5%和67.9%,其
中外商占股权77.6%。在二产中建筑业只占零头,分别占总量的1.4%、1.8%、1.8
%和1.6%,其中外商出资118亿美元,外商占股权69%,外商在建筑业虽投资不多,但
与在农业投资一样,赢利率却大大超过内资企业。外商办工业企业190408户,总投资
11359亿美元,总注册资本6308亿美元,其中外商出资4911亿美元,分别占注册登记总
量的69.3%、66.5%、66.6%和66.3%,其中外商占19万多户工业企业股权77.9
%。外商在采矿业和电、气、水生产供应至今投资尚不是很多,但却是该行业赢利大户
,其中电、气、水生产供应业在前两年内资企业全行业亏损的情况下,外商企业却有巨
额的赢利(如2005年水生产供应业全行业亏损1.46亿元,而60家外商企业却盈利5.98
亿元)。在二产中,外商着力发展的是制造业,外商共办制造业187458户;总投资
10412亿美元,总注册资本5924亿美元,其中外商出资4681美元;分别占注册登记总量
的68.2%、61%、62,6%、和67.3%,其中外商占18.7万户制造企业的股份79%。
即28年来,外商投资于中国制造业占2/3比重。(以上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
第747页数据测算)另据统计,2006年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中,在新批准41473户“三资”
企业中,投资于制造业达24790户,占批准总户数的59.8%;制造业合同额1188.9亿美
元,占整个合同额的61.4%;外商在制造业实投额400.77亿美元,占整个外商实投额
的63.6%。这说明外商直到2006年投资重点和兴趣仍然是中国制造业。(同上,P746页
)。上述数据表明,28年来外商看中的主要是中国制造业,外商将2/3的资金投入中国
制造业,而且外商控股占4/5。办的是独资企业,目的是掌握、垄断中国制造业,特别
是祈求控制中国机械装备工业。
据商务部有关人士说,自2003年允许外商并购国内企业以来,外商特别是跨国公司不断
掀起并购民族企业的热潮。2006年批准外商并购中国企业项目1300个,同比增长25%,
外国实际投入并购资金14亿美元;同比增长49%。即外商仅拿出14亿美元就购并了中国
1300个企业。《北京青年报》2007年6月3日B3)据媒体报道,全球最大的机械设备制造
商一美国卡特彼勒公司正在中国展开一场并购扩张风暴,中国机械制造业的龙头企业几
乎都列入其并购计划中。它宣布,要在中国投资100亿美元建立“即包括生产、采购,
也包括物流、营销、金融”的大公司。业内人士说,卡特彼勒的野心是“整合并吃掉中
国整个机械工业”。早在1995年它与徐州机械工程集团共同出资办了一家合资公司,生
产当时市场热销的挖掘机,徐工在8200万美元投资中占40%的股权,但合资后就“莫名
其妙”地亏损(徐工在改制上报材料时说),到1997年追加投资时徐工已经无钱投入,
被迫卖掉手中的股份,如今只占合资公司16%的股权,失去了管理和决策权。又一例“
合资、做亏、控股”三部曲的例证。后来徐工选择购并的国际战略投资者,没有选择与
其办合资企业的卡特彼勒而选择别人,与它的合资中欺诈行为有关。卡特被勒公司到
2003年在中国市场生产、经销并不理想,后选择并购之路来整合中国机械工业。2004年
5月,卡特彼勒仅以174.4万元就取得山东工程机械公司40%的股权。而山工具有40多年
的历史,年生产5000台工程机械,销售额10亿元,总资产6亿元,在工程机械行业排名
第二位。卡特彼勒仅以如此低的价格就获得该公司40%的股权。它表示,这只是一期并
购,有权在未来3年内随时收购山工剩余股份。2006年又试图通过控股投资方式,收购
厦门工程机械公司,还谋求并购“三一重工”公司、广西柳州工程机械集团、河北宣化
工程机械集团。厦工集团是中国500强和中国机械工业100强企业,其“厦工”牌装载机
市场占有率居国内同行首位。总资产19亿元,员工6千多人,企业拥有先进的技术和设
备,关键工艺技术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年产装载机2万台,挖掘机2000台,
叉车3000台,小型工程机械2000台,桥箱2万台套等。生产基地从原5万平方米扩展到厦
门特区中近200万平方米的工业园区内。业内人士指出,如果这一布局得以实现,特别
是并购厦工集团成功就基本上确立了卡特彼勒公司在中国装载机市场的垄断地位,等于
通吃了整个中国机械工业行业,并将使我国装载机行业几十年积累的竞争能力和自主品
牌随之消失。正因为这一并购事关重大,舆论也特别关注,厦工和地方政府至今仍没有
最后确认。据悉,卡特彼勒公司至今已在中国建立了11个生产基地,2个研发中心和1个
培训中心,包括卡特彼勒徐州公司、上海发动机公司、山西铸造公司、天津亚实履带公
司等。
又如美国凯雷集团并购徐州工程机械集团(简称“徐工”)一案,在国内反映很大,有
人说“不亚于一场行业地震”。徐工是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公司,净资产有10多亿元,
号称“中国第一制造”。即使销售不太景气的2004年,全年营业收入也达到170多亿元
,位列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百亿大集团之首。徐州政府提出,徐州机械工业要“上规模、
做大做强”的号召。目前徐工正在实施破产的徐州特种汽车总厂、徐州铸造总厂、徐州
纺织机械厂和徐州通域集团等四家企业是前几年政府交给徐工兼并的,并让徐工托管着
50多家近年来进行主辅业分离的改制企业。正是地方政府这种“拉郎配”式的盲目重组
才造成徐工今日的困境。经过两轮招投标的竞争,最终选择了美国凯雷这个国际资本大
鳄作为并购徐工的国际战略投资者。还因为凯雷与政府有良好的关系,以及承诺“保留
品牌、在中国注册、核心管理团队和职工队伍基本稳定”等政府最关心的条件。2005年
10月25日,徐工与凯雷签署“战略投资协议”:凯雷注资3.75亿美元获得徐工机械(
为集团核心部分,其他企业将剥离)85%的股份,徐工集团只保留徐工机械15%的股权
,该购并案2006年1月获得江苏省国资委审批同意,商务部和证监会最终批复通过也指
日可待。原本以卡特彼勒、瑞典沃尔沃为代表的外资巨头、以徐工为首的大型国企及以
“三一重工”等新兴民企“三分天下”的行业格局,从此成为外资“一股独大”。有评
论认为“中国装备制造业半壁江山沦陷了”。原徐工董事长王民企望“用美元来打造徐
工品牌”的愿望能实现吗?据凯雷有关人士透露,凯雷在并购徐工后,又在年底,携其
战略投资伙伴美国保德信金融集团共同注资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简称“太保”)
33亿元,拥有太保24.975%的股份。凯雷集团被称作“总统俱乐部",投资者主要是
富有的个人、家族及机构投资者。美国前总统老布什、英国前首相梅杰、菲律宾前总统
拉莫斯等人先后在其中挂职,拥有深厚的政治资源,管理的资产超过300亿美元,成为
全球最大的私人股权投资基金之一,充满了私募基金的逐利本性。如本世纪初,韩国在
亚洲金融风暴之后尚未恢复元气,凯雷以4.3亿美元购得“韩美”银行36.6%的股权
,同时签下了三年禁售协议。到2003年三年期到了,凯雷立即发布国际招标消息,将它
拥有韩美银行36.6%的股权出让给出价最高的美国花旗银行(出价27亿美元)。凯雷从
收购价和出让价中纯赚了22.7亿美元。而花旗银行也等于掌控了韩美银行,利用韩美银
行之名在韩国进行营运。业务人士推测,凯雷与太保明文约定,凯雷手中掌握的太保股
份三年后全部转给美国保德信金融集团,后者正是长久以来一直觊觎中国保险业的美国
第三大保险公司。据凯雷购并徐工的顾问介绍;作为一家财务投资者,凯雷的强项并不
是产业运作,将来肯定会选择时机套利退出。“最有可能的方式是,把徐工集团旗下的
上市公司一徐工科技与并购主体徐工机械合并,寻求海外上市获利后退出”。看来利用
美元打造“徐工品牌”的愿望将落空。(引自《新华网》2006年11月2日华岳论坛)
六.中国给予外商投资者“超国民待遇”。
中国自对外开放以来,为了吸引外资就一直对外商投资企业采取优惠政策,使国有企业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直处于不利的地位,国有经济日益萎缩,私有化进程随着对外开
放不断掀起浪潮而日益加快。关于对外企的税收优惠政策,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文件规
定,在1994年以前外企在中国的经营活动免征进出口关税、工商统一税及后来开征的增
值税、消费税、投资税等。其中企业所得税,国企由55%税率减为1994年33%外企在减
免2、5、10年后改为1994年在开发区为24%,在特区为15%(减半后为10%-仍维持特区
初建时的税率),在保税区减免一切税收。国企名义税率比外企高出5-3倍。据近年来
调查,外企实际税负为11%(香港为18.5%)、内资企业平均实际税负为22%左右、
国企仍比外企高出1倍多。而且中外企业税基不同,内企计税工资定为800-1600元,后
者是2006年才实施的。而外企没有计税工资概念,可以把对员工的工资、奖励及外商吃
喝玩乐等一切开支计入成本,以减少所得,甚至转移利润、虚亏实盈逃避所得税。现开
业投产的外企近30万家,国税局说,有一半以上外企年年报亏损,其中2/3以上是假亏
损,每年转让定价避税至少在200亿元以上;与国有企业实际税负相比较,外企每年少
交税收在2000亿元左右。中国入世后,为创造平等竞争环境,中外企业所得税税率应并
轨统一,但遭到外商和部门、地方既得利益者的反对,一拖再拖,直到2007年3月全国
人大会议才通过了中外企业所得税同征26%的税率。据商务部部长薄熙来3月16日说,
新的所得税法实行“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的税收优惠政策。即对高新技术产
业实行15%的税率,微利的中小企业享受20%的税率;对经济特区内的外企和服务业税
率降为25%(《法制晚报》2007年3月16日A2)税法刚通过还没实施,美国政府在4月初
提出的2007年贸易报告中,指责中国这“是政府干预的表现”。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
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财务指标测算,2006年国有工业资金利润率和资金利税率分别
为8.36%和15.78%,外资工业分别为8.17%和12.47%,分别比国有工业(全部)
低了2.3%和21%;私营企业分别为9.54%和16.16%,分别比国企高出14.1%和2.9%
。从“三资”企业上报的数据看,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指标好于外企,资金利润率只有8
.17%,比国企低了0.19%。但据世界银行2006年对中国120个城市12410家企业调查,
结论是外资企业在中国投资回报率高达22%,比商业性借款年利息17%左右还高,是当
今世界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地方。这与外企自报的资金利润率相差1.69倍高出13.83个
百分点。可见外商在华隐瞒收入和利润之巨额。2006年外商工业企业6万多家(规模以
上),拥有资金(指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净值平均余额之和,不是总资产)65927.55亿
元,如果它的赢利率要达至22%,那么它的利润总额应达到14504亿元(65927.55×0
.22),而现在上报的数字仅为5384.06亿元,瞒报了9120亿元的利润。按开发区所得
税24%税率测算,偷逃所得税2188亿元。
表4: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各种所有制经济效益比较
项目 \经济成分 全部工业 国有工业 外商工业 私营工业 国企为外
企的%
资金利润率% 8.44 8.36 8.17 9.54 102.4
资金利税率% 14.96 15.78 12.47 16.16 126.5
百元业务收入纳税额(元) 1.19 2.58 0.48 0.74 537.5
百元工业增加值纳税额(元) 15.87 23.15 11.11 12.52 208.4
注:1资金利润率:-是指每百元资金(指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净值平均余额之和)产生
的利润额;
2.资金利税率,是指每百元资金产生的利润和税收(包括流转税和增值税)额;
3.百元业务收入纳税额,是指主营业务收入与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之比;
4.百元工业增加值纳税额,是指工业增加值与税收(包括流转税和增值税)之比。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第501、509-510、513-514、529-530、538-540页。
