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UST版 - 陈敏媛:公益应该是沉稳的初心 用生命影响生命[图] |
|
|
|
|
|
c*******n 发帖数: 1648 | 1 2014年4月8日
图像
陈敏媛近照。(资料照片)
每周五上午的课一结束,陈敏媛就匆匆离校了。她要花两个多小时,从华东理工大
学奉贤校区赶到闸北,为临汾社区医院安宁病房的老人们送去“临终关怀”。去年5月
至今,临终关怀周末服务成为她志愿选择的一堂“必修课”。
这个长发及腰、笑容纯净的女生,在学习社工专业的两个半学期里,利用课余时间
,向农民工子弟、流动青少年、临终病患、灾区同胞等对象提供志愿服务超过600个小
时。如果不算寒暑假回老家的时间,陈敏媛平均每天坚持志愿服务1小时。
在最近揭晓的上海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中,陈敏媛成了一颗公益之星。
用一个生命影响另一个
陈敏媛出生于烈士之家,爷爷奶奶都是八路军,父亲在解放军遗孤子弟小学长大。
自小受到前辈感染,陈敏媛心中萌动着一颗社会公益的种子。在考大学选择专业时,社
工专业“用生命影响生命”的理念也深刻地影响了她。于是,她以超出学校分数线30多
分的高考成绩,填报了华理社会工作专业。
入学不久,陈敏媛就参加了第一次志愿服务——“同济村”乐知课堂支教,周末为
“城中村”孩子进行课业和课外辅导。此后两年多,陈敏媛一边学习专业的社工方法,
一边为不同社会人群、尤其是弱势群体提供帮助……
去年5月,陈敏媛成了春晖社工师事务所“幽谷守望”项目志愿者。“‘临终关怀
’并不是一个消耗正能量的过程,它带给我的不是悲伤和绝望。”陈敏媛说,“相反,
每周五恰恰是我一周中最快乐的一天,我始终坚信老人是智慧的,他们的很多言行深深
打动了我。”陈敏媛并不会说上海话,但她会用纸笔和他们交流,患者甚至还会在她手
心上写字。
在一份《生命对话》的笔记中,陈敏媛记录了服务对象给她带来的生命体悟。89岁
的王爷爷因喉癌手术,喉管被切开。陈敏媛告诉自己“不要怕,要接纳”,然后握着王
爷爷的手,用冷静而温暖的话给他精神鼓励。而对于75岁的陈爷爷,最大心愿是回到工
厂把工作经验传给年轻人,让他们少走弯路。陈敏媛就提议陈爷爷口述、自己来记录。
另一个才57岁的王叔叔,则非常思念不能常来探望的女儿,拒绝与他人交流。陈敏媛因
为长得像他女儿才与他建立起沟通,这也让陈敏媛想起了自己那个不善表达、爱得深沉
的严父……
“想起那些已经离去的服务对象,我会欣慰自己曾陪伴他们度过生命的最后一程,
我们彼此信任、彼此给予,用同样饱满的生命,影响对方的生命。”陈敏媛说。
“独公益”不如“众公益”
与其他“90后”大学生一样,陈敏媛也喜欢上人人网、刷微博、发微信;但与他人
不太一样的是,她发布的社交网络信息大多也与公益有关。陈敏媛通过公益活动的情感
转移,感染更多人一起做公益。
最近那个暑假,陈敏媛在台湾实践家青少年营队辅导志愿者时,以“生命的态度”
为主题分享了临终关怀服务中自己的成长与改变,尤其是与父母关系的改善,令现场许
多学员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活动一完他们就赶紧给各自父母发送了爱的短信。她笑着说
,社会责任感与家庭责任感是一个道理,我用这份同理心和接纳度回报父母。眼下,陈
敏媛正作为“掘行中国”特别筹款队成员,积极准备4月19日“一个鸡蛋的暴走”活动
,这条儿童领域民间公益消息经她微信一转发,身边就有十多人报名加入。
“独公益”不如“众公益”。陈敏媛也在转变角色,成为公益“带头人”。大二时
,陈敏媛就成了华理五星级公益社团“微笑益GO”的社长,带领团队将科学实验“送进
”奉贤区的8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如今大三,陈敏媛开始担任华东理工学生社团联合会
副主席和上海市健康公益社团联盟副主席,在个体志愿服务基础上管理社团、协调资源
、辐射效能。
其实,从小学起,陈敏媛就当了9年班长和5年团支书,但她从不把自己视作“学生
领袖”,“公益应该是沉稳的初心,而不是浮躁的外衣。”大三下半学期了,陈敏媛的
课余时间还是几乎被公益活动占满。她很少看电视剧,偶然看一下也是反映社会问题的
现实题材。她手边常放着与社会工作、哲学、心理学相关的书,似乎注定要成为一名专
业级社工,将公益进行到底。
(来源:解放日报 选稿:单冉) |
|
|
|
|
|