从每百元产品销售税(指主营业务收入纳税额),国有企业每百元业务收入纳税2.58
元,外商企业只有0.48元,私营企业也只有0.74元,国企比外企要高出4.38倍,比
私企也要高出2.49倍;百元产值纳税额,国企为23.11元,外企仅为11.11元,私营
为12.52元,国企比外企高出1.08倍,比私企也高出84.9%。2006年全部国有工业纳税
754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税收52.2%,而规模以上外企纳税2839.5亿元(规模以下
外企按2004年经济普查,总体是亏损的,至少是收不到所得税),占规模以上总税收19
.6%;规模以上私营工业近15万家,只纳税2345.26亿元,仅占全部税收的16.2%。国
企比外企多纳税4703.5亿元,外企纳税额仅为国企的37.6%,而不是媒体一些人估算
的只多纳税500-1000亿元,比外企高出1.66倍;占总纳税的比重高出了32.6个百分
点;国企比私企多纳税5197.74亿元,高出2.2倍仅为国企的31%,占税收比重高出36
个百分点。这种厚外厚私薄国薄公的税收政策(据上海市80年代中期一项调查显示,在
国家与企业利润分配上,国有企业开始时为6:4,后扩权让利减为4:6;集体企业约为
3:7,个体和私营企业为2:8,“三资”企业为1:9),是使外商经济和私营经济兴旺
发达、蓬勃发展而使国有经济、公有经济破产兼并、衰退没落的政策因素。曾给赵紫阳
出谋划策要中国实施私有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改革方案的美国自由经济学家弗里德曼
,曾对中国实施优惠政策招商引资表示反对,他说:“优惠这一概念的另一方面便是歧
视,怎么能靠歧视本国企业而把本国企业发展上去呢?!”西方著名税务专家泰里.布
朗1994年在中国讲学时也说:“中国利用减免税收吸引外资政策……充其量只是一种短
期行为,……低税负优惠政策会大幅度减少国家财政收入。……以投机为目的的外商一
直设法利用这种优惠税制和廉价劳动力谋取最大利润。”“五年期限一到(指减免期)
,这些外商便将企业撤走或到别的地方重建三资企业。”上述两位专家真是一语中的。
据哈佛大学华人学者说:“中国重外资轻内企的发展模式不仅效率低,而且不公平,对
外资优惠实际上是以穷人的钱补贴富人。外资的繁荣是以内资企业的损失为代价的,蓬
勃的外国对华直接投资帮助巩固了一种不利于本土企业发展的经济体制,从而使中国经
济患上了外资依赖症”。(《主人公论坛》2006年3月12日)但中国政府至今仍不改变
让外商享有“超国民待遇”的优惠政策。理由是对外资的优惠政策是不能取消的,取消
了外资就不来了,那么中国现代化就没有希望了。但继续坚持这种优惠外资、私营而苛
待国有集体的税收政策,将使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消亡,经济完全实现私有化,那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本质-“社会主义”就不复存在了。
七.外商把绝大部分投向中国东部地区,连成地区差别扩大生产布局畸型化。
实行让东部地区先富起来的发展战略,外资和投资及各种优惠政策都向东部倾斜。据统
计,1983-2004年外资实际投向东部地区(本文仍按上个世纪的划分,东部地区包括广
西、海南等12个省市区)总额达4791.1亿美元,占地区总额的87.4%,占全国总额的
85.2%;其中广东一省吸收外资就达1397﹒79亿美元,占地区总额的25.5%,超过中西
部19个省市区总和的1.01倍;内地只实际利用外资693.89亿美元,仅及广东一省的49
.6%。按2006年底外企注册登记情况汇总,东部地区办“三资”企业238712户,占登记
注册总户数的86.9%;其中广东省有“三资”企业61999户,超过中西部19个省市区“
三资”企业总数36151户的71.5%;占全国总户数的22.6%,比中西部合计比重还多出9
.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只办“三资”企业23404户,比东部少了22万多户,仅占总户数
的8.5%。西部地区更少,只有“三资”企业12747户,仅及东部地区的5.3%,只占总户
数的4.6%,西部10个省市区只及广东一省的20.6%。2006年外商注册资本7406亿美元,
按东中西地区划分,其中东部地区有外商注册资本6425亿美元,占外商注册资本总数的
86.8%,其中广东一省就拥有外商注册资本1503亿美元,超过中西部19个省市区合计
980亿美元的53.4%,占全部外商注册资本20.3%,比中西部占13.2%高出7.1个百分
点。中部9个省区有外商注册资本714亿美元,仅占总量的9.6%,比东部少了5711亿美元
;西部10个省市区有外商注册资本266亿美元,仅为东部地区4.1%,占总量3.6%,比
广东一省少了16.7个百分点。
表5:2006年中国分东、中、西地区各类经济指标比较
项目 单位 合计 东部 比重 中部 比重 西部 比重 备注
1、外企注册登记户数 户 274863 238712 86.9 23404 8.5
12747 4.6
2、外商注册资本 亿美元 7406 6425 86.8 714 9.6 266 3.
6
3、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107669.1 62144.3 57.7 29089.8 27.0
16435.0 15.3 合计数为地区总和
4、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230753.34 142372.71 61.7 58473.48 25.
3 29907.15 13.0
5、人均GDP 元/人 16084 28776 12617 10709
6、居民储蓄存款 亿元 161587.3 98773.5 61.1 39011.5 24.1
23244.5 14.4
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亿元 316588.96 230965.87 73.0 57971.88
18.3 27751.22 8.7
8、规模以上工业户数 户 30196 222329 73.6 54244 18.0
25388 8.4
9、布 亿米 598.55 467.83 78.2 94.04 15.7 36.68 6.1

10、纸张 万吨 6863.02 4917.19 71.6 1547.74 22.6 398.09
5.8
11、化肥 万吨 5345.05 1604.07 30.0 1935.28 36.2 1805.68
33.8
12、机床 万台 57.3 47.9 83.5 4.3 7.5 5.2 9.0
资料来源:1.1-2项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第748页数据汇总测算;2.3项是根据
该书第188页数据测算;3、4项根据该书第67页数据测算;4.5项根据该书第70页数据
按算术平均数测算;5.6项根据该书第346页数据汇总测算;6、7-8项根据该书第508
页数据汇总测算;7.9—10项根据该书第553页汇总测算;8.11-12项根据该书第554
-555页汇总测算;
注:本表所列东中西地区按上个世纪原划分法,东部地区有京、津、沪、粤、冀、辽、
江、浙、闽、鲁、桂、琼12个省市区;中部地区有晋、蒙、吉、黑、皖、赣、豫、鄂、
湘9个省区;西部地区有渝、云、贵、川、藏、陕、甘、青、宁、疆10个省市区。
外商工业企业地区分布更加畸型化。2006年规模以上外商工业在东部12个省市区有
55816户,创造的工业总产值90793.81亿元,创造的工业增加值达22642.14亿元,分
别占外商工业总量的91.7%、90.7%和88.6%,而内地19个省市区外商工业只占零
头。(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第538页数据汇总测算)。
国内投资也主要投向东部地区,1983-2006年,东部地区总投资年增23.4%,比同期内
地高出1.3-1.65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占31个省市区总投资比重由1982年50.8%上升
到1992年61.9%,2000年60.6%,2003年60.5%,再微降至2005—2006年的59.1%
和57.7%,仍比1982年高出6.9个百分点。近30年来列全国投资前列的一直是广东、
山东、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北京、河北、辽宁等东南沿海地区。由此造成东中西
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差距扩大。东部地区GDP总和从1978年1818.3亿元增到2006年142372
.7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了77.3倍,年递增16.85%;占地区总和的比重由52
.5%上升到61.7%;提高了9.1个百分点;同期中部地区GDP年增15.25%,比东部地
区低1.6个百分点,占地区比重由30.7%下降到25.3%,降低5.4个百分点;西部地
区同期GDP年增15.2%,比东部低了1.65个百分点,占地区比重由16.8%下降到13%
,降低3.8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28年来,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GDP(现价)差距扩大的情况是:中
部与东部比较,1978年相对差为70.8%,绝对差为753.64亿元,到2006年相对差为143
.5%,比1978年扩大了2.027倍;绝对差为83899.2亿元,比1978年扩大了111.3倍
。西部与东部比较,1978年相对差为213.2%,绝对差为1237.24亿元,到2006年,相
对差为429.1%,比1978年扩大了2.01倍,绝对差为112465.5亿元,比1978年扩大了
90.9倍。2006年按GDP大小排列,列前10位的是广东、山东、江苏、浙江、河南、河北
、上海、辽宁、四川、北京,有8个在东部。东部地区位次上升较快的省区有:福建上
升11个位次(由1978年列22位,上升到2006年11位),浙江上升8个位次,广东上升5个
位次,广西、北京各上升4个位次;山东上升3个位次,河北上升1个位次。上海由于开
发开放浦东新区后由1990年下降到第10位回升到第7位,但仍比1978年下降3个位次,天
津和辽宁各下降4个位次。列倒数后10名的除海南外(原只是广东省一个行政区,基础
太差),其他全部在内地,特别在西部地区,它们是:西藏、青海、宁夏、海南、甘肃
、贵州、新疆、重庆、云南和吉林。位次下降较大的有:黑龙江下降6个位次,吉林、
甘肃各下降4个位次。四川(加重庆)、江西、山西各下降3个位次,安徽、湖北、湖南
、云南、青海各下降2个位次,贵州、陕西各下降1个位次,但内蒙古上升7个位次,河
南上升4个位次,新疆上升1个位次。从绝对差额来看,以广东与青海比较,由1978年相
差10.9倍扩大到1990年20倍和2006年39.8倍(26204.5亿元:6412亿元)。广东比青
海多产GDP25562.9亿元。由此还带来城乡居民收入更大的差距。以人均GDP比较(按各
地方算术平均数测算),1978年东中西地区分别为687:333:309(元);到2006年分
别为28776:12617:10709(元)。中部与东部人均GDP差额由1978年354元扩大到2006
年16159元,绝对差扩大45.6倍;相对差由1.06倍扩大到1.281倍,扩大1.21倍;西
部与东部绝对差由378元扩大到18067元,绝对差扩大47.8倍,相对差由1.22倍扩大到
1.69倍,扩大1.39倍。人均GDP排在前10位的是: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苏、
广东、山东、辽宁、福建、内蒙古,有9个在东部。列倒数后10位的是:贵州、甘肃、
云南、安徽、广西、西藏、四川、江西、青海、宁夏,有9个在内地。从人均GDP最高与
最低地区差别来看,1978年上海与贵州相差2323元(2498:175),2006年上海与贵州
相差51908元(57695:5787),绝对差扩大了22.35倍。又如职工平均工资1978年东中
西分别为599:617:769,东部分别低于中西部18一170元;而到2006年东中西分别为
24707:17141:20001;东部分别中比中西部多出7566—4706元;高出44.1一23.5%
。其中上海比江西多出25598元(41188:15590),高出1.64倍。再如地方财政收入,
1978年东中西财政收入分别为620.777:233.59:108.67(亿元),东部与中西部绝
对差分别为387.18-512.1亿元。到2006年东中西财政收入分别为12004.62:3925.
53:2373.42(亿元),东部与中西部绝对差分别扩大到8079.09—9631.2亿元,绝
对差分别比1978年扩大了20.9-18.8倍。上述事实说明,实施由东到西梯度推进的发
展战略,实现了让东部地区先富起来的战略目标,同时扩大了沿海与内地、东部与中西
部、特别是东部与西部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差距。
由于外商投资和优惠政策一齐投向东部沿海地区,不仅造成地区经济发展和地区收入分
配差距扩大,而且还带来生产力布局不合理,特别是工业地区布局的畸型化,有的倒退
到解放前半殖民地性质的只在沿海沿边沿江布局生产力的依附性的结构。建国头29年,
由于加大了对内地投资,包括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使中国生产力布局趋向均衡化,
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差距大大缩小,旧中国的畸型的生产力布局得到根本改变,也为现今
开发西部、振兴中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也说明了过去已建立了工业基地)提供了坚实
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但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不仅没有继续这种转变,反而急剧地扩大了
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差距,也使工业生产力布局倒退到旧中国畸型结构上去。如工业地区
布局,由解放初沿海与内地大体为7:3,到1978年变为6:4,而到2006年按规模以上工
业产值测算东部沿海地区却占73%(东部12个省市区工业总产值总和为230965.87亿元
,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16588.96亿元的73%。——详见《中国统计年鉴2007》第508
页),即8:2,倒退到旧中国畸型布局上去了。工业企业数(改革前为乡以上,现为规
模以上,口径基本一致),内地由1952年占49.7%上升到1978年56.4%,2606年下降
到仅占26.4%(见上表),比1952年比重还低23.3个百分点。是否倒退到旧中国最严
重依赖外资的时期?工业总产值由30.6%上升到39.1%,而2006年却倒退到仅占27%,
比1952年还低3.60个百分点,是否倒退到旧中国的生产力布局的程度呢?从主要工业
产品产量地区布局来看,金属切削机床,内地从1952年占8%上升到1978年占35.3%,
2006年下降到只占16.5%,比1978年降低18.8个百分点;纸张从30.2%上升至43.2
%,2006年下降为28.4%,比1952年还低1.8个百分点;布从18.4%上升到40.7%,
2006年降为21.8%,比1978年低了18.9个百分点;粗钢从8%上升到38.2%,2006年
降为34.9%;比1978年降低了3.3个百分点。建国头29年将新产品、新技术几乎都放
在内地,而改革开放后却迷信“地缘经济”,将高新技术和产品几乎全部放在沿海特区
和对外开放城市,这也是地区生产力布局畸型化的重要原因。这种畸形布局,很不适应
未来战争的需要,一旦发生战争将损失惨重。而且一旦形成,将很难在短时期内扭转,
决不是仅靠几句口号就可以改变的。这也是对外发展战略在布局上的失误。
八.外商控制中国产业、行业、产品和占领中国市场越来越严重。
据《经济参考报》》2005年6月4日一文说,中国每个对外开放产业前5名都由外资公司
控制。在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已控制了21个产业,占75%,如玻璃行业五大龙头企业
到1995年已全部与外商合资后被兼并控股。啤酒行业,60多家大中型企业在上个世纪只
剩下青岛和燕京两个民族品牌,其余全部与外商合资后被兼并,但到2006年,包括青岛
和燕京在内,全国五大啤酒厂全部引进外资或与外商办合资企业。电梯行业,最大的五
家均为外商控股,占全国产量80%以上。包括北京的“熊猫”、广州的“菊花”、四川
的“双猫”及“沙市日化,等全国八大年产8万吨以上的洗衣粉生产厂家被美国的“宝
洁”、德国的“汉高”、英国的“利华”,日本的“花王”等四大国际民用洗涤剂公司
收购,原有的品牌全部消失。代之而来的是“奥妙”、“碧浪”、“汰渍”等外国品牌
。美国“宝洁”公司在华办了10家分公司,除上海沙宣是合资企业外其余9家是独资公
司。“欧莱雅”只用50天时间就整合了中国护肤品牌“小护士”。包括北京的“北冰洋
”、沈阳的“八王寺”、广州的“亚洲”和“强力”、武汉的“大桥”、天津的“山海
关”和四川新兴起的“天府可乐”等全国七大著名饮料,被美国的“可口可乐”“百事
可乐”先后收购,叫“水淹七军”,现今两乐风靡全国,1992年12亿多人平均就喝了2
罐“可口可乐”。胶卷,到2003年10月包括“乐凯”在内的七家感光材料厂全部被美国
“柯达”公司仅用13亿美元就全部收购完毕,“乐凯”被收购后经营利润和市场份额都
在大幅度下降,至今已无声息。全国最著名的食品“双汇”香肠公司已于2006年4月29
日和5月6日被由美国高盛公司控股(占51%)的香港罗特克斯公司全额收购。法国朋
SEB公司于2006年8月14日收购了国内家用炊具龙头企业一占国内市场一半以上份额的“
苏泊尔”公司61%的股权。
“南孚”碱性电池,产销量1999年列世界第5位;增速列第一。1999年在地方政府“做
大做强”和引进战略投资者的要求下,南孚与美国摩根斯坦利财团、荷兰国家银行和新
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合资组建了‘中国电池公司”,中方数家电池厂拥有51%股权,外方
占49%。后中方3家电池厂经营不善,被摩根斯坦利收购直到拥有公司72%的股权。2003
年摩根斯坦利财团改变原定海外上市计划,转手以1亿美元的价格将它拥有的股权转让
给南孚的老对手美国吉利公司。南孚被吉利控股后,南孚被迫退出海外市场,以避免在
海外与吉利发生冲突,如今南孚有一半以上生产线闲置。中国最大的五家电梯厂均被美
国“奥的斯”、日本“三菱”和瑞士“迅达”三家大公司控股;主导产品均为外国品牌
,其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占市场销量的75%以上。医药行业到1995年已办
“三资”企业1500多家,其中制药厂达600多家,比较有名气的是陕西与比利时合资的
“西安杨森”(外方占股52%),1994年已能生产“洋药”20多个品种,年销售额达7﹒
2亿元。还有“中美天津史克”(外方占股55%)和“重庆华瑞”(外方占股88%)等
12家大型医药企业,1994年在华销售额达37.3亿元。全国14家国有大型骨干企业,包
括“哈药”、‘华北制药”在内有13家被外商控股。灯泡,上海、广州几家国有骨干厂
分别与荷兰飞利浦、美国通用电器、德国奥斯兰等跨国公司合资,外方占股60%。橡胶
行业,全国骨干厂几乎都与外商合资,而且被外商控股,香港中策公司接受一破产公司
后就转而收购杭州、银川两大国有橡胶厂。轮胎行业,全国59家定点企业中,其中10最
大的行业骨干厂被外商控股。造纸厂,六大外企在华独领风骚。制鞋行业,台商说,中
国出口鞋有70%以上是台商生产的。电冰箱,仅引进意大利阿里斯顿生产线就达9条,
后又与外商合资由外商控股,只剩下“容声”、“海尔”两个品牌,但本身或海外上市
或与外商办合资企业。洗衣机厂荣事达等合资企业,占生产和销售一半以上。空调机,
日美厂商抢滩登陆较多,广东科隆老总利用欺诈手段大量收购国有资产,被香港郎咸平
告发。彩电,引进装配线166条,各地也创出了自己的品牌,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
后又纷纷与外商合资。1995年18家定点厂有11家与外商合资,到1996年合资企业已达44
家,占定点厂80%,加上走私进口货已占销量60%。照相机厂主要被日本美能达、香港宝
源、韩国“三星”等外国品牌控制,合资和走私货占市场销量的85%以上。自行车,原
15大品牌被外商控股的有8家,包括上海永久、凤凰、江苏金狮等。到1995年已办合资
厂700多家,其中整车厂50多家,产量占全国2/3。摩托车,主要被日本“本田”、泰
国“正大”等公司控股占生产量80%左右。方便面,基本上被台湾“康师傅”、“统一
”等厂商控制和垄断。(以上均引自孙学文著《“三资”企业大透视》一书第190-209
页)。
关于外商控制中国行业和产业情况。目前世界5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已有480多家在华投
资办企业。据权威人士指出,早在1995年外商已对中国“橡胶、轮胎、啤酒、造纸、洗
涤用品、碳酸饮料、医药、电梯、机床、彩管、灯泡、集装箱、录像机、光纤光缆、移
动电话、程控交换机、计算机、微电机、电子元件、轿车”等20多个行业或产品形成了
“控制”局面。如电子工业五大行业中,有四大行业外企占据绝对优势。其中通信设备
占62﹒5%、计算机占72.7%、电子元件占56.7%、日用电器占68.6%。绝大多数二级
行业外企几乎一统天下。如集成电路占91.3%、计算机外部设备占85.7%、通信终端
设备占75.7%、收音机、录音机占77,5%。跨国公司已经垄断了中国电子工业。(〈
〈经济导报〉〉1998年5月20日)半导体,19家海外大公司已在华办“三资”企业15家
,总投资9.42亿美元,外方控股81%。计算机芯片,美国英特尔生产“奔腾”处理器,
中国85%计算机都使用它,美国IBM、苹果、摩托罗拉也在华生产芯片。手机,主要被
芬兰诺基亚、美国摩托罗拉和瑞士爱立信等跨国公司控制。电脑,外企控制中国市场80
%销量,美康柏、AST占市场销量第一第二位,中国联想90年代只占市场销量的8%。汽
车行业,全球最大的11家跨国汽车巨头和50家汽配公司全部在华投资设店,控制了中国
支柱产业-汽车工业。基本上被日本本田、铃木、丰田、富士重工,德国大众、奔驰,
法国标志、雪铁龙、雷诺,美国福特、通用、克莱斯勒,意大利菲亚特,瑞典沃尔沃,
韩国大宇、现代等汽车厂所控制,20多家外国厂家到1995年在华建立了353家外企。十
大汽车厂都与外国大厂办了合资汽车厂或生产零部件。现在凡是生产轿车的,都是从国
外引进技术,从进口散件组装到合资生产。原“上海”、“红旗”中华品牌不见踪影。
一汽在“奥迪”国产化基础上造出了3万辆“红旗”轿车。据业内人士叹道,到1995年
国产轿车已“全军覆没”,现在连自行设计的梦都不敢做了。又如曾被称为合资汽车公
司榜样的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和法国标志在二汽设立的神龙公司,2007年9月美国通用和
法国标志雪铁龙宣布,将在合资厂外设立独资的研发中心,使中方想通过合资获得核心
技术的愿望落空。又如彩管工业,到1996年生产彩管企业共有15家;其中14家是外商投
资企业,只有1家是国家投资6亿元建立起来的国有企业-陕西咸阳“彩虹”电子集团。
外资厂咄咄逼人,“彩虹”在苦苦挣扎。纺织行业,到1995年已办“三资”企业10690
户,实际投资462亿元,外企工业产值已占24%,出口占28%。化工行业,主要被美国杜
邦,法国拜尔和巴斯夫等跨国公司控制,到1995年已办“三资’企业1059家。冶金工业
,原只办了一些中小型合资企业。最近全球最大的“米塔尔”和“阿塞洛”两家钢铁公
司开始实施并购计划:米塔尔2005年7月以26亿元收购华菱钢管37%的股份;阿塞洛于
2006年2月以20.86亿元收购莱钢38.41%的股份,并有并购包钢、昆钢的计划。水泥
工业,2006年1月,摩根士丹利旗下的添惠亚洲公司和国际金融公司,分别收购了中国
“海螺”集团10.51%和3.82%的股权。3月初,世界第二大水泥公司-瑞士豪西蒙公司
宣布,以1.25亿美元接下“华新”水泥为其定向增发的1.6亿股票,如若审批通过,
豪西蒙在华新水泥的股权将由原来的26.1%增至50.3%;4月18日,世界水泥业老大拉
法基公司一举收购了贵州3家大型水泥厂,它还控制了四川“双马”89﹒72%的股权。中
国五大水泥企业,除了浙江“三狮”外,其他4家均被外商并购。
据统计2004-2006年,在39个工业主要行业中,外商在行业中户数不多,但都成为行业
中龙头老大,都是销售冠军或赢利大户。在实现利润或营业收入中占有30%以上比重的
行业有23个,即在中国工业行业中有优势地位的占59%。2005年外企在供水业和石油加
工、炼焦和核燃料业,全行业亏损1.46亿元和1.2亿元的情况下,外企却有上亿元的
赢利。2006年按赢利高低排列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水生产供
应业,交通运输设备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家具
制造业,塑料制造业,工艺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制品业,印刷业,
服装及鞋帽业,燃气生产供应业,造纸业,化纤制造业,饮料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通
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制
品业,橡胶制造业等23个行业。赢利水平占行业30%以上。
上述行业和产业被外商,特别是被跨国公司控制和垄断情况是:美国微软占有中国电脑
操作系统市场的95%,芬兰诺基亚、美国摩托罗拉等跨国公司占有中国手机市场的70%,
法国米其林占有子午线轮胎市场的70%;美国“柯达”全额收购了中国感光材料行业;
占中国胶卷市场将近一半的份额,另一半被日本“富士”等外国产品占领;美国思科占
有网络设备行业市场的60%。早在1995年,据中国企业管理协会调查,进口品牌和合资
品牌占中国销售市场在60%以上的产品有:彩电、电冰箱、电冰柜、空调机、组合音响
、电话机、电脑、微波炉、自行车(特别是山地车、跑车、电动车)、摩托车、轿车、
洗发精(占64.5%)、香皂(占87.1%)、洗衣粉、美容化妆品、卫生巾、西服、衬
衫、羊绒衫、羽绒服、牛仔服、皮鞋、方便面(占90.2%)、奶粉、可乐和汽水(占70.
4%)、乳饮料、啤酒、胶卷、手表、充电电池、高档眼镜、席梦思床垫等几百种商品
和上万种规格。据《经济参考报》1996年8月12日报道,洋货在中国市场占有率:摄录
机占99%、传真机占98%、移动电话占80%、计算机占75%,化妆品75%,洗发用品占75%
、”轿车占70%、机床占63%、碱性电池占97%、集成电路占91.4%、程控交换机占
70%、卫星通讯市场占90%、胶卷仅富士、柯达就占89.9%等。时间又过去了十多年,
随着外商增资扩股,大肆收购兼并国有企业,大办独资和控股企业,外商特别是跨国公
司进一步控制中国制造业,有全面收购中国机械装备工业的企图,并有全面主宰中国商
品市场的危险。
在建筑行业,参与2006年行业登记注册的外商建筑企业有849个,仅占全国总户数的1.
4%;从业人员17万,占0.59%;有实收资本132.76亿元,占总资本1.5%;总资产535
.8亿元,占行业总资产1.5%;全年总收入559.97亿元,占行业总收入1.4%;创造的
建筑业总产值515.39亿元,占全国建筑业总产值1.2%。但外企纳税15.05亿元,仅占
行业纳税总额的1.07%,实现利润28.99亿元,却占行业总利润的2.43%,比其纳税、
户数、资本、资产和总收入的比重要高出1倍多。工程结算利润51.05亿元,占行业总
利润的1.8%。外商在建筑行业户数虽不多,但其产值利润率、产值利税率都高于内资
企业,因此外企大多数都成为建筑行业赢利大户。表6说明,在建筑行业同样存在税收
的不平等,国有企业户均赢利317.9万元,而外商独资企业户均赢利却高达1164.7万元
,是国企的3.664倍,或国企仅为外商独资企业的27.3%,但国企户均纳税却高达582.8
万元,是其利润额的183.3%,即纳税比利润额高出83.3%;而外商独资企业户均纳税
仅为239.2万元,是其利润额的20.5%,比国有企业户均纳税少了343.6万元,国企比
独资纳税额高出1.44倍。
表6:建筑行业户均赢利和户均纳税额比较
类型 单位 全国合计 内资企业 国有 外资企业 独资 内企为外
企的% 国企为外商独资的%
企业单位数 个 60166 59317 5555 849 153 6986.7 3630.7
利润总额 亿元 1193.07 1164.09 176.58 28.99 17.82 4015.5
990.9
税金总额 亿元 1401.49 1386.42 323.77 15.05 3.66 9212.1
8946.2
户均赢利 万元 198.3 196.2 317.9 341.5 1164.7 57.5 27
.3
户均纳税 万元 232.9 233.7 582.8 177.3 239.2 131.8
243.6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第570-571页数据测算。
如此税收不平等,是使外企和私企兴旺发达,使国企和集体企业衰退和没落的政策原因
。继续这种“特色”的“国策”,将使一种所有制消亡而使另一种所有制称霸。
在投资领域,利用外资已经成为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据统计1981—2006
年利用外资用于投资的资金达到37067亿元,占同期全社会总投资的5.8%,其中1996年
达到11.8%,如果再加上27.5万家“三资”企业自筹部分,那么利用外资的比重还得
上升。如2006年外企自筹投资达10858.2亿元,占全社会总投资的9.9%,在投资中,
房地产开发投资逐渐成为国内外投资商追逐的热点。2006年房地产总投资达24524.4亿
元,占全社会总投资的22.3%,除了制造业投资外列第二位投资行业。2006年外商在城
镇投资于房地产业达2562.2亿元,仅次于外商对制造业投资而列第二位(占外商对城镇
总投资9925.3亿元的25.8%),占全国城镇房地产总投资的11.9%。2006年底注册登记
的外商房地产企业有14438个,户数除了批零商业外在第三产业列第二位,但投资总额
、注册资本及外方出资额都大大超过批零商业,分别为2271亿美元、1134亿美元和920
亿美元,分别占“三资”企业总量的13.3%、12.0%和12.4%,外商在房地产业占股
81.1%,即外商房地产企业绝大多数是独资或控股企业。(详见《中国统计年鉴2007》
第208-209页、747页)另据行业统计,2006年有外商房地产开发企业5442户,比1997
年增加558户,占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总数58710户的9.3%,如果按注册登记户数测算
则为24.6%;从业人员15.88万人,比1997年增加54482人,占全国该行业总数的9.9%
。全国近5.9万户房地产开发企业全年经营收入达18046.8亿元,实现营业利润1669.
9亿元。由于没有经济成份的统计分类,据估算,外资房地产企业至少占全行业的15%,
那么2006年外资房地产企业实现全年经营收入在27070亿元,实现利润在250.5亿元。
胡润发布的2007年中国富豪榜前十名中,有4位是房地产大王,有2位是兼做房地产的。
其中首富是“碧桂园”的新老总杨惠妍,她的财富从上年的12亿元猛增到1300亿元(福
布斯称她拥有162亿美元),一年财富就增长了107.3倍,创造了古今中外增长率最高的
记录。在全国土地开发十分紧缺的情况下,碧桂园却囤地4500万平方米(合45平方公里
),成为当今中国最大的“地主”。那么比本土企业经济、技术、设备等占优势,又享
有“超国民待遇”的外资房地产开发企业,必定获取了更大的收入和利润。
在批零商业,开始办外资企业时还要求有外销的比例,但同时有“以市场换技术”的说
法,后来没有技术也让出市场,入世时承诺开放包括批零商业在内一切第三产业。据
2006年底注册登记的外商在华办批零商业有15786户,列外商在华办第三产业户数最多
的行业。投资总额378亿美元,注册资本223亿美元,其中外商出资181亿美元,外商控
股81.2%。2006年外商投资于批零商业的资金97.3亿元占城镇批零行业总投资的5.1%
。另据行业统计,在规模以上批零行业中,有外资企业法人单位1562个,占该行业法人
单位总数的3%;商业活动单位4556个占总量的4.5%;从业人员42.298万人,占7.8
%;有资产3472亿元,占总资产8.4%;销售总额达9014.6亿元,占总销售额的8.2
%;其中零售总额2218.5亿元,占总零售额的9.6%;批零业务收入7613.5亿元,占
总收入的7.9%;全部外资商业全年纳流转税8.2亿元,仅占该行业纳税总额的1.1%;
实现利润1025.9亿元,占该行业总赢利的15.2%。外资商业单位经济效益好于内资企业
,但百元收入纳税额却最低。如每个法人单位创收入,外企为4.8742亿元,不仅高于国
有商业3.1688亿元,而且大大高于私营企业的0.8922亿元和集体商业0.5077亿元的水
平。外企人均创纯利润24.2541万元,仅低于国企48.2839万元,但大大高于私企的
81079元和集体的37853元的水平。百元收入纳税额,外企为0.11元,低于国企0.18元、
集体0.29元和私企0.16元。有报道说,在流通领域中占有主导地位的大型超市领域,外
资控制的比例高达80%以上,占有绝对优势。截至2006年底,超市(连锁零售业)具体
情况是:外资超市门店数7694个,占全国超市门店总数的6.2%;外资超市营业面积
1089.9万平方米,占营业总面积的11.4%;外资超市从业人员33万人,占全国超市总
从业人员的18.7%;外资超市全年销售额达2069.9亿元,占全国超市总销售额的13.3
%;其中零售额为1887.4亿元,占全国超市总零售额的17.2%。外企超市单位效益一般好
于内资企业。如每个门店零售额,外企为2453.1万元比国企的815万元、集体企业472万
元和私营企业567.5万元要高出2-4.2倍;人均销售额,外企为62.7万元,比国企
151.08万元要低但比集体企业26.6万元和私营企业的44.5万元要高出40.96—135.7
%。据报道,被称为全球零售业的“巨无霸”的美国沃尔玛,从1996年8月在深圳开设了
在华第一家沃尔玛购物广场以来,至2006年7月,已在中国30个城市开设了60家超市,
员工达3万多人。目前首都北京,全球零售业巨头,包括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宜家
、百安居、迪亚天天等都进来开市设店,每天有成千上万人前去购物。这些零售业巨头
都在中国迅速扩张,大有全面占领中国市场的企图。超市的经营方式也带动了中国内资
企业办超市的积极性,在北京就有华联、亿客隆、物美、美廉美、顺天府等超市与外资
超市相抗衡,但规模、营业面积、商业品种都大大低于外企。外资超市也存在串联涨价
、销售过期食品、劣质商品等问题以及对员工工资多年不增加、加班费不发或少发等问
题。据新华社记者马建国报道,英国政府正在制定一系列遏制超市扩张的政策措施。一
是拒绝超市延长周日营业时间;二是限制超市在市郊增开分店。与流行的观点认为连锁
超市是现代工业社会的大势所趋相反,英国政府包括英国竞争委员会的人在内认为,连
锁趄市破坏了传统销售文化,使中小零售商店遭到毁灭性打击,不利于安排就业。大型
连锁超市,造成不公平竞争和垄断局面。连锁超市扩张范围越大,零售行业的准入门槛
就越高。这就不利于个人就业,不利于居民就近消费。(详见《北京参考》2006年7月
19日第8版)由于中国有13亿多人口的广大市场,加上内资也在办超市,因此中国商业
零售业至今尚未被世界零售巨头完全控制和垄断,但存在着这种危险性。英国政府的政
策措施,是否值得中国政府反思和借鉴呢?!
在餐饮业,截至2006年底,有外资企业法人单位886个,占规模以上餐饮业法人单位总
数的7.5%;有活动单位4556个,占总数的23.3%;从业人员33万人;占总人数22.1%
;有总资产293.3亿元,占行业总资产21.9%;餐饮业收入402﹒8亿元,占总收入27.5%
;纳流转税20.2亿元,占行业纳税总额的26%;实现利润202﹒5亿元,占行业总利润34
.2%。外企在餐饮业的比重明显高于在零售商业的比重。外企在餐饮业的经营效益大大
高于内资企业。如每个法人单位创收,外资企业为4546.3万元,比国有企业905.5万
元、集体企业606.7万元和私营企业925.1万元要高出3.91-6.49倍;平均每人创利
润,外资企业为61387元,比国有企业27888元、集体企业33011元和私营企业32966元要
高出85.9%-120.1%。外资在连锁餐饮业更具有巨大优势。即风靡全球的美国快餐巨
头一麦当劳、肯德基,仅在首都北京就布满大街各大商厦。2006年有外资连锁餐饮业门
店4456家,占全国连锁门店总数的39.2%;外企营业面积206.1万平方米,占总营业面
积35%;从业人员27.2万人,占总人数48.8%;全年餐费收入315.6亿元占总餐费收入
58%。外企经营效益也好于内资企业。如每门店创餐费收入,外企为708.3万元,比国
有企业113.9万元、集体企业60万元、混合企业410.6万元和私营企业330.6万元要高
出72.5%-10.8倍;人均创餐费收入:外企为11.6万元,仅比国企13.8万元略低,而
高于私营企业7.35万元和混合企业9.5万元的水平。这种被英国王子查尔斯称为垃圾
食品、建议封杀的麦当劳、肯德基(于2007年2月27日在阿联酋说的,引自《京华时报
》2007年3月1日A21),却在中国受到亿万人、特别是青少年的青睐。
在金融业,这个被世人认为是现代国家国民经济大动脉和神经中枢的行业,中国也毫无
例外的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截至2006年底,外商在华办金融企业182家,投资59亿美元
,注册资本50亿美元,其中外商出资30亿美元,外商控股占60%。据报道,到2006年6月
底,外国银行已在华设立营业性机构71家,成立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23家,设立合资
证券公司7家,允许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已遍布中国几十个大中城市。中国国有四
大商行除农行外,中国、建设、工商等三行都先后引进美国银行、淡马锡、美国高盛集
团等作为战略投资者,工行还委托美林、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中国国际金融公司为其
上市承销商。三家国有大银行都采取极不规范的手法迅速剥离不良贷款和资产,造成国
有资产大量流失,然后匆忙在海外上市。三行改行股份制,上市虽筹得了股金,扩大了
营业资本,但也带来了隐患和金融风险。按入世承诺,中国在2007年全面放开银行业。
首都北京在上半年已批准8家银行在京设立自负盈亏的分行经营人民币业务。据报道,
截至2007年上半年已有25家外资银行投资入股近20家中国大中小商业银行。汇率从统一
逐渐走向浮动;外汇管制逐渐松绑,出口换汇额加大,各种基金可以自由炒汇;人民币
可自由兑换,在外贸、商业领域早就实现,在资本市场上正在实现。有识人士惊呼:“
狼真来了”。针对上述金融业对外全面开放,业内人士指出:一是国有商业大银行都要
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那就意味着中国人只能当配角、跑龙套,放弃主宰中国经济命脉
的责任,这是中国人民族自卑的表现。外国战略投资者虽占股不高,但有知情权和决策
参与权,而且中方必须十分珍重外方的意见。这样一旦出现坏账增多、挤兑风潮、汇市
和股市危机,外方战略投资者是维护中方利益还是维护资本私利?按照经济人假设,资
本的本性是追逐最大的私利,外国战略投资者同样不是趁火打劫就是落井下石。二是金
融业全面对外开放,允许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不仅使储蓄率高的中国成为跨国公
司在全球进行资金配置的主要储蓄抽取地,而且使我境内非法收入有了安全的避风港和
外逃通道。三是放弃外汇管制政策将使腐败和商业贿赂产生的非法收入形成资本外逃不
可阻挡的洪流,尤其是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为非法收入提供了安全岛和外逃通道。加上
美欧等国至今不与中国签订引渡条约,再大的贪官只要逃到国外就可免去一死。这样将
使资本外逃原已高达4000亿美元的财富流失迅速增加。四是人民币可以自由兑换,汇市
、股市的期货交易,银行业(包括人民币业务)对外资的全面开放,特别是资本市场上
的人民币可以自由兑换,汇率浮动。国际金融投机资本就可利用股市和汇市期货恶意冲
击,从而在短期内卷走我国大量外汇财富,就如1997年亚洲那样引发全面的金融和经济
危机。外资银行还会在我国遭受重大经济灾难后全面控制我国金融和经济命脉。上述意
见值得中国政府认真思考,慎重决策。
九、外商在华重现资本原始积累的残酷性。
中国招商引资,兴办“三资”企业,其中一个目的是安排就业。据统计截至2606年底,
仅在城镇外企就业就达1407万人,占职工总数12.6%,占城镇就业的5%;加上在农村
特别是乡镇企业中办的外企,据推算雇工总人数达2800多万人,约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
3.7%。(仅从上述分行业从业人数:规模以上工业就业1118.1万人,建筑业17万人
,商业102万人,房地产开发企业15.9万人,合计就达2253万人。加上规模以下和其他
产业和行业就业人数,肯定在2800多万人以上。)就就业这一个目标来看,成绩很大。
但是在“三资”企业暴露出来的严重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事例却是触目惊心的。一是违
反劳动法规,危害职工生命安全。不少外企漠视安全生产,没有任何劳动保护和安全措
施,只顾赚钱发财;不少外商将劳动强度大、高污染的淘汰产业转移到内地,严重危害
职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珠海市1994年对7家“三资”企业抽查,其苯、甲苯、二甲
苯等有毒气体含量超过国家标准8-10倍。辽宁省1995年下半年对沈阳、大连、营口三
市386家外企调查,工人“职业病”日益严重,有27.1%的职工每天接触各种危害物质
(矽尘、石棉尘、棉尘、金属尘等)。大连发生急性职业中毒事件4起,49人中毒。一
日本独资公司,使1511人同时遭受EB病毒感染。福建一台商办“海惠农”农药公司,生
产农药不经报批和产品检验就投产,也没有保护措施,造成工人中毒6人,死亡3人。一
些人很欣赏外商的严格管理,到处推广所谓“封闭式生产”,即将车间、仓库、食堂、
宿舍合为一体,平日厂门紧锁,门窗都用钢条封死,一旦发生火灾,老板到外面吃喝玩
乐去了,工人却难以逃生。1993年广东东莞一外商制衣厂失火,72名打工妹因无力撞开
厂方锁死的大门,全部被活活烧死。同年11月19日(又称“1119特大火灾”),深圳致
丽工艺玩具厂(港商独资)因供电线路引起火灾,由于门窗被铁条封死,无法逃生烧死
84人,重伤22人,有42人体无完肤。福州马尾“高福”公司,又一场烈火,使61名豆蔻
年华的打工妹葬身火海。1994年6月1日广东江门“增兆”鞋厂(台商独资)大火,烧死
17人,伤27人;6月16日珠海前山纺织城(中港合资)大火,死93人,伤156人。同月,
深圳市一港商将职工安排在未竣工验收的房屋里(这是深圳当时推广的“三边”经验,
上层在施工,下层就安排营业或住宿),结果房塌使46名职工被活活压死,100多人受
伤,而老板却逃跑了。不久深圳一皮革厂也是把大门窗户封死,活活烧死6名工人。据
公安部、劳动部统计,1994年上半年外企发生火灾14起,造成人员、财产重大损失。广
东省办“三资”企业最多,从1990年以来到1994年,火灾损失每年递增80%,连续四年
居全国之首。上述重大事故,既没有追究一名外商的刑事责任,也没有引起外商老板的
消防安全意识。令人不能容忍的是,一些外商老板拒绝给伤亡工人补偿。厦门一家有
400人的外商独资企业,因机器没有防护设施,开业4年,就有40名职工手指致残,其中
有两兄弟都把手指轧断,但该外商老板拒绝给予赔偿,并反问:“你们拿出断指工伤赔
偿的法律来,拿不出法律条文,赔偿免谈。”河北某地一外资企业的工人因工致残,就
被开除,连工伤后的医疗费、工资和赔偿费都不支付。等到告到法院,该外商却携款逃
跑了。广东南海沙头镇一合资企业女工被机器击死,外方老板却说:“死一个女工算什
么,若要花5万元处理后事,我宁可花10万元疏通关系打官司”。由于怕影响“招商引
资大局”,媒体特别是大报很少报道上述重大事件。但是一些有正义感的记者,特别是
小报记者却敢于报道。如《北京青年报》2006年7月8日报道说,7月3日在福州马尾台商
办的长隆纺织厂女工刘运芳因车间气温高达40-50℃中暑而死在车间里。记者追寻得出
,福州夏天气温在沿海一直是最高的,老板为了节省开支,赚取最大利润,不为工人提
供任何劳保用品;也没有任何通风、防暑降温措施;死者上班时就觉得头晕浑身无力要
求请假休息,工头不准,结果热死在车间。这简直是谋财害命,外商老板应该得到法律
的制裁。
二是野蛮管理,当代中国的“包身工”。据调查,在一些港、台、韩商办的中小型企业
,采取收取雇工身份证、边防证、临时居住证和收取抵押金等办法,强迫工人在恶劣的
条件下当包身工。外方老板管理方式野蛮粗暴,甚至体罚、打骂、侮辱职工,严重地侵
犯了雇工的人身权利。上海奥利斯化妆品公司老板,因怀疑聘任的质检干部举报了其产
品质量问题及平时对质量卡得太严,1995年12月19日晚指使人以拳脚相加,一直折腾到
深夜1点多,使其多处软组织挫伤,并被解雇。扣押身份证和收取抵押金等是强迫工人
当包身工的办法,在特区和沿海地区相当普遍。最为典型的是轰动全国的宁波三星仪表
厂(韩商办)陈氏姐妹劳动争议案。1993年1月发工资时,厂方宣布每个职工交押金500
元,并直接从上两个月工资中扣除,陈氏姐妹被扣700元(因其中一人两个月工资不足
300元),尚欠300元。到3月发薪日,厂方拿出打印好的“协议”,要求职工签字,规
定,职工保证工作满五年,未经厂方同意离开工作岗位要赔偿厂方5000元。并声言:“
如果不签名工资就不发。”工人怕拿不到两个月的工资,被迫在“协议”上签名。不久
厂方又宣布:抵押金由500元提高到1000元,并从工资中直接扣除。1人工资仍不足,只
好把俩人全部工资扣除,又打了一张300元的欠条。到了4月中旬,厂方又传出把抵押金
提高到2000元的说法。陈氏姐妹感到绝望,干了半年多,连生活费都没有拿到,还欠了
厂方600元,于是于4月17日向厂方递交了辞职报告,被厂长拒绝,当天俩人离厂。后韩
方老板告到法院,不仅不退还抵押金1400元,还要求俩姐妹分别支付5000元的违约金。
所在的县法院和宁波市法院居然判决俩姐妹违约,各支付厂方5000元违约金。这一案件
媒体曝光后引起群情激愤。后在全国总工会的全力调解下,花了三年多时间才使劳资双
方达成了协议:厂方放弃对姐妹俩的“赔偿”要求,归还被扣押金及应得劳动报酬2400
元,终于讨回了公道。但留给法律判决和政策的思考却是很多。(《人民日报》1996年
12月11日)。又如珠海瑞进电子公司,1995年3月7日下午3点,韩国女老板因10分钟休
息时间工人未排队走出车间(厂规)或有人趴在桌上睡觉而暴跳如雷,大吼道:“拉长
(组长)举手!工人跪下!”当场有100多名工人因迫于淫威而屈膝跪下,十几名工人
拒不下跪而被炒了鲍鱼。据工人反映,从3月6日8点开始,老板让工人连续工作24.5个
小时,中间只让睡了5个小时,所以趁休息时间小憩。修理班工人竟连续加了四个班的
通宵。据反映,这位韩国女老板制定制裁工人的厂规多达20余条,如掉一个胶袋在地下
罚款50元;迟到1分钟罚款10元,请一天假扣300元工资等。据报道,这位韩国女老板从
1996年6月起就不再给中国工人发工资,拖欠工资达近百万元以及债务数千万元,在转
移大部分设备和材料后已于11月份杳无踪影,而留下的旧设备仅值60万左右。又演出了
一出欺诈丑剧。又如福建永淇鞋业公司,对拿了2双鞋的女工于某捆绑、抽打,把鞋子
挂在她脖子上示众。之后又将她与狼狗关在同一个笼子里。上海日航龙柏饭店的日方工
头,因失窃指使人对两名无辜的中国女员工非法进行裸体搜查;上海鸿翔百货公司港方
工头任意搜查员工更衣箱,更为违法的是,他怀疑一位女清洁工“违纪”,便指使人当
众殴打,随后又强行将女工塞入汽车驶往住处翻箱倒柜,并未搜出想象中的“贵重之物
”,随即将其“押”回公司非法审讯拘留达24个小时,后又将该女工除名。对这些无法
无天、横行霸道、触犯法律的事例没有一件得到处理,一切都因为要照顾“对外开放、
招商引资大局”。据上海妇女心理咨询热线1995年3月披露,在合资企业半数女秘书都
遭受外商老板的性骚扰。天津韩国酒楼的总经理赵炳焕(韩国人)以谈工作为名对1名
16岁的少女实施暴力强奸。上述例证让人回想起旧中国工人没有人格尊严的黑暗,比起
日本电影“野麦岭”所反映的包身工更加悲惨。
三是超经济剥削,资本原始积累在当代中国的再现。通过延长劳动时间,任意加班加点
使工人没有休息日以及加强劳动强度,实行“泰勒”制,让工人象机器一样日夜为资本
家拼命干活,而同时又压低工资,克扣和拖欠工资,少付或不付报酬,这是19世纪资本
原始积累通用的“诀窍”和惯用手法。不想在20世纪末期,中国大办“三资”企业却又
重演了这种最不人道的资本原始积累办法。据前年出版的《珠江农民调查》一文透露,
到珠江三角洲打工的上千万农民工,“发生过工伤的占52.8%,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时的
占66.3%,工作最长的达16小时,每天工作12个小时的占25.6%”,“超过七成的没有
任何休息日”,说明连西方资产阶级都予以法律保障的8小时工作制在当代中国的外国
老板和私营企业主也不实行。有人说,工人当牛做马,但能多拿一点工资也就忍受了。
人们都以为到经济特区可以多拿工资,到沿海开放城市作工可以发大财,能到“三资”
企业打工是向往的美事。可实际上并非都是如此。据1994年对广东3个特区(深圳、珠
海、汕头)75家外企调查,工人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有41家,占调查企业总数
的55%,其中有27户企业(占总数36%)月工资在200元以下,最低的仅140元。厦门特
区一外资企业工人平均工资105元,比厦门市规定的最低工资低47%,又如中日合资钟表
公司,日方老板规定人班劳动定额4000件,而在日本仅为2500件,定额超出日本工人60
%的工作量,可是给中国员工的工资不到日本工人的百分之几。从查中国统计年鉴历年
统计数字,广东省外企员工平均工资一直列全国各省市区前5名,似乎平均工资并不低
,问题在于这里盛行管理层搞“承包”,老板和管理层‘拿大头”、“得高薪”,而打
工者只能“得小头”、“拿低薪”。这也是进入21世纪以来,珠江三角洲每年缺劳力几
十万到几百万的原因之一。据1994年全国劳动用工大检查中发现,有一半以上职工未与
外企签订劳动合同,在少数已签劳动合同中,权利不对等,只约束劳动者,却没有规定
企业应承担的责任,人称是“不平等条约”。上海某大饭店与职工签订的劳动合同,竟
有中英文两种不同内容的版本,以便随时“对付员工”。据对广东、福建等15个省市的
不完全统计,仅外企克扣拖欠职工工资一项就达33569.8万元,遭克扣拖欠职工总数达
50.27万人。深圳特区外企仅1992年就拖欠工人工资320多万元。充分暴露了资本唯利
是图的本性。更多的“三资”企业是不给职工上失业保险、报销医疗费、养老保险等社
会保险。据1995年下半年调查,广东、福建两地外企从业人员有80%没有社会保险。据
重庆市1994年上半年调查,在1000多家外企中,只有12%的企业为其员工缴纳了失业保
险。据有作者揭露深圳特区外企用工诀窍:采用小时工、周工、月工、短期工、最长的
是一年一换的临时工”,然后来年有需要再续一年的“临时工”。这样就省去了医疗费
和一切社会保险费。海口市发现有的外企与工人签订“发生工伤事故致残致死概由工人
自负”的合同。某市一家外企与职工签订的合同明确规定:“医疗费自负,工伤事故自
负,死亡自负。”这类生死合同和不给死亡职工丧葬费、抚恤金等行为,比起资本主义
19世纪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还要残忍和没有人性。
四是阻挠在外企中建立工会和党团组织,外商老板为所欲为。为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家利益和荣誉,为维护中国工人的合法权益,必须在“三资”企业成立党、团和工会组
织。这些正当的要求或因为政策不明、法律忽略,受到多数外商老板的抵制和阻挠,相
当多的地方政府和官员也怕吓走“财神爷”,而迁就和默许。一些外商极力阻挠建立工
会,已建立的工会也百般破坏和禁止活动。据全国总工会统计,截至1993年底,在全国
已开业投产的逾8万家外企中,已建立工会组织的8千多个,仅占1/10。美国国会和政
府还通过议案,禁止在华美资企业中成立共产党组织,不准共产党在其企业里活动和进
行“政治灌输”。据上海市1995年上半年调查,那些闻名世界、财大气粗的外商都拒绝
成立工会。像“希尔顿”、“上海商城”、“波特曼”大酒店等约占20%的“钉子户”
更成为组建工会的难点。据调查在一些外企里,外商老板用‘福利会”、“俱乐部”、
“高级员工委员会”等组织来替代和排斥工会。不少外国老板以工资、福利相威胁,声
称“要建工会就不加工资,要加工资就不能建工会”。据报道,江苏淮阴市中港合资的
“淮海大酒店”职工为抗议外商老板(香港康美公司)不许成立工会和党组织,于1995
年1月27日,在酒店门口贴起了这样的大字报:“克扣工资情理不通,取消工会国法不
容。提醒糊涂官查办假外商。”又如美国零售业“巨霸”-“沃尔玛”,从1996年8月在
深圳办了第一家购物广场后,到2006年8月,已在中国30个大中城市开设了60家超市,
雇工达3万多人。但美国老板一直拒绝员工成立工会。2004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曾
点名批评了包括沃尔玛在内的跨国公司不准在华企业组建工会组织,全国总工会曾表示
,如再拒绝建工会,将起诉沃尔玛。或许因这种压力也许是另有考虑,沃尔玛于2006年
7月29日才允许一家城市分店成立工会组织。看来在组建工会问题上劳资双方将展开一
场长期的斗争,这种斗争只要外资企业在中国存在一天就不会中断。
十、外商经济占全国总量的比重越来越大。
中国28年来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截至2006年,中国累计达成利用外
资项目59.61万个,合同外资额16680.7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额8826.73亿美元(其
中对外借款1471.6亿美元、吸收外商直接投资6919亿美元),折合成人民币为132975
.2亿元和70364.9亿元,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创举。将这些引资额平均分摊到全
中国现今13.14亿人身上,每人平均利用外资额为10120—671.5美元,折合成80674—
5353元人民币。相当于2006年人均GDP16084元(按汇率1美元=7.9718元测算为2017.6
美元)的62.9%和33.3%;相当于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11759元的86.1%和45
.5%;相当于2006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3587元的2.82—1.49倍。
对外开放另一重头戏是以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来华直接投资办厂设店,举办“三资”企业
(指中外合作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直接形成中国生产力。28年来,
中国政府共批准“三资”企业594427个,合同外资额14858.5亿美元,截至2006年底,
外商已实际投资的6919亿美元(合55156.6亿元人民币),这些都会使外商在华形成资
产或资本。据统计,早在1996年外商实投资金1798亿美元,折合为14949亿元人民币(
当年汇率为1美元=8.3142元),已超出当年国有经营性资产12955.7亿元(指进行生
产经营活动的企业资产,不包括机关、事业单位的不动产)的8.7%。此后,国有经济
一方面每年有数万家破产兼并,一方面每年有数千亿到上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而外商
每年有375-694.7亿美元对华直接投资,因财政部没有公布国有资产的数据,不好将外
资与国资进行具体比较,但可以肯定的是,外商资本将比国有经营性资产有更大幅度的
超过。据2006年“三资”企业年底注册登记表明:截至2006年底,“三资”企业开业投
产的有274863户,占批准户数的46.2%;这些“三资”企业总投资17076亿美元(合
136126.5亿元人民币,包括中方少部分投资);注册资本9465亿美元(合75453亿元人
民币),其中外方出资7406包美元(合59039.2亿元人民币),外商占开业投产27.9万
户“三资”企业的控股比重为78.2%,总体上看是外商控股控权的资本主义私有经济。
外商仅占27.5万户“三资”企业就注册资本达7406亿美元,已超出商务部统计的截至
2006年外商直投额6919亿美元。
前面已经分析,外商上述投资和建立的“三资”企业已分布在中国一、二、三产业和所
有的第三产业各行业。其中外商投资于工业占大部分,办“三资”企业户数19万多家,
占整个“三资”企业户数的69.3%,投资占665%,注册资本占66.6%,外方出资占66.3
%,都超出总数的2/3的比重。另据2006年城镇分类统计,外商2006年对城镇各行业总投
资达9925.3亿元,占全国城镇总投资的10.6%;其中外商对工业投资6115.6亿元,占
外商总投资55.6%,仍然是外商投资重点;外商工业投资占全国工业总投资的15.8%.
中国政府历来把投资重点放在工业上。据统计,在建国头29年内,工业基建总投资达
3434.36亿元,占全国基建投资的54.6%;1979-2000年工业基建总投资达36477.2亿
元,占全国基建总投资的39.8%。2006年城镇工业总投资(比基建投资多了一块更新改
造投资和新增的房地产开发投资)达38749.2亿元,占城镇总投资的41.5%;2006年工
业新增固定资产24805.5亿元,占城镇新增固定资产总额的41.1%。因此就上述意义上说
,谁控制和垄断工业;谁就能左右该国经济。还因为第一、第三产业投资额小,见效快
,有机构成不高,即使暂时未控制,一旦垄断了生产、产品源头,再控制商品市场就非
常容易。前文已经介绍了外商控制各行各业的情况,下面再着重介绍外商占领中国工业
情况。
国家统计局从2000年开始只统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情况(指年业务收入在500万元以上
的大中型工业企业)。2006年外商有工业企业60872户,比1998年增加34430户,平均每
年新增4314户,其中2006年比上年新增4485户;外商工业户数占规模以上工业总户数20
.2%,比国有及控股企业占8.3%,纯国有工业占5.3%和集体企业占4.9%要高出11
.9-15.3个百分点。国有工业户数从1998年64737户减少到2006年24961户,8年因破
产兼并减少了39776户,平均每年减少4972户。外企增国企减,一增一减相差74206户。
从工业户数增减变化可以看出国企衰退没落、外企兴旺发达和外商兼并国企的进程。
2006年在外商工业企业从业人员达2118.1万人,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从业人数的
28.8%;超过国有和控股企业、纯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公司、私营企业等所占比
重,是占比重最高的经济成分;比1998年增加1342.91万人,年均增加雇工167.9万人
。而国有工业职工人数却从1998年3747.8万人减少到2006年1804万人,8年减少1943.
8万人,平均每年减少243万人。这一数字包括国有控股公司,占规模以上工业就业总数
的24.5%,其中纯国有工业只剩下1111.21万人,比1995年4397万人减少3286万人;减
少74.7%,纯国有工人人数仅占全部工业总人数的15.1%,分别比外企低了4.3—13.7个
百分点。这种外企增加雇工1342.9万人而国企却减少职工1943.8-3286万人,充分反
映了外商和私人老板兼并国有企业,国有职工下岗失业或把中国工人阶级被逼充当资本
的雇佣劳动者的进程。从工业总产值来看,外企工业从1980年0.3亿元增到1985年27.
1亿元,再增到1999年20078亿元和2004年经济普查时达67137.8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
值的比重从1985年占2.2%上升到1999年占15.9%和2004年占30.2%。2006年规模以
上外企创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76.5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1.6%,加上规模以
下的外企创造的工业总产值预计将占全国工业总产值1/3以上。2006年外企创造工业增
加值为25545.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8%。加上规模以下的外企(据2004年
经济普查,规模以下的外商工业有4.9万户,雇工236﹒1万人,有资产4199.83亿元,
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41.7亿元,创造的工业总产值1142.6亿元)创造的工业增加值,
约占全国工业增加值91310.9亿元的1/3左右,即外企仅工业领域就为全国GDP贡献了3
万多亿元。农业,现外商办农业公司5821个,按2006年外商投资农业占农业总投资1.7
%推算,外企创农业增加值约为421亿元;建筑业,按增加值占总产值28.5%的比重推
算,外商创建筑业增加值约为147亿元;房地产业,2006年外商有5442个公司,雇工15
.88万人,按赢利占15%推算,创房地产增加值1804亿元;餐饮住宅产业,按增加值为
收入329.9%比重推算,外企创餐饮住宅增加值1329亿元;批零商业,按增加值占收入
15.97%的比重推算,外企创商业增加值3821亿元;交通仓储业,按外商投资占总投资
2.6%比重推算,外企创交运业增加值313亿元;金融业,按外商2006年投资占总投资4
.5%比重推算,外企创金融业增加值341亿元;其他第三产业,特别是计算机、信息传
输、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研、技术服务、居民服务,文体娱乐,水利、环保
、公共设施,教育及其他行业,外商已办企业33415个,按外商2006年在上述行业投资
占这些行业总投资4.5%的比重推算,外企在上述行业创造的增加值约为1524亿元。以
上只是粗略的推算,因国家统计局一直未能提供各种经济成份占GDP比重的资料,连工
业增加值也只有规模以上工业的分类数字,而没有全国工业增加值分类资料,只能根据
相关资料进行各种推算,按上述粗略推算,27.5万户外企大约对2006年全国国内生产总
值(GDP)贡献了39700亿元,约占全国GDP210871亿元的18.8%。这与全国工商联和有
关学者发文说,2005年外资经济占中国GDP的15-16%大体吻合。(《中华工商时报》
2006年3月4日)因为2006年仅规模以上外资工业就比上年新增工业增加值5077.5亿元
。批零商业,餐饮业都增加了不少产值和赢利。预计今后随着外商增资扩股,外企占中
国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还会继续提高。外企还会继续控制中国更多的产业、行业、产品
,占领中国市场更大的比重。
h*******l
发帖数: 359
5
Trash

【在 s******i 的大作中提到】
: http://www.wyzxsx.com/zazhi/no.66.htm
: 中国29年来对外开放、创办“三资”企业的分析研究报告
: 孙学文
: (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
: 内容提要
: 一、中国拿出3.86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创办各类经济特区
: 二、外商已控制中国外贸主导权
: 三、中国外贸依存度迅速上升,已超过所有工业发达国家
: 四、外商办独资企业越来越成为首选方式
: 五、外商29年来主要是掌控中国制造业

t****a
发帖数: 144
6
就是这么个看法。

【在 h*******l 的大作中提到】
: Trash
s******i
发帖数: 870
7
中国不搞自主创新,最终没有好下场。最近几年,中国领导人,更加明白了这个问题。
-----------------------
李 毅 简 介
旅美社会学家。D*****[email protected] 中国西北大学文学学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修满研
究生学分,美国密苏立大学社会学硕士,美国伊利诺大学社会学博士。理论研究方向为
唯物史观、世界体系论、社会发展大战略。方法论研究方向为定性社会学、历史社会学
、比较社会学。学科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学、国际社会学、发展社会学、分层社会学。
研究对象为中国研究、东亚研究、国际研究。主要英文著作为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美国大学出版社) 2005年出版的The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Chinese
Social Stratification (《中国社会分层的结构与演变》),有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
中译本。中国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990年第489号课题负责人,主编研究生教材《马克思
社会思想史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著有《社会学概论》(暨南大学出
版社,2011年)。中国教育部科研项目【2008】890号“国际社会学的学科建设”课题
负责人。
李毅英文著作见:
http://en.wikipedia.org/wiki/Social_class#Chinese_model
http://www.socioweb.com/sociology-books/book/0761833315
http://www.univpress.com/ISBN/0761833315
http://www.worldcat.org/isbn/0761833315
http://www.worldcat.org/oclc/71438053
李毅部分中文论著如下,恭请上网搜索、点击、批判:
1.中国重回世界第一大战略
2.国际社会学
3.李毅《社会学概论》出版发行
http://www.langlang.cc/2814164.htm
4.李毅《中国社会分层的结构与演变》出版发行
http://www.langlang.cc/2048111.htm
http://www.sachina.edu.cn/Htmldata/longbook/liyi_structure_chin
5. 精神国力与中国百年国耻的原因
6. 官员财产申报与党员遗产限额
7. 秦始皇毛泽东散论
8. 美日中台台海战略
9. 祖国统一的时机与方式
10. 中国应创建世界一流社会学
z****e
发帖数: 438
8
也就一个愤青水平。按照吸引外资,美国比中国高几个数量级啊。是不是也丧权辱国了
?呵呵。
s******i
发帖数: 870
9
这篇文章的观点,经济版朋友们以为如何?
作者是社科院经济学所的。
k**a
发帖数: 1181
10
李毅。旅美社会学家。D*****[email protected] 中国西北大学78级文学学士,北京大学社会
学系修满研究生学分,美国密苏里大学MU社会学硕士,美国伊利诺伊大学UIC社会学博
士。理论研究方向为唯物史观、世界体系论、社会发展大战略。方法论研究方向为定性
社会学、历史社会学、比较社会学。学科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学、国际社会学、发展社
会学、分层社会学。主要英文著作为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美国大学出版社
2005年出版的The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Chinese Social Stratification 《
中国社会分层的结构与演变》。中国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990年第489号课题负责人,主
编研究生教材《马克思社会思想史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著有《社会学概
论》,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中国教育部科研项目【2008】890号“国际社会学的学
科建设”课题负责人。
李毅英文著作见:
http://www.socioweb.com/sociology-books/book/0761833315
http://www.univpress.com/ISBN/0761833315
http://www.worldcat.org/oclc/62470986
http://www.worldcat.org/oclc/71438053
李毅部分中文论著如下,敬请垂注:
1.著名旅美社会学家李毅先生做客环球网
http://bbs.huanqiu.com/thread-2998444-1-1.html
2.李毅《社会学概论》
http://www.langlang.cc/2814164.htm
3.《中国社会分层的结构与演变》
http://www.langlang.cc/2048111.htm
4.《马克思社会思想史纲》
http://www.worldcat.org/oclc/30825697
5.国际社会学的主要流派及发展态势
http://www.langlang.cc/1818750.htm
6.中国重回世界第一大战略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8-09/17/content_838174.htm
7.新形势下的中国社会变革三部曲
http://sspress.cass.cn/news/8130.htm
8.中国应创建世界一流社会学
http://sspress.cass.cn/paper/23956.htm
9. 当今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分析
http://www.sociology2010.cass.cn/news/723808.htm
10.精神国力与中国百年国耻的原因
http://blog.cntv.cn/18079071-3346529.html
11.官员财产申报与党员遗产限额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10-07/15/content_1181577.htm
12.秦始皇毛泽东散论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10-01/26/content_1044696.htm
13.美日中台台海战略
http://www.sociology.cass.cn/shxw/qt/P020051024308611567650.pdf
14.祖国统一的时机与方式
http://blog.cntv.cn/18079071-3347124.html
k**a
发帖数: 1181
11
李毅对亲爱朋友的两点建议
亲爱的朋友:您好!
我爱你,用您们的普世价值爱死你。我对您有两点建议。
第一,李毅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地位,您撼不动。您就算了吧。
几十年来,我一直为祖国、为人民、为科学努力奋斗。您在这里对我恶毒攻击、恶意诽
谤,毫无用处。现在是网络时代、电脑时代、全球化时代。我是什么人,在互联网上查
看一下,就一目了然。
1,我给祖国引进和建立了“国际社会学”这门学科。在百度键入“国际社会学”,可
以看到,现在,在祖国大陆,国际社会学就是李毅,李毅就是国际社会学。中国教育部
科研项目【2008】890号“国际社会学的学科建设”课题负责人。
2,在www.amazon.com/键入Chinese Social Stratification,可以看到,在这个十分
重要、强手如林的研究领域,我的英文著作,The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Chinese Social Stratification,在英文世界排名世界第一,七年多了。我为祖国、为
人民、为中国社会学,争了光,争了气。这本书,在中国大陆也可以在网上购买,280
元人民币一本。
3,李毅著作《中国社会分层的结构与演变》中译本,被国内列入历史系研究生书目。
见互联网上广为流传的“杨奎松推荐历史系必读书目”。
4, 李毅《社会学概论》(2011),被列入博士专业书目:
http://my.tongji.edu.cn/article/1278.html
5,中国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990年第489号课题负责人,主编出版了研究生教材《马克思
社会思想史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这些事情,都是铁的事实,您是撼不动的。要想在学术上打倒我,您要说出真名实姓,
要有起码的学术地位。像您现在这样,匿名对我恶毒攻击、恶意诽谤,是没有用的。
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
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第二,建议您认真批判李毅著作、李毅思想
三十多年前,中国在世界上是大三角的一极。中国思想、中国观点、中国语言、中国声
音,在世界上呼风唤雨、八面威风。现在,中国总值世界第二,超日赶美,但中国思想
、中国观点、中国声音,在世界上没有什么地位,比三十多年前有大的倒退。我因此
2008年在大陆出版的书中列出专节,明确提出中国要建立世界文化强国。这个提法,
2011年变成了中国的基本国策。
如何建立世界文化强国? 如何使中国思想、中国观点、中国声音在世界上重新站立起来
?李毅著作、李毅思想中,有许多见解。建议您认真批判。我的两本书,现在中国大陆
畅销。《社会学概论》,2011年五月出版,不到半年就卖光了,出版社加印了几千册。
如果书不好,为什么两本书都被列入研究生专业书目?中国读者自己买书、读书,如果
书不好,会畅销吗?
1. 著名旅美社会学家李毅先生做客环球网
http://bbs.huanqiu.com/thread-2998444-1-1.html
2.李毅《社会学概论》
http://www.langlang.cc/2814164.htm
3.《中国社会分层的结构与演变》
http://www.langlang.cc/2048111.htm
http://www.sachina.edu.cn/Htmldata/longbook/liyi_structure_chin
4. 当今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分析
http://www.sociology2010.cass.cn/news/723808.htm
衷心希望您抛弃成见,加入这些中国读者的行列,认真批判李毅著作、李毅思想,共同
为把中国建成世界文化强国而奋斗。
我爱你。
李 毅
k**a
发帖数: 1181
12
李毅著作在图书馆
李毅(1961年-)社会学家。中国西北大学文学学士,北京大学社会学研究生学历,美
国密苏里大学(MU)社会学硕士,美国伊利诺大学(UIC)社会学博士。
在WorldCat聯合目錄內,李毅著作如下:
1. The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Chinese Social Stratification, 2005
http://www.worldcat.org/oclc/62470986
2. The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China’s Cadre System, 2005
http://www.worldcat.org/oclc/71438053
3. 《社会学概论》2011
http://www.worldcat.org/oclc/777816903
4.《中国社会分层的结构与演变》2008
http://www.worldcat.org/oclc/314019459
5.《社会学概论》1999
http://www.worldcat.org/oclc/64201799
6.《社会学概论》1993
http://www.worldcat.org/oclc/30814239
7.《马克思社会思想史纲》1993
http://www.worldcat.org/oclc/30825697
8.《社会学概论》1991
http://www.worldcat.org/oclc/44631445
k**a
发帖数: 1181
13
2013年
4月,在清华大学演讲。6月,把清华讲稿修改了一下,在山东大学演讲。清华、山大的
讲稿,《当今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分析》,见互联网。很多网站转发。
六月份去看了越南。八月份搬家。
9月3日,环球时报网提了12个问题,我老实做了回答,近两万字,《著名旅美社会学家
李毅先生做客环球网》,见环球时报网。很多网站转发。
9月7日,在香港演讲,讲稿《李毅香港社会学演讲》,见互联网。
十月份去看了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11月20日,在西宁演讲,演讲视频,《李毅青海社会学演讲》,三个小时,见互联网。
12月2日,在华盛顿演讲,讲稿《李毅美国首都社会学演讲》,见互联网。
12月10日,在广东医学院演讲,见“李毅广东医学院社会学演讲”,见互联网。
2014年
暨南大学
另外,还就中共十八大、许志永案件、薄熙来案件、重庆模式在美国《亚美导报》发表
几篇评论:
1.《李毅评中国十八届三中全会》
原载美国《亚美导报》2013年12月6日A2版
http://yamei-today.com/wp-content/uploads/2013/12/A2-120613.pdf
2.《许志永对当今世界的基本判断是错误的》
原载美国《亚美导报》2014年2月7日A4版
3.《李毅点评左中右对薄熙来审判的不同看法》
原载美国《亚美导报》2013年9月6日A4版
http://yamei-today.com/zh/2013/09/06/左中右对薄熙来审判的不同看
4。《李毅有关重庆模式的三点看法》
原载美国《亚美导报》2013年9月6日A2版
http://yamei-today.com/wp-content/uploads/2013/09/A2-090613.pdf
k**a
发帖数: 1181
1 (共1页)
进入Economics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寅吃卯粮风险极大江南"四小明珠":中国的新力量(转二)
去年贸易出超59亿美元中国的危机:权力资本恶性膨胀
世界十大购并案 九宗发生在'98肯德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转载] 我国对欧美出口大幅增长[合集] 关于国内的房价
贬值等于多耗3300亿人民币换取增加53亿美元中国到底有多少钱
外商投资企业仍是中国进口的主体关于人民币贬值与否的讨论合集
[转载] 羊城晚报 一季度广东经济增速回落【谁来保卫茅台?】
非国有经济成分对我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量子基金:港府必败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外商话题: 亿美元话题: 中国话题: 企业话题: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